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著這種心思,李治借著職務之便,將著朝中適齡的未婚青年全部搜羅了出來,又將著學館、書院、自己侍讀中合適的人全部挑出來加入到名單裏,細細勘察。那段時間他瞅人都幾乎是眼帶綠光,害的朝中那幫青年才俊們一個個提心吊膽,擔憂這位太子莫非是犯了上任太子的老毛病?
將著名單上的男人祖孫三代都扒拉仔細,然後選門第選家風選血統選職位,忙活了小半個月之後,李治終於圈定了十幾個人,然後便借故搜羅他們的作品去找晉陽公主品鑒了。
這年頭未婚男女見麵自然是不可能的,李治覺得樣貌都是其次,關鍵是性情要跟晉陽公主匹配才是。公主好文,善書,所以先看看這些人中,有多少人的文章是能過她的眼吧。
晉陽公主有些不明白兄長怎麽一個勁兒的拿一堆人的詩詞歌賦來找自己品評,甚至有些還是謄錄的奏折。她以為李治想要搜羅人才,所以便盡心盡力的將著所有人的手書都看了,然後告訴李治自己的觀感。
這麽試探之後,李治終於挑出了自己合意的妹夫人選,興致勃勃的跟著長孫穎討論。
“是博陵崔氏還是清河崔氏?”長孫穎看著那姓名,下意識的就想到了五姓七望中的兩崔。
“清河崔氏。”李治笑得眼睛都快眯成了一條縫,“家世勉勉強強配得上我們,關鍵是崔家的少年長得俊俏,往那裏一站,哪怕是一身青衣也鶴立雞群。”
這個死顏控以及家世控,看著李治滿意的不得了的樣子,長孫穎不得不感歎李家人果是顏控,高祖太宗給女兒挑駙馬時第一要務是長得帥,輪到李治,看來也沒有進步到哪裏去。
“那接下來怎麽辦?”長孫穎對於那位以外貌勝出的駙馬很好奇,於是便問李治那邊有哪裏是需要她配合的。
“不急,我先去找個人透透口風,讓著他對兕子心生愛慕,然後再找個機會讓兕子看他一眼。如果看得上了,我來想辦法促成。如果看不上,我再挑便是。”
“哦,好。”長孫穎覺得李治這個辦法還是靠譜的,於是點了點頭,心中也暗自祈禱一切順利。
李治第二天一早起來就找人去實行他的計劃了,隻是長孫穎怎麽都沒想到,他興衝衝的出去,晚上迴來時卻滿臉烏雲,心情顯然極其糟糕。
“怎麽了?誰惹你了?”長孫穎頗為意外,趕緊走過來安撫的問道,“事情進展的不順利?”
作者有話要說:抱歉,這兩天感冒了,難受的很,估計是加班加的太多了吧,所以斷了兩天。不過會繼續更新的,不用擔心我太監。
以及,後麵的情節架空的越來越多了,o(n_n)o~畢竟在著曆史上,晉陽公主這個時候都掛了~
☆、第116章 緣由
“怎麽了?”長孫穎看著李治臉色,趕緊走上前去問,走之前還興高采烈的。
李治黑著臉坐在那裏,過了老半天才從牙縫裏惡狠狠的說了四個字,“不識抬舉!”
長孫穎立刻一愣,當下明白這事兒大約是不成了。不過她也好奇,尚主這麽榮耀的事兒不提,單是太子做媒,有誰敢那麽不識趣的拒絕?
說實話,得罪皇帝不過是現在受些委屈,得罪太子,那就是斷了自己的前程,誰這腦袋抽了想不通這個理兒啊。
“他不識抬舉就不識抬舉,咱們姑娘那麽好的人品,哪裏挑不到女婿,咱們找下一個就是。”李治正在火頭上,長孫穎也不敢火上澆油,於是隻能拚命的扯開話題,“這種事情也要看緣分。事情不成了,咱們隻當他與咱們沒緣,成不了一家人,不氣不氣。”
“當真是沒緣,我也不勉強他,我的妹妹難道還嫁不出去。”李治緩過勁兒來之後,氣衝衝的跟著長孫穎說道,“你都不知道他說什麽,他說那話實在是欺人太甚。崔家如何,盧家又如何,難道我天家還比不上那些個破門閥。惹急了我,到時候直接給他們降到一等,我看他們再囂張。”
長孫穎聽著這話,頓時就咂摸出味兒來了,原來症結在這裏。李治倒是瞧上人家的門第了,可是人家卻瞧不上李家的門第。
等著李治絮絮叨叨說完始末,長孫穎才明白,原來他是叫了心腹先去跟那年輕人探了口風,說是許他一門親事如何。結果那崔姓少年便洋洋得意的說自己不願意輕娶,當真要娶這世上一等一的佳人才是。
年少輕狂,哪個少年人沒有這樣的夢想,李治派出的人當下就覺得是個機會,便笑著說他如此心高氣傲,莫非是要娶個公主不成?結果崔姓少年撇了撇嘴,娶公主算什麽高攀,他的人生理想是考中進士,娶五姓女。目前他已經看中了位佳人,正是範陽盧氏的。
人家意有所屬,這本來不算什麽,李治也不是那種橫刀奪愛的人,事情本到此就能了結了。可偏偏那少年言語中露出了對李氏的鄙薄,偏偏李治派出的人又是同宗的隴西李氏,於是兩人便為了到底是皇家公主尊貴還是關中門閥世家的女子尊貴,一番辯論之下,卻不但是那少年,包括他身邊的同僚,都表示寧娶五姓女,不要公主妻。
有道是主辱臣死,李治派去的人氣得不得了,迴來便將著事情原原本本的跟李治說了,結果把李治也氣得不輕。
“世家跋扈,由此可見一般,簡直是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李治端著茶時還在生氣,連手都在發抖。
“不過是些白衣狂生的閑言碎語,你在意那些做什麽。我瞧著他既然能說出這種話,便可見性格孟浪,絕非公主良配,咱們也算是早看透人了。好事一樁,好事一樁啊。”長孫穎在旁邊哄著,心裏頭卻埋怨那人真不會辦事。到底是年輕人,若是個老成持重的,知道這話肯定惹李治生氣,必定不會實話實說。可這當差的倒好,不但說了,還添油加醋,也不想想真把李治氣出個好歹該怎麽辦。
“我是心涼啊。”李治歎了口氣,把頭靠在長孫穎肩上,有些灰心喪氣的說道,“朝廷也不是第一天抑製門閥勢力了,可紙麵上的東西好改,大家心裏頭的貴賤卻難移。”
“移風易俗這種事情本來就不是那麽容易的。”長孫穎動了動身子,讓著他躺的更舒服些,然後笑著問李治,“那你想過沒有,為什麽朝廷頒布了禁令,陛下重修了氏族誌,命令地方州縣典藏學習,可最後卻不管用?”
“原因很簡單啊,因為我們沒辦法不用他們。”說起這個,李治也是受害者,所以迴答的便頗為無奈,“如果不用五姓,不用世家,那朝堂上幾乎就沒人可用了。”
“所以我們打壓著他們,卻又得求著他們。”李治按了按腦袋,苦笑著說,“他們也知道我們離不了他們,所以那架子就擺的越發的高了。因為反正知道會起複,所以在被罷黜的時候便越發的擺足了姿態,顯示自己的風骨。因為越是這樣,下次起複的時候,聲譽便越讚。”
“魏晉的時候,謝安不就這樣的?如今,大約蕭瑀也可以跟他比肩了吧。”李治嘟囔著,然後磨磨牙鬱悶的說,“可惜我們明明知道他們的把戲,卻隻能陪著他們演戲。”
長孫穎笑了笑,伸出手去幫著他按摩頭,看著李治幹脆倒在她懷裏,撿了個舒服的姿勢靠著。
“那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麽除了他們之外就無人可用?”長孫穎有一搭沒一搭的陪著他說話,“朝廷裏那麽多人呢,上上下下幾萬人,五姓才多少人,少了白糖就做不成席了?”
長孫穎本來還想說“少了蘿卜做不成席”,結果想想發現這個時候還沒有蘿卜,幹脆順口改成了白糖。
“他們不是糖,是鹽。”李治聽著她這比方,噗嗤一笑,表情卻是輕鬆了許多,“還真是做什麽菜都少不了他們呢。”
平常少有人跟他聊這種話題,宰相侍從等多半是世家,他要倚重著那些人,自然也不能說世家不好,於是趁著這個機會,剛好借著跟長孫穎問答,將著這個問題理清,“朝廷裏頭官員雖多,但大部分是從屬,真正核心關鍵的卻隻有那幾處,而這幾處,卻擠滿了其他人。不是我們不想用別家的,而且別家的不堪用。”
“拿宰相來說,”李治怕著長孫穎不明白,幹脆舉了例子,“能做到這輩兒的,非得學識淵博,才幹出眾的不可。這兩點中,寒門士子後者或可達到,可是前者,卻極難做到。”
長孫穎聽著這話,愣了愣,很快就明白了李治的意思。
這個時代不比後世,在著印刷術還沒發明,文字傳播多靠手抄傳播的情況下,圖書是一種非常珍貴的資源。世家大族有上百年的積澱,他們有著不輸給皇室的圖書存量,並且有著足夠的精力去教育子弟,所以在著這個識字率可能不足百分之十的國度裏,世家子弟們的文盲率卻極低,甚至連著他們的家仆伴當,都十分奢侈的認得幾個字。
所以,或許在才幹上寒門士子有著不輸給世族們的能力,但是這第一道坎兒不過,他們根本就無法通過正常途徑顯露到李治麵前來。
技術決定命運,長孫穎莫名的就想到這句話,看來魏晉時候貴族把持朝政的局麵,跟著文化的傳播方式離不了關係。而唐朝繼承發揚科舉,寒門士子的大量湧現,宋朝甚至已經全部變成平民政治的格局,也跟著後麵雕版印刷的出現,文化的傳播脫離不了關係。
要不然把這個東西弄出來?長孫穎看著李治,在心裏頭默默的想著,她整日抄書消遣都抄糊塗了,怎麽把這個大殺器給忘記了。
“還有就是,普通人很少有世家子弟的心胸氣概,和眼界。”李治想到這些,忍不住更沮喪了,“當你是從屬時,或許隻要能按照吩咐做好事情就是才幹了,但是當你身為一個部門的首腦,甚至位於宰輔的地位時,你考慮事情的眼光就必須從全局出發,就不能隻斤斤計較與細節。我觀察過,士族子弟們的全局觀一般都高於白衣出身的。”
這就是跟著經曆和家庭環境熏陶有關了,長孫穎在著心裏頭琢磨道,同樣是二十歲的少年,一個是國務院卿的兒子,從小聽著國家大事長大,一個是閉塞山村出來的農民兒子,哪怕後者再聰明,隻要不是穿越者,那麽在眼界魄力上很少會比得上前者。
這是一個很悲傷的事實,盡管大家都不願意承認,但是正常情況下人物的培養,總要經過三代或者以上漫長時間的雕琢,才會成功。
不過,誰叫我是穿越者呢。長孫穎一笑,下意識的摸著李治的臉,笑著說道,“眼界和魄力都是可以練出來的,二十來歲的時候兩者或許差距很大,但是隻要給予相同的機會,是錐子總會脫穎而出的。陛下當年府裏頭不也有很多寒門士子嗎?”
“問題是,”聽著長孫穎這麽說,李治的眉頭皺的卻更緊了,“現在是承平之際,不像父親那樣可以隨意搜羅人才。我久居深宮,也不可能那般挑選。”
“就算是錐子,放不進袋子也無濟於事啊。”李治歎了口氣,想想世家們那個麵孔,便覺得氣不打一處來。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並非英雄都在亂世,而是因為在混亂中供給投機者的機會最多。像是李世民那個時候,許多目不識丁的人都可以成為他的幕僚,他能夠做到真正的唯才是舉。但是輪到現在,百官升遷都有了正常的渠道,就像是李治說的那樣,再亮的錐子,不放到袋子裏也是無濟於事。
☆、第117章 授計
“既然他們不在袋子裏,那麽你隻要把他們放在袋子裏不就可以了?”長孫穎微微一笑,趴在李治肩頭說道,“像是崔家那種門第的,他們被重用也覺得是自己才華過人,少有感激你的。倒是這些普通人,若是被你提拔,對你的忠心自然勝過那些人了。”
“這些我又何嚐不知道,”李治歎了聲氣,然後摸著她的小手有些憂愁的說道,“隻是人才難求。我又不可能把手頭的一攤子事放下去尋找人才。”
這也是兩難。
“有句老話就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長孫穎看著他,似乎完全不懂他的煩惱所在,“沒有人才怕什麽,咱們培養不就成了?一年兩年不行,且先忍著,三年四年,十年八年,總有養成的那天。到時候就該輪到咱們吐氣揚眉了。”
“哪有那麽容易,種樹都要樹種,何況種人呢。”李治聽著她的口氣,想到的無非是女人見識短,不知一個士子培養有多難。
世族就像是卡在皇家脖子上的一道繩索,不僅束縛在李治的脖子上,還束縛在他子子孫孫的脖子上。國家治理不能僅靠一小撮人,否則那一小撮人利益勾連,到最後將著自己的利益淩駕在國家的利益至上,是十分可怕的。所以如果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機會,李治絕對會去嚐試。但可惜的是,他現在找不到。
李治摸著長孫穎的手,為難的說道,“父親也一直在嚐試擺脫門閥對我們的控製,他強調科舉,將著進士捧得那麽高,無非就是為了抑製門閥。但如今看起來,效果卻是微乎其微。起初幾年還有些遺珠,但是如今能考上科舉的,不是累世公卿便是世家子弟,寒門士子微乎其微。”
“那是你們把門檻拔得太高了啊。”長孫穎嗬嗬一笑,然後十分自然的說道,“要是門檻放得低些,隻要識字便好,或者能通讀便好,這能招多少人?”
“我要那麽多人做什麽?”李治吃驚的看著她,“朝廷哪有那麽多官位?況且他們資質不足,就算給他們官位,也是禍國殃民。”
長孫穎說李治要求太高,李治覺得長孫穎的要求也低到嚇人了。
“嗨,誰說讓他們做官了。”長孫穎搖了搖頭,然後扳著指頭給他算道,“大材大用,小才小用唄。那些勉強能識字能讀書的人,指望他們治國安邦是不行,但是讓他們在鄉下交些個頑童識字呢?他們雖然是庸才,可誰知道會不會因為他們的傳授,發掘出好些個良才美玉呢?”
“這話,倒是有幾分道理。”李治聽著這話,忽然覺得有點意思了。
“現在的考試實在是太少,而且年紀太大,都是是十四到十九歲。這個年紀,天才庸才都定了,咱們能做的也有限。”長孫穎眼珠子一轉,便將著後世的經驗不要錢的丟了出來,“那不如就從娃娃抓起,在著鄉間按村設校,讓著他們讀書識字,然後六七歲的時候考一次,將著可用之才挑選出來,送到縣上統一教導,然後等著十一二歲時,再篩選一遍,送到州府教導。這樣隻要聰明,一個鄉下孩子在十五六歲的時候也可以有著名門士子差不多的學識,這樣再將著他們放在同樣的科舉考試中,那選拔的人才,世家也占不了多少了。”
長孫穎說的問題,無非就是在有限的教育資源下如何盡可能的培育多些人才了。雖然不盡然科學,也談不上因材施教,但起碼給了最底層的百姓們一個往上的階梯。
“這個,得花很多錢。”李治思考了半天,眼睛發光,連著唿吸都有些急促,但是卻並沒有輕易稱道,而是想到了這個問題。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李治這些日子監國,也知道一個國家日常要花多少錢,要真是按照長孫穎說的這樣布局,那光建立學校,給老師發放俸祿,給學生補貼,都是個巨大的問題了。
“無非是一挪二要唄。”長孫穎在後世見多了,當下也不難,跟著他算賬,“鄉下的小學,不過一兩個塾師就夠了,能花多少錢?公主王爺,皇親貴胄們一年的開銷,能建多少個學校?”
“這筆費用不能砍!”李治聽著長孫穎這話,立刻變了臉色,猛然坐起來說道。
皇室以及諸王公卿開銷大,但是這個費用絕對不能減,實際上李治上台後,這些人的封地還得加。無他,示恩爾。如果他消減了,哪怕是出於國家利益考慮,但是落到別人口中,落到史書上,那也是刻薄寡恩的名頭。
可以說,這些人跟著李治是同一陣線的,他們的支持是皇帝根基牢固的關鍵,如果你消減他們的費用,隻會逼得他們與你為敵,站到你的對立麵去。
“誰說消減他們的封地了?”長孫穎看著他嚇得,趕緊解釋,“讓他們花錢的法子多了,哪裏需要用那麽拙劣的手段。”
“他們是有錢不假,可讓他們花錢,那可是難上加難。”想起自己的那幫親戚,李治覺得長孫穎說的事情很難達成。
“他們逞豪鬥富的錢,都夠蓋多少個小學了。”長孫穎撇撇嘴,覺得李治不需要花錢,當真都有些不懂那些人花錢是為了什麽,“他們一擲千金,為的不就是麵子?那你就給他們個麵子好了。弄出個慈善會來,想著法兒的讓他們體麵的花錢。”
長孫穎想起後世那些閑的蛋疼的富豪慈善會了,反正這幫人的錢不花還擔心他們留著造反,不如讓他們花在教書育人上。
具體如何鼓動這幫人花錢,那就得要專業人士了,她隻負責出主意,不負責具體實施。
“挑撥她們,到是個好主意。”李治是個舉一反三的好學生,立馬就領悟道,“可以擴大學生範圍,例如傷人,匠戶。如果非良家子想要入學,讓他們繳納一定的錢便可。”
長孫穎聽著這話,目瞪口呆的看著李治,心想這位也太沒節操了吧,這簡直是提前數千年把擇校費都弄出來了。
這個時代隻有良家子才可以做官,但是讀書卻沒有限製,所以李治實際上是讓這些人花錢享受了他們原本就可以享受的待遇。而這些人之所以願意花錢,則是前麵有“可能可以參加科舉”這個大胡蘿卜在晃著。
畢竟,商人在這個時代,可是僅次於皇家的有錢人。
李治這話也是經過思考後才說的,畢竟隻是允許他們入學讀書而已,要讀成會有數十年的時光,能不能成才就看他們子弟自己的本事了。在著眾多的競爭下,若真有商戶之子能夠脫穎而出,那李治不介意拿出個位置給他們。
“怎麽?”看著長孫穎都呆了,李治有些不好意思的摸摸鼻子問道,“覺得我太貪財了?”
“不,哪裏!”長孫穎立刻張口反駁,然後給著李治戴了頂高帽子,“我是被你的聰明智慧和胸襟給打動了,這才是孔夫子說的有教無類嘛。孔夫子當年都沒有嫌棄過學生的出身,我們現在卻是將著人一出生都分三六九等,這實在是太有悖唯才是舉了。”
“你這話也就是在我麵前說說,要是在別人麵前,就是大逆不道了。”李治拍了拍她的頭站起來,心裏頭卻是一片開闊。
皇室受世家所限,不過因為人才儲備不夠,不得不借助世家的勢力。如今長孫穎提出這個方法,卻是釜底抽薪的解決了他們的問題,將著世家對於文化的壟斷打破。若是全力推行下去,哪怕是在李治這個朝代沒有解決世家的問題,那麽在他子孫後代那裏,也就不愁沒人可用了。
不過,李治反複琢磨了半天,看著外麵層層疊疊的重簷鬥拱,臉上的笑容漸漸的淡了下去。
“辦法雖好,可是,卻無法在現在實施。”李治感歎道,伸手拍了拍欄杆,卻是攥緊了拳頭。
這舉動牽扯極大,除非是皇帝一言決斷,要不然極難施行。
當然,他是太子,也有那個權力,但是搞出這般動作,卻是會引起皇帝以及朝臣的注視,有違他韜光養晦的政策。
所以想做卻又不能做,這就像是告訴一個餓得半死的人如何可以吃飽飯,但是卻又按住他不許他去吃一樣,憋得難受。
長孫穎走了出來,站在他身邊,跟著他看著同一片天空,臉上帶著淺淺的笑意,“飯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咱們不急。”
“一個想法,想起來總是美好的,但是具體實施時,卻會發現有無數的弊端。”長孫穎伸手去拉他的手,然後慢悠悠的說道,“殿下暫時無法全國推行,也沒有什麽好懊惱的。你大可在自己的莊子上,或者帝都附近的村莊裏先擇幾個地方試驗,等確保可行無虞,再全國推行。”
“這樣,卻是半點都不耽誤時間了。”長孫穎抬眼看著他,她將著後世劃試驗區的方式都交給了他,她就不信李治會比後世的人要做得差。
將著名單上的男人祖孫三代都扒拉仔細,然後選門第選家風選血統選職位,忙活了小半個月之後,李治終於圈定了十幾個人,然後便借故搜羅他們的作品去找晉陽公主品鑒了。
這年頭未婚男女見麵自然是不可能的,李治覺得樣貌都是其次,關鍵是性情要跟晉陽公主匹配才是。公主好文,善書,所以先看看這些人中,有多少人的文章是能過她的眼吧。
晉陽公主有些不明白兄長怎麽一個勁兒的拿一堆人的詩詞歌賦來找自己品評,甚至有些還是謄錄的奏折。她以為李治想要搜羅人才,所以便盡心盡力的將著所有人的手書都看了,然後告訴李治自己的觀感。
這麽試探之後,李治終於挑出了自己合意的妹夫人選,興致勃勃的跟著長孫穎討論。
“是博陵崔氏還是清河崔氏?”長孫穎看著那姓名,下意識的就想到了五姓七望中的兩崔。
“清河崔氏。”李治笑得眼睛都快眯成了一條縫,“家世勉勉強強配得上我們,關鍵是崔家的少年長得俊俏,往那裏一站,哪怕是一身青衣也鶴立雞群。”
這個死顏控以及家世控,看著李治滿意的不得了的樣子,長孫穎不得不感歎李家人果是顏控,高祖太宗給女兒挑駙馬時第一要務是長得帥,輪到李治,看來也沒有進步到哪裏去。
“那接下來怎麽辦?”長孫穎對於那位以外貌勝出的駙馬很好奇,於是便問李治那邊有哪裏是需要她配合的。
“不急,我先去找個人透透口風,讓著他對兕子心生愛慕,然後再找個機會讓兕子看他一眼。如果看得上了,我來想辦法促成。如果看不上,我再挑便是。”
“哦,好。”長孫穎覺得李治這個辦法還是靠譜的,於是點了點頭,心中也暗自祈禱一切順利。
李治第二天一早起來就找人去實行他的計劃了,隻是長孫穎怎麽都沒想到,他興衝衝的出去,晚上迴來時卻滿臉烏雲,心情顯然極其糟糕。
“怎麽了?誰惹你了?”長孫穎頗為意外,趕緊走過來安撫的問道,“事情進展的不順利?”
作者有話要說:抱歉,這兩天感冒了,難受的很,估計是加班加的太多了吧,所以斷了兩天。不過會繼續更新的,不用擔心我太監。
以及,後麵的情節架空的越來越多了,o(n_n)o~畢竟在著曆史上,晉陽公主這個時候都掛了~
☆、第116章 緣由
“怎麽了?”長孫穎看著李治臉色,趕緊走上前去問,走之前還興高采烈的。
李治黑著臉坐在那裏,過了老半天才從牙縫裏惡狠狠的說了四個字,“不識抬舉!”
長孫穎立刻一愣,當下明白這事兒大約是不成了。不過她也好奇,尚主這麽榮耀的事兒不提,單是太子做媒,有誰敢那麽不識趣的拒絕?
說實話,得罪皇帝不過是現在受些委屈,得罪太子,那就是斷了自己的前程,誰這腦袋抽了想不通這個理兒啊。
“他不識抬舉就不識抬舉,咱們姑娘那麽好的人品,哪裏挑不到女婿,咱們找下一個就是。”李治正在火頭上,長孫穎也不敢火上澆油,於是隻能拚命的扯開話題,“這種事情也要看緣分。事情不成了,咱們隻當他與咱們沒緣,成不了一家人,不氣不氣。”
“當真是沒緣,我也不勉強他,我的妹妹難道還嫁不出去。”李治緩過勁兒來之後,氣衝衝的跟著長孫穎說道,“你都不知道他說什麽,他說那話實在是欺人太甚。崔家如何,盧家又如何,難道我天家還比不上那些個破門閥。惹急了我,到時候直接給他們降到一等,我看他們再囂張。”
長孫穎聽著這話,頓時就咂摸出味兒來了,原來症結在這裏。李治倒是瞧上人家的門第了,可是人家卻瞧不上李家的門第。
等著李治絮絮叨叨說完始末,長孫穎才明白,原來他是叫了心腹先去跟那年輕人探了口風,說是許他一門親事如何。結果那崔姓少年便洋洋得意的說自己不願意輕娶,當真要娶這世上一等一的佳人才是。
年少輕狂,哪個少年人沒有這樣的夢想,李治派出的人當下就覺得是個機會,便笑著說他如此心高氣傲,莫非是要娶個公主不成?結果崔姓少年撇了撇嘴,娶公主算什麽高攀,他的人生理想是考中進士,娶五姓女。目前他已經看中了位佳人,正是範陽盧氏的。
人家意有所屬,這本來不算什麽,李治也不是那種橫刀奪愛的人,事情本到此就能了結了。可偏偏那少年言語中露出了對李氏的鄙薄,偏偏李治派出的人又是同宗的隴西李氏,於是兩人便為了到底是皇家公主尊貴還是關中門閥世家的女子尊貴,一番辯論之下,卻不但是那少年,包括他身邊的同僚,都表示寧娶五姓女,不要公主妻。
有道是主辱臣死,李治派去的人氣得不得了,迴來便將著事情原原本本的跟李治說了,結果把李治也氣得不輕。
“世家跋扈,由此可見一般,簡直是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李治端著茶時還在生氣,連手都在發抖。
“不過是些白衣狂生的閑言碎語,你在意那些做什麽。我瞧著他既然能說出這種話,便可見性格孟浪,絕非公主良配,咱們也算是早看透人了。好事一樁,好事一樁啊。”長孫穎在旁邊哄著,心裏頭卻埋怨那人真不會辦事。到底是年輕人,若是個老成持重的,知道這話肯定惹李治生氣,必定不會實話實說。可這當差的倒好,不但說了,還添油加醋,也不想想真把李治氣出個好歹該怎麽辦。
“我是心涼啊。”李治歎了口氣,把頭靠在長孫穎肩上,有些灰心喪氣的說道,“朝廷也不是第一天抑製門閥勢力了,可紙麵上的東西好改,大家心裏頭的貴賤卻難移。”
“移風易俗這種事情本來就不是那麽容易的。”長孫穎動了動身子,讓著他躺的更舒服些,然後笑著問李治,“那你想過沒有,為什麽朝廷頒布了禁令,陛下重修了氏族誌,命令地方州縣典藏學習,可最後卻不管用?”
“原因很簡單啊,因為我們沒辦法不用他們。”說起這個,李治也是受害者,所以迴答的便頗為無奈,“如果不用五姓,不用世家,那朝堂上幾乎就沒人可用了。”
“所以我們打壓著他們,卻又得求著他們。”李治按了按腦袋,苦笑著說,“他們也知道我們離不了他們,所以那架子就擺的越發的高了。因為反正知道會起複,所以在被罷黜的時候便越發的擺足了姿態,顯示自己的風骨。因為越是這樣,下次起複的時候,聲譽便越讚。”
“魏晉的時候,謝安不就這樣的?如今,大約蕭瑀也可以跟他比肩了吧。”李治嘟囔著,然後磨磨牙鬱悶的說,“可惜我們明明知道他們的把戲,卻隻能陪著他們演戲。”
長孫穎笑了笑,伸出手去幫著他按摩頭,看著李治幹脆倒在她懷裏,撿了個舒服的姿勢靠著。
“那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麽除了他們之外就無人可用?”長孫穎有一搭沒一搭的陪著他說話,“朝廷裏那麽多人呢,上上下下幾萬人,五姓才多少人,少了白糖就做不成席了?”
長孫穎本來還想說“少了蘿卜做不成席”,結果想想發現這個時候還沒有蘿卜,幹脆順口改成了白糖。
“他們不是糖,是鹽。”李治聽著她這比方,噗嗤一笑,表情卻是輕鬆了許多,“還真是做什麽菜都少不了他們呢。”
平常少有人跟他聊這種話題,宰相侍從等多半是世家,他要倚重著那些人,自然也不能說世家不好,於是趁著這個機會,剛好借著跟長孫穎問答,將著這個問題理清,“朝廷裏頭官員雖多,但大部分是從屬,真正核心關鍵的卻隻有那幾處,而這幾處,卻擠滿了其他人。不是我們不想用別家的,而且別家的不堪用。”
“拿宰相來說,”李治怕著長孫穎不明白,幹脆舉了例子,“能做到這輩兒的,非得學識淵博,才幹出眾的不可。這兩點中,寒門士子後者或可達到,可是前者,卻極難做到。”
長孫穎聽著這話,愣了愣,很快就明白了李治的意思。
這個時代不比後世,在著印刷術還沒發明,文字傳播多靠手抄傳播的情況下,圖書是一種非常珍貴的資源。世家大族有上百年的積澱,他們有著不輸給皇室的圖書存量,並且有著足夠的精力去教育子弟,所以在著這個識字率可能不足百分之十的國度裏,世家子弟們的文盲率卻極低,甚至連著他們的家仆伴當,都十分奢侈的認得幾個字。
所以,或許在才幹上寒門士子有著不輸給世族們的能力,但是這第一道坎兒不過,他們根本就無法通過正常途徑顯露到李治麵前來。
技術決定命運,長孫穎莫名的就想到這句話,看來魏晉時候貴族把持朝政的局麵,跟著文化的傳播方式離不了關係。而唐朝繼承發揚科舉,寒門士子的大量湧現,宋朝甚至已經全部變成平民政治的格局,也跟著後麵雕版印刷的出現,文化的傳播脫離不了關係。
要不然把這個東西弄出來?長孫穎看著李治,在心裏頭默默的想著,她整日抄書消遣都抄糊塗了,怎麽把這個大殺器給忘記了。
“還有就是,普通人很少有世家子弟的心胸氣概,和眼界。”李治想到這些,忍不住更沮喪了,“當你是從屬時,或許隻要能按照吩咐做好事情就是才幹了,但是當你身為一個部門的首腦,甚至位於宰輔的地位時,你考慮事情的眼光就必須從全局出發,就不能隻斤斤計較與細節。我觀察過,士族子弟們的全局觀一般都高於白衣出身的。”
這就是跟著經曆和家庭環境熏陶有關了,長孫穎在著心裏頭琢磨道,同樣是二十歲的少年,一個是國務院卿的兒子,從小聽著國家大事長大,一個是閉塞山村出來的農民兒子,哪怕後者再聰明,隻要不是穿越者,那麽在眼界魄力上很少會比得上前者。
這是一個很悲傷的事實,盡管大家都不願意承認,但是正常情況下人物的培養,總要經過三代或者以上漫長時間的雕琢,才會成功。
不過,誰叫我是穿越者呢。長孫穎一笑,下意識的摸著李治的臉,笑著說道,“眼界和魄力都是可以練出來的,二十來歲的時候兩者或許差距很大,但是隻要給予相同的機會,是錐子總會脫穎而出的。陛下當年府裏頭不也有很多寒門士子嗎?”
“問題是,”聽著長孫穎這麽說,李治的眉頭皺的卻更緊了,“現在是承平之際,不像父親那樣可以隨意搜羅人才。我久居深宮,也不可能那般挑選。”
“就算是錐子,放不進袋子也無濟於事啊。”李治歎了口氣,想想世家們那個麵孔,便覺得氣不打一處來。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並非英雄都在亂世,而是因為在混亂中供給投機者的機會最多。像是李世民那個時候,許多目不識丁的人都可以成為他的幕僚,他能夠做到真正的唯才是舉。但是輪到現在,百官升遷都有了正常的渠道,就像是李治說的那樣,再亮的錐子,不放到袋子裏也是無濟於事。
☆、第117章 授計
“既然他們不在袋子裏,那麽你隻要把他們放在袋子裏不就可以了?”長孫穎微微一笑,趴在李治肩頭說道,“像是崔家那種門第的,他們被重用也覺得是自己才華過人,少有感激你的。倒是這些普通人,若是被你提拔,對你的忠心自然勝過那些人了。”
“這些我又何嚐不知道,”李治歎了聲氣,然後摸著她的小手有些憂愁的說道,“隻是人才難求。我又不可能把手頭的一攤子事放下去尋找人才。”
這也是兩難。
“有句老話就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長孫穎看著他,似乎完全不懂他的煩惱所在,“沒有人才怕什麽,咱們培養不就成了?一年兩年不行,且先忍著,三年四年,十年八年,總有養成的那天。到時候就該輪到咱們吐氣揚眉了。”
“哪有那麽容易,種樹都要樹種,何況種人呢。”李治聽著她的口氣,想到的無非是女人見識短,不知一個士子培養有多難。
世族就像是卡在皇家脖子上的一道繩索,不僅束縛在李治的脖子上,還束縛在他子子孫孫的脖子上。國家治理不能僅靠一小撮人,否則那一小撮人利益勾連,到最後將著自己的利益淩駕在國家的利益至上,是十分可怕的。所以如果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機會,李治絕對會去嚐試。但可惜的是,他現在找不到。
李治摸著長孫穎的手,為難的說道,“父親也一直在嚐試擺脫門閥對我們的控製,他強調科舉,將著進士捧得那麽高,無非就是為了抑製門閥。但如今看起來,效果卻是微乎其微。起初幾年還有些遺珠,但是如今能考上科舉的,不是累世公卿便是世家子弟,寒門士子微乎其微。”
“那是你們把門檻拔得太高了啊。”長孫穎嗬嗬一笑,然後十分自然的說道,“要是門檻放得低些,隻要識字便好,或者能通讀便好,這能招多少人?”
“我要那麽多人做什麽?”李治吃驚的看著她,“朝廷哪有那麽多官位?況且他們資質不足,就算給他們官位,也是禍國殃民。”
長孫穎說李治要求太高,李治覺得長孫穎的要求也低到嚇人了。
“嗨,誰說讓他們做官了。”長孫穎搖了搖頭,然後扳著指頭給他算道,“大材大用,小才小用唄。那些勉強能識字能讀書的人,指望他們治國安邦是不行,但是讓他們在鄉下交些個頑童識字呢?他們雖然是庸才,可誰知道會不會因為他們的傳授,發掘出好些個良才美玉呢?”
“這話,倒是有幾分道理。”李治聽著這話,忽然覺得有點意思了。
“現在的考試實在是太少,而且年紀太大,都是是十四到十九歲。這個年紀,天才庸才都定了,咱們能做的也有限。”長孫穎眼珠子一轉,便將著後世的經驗不要錢的丟了出來,“那不如就從娃娃抓起,在著鄉間按村設校,讓著他們讀書識字,然後六七歲的時候考一次,將著可用之才挑選出來,送到縣上統一教導,然後等著十一二歲時,再篩選一遍,送到州府教導。這樣隻要聰明,一個鄉下孩子在十五六歲的時候也可以有著名門士子差不多的學識,這樣再將著他們放在同樣的科舉考試中,那選拔的人才,世家也占不了多少了。”
長孫穎說的問題,無非就是在有限的教育資源下如何盡可能的培育多些人才了。雖然不盡然科學,也談不上因材施教,但起碼給了最底層的百姓們一個往上的階梯。
“這個,得花很多錢。”李治思考了半天,眼睛發光,連著唿吸都有些急促,但是卻並沒有輕易稱道,而是想到了這個問題。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李治這些日子監國,也知道一個國家日常要花多少錢,要真是按照長孫穎說的這樣布局,那光建立學校,給老師發放俸祿,給學生補貼,都是個巨大的問題了。
“無非是一挪二要唄。”長孫穎在後世見多了,當下也不難,跟著他算賬,“鄉下的小學,不過一兩個塾師就夠了,能花多少錢?公主王爺,皇親貴胄們一年的開銷,能建多少個學校?”
“這筆費用不能砍!”李治聽著長孫穎這話,立刻變了臉色,猛然坐起來說道。
皇室以及諸王公卿開銷大,但是這個費用絕對不能減,實際上李治上台後,這些人的封地還得加。無他,示恩爾。如果他消減了,哪怕是出於國家利益考慮,但是落到別人口中,落到史書上,那也是刻薄寡恩的名頭。
可以說,這些人跟著李治是同一陣線的,他們的支持是皇帝根基牢固的關鍵,如果你消減他們的費用,隻會逼得他們與你為敵,站到你的對立麵去。
“誰說消減他們的封地了?”長孫穎看著他嚇得,趕緊解釋,“讓他們花錢的法子多了,哪裏需要用那麽拙劣的手段。”
“他們是有錢不假,可讓他們花錢,那可是難上加難。”想起自己的那幫親戚,李治覺得長孫穎說的事情很難達成。
“他們逞豪鬥富的錢,都夠蓋多少個小學了。”長孫穎撇撇嘴,覺得李治不需要花錢,當真都有些不懂那些人花錢是為了什麽,“他們一擲千金,為的不就是麵子?那你就給他們個麵子好了。弄出個慈善會來,想著法兒的讓他們體麵的花錢。”
長孫穎想起後世那些閑的蛋疼的富豪慈善會了,反正這幫人的錢不花還擔心他們留著造反,不如讓他們花在教書育人上。
具體如何鼓動這幫人花錢,那就得要專業人士了,她隻負責出主意,不負責具體實施。
“挑撥她們,到是個好主意。”李治是個舉一反三的好學生,立馬就領悟道,“可以擴大學生範圍,例如傷人,匠戶。如果非良家子想要入學,讓他們繳納一定的錢便可。”
長孫穎聽著這話,目瞪口呆的看著李治,心想這位也太沒節操了吧,這簡直是提前數千年把擇校費都弄出來了。
這個時代隻有良家子才可以做官,但是讀書卻沒有限製,所以李治實際上是讓這些人花錢享受了他們原本就可以享受的待遇。而這些人之所以願意花錢,則是前麵有“可能可以參加科舉”這個大胡蘿卜在晃著。
畢竟,商人在這個時代,可是僅次於皇家的有錢人。
李治這話也是經過思考後才說的,畢竟隻是允許他們入學讀書而已,要讀成會有數十年的時光,能不能成才就看他們子弟自己的本事了。在著眾多的競爭下,若真有商戶之子能夠脫穎而出,那李治不介意拿出個位置給他們。
“怎麽?”看著長孫穎都呆了,李治有些不好意思的摸摸鼻子問道,“覺得我太貪財了?”
“不,哪裏!”長孫穎立刻張口反駁,然後給著李治戴了頂高帽子,“我是被你的聰明智慧和胸襟給打動了,這才是孔夫子說的有教無類嘛。孔夫子當年都沒有嫌棄過學生的出身,我們現在卻是將著人一出生都分三六九等,這實在是太有悖唯才是舉了。”
“你這話也就是在我麵前說說,要是在別人麵前,就是大逆不道了。”李治拍了拍她的頭站起來,心裏頭卻是一片開闊。
皇室受世家所限,不過因為人才儲備不夠,不得不借助世家的勢力。如今長孫穎提出這個方法,卻是釜底抽薪的解決了他們的問題,將著世家對於文化的壟斷打破。若是全力推行下去,哪怕是在李治這個朝代沒有解決世家的問題,那麽在他子孫後代那裏,也就不愁沒人可用了。
不過,李治反複琢磨了半天,看著外麵層層疊疊的重簷鬥拱,臉上的笑容漸漸的淡了下去。
“辦法雖好,可是,卻無法在現在實施。”李治感歎道,伸手拍了拍欄杆,卻是攥緊了拳頭。
這舉動牽扯極大,除非是皇帝一言決斷,要不然極難施行。
當然,他是太子,也有那個權力,但是搞出這般動作,卻是會引起皇帝以及朝臣的注視,有違他韜光養晦的政策。
所以想做卻又不能做,這就像是告訴一個餓得半死的人如何可以吃飽飯,但是卻又按住他不許他去吃一樣,憋得難受。
長孫穎走了出來,站在他身邊,跟著他看著同一片天空,臉上帶著淺淺的笑意,“飯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咱們不急。”
“一個想法,想起來總是美好的,但是具體實施時,卻會發現有無數的弊端。”長孫穎伸手去拉他的手,然後慢悠悠的說道,“殿下暫時無法全國推行,也沒有什麽好懊惱的。你大可在自己的莊子上,或者帝都附近的村莊裏先擇幾個地方試驗,等確保可行無虞,再全國推行。”
“這樣,卻是半點都不耽誤時間了。”長孫穎抬眼看著他,她將著後世劃試驗區的方式都交給了他,她就不信李治會比後世的人要做得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