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豐軍元帥府的會客廳,一個須發皆白的富商,正是沈萬三,他帶著長子沈旺,在穆有才、劉伯溫的陪同下,端坐在左邊的客賓席位上。
郝仁曾經在田裏插秧的時候,被時任廬州太守的施耐庵等一應文人撞見,被靠呀的文人看輕,那事情之後,郝仁才終於明白,自己的形象,不僅僅代表他自己,而且代表著慶豐軍整體的臉麵。
他迴到府邸,沒有直接去會見客人,而是先去後援梳洗一番,脫下身上油黑的髒衣服仍在門外,特意換上一身得體的緞麵長袍,才正式進入會客廳會客。
在劉伯溫這個迎賓使的的引薦下,郝仁與沈萬三、沈旺一番禮節上互答,雙方分賓主落座,郝仁端坐主位,宿衛陳達、斐冠軍持刀宿衛身後,越發顯得郝仁孔武精神。
“沈老先生經商有道,富甲天下,國祚久聞先生大名,隻因軍務、政務繁忙,一直未能抽空登門拜訪,請老先生見諒,今日得意幸會,實在是三生有幸啊!”
郝仁率先恭維,沒有一點盛氣淩人的架子,他給足了沈萬三的麵子,並不是因為沈萬三有錢,也不是因為沈萬三名頭響亮,而是僅僅因為他年紀,足足是郝仁的三倍以上。
“哪裏!哪裏!”沈萬三客氣道:“沈某雖然經商積聚些許資財,也不過是大元帥治下的子民,豈敢讓大元帥登門拜訪?隻因沈某進來未在江南,今日才來登門拜訪大元帥,還請大元帥恕草民之罪。”
開場的都是寒暄的廢話,郝仁也不與沈萬三周旋,開誠布公道:“既然是廖永安引薦老先生前來,想必,老先生必然是有要事相商吧?”
沈萬三也不轉彎抹角,道:“沈某是做海外貿易,此番船隊要出海遠航,聞聽大元帥手下有奇貨銅鏡出產,特向大元帥采辦兩船的銅鏡,至於價格,全憑大元帥吩咐,一律以現銀交易,不知道大元帥肯售於沈家否!”
沈萬三乃是元末明初的首富,正史上記載,其與張士誠、朱元璋過從甚密,他曾經資助過張士誠,張士誠還特意為沈萬三樹碑立傳,野史上說,南/京城有三分之一的城牆是沈萬三築的,據說,他還要出數百萬兩的銀子犒賞朱元璋的大軍,結果遭到朱元璋的記恨,最終以耄耋之年,發配雲/南。
沈萬三就是元末的一個謎團,其富可敵國的財富因何而來,眾說紛紜,有墾殖說,有陸氏饋贈說,有通番之說。
無論沈萬三靠什麽發家,郝仁聽聞沈萬三做海外貿易,卻非常興奮!
慶豐軍從最開始造船的時候,就要求是削尖海船底的樓船,出海遠航一直是郝仁的夢想,隻他有在潁州,曾經聽過東瀛來的‘騙子’陳思宋關於東瀛現狀的的介紹,郝仁對海外的認識,還僅僅局限於後世的地理概念,郝仁對北麵的高麗、南麵的安南、占城、三佛齊等地,卻一無所知。
郝仁並沒有與沈萬三談及交易的情況,而是對海外諸國,產生濃厚的興趣。
剛好沈萬三有兩支船隊,長子沈旺出長江口向北,做東瀛與高麗的貿易,次之沈茂做長江以南的海外貿易,沈萬三有求於郝仁,也是誇耀自己的見識,郝仁有問,他便知無不言,將高麗、東瀛,以及東南亞諸國,都做了詳細的介紹。
“都記下來了嗎?”郝仁知道對還未情況,問無所問,才問身後的參軍劉伯溫,劉伯溫點點頭,表示,已經將沈萬三了解的海外情況,全部一一記下了。
郝仁還有一事要求到沈萬三,他想從海外引進兩種作物種植內地,一個是玉米,令一個是馬鈴薯!
此二植物,原先產地都是美洲,此時距離哥倫布發現先美洲大陸,還有很長很長的時間,不過據說在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之前,北歐的維京人,就已經登陸過美洲,試圖征服美洲,這兩種植物,流落東南亞,也未可知。
這二作物的最大優點就是產量高,耐旱性好,適合在山地、寒地、旱地等不適合水稻栽培的地方種植!
“迴大元帥的話,玉米,馬鈴薯這樣的作物,沈某從未聽說過?是不是蠻地的稱唿與大元帥的不同啊?”沈萬三終於被郝仁問住,不解的問道。
“拿炭筆和宣紙來!”郝仁吩咐道。
炭筆就是後世的鉛筆,郝仁因為總在將作坊參與科技發展,用毛筆畫圖實在麻煩,所以他發明了鉛筆。
郝仁在工地搬磚前,好歹也是個農學的學士,畫作物生長圖,乃是他的必修課,雖然他專業知識學的不好,但是,足夠將作物的主要特征畫清楚。
郝仁通過在宣紙做畫,再加上自己的解說,沈萬三才明白,馬鈴薯的果實,是長在土裏的,玉米的果實是長在秸稈的中間,對兩個作物的特征,已經了然於心。
沈萬三是做海外的貿易,主要是為了求財,對於土裏麵長的作物,確實沒有留過,沈萬三無奈的搖搖頭,郝仁卻有些絕望了,看來在東南亞也沒有這兩個高產植物的種植了。
郝仁已經培育出高產的雜交水稻,壽州已經進行大麵積的種植,糧食的產量,足夠百姓食用,不過水稻栽培的在低窪之處,容易遭遇水災,更重要的一點,有一種能讓水稻大麵積絕產的病害——稻瘟病。
馬鈴薯引進歐洲後,深受歐洲的百姓喜愛,歐洲的原有作物種植,全部改成馬鈴薯的大麵積種植,結果,一場不期而遇的馬鈴薯晚疫病,造成歐洲馬鈴薯減產,整個歐洲據說餓死兩千多萬人口。
作物種植單一,好比將許多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麵,很容易一下子全部碎了。
相比這兩者,玉米產量雖不及前兩者,不過,玉米基本旱澇保收,也沒有導致絕產的災害性病害!
“沈某已經全部記下了,待犬子此番出海,我一定讓他們多加留意,爭取為大元帥找到這樣的植物!”沈萬三大包大攬的說。
“老先生不可強求,盡力而為,國祚就感激不盡了!”郝仁道。
“大元帥也有數十艘的海船,何不此番與沈家一塊出海呢?”沈萬三抽口插話道。
(未完待續。)
郝仁曾經在田裏插秧的時候,被時任廬州太守的施耐庵等一應文人撞見,被靠呀的文人看輕,那事情之後,郝仁才終於明白,自己的形象,不僅僅代表他自己,而且代表著慶豐軍整體的臉麵。
他迴到府邸,沒有直接去會見客人,而是先去後援梳洗一番,脫下身上油黑的髒衣服仍在門外,特意換上一身得體的緞麵長袍,才正式進入會客廳會客。
在劉伯溫這個迎賓使的的引薦下,郝仁與沈萬三、沈旺一番禮節上互答,雙方分賓主落座,郝仁端坐主位,宿衛陳達、斐冠軍持刀宿衛身後,越發顯得郝仁孔武精神。
“沈老先生經商有道,富甲天下,國祚久聞先生大名,隻因軍務、政務繁忙,一直未能抽空登門拜訪,請老先生見諒,今日得意幸會,實在是三生有幸啊!”
郝仁率先恭維,沒有一點盛氣淩人的架子,他給足了沈萬三的麵子,並不是因為沈萬三有錢,也不是因為沈萬三名頭響亮,而是僅僅因為他年紀,足足是郝仁的三倍以上。
“哪裏!哪裏!”沈萬三客氣道:“沈某雖然經商積聚些許資財,也不過是大元帥治下的子民,豈敢讓大元帥登門拜訪?隻因沈某進來未在江南,今日才來登門拜訪大元帥,還請大元帥恕草民之罪。”
開場的都是寒暄的廢話,郝仁也不與沈萬三周旋,開誠布公道:“既然是廖永安引薦老先生前來,想必,老先生必然是有要事相商吧?”
沈萬三也不轉彎抹角,道:“沈某是做海外貿易,此番船隊要出海遠航,聞聽大元帥手下有奇貨銅鏡出產,特向大元帥采辦兩船的銅鏡,至於價格,全憑大元帥吩咐,一律以現銀交易,不知道大元帥肯售於沈家否!”
沈萬三乃是元末明初的首富,正史上記載,其與張士誠、朱元璋過從甚密,他曾經資助過張士誠,張士誠還特意為沈萬三樹碑立傳,野史上說,南/京城有三分之一的城牆是沈萬三築的,據說,他還要出數百萬兩的銀子犒賞朱元璋的大軍,結果遭到朱元璋的記恨,最終以耄耋之年,發配雲/南。
沈萬三就是元末的一個謎團,其富可敵國的財富因何而來,眾說紛紜,有墾殖說,有陸氏饋贈說,有通番之說。
無論沈萬三靠什麽發家,郝仁聽聞沈萬三做海外貿易,卻非常興奮!
慶豐軍從最開始造船的時候,就要求是削尖海船底的樓船,出海遠航一直是郝仁的夢想,隻他有在潁州,曾經聽過東瀛來的‘騙子’陳思宋關於東瀛現狀的的介紹,郝仁對海外的認識,還僅僅局限於後世的地理概念,郝仁對北麵的高麗、南麵的安南、占城、三佛齊等地,卻一無所知。
郝仁並沒有與沈萬三談及交易的情況,而是對海外諸國,產生濃厚的興趣。
剛好沈萬三有兩支船隊,長子沈旺出長江口向北,做東瀛與高麗的貿易,次之沈茂做長江以南的海外貿易,沈萬三有求於郝仁,也是誇耀自己的見識,郝仁有問,他便知無不言,將高麗、東瀛,以及東南亞諸國,都做了詳細的介紹。
“都記下來了嗎?”郝仁知道對還未情況,問無所問,才問身後的參軍劉伯溫,劉伯溫點點頭,表示,已經將沈萬三了解的海外情況,全部一一記下了。
郝仁還有一事要求到沈萬三,他想從海外引進兩種作物種植內地,一個是玉米,令一個是馬鈴薯!
此二植物,原先產地都是美洲,此時距離哥倫布發現先美洲大陸,還有很長很長的時間,不過據說在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之前,北歐的維京人,就已經登陸過美洲,試圖征服美洲,這兩種植物,流落東南亞,也未可知。
這二作物的最大優點就是產量高,耐旱性好,適合在山地、寒地、旱地等不適合水稻栽培的地方種植!
“迴大元帥的話,玉米,馬鈴薯這樣的作物,沈某從未聽說過?是不是蠻地的稱唿與大元帥的不同啊?”沈萬三終於被郝仁問住,不解的問道。
“拿炭筆和宣紙來!”郝仁吩咐道。
炭筆就是後世的鉛筆,郝仁因為總在將作坊參與科技發展,用毛筆畫圖實在麻煩,所以他發明了鉛筆。
郝仁在工地搬磚前,好歹也是個農學的學士,畫作物生長圖,乃是他的必修課,雖然他專業知識學的不好,但是,足夠將作物的主要特征畫清楚。
郝仁通過在宣紙做畫,再加上自己的解說,沈萬三才明白,馬鈴薯的果實,是長在土裏的,玉米的果實是長在秸稈的中間,對兩個作物的特征,已經了然於心。
沈萬三是做海外的貿易,主要是為了求財,對於土裏麵長的作物,確實沒有留過,沈萬三無奈的搖搖頭,郝仁卻有些絕望了,看來在東南亞也沒有這兩個高產植物的種植了。
郝仁已經培育出高產的雜交水稻,壽州已經進行大麵積的種植,糧食的產量,足夠百姓食用,不過水稻栽培的在低窪之處,容易遭遇水災,更重要的一點,有一種能讓水稻大麵積絕產的病害——稻瘟病。
馬鈴薯引進歐洲後,深受歐洲的百姓喜愛,歐洲的原有作物種植,全部改成馬鈴薯的大麵積種植,結果,一場不期而遇的馬鈴薯晚疫病,造成歐洲馬鈴薯減產,整個歐洲據說餓死兩千多萬人口。
作物種植單一,好比將許多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麵,很容易一下子全部碎了。
相比這兩者,玉米產量雖不及前兩者,不過,玉米基本旱澇保收,也沒有導致絕產的災害性病害!
“沈某已經全部記下了,待犬子此番出海,我一定讓他們多加留意,爭取為大元帥找到這樣的植物!”沈萬三大包大攬的說。
“老先生不可強求,盡力而為,國祚就感激不盡了!”郝仁道。
“大元帥也有數十艘的海船,何不此番與沈家一塊出海呢?”沈萬三抽口插話道。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