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個偉大的民族!可它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飽經滄桑的民族!

    一九六o年,正是誌強他們上中學那年,一場空前絕後的持續三年的大饑饉席卷了整個中國大地,就連被稱之謂北大倉的黑龍江也同樣在劫難逃!

    貧窮與饑餓是孿生兄弟。

    由於還外債,糧食連年欠收,國內市場物資嚴重匱乏。為了穩定市場,共度難關,不得不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城裏糧食、豆油、肉蛋禽之類的副食品,就連紅白糖都限量供應。糧有糧票,布有布票,棉花有棉花票,幾乎所有短缺物資都要憑票限量供應。農村,受全國大氣候的影響,就是個別少數豐產豐收的地區,除了加重公糧的收購外,還得交“紅心糧”,“愛國糧”,農民手中的糧食,也所剩無幾。大多受災地區農民口糧分不夠,每到春耕之時,就要返銷糧、探頭糧,或“代食品”。乏糧實在嚴重的時候,把豆毛、秫秸、甜菜、甜菜纓、麩子、橡子麵、苞米糠,幾乎豬狗都不吃的東西,都用來充饑,度命。可想而知,糧食是多麽珍貴?自由市場上不允許出售糧食,個別農民把節餘下來的糧食偷偷拿到街裏便賣,糧本供應隻需五六分錢一斤的苞米麵、玉米楂,在黑市上竟高達三四元一斤,尤其是產量低的小米,有時竟高達十元錢一斤。城市人把工資節餘的錢幾乎都用於補充吃的,也還是無濟於事,餓得三根腸子閑兩根半,肚子總像夠不著低似的。現在想來,中學生每月供應三十二斤,家庭婦女二十七斤半糧食實在不少,又為什麽當時都說不夠吃呢?就是副食不行,肚子沒有油水,所以糧食不夠吃。

    人口多,孩子多,生活一直處於困難境地的謝家,自然糧食就更不夠吃了。亭玉雖是家庭主婦,卻總是做在頭裏吃在後頭。她總是擔心上班的庶民、誌國吃不飽,怕他們幹不動活;擔心正長身體的誌強、誌民、誌富吃不飽,餓壞了,餓出胃病,或其它疾病,一輩子的事。不等大家都吃完了,有時就打涼了,有時所剩無幾了。她自己吃不飽,半饑半飽,或幹脆忍饑挨餓是長事!光她一個人勒緊褲腰帶也不解決一家人的問題啊!亭玉漸漸消瘦的麵龐開始並未引起家人的注意,有一次亭玉正撿碗的當兒,忽然暈倒在地上,“嘩啦”一聲一摞碗全打了,她的臉也坎壞了。送醫院經過檢查發現,是因為營養不良,得了玄暈症。長此下去,就會引起許多疾病。這還了得!母親若是倒了,這一家人不是散灶了嗎?誌國、誌強經過冥思苦想,想出了一個解決燃眉之急的辦法:家庭分餐製。也就是把國家規定供給每人的糧食,印成糧票,自己吃多少由母親給打多少,節約歸己,脹包了也由自己解決。這樣就不至於母親一個人挨餓了。或者說,還是挨餓,也比先前要輕一些了。誌國、誌強想出的這種辦法,確實解決了當時的一個危機,沒至於把母親餓倒的大問題!

    還不懂事的誌富,不但自己家做什麽不等熟就守在鍋台旁要,就連對門屋馮娘家做點什麽好吃的,蒸點饅頭之類的麵食品,不備他發現便罷,若是被他發現了,他就老早守在鍋台旁,高一聲低一聲不厭其煩地叫著這樣一句話:給點呀!給點呀!

    馮娘不是不給他,沒熟怎麽給呀?叫得實在心煩時,氣得馮娘沒辦法,有時不等熟就揭鍋撈個幹糧饅頭什麽的塞給誌富,沒好氣的說:“給!”

    誌富不管誰什麽態度,隻要給就行。拿到一邊去吃,吃好了不吱聲,吃不好還去要。馮娘拿他毫無辦法。

    馮娘家因為人口少,負擔輕,馮伯伯的工資又比庶民的工資稍高一點。再者,他家還有一門好親戚,雖然在外地,可也時常不短的接濟他們。這樣,就顯得他家的生活比庶民家的生活寬綽多了,吃的好多了。在誌富要急了時,氣得馮娘實在沒辦法時,也還時常不短地和亭玉發頓脾氣,說也句沒胃口的話:要在一起住就生活拉齊,要不就別在一起住!

    剛強好勝的亭玉哪受得了這個?氣激時把誌富拽迴自己屋來,按在炕上,一頓笤帚疙瘩,打得誌富不住唿爹喊娘。心底善良的馮娘聽不下去孩子的叫喊聲,還得過來解圍:“我說的是氣話,你何必當真呢?這麽打孩子,要是打壞了,讓我這心怎麽過得去?於是,她便用力搶下亭玉手中的笤帚疙瘩,扔到一邊去,臨走時還得扔下句話:再可不能這麽打孩子!他還是小,不懂事。大了讓他這麽幹,他也不這麽幹。”

    怕誌富挨打,或不願惹氣,馮娘再做什麽好吃的,一是背著誌富,二是想盡辦法先把誌富安排住。誌富不哭不鬧,馮娘他們飯吃得也舒心多了,亭玉也少上了不少火。

    分餐製之後,母親不忍看著誌民、誌富嚷餓,總是偷偷把她應得的那份的一部分分給他們吃。長時間忍饑挨餓,母親得了嚴重的胃病。就是後來經濟好轉時,也還是沒有完全好,打嗝、吐酸水、胃痛胃脹是常事。做下了這老病,一直沒好。她一直是瘦瘦的,胖不起來。

    分餐製解決了不讓母親一人獨自挨餓的燃眉之急,解決不了全家吃不飽的大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光全家人勒緊褲腰帶還不是根本辦法,必須想別的辦法,打別的主意。想來想去,亭玉終於想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撿莊稼。

    這年秋天,亭玉早上做飯就把午間的帶出來。上班上學的全帶午飯,不上學的放在鍋裏,願什麽時候吃就什麽時候吃。吃完早飯,收拾完,亭玉就背起了麵袋子,拿起了二齒或三齒撓子,同陳嬸,趙嬸她們到十幾裏外的農村去撿莊嫁。

    秋收,是先從起土豆、甜菜開始的。她們就先遛土豆、甜菜。遛土豆也有竅門。要想遛的多、遛的大,首先要找剛起完,沒人遛過的地遛。再就是撿地頭,偏傷和堆底子的地方遛。

    一迴生二迴熟,漸漸就找到了竅門。開始有時遛一天遛不到半麵袋,等後來遛的到晚上往迴走時就有點背不動了。可再沉再累也舍不得扔,也要想法拿迴家的!實在拿不了時,讓人捎信,等誌國和誌強他們來接。

    遛完了土豆、甜菜,撿糧食也就接上了。

    開始隻是亭玉她們幾個家庭婦女出去撿。嚐到甜頭後,上學的孩子,上班的職工,到了星期天,節假日,有的也加入了撿糧的行列中來。誌國、誌強首先加入了這個行列,並且成了能手。很快大鵬、金花、水生、國生、金祥、三丫、三林、五林也都加入這一行列,他們有分有合,一支自發的撿糧大軍很快形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老三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冰天_@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冰天_@並收藏老三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