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弘棟講當前的世界局勢,結合自己來自後世的記憶,講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這一整套世界局勢講清楚之後,李定國聽得大汗淋漓,後怕不已。
按照太子殿下的講述,整個華夏民族正處於一個興衰敗亡的十字路口,現在這個時期一旦選擇錯誤,一旦出現重大挫折,整個華夏民族必將走向逐漸衰落的道路。
李定國頭一次發現,在華夏民族之外,在整個華夏大地之外,居然擁有如此多各式各樣的民族,各式各樣的文明,各式各樣物產豐富的大陸。
在整個世界上競爭相當激烈,各式各樣的民族和文明瘋狂的爭奪著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瘋狂的爭奪著各自的發展道路。
這完全是一個大爭之世,就是在這個大爭之世到來的時候,大明朝反而陷入了戰亂之中,陷入了朝代變革之中,陷入了又一次朝代興亡更替的循環之中。
如果沒有太子殿下站出來力挽狂瀾,如果沒有太子殿下的出現,也許後金最終會占據整個天下,奪得整個華夏大地的控製權。
如果按照這個方向繼續推演下去的話,那麽後金為了維持自身的統治肯定會逐漸走向頑固和保守,後金為了保證自己的統治力,肯定會拚命壓製漢人的發展。
在後金拚命壓製漢人發展的同時,華夏大地之外,整個世界正發生著劇烈的變化,整個世界的發展日新月異。
在這個情況下,整個華夏大地都會被整個世界徹底拋棄掉,變成一片遺忘之地,一直踏步不前,一直維持著現在的狀態。
這種狀況隻要延續幾百年,華夏民族就會麵臨真正的生死存亡,到時候華夏民族的曆史能否延續下去完全是看運氣了。
想到這裏,李定國渾身出了一身冷汗,終於明白太子殿下讓整個大西軍走向海外的深意。
原來太子殿下完全對大西軍沒有任何惡意,太子殿下將整個大西軍送往海外,認真追究起來實際上是意義非凡的一件事情。
現在華夏民族麵臨世界局勢的巨大變革,正好處在一個關鍵的時間點上,大西軍將會代表整個華夏民族,將會代表整個華夏文明,走向世界的海洋,與其他世界各國,與其他世界各國的所有文明共同競爭,為自己的文明為自己的民族開拓出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
現在這個世界就擺在所有民族麵前,能夠走出去能夠為自己尋找生存空間的民族,將會在後麵獲得巨大的生存優勢,將會在後麵為自己的後世子孫打造出一份厚重的遺產。
現在整個大西軍被送往海外,太子殿下對他們是寄予厚望的,太子殿下明顯希望他們能夠得到足夠的力量,得到足夠的生存空間,為整個華夏民族的後世之孫留下一份豐厚的遺產。
李定國聽完太子朱弘棟的介紹,終於下定決心,一定要遵照太子殿下的指示,好好規勸張獻忠,帶領整個大西軍走向海外,為整個華夏民族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
朱弘棟講了這麽長時間,發現李定國終於聽進去了,徹底明白他要求大西軍走向海外的整件事情的深刻含義。
朱弘棟放下手中的教鞭,臉上浮現出滿意的笑容。
看來還是年輕人比較容易說服,還是年輕人思維比較靈活,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
他剛才為了李定國講述的這一整套知識,如果換成一個中年人,也許就不是那麽容易被輕易接受了。
中年人早已形成了固定的世界觀,有自己獨有的判斷世界的方法,同時因為年齡比較大了,思維遲鈍,思路固化,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就沒有那麽高,敏銳度就不夠強。
同樣的知識如果傳授給一個中年人,比如說張獻忠親自來聽這一番話,最終能夠實現什麽後果就是完全不一定的。
也許在張獻忠聽來,他講的這一番話完全是托詞,也許在張獻忠的目光中,他這個太子殿下壓根就不被信任,他講的任何一句話都是別有目的的,都是為了誆騙整個大西軍,讓整個大西軍自己踏入絕地的。
並且他講的關於整個世界局勢的發展,張獻忠能夠聽進去多少,也是完全不一定的,也許在張獻忠的耳中,認為海外的事情都是與他無關的,認為整個世界局勢的發展都是與他無關的,自己隻要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了。
正是因為如此,兩相比較之下,朱弘棟越發的感覺到,世界發展日新月異,以後中華民族的發展還是要靠這些年輕人。
就好像那個少年中國說一樣,少年強則國強,如果沒有一代代思路開闊的青年勇於創新,勇於開拓的話,中華民族肯定還會走向固步自封的老路。
現在朱弘棟剛好掌握著整個國家,控製著整個國家和民族的走向,既然他自己站到了這個位置上,必然要肩負起整個民族未來發展的責任,肯定要為整個華夏民族指點出一條明路,帶領廣大勤勞樸實的華夏人民走出屬於自己的一片璀璨天地。
朱弘棟非常高興地將李定國送出府軍右衛的兵營,同時千叮嚀萬囑咐,要求李定國無論如何一定要想方設法說服張獻忠,一定要想方設法統一整個大西軍高層的認識,讓所有大西軍高層充分認識到這次走向海外的重大意義,讓他們充分的明白,整個大西軍就是為所有的漢人探路的,就是所有漢人的先頭部隊。
朱弘棟要求李定國迴去以後馬上派遣大西軍的戰士和人員,前往福建尋找鄭芝龍,讓鄭芝龍安排他們學習航海相關的知識。
按照朱弘棟的想法,大西軍作為成建製的軍隊,作為有完整戰鬥體係有完整指揮中樞的一支軍隊,隻是派出去占領土著原始人地盤兒顯得牛刀殺雞,大材小用了。
按照朱弘棟最初的設想,本來打算將大西軍安排往兩個主要的方向。
其中一個方向就是,將大西軍投向蒙古高原,讓大西軍在西伯利亞與俄羅斯的哥薩克爭奪生存空間。
這一整套世界局勢講清楚之後,李定國聽得大汗淋漓,後怕不已。
按照太子殿下的講述,整個華夏民族正處於一個興衰敗亡的十字路口,現在這個時期一旦選擇錯誤,一旦出現重大挫折,整個華夏民族必將走向逐漸衰落的道路。
李定國頭一次發現,在華夏民族之外,在整個華夏大地之外,居然擁有如此多各式各樣的民族,各式各樣的文明,各式各樣物產豐富的大陸。
在整個世界上競爭相當激烈,各式各樣的民族和文明瘋狂的爭奪著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瘋狂的爭奪著各自的發展道路。
這完全是一個大爭之世,就是在這個大爭之世到來的時候,大明朝反而陷入了戰亂之中,陷入了朝代變革之中,陷入了又一次朝代興亡更替的循環之中。
如果沒有太子殿下站出來力挽狂瀾,如果沒有太子殿下的出現,也許後金最終會占據整個天下,奪得整個華夏大地的控製權。
如果按照這個方向繼續推演下去的話,那麽後金為了維持自身的統治肯定會逐漸走向頑固和保守,後金為了保證自己的統治力,肯定會拚命壓製漢人的發展。
在後金拚命壓製漢人發展的同時,華夏大地之外,整個世界正發生著劇烈的變化,整個世界的發展日新月異。
在這個情況下,整個華夏大地都會被整個世界徹底拋棄掉,變成一片遺忘之地,一直踏步不前,一直維持著現在的狀態。
這種狀況隻要延續幾百年,華夏民族就會麵臨真正的生死存亡,到時候華夏民族的曆史能否延續下去完全是看運氣了。
想到這裏,李定國渾身出了一身冷汗,終於明白太子殿下讓整個大西軍走向海外的深意。
原來太子殿下完全對大西軍沒有任何惡意,太子殿下將整個大西軍送往海外,認真追究起來實際上是意義非凡的一件事情。
現在華夏民族麵臨世界局勢的巨大變革,正好處在一個關鍵的時間點上,大西軍將會代表整個華夏民族,將會代表整個華夏文明,走向世界的海洋,與其他世界各國,與其他世界各國的所有文明共同競爭,為自己的文明為自己的民族開拓出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
現在這個世界就擺在所有民族麵前,能夠走出去能夠為自己尋找生存空間的民族,將會在後麵獲得巨大的生存優勢,將會在後麵為自己的後世子孫打造出一份厚重的遺產。
現在整個大西軍被送往海外,太子殿下對他們是寄予厚望的,太子殿下明顯希望他們能夠得到足夠的力量,得到足夠的生存空間,為整個華夏民族的後世之孫留下一份豐厚的遺產。
李定國聽完太子朱弘棟的介紹,終於下定決心,一定要遵照太子殿下的指示,好好規勸張獻忠,帶領整個大西軍走向海外,為整個華夏民族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
朱弘棟講了這麽長時間,發現李定國終於聽進去了,徹底明白他要求大西軍走向海外的整件事情的深刻含義。
朱弘棟放下手中的教鞭,臉上浮現出滿意的笑容。
看來還是年輕人比較容易說服,還是年輕人思維比較靈活,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
他剛才為了李定國講述的這一整套知識,如果換成一個中年人,也許就不是那麽容易被輕易接受了。
中年人早已形成了固定的世界觀,有自己獨有的判斷世界的方法,同時因為年齡比較大了,思維遲鈍,思路固化,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就沒有那麽高,敏銳度就不夠強。
同樣的知識如果傳授給一個中年人,比如說張獻忠親自來聽這一番話,最終能夠實現什麽後果就是完全不一定的。
也許在張獻忠聽來,他講的這一番話完全是托詞,也許在張獻忠的目光中,他這個太子殿下壓根就不被信任,他講的任何一句話都是別有目的的,都是為了誆騙整個大西軍,讓整個大西軍自己踏入絕地的。
並且他講的關於整個世界局勢的發展,張獻忠能夠聽進去多少,也是完全不一定的,也許在張獻忠的耳中,認為海外的事情都是與他無關的,認為整個世界局勢的發展都是與他無關的,自己隻要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了。
正是因為如此,兩相比較之下,朱弘棟越發的感覺到,世界發展日新月異,以後中華民族的發展還是要靠這些年輕人。
就好像那個少年中國說一樣,少年強則國強,如果沒有一代代思路開闊的青年勇於創新,勇於開拓的話,中華民族肯定還會走向固步自封的老路。
現在朱弘棟剛好掌握著整個國家,控製著整個國家和民族的走向,既然他自己站到了這個位置上,必然要肩負起整個民族未來發展的責任,肯定要為整個華夏民族指點出一條明路,帶領廣大勤勞樸實的華夏人民走出屬於自己的一片璀璨天地。
朱弘棟非常高興地將李定國送出府軍右衛的兵營,同時千叮嚀萬囑咐,要求李定國無論如何一定要想方設法說服張獻忠,一定要想方設法統一整個大西軍高層的認識,讓所有大西軍高層充分認識到這次走向海外的重大意義,讓他們充分的明白,整個大西軍就是為所有的漢人探路的,就是所有漢人的先頭部隊。
朱弘棟要求李定國迴去以後馬上派遣大西軍的戰士和人員,前往福建尋找鄭芝龍,讓鄭芝龍安排他們學習航海相關的知識。
按照朱弘棟的想法,大西軍作為成建製的軍隊,作為有完整戰鬥體係有完整指揮中樞的一支軍隊,隻是派出去占領土著原始人地盤兒顯得牛刀殺雞,大材小用了。
按照朱弘棟最初的設想,本來打算將大西軍安排往兩個主要的方向。
其中一個方向就是,將大西軍投向蒙古高原,讓大西軍在西伯利亞與俄羅斯的哥薩克爭奪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