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欽陵陣亡的消息傳到了吐蕃都城邏些,祿東讚如招雷擊,任憑他智計無雙,麵對這一刻大腦也是一片空白。愛子慘死,二十幾年的謀劃,毀於一旦。


    “噗!”


    驚急之下,竟然氣血逆行,一口鮮血湧出喉間,癱倒在地,神色有些失常,嘴裏囔囔道:“完了,一切都完了……”


    無知者無畏,另外一個意思是隻有智者才能辨識何為敬畏。


    高原之上物資匱乏,交通不便,人口稀少。


    吐蕃發展已經到了極致,漢人有一句話,叫做盛極而衰。


    如果不想辦法擴充出去,讓新生的吐蕃保持發展的朝氣,要不了多久,他們便會從內部腐化,失去競爭力。


    想要從大唐口中奪食,機會難得。此次失敗,唐軍有了準備,他們再無此良機了。


    最傷的還是論欽陵陣亡。


    吐蕃不比大唐,人才輩出。


    薛仁貴這一級別的將帥,層出不窮,甚至不乏比之更強的李靖、蘇定方等。


    他們幾百年才出的一個名將,在唐朝卻幾十年,十幾年甚至幾年就能蹦出幾個來。


    沒有能夠與唐軍一戰的將帥,民少國窮的他們,拿什麽與大唐爭鋒?


    靠自己嘛?


    祿東讚比誰都了解自己的身體,這些年嘔心瀝血,已經沒有多少年可活了。吐蕃新君年少,還無力懾服國中豪強,本想在臨終之前,將自己的兒子論欽陵托起來,取代自己的位子。


    現在一切都化為虛無。


    祿東讚這位吐蕃第一名相,吐蕃帝國的戰略奠基者眼前一片黑暗,他並非看不到吐蕃的而來,而是太清楚接下來發生的事情。


    勝利可以掩飾一切不穩定的因素,失敗則反之……


    他們噶爾家族把持吐蕃朝政多年,權勢之盛,蓋過吐蕃讚普,早已引得他人覬覦,自己在還能維持,一但病故便是噶爾家的末日,而吐蕃也會陷入無休止的內鬥,直到下一個鬆讚幹布的出現……


    **********


    青海湖的戰報傳到了長安。


    論對戰術稍縱即逝的把握,當今天下無人出蘇定方右。


    此役在蘇定方的指揮下,唐軍趁著吐蕃席卷吐穀渾大勝之後的疲乏懈怠,一舉進兵,並且調集吐穀渾殘部對吐蕃潰敗之師展開圍攻,以三千餘兵卒的代價殲滅五萬吐蕃精銳兵士,贏的可謂幹淨漂亮。


    李元璦得此戰報,心情愉悅,見誰都是三分笑,喜形於色。


    大多人都覺得李元璦有些小題大做,唯獨他自己清楚,此次勝利對未來的影響何其之大。


    僅此一戰,大唐王朝最頭疼的對手,那個與唐王朝糾纏了兩百餘年的吐蕃帝國將不複存在。


    本來番邦異族崛起就很困難,他們不似中原,藏龍臥虎,數以千萬計的百姓中藏著數之不盡的英雄豪傑。但凡國家到了危難之際,會有人站出來,挽狂瀾於既倒。


    他們可能花費幾百年才能湧現出一個統領他們走向輝煌的英傑。


    便如冒頓、頡利、鬆讚幹布、鐵木真、耶律阿保機之類的人物。


    一但他們折戟沉沙,想要再度崛起,更是難上加難。


    而吐蕃作為高原上的國家,又與其他部落不同。


    他們受困於青藏高原,他們想要崛起隻能依靠青海湖的資源,沒有別的出路。隻要大唐守住青海湖,吐蕃便如關在鐵籠子的老虎,沒有伸展的空間。


    青藏高原給了他們巨大的優勢,卻也存在先天性的不足。


    因故麵對已經成為落水狗的吐蕃,李元璦毫不猶豫的再次舉起了自己的打狗棒。


    “陛下,臣提議迎迴諾曷缽可汗以及弘化公主,將他們安置在長安,將青海湖直接納為我朝統治。據臣所了解,青海湖有多處鹽湖,所產食鹽即便我朝百姓吃上千年都不過滄海一粟。”


    “當真?”


    李治霍然而起,坐不住了。


    盡管一切如李元璦所料,吐蕃確實是藏的極深的中山狼。


    可對於青海湖,李治實在興趣缺缺。


    但聽青海湖有大片鹽湖,態度立刻不一樣了,不是高興,而是微微的警惕。


    “千真萬確!”


    李元璦見李治表情,知道他已經反應過來,說道:“不止如此,青海湖除了有用之不竭的食鹽,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論及地勢氣候,圍繞青海湖周圍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即適合放牧也適合耕作,非常適合各類人的生活起居。”


    他一字一句的說著。


    聽得懂的人已經開始皺起眉頭。


    聽不懂的人隻以為李元璦是從利益出發。


    利益?青海湖的鹽鐵有雞兒利益。


    誠然哪裏有用之不竭的鹽湖,可大唐缺鹽嘛?


    河東鹽池神話裏就出現了,黃帝分別與蚩尤和炎帝進行了兩場戰爭,即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戰和阪泉之戰。這兩場戰爭的勝利,使黃帝牢牢控製了河東鹽池,控製了中原地區的食鹽命脈,最終成為各部族的首領,獲得了“華夏始祖”的崇高地位。


    就算沒有確切的證據,春秋戰國也有明確記載。


    用了一千多年,依舊沒有枯竭的跡象。


    還有鐵?


    華夏確實不算是產鐵大國,卻也不至於跑到高原上去開礦挖鐵,那高額的人工運費都要趕上鹽鐵本生的價值了。


    可今日如果不乘勢將青海湖掌控,他日青海湖的鹽鐵將會為他人所有。


    青海湖又是放牧耕作的風水寶地,完全事宜人類的居住標準。


    蠻夷不會永遠是蠻夷,製鹽、煉鐵很難嘛?


    不難!


    除了最高級別的冶煉製鹽技術,尋常的技巧,哪個村鎮的鐵匠,哪個製鹽作坊的工人不會?


    這種隨隨便便都能學到的東西,怎麽藏的住?


    之前蠻夷傻,可並不意味著會傻一輩子。


    至少此番吐蕃所展現出來的實力足以讓人警示。


    哪怕是荒著浪費,也不能讓青海湖落入他人之手。


    因為青海湖的資源足以維持一個大國的經濟運轉。


    曆史上的吐蕃帝國能夠跟大唐帝國跟大食帝國跟巔峰時期的迴紇爭鋒,不就是倚仗青海湖的資源?


    李治重新坐下,說道:“吐蕃送來了請罪求和的公文,十六叔覺得應該如何答複?”


    “恩準請罪!我們還沒有做好殺入高原的準備,不過有一條件,嚴懲禍首,讓他們將祿東讚交給我們處置。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迴旋餘地。至於認罪貢品……另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建造盛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無言不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無言不信並收藏建造盛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