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應聲又退出來,也沒注意到這個時候石方還沒走遠,便趕著冒雪準備進宮的行頭了。
石方順屋簷下走到廊盡頭,入眼所見,皆銀裝素裹,美不勝收。
然則一抬頭,見著京城鉛灰色的天,他由是低低一聲歎:“今年,好大的雪……”
☆、第二零二章 前明冤案
雪很大,原本還以為能陪著家人好好過個年,沒想到這日子還沒出十五,就說是已經抓到了朱三太子。張廷玉也隻能冒著雪往宮裏先去一趟,一會兒領了康熙的旨意才能說去辦事不辦事。
他進暖閣的時候,便聽得“啪”一聲響,乃是康熙將折子摔在了禦案上。
一見到張廷玉進來行禮,康熙倒是火氣漸漸壓下去。
他問張廷玉道:“可知道今兒的消息了?”
“迴皇上話,方才已經知道了。”張廷玉抬眼掃了康熙的一眼,隻不知道方才被康熙摔了的折子是誰的,最近漸有多事之秋之兆,張廷玉萬萬不敢大意。他小心地迴著話,可話卻不多,“人已經在刑部大牢,不知皇上……”
“審。”
康熙就這一個字,隻是要怎麽審,還是個問題。
他凝神想了一會兒,對張廷玉道:“朕曾說,南明皇族遺後,盡皆高官厚祿,近些年冒名頂替之人甚多,千萬要查清楚,萬不能是冒名頂替。找個人好好認認,這人是不是朱三太子。”
“……臣遵旨。”
張廷玉琢磨著,這話不尋常。
康熙也隻是叫他來說兩句,張廷玉聰明人,很快就會明白他的意思。
眼看著外頭的雪越發大了,康熙便道:“你也去吧,早點辦完了案子,也好迴去歇歇,翻過來就沒這麽多的事情了。”
於是張廷玉告退,直接離開了暖閣,出來的時候正遇上撐傘來給皇帝請安的十三阿哥,便停下來問了聲好。
胤祥隻覺得奇怪:“大過年的,聽說張老先生府上又添了兩個白玉娃娃,怎的不在家裏好生過年,卻往宮裏走?”
“皇上有差事讓辦,也不是什麽要緊事,辦完還能迴去休息。多謝十三爺關心了。”
張廷玉不卑不亢,也沒個什麽上去巴結的意思,更不會把皇帝給他的差事隨口說出去。
雖然,可能人人都知道他張廷玉要辦的是什麽差事,可這話不能由張廷玉自己說。
這也是為官之道。
胤祥心知張廷玉精明,也不戳破,朱三太子被抓的消息,現在京中消息靈通、略有耳目的人都已經知道了,根本不是什麽秘密。他隻笑笑:“那小王便不耽擱張老先生辦事了,您慢走。”
“您也慢走。”
慢走著啊。
張廷玉一麵打著傘,朝著宮門外頭走,一麵想著最近發生的事情。
如今在太子爺行事日漸乖戾,早不知被康熙厭惡多少迴了,因為在南書房辦事,又得皇帝的信任,所以張廷玉知道的事情比旁人更多。
可知道得越多,就越是一句話都不能說。
藏得住秘密的人,才不會被皇帝討厭。
太子膝下子嗣單薄,如今又漸漸寵上了林佳氏,性子也更狂躁怪異,如今不怎麽得人心。反而是八阿哥,再漸漸從張廷玉手裏“奪”得了翰林院的掌控權之後,滿朝文武都說八爺賢名,看著勢頭就要壓過太子。
大阿哥已經是有心無力,朝堂之上似乎就隻剩下太子與八爺,旁的皇子如十三和十四,也甚得皇上喜歡。
奪嫡之爭幾乎已經蓋不住了,康熙對此一清二楚,可無能為力。
對張廷玉來說,這些倒都是次要的。
他不需要選邊站,總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現在投靠了哪位皇子,也都是落了下風。局勢不明之時,選了人,大哥便是前車之鑒。
官途,穩字上佳。
可也得好生琢磨琢磨皇帝的心思,到底康熙是怎麽想的……
比如朱三太子一案。
好不容易將人給抓住了,現在康熙要說驗明正身。
張廷玉在離府之前就已經判斷出來了,這一次抓到的那個老叫花子,就是之前一念和尚要找的那個老叫花子,這個人就是朱慈煥,錯不了。
隻是皇帝的話,意思也頗耐人尋味。
朱慈煥若真的出現了,他是朱三太子,康熙此前曾經說南明皇室都給加官進爵,要給朱慈煥加官進爵不成?
好歹康熙是聖主明君,真出現了朱慈煥,皇帝一言九鼎,金口玉言,必定要好生對待朱慈煥。
然而,可能嗎?
康熙恨不能剿滅朱慈煥一家,隻要朱三太子還在,亂黨就不會消減,可是朱三太子若是死了,那就是他康熙要激起江南士紳的憤怒。
唯一的法子……
已然在張廷玉的心中。
而這一條路,是康熙一句話指給了張廷玉的。
他撐著傘,也懶得坐轎子,隻徒步到了刑部,周道新正老神在在坐在堂後看雪喝茶,端著一柄漂亮的宜興紫砂壺,含著壺嘴喝,聽見人通報,他也懶得起身,頭也不迴道:“年都過不好了,我就知道我來了,你也快了。”
“別把話說得跟上斷頭台一樣。”
張廷玉早收了傘,遞給了旁邊的差役。
他的拂了拂身上的雪,旁邊的人打起門簾,張廷玉這才進去。
一見到周道新這一副懶人的模樣,張廷玉就歎氣:“都說過年之前把事給辦了,你就不能有個辦事的樣子嗎?人呢?”
“在大牢裏關著呢,已經審過一輪了,就是個糟老頭子……”周道新說話一點也不客氣,終於將茶壺一放,站了起來,“供認不諱,就是朱慈煥,逃了這許多年,如今總算是被抓了。”
“你確定,他是朱慈煥嗎?”
眼看著周道新就要去帶路,張廷玉跟在他身後,忽然說了這樣的一句。
周道新審人斷案的手段乃是一流,能坐到刑部侍郎這個位置,可也不簡單,朝廷三品刑部漢侍郎,論起來還要比張廷玉的官還要高一階。
他以前審人,從不出什麽差錯,張廷玉也從來不會說這樣的話。
可今天他聽見什麽了?
周道新笑道:“你莫不是老婆孩子熱炕頭地,近日被府上喜事給衝昏了頭?”
“我看是你懶懶散散,過個年,把腦子都過沒了。”
張廷玉麵無波瀾,說出來的話,卻透著森森的寒氣,讓周道新轉瞬就開始發冷。
兩個人已經站在了牢門口,周道新掃了旁邊拿著牢門鑰匙的官差一眼,道:“你先一邊兒去。”
那官差走了,周道新才扭頭看張廷玉,斟酌了一下,似有些猶豫不定:“張兄可否直言?”
張廷玉心裏歎著氣,也是無奈,哪裏是他給周道新直言?這件案子本來就是張廷玉手裏的,要辦也是他辦。
“他若是朱三太子,以後隨便大街上拉開一個老乞丐,是不是都能說是朱三太子了?要指認前朝宮裏的朱三太子,還是找前朝宮裏的老太監來吧。”
張廷玉的意思已經很明白了。
周道新也聽懂了,隻是他看著張廷玉,過了半晌嗤笑一聲:“人都是會變的,你也變了。”
人在局中,身不由己。
張廷玉比周道新要明白得多,所以他即便是官階不如周道新,真要提起張廷玉與周道新來,也是說知道張廷玉的多。
他手段更狠,心腸更毒罷了。
如今康熙要這個結果,張廷玉不辦,自然還有人來辦。
既然結果都是一樣,中間怎麽能得利,張廷玉就怎麽做。
心中是否有愧,就不是旁人能知道的了。
再說了,若是他在這種時候規避此案,那麽多虎視眈眈的人,隻會讓張廷玉瞬間身陷萬劫不複之地。
利祿場上走,他若不殺人,掉的就是自己的腦袋。
周道新看他不說話,過了一會才朝著大牢門口走去,一旁的差役自動拿著鑰匙跟上來。
兩個人前後腳進了大牢,見到了那個老叫花子,現在穿著囚衣,蜷縮在一團被子裏,這是周道新看著老人家身體不大好,所以叫人給備的,如今看著卻像是諷刺。
宮裏的老太監也是七老八十了,崇禎皇帝吊死景山多少年了?
吳三桂放清兵入關,又有多少年了?
當年的朱三太子不過是個稚齡嬰孩,找個前明的老太監來看,哪裏能認得出來?
周道新不是不知道,這法子根本就不可能。
那縮在裏麵的老叫花子已經生了眼翳,看不清外麵的人。
他隻知道有人來了,還是兩個,便道:“二位大人,我真的是朱慈煥,不必再審了。”
張廷玉微微垂下眼簾,看著自己的手掌,而後環函問道:“當真是朱慈煥,不是冒名頂替嗎?數十年來,多少朱三太子亂黨作案,朝廷待你們不薄,為何謀反……”
周道新迴頭看著張廷玉,一旁還有筆錄官在記著話。他想走,可知道這時候不能走。張廷玉才是對的……
若是他周道新這一會兒走了,背過臉去就會被人一刀落下,與朱慈煥一家一起上黃泉。
朱慈煥心知大限將至,也不起來見官,隻道:“數十年來,改易姓名,隻是為了避禍。清廷有三大恩於前朝,朱慈煥感戴不忘,何嚐謀反?”
張廷玉看了一眼筆錄官,隻見筆錄官還在記,穩了穩心神,繼續問道:“哪三大恩?”
“今上誅流賊,與我家報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孫,從不殺害,二也。朱家祖宗墳墓,今上躬行祭奠,三也。”
那是年紀老邁的人的聲音。
朱慈煥今年已經七十五的高齡了,改名易姓多年,隻想安安穩穩過日子,可有那麽多的人打著他的旗號謀反。
四十六年的時候,一念和尚謀反,朱慈煥流亡在外,本來沒有想管這件事。
他老了,跑都跑不動了,被清廷逼著,一家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隻可惜,誰讓他知道了那一枚血章子出現呢?
他的孫兒怕是以為一念和尚造反是他在背後,可並不是他……
朱慈煥忽然之間老淚縱橫,卻笑道:“吾今年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鬢發皆白,不作反於三藩叛亂之時,反而選這國泰民安之時?更何況,所謂謀反者,必占據城池,積草屯糧,招買軍馬,打造軍器,數十年來,我可曾做過此事?”
說完,他便看向了牢門外,站著許久的張廷玉,而後道:“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石方順屋簷下走到廊盡頭,入眼所見,皆銀裝素裹,美不勝收。
然則一抬頭,見著京城鉛灰色的天,他由是低低一聲歎:“今年,好大的雪……”
☆、第二零二章 前明冤案
雪很大,原本還以為能陪著家人好好過個年,沒想到這日子還沒出十五,就說是已經抓到了朱三太子。張廷玉也隻能冒著雪往宮裏先去一趟,一會兒領了康熙的旨意才能說去辦事不辦事。
他進暖閣的時候,便聽得“啪”一聲響,乃是康熙將折子摔在了禦案上。
一見到張廷玉進來行禮,康熙倒是火氣漸漸壓下去。
他問張廷玉道:“可知道今兒的消息了?”
“迴皇上話,方才已經知道了。”張廷玉抬眼掃了康熙的一眼,隻不知道方才被康熙摔了的折子是誰的,最近漸有多事之秋之兆,張廷玉萬萬不敢大意。他小心地迴著話,可話卻不多,“人已經在刑部大牢,不知皇上……”
“審。”
康熙就這一個字,隻是要怎麽審,還是個問題。
他凝神想了一會兒,對張廷玉道:“朕曾說,南明皇族遺後,盡皆高官厚祿,近些年冒名頂替之人甚多,千萬要查清楚,萬不能是冒名頂替。找個人好好認認,這人是不是朱三太子。”
“……臣遵旨。”
張廷玉琢磨著,這話不尋常。
康熙也隻是叫他來說兩句,張廷玉聰明人,很快就會明白他的意思。
眼看著外頭的雪越發大了,康熙便道:“你也去吧,早點辦完了案子,也好迴去歇歇,翻過來就沒這麽多的事情了。”
於是張廷玉告退,直接離開了暖閣,出來的時候正遇上撐傘來給皇帝請安的十三阿哥,便停下來問了聲好。
胤祥隻覺得奇怪:“大過年的,聽說張老先生府上又添了兩個白玉娃娃,怎的不在家裏好生過年,卻往宮裏走?”
“皇上有差事讓辦,也不是什麽要緊事,辦完還能迴去休息。多謝十三爺關心了。”
張廷玉不卑不亢,也沒個什麽上去巴結的意思,更不會把皇帝給他的差事隨口說出去。
雖然,可能人人都知道他張廷玉要辦的是什麽差事,可這話不能由張廷玉自己說。
這也是為官之道。
胤祥心知張廷玉精明,也不戳破,朱三太子被抓的消息,現在京中消息靈通、略有耳目的人都已經知道了,根本不是什麽秘密。他隻笑笑:“那小王便不耽擱張老先生辦事了,您慢走。”
“您也慢走。”
慢走著啊。
張廷玉一麵打著傘,朝著宮門外頭走,一麵想著最近發生的事情。
如今在太子爺行事日漸乖戾,早不知被康熙厭惡多少迴了,因為在南書房辦事,又得皇帝的信任,所以張廷玉知道的事情比旁人更多。
可知道得越多,就越是一句話都不能說。
藏得住秘密的人,才不會被皇帝討厭。
太子膝下子嗣單薄,如今又漸漸寵上了林佳氏,性子也更狂躁怪異,如今不怎麽得人心。反而是八阿哥,再漸漸從張廷玉手裏“奪”得了翰林院的掌控權之後,滿朝文武都說八爺賢名,看著勢頭就要壓過太子。
大阿哥已經是有心無力,朝堂之上似乎就隻剩下太子與八爺,旁的皇子如十三和十四,也甚得皇上喜歡。
奪嫡之爭幾乎已經蓋不住了,康熙對此一清二楚,可無能為力。
對張廷玉來說,這些倒都是次要的。
他不需要選邊站,總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現在投靠了哪位皇子,也都是落了下風。局勢不明之時,選了人,大哥便是前車之鑒。
官途,穩字上佳。
可也得好生琢磨琢磨皇帝的心思,到底康熙是怎麽想的……
比如朱三太子一案。
好不容易將人給抓住了,現在康熙要說驗明正身。
張廷玉在離府之前就已經判斷出來了,這一次抓到的那個老叫花子,就是之前一念和尚要找的那個老叫花子,這個人就是朱慈煥,錯不了。
隻是皇帝的話,意思也頗耐人尋味。
朱慈煥若真的出現了,他是朱三太子,康熙此前曾經說南明皇室都給加官進爵,要給朱慈煥加官進爵不成?
好歹康熙是聖主明君,真出現了朱慈煥,皇帝一言九鼎,金口玉言,必定要好生對待朱慈煥。
然而,可能嗎?
康熙恨不能剿滅朱慈煥一家,隻要朱三太子還在,亂黨就不會消減,可是朱三太子若是死了,那就是他康熙要激起江南士紳的憤怒。
唯一的法子……
已然在張廷玉的心中。
而這一條路,是康熙一句話指給了張廷玉的。
他撐著傘,也懶得坐轎子,隻徒步到了刑部,周道新正老神在在坐在堂後看雪喝茶,端著一柄漂亮的宜興紫砂壺,含著壺嘴喝,聽見人通報,他也懶得起身,頭也不迴道:“年都過不好了,我就知道我來了,你也快了。”
“別把話說得跟上斷頭台一樣。”
張廷玉早收了傘,遞給了旁邊的差役。
他的拂了拂身上的雪,旁邊的人打起門簾,張廷玉這才進去。
一見到周道新這一副懶人的模樣,張廷玉就歎氣:“都說過年之前把事給辦了,你就不能有個辦事的樣子嗎?人呢?”
“在大牢裏關著呢,已經審過一輪了,就是個糟老頭子……”周道新說話一點也不客氣,終於將茶壺一放,站了起來,“供認不諱,就是朱慈煥,逃了這許多年,如今總算是被抓了。”
“你確定,他是朱慈煥嗎?”
眼看著周道新就要去帶路,張廷玉跟在他身後,忽然說了這樣的一句。
周道新審人斷案的手段乃是一流,能坐到刑部侍郎這個位置,可也不簡單,朝廷三品刑部漢侍郎,論起來還要比張廷玉的官還要高一階。
他以前審人,從不出什麽差錯,張廷玉也從來不會說這樣的話。
可今天他聽見什麽了?
周道新笑道:“你莫不是老婆孩子熱炕頭地,近日被府上喜事給衝昏了頭?”
“我看是你懶懶散散,過個年,把腦子都過沒了。”
張廷玉麵無波瀾,說出來的話,卻透著森森的寒氣,讓周道新轉瞬就開始發冷。
兩個人已經站在了牢門口,周道新掃了旁邊拿著牢門鑰匙的官差一眼,道:“你先一邊兒去。”
那官差走了,周道新才扭頭看張廷玉,斟酌了一下,似有些猶豫不定:“張兄可否直言?”
張廷玉心裏歎著氣,也是無奈,哪裏是他給周道新直言?這件案子本來就是張廷玉手裏的,要辦也是他辦。
“他若是朱三太子,以後隨便大街上拉開一個老乞丐,是不是都能說是朱三太子了?要指認前朝宮裏的朱三太子,還是找前朝宮裏的老太監來吧。”
張廷玉的意思已經很明白了。
周道新也聽懂了,隻是他看著張廷玉,過了半晌嗤笑一聲:“人都是會變的,你也變了。”
人在局中,身不由己。
張廷玉比周道新要明白得多,所以他即便是官階不如周道新,真要提起張廷玉與周道新來,也是說知道張廷玉的多。
他手段更狠,心腸更毒罷了。
如今康熙要這個結果,張廷玉不辦,自然還有人來辦。
既然結果都是一樣,中間怎麽能得利,張廷玉就怎麽做。
心中是否有愧,就不是旁人能知道的了。
再說了,若是他在這種時候規避此案,那麽多虎視眈眈的人,隻會讓張廷玉瞬間身陷萬劫不複之地。
利祿場上走,他若不殺人,掉的就是自己的腦袋。
周道新看他不說話,過了一會才朝著大牢門口走去,一旁的差役自動拿著鑰匙跟上來。
兩個人前後腳進了大牢,見到了那個老叫花子,現在穿著囚衣,蜷縮在一團被子裏,這是周道新看著老人家身體不大好,所以叫人給備的,如今看著卻像是諷刺。
宮裏的老太監也是七老八十了,崇禎皇帝吊死景山多少年了?
吳三桂放清兵入關,又有多少年了?
當年的朱三太子不過是個稚齡嬰孩,找個前明的老太監來看,哪裏能認得出來?
周道新不是不知道,這法子根本就不可能。
那縮在裏麵的老叫花子已經生了眼翳,看不清外麵的人。
他隻知道有人來了,還是兩個,便道:“二位大人,我真的是朱慈煥,不必再審了。”
張廷玉微微垂下眼簾,看著自己的手掌,而後環函問道:“當真是朱慈煥,不是冒名頂替嗎?數十年來,多少朱三太子亂黨作案,朝廷待你們不薄,為何謀反……”
周道新迴頭看著張廷玉,一旁還有筆錄官在記著話。他想走,可知道這時候不能走。張廷玉才是對的……
若是他周道新這一會兒走了,背過臉去就會被人一刀落下,與朱慈煥一家一起上黃泉。
朱慈煥心知大限將至,也不起來見官,隻道:“數十年來,改易姓名,隻是為了避禍。清廷有三大恩於前朝,朱慈煥感戴不忘,何嚐謀反?”
張廷玉看了一眼筆錄官,隻見筆錄官還在記,穩了穩心神,繼續問道:“哪三大恩?”
“今上誅流賊,與我家報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孫,從不殺害,二也。朱家祖宗墳墓,今上躬行祭奠,三也。”
那是年紀老邁的人的聲音。
朱慈煥今年已經七十五的高齡了,改名易姓多年,隻想安安穩穩過日子,可有那麽多的人打著他的旗號謀反。
四十六年的時候,一念和尚謀反,朱慈煥流亡在外,本來沒有想管這件事。
他老了,跑都跑不動了,被清廷逼著,一家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隻可惜,誰讓他知道了那一枚血章子出現呢?
他的孫兒怕是以為一念和尚造反是他在背後,可並不是他……
朱慈煥忽然之間老淚縱橫,卻笑道:“吾今年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鬢發皆白,不作反於三藩叛亂之時,反而選這國泰民安之時?更何況,所謂謀反者,必占據城池,積草屯糧,招買軍馬,打造軍器,數十年來,我可曾做過此事?”
說完,他便看向了牢門外,站著許久的張廷玉,而後道:“欲加之罪,何患無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