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義烏知縣不得不上書朝廷,請罷招義烏兵。”
“距離現在也不過五十餘年,現在義烏的人口,剛剛恢複到八千餘戶,其中大半還是他處遷徙過來的。”
“義烏元氣未複,懇請王爺高抬貴手,放過義烏百姓吧!”
朱弘棟聽得一愣神,他完全沒想到居然遇到這種事情。
大明朝廷看義烏兵好用,就連年不斷的征召義烏兵,結果快把人家根兒給刨了。
朱弘棟也僅僅是一愣神,隨即再一次堅定下來。
“亡國滅種的大禍就在眼前,此時不反抗更待何時?現在不拿起刀槍,難道等著清兵來砍他們的腦袋嗎?”
周士英哀歎一聲。
“王爺,既然您堅持,那小臣建議您去義烏城北門淩塘拜訪一下孟章公,孟章公在本地素有威望,如果他能點頭,王爺在義烏招兵的事就成了一半。”
“孟章公?此是何人?”
“孟章公,姓金名世俊,曾任大理寺卿、工部侍郎,在被舉為工部尚書的時候辭官歸鄉。”
朱弘棟眉頭微微一皺,他明白,自己是遇到崇禎朝的老臣了。
這種老臣在地方上往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還是在被推薦為工部尚書的時候辭官歸鄉。這麽高的品級,在義烏當地,說是一言九鼎也絕不為過。
就是不知這位金世俊品性如何,好不好打交道。
周士英仿佛感覺到朱弘棟的疑慮,為他解釋道。
“孟章公為官清正廉明,崇禎陛下在禦屏上書寫天下三清官的名字,孟章公位列三清官之首。”
朱弘棟非常驚訝,以崇禎皇帝那麽多疑的性格,居然能被認為是天下三清官之首,可見絕對有獨到之處。
朱弘棟頓時有些見獵心喜,琢磨著是不是把這個金世俊給誆迴去,幫自己打理民政。
“既然如此,能否請義烏縣引薦一下?”
見這位王爺如此執著,周士英沒有辦法,隻好領著朱弘棟橫穿縣城,來到北門外的一個小鎮。
來到小鎮最大的一個庭院前,早有一個老人帶著滿堂兒孫出來迎接,見到朱弘棟身著蟒袍的身影,老人領著兒孫就要大禮參拜。
朱弘棟趕緊小跑幾步,攙扶起金世俊。
就見這金世俊老態畢露,頭發花白,滿臉皺紋,精神倒還挺健旺。
朱弘棟心中不由得一沉,太老了,看來自己拐人的大計沒法實現了。
“孟章公身體硬朗,不知孟章公今年高壽?”
金世俊嗬嗬笑著,像是一個普通的老漢一般。
“老臣今年七十有三了。”
得!徹底沒戲了!
人家都已經七十三了,再把人家誆去幹活,實在太不人道了。
朱弘棟見拐人沒戲,便直截了當的提起另外一件事。
“孟章公,我此來便是想要征召一些義烏兵,聽聞孟章公在此,特來拜訪。”
金世俊笑嗬嗬地捋了捋胡子,表情逐漸嚴肅。
“義烏人舍命赴國難,計四十餘年,十不餘一,父不得恤其子,兄不得顧其弟,妻不得有其夫,慘不忍聞,義烏人何辜,遭此劫難?”
朱弘棟表情一滯。
被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當麵質問:俺們義烏人獻了青春獻子孫,獻到自己快絕種了,你們還來?有這麽欺負人的嗎?
朱弘棟知道,大明朝確實過分了,現在是大明愧對義烏人,而不是義烏人欠大明的。
如果不能說服這個老頭,招收義烏兵的事就別想了。
朱弘棟想了想。
“孟章公,我大明欠義烏良多,請允許我祭拜一下先烈。”
金世俊麵色稍緩。
“如果你想要祭拜,便去倍磊陳氏吧。”
朱弘棟不明所以,金世俊為他解釋。
“倍磊陳氏乃是戚家軍發端之處,戚家軍首次招兵,全部四千人都是從倍磊征召,都是應倍磊陳氏出麵召集的。”
“倍磊陳氏在戚家軍中總計出過把總以上將校七十三人,其中將軍六位。”
朱弘棟恍然,如果要祭奠,倍磊陳氏是必去的。並且聽這個意思,倍磊一直是戚家軍的骨幹,靈魂家族,如果想恢複戚家軍榮光,倍磊陳氏恐怕是個繞不開的門檻。
朱弘棟突然明白義烏縣令周士英所說的,成功一半的含義。
金世俊如果是其中一半,那麽倍磊陳氏就是另一半,隻有兩方都點頭,義烏招兵才能實現。
朱弘棟一刻也不想耽擱,誰知道清軍的追兵什麽時候就會追上來,現在搶出一天就能多一天的準備。
“孟章公,小子這就去倍磊陳氏祭拜先烈,請允小子稍後再來拜訪。”
聽朱弘棟自稱小子,金世俊臉上露出讚許之色。
甭管對方是真情還是假意,至少作為一個朱家王爺,做到這一步,本身就是一個不小的誠意。
金世俊點點頭,看著朱弘棟毫不停留的轉頭就走,不由得微微歎息一聲。
“爺爺!你為啥歎氣?是剛才那個王爺惹您生氣了嗎?”
耳邊傳來孫兒稚嫩的話語,金世俊露出個慈祥的微笑,摸摸孫兒的頭發。
“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天下大勢離亂浩蕩,小民卷入其中,動輒磨為齏粉。”
“何處是桃源,何處是桃源......”
朱弘棟帶著親衛連趕往倍磊,上了路才知道,倍磊距離義烏城足有40裏,並且義烏城在義烏江北,而倍磊則在義烏江南。
如果去倍磊,今天是別想趕迴義烏了。
朱弘棟稍稍考慮一下,立刻下定決心,義烏兵必須要招。
他派出一個親衛迴城傳令,在義烏停留休整一天。
周士英帶著一張苦瓜臉,被朱弘棟強行拉上,不得不帶著這個風風火火的王爺前往倍磊。
好在倍磊和義烏都在江邊,可以坐船,總算省去了旅途勞頓,讓周士英稍感安慰。
周士英接著就發現,這個王爺做起事情來,完全不像是個王爺,更像是個事必躬親的將軍。
上路之後,因為沒時間吃午飯,周士英驚訝的發現,即使王爺也同樣是接過兩個麵餅,就著葫蘆裏的涼水送下,就是一頓午飯。
“距離現在也不過五十餘年,現在義烏的人口,剛剛恢複到八千餘戶,其中大半還是他處遷徙過來的。”
“義烏元氣未複,懇請王爺高抬貴手,放過義烏百姓吧!”
朱弘棟聽得一愣神,他完全沒想到居然遇到這種事情。
大明朝廷看義烏兵好用,就連年不斷的征召義烏兵,結果快把人家根兒給刨了。
朱弘棟也僅僅是一愣神,隨即再一次堅定下來。
“亡國滅種的大禍就在眼前,此時不反抗更待何時?現在不拿起刀槍,難道等著清兵來砍他們的腦袋嗎?”
周士英哀歎一聲。
“王爺,既然您堅持,那小臣建議您去義烏城北門淩塘拜訪一下孟章公,孟章公在本地素有威望,如果他能點頭,王爺在義烏招兵的事就成了一半。”
“孟章公?此是何人?”
“孟章公,姓金名世俊,曾任大理寺卿、工部侍郎,在被舉為工部尚書的時候辭官歸鄉。”
朱弘棟眉頭微微一皺,他明白,自己是遇到崇禎朝的老臣了。
這種老臣在地方上往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還是在被推薦為工部尚書的時候辭官歸鄉。這麽高的品級,在義烏當地,說是一言九鼎也絕不為過。
就是不知這位金世俊品性如何,好不好打交道。
周士英仿佛感覺到朱弘棟的疑慮,為他解釋道。
“孟章公為官清正廉明,崇禎陛下在禦屏上書寫天下三清官的名字,孟章公位列三清官之首。”
朱弘棟非常驚訝,以崇禎皇帝那麽多疑的性格,居然能被認為是天下三清官之首,可見絕對有獨到之處。
朱弘棟頓時有些見獵心喜,琢磨著是不是把這個金世俊給誆迴去,幫自己打理民政。
“既然如此,能否請義烏縣引薦一下?”
見這位王爺如此執著,周士英沒有辦法,隻好領著朱弘棟橫穿縣城,來到北門外的一個小鎮。
來到小鎮最大的一個庭院前,早有一個老人帶著滿堂兒孫出來迎接,見到朱弘棟身著蟒袍的身影,老人領著兒孫就要大禮參拜。
朱弘棟趕緊小跑幾步,攙扶起金世俊。
就見這金世俊老態畢露,頭發花白,滿臉皺紋,精神倒還挺健旺。
朱弘棟心中不由得一沉,太老了,看來自己拐人的大計沒法實現了。
“孟章公身體硬朗,不知孟章公今年高壽?”
金世俊嗬嗬笑著,像是一個普通的老漢一般。
“老臣今年七十有三了。”
得!徹底沒戲了!
人家都已經七十三了,再把人家誆去幹活,實在太不人道了。
朱弘棟見拐人沒戲,便直截了當的提起另外一件事。
“孟章公,我此來便是想要征召一些義烏兵,聽聞孟章公在此,特來拜訪。”
金世俊笑嗬嗬地捋了捋胡子,表情逐漸嚴肅。
“義烏人舍命赴國難,計四十餘年,十不餘一,父不得恤其子,兄不得顧其弟,妻不得有其夫,慘不忍聞,義烏人何辜,遭此劫難?”
朱弘棟表情一滯。
被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當麵質問:俺們義烏人獻了青春獻子孫,獻到自己快絕種了,你們還來?有這麽欺負人的嗎?
朱弘棟知道,大明朝確實過分了,現在是大明愧對義烏人,而不是義烏人欠大明的。
如果不能說服這個老頭,招收義烏兵的事就別想了。
朱弘棟想了想。
“孟章公,我大明欠義烏良多,請允許我祭拜一下先烈。”
金世俊麵色稍緩。
“如果你想要祭拜,便去倍磊陳氏吧。”
朱弘棟不明所以,金世俊為他解釋。
“倍磊陳氏乃是戚家軍發端之處,戚家軍首次招兵,全部四千人都是從倍磊征召,都是應倍磊陳氏出麵召集的。”
“倍磊陳氏在戚家軍中總計出過把總以上將校七十三人,其中將軍六位。”
朱弘棟恍然,如果要祭奠,倍磊陳氏是必去的。並且聽這個意思,倍磊一直是戚家軍的骨幹,靈魂家族,如果想恢複戚家軍榮光,倍磊陳氏恐怕是個繞不開的門檻。
朱弘棟突然明白義烏縣令周士英所說的,成功一半的含義。
金世俊如果是其中一半,那麽倍磊陳氏就是另一半,隻有兩方都點頭,義烏招兵才能實現。
朱弘棟一刻也不想耽擱,誰知道清軍的追兵什麽時候就會追上來,現在搶出一天就能多一天的準備。
“孟章公,小子這就去倍磊陳氏祭拜先烈,請允小子稍後再來拜訪。”
聽朱弘棟自稱小子,金世俊臉上露出讚許之色。
甭管對方是真情還是假意,至少作為一個朱家王爺,做到這一步,本身就是一個不小的誠意。
金世俊點點頭,看著朱弘棟毫不停留的轉頭就走,不由得微微歎息一聲。
“爺爺!你為啥歎氣?是剛才那個王爺惹您生氣了嗎?”
耳邊傳來孫兒稚嫩的話語,金世俊露出個慈祥的微笑,摸摸孫兒的頭發。
“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天下大勢離亂浩蕩,小民卷入其中,動輒磨為齏粉。”
“何處是桃源,何處是桃源......”
朱弘棟帶著親衛連趕往倍磊,上了路才知道,倍磊距離義烏城足有40裏,並且義烏城在義烏江北,而倍磊則在義烏江南。
如果去倍磊,今天是別想趕迴義烏了。
朱弘棟稍稍考慮一下,立刻下定決心,義烏兵必須要招。
他派出一個親衛迴城傳令,在義烏停留休整一天。
周士英帶著一張苦瓜臉,被朱弘棟強行拉上,不得不帶著這個風風火火的王爺前往倍磊。
好在倍磊和義烏都在江邊,可以坐船,總算省去了旅途勞頓,讓周士英稍感安慰。
周士英接著就發現,這個王爺做起事情來,完全不像是個王爺,更像是個事必躬親的將軍。
上路之後,因為沒時間吃午飯,周士英驚訝的發現,即使王爺也同樣是接過兩個麵餅,就著葫蘆裏的涼水送下,就是一頓午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