第2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但,為什麽會這樣?
因為文明是有意誌的。文明有意誌,就像宇宙有目的。宇宙的目的就是人。文明的意誌,則是為全人類找到謀求幸福的方式和途徑。正是這一意誌,決定了人類曆史的蜿蜒曲折和波瀾壯闊,當下世界的豐富多彩和生機勃勃,未來全球的天下大勢與何去何從,以及誰將是“帶頭大哥”。
那就一一道來。
二、曆史謎團
文明來自野蠻。
野蠻時代的人類是分散在世界各地自生自滅的。他們建立的,首先是“文化點”。這就是“原始群”,本書稱之為“夏娃的時代”。如果這種文化能夠存活並得到發展,就會壯大為“文化麵”。這就是“氏族”,本書稱之為“女媧伏羲的時代”。不同的文化麵,由於自身的裂變和擴散,以及相互的影響和交融,又會連成“文化片”。這就是“部落”,本書稱之為“炎黃的時代”。不同的文化片,由於遷徙、聯合、兼並、戰爭,則會形成“文化圈”。這就是“部落聯盟”,本書稱之為“堯舜的時代”。這時,為了安全、自由和身份認同,群居的人類開始把聚落變成城市,把部落變成國家,從野蠻時代過渡到文明時代。
這個過程簡單地說,就叫點、麵、片、圈、國。分水嶺,是國家的誕生。或者說,文明的標誌是國家,國家的標誌是城市。以此為界,人類曆史被裁為兩截。之前叫“史前史”,之後叫“文明史”。
時間開始了。成功與挫折,光榮與屈辱,升華與墮落,也開始了。
請看曆史年表。
本屆人類共有七千年文明史,分為三代。第一代是直接從原始社會產生的,西方學術界稱之為“古代文明”。其中最古老的是埃及和蘇美爾,都發生在五千多年以前。蘇美爾,再加上後來的阿卡德、巴比倫、亞述,統稱“美索不達米亞”。美索不達米亞是希臘語,意思是“兩河之間”,即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之間,所以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亞述,也叫“兩河文明”。
蘇美爾和埃及,是人類文明的“先行者”。當曙光在兩河之間和尼羅河流域初現時,世界絕大多數地區還是一片蠻荒。大約要過一千年,哈拉巴文明才會在印度河流域出現;再過五百到八百年,克裏特和夏文明,才會在愛琴海域和黃河流域出現。哈拉巴、克裏特跟我們基本同時,是“同齡人”。那時,埃及人早就建起了金字塔和獅身人麵像,蘇美爾人也早在吟唱他們的史詩。
作為文明,克裏特也叫米諾斯,哈拉巴也叫印度河。印度河文明跟印度文明是兩碼事,而且八竿子打不著。前者是達羅毗荼人創造的,後者是雅利安人創造的,之間還有幾百年的空白。蘇美爾、埃及、哈拉巴、克裏特、夏,再加上中美洲來曆不明的奧爾梅克,便號稱六大古代文明。
◎六大古代文明示意圖。人類文明在兩河之間及尼羅河流域最先出現,大約兩千年後,華夏文明在黃河流域誕生,此時的埃及人已經建起了金字塔和獅身人麵像。雖然華夏文明不是最古老的,卻是唯一一個從古至今綿延三千七百年沒有斷絕的文明。
第二代叫“古典文明”。其中印度河與恆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中美洲的瑪雅文明,以及希臘、波斯、羅馬,都發生在公元前,是“後來人”;拜占庭、日本、阿拉伯、俄羅斯在公元後,是“年輕人”。第三代叫“現代文明”,主要指西方。這是文明史上的“新新人類”,其功過尚待評價,其前途則未可限量。
這,就叫“三代文明”。
三代文明有三個代表。代表第一代的是中華文明,代表第二代的是伊斯蘭文明,代表第三代的是西方現代文明。因為第二代文明中,瑪雅、希臘、波斯、羅馬、拜占庭都紛紛退場,印度、日本、俄羅斯又不具備世界性。第一代文明,先行者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煙消雲散,同齡人克裏特、哈拉巴、奧爾梅克不知所終。從古到今延綿不絕的,隻有中華。
六大古代文明,我們碩果僅存。
這是一個奇跡,卻是事實。事實上,從夏商周,到元明清,再到近現代,我們從來就隻有一個民族,一種文明。隻不過這民族不斷在壯大,甚至混血;這文明也不斷在發展,甚至整容。但,既沒有代溝,更沒有空白。某些最重要最根本的東西,不但老早就有,而且基本不變。家國一體,夏就是;祖宗崇拜,商就有;宗法製度,從西周延續到明清甚至民國;語言文字,生活習慣,人際關係,文化心理,要麽始終如一,要麽萬變不離其宗。而且不管是誰,隻要屬於這個文明,哪怕漂洋過海,背井離鄉,改變國籍,嫁娶洋人,也仍是chinese,到頭來還得認祖歸宗,心中也永遠“澎湃著中華的聲音”。
所謂“中華文明中斷”,請問從何說起?
但,沒有中斷,卻有衰減,也有變異。公元751年的怛羅斯戰役,以及四年後的安史之亂,也許是一個分界點。大唐帝國對外敗於阿拉伯,對內亡於藩鎮割據,中華文明投向外部世界的目光從此收了迴來。夏的質樸,商的絢爛,周的儒雅,漢的強悍,唐的開闊,全都變成了明日黃花。時代風氣由宋的纖細,元的空靈,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魏晉六朝的思想解放,自然也風光不再。明末清初後,鴉片戰爭前,中華再無思想家,對人類文明也再無像樣的貢獻。人們津津樂道自我陶醉的,是核舟記、病梅館、鼻煙壺,以及三寸金蓮。隻有《紅樓夢》和納蘭詞,敏感地唱出了末世的挽歌。那是一種“睡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的無奈。
下坡路上,沒人刹得住車。
當然,這下坡路緩慢地走了一千多年,其間既有一蹶不振,也有路轉峰迴。
就在中華文明起伏跌宕地盛極而衰之日,伊斯蘭文明卻欣欣向榮。從公元830年到930年,也就是中國的晚唐五代時期,在阿拉伯帝國哈裏發的大力資助和倡導下,對其他民族文明成果大規模有組織長時期的翻譯推介活動,以巴格達為中心全麵展開,史稱“百年翻譯運動”。正是這一壯舉,使古希臘典籍得以完整保存,為歐洲的崛起提供了指路明燈。也就是說,文藝複興時期的偉人們能高瞻遠矚,把知識的邊界往前開拓,就因為站在伊斯蘭世界巨人的肩膀上。
伊斯蘭,是第二代文明中的佼佼者。
然而曆史的不可捉摸,卻也正在於此。沒錯,在伊斯蘭文明展開雙翅自由飛翔那會兒,歐洲大陸還處於中世紀的蒙昧狀態,國王和貴族甚至目不識丁。可是,當西方現代文明後發製人風起雲湧之時,伊斯蘭世界卻跟我們、跟世界大多數民族一樣,茫然失措,甚至懵懂無知。也許,那時誰都沒有想到,通過文藝複興接過了古希臘火種,點燃了新時代火炬的西方世界,後來竟會雄霸了全球文明的話語權。難道天底下,真有“風水輪流轉”一說?
這是一個謎團。
算一筆賬可能是必需的。從二裏頭遺址算起,中華文明三千七百年;從麥地那建國算起,伊斯蘭文明一千四百年;從但丁和薄伽丘算起,西方現代文明六百六十年。越是後起之秀,越是迅猛異常。這可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但不意味著“把前浪拍在沙灘上”,隻能稱之為“傳遞接力棒,後來者居上”。
也就是說,中華、伊斯蘭、西方現代文明,還代表著三個時代。
不妨略作迴顧。
眾所周知,世界性文明的出現,是從公元前二百多年開始的。是時,羅馬稱霸地中海,秦漢一統大中華,形成當時最大的兩個文明圈。但到中國的南北朝時期,羅馬文明隕落了。於是漢與羅馬的雙雄並峙,變成了唐文明的獨占鼇頭。唐代的長安,眾望所歸,四海矚目,八方來朝。因此,漢唐七百年,可以說是世界文明的中華時代。
中唐以後,唐宋文明與伊斯蘭日月齊輝,但我們“夕陽無限好”,人家“新月正當時”。真主和先知的聲音如同綠色的泉水,滋潤了整個西亞、大半個非洲、部分南亞,然後漂洋過海遠達印度尼西亞。這一空前盛況持續了數百甚至上千年之久,時間之長不遜於漢唐。整個中世紀,都是伊斯蘭的時代。
事實上,直到1792年奧斯曼帝國割讓克裏米亞,伊斯蘭文明才真正走向衰落。也就在這一年,乾隆皇帝撰寫了《十全記》,炫耀他的“十全武功”。其實這時,英國早已進行了光榮革命,美國和法國也先後發表了《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顯然,如果說在西方勃然興起之前,中華文明還老有所為,伊斯蘭文明也方興未艾,那麽,此後的歲月,便沒有爭議的是西方現代文明的時代。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三代文明前赴後繼,三大文明次第輝煌,這裏麵難道沒有文章?同為世界性文明,羅馬黯然神傷,中華源遠流長,這裏麵難道沒有奧秘?
當然有。
那就問個究竟。
三、伊斯蘭
先說伊斯蘭。
伊斯蘭無疑是成功的。從公元622年(伊斯蘭教曆元年)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國,到成為世界性宗教和世界性文明,隻用了短短一百多年。到怛羅斯戰役之前,阿拉伯帝國已橫跨亞非歐,東至蔥嶺與大唐接壤,南達北非,西與法蘭克王國為鄰,把敘利亞、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埃及、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西班牙、印度北部和整個阿拉伯半島都置於新月旗下,把地中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湖。這可是先前隻有亞曆山大和羅馬人才能做到的。
不過,亞曆山大並沒有建立起“馬其頓文明圈”,羅馬文明圈也在西羅馬帝國終結後崩潰。然而,公元1258年(忽必烈攻打鄂州那年),阿拉伯帝國被蒙古軍隊滅亡,伊斯蘭文明卻並沒有因此而毀於一旦,反倒星火燎原繼續彌漫,直到18世紀才停住腳步,這又是為什麽?
有人說,是因為信仰。
因為文明是有意誌的。文明有意誌,就像宇宙有目的。宇宙的目的就是人。文明的意誌,則是為全人類找到謀求幸福的方式和途徑。正是這一意誌,決定了人類曆史的蜿蜒曲折和波瀾壯闊,當下世界的豐富多彩和生機勃勃,未來全球的天下大勢與何去何從,以及誰將是“帶頭大哥”。
那就一一道來。
二、曆史謎團
文明來自野蠻。
野蠻時代的人類是分散在世界各地自生自滅的。他們建立的,首先是“文化點”。這就是“原始群”,本書稱之為“夏娃的時代”。如果這種文化能夠存活並得到發展,就會壯大為“文化麵”。這就是“氏族”,本書稱之為“女媧伏羲的時代”。不同的文化麵,由於自身的裂變和擴散,以及相互的影響和交融,又會連成“文化片”。這就是“部落”,本書稱之為“炎黃的時代”。不同的文化片,由於遷徙、聯合、兼並、戰爭,則會形成“文化圈”。這就是“部落聯盟”,本書稱之為“堯舜的時代”。這時,為了安全、自由和身份認同,群居的人類開始把聚落變成城市,把部落變成國家,從野蠻時代過渡到文明時代。
這個過程簡單地說,就叫點、麵、片、圈、國。分水嶺,是國家的誕生。或者說,文明的標誌是國家,國家的標誌是城市。以此為界,人類曆史被裁為兩截。之前叫“史前史”,之後叫“文明史”。
時間開始了。成功與挫折,光榮與屈辱,升華與墮落,也開始了。
請看曆史年表。
本屆人類共有七千年文明史,分為三代。第一代是直接從原始社會產生的,西方學術界稱之為“古代文明”。其中最古老的是埃及和蘇美爾,都發生在五千多年以前。蘇美爾,再加上後來的阿卡德、巴比倫、亞述,統稱“美索不達米亞”。美索不達米亞是希臘語,意思是“兩河之間”,即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之間,所以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亞述,也叫“兩河文明”。
蘇美爾和埃及,是人類文明的“先行者”。當曙光在兩河之間和尼羅河流域初現時,世界絕大多數地區還是一片蠻荒。大約要過一千年,哈拉巴文明才會在印度河流域出現;再過五百到八百年,克裏特和夏文明,才會在愛琴海域和黃河流域出現。哈拉巴、克裏特跟我們基本同時,是“同齡人”。那時,埃及人早就建起了金字塔和獅身人麵像,蘇美爾人也早在吟唱他們的史詩。
作為文明,克裏特也叫米諾斯,哈拉巴也叫印度河。印度河文明跟印度文明是兩碼事,而且八竿子打不著。前者是達羅毗荼人創造的,後者是雅利安人創造的,之間還有幾百年的空白。蘇美爾、埃及、哈拉巴、克裏特、夏,再加上中美洲來曆不明的奧爾梅克,便號稱六大古代文明。
◎六大古代文明示意圖。人類文明在兩河之間及尼羅河流域最先出現,大約兩千年後,華夏文明在黃河流域誕生,此時的埃及人已經建起了金字塔和獅身人麵像。雖然華夏文明不是最古老的,卻是唯一一個從古至今綿延三千七百年沒有斷絕的文明。
第二代叫“古典文明”。其中印度河與恆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中美洲的瑪雅文明,以及希臘、波斯、羅馬,都發生在公元前,是“後來人”;拜占庭、日本、阿拉伯、俄羅斯在公元後,是“年輕人”。第三代叫“現代文明”,主要指西方。這是文明史上的“新新人類”,其功過尚待評價,其前途則未可限量。
這,就叫“三代文明”。
三代文明有三個代表。代表第一代的是中華文明,代表第二代的是伊斯蘭文明,代表第三代的是西方現代文明。因為第二代文明中,瑪雅、希臘、波斯、羅馬、拜占庭都紛紛退場,印度、日本、俄羅斯又不具備世界性。第一代文明,先行者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煙消雲散,同齡人克裏特、哈拉巴、奧爾梅克不知所終。從古到今延綿不絕的,隻有中華。
六大古代文明,我們碩果僅存。
這是一個奇跡,卻是事實。事實上,從夏商周,到元明清,再到近現代,我們從來就隻有一個民族,一種文明。隻不過這民族不斷在壯大,甚至混血;這文明也不斷在發展,甚至整容。但,既沒有代溝,更沒有空白。某些最重要最根本的東西,不但老早就有,而且基本不變。家國一體,夏就是;祖宗崇拜,商就有;宗法製度,從西周延續到明清甚至民國;語言文字,生活習慣,人際關係,文化心理,要麽始終如一,要麽萬變不離其宗。而且不管是誰,隻要屬於這個文明,哪怕漂洋過海,背井離鄉,改變國籍,嫁娶洋人,也仍是chinese,到頭來還得認祖歸宗,心中也永遠“澎湃著中華的聲音”。
所謂“中華文明中斷”,請問從何說起?
但,沒有中斷,卻有衰減,也有變異。公元751年的怛羅斯戰役,以及四年後的安史之亂,也許是一個分界點。大唐帝國對外敗於阿拉伯,對內亡於藩鎮割據,中華文明投向外部世界的目光從此收了迴來。夏的質樸,商的絢爛,周的儒雅,漢的強悍,唐的開闊,全都變成了明日黃花。時代風氣由宋的纖細,元的空靈,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魏晉六朝的思想解放,自然也風光不再。明末清初後,鴉片戰爭前,中華再無思想家,對人類文明也再無像樣的貢獻。人們津津樂道自我陶醉的,是核舟記、病梅館、鼻煙壺,以及三寸金蓮。隻有《紅樓夢》和納蘭詞,敏感地唱出了末世的挽歌。那是一種“睡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的無奈。
下坡路上,沒人刹得住車。
當然,這下坡路緩慢地走了一千多年,其間既有一蹶不振,也有路轉峰迴。
就在中華文明起伏跌宕地盛極而衰之日,伊斯蘭文明卻欣欣向榮。從公元830年到930年,也就是中國的晚唐五代時期,在阿拉伯帝國哈裏發的大力資助和倡導下,對其他民族文明成果大規模有組織長時期的翻譯推介活動,以巴格達為中心全麵展開,史稱“百年翻譯運動”。正是這一壯舉,使古希臘典籍得以完整保存,為歐洲的崛起提供了指路明燈。也就是說,文藝複興時期的偉人們能高瞻遠矚,把知識的邊界往前開拓,就因為站在伊斯蘭世界巨人的肩膀上。
伊斯蘭,是第二代文明中的佼佼者。
然而曆史的不可捉摸,卻也正在於此。沒錯,在伊斯蘭文明展開雙翅自由飛翔那會兒,歐洲大陸還處於中世紀的蒙昧狀態,國王和貴族甚至目不識丁。可是,當西方現代文明後發製人風起雲湧之時,伊斯蘭世界卻跟我們、跟世界大多數民族一樣,茫然失措,甚至懵懂無知。也許,那時誰都沒有想到,通過文藝複興接過了古希臘火種,點燃了新時代火炬的西方世界,後來竟會雄霸了全球文明的話語權。難道天底下,真有“風水輪流轉”一說?
這是一個謎團。
算一筆賬可能是必需的。從二裏頭遺址算起,中華文明三千七百年;從麥地那建國算起,伊斯蘭文明一千四百年;從但丁和薄伽丘算起,西方現代文明六百六十年。越是後起之秀,越是迅猛異常。這可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但不意味著“把前浪拍在沙灘上”,隻能稱之為“傳遞接力棒,後來者居上”。
也就是說,中華、伊斯蘭、西方現代文明,還代表著三個時代。
不妨略作迴顧。
眾所周知,世界性文明的出現,是從公元前二百多年開始的。是時,羅馬稱霸地中海,秦漢一統大中華,形成當時最大的兩個文明圈。但到中國的南北朝時期,羅馬文明隕落了。於是漢與羅馬的雙雄並峙,變成了唐文明的獨占鼇頭。唐代的長安,眾望所歸,四海矚目,八方來朝。因此,漢唐七百年,可以說是世界文明的中華時代。
中唐以後,唐宋文明與伊斯蘭日月齊輝,但我們“夕陽無限好”,人家“新月正當時”。真主和先知的聲音如同綠色的泉水,滋潤了整個西亞、大半個非洲、部分南亞,然後漂洋過海遠達印度尼西亞。這一空前盛況持續了數百甚至上千年之久,時間之長不遜於漢唐。整個中世紀,都是伊斯蘭的時代。
事實上,直到1792年奧斯曼帝國割讓克裏米亞,伊斯蘭文明才真正走向衰落。也就在這一年,乾隆皇帝撰寫了《十全記》,炫耀他的“十全武功”。其實這時,英國早已進行了光榮革命,美國和法國也先後發表了《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顯然,如果說在西方勃然興起之前,中華文明還老有所為,伊斯蘭文明也方興未艾,那麽,此後的歲月,便沒有爭議的是西方現代文明的時代。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三代文明前赴後繼,三大文明次第輝煌,這裏麵難道沒有文章?同為世界性文明,羅馬黯然神傷,中華源遠流長,這裏麵難道沒有奧秘?
當然有。
那就問個究竟。
三、伊斯蘭
先說伊斯蘭。
伊斯蘭無疑是成功的。從公元622年(伊斯蘭教曆元年)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國,到成為世界性宗教和世界性文明,隻用了短短一百多年。到怛羅斯戰役之前,阿拉伯帝國已橫跨亞非歐,東至蔥嶺與大唐接壤,南達北非,西與法蘭克王國為鄰,把敘利亞、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埃及、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西班牙、印度北部和整個阿拉伯半島都置於新月旗下,把地中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湖。這可是先前隻有亞曆山大和羅馬人才能做到的。
不過,亞曆山大並沒有建立起“馬其頓文明圈”,羅馬文明圈也在西羅馬帝國終結後崩潰。然而,公元1258年(忽必烈攻打鄂州那年),阿拉伯帝國被蒙古軍隊滅亡,伊斯蘭文明卻並沒有因此而毀於一旦,反倒星火燎原繼續彌漫,直到18世紀才停住腳步,這又是為什麽?
有人說,是因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