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的!隻要把我講的這門學問學透,煉鋼煉鐵裏的很多基礎知識,就不用我再次普及了。”
聽到如此,張天倫頓時對王爺授課的內容充滿了期待,恨不得馬上就做到課堂裏,天天王爺具體講些什麽。
這時就聽朱弘棟繼續說道。
“迴頭你們在建造家屬區的時候,多建造一些兵營式樣的集體宿舍,旁邊建造一個寬敞的校場,然後校場旁邊建設一排高大寬敞的教室,留給這些孩子們用。”
張天倫點頭答應下來,立刻明白,這些孩子以後恐怕要長期在工廠區左右生活了,他立刻招唿過來一個工廠的管事,把孩子們的事情吩咐下去,讓管事帶走這些孩子去安頓下來。
看著孩子們被帶走,朱弘棟提前跟張天倫打了個招唿。
“本王組建了一個內衛局,以後這個內衛局專門負責軍械廠的保衛和技術保密工作,局長叫嚴萬齡,是本王的親衛,迴頭你們配合好工作。”
“好的,王爺放心。”
朱弘棟跟張天倫邊走邊聊,朱弘棟首先來到高爐前,看著高爐的樣式以及不斷傾倒進去的木炭,立刻大致明白這個高爐是來做什麽的,他隨即向張天倫求證。
“張大匠,這幾個高爐是煉熟鐵的嗎?”
“王爺慧眼如炬,這幾座高爐確實都是用來練熟鐵的。”
“本王前麵跟你們說的煉鋼平爐怎麽樣了?”
“我們正在實驗,找到幾種王爺所說的白雲石,也不知道哪種是,正在逐個嚐試用它們製造耐火磚。”
朱弘棟明白,他腦子裏的資料倒出去之後,剩下就隻能靠這些大匠們自己摸索了,後麵他已經很難幫上什麽忙了。
“現在這幾座高爐,每天可以產熟鐵多少斤?”
“這五座炒鐵爐,每日共可得熟鐵三千餘斤。”
朱弘棟默算一下,三千斤熟鐵,按照一杆魯密銃用鐵八斤算,差不多可以生產四百杆魯密銃,再加上火炮需要用到的鐵,這個產量還是稍顯不夠。
“如果用來煉粗鋼的話,每日可得粗鋼一千斤。”
聽張天倫提起粗鋼,朱弘棟便順勢問了一句。
“張大匠,你們可曾嚐試用鋼製造魯密銃。”
在朱弘棟的心目中,鋼鐵製造的魯密銃肯定重量更輕,結構強度更大,更不容易炸膛。
結果就見張天倫搖了搖頭。
“鋼造的火銃,我們很早就嚐試過,造肯定是能造出來,就是花費的功夫太多,完全得不償失。”
“鋼鐵既不容易加熱,加熱後又不容易融化,打造起來特別費勁,並且打造完成之後火銃還的鏜光槍管,用鋼造的火銃想要鏜光可就要費老勁了。”
聽了張天倫的這一番話,朱弘棟立刻閉嘴。明白自己心目中的鋼造火槍,至少要等煉鋼平爐出來以後才有可能。
兩個人走進廠房,朱弘棟終於見到了明朝技術水平下的火槍生產流水線。
就見通紅的鐵條被工人用鐵鉗夾起來,放到水利鍛錘之下,在水利鍛錘的敲擊下,鐵條被纏繞到一根早已準備好的光滑鋼柱上。
通紅的鐵條很快被敲擊成一根中空的鐵管,鐵管大致加工完成,立刻送到下一道工序進行精修。
鐵管被再次加熱到通紅,這次水利鍛錘變成了小錘子,敲擊的速度更快,通紅的鐵管在鍛錘的敲擊下逐漸被打實,縫隙和毛邊兒漸漸消失,外部輪廓變得越來越圓潤整齊。
一根鐵管被基本鍛造完成,立刻被送進一個水力鏜床,仔細修正鑽圓內徑。
鏜好的槍管被埋進堆滿木炭粉的箱子裏,進行滲碳處理。
當這一道手續完成之後,一個槍管兒已經基本完工。
隨即槍管送到下一個工序,在上麵鑽出火藥孔,然後把槍托給安裝好,隨後安裝燧發機構。
在這裏,流水線開始出現分支,另外有一條分支專門負責打造燧發機構,還有一個分支專門負責木料加工,將木料利用水利車床車削成槍托。
幾個不同的流水線分支,最終在組裝車間會合,不同的零件在組裝車間被組裝成一杆嶄新的自來火魯密銃。
朱弘棟順手從加工好準備裝箱運走的成品裏拎出一杆魯密銃,就見槍管光滑圓潤,槍管內壁均勻質地細膩,拿在手裏冰冷沉甸甸的,很有質感。
朱弘棟仔細檢查一下魯密銃,親手掰開了燧發機構,扣動扳機,隨著啪啪的響聲,立刻有火花在火藥池裏閃現。
朱弘棟另外又拿起一杆魯密銃,把兩杆魯密銃的槍口湊到一起,觀察內徑的差別。
結果他驚訝的發現,自己用肉眼居然分辨不出來差別。
“張大匠,你們的公差控製到什麽程度?”
上次朱弘棟給張天倫這些人講流水線的時候的時候,特意強調了標準化和公差的意義。
現在生產的魯密銃,口徑都是五分的,現在隻能控製到三厘,再細就非常困難了。
朱弘棟在心裏默默換算一下古今的度量單位。
明朝這邊一尺差不多三十一厘米左右,一寸是三點一厘米,一分是三點一毫米,一厘是零點三毫米,而五分大概是十五點五毫米。
就是說魯密銃的口徑基本是十五點五毫米,而公差可以控製在零點三毫米左右。
朱弘棟這麽一換算,立刻明白張天倫所說公差的意義了。
憑借這種初級的,水利驅動的半手工流水線,居然能夠將公差控製在零點三毫米,已經非常厲害了。
公差達到這種級別,魯密銃的零件已經完全可以互換通用了。
朱弘棟毫不吝嗇誇讚。
“張大匠,你們如果一直能夠將公差保持在一厘之內,這個絕對是極大的一個創舉,對未來軍械廠不斷升級,製造更先進的軍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張天倫聽了朱弘棟的誇獎,謙虛道。
“也是王爺提供的鐵匠手藝好,要是沒有王爺聚攏了這麽多好鐵匠,卑職就是想控製公差也控製不住。”
朱弘棟其實非常好奇,在他印象中,古時候的匠人應該達不到這麽精密的地步,他們到底是怎麽實現的?
聽到如此,張天倫頓時對王爺授課的內容充滿了期待,恨不得馬上就做到課堂裏,天天王爺具體講些什麽。
這時就聽朱弘棟繼續說道。
“迴頭你們在建造家屬區的時候,多建造一些兵營式樣的集體宿舍,旁邊建造一個寬敞的校場,然後校場旁邊建設一排高大寬敞的教室,留給這些孩子們用。”
張天倫點頭答應下來,立刻明白,這些孩子以後恐怕要長期在工廠區左右生活了,他立刻招唿過來一個工廠的管事,把孩子們的事情吩咐下去,讓管事帶走這些孩子去安頓下來。
看著孩子們被帶走,朱弘棟提前跟張天倫打了個招唿。
“本王組建了一個內衛局,以後這個內衛局專門負責軍械廠的保衛和技術保密工作,局長叫嚴萬齡,是本王的親衛,迴頭你們配合好工作。”
“好的,王爺放心。”
朱弘棟跟張天倫邊走邊聊,朱弘棟首先來到高爐前,看著高爐的樣式以及不斷傾倒進去的木炭,立刻大致明白這個高爐是來做什麽的,他隨即向張天倫求證。
“張大匠,這幾個高爐是煉熟鐵的嗎?”
“王爺慧眼如炬,這幾座高爐確實都是用來練熟鐵的。”
“本王前麵跟你們說的煉鋼平爐怎麽樣了?”
“我們正在實驗,找到幾種王爺所說的白雲石,也不知道哪種是,正在逐個嚐試用它們製造耐火磚。”
朱弘棟明白,他腦子裏的資料倒出去之後,剩下就隻能靠這些大匠們自己摸索了,後麵他已經很難幫上什麽忙了。
“現在這幾座高爐,每天可以產熟鐵多少斤?”
“這五座炒鐵爐,每日共可得熟鐵三千餘斤。”
朱弘棟默算一下,三千斤熟鐵,按照一杆魯密銃用鐵八斤算,差不多可以生產四百杆魯密銃,再加上火炮需要用到的鐵,這個產量還是稍顯不夠。
“如果用來煉粗鋼的話,每日可得粗鋼一千斤。”
聽張天倫提起粗鋼,朱弘棟便順勢問了一句。
“張大匠,你們可曾嚐試用鋼製造魯密銃。”
在朱弘棟的心目中,鋼鐵製造的魯密銃肯定重量更輕,結構強度更大,更不容易炸膛。
結果就見張天倫搖了搖頭。
“鋼造的火銃,我們很早就嚐試過,造肯定是能造出來,就是花費的功夫太多,完全得不償失。”
“鋼鐵既不容易加熱,加熱後又不容易融化,打造起來特別費勁,並且打造完成之後火銃還的鏜光槍管,用鋼造的火銃想要鏜光可就要費老勁了。”
聽了張天倫的這一番話,朱弘棟立刻閉嘴。明白自己心目中的鋼造火槍,至少要等煉鋼平爐出來以後才有可能。
兩個人走進廠房,朱弘棟終於見到了明朝技術水平下的火槍生產流水線。
就見通紅的鐵條被工人用鐵鉗夾起來,放到水利鍛錘之下,在水利鍛錘的敲擊下,鐵條被纏繞到一根早已準備好的光滑鋼柱上。
通紅的鐵條很快被敲擊成一根中空的鐵管,鐵管大致加工完成,立刻送到下一道工序進行精修。
鐵管被再次加熱到通紅,這次水利鍛錘變成了小錘子,敲擊的速度更快,通紅的鐵管在鍛錘的敲擊下逐漸被打實,縫隙和毛邊兒漸漸消失,外部輪廓變得越來越圓潤整齊。
一根鐵管被基本鍛造完成,立刻被送進一個水力鏜床,仔細修正鑽圓內徑。
鏜好的槍管被埋進堆滿木炭粉的箱子裏,進行滲碳處理。
當這一道手續完成之後,一個槍管兒已經基本完工。
隨即槍管送到下一個工序,在上麵鑽出火藥孔,然後把槍托給安裝好,隨後安裝燧發機構。
在這裏,流水線開始出現分支,另外有一條分支專門負責打造燧發機構,還有一個分支專門負責木料加工,將木料利用水利車床車削成槍托。
幾個不同的流水線分支,最終在組裝車間會合,不同的零件在組裝車間被組裝成一杆嶄新的自來火魯密銃。
朱弘棟順手從加工好準備裝箱運走的成品裏拎出一杆魯密銃,就見槍管光滑圓潤,槍管內壁均勻質地細膩,拿在手裏冰冷沉甸甸的,很有質感。
朱弘棟仔細檢查一下魯密銃,親手掰開了燧發機構,扣動扳機,隨著啪啪的響聲,立刻有火花在火藥池裏閃現。
朱弘棟另外又拿起一杆魯密銃,把兩杆魯密銃的槍口湊到一起,觀察內徑的差別。
結果他驚訝的發現,自己用肉眼居然分辨不出來差別。
“張大匠,你們的公差控製到什麽程度?”
上次朱弘棟給張天倫這些人講流水線的時候的時候,特意強調了標準化和公差的意義。
現在生產的魯密銃,口徑都是五分的,現在隻能控製到三厘,再細就非常困難了。
朱弘棟在心裏默默換算一下古今的度量單位。
明朝這邊一尺差不多三十一厘米左右,一寸是三點一厘米,一分是三點一毫米,一厘是零點三毫米,而五分大概是十五點五毫米。
就是說魯密銃的口徑基本是十五點五毫米,而公差可以控製在零點三毫米左右。
朱弘棟這麽一換算,立刻明白張天倫所說公差的意義了。
憑借這種初級的,水利驅動的半手工流水線,居然能夠將公差控製在零點三毫米,已經非常厲害了。
公差達到這種級別,魯密銃的零件已經完全可以互換通用了。
朱弘棟毫不吝嗇誇讚。
“張大匠,你們如果一直能夠將公差保持在一厘之內,這個絕對是極大的一個創舉,對未來軍械廠不斷升級,製造更先進的軍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張天倫聽了朱弘棟的誇獎,謙虛道。
“也是王爺提供的鐵匠手藝好,要是沒有王爺聚攏了這麽多好鐵匠,卑職就是想控製公差也控製不住。”
朱弘棟其實非常好奇,在他印象中,古時候的匠人應該達不到這麽精密的地步,他們到底是怎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