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五更天,天還未亮,秦帝就起了。


    秦帝一醒,在外頭打坐的秦漢立即敲門走了進來,手裏捧著昨日領迴來的學子袍服。


    大雁書院的學子袍服分夏製服與冬製服,選料材質都是一等一的。秦漢手上便是一件冬製學服,整體呈青色,帶毛領,非常厚實。保暖性不比秦帝的狐裘大氅差。


    穿上學服,帶上儒巾,簡單洗漱後,對著銅鏡整理好儀表儀容,秦帝便帶著秦漢下樓了。


    大廳裏,已經有不少人在進食。這些人都很年輕,身穿與秦帝一樣的青色學服,顯然都是準備前往書院參加入學禮的學生。


    兩人叫了膳食,簡單吃了點,便出了酒樓,朝大雁書院內院走去。


    一路上,不停的有身穿青色學服的學生從街兩邊的酒樓客棧出來,大街小巷中盡是清一色的學生,好不壯觀。


    穿過內院大門,秦帝立即感覺到周圍那比外院更濃鬱的浩然正氣,脊柱內智慧輪上的一品蓮台似乎也感覺到了這種變化,搏動的頻率也加快了。


    蓮台一開一合,浩然正氣朝四肢百骸蔓延開去,活血疏經,整個人精神為之一震,一掃早起的頹廢。


    “這就是我們以後要入住的內院嗎,這浩然正氣也太濃鬱了吧!”


    “郡一級的書院就這樣了,州一級的書院,還有那郡州之上的皇家書院,豈不更厲害!”


    “那當然,隻是除了那天之驕子,州級書院隻招進士,皇家書院更是非學士不納。在成為進士之前,大家還是老實呆在這裏,想太多,沒用的。”


    ……


    學生們七嘴八舌議論了起來,整個大門口一時間鬧哄哄的。


    “肅靜!”一道威嚴的聲音響起。


    眾人循聲望去,臉色皆變。隻見前方有一中年人急速飛掠而來,所踩之處,一朵朵蓮花幻生幻滅。


    “步步生蓮!”


    秦帝瞳孔一縮,直勾勾盯著中年人腳下那一朵朵綻放的蓮花。


    步步生蓮,正是浩然正氣修煉到學士境的象征。中年人腳下蓮花凝而不散,與真蓮無異,修為最低也是一上三品學士。


    “書院之地,禁止大聲喧嘩。”方有為眸光如電,看著眼前鬧哄哄的五百名學生,神色陰沉。


    黑色袍服,左胸繡有祭台香燭圖案,香燭各三支,來人赫然是大雁書院的掌祠。


    “學生見過掌祠大人。”眾學生心中一驚,立即迴過神來,一個個神色恭敬的行禮。


    書院掌祠,掌管書院一切祭祀活動,地位之尊,僅次於書院山長,監院,乃是書院第三號人物。


    方有為麵無表情的掃了眾學生一眼,“三人一排列隊,跟我來。”


    一陣急促雜亂的腳步聲後,五百人列好隊,跟在方有為身後朝書院文廟方向而去。


    大雁書院從建立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曆史,院內建築古樸典雅,堂、軒、門、齋、樓、台、亭、閣錯落有致,古樹名木參天蔽日,綠草濃蔭點綴其間。


    隨處可見的醇古石碑、遒勁雋永的楹聯,彰顯著書院厚重的文化氣息。而那斑駁的泥牆,燒的隻剩半截的古樹,又在這厚重的文化氣息上添加了一股滄桑。


    和許多書院一樣,大雁書院經曆過無數戰火,院內各種建築都不知翻修過多少次,很多都是後來重建的。


    然而有兩處地方,卻沒人敢動之分毫,一處是藏書樓,另一處就是文廟了。


    與很多書院一樣,大雁書院遵從左廟右學的古禮。文廟建立於書院左側,自成院落。


    從琉璃照壁右側走出,看到是一麵嵌有文廟二字的石坊。石坊後是三開間單簷歇山頂抬梁式屋架的先師門,六根石柱、三對朱門,兩側重豎“下馬碑”。


    “你們在這裏等會兒。”方有為對眾人吩咐了一聲,徑直朝前走去。


    進門後是泮池和三穿九洞橋,泮池水來自燕子湖,水質清澈,有錦鯉遊於中。


    踏橋而過,看到的便是大成門,麵闊五間,進深九檁,單簷歇山頂。整座建築坐落在高大的磚石台基上,是文廟的最後一道大門,因形似兵器“戟”,又稱戟門。


    此時大成門中門大開,許多仆役進進出出,一派繁忙景象。


    到了門前,方有為忽然停下,正了正衣袍,方才放慢步伐跨門而進。


    大成門內為中心廟院,院內植有古樹三十六棵,古燈對稱有致,中間一條筆直的石砌甬道通向大成殿前的丹墀。


    此丹墀是祭聖時舉行樂舞的地方,每逢祭聖,這裏便鍾鼓齊鳴,樂舞升平,儀仗威嚴。丹墀正中豎立三尊高達三丈的青銅塑像,居中為孔子,居左為老子,居右為墨子。


    兩旁石階,高丈八亞聖,丈六半聖的漢白玉塑像分班侍立。


    青銅像後是巍峨莊嚴的大成殿。


    重簷飛翹,鬥拱交錯,龍吻脊中有雙楷戲珠立雕,雙重飛簷中海藍色豎匾上三個金色大字“大成殿”,為大雁書院創辦人,七品大儒周學海的手書。


    大成殿內,諸聖像,牌位前的香案上,祭祀用的三牲,香爐等物品已經準備齊當。除了祭祀人員,香案邊上,還立著一老者。


    老者年近七十,鶴發童顏,穿一襲黑色袍服,胸前繡紫金印。赫然是大雁書院第三十九代山長,三品大學士齊知書。


    “老師,五百名新生已帶到先師門。”方有為上前,朝齊知書行了一禮。


    “辛苦了!”齊知書說著邁步朝外頭走去。


    學生們在外麵等了許久,見出來一個鶴發童顏的老者,皆是一愣。接著迅速迴神,齊齊彎腰行禮,異口同聲道:“山長好!”


    看著眼前五百張年輕而又充滿朝氣的麵龐,齊知書笑著點了點頭。邁步上前,親自動手幫學生整理衣冠。


    古人雲:“先正衣冠,後明事理。”


    入泮禮第一環節便是正衣冠。


    《禮記》說:“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先正衣冠,再做學問,這已經成了讀書人的共識。


    整理好衣冠,五百學生排著整齊的隊伍在齊知書的帶領下,邁步進入先師門,跨過泮池,穿過丹墀,來不及細看丹墀前三位聖人的塑像,便已邁入了大成殿。


    大成殿為文廟主殿,高九丈九,闊十二丈六,深十八丈三。殿內正中懸掛老子,孔子,墨字三位聖人的巨幅畫像,畫像下是諸亞聖,半聖的牌位。


    大殿四周是諸聖業績圖壁畫,形神並具。肉眼可見的浩然正氣在柱子,牆麵內穿梭往返。氤氳浩然之氣,變化萬千,時而化作飛鳥蟲魚,時而化成高山流水,端的是神奇非常。


    空間裏充斥著浩大而剛正的氣息,這股龐大如海的氣息遠不是秦家文廟裏的浩然氣能比的。


    要不是有齊知書在前麵擋著,秦帝相信,他們這五百人此刻怕是已經五體投地了。


    太陽不知何時從東方升了起來,迎著金色的光芒,在祭祀人員的唱詞中,秦帝等五百人雙膝跪地,跪拜了起來。


    九叩首,拜完諸聖,學生們轉身麵向左側,開始拜齊知書。


    齊知書坐在椅子上,接受每一個學生的拜師禮。拜完先生,學生接著送上束脩六禮。


    拜師儀式完畢,在齊知書的注視下,眾學生互相鞠躬行禮。接著依次有序退出大殿。


    此時丹墀已有祭祀人員端著水盆等候眾人。


    在齊知書的示意下,一眾學生紛紛上前“淨手”。


    “淨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後擦幹。寓意在於淨手淨心,去雜存精。希望能在日後的學習中專心致誌,心無旁騖。


    洗完手,接著是填寫“親供”,也就是填寫入學登記表。學生寫下自己的年齡,籍貫,同時注明身中(即身高)、麵白、或有須、或無須。最後由齊知書統一整理送往各院。


    到此,繁瑣的入泮禮結束,也標誌著秦帝等人成為聖人弟子,可以踏上“路漫漫其修遠”的文道之路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太白學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太白學士並收藏一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