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誌強都八歲了,到了上學的年令。
家裏住的地方穩定了,不用亂搬家了。庶民挑挑幹活也摸到了點門道,有了較固定的收入,亭玉和庶民共同商量,把舒琴、舒範、誌國一同送進了學校。他們仨是進城後的第二年,一同上的學,一同係上的紅領巾。孩子們上學念書,是亭玉和庶民盼望已久的事情,是件高興的事情。同時,對生活還處於十分艱難困苦之中的亭玉、庶民來說,也是件十分沉重的事情。別看每人的學費隻有三元錢,可三個三元,一塊拿出九元錢,庶民可真拿不起啊!如今又變成了四個,這就更拿不起了!這可真夠庶民嗆啊!
庶民又睡不著覺啦,不停地抽旱煙。這是他多少年來養成的習慣,一有什麽愁事,晚間就睡不著覺,不停地抽煙。
“庶民,你又怎麽啦?一門抽煙。”
“我想和你商量個事。”
“有事你就說吧,何必翻來複去像烙餅似的。”
“誌強能不能晚上二年學?”
“為什麽?”
“等他哥姐畢業了有人幫幫我,他再上學……”
“那不是把孩子給耽誤了嗎?咱們一心扒火把家搬到城裏,不就是想供孩子念書,有個出息,不受窮、不受人欺負嗎?舒琴她們上學晚,是在農村才錯過了上學的年齡,耽誤了。如今搬進了城裏,學校離咱家不遠,學費又不算太貴,可不能讓誌強再耽誤了!就是咱們賣褲子當襖,砸鍋賣鐵,再苦再累,也不能耽誤孩子念書哇!再說,我看誌強這孩子腦瓜挺好使,好像比他哥姐們聰明,而且挺有誌氣,日後一定能夠不錯,還是早上學比晚上學強。”
庶民何嚐不是這麽想啊!可他隻是覺得肩頭的分量太重了,想緩二年,等舒琴、舒範、誌國畢業了,有人下來幫他一把,再讓誌強上學。聽亭玉說的有道理,他也就不再吱聲了。不吱聲是不吱聲,還是吱吱地吸旱煙。
“那就讓他上,一就困難了,就再困難點也不能耽誤孩子!”
貓在被窩裏的誌強,也沒有睡覺,爸媽說的話他都聽見了。他又是高興又是激動。他暗自下決心,爸爸媽媽在這種情況下供我念書,我可一定要好好念哪!他偷偷地揉了揉眼睛,漸漸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早上,誌強急急忙忙吃完早飯,就跑出家去,見了國生、三林、金祥、狗剩等夥伴,一一地告訴他們,他要上學了!
這些孩子的年齡都和他差不多,大也大不了一兩歲,今年他們都準備上學。誌強聽說他們也上學,有了這麽多夥伴在一起,更高興了。
買不起書包,亭玉找了塊黃布,用手針縫了個小書包,上麵還用紅線繡了個紅五星,誌強看了真有點愛不釋手。他背在肩上,左試右試,對著西牆上有塊大鏡子,左照右照覺得可神氣了!就像去幹一項多麽偉大的事業一樣高興。
誌國看他那神氣勁,覺得有意思,想逗逗他,故意說:“別乍虎啦,考不上可就丟餿了!”
“你才考不上呢!”
誌強不服,把嘴撅起老高。
“你不服,我先考考你,你要是能答上,我就領你去。”
“行,你考吧!不過,你可不能出太難的題。”
“那是當然。我要是出四五年級的題那不是難為你嘛。”
誌強想了想,怕哥哥懵他,他眼珠轉了轉,又說:“你考可以;對錯誰來裁判呢?”
“你要是信不過我,讓大姐當裁判。”
“那太好了。大姐,你幹嗎?”
大姐本來有事,不想參與他們哥倆的事。可見他們倆說的挺有意思的,怕掃了他們的興,就點了點頭。
誌強規規矩矩地站在哥哥姐姐跟前,真像個小學生站在老師跟前似的,背著兩隻小手,瞪著一雙亮亮的小眼睛,準備迎考。
誌國也像個考官似的,一本正經地坐在炕沿上,腦子不停地轉動,思考著他要出的試題。
出題的本身,既是考學生,也是考老師。題出深了,脫離實際,題出淺了,看不出學生的水平。所以,出題也得動腦筋。誌國既不想難倒弟弟,可也不想讓他輕而易舉過關。
“你先數一百個數吧。”
一百個數?一千個數也難不住誌強!哥哥的話音剛落,誌強便口似渲河似的數完了。誌強還想往下數,被誌國攔住,沒讓他往下數,接著又出了道題考他。
“三丫家原有三隻鴨子,又買迴四隻,現在一共多少隻?”
“七隻。”
“吃了四隻呢?”
“還剩三隻。”
“不對。”
“怎麽不對?不信問問大姐。”
誌強信心十足,沒有被誌國虎住。
舒琴點點頭,誌國不再詐誌強了。
考了半天,誌強都答上了,他更神氣了。
誌國看弟弟那神氣勁,真想找個題難難他。可他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來。出太淺的,誌強對答如流,出太深的,在一旁觀試的姐姐不會讓,也顯得當哥哥的不友好。後來他突然想到一個腦筋急轉彎的題,說難也不難,說淺也不淺,如果是聰明的孩子,能夠答上,笨的恐怕就得說錯。想出這道題,誌國也來了神氣。
“樹上有兩隻鳥,落在同一個樹杈上,被三林用彈弓射跑了一隻,還剩幾隻?”
誌強沒有馬上迴答,眼珠轉了轉撓撓腦袋,然後才說:“一隻也沒有了。”
“為什麽?”誌國以為他瞎懵的,緊接追問。
“因為鳥會飛。當那隻鳥被打飛的時候,另一隻鳥肯定受驚,也飛走了,所以一隻也沒有了。要不信,咱們就試一試。”
誌強的迴答,說的在場的人心服口服。本來想難難弟弟的誌國,頭一次發現弟弟這麽聰明,高興地拍著誌強的肩膀說:“考一年級沒問題,明天我帶你去。”
家裏的關是過了,學校的關怎麽過,誌強心裏還沒底。不過,他知道哥哥是輕易不誇他的,能過了哥哥這關,老師準沒問題,想到這兒,他的膽又狀起來,不再想明天考試的事了。晚上,他把媽媽給他縫好的黃書包,放在枕頭底下,想好好地睡一宿覺,明天好上學。可躺下好半天,說什麽也睡不著。他翻身把兩隻小胳膊架在枕頭上,用手托著腮,想起好多好多的事情。學校是個什麽樣?和國生、三林、金祥、狗剩能不能分到一個班?新同學都是什麽樣?老師是什麽樣?是男老師?還是女老師?如果是女老師,是不是和媽媽一樣?如果是男老師,是不是像爸爸那樣嚴厲?上學後,還讓不讓彈琉瑠、踢馬掌、摳“帕積”(小時玩的一種東西,麵多半是古代傳奇英雄的彩色頭像,背是紙殼,呈圓形。玩時把麵扣在地下,另一個人用“帕積”往過煽,煽過來為贏,煽不過來為輸,這就叫摳“帕積”)到了冬天,打雪仗,堆雪人還行不行?春秋還有沒有空打雀?考試考不好,爸爸媽媽準生氣,那時怎麽辦?
“誌強,你想什麽呢?明天就上學了,好好睡覺。”
“媽,我睡不著,你給我講個故事吧?”
“你想聽什麽故事?”
“隻要有意思的,什麽都行。但可不能再講門閂官、料調子、笤帚疙瘩的故事。這個故事我害怕,也聽膩了。”
“那就給你講個孔融讓梨的故事吧?”
“爸爸早就講過了,我想聽新的。”
“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呢?”
“狼讓獵人打傷了,正在無處可逃的危急形勢下,遇見了東郭先生,東郭先生可憐牠,把牠藏在袋子裏,躲過了獵人的追查。可當獵人走了,老狼被從袋子裏放出來,就說牠餓了,就要吃東郭先生……是不是?媽。”
媽媽見兒子講的比自己講的還生動,沒法講這個故事了,就又說:“我給你講一個狐狸和烏鴉的故事吧?”
“不用不用!我知道,烏鴉嘴裏的肉掉在狐狸的嘴裏了。”
這下可把媽媽難住了。她想來想去,想出許多好故事,可提一個,誌強說聽過了,又提一個他說知道了,有的故事比媽媽知道的還詳細,理解的還透徹。究竟這孩子知道多少故事,媽媽也搞不清楚了,她感到十分奇怪。媽媽不想讓孩子失望,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誌國。誌國也攪盡腦汁想了很久,才想出了一個誌強不知道的故事──張良拜師。
“張良出身於韓國的官宦世家,韓國被秦國滅亡後,他懷著複韓滅秦的雄心壯誌,刺殺秦王未遂,流落下邳。有一天他在下邳沂水圯橋頭遇見了一位老者,那老者見他氣宇軒昂,必成大業,故意考驗他。老者先把靴子故意弄到橋下,讓張良給他撿起來。張良見他是位滿臉滄桑的老者,忍氣到橋下把靴子撿了上來。老頭也不感謝,反而十分傲慢地伸出腳讓他給穿上。這時張良真想揮拳揍他,可他又一想,既然都撿了,穿上又能怎麽樣!於是,他就又忍氣給他穿上了。老者仍不感謝,扭頭便走。未走多遠,他便又扭過頭來對張良說,五天後的早上在這裏等我。說完老者便飄然而去。五天後雞鳴時張良如期來到橋上,見老者早已立於橋上。因為張良來晚了,被老者嗬斥一頓,讓他五天之後再來。五天之後張良又來晚了。第三次,怕晚,張良半夜就來到了橋上。老人見他可教,就送了他一部書,並告訴他讀好這部書可以成為帝王的老師,並讓他十三年之後再來見他。迴到家裏,張良一看這部書,欣喜若狂。這部書不是別的雜書,而是《太公兵法》。得此書後,張良刻苦攻讀,深得其精髓。後來張良輔佐了劉邦,使劉邦得了天下,他也成了開創西漢不可多得的功臣。因此,名垂青史。張良更高明之處,就是知進知退。不像功高蓋主的韓信,由於貪圖富貴,最後自己把自己逼到絕路上去了。”
“哥,那個老頭是什麽人?”
“可能是神仙吧?”
“他為什麽非把天書送給張良呢?”
“看好他了唄。或許也是天意。”
“真有這麽迴事嗎?”
“這個民間故事,史書上都有記載。張良,張子房確是一個十分謙虛而又韜略過人,知進知退的人。”
“他那麽有能耐,皇帝又那麽信任他,他為什麽辭官不做,隱退了呢?”
“他說,在戰爭年代,劉邦想得天下,很需要他出謀劃策,所以很聽他的話。戰爭結束了,高枕無憂了,享清福了,劉邦不那麽需要他了,也不會那麽聽他的話了,甚至弄不好,惹惱了他,恐連命也難哪!所以他就隱居了。”
“張良的功勞這麽大,劉邦能忍心殺他嗎?”
“你還小啊,不清事理。伴君如伴虎。封建王朝,皇帝是金口玉牙,說啥是啥。聽人講,三秦王淮陰侯韓信的功勞比張良還大呢!後來還是讓劉邦給殺了。那時候,皇帝一人說了算,你要想討皇帝喜歡,就得整天阿諛奉承,不提反麵意見,否則,說不定哪句話說錯了,就會招來殺身之禍,滿門抄斬。”
小哥倆探討的問題,真不像孩子探討的問題。讓哥哥講的,張良在誌強幼小的心靈中就紮下了很深的根。他時刻夢想也像張良那樣,在哪兒遇見一個老頭,得一部天書,將來自己也能成為國家的棟梁。
家裏住的地方穩定了,不用亂搬家了。庶民挑挑幹活也摸到了點門道,有了較固定的收入,亭玉和庶民共同商量,把舒琴、舒範、誌國一同送進了學校。他們仨是進城後的第二年,一同上的學,一同係上的紅領巾。孩子們上學念書,是亭玉和庶民盼望已久的事情,是件高興的事情。同時,對生活還處於十分艱難困苦之中的亭玉、庶民來說,也是件十分沉重的事情。別看每人的學費隻有三元錢,可三個三元,一塊拿出九元錢,庶民可真拿不起啊!如今又變成了四個,這就更拿不起了!這可真夠庶民嗆啊!
庶民又睡不著覺啦,不停地抽旱煙。這是他多少年來養成的習慣,一有什麽愁事,晚間就睡不著覺,不停地抽煙。
“庶民,你又怎麽啦?一門抽煙。”
“我想和你商量個事。”
“有事你就說吧,何必翻來複去像烙餅似的。”
“誌強能不能晚上二年學?”
“為什麽?”
“等他哥姐畢業了有人幫幫我,他再上學……”
“那不是把孩子給耽誤了嗎?咱們一心扒火把家搬到城裏,不就是想供孩子念書,有個出息,不受窮、不受人欺負嗎?舒琴她們上學晚,是在農村才錯過了上學的年齡,耽誤了。如今搬進了城裏,學校離咱家不遠,學費又不算太貴,可不能讓誌強再耽誤了!就是咱們賣褲子當襖,砸鍋賣鐵,再苦再累,也不能耽誤孩子念書哇!再說,我看誌強這孩子腦瓜挺好使,好像比他哥姐們聰明,而且挺有誌氣,日後一定能夠不錯,還是早上學比晚上學強。”
庶民何嚐不是這麽想啊!可他隻是覺得肩頭的分量太重了,想緩二年,等舒琴、舒範、誌國畢業了,有人下來幫他一把,再讓誌強上學。聽亭玉說的有道理,他也就不再吱聲了。不吱聲是不吱聲,還是吱吱地吸旱煙。
“那就讓他上,一就困難了,就再困難點也不能耽誤孩子!”
貓在被窩裏的誌強,也沒有睡覺,爸媽說的話他都聽見了。他又是高興又是激動。他暗自下決心,爸爸媽媽在這種情況下供我念書,我可一定要好好念哪!他偷偷地揉了揉眼睛,漸漸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早上,誌強急急忙忙吃完早飯,就跑出家去,見了國生、三林、金祥、狗剩等夥伴,一一地告訴他們,他要上學了!
這些孩子的年齡都和他差不多,大也大不了一兩歲,今年他們都準備上學。誌強聽說他們也上學,有了這麽多夥伴在一起,更高興了。
買不起書包,亭玉找了塊黃布,用手針縫了個小書包,上麵還用紅線繡了個紅五星,誌強看了真有點愛不釋手。他背在肩上,左試右試,對著西牆上有塊大鏡子,左照右照覺得可神氣了!就像去幹一項多麽偉大的事業一樣高興。
誌國看他那神氣勁,覺得有意思,想逗逗他,故意說:“別乍虎啦,考不上可就丟餿了!”
“你才考不上呢!”
誌強不服,把嘴撅起老高。
“你不服,我先考考你,你要是能答上,我就領你去。”
“行,你考吧!不過,你可不能出太難的題。”
“那是當然。我要是出四五年級的題那不是難為你嘛。”
誌強想了想,怕哥哥懵他,他眼珠轉了轉,又說:“你考可以;對錯誰來裁判呢?”
“你要是信不過我,讓大姐當裁判。”
“那太好了。大姐,你幹嗎?”
大姐本來有事,不想參與他們哥倆的事。可見他們倆說的挺有意思的,怕掃了他們的興,就點了點頭。
誌強規規矩矩地站在哥哥姐姐跟前,真像個小學生站在老師跟前似的,背著兩隻小手,瞪著一雙亮亮的小眼睛,準備迎考。
誌國也像個考官似的,一本正經地坐在炕沿上,腦子不停地轉動,思考著他要出的試題。
出題的本身,既是考學生,也是考老師。題出深了,脫離實際,題出淺了,看不出學生的水平。所以,出題也得動腦筋。誌國既不想難倒弟弟,可也不想讓他輕而易舉過關。
“你先數一百個數吧。”
一百個數?一千個數也難不住誌強!哥哥的話音剛落,誌強便口似渲河似的數完了。誌強還想往下數,被誌國攔住,沒讓他往下數,接著又出了道題考他。
“三丫家原有三隻鴨子,又買迴四隻,現在一共多少隻?”
“七隻。”
“吃了四隻呢?”
“還剩三隻。”
“不對。”
“怎麽不對?不信問問大姐。”
誌強信心十足,沒有被誌國虎住。
舒琴點點頭,誌國不再詐誌強了。
考了半天,誌強都答上了,他更神氣了。
誌國看弟弟那神氣勁,真想找個題難難他。可他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來。出太淺的,誌強對答如流,出太深的,在一旁觀試的姐姐不會讓,也顯得當哥哥的不友好。後來他突然想到一個腦筋急轉彎的題,說難也不難,說淺也不淺,如果是聰明的孩子,能夠答上,笨的恐怕就得說錯。想出這道題,誌國也來了神氣。
“樹上有兩隻鳥,落在同一個樹杈上,被三林用彈弓射跑了一隻,還剩幾隻?”
誌強沒有馬上迴答,眼珠轉了轉撓撓腦袋,然後才說:“一隻也沒有了。”
“為什麽?”誌國以為他瞎懵的,緊接追問。
“因為鳥會飛。當那隻鳥被打飛的時候,另一隻鳥肯定受驚,也飛走了,所以一隻也沒有了。要不信,咱們就試一試。”
誌強的迴答,說的在場的人心服口服。本來想難難弟弟的誌國,頭一次發現弟弟這麽聰明,高興地拍著誌強的肩膀說:“考一年級沒問題,明天我帶你去。”
家裏的關是過了,學校的關怎麽過,誌強心裏還沒底。不過,他知道哥哥是輕易不誇他的,能過了哥哥這關,老師準沒問題,想到這兒,他的膽又狀起來,不再想明天考試的事了。晚上,他把媽媽給他縫好的黃書包,放在枕頭底下,想好好地睡一宿覺,明天好上學。可躺下好半天,說什麽也睡不著。他翻身把兩隻小胳膊架在枕頭上,用手托著腮,想起好多好多的事情。學校是個什麽樣?和國生、三林、金祥、狗剩能不能分到一個班?新同學都是什麽樣?老師是什麽樣?是男老師?還是女老師?如果是女老師,是不是和媽媽一樣?如果是男老師,是不是像爸爸那樣嚴厲?上學後,還讓不讓彈琉瑠、踢馬掌、摳“帕積”(小時玩的一種東西,麵多半是古代傳奇英雄的彩色頭像,背是紙殼,呈圓形。玩時把麵扣在地下,另一個人用“帕積”往過煽,煽過來為贏,煽不過來為輸,這就叫摳“帕積”)到了冬天,打雪仗,堆雪人還行不行?春秋還有沒有空打雀?考試考不好,爸爸媽媽準生氣,那時怎麽辦?
“誌強,你想什麽呢?明天就上學了,好好睡覺。”
“媽,我睡不著,你給我講個故事吧?”
“你想聽什麽故事?”
“隻要有意思的,什麽都行。但可不能再講門閂官、料調子、笤帚疙瘩的故事。這個故事我害怕,也聽膩了。”
“那就給你講個孔融讓梨的故事吧?”
“爸爸早就講過了,我想聽新的。”
“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呢?”
“狼讓獵人打傷了,正在無處可逃的危急形勢下,遇見了東郭先生,東郭先生可憐牠,把牠藏在袋子裏,躲過了獵人的追查。可當獵人走了,老狼被從袋子裏放出來,就說牠餓了,就要吃東郭先生……是不是?媽。”
媽媽見兒子講的比自己講的還生動,沒法講這個故事了,就又說:“我給你講一個狐狸和烏鴉的故事吧?”
“不用不用!我知道,烏鴉嘴裏的肉掉在狐狸的嘴裏了。”
這下可把媽媽難住了。她想來想去,想出許多好故事,可提一個,誌強說聽過了,又提一個他說知道了,有的故事比媽媽知道的還詳細,理解的還透徹。究竟這孩子知道多少故事,媽媽也搞不清楚了,她感到十分奇怪。媽媽不想讓孩子失望,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誌國。誌國也攪盡腦汁想了很久,才想出了一個誌強不知道的故事──張良拜師。
“張良出身於韓國的官宦世家,韓國被秦國滅亡後,他懷著複韓滅秦的雄心壯誌,刺殺秦王未遂,流落下邳。有一天他在下邳沂水圯橋頭遇見了一位老者,那老者見他氣宇軒昂,必成大業,故意考驗他。老者先把靴子故意弄到橋下,讓張良給他撿起來。張良見他是位滿臉滄桑的老者,忍氣到橋下把靴子撿了上來。老頭也不感謝,反而十分傲慢地伸出腳讓他給穿上。這時張良真想揮拳揍他,可他又一想,既然都撿了,穿上又能怎麽樣!於是,他就又忍氣給他穿上了。老者仍不感謝,扭頭便走。未走多遠,他便又扭過頭來對張良說,五天後的早上在這裏等我。說完老者便飄然而去。五天後雞鳴時張良如期來到橋上,見老者早已立於橋上。因為張良來晚了,被老者嗬斥一頓,讓他五天之後再來。五天之後張良又來晚了。第三次,怕晚,張良半夜就來到了橋上。老人見他可教,就送了他一部書,並告訴他讀好這部書可以成為帝王的老師,並讓他十三年之後再來見他。迴到家裏,張良一看這部書,欣喜若狂。這部書不是別的雜書,而是《太公兵法》。得此書後,張良刻苦攻讀,深得其精髓。後來張良輔佐了劉邦,使劉邦得了天下,他也成了開創西漢不可多得的功臣。因此,名垂青史。張良更高明之處,就是知進知退。不像功高蓋主的韓信,由於貪圖富貴,最後自己把自己逼到絕路上去了。”
“哥,那個老頭是什麽人?”
“可能是神仙吧?”
“他為什麽非把天書送給張良呢?”
“看好他了唄。或許也是天意。”
“真有這麽迴事嗎?”
“這個民間故事,史書上都有記載。張良,張子房確是一個十分謙虛而又韜略過人,知進知退的人。”
“他那麽有能耐,皇帝又那麽信任他,他為什麽辭官不做,隱退了呢?”
“他說,在戰爭年代,劉邦想得天下,很需要他出謀劃策,所以很聽他的話。戰爭結束了,高枕無憂了,享清福了,劉邦不那麽需要他了,也不會那麽聽他的話了,甚至弄不好,惹惱了他,恐連命也難哪!所以他就隱居了。”
“張良的功勞這麽大,劉邦能忍心殺他嗎?”
“你還小啊,不清事理。伴君如伴虎。封建王朝,皇帝是金口玉牙,說啥是啥。聽人講,三秦王淮陰侯韓信的功勞比張良還大呢!後來還是讓劉邦給殺了。那時候,皇帝一人說了算,你要想討皇帝喜歡,就得整天阿諛奉承,不提反麵意見,否則,說不定哪句話說錯了,就會招來殺身之禍,滿門抄斬。”
小哥倆探討的問題,真不像孩子探討的問題。讓哥哥講的,張良在誌強幼小的心靈中就紮下了很深的根。他時刻夢想也像張良那樣,在哪兒遇見一個老頭,得一部天書,將來自己也能成為國家的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