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節
(紅樓同人)紅樓之孤家寡人 作者:微雲煙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陸家那會兒許多族人居然混到了隻識幾個字的地步,想要參加科考談何容易。結果,陸裕作為一個偏支的嫡子,脫穎而出,陸家的家學裏麵,他學習最好,本來因為父親因病去世,母親也臥病在床,不得不準備放棄讀書,迴去照顧母親和下麵的弟妹了,族中卻是傾力支持,用陸家的人脈,給陸裕拜了名師,陸裕也非常爭氣,而且在他讀書的過程中,父母都紛紛去世,陸裕根本無需再守製什麽的,會試得中之後,殿試被先帝親口取了榜眼,在京城廝混了幾年之後,又外放為官,不過十多年的時間,已經是浙江巡撫,一方大員,因為他的橫空出世,陸家再次崛起,族中已經有不少子弟參加科考,有了功名,最好的一個已經在翰林院做庶吉士。當然,陸家的希望更多還是在陸裕身上,若是沒有意外的話,陸裕再在外麵磨練個幾年,就能做布政使,將來入閣為相也不是不可能。
結果,一切全讓甄家給毀了!陸裕的官職正好卡在了線上,不得不主動請辭,承慶帝一看人家的履曆,也對陸裕有些惋惜,因此,將陸裕召迴京中之後,雖說給的不是實缺,卻也額外給他升了兩級,但是,一個虛職的二品官在京城算個屁啊!陸裕憋屈得要命,對造成了這一切的甄家,簡直恨之入骨。一個女兒算什麽,陸裕除了正妻之外,在官府記檔的妾就有三個,他戰鬥力又很強大,嫡子庶子加起來就有六個,嫡女庶女加起來也有四個,哪怕再疼愛女兒呢,跟自己乃至全族的前程比起來,一個女兒算什麽,就算所有的女兒死在他麵前,他也不會眨一下眼睛。
陸裕可是打聽清楚了,原本自己的嫡女並不在承慶帝選皇子妃的名單上,隻是甄家那邊暗示,已經跟陸家有了默契,承慶帝才下了旨。問題是,在浙江的時候,陸裕雖說為了討個安寧,跟甄家表麵關係挺不錯,兩家也有些官麵上的往來,但是,陸裕正是要努力上進的時候,哪裏肯跟奪嫡之爭扯上關係,何況,甄家的贏麵太小了!
陸裕完全不覺得做一個皇子的老丈人有什麽榮幸,不過還是咬牙給女兒準備了足夠的嫁妝,要不是擔心駁了承慶帝的旨意,承慶帝迴頭不肯再用自己的話,陸裕真的很想跟承慶帝說,自個的女兒早就訂親了,哪怕隨便將女兒嫁個人家,也比嫁給端郡王好啊!是的,徒景睿與徒景平一般,十五就封了爵,封號是一個端字。可惜的是,陸家受夠了之前門庭冷落,家業凋零的情況,壓根沒這個膽子。
甄家在發現陸裕嫁了女兒之後,就直接上表請辭,最終隻是在京中任了一個虛職之後,也是失望不已。何況,陸裕的女兒並非絕色,隻是相貌清秀而已,對看慣了美人的徒景睿來說,簡直跟醜女無異了,嶽家對自己沒什麽助力,陸氏的性格也比較矜持,做不下什麽放下臉麵,溫柔小意,委曲求全的事情來,結果徒景睿對陸氏不鹹不淡,德妃還很快給徒景睿賜下了兩個妾室,一個個身份也很是不低,最差的也是同知之女。何況一個個都是難得的美人,德妃教養徒景睿的時候自然參考了甄家的常例,甄家的公子差不多十三四歲的時候,就有通房教導人事了,因此,徒景睿大婚之前,就有兩個伺候的宮女,早就食髓知味了,加上他並不介意陸家的反應,很快,後院就多了好些個庶妃侍妾,甚至還有個側妃,算是最為充實的一個王府了。
陸裕知道之後更是氣得半死,你們為了拉攏老子,硬是強娶了我女兒,一看我被你們禍害得連封疆大吏的官都丟掉了,又瞧不上我女兒了!你們這是耍我啊!甭看陸家如今實職的官員沒幾個,但是陸裕這麽多年科舉做官,光是座師房師科舉的同年就不知道有多少,何況,還有原本交好的一些同僚,許多如今也在京城或者是在直隸附近為官,陸裕如今也不怕丟臉,直接在跟朋友聚會的時候,擺出了一副借酒消愁的模樣,故意被人套了話,然後,很多人都知道,甄家設計,幾乎是騙娶了陸裕最疼愛的小女兒,結果陸裕丟了大好的前程不說,德妃跟端郡王還因為這事瞧不上自個親自選的王妃了,雖說沒有寵妾滅妻,卻也差不了太多了。大家對陸裕真是同情無比,同時也對甄家乃至端郡王生出了警惕厭惡之心,這等自私自利,刻薄寡恩之輩,他若是有了氣候,自個這些人能有什麽好處!
當然,因為承慶帝一如既往寵幸德妃,加恩甄家,大家明麵上對甄家還算客氣,除了一些性子耿直的,大多數人不會平白無故就得罪了人,但是很多事情記在心裏,醞釀一番之後,到底結出什麽樣的果子,那就沒幾個人知道了。
徒景清的妻子跟徒景平差不多,甚至還低一點,其父莊宏不過是個知府,不過頂了個從四品的虛職,當然,做了皇子嶽父之後也沒損失什麽,畢竟,知府這個級別還沒必要避嫌。徒景清夾在徒景睿和徒景逸之間,日子甚至還不如生母早逝,隻有一個不受寵養母的徒景平,因此,雖說妻子出身不高,心裏的那點不平衡很快也沒有了,倒是老老實實領了禮郡王的封號,跟徒景平一樣,擺出了一副安享富貴的架勢。
因為承慶帝對皇後的猜忌,徒景逸的婚事倒是沒有出現什麽波折,徒景逸的妻子是都察院右僉都禦使曹翊的女兒,徒景逸雖說對此很是不滿,但是很快,皇後給他塞了幾個出身勳貴的侍妾,倒是讓徒景逸自覺自己也有了自個的班底了。
因為是皇後嫡子,哪怕對皇後的品性和能力都很懷疑,承慶帝還是給了徒景逸足夠的臉麵,徒景逸被封了恭郡王,但是享受的卻是親王的俸祿,王府也是原本的一個親王府,而且,除了太子是在宮中大婚之外,徒景逸也有別於別的兄弟,開府之後在王府大婚,而是直接在宮中舉辦了婚禮,直到一個月後,才搬到了恭郡王府。
三個皇子大婚,接下來又有兩個皇子到了差不多選妃的年紀了,弟弟妹妹的數量簡直是一茬一茬地冒出來的,偏偏還不是韭菜,可以一茬一茬地割!
承慶帝如今對已經長大了的兒子漸漸有些不耐了,沒辦法,以徒景睿和徒景逸為代表的兒子如今勉強算得上羽翼豐滿,開始在朝堂上蹦躂了,兩個兒子完全不能領會自己的苦心,一門心思跟東宮作對。哪怕承慶帝想著約束東宮的勢力呢,但是,他根本沒想著讓自己的兒子內耗好吧!
經曆過自個與兄弟們的血雨腥風,承慶帝這麽多年來一切順心的很,並不希望兒子們也步了自個的後塵,骨肉相殘,哪知道,他發現兒子翅膀硬了,不肯聽自己的話了。徒景睿身後跟著甄家一係的人馬,徒景逸又拉攏了大批勳貴出身的官員,一個個說話都硬氣了很多,朝堂儼然開始硝煙彌漫起來。承慶帝惱怒之下,你們自個不聽命令下了場,就別怪老子將你們當做東宮的磨刀石了,正好太子別的都好,似乎就是容易心軟,正巧讓你們給太子上一課!然後,除了寵愛孫子之外,也就惦記著幾個年紀還小,還不懂事的小皇子了。一時間,承慶帝這等近乎默許的態度讓人錯以為,似乎承慶帝有意重演三十多年前的事情,讓兒子們各憑本事了,朝野上下頓時成了一片渾水!
☆、第94章
徒景年也很煩心,幾個弟弟這麽多年經營下來,朝堂上也有了不小的發言權,比如說,一些甄家搞上來的人赫然已經進了禦史台,禦史這種生物,曆朝曆代都挺惡心人的。這些人最擅長拿著放大鏡找人的毛病,雞蛋裏頭別說挑骨頭了,他們能挑出一隻活雞來!尤其他們有風聞言事的特權,反正隻要不惹急了皇帝,你滿口胡說八道都沒事,因此,禦史自從誕生以來開始,就成了黨爭的先鋒軍。反正你要是想要搞臭對手,叫禦史那邊找茬拚命彈劾就是了。
甄家既然將幾個禦史弄上了台,還花大筆的錢養著他們,那麽,這些人自然會發揮他們的作用。因此,很快,不少人就盯上了東宮和恭郡王府。
先是有禦史參劾太子生活奢侈,東宮用的全是各種花色的玻璃窗,琉璃鏡,還專門弄什麽暖棚,違反四時規律,給東宮一年四季提供蔬果食用。承慶帝惱怒無比,自從徒景年將玻璃量產之後,別說皇宮了,便是尋常的富戶,也願意將家裏的紗窗換成各種玻璃窗,皇宮裏麵不過是出於隱私之類的需求,將普通的平板玻璃,換成了各種吹出了花樣的花式玻璃,而且還經過了特別的處理,使其更加堅韌,以免稍微一碰,便破碎了。
徒景年享受的這些,別說皇宮了,長安城裏麵,有幾個官宦人家沒有,這算什麽奢侈,哦,難道皇家吃糠咽菜,你們這些臣子玉食珍饈才是對的!因此,承慶帝迴頭就叫人將那個禦史抄了家,將他們家的家產清單傳示朝臣,直接就譏諷道:“以前朕就聽說過一句話,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想不到做禦史的也差不離,據朕所知,你們幾個人原本家資最豐的,家中也不過七八頃的田地,想不到,如今做了禦史,倒是家資巨萬了,光是京畿附近和江南的良田,就有近千頃了,你們幾位倒是生財有道,朕沒把你們安排到戶部真是屈才了!”
承慶帝做的事情其實相當不合規矩,這種事情,怎麽也得先有人彈劾了那幾個禦史,再交由三司會審,然後判決抄家才行,但是他是皇帝,自然有特權,可以先將人收拾了,再出示證據。
第一波試探性的交鋒幾個被推出去探路的禦史算是大敗虧輸,不光丟了官,還被抄家流放了。但是甄家顯然不僅僅隻有這一步,所謂三人成虎,頭一次說壞話,承慶帝不會相信,第二次,承慶帝還會相信,次數多了,承慶帝自然也就覺得是真的了,到了那個時候,哪怕是現在這些查無實據的東西也會成為太子倒台的罪狀。
因此,隔上一段時間,就有人開始彈劾,有的是彈劾詹事府的官員,有的是彈劾承恩公府,有的彈劾何家,總而言之,跟東宮有關係的任何人都在他們的彈劾之列。
徒景年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斃,總不能將時間都花在跟這些人耍嘴皮子,朝中自辯上,原本他還想等到自個上台之後再收拾甄家呢,如今也不行了,還是得先出手為強。
徒景年自然不會跟甄家玩嘴皮子上的功夫,要來就來點實際的。
甄家這些年勢力膨脹得非常厲害,不少上進無望的低級官員幹脆都攀上了甄家這棵大樹,何況,隨著甄家的勢頭越來越大,很多人竟也覺得甄家還是有三成贏麵的,因此,即便是一些大家族,秉著兩頭下注的觀念,也跟甄家搭上了關係,加上甄家這些年推舉上去的門客幕僚,資助的一些貧苦出身的讀書人,甄家即便算不上甄半朝,明麵上也差不多能影響到三成的朝臣了。
這樣的勢力,承慶帝沒注意也就罷了,要是注意到了,哪怕再寵幸甄家,承慶帝也要心驚了。
當然了,徒景年自然不能直接跟承慶帝說什麽,甄家現在如何如何了,承慶帝得懷疑徒景年有什麽私心,自己還活著,就打壓弟弟了。
徒景年一直在尋找出手的時機,結果機會很快來了。
自從宋朝開始,南方已經成了整個中原的經濟中心,賦稅重地。當然了,這也並不代表南方就一直太平無事了。這些年來,因為徒景年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廣開工廠作坊,收容失去了土地的農民,這也導致了,南方土地兼並愈發嚴重起來,甄家更是仗著自家的勢力,占據了大量肥沃的土地,織造府那邊如今都是以甄家馬首是瞻,自然不會有人往上報,一個個粉飾太平。
問題是,農民的土地沒有了,想要繼續購買土地找誰呢?首當其衝的是一些土地主,他們因為勤儉節約,努力致富,幾代經營之後,有些土地,還能雇得起長工短工,甚至還有佃戶,但是,他們家裏沒有做官的,這也導致了,這樣的土地主,除了在自個所在的村子裏還有些話語權之外,麵對官府,是半點反抗能力也沒有。
甄家這些年人口繁衍不少,而且,對於這年頭的人來說,根本沒什麽投資的概念,你買鋪子,除非是收租金,還有贏有虧呢,若是買地,租給佃戶,再有什麽天災人禍,也是那些佃戶倒黴啊,對他們來說,該收的租子還得收,減免一點,也是他們大發善心了。
何況,為了家族的發展,甄家還要大肆購買祭田,這些祭田的收入將會成為族中祭祀、辦學、撫養孤寡老人的根基。因此,甄家這些年,良田的數量,幾乎年年都在增長,尤其,甄家因為各房都有私心,管事也是習慣了從主家的錢財裏麵刮油的,這也導致了,甄家的鋪子多半不那麽賺錢,自然,甄家寧願弄更加穩妥的田產了。
甄家為了將那些良田花低價買下來,並且最好能夠連成一片,不知道做了多少作孽的事情,反正無非是仗勢欺人的那一套,先是上門要求低價買地,哪怕因為甄家的權勢,也沒幾個人家頭一次就願意老老實實地接受甄家的條件的,源源不斷的小錢,還是一次性稍微大一些的小錢,隻要有腦子的人都知道怎麽選擇。
問題是甄家不樂意給你選擇權,你這邊一露出不樂意的意思,馬上各種糟心的事情就來了,地痞流氓見天上門,叫你日子過不下去,甚至直接在你家裏打砸搶,你就算被打傷打死了,還不能反抗,一反抗,人家就地一躺,你就完蛋了,暴起傷人的罪名不說,流水的湯藥費得拿出來,雖說這年頭沒什麽誤工費、精神損失費之類的名目,倒是也能編出足以叫你傾家蕩產的費用來,這下好了,你這地不賣也得賣啊,之前的那個價錢也別指望了,隻能弄將近白送的價錢把地給賣掉,運氣不好,還得背上一屁股的債,這輩子翻不了身了。你要是打官司,嘿嘿,甄家什麽樣的人家,衙門什麽樣的地方,你隻要敢說打官司,頃刻間叫你家破人亡。
甄家這樣的事情多了,結果,就踢上鐵板了。
有句話叫做,皇帝家也有幾門窮親戚。甄家看中了江寧鄉下一個小地主家的兩百畝地,那個小地主本來就是那個村子的外姓人,遷到這裏不過三十多年的時間,辦事的管事一看這家老老小小三代人加起來都不到十個人,在加上家裏的一些長工,也就不到二十個,也沒聽說這家有什麽了不得的親戚,因此,照舊使了之前的一番手段,那個人家沒什麽人,偏偏骨頭硬得很,怎麽都不肯鬆口,被地痞流氓推倒了家裏的老太太,老太太直接摔斷了脊梁骨,癱瘓了,那家的當家人惱怒之下,直接告上了官府,結果就被當地的官員直接打了一頓板子,丟進了大牢,硬是被強拉著在欠了千兩官銀的供狀上畫了押。不止如此,那管事瞧見那家的女兒花容月貌,想要強納為妾,人家不從,還直接把人給強了,結果那女孩子醒過來就跳了井,撈上來的時候,屍體都浮腫了。
好端端一個人家,不到半個月時間,就家破人亡,當家的人寫了一份遺書,叫自家的老仆偷偷送出去之後,讓家裏的婆娘做了最後一頓飯,往飯菜裏麵拌了砒霜,一家子死了個幹淨,卻一個個都死不瞑目,過來收屍的人足足做了半個月噩夢。
那家人也沒死絕了,還有個兒子在外麵念書。他兒子天生是個讀書的料子,心思又極為機敏,他父親怕在這鄉下耽誤了孩子,就將孩子托付給了自己原本的一個至交好友,將他送到了白鹿書院讀書,那個好友就在那邊做教授。這孩子因為想著一鳴驚人,因此打算多讀個幾年,等到鄉試之年迴去,一舉考上秀才舉人,因此,好些年沒怎麽迴去。結果驟然接到了忠仆送來的老父遺書,當場氣得吐出血來。
白鹿書院那邊都是些什麽人,山長還是當年致仕的大學士,在這邊讀書的除了富貴人家出身的,就是天資極為出色的。這家兒子在白鹿書院讀了這麽多年書,結交了不少好友,結果大家知道了因由之後,不免感同身受,一個個都幫他出主意。有些人家知道甄家的一些作風,因此,便叫他不要急著迴去奔喪,隻怕甄家到時候起了斬草除根的念頭,更有人跟甄家也有些齷齪,結果一群年輕氣盛的人直接出了個主意,叫他暫時改頭換麵,隱姓埋名,去京中敲登聞鼓,告禦狀。
而且擔心這事弄不倒甄家,為了避免打蛇不死再被反咬一口,這些人更是收集了不少甄家的罪狀,又找了個老訟棍,寫了張刁毒入骨的狀子,然後讓他混在一個前往京城行商的商隊裏麵,混到了京城。
這日大朝會的時候,承慶帝正在聽下麵的臣子歌功頌德,登聞鼓響起來了。
☆、第95章
這事裏麵自然有徒景年的手筆,自從甄家對徒景年發起了攻擊之後,徒景年就開始尋找甄家這些年來得罪的人。這年頭,天下的利益就跟一塊大餅差不多,新做出來的大餅差不多是被徒景年這一派的人給吞掉了,原來的大餅就那麽大,甄家想要多吞一點,別人自然得少吞一點,皇家的份額大,被甄家弄了一點,不會去注意,也不怎麽在乎,可是一般的人家,本來隻占了小小的一點,甄家卻是半點不給別人留,自個吃肉,別人連口湯都喝不上了,人家不恨甄家才怪呢!
因此,雖說甄家這會兒赫赫揚揚,但是,不知道多少人等著看甄家倒黴了,甄家這麽多年囂張無比,做下的事情不知道得罪了許多人,被害得家破人亡的也不隻是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多有一些官員,這些官員難道就沒什麽親朋好友還有族人嗎?
徒景年順利地收集了一堆甄家的罪證,還有這些年來甄家網羅的黨羽和結盟的對象也被徒景年羅列了出來,就等著給甄家致命的一擊。何況,甄家能以富貴權勢網羅人心,這些能輕易被收買的人,又真的能有幾分真心呢?
那個跑過來敲登聞鼓,告禦狀的不過是個引子,真正的大頭還在後麵。
承慶帝聽到登聞鼓的聲音,也是吃了一驚,說實話,老百姓大多數不喜歡打官司,連進衙門都不樂意,寧可私下裏麵解決了,何況是鬧到禦前的登聞鼓,隻要想敲鼓,就得先被廷杖三十。因此,開國以來,登聞鼓響起的次數寥寥無幾,大多數是軍國大事,官方自個敲響的。比如說,開國那會兒,蒙元餘孽在北方糾纏不休,每每有重大軍情,太祖便特許敲響登聞鼓,不管宮門是不是已經下鑰,君臣都得集聚大明宮商討軍情。
承慶帝心裏其實是不爽的,要知道,對於老百姓來說,隻有身負奇冤,或者有什麽特慘的事情,才會想不開跑過來敲登聞鼓,自個治下雖說算不上一直風調雨順,但是也算國泰民安,竟是有人跑過來敲登聞鼓了,不過太祖當年明言,不管是什麽人,隻要敲響了登聞鼓,就可麵聖訴說自己的冤情。
因此,盡管承慶帝不爽,還是直接開口道:“將擊鼓之人帶上殿來!”
曹安平連忙應了下來,親自到了旁邊吩咐下去,沒幾時,就有人帶著一個身穿白色的麻衣,頭上還裹著孝布,背上還能看見血跡的蒼白少年上了殿,少年也不敢抬頭,直接跪下叩首道:“草民叩見聖人,聖人萬福金安!”
結果,一切全讓甄家給毀了!陸裕的官職正好卡在了線上,不得不主動請辭,承慶帝一看人家的履曆,也對陸裕有些惋惜,因此,將陸裕召迴京中之後,雖說給的不是實缺,卻也額外給他升了兩級,但是,一個虛職的二品官在京城算個屁啊!陸裕憋屈得要命,對造成了這一切的甄家,簡直恨之入骨。一個女兒算什麽,陸裕除了正妻之外,在官府記檔的妾就有三個,他戰鬥力又很強大,嫡子庶子加起來就有六個,嫡女庶女加起來也有四個,哪怕再疼愛女兒呢,跟自己乃至全族的前程比起來,一個女兒算什麽,就算所有的女兒死在他麵前,他也不會眨一下眼睛。
陸裕可是打聽清楚了,原本自己的嫡女並不在承慶帝選皇子妃的名單上,隻是甄家那邊暗示,已經跟陸家有了默契,承慶帝才下了旨。問題是,在浙江的時候,陸裕雖說為了討個安寧,跟甄家表麵關係挺不錯,兩家也有些官麵上的往來,但是,陸裕正是要努力上進的時候,哪裏肯跟奪嫡之爭扯上關係,何況,甄家的贏麵太小了!
陸裕完全不覺得做一個皇子的老丈人有什麽榮幸,不過還是咬牙給女兒準備了足夠的嫁妝,要不是擔心駁了承慶帝的旨意,承慶帝迴頭不肯再用自己的話,陸裕真的很想跟承慶帝說,自個的女兒早就訂親了,哪怕隨便將女兒嫁個人家,也比嫁給端郡王好啊!是的,徒景睿與徒景平一般,十五就封了爵,封號是一個端字。可惜的是,陸家受夠了之前門庭冷落,家業凋零的情況,壓根沒這個膽子。
甄家在發現陸裕嫁了女兒之後,就直接上表請辭,最終隻是在京中任了一個虛職之後,也是失望不已。何況,陸裕的女兒並非絕色,隻是相貌清秀而已,對看慣了美人的徒景睿來說,簡直跟醜女無異了,嶽家對自己沒什麽助力,陸氏的性格也比較矜持,做不下什麽放下臉麵,溫柔小意,委曲求全的事情來,結果徒景睿對陸氏不鹹不淡,德妃還很快給徒景睿賜下了兩個妾室,一個個身份也很是不低,最差的也是同知之女。何況一個個都是難得的美人,德妃教養徒景睿的時候自然參考了甄家的常例,甄家的公子差不多十三四歲的時候,就有通房教導人事了,因此,徒景睿大婚之前,就有兩個伺候的宮女,早就食髓知味了,加上他並不介意陸家的反應,很快,後院就多了好些個庶妃侍妾,甚至還有個側妃,算是最為充實的一個王府了。
陸裕知道之後更是氣得半死,你們為了拉攏老子,硬是強娶了我女兒,一看我被你們禍害得連封疆大吏的官都丟掉了,又瞧不上我女兒了!你們這是耍我啊!甭看陸家如今實職的官員沒幾個,但是陸裕這麽多年科舉做官,光是座師房師科舉的同年就不知道有多少,何況,還有原本交好的一些同僚,許多如今也在京城或者是在直隸附近為官,陸裕如今也不怕丟臉,直接在跟朋友聚會的時候,擺出了一副借酒消愁的模樣,故意被人套了話,然後,很多人都知道,甄家設計,幾乎是騙娶了陸裕最疼愛的小女兒,結果陸裕丟了大好的前程不說,德妃跟端郡王還因為這事瞧不上自個親自選的王妃了,雖說沒有寵妾滅妻,卻也差不了太多了。大家對陸裕真是同情無比,同時也對甄家乃至端郡王生出了警惕厭惡之心,這等自私自利,刻薄寡恩之輩,他若是有了氣候,自個這些人能有什麽好處!
當然,因為承慶帝一如既往寵幸德妃,加恩甄家,大家明麵上對甄家還算客氣,除了一些性子耿直的,大多數人不會平白無故就得罪了人,但是很多事情記在心裏,醞釀一番之後,到底結出什麽樣的果子,那就沒幾個人知道了。
徒景清的妻子跟徒景平差不多,甚至還低一點,其父莊宏不過是個知府,不過頂了個從四品的虛職,當然,做了皇子嶽父之後也沒損失什麽,畢竟,知府這個級別還沒必要避嫌。徒景清夾在徒景睿和徒景逸之間,日子甚至還不如生母早逝,隻有一個不受寵養母的徒景平,因此,雖說妻子出身不高,心裏的那點不平衡很快也沒有了,倒是老老實實領了禮郡王的封號,跟徒景平一樣,擺出了一副安享富貴的架勢。
因為承慶帝對皇後的猜忌,徒景逸的婚事倒是沒有出現什麽波折,徒景逸的妻子是都察院右僉都禦使曹翊的女兒,徒景逸雖說對此很是不滿,但是很快,皇後給他塞了幾個出身勳貴的侍妾,倒是讓徒景逸自覺自己也有了自個的班底了。
因為是皇後嫡子,哪怕對皇後的品性和能力都很懷疑,承慶帝還是給了徒景逸足夠的臉麵,徒景逸被封了恭郡王,但是享受的卻是親王的俸祿,王府也是原本的一個親王府,而且,除了太子是在宮中大婚之外,徒景逸也有別於別的兄弟,開府之後在王府大婚,而是直接在宮中舉辦了婚禮,直到一個月後,才搬到了恭郡王府。
三個皇子大婚,接下來又有兩個皇子到了差不多選妃的年紀了,弟弟妹妹的數量簡直是一茬一茬地冒出來的,偏偏還不是韭菜,可以一茬一茬地割!
承慶帝如今對已經長大了的兒子漸漸有些不耐了,沒辦法,以徒景睿和徒景逸為代表的兒子如今勉強算得上羽翼豐滿,開始在朝堂上蹦躂了,兩個兒子完全不能領會自己的苦心,一門心思跟東宮作對。哪怕承慶帝想著約束東宮的勢力呢,但是,他根本沒想著讓自己的兒子內耗好吧!
經曆過自個與兄弟們的血雨腥風,承慶帝這麽多年來一切順心的很,並不希望兒子們也步了自個的後塵,骨肉相殘,哪知道,他發現兒子翅膀硬了,不肯聽自己的話了。徒景睿身後跟著甄家一係的人馬,徒景逸又拉攏了大批勳貴出身的官員,一個個說話都硬氣了很多,朝堂儼然開始硝煙彌漫起來。承慶帝惱怒之下,你們自個不聽命令下了場,就別怪老子將你們當做東宮的磨刀石了,正好太子別的都好,似乎就是容易心軟,正巧讓你們給太子上一課!然後,除了寵愛孫子之外,也就惦記著幾個年紀還小,還不懂事的小皇子了。一時間,承慶帝這等近乎默許的態度讓人錯以為,似乎承慶帝有意重演三十多年前的事情,讓兒子們各憑本事了,朝野上下頓時成了一片渾水!
☆、第94章
徒景年也很煩心,幾個弟弟這麽多年經營下來,朝堂上也有了不小的發言權,比如說,一些甄家搞上來的人赫然已經進了禦史台,禦史這種生物,曆朝曆代都挺惡心人的。這些人最擅長拿著放大鏡找人的毛病,雞蛋裏頭別說挑骨頭了,他們能挑出一隻活雞來!尤其他們有風聞言事的特權,反正隻要不惹急了皇帝,你滿口胡說八道都沒事,因此,禦史自從誕生以來開始,就成了黨爭的先鋒軍。反正你要是想要搞臭對手,叫禦史那邊找茬拚命彈劾就是了。
甄家既然將幾個禦史弄上了台,還花大筆的錢養著他們,那麽,這些人自然會發揮他們的作用。因此,很快,不少人就盯上了東宮和恭郡王府。
先是有禦史參劾太子生活奢侈,東宮用的全是各種花色的玻璃窗,琉璃鏡,還專門弄什麽暖棚,違反四時規律,給東宮一年四季提供蔬果食用。承慶帝惱怒無比,自從徒景年將玻璃量產之後,別說皇宮了,便是尋常的富戶,也願意將家裏的紗窗換成各種玻璃窗,皇宮裏麵不過是出於隱私之類的需求,將普通的平板玻璃,換成了各種吹出了花樣的花式玻璃,而且還經過了特別的處理,使其更加堅韌,以免稍微一碰,便破碎了。
徒景年享受的這些,別說皇宮了,長安城裏麵,有幾個官宦人家沒有,這算什麽奢侈,哦,難道皇家吃糠咽菜,你們這些臣子玉食珍饈才是對的!因此,承慶帝迴頭就叫人將那個禦史抄了家,將他們家的家產清單傳示朝臣,直接就譏諷道:“以前朕就聽說過一句話,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想不到做禦史的也差不離,據朕所知,你們幾個人原本家資最豐的,家中也不過七八頃的田地,想不到,如今做了禦史,倒是家資巨萬了,光是京畿附近和江南的良田,就有近千頃了,你們幾位倒是生財有道,朕沒把你們安排到戶部真是屈才了!”
承慶帝做的事情其實相當不合規矩,這種事情,怎麽也得先有人彈劾了那幾個禦史,再交由三司會審,然後判決抄家才行,但是他是皇帝,自然有特權,可以先將人收拾了,再出示證據。
第一波試探性的交鋒幾個被推出去探路的禦史算是大敗虧輸,不光丟了官,還被抄家流放了。但是甄家顯然不僅僅隻有這一步,所謂三人成虎,頭一次說壞話,承慶帝不會相信,第二次,承慶帝還會相信,次數多了,承慶帝自然也就覺得是真的了,到了那個時候,哪怕是現在這些查無實據的東西也會成為太子倒台的罪狀。
因此,隔上一段時間,就有人開始彈劾,有的是彈劾詹事府的官員,有的是彈劾承恩公府,有的彈劾何家,總而言之,跟東宮有關係的任何人都在他們的彈劾之列。
徒景年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斃,總不能將時間都花在跟這些人耍嘴皮子,朝中自辯上,原本他還想等到自個上台之後再收拾甄家呢,如今也不行了,還是得先出手為強。
徒景年自然不會跟甄家玩嘴皮子上的功夫,要來就來點實際的。
甄家這些年勢力膨脹得非常厲害,不少上進無望的低級官員幹脆都攀上了甄家這棵大樹,何況,隨著甄家的勢頭越來越大,很多人竟也覺得甄家還是有三成贏麵的,因此,即便是一些大家族,秉著兩頭下注的觀念,也跟甄家搭上了關係,加上甄家這些年推舉上去的門客幕僚,資助的一些貧苦出身的讀書人,甄家即便算不上甄半朝,明麵上也差不多能影響到三成的朝臣了。
這樣的勢力,承慶帝沒注意也就罷了,要是注意到了,哪怕再寵幸甄家,承慶帝也要心驚了。
當然了,徒景年自然不能直接跟承慶帝說什麽,甄家現在如何如何了,承慶帝得懷疑徒景年有什麽私心,自己還活著,就打壓弟弟了。
徒景年一直在尋找出手的時機,結果機會很快來了。
自從宋朝開始,南方已經成了整個中原的經濟中心,賦稅重地。當然了,這也並不代表南方就一直太平無事了。這些年來,因為徒景年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廣開工廠作坊,收容失去了土地的農民,這也導致了,南方土地兼並愈發嚴重起來,甄家更是仗著自家的勢力,占據了大量肥沃的土地,織造府那邊如今都是以甄家馬首是瞻,自然不會有人往上報,一個個粉飾太平。
問題是,農民的土地沒有了,想要繼續購買土地找誰呢?首當其衝的是一些土地主,他們因為勤儉節約,努力致富,幾代經營之後,有些土地,還能雇得起長工短工,甚至還有佃戶,但是,他們家裏沒有做官的,這也導致了,這樣的土地主,除了在自個所在的村子裏還有些話語權之外,麵對官府,是半點反抗能力也沒有。
甄家這些年人口繁衍不少,而且,對於這年頭的人來說,根本沒什麽投資的概念,你買鋪子,除非是收租金,還有贏有虧呢,若是買地,租給佃戶,再有什麽天災人禍,也是那些佃戶倒黴啊,對他們來說,該收的租子還得收,減免一點,也是他們大發善心了。
何況,為了家族的發展,甄家還要大肆購買祭田,這些祭田的收入將會成為族中祭祀、辦學、撫養孤寡老人的根基。因此,甄家這些年,良田的數量,幾乎年年都在增長,尤其,甄家因為各房都有私心,管事也是習慣了從主家的錢財裏麵刮油的,這也導致了,甄家的鋪子多半不那麽賺錢,自然,甄家寧願弄更加穩妥的田產了。
甄家為了將那些良田花低價買下來,並且最好能夠連成一片,不知道做了多少作孽的事情,反正無非是仗勢欺人的那一套,先是上門要求低價買地,哪怕因為甄家的權勢,也沒幾個人家頭一次就願意老老實實地接受甄家的條件的,源源不斷的小錢,還是一次性稍微大一些的小錢,隻要有腦子的人都知道怎麽選擇。
問題是甄家不樂意給你選擇權,你這邊一露出不樂意的意思,馬上各種糟心的事情就來了,地痞流氓見天上門,叫你日子過不下去,甚至直接在你家裏打砸搶,你就算被打傷打死了,還不能反抗,一反抗,人家就地一躺,你就完蛋了,暴起傷人的罪名不說,流水的湯藥費得拿出來,雖說這年頭沒什麽誤工費、精神損失費之類的名目,倒是也能編出足以叫你傾家蕩產的費用來,這下好了,你這地不賣也得賣啊,之前的那個價錢也別指望了,隻能弄將近白送的價錢把地給賣掉,運氣不好,還得背上一屁股的債,這輩子翻不了身了。你要是打官司,嘿嘿,甄家什麽樣的人家,衙門什麽樣的地方,你隻要敢說打官司,頃刻間叫你家破人亡。
甄家這樣的事情多了,結果,就踢上鐵板了。
有句話叫做,皇帝家也有幾門窮親戚。甄家看中了江寧鄉下一個小地主家的兩百畝地,那個小地主本來就是那個村子的外姓人,遷到這裏不過三十多年的時間,辦事的管事一看這家老老小小三代人加起來都不到十個人,在加上家裏的一些長工,也就不到二十個,也沒聽說這家有什麽了不得的親戚,因此,照舊使了之前的一番手段,那個人家沒什麽人,偏偏骨頭硬得很,怎麽都不肯鬆口,被地痞流氓推倒了家裏的老太太,老太太直接摔斷了脊梁骨,癱瘓了,那家的當家人惱怒之下,直接告上了官府,結果就被當地的官員直接打了一頓板子,丟進了大牢,硬是被強拉著在欠了千兩官銀的供狀上畫了押。不止如此,那管事瞧見那家的女兒花容月貌,想要強納為妾,人家不從,還直接把人給強了,結果那女孩子醒過來就跳了井,撈上來的時候,屍體都浮腫了。
好端端一個人家,不到半個月時間,就家破人亡,當家的人寫了一份遺書,叫自家的老仆偷偷送出去之後,讓家裏的婆娘做了最後一頓飯,往飯菜裏麵拌了砒霜,一家子死了個幹淨,卻一個個都死不瞑目,過來收屍的人足足做了半個月噩夢。
那家人也沒死絕了,還有個兒子在外麵念書。他兒子天生是個讀書的料子,心思又極為機敏,他父親怕在這鄉下耽誤了孩子,就將孩子托付給了自己原本的一個至交好友,將他送到了白鹿書院讀書,那個好友就在那邊做教授。這孩子因為想著一鳴驚人,因此打算多讀個幾年,等到鄉試之年迴去,一舉考上秀才舉人,因此,好些年沒怎麽迴去。結果驟然接到了忠仆送來的老父遺書,當場氣得吐出血來。
白鹿書院那邊都是些什麽人,山長還是當年致仕的大學士,在這邊讀書的除了富貴人家出身的,就是天資極為出色的。這家兒子在白鹿書院讀了這麽多年書,結交了不少好友,結果大家知道了因由之後,不免感同身受,一個個都幫他出主意。有些人家知道甄家的一些作風,因此,便叫他不要急著迴去奔喪,隻怕甄家到時候起了斬草除根的念頭,更有人跟甄家也有些齷齪,結果一群年輕氣盛的人直接出了個主意,叫他暫時改頭換麵,隱姓埋名,去京中敲登聞鼓,告禦狀。
而且擔心這事弄不倒甄家,為了避免打蛇不死再被反咬一口,這些人更是收集了不少甄家的罪狀,又找了個老訟棍,寫了張刁毒入骨的狀子,然後讓他混在一個前往京城行商的商隊裏麵,混到了京城。
這日大朝會的時候,承慶帝正在聽下麵的臣子歌功頌德,登聞鼓響起來了。
☆、第95章
這事裏麵自然有徒景年的手筆,自從甄家對徒景年發起了攻擊之後,徒景年就開始尋找甄家這些年來得罪的人。這年頭,天下的利益就跟一塊大餅差不多,新做出來的大餅差不多是被徒景年這一派的人給吞掉了,原來的大餅就那麽大,甄家想要多吞一點,別人自然得少吞一點,皇家的份額大,被甄家弄了一點,不會去注意,也不怎麽在乎,可是一般的人家,本來隻占了小小的一點,甄家卻是半點不給別人留,自個吃肉,別人連口湯都喝不上了,人家不恨甄家才怪呢!
因此,雖說甄家這會兒赫赫揚揚,但是,不知道多少人等著看甄家倒黴了,甄家這麽多年囂張無比,做下的事情不知道得罪了許多人,被害得家破人亡的也不隻是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多有一些官員,這些官員難道就沒什麽親朋好友還有族人嗎?
徒景年順利地收集了一堆甄家的罪證,還有這些年來甄家網羅的黨羽和結盟的對象也被徒景年羅列了出來,就等著給甄家致命的一擊。何況,甄家能以富貴權勢網羅人心,這些能輕易被收買的人,又真的能有幾分真心呢?
那個跑過來敲登聞鼓,告禦狀的不過是個引子,真正的大頭還在後麵。
承慶帝聽到登聞鼓的聲音,也是吃了一驚,說實話,老百姓大多數不喜歡打官司,連進衙門都不樂意,寧可私下裏麵解決了,何況是鬧到禦前的登聞鼓,隻要想敲鼓,就得先被廷杖三十。因此,開國以來,登聞鼓響起的次數寥寥無幾,大多數是軍國大事,官方自個敲響的。比如說,開國那會兒,蒙元餘孽在北方糾纏不休,每每有重大軍情,太祖便特許敲響登聞鼓,不管宮門是不是已經下鑰,君臣都得集聚大明宮商討軍情。
承慶帝心裏其實是不爽的,要知道,對於老百姓來說,隻有身負奇冤,或者有什麽特慘的事情,才會想不開跑過來敲登聞鼓,自個治下雖說算不上一直風調雨順,但是也算國泰民安,竟是有人跑過來敲登聞鼓了,不過太祖當年明言,不管是什麽人,隻要敲響了登聞鼓,就可麵聖訴說自己的冤情。
因此,盡管承慶帝不爽,還是直接開口道:“將擊鼓之人帶上殿來!”
曹安平連忙應了下來,親自到了旁邊吩咐下去,沒幾時,就有人帶著一個身穿白色的麻衣,頭上還裹著孝布,背上還能看見血跡的蒼白少年上了殿,少年也不敢抬頭,直接跪下叩首道:“草民叩見聖人,聖人萬福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