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貴思考了一番,覺著此事也不是不可考慮,隻是他有點兒舍不得離開王爺,生怕自己離開王爺進修的時候,自己的位置被別人占了。
我父王王府裏麵就有這種人,隻不過他們獨家秘笈,隻能傳給自己人,你隻有成為他們的自己人才能學到拍馬屁的真髓。
王爺,您說的到底是什麽人啊?
太監!
你要不要去跟他們學習一下?
李富貴聽了,居然認真的思考了片刻。
王爺,俺聽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俺還沒娶婆娘呢,還沒生孩子呢,要不等俺生了孩子以後,再去跟他們學習學習?
“……”
朱弘棟無語。
…………
第二天一早,朱弘棟帶著大軍啟程,向紹興進發。
諸暨從水路去紹興差不多一百裏,大軍一路沿著浦陽江順流直下,傍晚時分就已經看到紹興的城牆。
紹興是標準的江南水鄉,河流密布,水係發達,大軍乘著船可以直抵紹興城門。
大軍的出現讓紹興城門緊閉,城牆上出現大群的兵丁,緊張而又慌亂的注視著城下的軍隊。
朱弘棟讓大軍停駐在距離城牆一裏的地方,就在這時安永海求見。
朱弘棟將安永海招進來,安永海一副風塵仆仆的樣子,圓滾滾的身材居然沒見瘦反而變胖了一些。
“王爺,卑職幸不辱命,已經搞清紹興城內的軍兵情況。”
“如何?”
“紹興城裏現在有兩千多投降的綠營,這些綠營是一個多月之前,博洛攻破紹興時投降的。”
因為一個月之前的紹興之敗,金華很多人都是親身經曆,所以朱弘棟跟很多人聊過,對當時的情況還算了解。
朱弘棟聽了安永海的介紹就有些奇怪。
“當時紹興不是號稱十萬大軍嗎,聽說這十萬大軍非降即潰,怎麽會隻有兩千餘人?”
“王爺,當時咱們在紹興的兵馬,雖然聽著數量多,其實大多隻是臨時起事的義軍,並且地方上衛所廢弛,真正的精兵很少。”
“而當時大家是為了反清才參軍的,突然聽說要投降,兵馬當時就散去大半,剩下的兵馬又被重新裁汰篩選了一輪,所以最後隻剩下兩千兵馬。”
朱弘棟明白了,八成是清朝這邊不願意花太多錢養兵,這是其一,其二可能八旗一直以來習慣的就是精兵政策,一些無用湊數壯膽的兵馬,都被他們視為拖累,全部舍掉不用了。
“此時紹興城內的軍事是由誰來主持?”
“新建伯王業泰,此人在紹興陷落的當日就投降了清軍,後來被博洛封為衛士總兵官,負責統領紹興的綠營。”
朱弘棟對這個人名非常陌生。
“既然是新建伯,那他肯定是我大明的勳貴了,祖上是什麽來頭?”
安永海對於這些資料熟知於心,娓娓道來。
“這位新建伯王業泰,他祖上確實大有來頭,他的玄祖是王陽明。”
玄祖,那就是爺爺的爺爺了。
朱弘棟沒想到這個王業泰居然是王陽明的後代,王陽明在大明朝可是大名鼎鼎。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陽明是他的號,因為名氣比較大,所以大家通常稱為王陽明,就像通常把諸葛亮稱為臥龍是一樣的。
陽明心學便是這個王陽明創立的,同時王陽明也是一個著名的軍事家,明朝中期的寧王之亂就是王陽明平定的,王陽明正是因為功勳卓著,才被封為新建伯。
“咱們這位新建伯王業泰按理說祖上也是一門忠烈,他的父親王先通就在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時候英勇就義,後來王業泰迴鄉葬父,被弘光陛下封為繼任新建伯。”
“隻是沒想到他的父親忠烈報國,他自己轉頭卻投了韃子。”
朱弘棟啞然,沒想到這麽一位標準意義上是受國恩的勳貴,前腳剛埋葬殉國的父親,後腳就投降了敵國,真是讓人不知說什麽好。
不過在天下鼎革之時,大浪淘沙,隨波逐流的大有人在,倒也不差他一個新建伯。
“城中可有韃子?”
“據說是有,但是很少,聽說隻有十幾個用來監督和鎮守的韃子軍官。”
“除了王業泰之外,紹興城內負責軍務的還有另外一人。”
“何人?”
“阮大铖,此人曾經被弘光陛下委任為兵部尚書,城破降清被博洛任用,與王業泰一起管理紹興。”
朱弘棟沒想到又遇到一個兵部尚書,金華就已經有兩個兵部尚書了,這又遇到一個,隻不過是弘光朝的,真是有種官帽子滿天飛的感覺。
阮大铖這個人,朱弘棟早有耳聞,後世但凡牽扯到南明的小說,基本少不了兩個人,一個是馬士英,一個就是阮大铖。
馬士英是弘光朝的首輔,阮大铖是兵部尚書,某種意義上說,弘光朝就是倒在他們倆手裏的。
朱弘棟微微一笑。
“咱們這算是遇到故人了?城裏還有哪些故人?”
安永海聽了王爺的話,便掰著手指頭如數家珍的為朱弘棟介紹。
“魯王殿下的內閣大學士首輔方逢年,內閣大學士謝三賓,吏部尚書商周祚,兵部尚書邵輔忠,刑部尚書蘇壯……”
朱弘棟聽到這樂了,他這是遇到第四個兵部尚書了,便忍不住問道。
“這個邵輔忠跟張國維、朱大典怎麽迴事兒?怎麽都是兵部尚書”
安永海微微一笑,為朱弘棟詳細解釋這背後的事兒。
“當時魯王殿下封出去的官多了,內閣大學士就有十幾個,兵部尚書實際上不止他們仨,另外還有好幾個。”
“其中有一個兵部尚書叫餘煌,當日魯王殿下逃出紹興之後,就是這個餘煌負責守衛紹興。”
“隻是當時咱們的大軍在錢塘江邊就已經該潰散的潰散,該投降的投降,紹興城內隻剩下一些老弱病殘。”
“餘煌知道完全無法抵抗,就打開紹興城城門,讓城中百姓逃難,自己在渡東橋投水自殺。”
“當時紹興城好些文人誌士,看不到複興的希望,都相約自殺殉國,卑職隻是這幾日聽說的就有潘集、祁彪佳、劉宗周、王毓著等。”
我父王王府裏麵就有這種人,隻不過他們獨家秘笈,隻能傳給自己人,你隻有成為他們的自己人才能學到拍馬屁的真髓。
王爺,您說的到底是什麽人啊?
太監!
你要不要去跟他們學習一下?
李富貴聽了,居然認真的思考了片刻。
王爺,俺聽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俺還沒娶婆娘呢,還沒生孩子呢,要不等俺生了孩子以後,再去跟他們學習學習?
“……”
朱弘棟無語。
…………
第二天一早,朱弘棟帶著大軍啟程,向紹興進發。
諸暨從水路去紹興差不多一百裏,大軍一路沿著浦陽江順流直下,傍晚時分就已經看到紹興的城牆。
紹興是標準的江南水鄉,河流密布,水係發達,大軍乘著船可以直抵紹興城門。
大軍的出現讓紹興城門緊閉,城牆上出現大群的兵丁,緊張而又慌亂的注視著城下的軍隊。
朱弘棟讓大軍停駐在距離城牆一裏的地方,就在這時安永海求見。
朱弘棟將安永海招進來,安永海一副風塵仆仆的樣子,圓滾滾的身材居然沒見瘦反而變胖了一些。
“王爺,卑職幸不辱命,已經搞清紹興城內的軍兵情況。”
“如何?”
“紹興城裏現在有兩千多投降的綠營,這些綠營是一個多月之前,博洛攻破紹興時投降的。”
因為一個月之前的紹興之敗,金華很多人都是親身經曆,所以朱弘棟跟很多人聊過,對當時的情況還算了解。
朱弘棟聽了安永海的介紹就有些奇怪。
“當時紹興不是號稱十萬大軍嗎,聽說這十萬大軍非降即潰,怎麽會隻有兩千餘人?”
“王爺,當時咱們在紹興的兵馬,雖然聽著數量多,其實大多隻是臨時起事的義軍,並且地方上衛所廢弛,真正的精兵很少。”
“而當時大家是為了反清才參軍的,突然聽說要投降,兵馬當時就散去大半,剩下的兵馬又被重新裁汰篩選了一輪,所以最後隻剩下兩千兵馬。”
朱弘棟明白了,八成是清朝這邊不願意花太多錢養兵,這是其一,其二可能八旗一直以來習慣的就是精兵政策,一些無用湊數壯膽的兵馬,都被他們視為拖累,全部舍掉不用了。
“此時紹興城內的軍事是由誰來主持?”
“新建伯王業泰,此人在紹興陷落的當日就投降了清軍,後來被博洛封為衛士總兵官,負責統領紹興的綠營。”
朱弘棟對這個人名非常陌生。
“既然是新建伯,那他肯定是我大明的勳貴了,祖上是什麽來頭?”
安永海對於這些資料熟知於心,娓娓道來。
“這位新建伯王業泰,他祖上確實大有來頭,他的玄祖是王陽明。”
玄祖,那就是爺爺的爺爺了。
朱弘棟沒想到這個王業泰居然是王陽明的後代,王陽明在大明朝可是大名鼎鼎。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陽明是他的號,因為名氣比較大,所以大家通常稱為王陽明,就像通常把諸葛亮稱為臥龍是一樣的。
陽明心學便是這個王陽明創立的,同時王陽明也是一個著名的軍事家,明朝中期的寧王之亂就是王陽明平定的,王陽明正是因為功勳卓著,才被封為新建伯。
“咱們這位新建伯王業泰按理說祖上也是一門忠烈,他的父親王先通就在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時候英勇就義,後來王業泰迴鄉葬父,被弘光陛下封為繼任新建伯。”
“隻是沒想到他的父親忠烈報國,他自己轉頭卻投了韃子。”
朱弘棟啞然,沒想到這麽一位標準意義上是受國恩的勳貴,前腳剛埋葬殉國的父親,後腳就投降了敵國,真是讓人不知說什麽好。
不過在天下鼎革之時,大浪淘沙,隨波逐流的大有人在,倒也不差他一個新建伯。
“城中可有韃子?”
“據說是有,但是很少,聽說隻有十幾個用來監督和鎮守的韃子軍官。”
“除了王業泰之外,紹興城內負責軍務的還有另外一人。”
“何人?”
“阮大铖,此人曾經被弘光陛下委任為兵部尚書,城破降清被博洛任用,與王業泰一起管理紹興。”
朱弘棟沒想到又遇到一個兵部尚書,金華就已經有兩個兵部尚書了,這又遇到一個,隻不過是弘光朝的,真是有種官帽子滿天飛的感覺。
阮大铖這個人,朱弘棟早有耳聞,後世但凡牽扯到南明的小說,基本少不了兩個人,一個是馬士英,一個就是阮大铖。
馬士英是弘光朝的首輔,阮大铖是兵部尚書,某種意義上說,弘光朝就是倒在他們倆手裏的。
朱弘棟微微一笑。
“咱們這算是遇到故人了?城裏還有哪些故人?”
安永海聽了王爺的話,便掰著手指頭如數家珍的為朱弘棟介紹。
“魯王殿下的內閣大學士首輔方逢年,內閣大學士謝三賓,吏部尚書商周祚,兵部尚書邵輔忠,刑部尚書蘇壯……”
朱弘棟聽到這樂了,他這是遇到第四個兵部尚書了,便忍不住問道。
“這個邵輔忠跟張國維、朱大典怎麽迴事兒?怎麽都是兵部尚書”
安永海微微一笑,為朱弘棟詳細解釋這背後的事兒。
“當時魯王殿下封出去的官多了,內閣大學士就有十幾個,兵部尚書實際上不止他們仨,另外還有好幾個。”
“其中有一個兵部尚書叫餘煌,當日魯王殿下逃出紹興之後,就是這個餘煌負責守衛紹興。”
“隻是當時咱們的大軍在錢塘江邊就已經該潰散的潰散,該投降的投降,紹興城內隻剩下一些老弱病殘。”
“餘煌知道完全無法抵抗,就打開紹興城城門,讓城中百姓逃難,自己在渡東橋投水自殺。”
“當時紹興城好些文人誌士,看不到複興的希望,都相約自殺殉國,卑職隻是這幾日聽說的就有潘集、祁彪佳、劉宗周、王毓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