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
並州大地一片豐收,金黃的高粱、大豆遍布整個太原,勤勞的農民磨鐮謔謔準備迎接新的豐收。
自劉備任並州牧後,並州已有數年沒有遭受兵禍,加上劉備數年的屯田早已使得太原成為並州乃至陸城軍的糧倉。
一年兩季,夏收小麥,冬收高粱,還有山坡遍地的水果跟蔬菜,並州大地的生活水平可謂這時代最高的。
過慣貧苦生活的鮮卑騎兵頓時被這場麵給驚呆,興奮的哇哇怪叫,鮮卑小帥拍著司馬懿的肩膀道:“你這孺子,果然沒騙某,哈哈!不過剛出恆山就有如此多糧食,到了晉陽說不定軍糧堆成山呐!哇哈哈哈!”
司馬懿心中也有些掙紮,憑心而論劉備能在亂世把並州治理的如此好,的確是一明主,可是為什麽?偏偏是自己的家族被屠戮。
司馬懿想到逃亡時死在烏桓鐵蹄下得二弟司馬孚,為了讓自己活命,特意引開陸城軍追兵的父親司馬防,司馬懿心中就充滿無數怒火:劉備你滅吾滿族,某就要盡毀你基業。
“小帥,前麵發現一村落。”
司馬懿此次橫穿恆山山脈已做了準備,讓數千鮮卑騎兵都穿上漢服,手上拿著的是漢製式兵器。
那小帥穿著盔甲看司馬懿,雙眼發紅如餓狼看到鮮美的事物一般,這十幾日都在恆山裏打轉,除了偶爾打一兩隻獵物,他可是好久沒嚐到葷腥了。
司馬懿登上高處,隻見炊煙幾許,村落依山而建,村前道路平整,周圍村落零稀,占據這些零星村落沒事,當下對鮮卑小帥點頭。
鮮卑小帥舔了舔幹燥的舌頭,抽出腰中繯首刀對著那村落方向大吼一聲,鮮卑騎兵頓時哇哇怪叫著衝殺過去。
此時正是晚飯時間,勞作一天的村民正在吃飯,有的剛吃完飯正想去鄰家吹牛,突然聽到無數喊殺聲,本以為是幻聽,一迴頭就看到一股煙塵蕩起。
這,這真是兵亂?
大亂之世過去沒幾年,雖然過了幾年好日子,太原郡的農民跟新農民可沒忘記兵亂時的場景,待其看到煙塵蕩起,下意識的衝往村長家。
漢製一裏百戶,十裏一亭,亭又分為鄉亭或城市亭,鄉亭一般都是野亭,並不太看重戶數,主要起到郵傳、警備作用。
亭有亭長、亭侯、遊徼掌巡匪稽盜,裏有裏正處理裏內事物。
劉備在晉陽大開書院,為了給學子們找出路,因此寒門學子出書院後大多從裏正做起,有門路者也是從亭長或鄉三老做起。
裏有百戶,經過黃巾之亂跟匈奴、鮮卑的多次入侵,並州戶口大減,可隨著劉備從河南、黑山遷入大量的人口,村有百戶已不少見。
因此那男子跑往村長家並沒有錯,一般外來裏正都住在村長家,而且村長家有一銅鑼,凡村長召集村民時都敲銅鑼。
那男子猛地敲響銅鑼,銅鑼聲立刻傳遍整個村落,村長率先跑出來,村長是個四十出頭的粗壯大漢,看到那男子正敲鑼,大吼道:“亞娃子,你特麽敲鑼幹嘛?好玩嗎?不知道鑼不能輕易敲嗎?”
村長剛吼完,新任裏正拿著繯首刀就從屋裏跑出來,接著陸續有穿著錦衣的男人帶刀跑出來,邊跑邊問:“村長,怎麽了?”
“沒事,可能是亞娃子胡鬧?”
村長見裏正出來,趕緊陪笑道。
最近秋收將至,陸城軍為防盜匪鬧事,特意派裏正督十幾個錦衣到村裏視察,村長正擔心有匪事,亞娃子就來這手,村長豈能不惱怒?
村長正想再怒罵亞娃子幾句,突然聽到村外的喊殺聲一滯,隨即對裏正道:“不好,可能有山匪入村。”
戌夫山一帶,原本太行山一代的黑山賊都被陸城軍招降,可依然有些好吃懶做以及犯事的盜匪逃入戌夫山躲避追捕,因此亭內錦衣才至此。
漢時的儒士都文武雙全,六藝精通,而且血勇方剛,裏正剛出校門,正是渴望建功之時,當下對村長道:“村長,某先帶人去阻擋盜匪,汝盡快組織民兵來援,若見勢大就組織民眾撤離。”
“喏!”
在村長腦海裏也認為不過是戌夫山盜匪前來鬧事,這一帶的村落都有民兵,而且近山,村中又多獵戶,因此對上戌夫山的盜匪並不害怕。
裏正一衝出來就看到不少民兵拿著弓箭、竹槍從自家湧出,接著裏正才發現不對,這是哪來的漢軍?
還不等裏正發問,不少漢軍已殺入民居中,接著那民居就冒起一團火光以及一片雞飛狗跳,而那漢軍依舊源源不斷的殺來,嘴裏並嘰嘰哇哇喊著不知名的話語,這絕對不是陸城軍的麾下?難道是代郡的漢軍流竄到這了?
裏正還沒想明白,身體一晃一支箭矢擦麵而過,裏正發現是身邊的錦衣救了自己一命,接著就被錦衣拉到一民居院內,那錦衣肩膀中箭,不顧疼痛的對裏正道:“裏正,看樣子不是戌夫山的盜匪。”
裏正點頭,這還用你說哪?
“傷怎麽樣?”
那錦衣頭目,道:“傷不要緊,當務之急是要摸清對方的來曆,然後趕緊通知縣長大人做準備。”
裏正忙點頭:“不錯,某這就安排人前去點燃烽火。”
“快去。”
錦衣頭目一推裏正,當即對身邊的幾個錦衣道:“兄弟們報效秦公的時候到了,或許你我都會死但不要緊,秦公會替我們給父母養老,撫養妻兒,誰要是敢逃?哼!縱然某不殺他,秦公律法饒不了他。”
陸城軍軍法嚴厲眾所周知,逃跑比戰死更可怕。
當下一錦衣道:“頭兒,咱們都不是孬種,跟他們拚了,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誰若敢逃,某第一個不放過他。”
“對,頭,跟他們拚了。”
錦衣都殺過人,戌夫山的盜匪可沒少禍害周圍的百姓,他們都是在戰火中生存下來的孩子,對死並不害怕,因為他們知道一旦退縮,後方就是他們的家園,自己苟活與家園安寧,他們還掂量的出那邊輕那邊重。
並州大地一片豐收,金黃的高粱、大豆遍布整個太原,勤勞的農民磨鐮謔謔準備迎接新的豐收。
自劉備任並州牧後,並州已有數年沒有遭受兵禍,加上劉備數年的屯田早已使得太原成為並州乃至陸城軍的糧倉。
一年兩季,夏收小麥,冬收高粱,還有山坡遍地的水果跟蔬菜,並州大地的生活水平可謂這時代最高的。
過慣貧苦生活的鮮卑騎兵頓時被這場麵給驚呆,興奮的哇哇怪叫,鮮卑小帥拍著司馬懿的肩膀道:“你這孺子,果然沒騙某,哈哈!不過剛出恆山就有如此多糧食,到了晉陽說不定軍糧堆成山呐!哇哈哈哈!”
司馬懿心中也有些掙紮,憑心而論劉備能在亂世把並州治理的如此好,的確是一明主,可是為什麽?偏偏是自己的家族被屠戮。
司馬懿想到逃亡時死在烏桓鐵蹄下得二弟司馬孚,為了讓自己活命,特意引開陸城軍追兵的父親司馬防,司馬懿心中就充滿無數怒火:劉備你滅吾滿族,某就要盡毀你基業。
“小帥,前麵發現一村落。”
司馬懿此次橫穿恆山山脈已做了準備,讓數千鮮卑騎兵都穿上漢服,手上拿著的是漢製式兵器。
那小帥穿著盔甲看司馬懿,雙眼發紅如餓狼看到鮮美的事物一般,這十幾日都在恆山裏打轉,除了偶爾打一兩隻獵物,他可是好久沒嚐到葷腥了。
司馬懿登上高處,隻見炊煙幾許,村落依山而建,村前道路平整,周圍村落零稀,占據這些零星村落沒事,當下對鮮卑小帥點頭。
鮮卑小帥舔了舔幹燥的舌頭,抽出腰中繯首刀對著那村落方向大吼一聲,鮮卑騎兵頓時哇哇怪叫著衝殺過去。
此時正是晚飯時間,勞作一天的村民正在吃飯,有的剛吃完飯正想去鄰家吹牛,突然聽到無數喊殺聲,本以為是幻聽,一迴頭就看到一股煙塵蕩起。
這,這真是兵亂?
大亂之世過去沒幾年,雖然過了幾年好日子,太原郡的農民跟新農民可沒忘記兵亂時的場景,待其看到煙塵蕩起,下意識的衝往村長家。
漢製一裏百戶,十裏一亭,亭又分為鄉亭或城市亭,鄉亭一般都是野亭,並不太看重戶數,主要起到郵傳、警備作用。
亭有亭長、亭侯、遊徼掌巡匪稽盜,裏有裏正處理裏內事物。
劉備在晉陽大開書院,為了給學子們找出路,因此寒門學子出書院後大多從裏正做起,有門路者也是從亭長或鄉三老做起。
裏有百戶,經過黃巾之亂跟匈奴、鮮卑的多次入侵,並州戶口大減,可隨著劉備從河南、黑山遷入大量的人口,村有百戶已不少見。
因此那男子跑往村長家並沒有錯,一般外來裏正都住在村長家,而且村長家有一銅鑼,凡村長召集村民時都敲銅鑼。
那男子猛地敲響銅鑼,銅鑼聲立刻傳遍整個村落,村長率先跑出來,村長是個四十出頭的粗壯大漢,看到那男子正敲鑼,大吼道:“亞娃子,你特麽敲鑼幹嘛?好玩嗎?不知道鑼不能輕易敲嗎?”
村長剛吼完,新任裏正拿著繯首刀就從屋裏跑出來,接著陸續有穿著錦衣的男人帶刀跑出來,邊跑邊問:“村長,怎麽了?”
“沒事,可能是亞娃子胡鬧?”
村長見裏正出來,趕緊陪笑道。
最近秋收將至,陸城軍為防盜匪鬧事,特意派裏正督十幾個錦衣到村裏視察,村長正擔心有匪事,亞娃子就來這手,村長豈能不惱怒?
村長正想再怒罵亞娃子幾句,突然聽到村外的喊殺聲一滯,隨即對裏正道:“不好,可能有山匪入村。”
戌夫山一帶,原本太行山一代的黑山賊都被陸城軍招降,可依然有些好吃懶做以及犯事的盜匪逃入戌夫山躲避追捕,因此亭內錦衣才至此。
漢時的儒士都文武雙全,六藝精通,而且血勇方剛,裏正剛出校門,正是渴望建功之時,當下對村長道:“村長,某先帶人去阻擋盜匪,汝盡快組織民兵來援,若見勢大就組織民眾撤離。”
“喏!”
在村長腦海裏也認為不過是戌夫山盜匪前來鬧事,這一帶的村落都有民兵,而且近山,村中又多獵戶,因此對上戌夫山的盜匪並不害怕。
裏正一衝出來就看到不少民兵拿著弓箭、竹槍從自家湧出,接著裏正才發現不對,這是哪來的漢軍?
還不等裏正發問,不少漢軍已殺入民居中,接著那民居就冒起一團火光以及一片雞飛狗跳,而那漢軍依舊源源不斷的殺來,嘴裏並嘰嘰哇哇喊著不知名的話語,這絕對不是陸城軍的麾下?難道是代郡的漢軍流竄到這了?
裏正還沒想明白,身體一晃一支箭矢擦麵而過,裏正發現是身邊的錦衣救了自己一命,接著就被錦衣拉到一民居院內,那錦衣肩膀中箭,不顧疼痛的對裏正道:“裏正,看樣子不是戌夫山的盜匪。”
裏正點頭,這還用你說哪?
“傷怎麽樣?”
那錦衣頭目,道:“傷不要緊,當務之急是要摸清對方的來曆,然後趕緊通知縣長大人做準備。”
裏正忙點頭:“不錯,某這就安排人前去點燃烽火。”
“快去。”
錦衣頭目一推裏正,當即對身邊的幾個錦衣道:“兄弟們報效秦公的時候到了,或許你我都會死但不要緊,秦公會替我們給父母養老,撫養妻兒,誰要是敢逃?哼!縱然某不殺他,秦公律法饒不了他。”
陸城軍軍法嚴厲眾所周知,逃跑比戰死更可怕。
當下一錦衣道:“頭兒,咱們都不是孬種,跟他們拚了,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誰若敢逃,某第一個不放過他。”
“對,頭,跟他們拚了。”
錦衣都殺過人,戌夫山的盜匪可沒少禍害周圍的百姓,他們都是在戰火中生存下來的孩子,對死並不害怕,因為他們知道一旦退縮,後方就是他們的家園,自己苟活與家園安寧,他們還掂量的出那邊輕那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