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感冒我在冬日是離不開用電的,所以說在冬季和夏季一樣我同樣是最怕停電,隻要一停電,我就陷入了極端的陰暗和冰冷之中了。早些年還好一些,冬季基本上沒遇上停電,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可原本應該是支持這些發展的基礎--電力的發展卻跟不上,反而冬季也要停電了。以前在停電之前,還會在報紙上提前發布安民告示,告知民眾停電的時間和地區,到後來我想大概是為了不影響新聞報道上顯示的“繁榮”,竟然隨意拉閘停電不說,事後也見不到什麽“今冬水位降低,發電不足”之類的消息了,而見到的老是冠冕堂皇的“今冬電力充足,能確保居民用電”、“不會拉閘限電”之類雲雲。當某一天早上,突然電燈一下子全都熄滅了,這就告訴你這一天你將在黑暗中度過。
停電了,我蜷縮在輪椅上,為了“保溫”房間的門窗都緊緊關閉,我陷入了深深的黑暗和冰冷的包圍之中,隻有眼前那一棵閃躍著的桔黃色的燭光,才能使人感到幾分虛假的溫暖。中午大便時就更慘了,一個小時下來,全身都被冷“僵”了。午睡上床,躺在沒有一絲絲熱氣的被窩裏,冰冷的身軀一直捂到起床時都暖和不過來。停電的那一天我是在一秒一秒地數著時間,總盼望著突然眼前一亮,馬上恢複供電,然而卻總是在絕望的期盼之中熬過的……。說來也怪,停電的日子那麽寒冷,特別是中午還脫光了躺在冰冷的、捂不熱的被窩裏兩個多小時,居然還不會感冒。我想這大概是因為人在高度緊張的環境刺激下,緊繃的神經激發荷爾蒙產生的作用,促使肌體處於一種特殊的抗病狀態之中的緣故吧。就像是好些個身陷絕境的人,能發揮超強的求生的毅力,居然能奇跡般地生還一樣。
在冬天因為天氣寒冷,我外出的機會就大為減少了,但每當天氣好或者是心情好的時候,或者是逢年過節什麽的,我還是要上街去抒發好心情、享受歡樂的。在冬季外出時我得要全副武裝才行:穿上厚厚的棉襖、圍上圍巾、戴上手套和帽子。
冬季的天氣雖然寒冷,但是它擁有非常喜慶的傳統節日:元旦節和春節,再加上逐漸引進的“外籍”“聖誕節”,形成了一個多節日的季節。從“聖誕節”開始一直到春節的大年十五,在這兩個來月的時間裏,辭舊迎新的人們心情特別興奮。記得打從童年時開始,我就特別盼望過年,因為過年可以吃好的東西、穿好的衣服、還能得到“壓歲錢”、還能放鞭炮煙花……;所以直到現在,小孩子們都特別盼望過年。
元旦節和春節我是肯定要上街去玩的,而聖誕節隻有一次到人民廣場去參加過平安夜的狂歡,看到了帶著鬼臉、揮舞著充氣大棒狂歡的年輕人、看到了用飲料瓶築成的高達二十多米的聖誕樹。元旦節和春節我常去、也能去的隻有兩個地方:一處是市中心解放碑步行街,另一處則是比解放碑步行街晚建的江北觀音橋步行街。
從我的家到解放碑,電動輪椅要“行走”七十來分鍾,而到觀音橋則要近一些,大約隻需要五十多分鍾。朋友們陪著我一路同行,在寒風中領略著濃濃的節日喜慶,天冷心熱。到了步行街,滿眼都是人:喜氣洋洋的人、扶老攜幼的人、穿著五顏六色的人、提著大包小包購物的人,密密的人的海洋上飄浮著的是各式各樣的氣球,還能見到幾束散發出陣陣幽香的臘梅花;姑娘們更是極盡打扮之能事,各式各樣的時裝傾巢而出,不分季節、不畏冷熱地裝扮著,形成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商場裏則更是人頭攢動,人們幾近瘋狂地“搶購”著“年貨”,我想擁擠和購物大概就是現代都市人的嗜好吧。就拿旅遊來說,古時的遊客多是隻身巡遊於大川深山,吟詩賦曲也多是清、淒、靜、婉之情;現代倒好,人們是哪裏人多往哪裏湊,圖的隻是擠、鬧、累、饑之類的“享受”——原來現代都市人也是害怕“孤獨”!?亦或現代都市人都喜歡“湊熱鬧”!?。(迴想起我們年輕時的工作,那真可以算作是“工作+旅遊”,憑借工作之便我享受過無數奇山異水,以至於後來我對所謂“遊山玩水”的旅遊很都不感興趣;所謂“風景名勝”都味同嚼蠟了。)擠過了、玩過了、熱鬧過了、大家盡了興了,我們再去吃一餐火鍋,這就算作是過年了。
在節日的冬季裏,還有一件讓人興奮的事,那就是我的“燈飾工程”。也記不清是從那一年開始的,反正已經是多年的習慣了,整個冬日(從十二月到來年的二月)我都在大門外、大陽台上懸掛兩隻大紅燈籠,起先掛的是一般的那種圓形的紅燈籠,到後來就換成了很氣派的那種傳統式宮燈(還掛過兩年的“走馬燈”),花池裏“種”了一棵“聖誕樹”。在整個大陽台上、在宮燈與宮燈之間、在聖誕樹上還裝飾了五顏六色的串串閃閃發光的小彩燈。聖誕節前後,元旦節前後、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每天晚上我都要整夜地亮著燈直到天明。那火紅的燈籠、那繁星似閃爍的彩燈,在我家四周圍的黑暗中顯示出一種勃勃生機般的光明,顯示出一種火熱般的光明,顯示出一種五彩繽紛、絢麗多彩的光明,這光明對於墜入黑暗深淵的截癱人來說,在寒冬的暗夜裏,也是預示著希望……
停電了,我蜷縮在輪椅上,為了“保溫”房間的門窗都緊緊關閉,我陷入了深深的黑暗和冰冷的包圍之中,隻有眼前那一棵閃躍著的桔黃色的燭光,才能使人感到幾分虛假的溫暖。中午大便時就更慘了,一個小時下來,全身都被冷“僵”了。午睡上床,躺在沒有一絲絲熱氣的被窩裏,冰冷的身軀一直捂到起床時都暖和不過來。停電的那一天我是在一秒一秒地數著時間,總盼望著突然眼前一亮,馬上恢複供電,然而卻總是在絕望的期盼之中熬過的……。說來也怪,停電的日子那麽寒冷,特別是中午還脫光了躺在冰冷的、捂不熱的被窩裏兩個多小時,居然還不會感冒。我想這大概是因為人在高度緊張的環境刺激下,緊繃的神經激發荷爾蒙產生的作用,促使肌體處於一種特殊的抗病狀態之中的緣故吧。就像是好些個身陷絕境的人,能發揮超強的求生的毅力,居然能奇跡般地生還一樣。
在冬天因為天氣寒冷,我外出的機會就大為減少了,但每當天氣好或者是心情好的時候,或者是逢年過節什麽的,我還是要上街去抒發好心情、享受歡樂的。在冬季外出時我得要全副武裝才行:穿上厚厚的棉襖、圍上圍巾、戴上手套和帽子。
冬季的天氣雖然寒冷,但是它擁有非常喜慶的傳統節日:元旦節和春節,再加上逐漸引進的“外籍”“聖誕節”,形成了一個多節日的季節。從“聖誕節”開始一直到春節的大年十五,在這兩個來月的時間裏,辭舊迎新的人們心情特別興奮。記得打從童年時開始,我就特別盼望過年,因為過年可以吃好的東西、穿好的衣服、還能得到“壓歲錢”、還能放鞭炮煙花……;所以直到現在,小孩子們都特別盼望過年。
元旦節和春節我是肯定要上街去玩的,而聖誕節隻有一次到人民廣場去參加過平安夜的狂歡,看到了帶著鬼臉、揮舞著充氣大棒狂歡的年輕人、看到了用飲料瓶築成的高達二十多米的聖誕樹。元旦節和春節我常去、也能去的隻有兩個地方:一處是市中心解放碑步行街,另一處則是比解放碑步行街晚建的江北觀音橋步行街。
從我的家到解放碑,電動輪椅要“行走”七十來分鍾,而到觀音橋則要近一些,大約隻需要五十多分鍾。朋友們陪著我一路同行,在寒風中領略著濃濃的節日喜慶,天冷心熱。到了步行街,滿眼都是人:喜氣洋洋的人、扶老攜幼的人、穿著五顏六色的人、提著大包小包購物的人,密密的人的海洋上飄浮著的是各式各樣的氣球,還能見到幾束散發出陣陣幽香的臘梅花;姑娘們更是極盡打扮之能事,各式各樣的時裝傾巢而出,不分季節、不畏冷熱地裝扮著,形成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商場裏則更是人頭攢動,人們幾近瘋狂地“搶購”著“年貨”,我想擁擠和購物大概就是現代都市人的嗜好吧。就拿旅遊來說,古時的遊客多是隻身巡遊於大川深山,吟詩賦曲也多是清、淒、靜、婉之情;現代倒好,人們是哪裏人多往哪裏湊,圖的隻是擠、鬧、累、饑之類的“享受”——原來現代都市人也是害怕“孤獨”!?亦或現代都市人都喜歡“湊熱鬧”!?。(迴想起我們年輕時的工作,那真可以算作是“工作+旅遊”,憑借工作之便我享受過無數奇山異水,以至於後來我對所謂“遊山玩水”的旅遊很都不感興趣;所謂“風景名勝”都味同嚼蠟了。)擠過了、玩過了、熱鬧過了、大家盡了興了,我們再去吃一餐火鍋,這就算作是過年了。
在節日的冬季裏,還有一件讓人興奮的事,那就是我的“燈飾工程”。也記不清是從那一年開始的,反正已經是多年的習慣了,整個冬日(從十二月到來年的二月)我都在大門外、大陽台上懸掛兩隻大紅燈籠,起先掛的是一般的那種圓形的紅燈籠,到後來就換成了很氣派的那種傳統式宮燈(還掛過兩年的“走馬燈”),花池裏“種”了一棵“聖誕樹”。在整個大陽台上、在宮燈與宮燈之間、在聖誕樹上還裝飾了五顏六色的串串閃閃發光的小彩燈。聖誕節前後,元旦節前後、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每天晚上我都要整夜地亮著燈直到天明。那火紅的燈籠、那繁星似閃爍的彩燈,在我家四周圍的黑暗中顯示出一種勃勃生機般的光明,顯示出一種火熱般的光明,顯示出一種五彩繽紛、絢麗多彩的光明,這光明對於墜入黑暗深淵的截癱人來說,在寒冬的暗夜裏,也是預示著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