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難。頻聞遣使問平安,幾時鸞輅還?


    ——《阮郎歸·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向子諲(宋)


    ……


    就在白複離恨天練兵如火如荼之際,中原戰場上也悄然發生變化。


    這日,白複同時收到嚴莊和唐夔的密報:安慶緒逃到鄴城後,故態複萌,天天縱情聲色,將軍國大事交給了心腹大臣高尚和張通儒。


    大臣高尚、張通儒為掌大權,天天明爭暗鬥,互相傾軋,把偽燕朝堂搞得烏煙瘴氣,朝綱不振。燕軍大將蔡希德,剛強直率,看不慣高、張二人所為,屢屢向安慶緒進言,得罪了張通儒。


    張通儒睚眥必報,誣陷蔡希德秘密降唐,作為內應,即將襲殺安慶緒。安慶緒聞言大怒,不顧三軍將士反對,遂斬蔡希德。


    蔡希德一死,其嫡係部屬大為心寒,數千人全部逃散。燕軍諸將滿腹牢騷,怨恨憤怒,執行軍令不再盡心盡力。


    安慶緒遂命崔乾佑為天下兵馬使,統禦燕軍全部軍力。崔乾佑剛愎兇暴,殘忍嗜殺,士卒不服。軍心日漸渙散,軍紀敗壞,三軍將士再不肯為安慶緒效忠。


    白複暗暗點頭,心道:“忠嗣師父所言不差,善用間諜,無往不利。如今,不費吹灰之力,便利用嚴莊等人除掉叛軍大將蔡希德。


    彼之英雄,吾之仇寇。此人一死,安慶緒麾下再無猛將。高尚、張通儒、崔乾佑之流不足為慮。”


    ……


    蔡希德一死,燕軍內亂,天下震蕩。偽燕朝野離心離德、將相不睦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長安。


    此刻叛軍內部矛盾重重,正是剪除安祿山餘孽的最佳戰機。


    九月二十一日,肅宗征調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淮西節度使魯炅、興平節度使李奐、滑濮節度使許叔冀、鎮西和北庭節度使李嗣業、鄭蔡節度使季廣琛、河南節度使崔光遠等七位節度使及平盧兵馬使董秦。八路大軍共集結步騎兵二十萬人,討伐安慶緒。


    肅宗又詔令河東節度使李光弼、關內澤潞節度使王思禮各率部眾協助。


    令人費解的是,肅宗並沒有為這二十多萬大軍設置統帥,而是任命監軍宦官、開府儀同三司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統轄、調遣九路大軍。


    白複暗道不妥。茲事體大,白複連夜趕迴長安,了解詳細情況。


    迴到巴蜀會館,白複將黃震和唐夔找來,商議此事。


    唐夔恨恨道:“魚朝恩是安祿山密諜之事,陛下不相信也就算了,怎麽能如此重用此人?”


    白複道:“若我告訴你,震哥兒是安祿山密諜,你信不信?”


    唐夔道:“那怎麽可能?我認識黃震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白複道:“你能這麽想,陛下也會這麽想。更何況魚朝恩是宦官,一直侍


    奉在陛下身邊,鞍前馬後,察言觀色,一定深得陛下信任。


    現在安祿山已死,就算當年魚朝恩首鼠兩端,現在全力向陛下效忠,最符


    合他的利益。所以,陛下並不擔心。


    我曾經問過太傅,為何曆朝曆代,帝王都愛親小人,遠賢臣?哪怕這位帝


    王雄才大略,英明神武。”


    “太傅怎麽說?”黃、唐二人都來了興趣。


    白複淡淡一笑,道:“太傅就隻有一句話,‘小人好用’!”


    黃、唐二人聽罷,陷入沉思,仔細品味徐太傅這句話的深意。


    沉默片刻後,白複問道:“陛下有沒有跟朝臣們說,為何不選郭大帥或光


    弼將軍為統帥?”


    唐夔道:“陛下的理由是,郭子儀和李光弼皆為帝國元勳,誰統禦誰都不好。”


    黃震冷笑道:“理由倒是冠冕堂皇。皇帝老兒心血來潮,讓一個不懂軍事的宦官統率身經百戰的九大節度使,全權調動天下兵馬,豈不兒戲?”


    白複沉吟片刻,道:“依我看,這絕非陛下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


    唐夔道:“複哥兒,此話怎講?”


    白複歎道:“我最擔心的事看來發生了。陛下是汲取安祿山的前車之鑒,不敢再將天下兵馬交與一人之手。


    這二十多萬兵馬乃是唐軍的主力,後續還會其他部隊陸續集結。一旦主帥利用虎符,陣前倒戈,後果難以想象。


    把這種傾覆天下的可怕力量交給朝夕相處的宦官,比放在征戰殺伐的節度使手中,更讓陛下安心。”


    黃震道:“既然如此,為何不效仿當初,讓太子作為元帥統領大軍,郭子儀和李光弼分別為左右副元帥?如此一來,問題豈不迎刃而解?”


    白複道:“我不知道這段時間,太子李俶做了什麽?看樣子,陛下對他起了疑心。


    換個角度說,作為儲君的李俶,本就是天下法統所在。一旦郭子儀和李光弼這幾位掌兵大將宣誓效忠,隨時可以擁立太子上位,榮登金鑾。


    從這一點上,李俶比史思明、安慶緒威脅更大。所以,一旦陛下對太子不放心,斷然不會將兵權交給李俶。”


    說完此事,白複話鋒一轉,道:“大戰在即,敵人的探子定然會潛入長安。還請兩位兄長聯係長安一帶的幫派,密切關注。


    發現後,不要擒獲,暗中盯防即可,必要時,他們或許還是咱們的一步棋子。


    此外,不僅要留意從鄴城、範陽一帶來的探子,也要注意吐蕃等地的探子。大唐戰事久拖不決,周邊諸夷定會心生異心,不可不防。”


    唐夔猛然警覺,趕忙記下,心道:“在謀劃全局方麵,自己跟真正的兵家子弟差距甚大。”


    商議完,已近三更,三人各自迴屋休憩。白複心思紛繁,許久方才入睡。


    得知白複返迴長安的消息後,青鸞公主一大早便匆匆趕來巴蜀會館,興奮地像一隻小鳥,把近日長安裏的趣聞講給白複聽。


    白複問道:“太子最近可是得罪了陛下?”


    青鸞公主一愣,道:“你怎麽知道?”


    白複道:“究竟何事?”


    青鸞公主歎道:“還不是因為皇爺爺。皇爺爺素來喜歡我皇兄,前幾日皇兄去興慶宮給皇爺爺請安。


    皇爺爺說虢國夫人當年不守婦道,與洛陽當地一個鄉紳勾搭在一起。現在虢國夫人死了,虢國夫人在洛陽一帶的田產、府邸全被這個鄉紳據為己有。


    高力士要照顧皇爺爺,不方便去洛陽,便讓皇兄出麵,處理此事。皇爺爺許諾,此事辦成以後,將虢國夫人的田產分一半給皇兄。


    皇兄正是用錢之際,便命洛陽尹協助查辦此事。


    沒想到這個洛陽鄉紳在當地很有勢力,不但拒不交出土地,還通過禦史,參了皇兄一本。


    父皇將皇兄召入宮中,問皇兄要這麽多錢幹什麽?


    皇兄迴答,眼見凜冬將至,朔方軍、安西軍等勤王軍隊很多士兵還穿著夏季單衣,沒有過冬的衣物,於是想籌集一些銀兩,贈與唐軍將士,以安軍心。


    不知皇兄哪句話迴答錯了,父皇大怒,責令皇兄禁足東宮,閉門思過……”


    原來,唐門假扮的‘李瞞’按照白複指令,在洛陽大肆甩賣田產。由於地契上同時有虢國夫人的署名,所以消息很快傳開。


    肅宗之女延光公主,曾經下嫁虢國夫人的兒子裴徽,生一子裴液。當年跟隨玄宗出逃時,裴徽死於馬嵬坡之變。


    說起來,裴液乃是虢國夫人的唯一繼承人,虢國夫人死後,其名下的財產理當由其繼承。


    延光公主得知消息後,覬覦這批財富,也趕到了洛陽,和太子爭奪起了虢國夫人的田產。


    洛陽尹當然不敢得罪太子,於是在處理時便有些偏頗。延光公主大怒,將禦狀告到了肅宗麵前。


    肅宗當然知道李瞞是玄宗的化名,更知道虢國夫人當年淫亂宮闈的往事。


    為了維護皇室的體麵,肅宗明知唐門的‘李瞞’可能是冒名頂替,還是堅持下詔,將田產的一半劃給了‘李瞞’,另一半劃給了裴液。


    ……


    由於玄宗事先交待,所以李俶沒有將此事告知肅宗。


    事情曝光後,肅宗對李俶刻意逢迎太上皇,籠絡郭子儀等唐軍將領的一係列舉措大為不滿。


    再加上張皇後在一旁煽風點火,肅宗一氣之下,將太子禁足,大有廢黜太子之意。


    李俶心生惶恐,戰戰兢兢,再也不敢輕舉妄動,每日蝸居在東宮。


    反觀玄宗,當年和虢國夫人的醜事暴露於天下,頗為難堪。而肅宗明知‘李瞞’身份,還將這批田產無情剝奪。


    玄宗羞臊難堪,一氣之下,臥床不起,數月調理後,才慢慢恢複,能夠下地行走。


    從此,玄宗父子再無光複長安時的父慈子孝,兩人嫌隙漸生,漸行漸遠。


    ……


    整件事都是白複在背後策劃,按照預先設計的步驟一步步推進。


    眼見自己計謀成功,玄宗雖貴為太上皇,依然躲不過此劫,白複出了口惡氣,心中大快。


    當年玄宗將白複打入天牢時,可曾想到這個微不足道的螻蟻一般的小人物,也能用‘蟻腿’把‘巨象’絆上一跤?!


    饒是如此,但見青鸞公主為玄宗和李俶愁眉緊鎖、低聲啜泣,一雙清澈的眼眸煙雨朦朧,白複還是於心不忍。


    白複心中暗歎:“寒門子弟就是寒門子弟,相比那些高高在上的皇族子弟,自己心腸還是太軟,難成大事。


    張皇後好不容易等到太子犯錯的機會,怎會輕易放過?一定會借機挑撥。


    李俶很有可能因此而失去儲君之位。李俶乃是青鸞公主胞兄,一旦失去太子名分,也會波及到青鸞公主。


    肅宗在位尚好,一旦駕崩,恩寵不再,青鸞公主的命運也就叵測不堪,吉兇不定了。”


    想到這裏,白複閉上眼,深吸一口氣,暫時將心中恩怨放下,對青鸞公主道:“殿下無憂,我有三策,可保太子平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蜀山懸劍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明終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明終始並收藏蜀山懸劍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