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七)
作為敗軍的求和使者,李茂莊剛才一路都在琢磨李曜會用一種什麽樣的方式來接見自己。按照他的習慣性理解,認為李曜在和自己見麵時先給自己一個下馬威是最為“合情合理”的表現。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李曜根本沒有安排什麽油鍋、殺威棒,隻是安排了一名牙兵,很平常地將他帶進入帥帳。
帥帳中的人並不多,李茂莊略一打量,除了帥席上一襲戎裝的年輕男子之外,在他左手邊的席位上依次隻坐了三個人。
帥席之上的自然是李存曜,旁邊三人李茂莊卻不是太清楚乃是何人。還好李曜並不故作姿態,已經主動開口:“興帥[李茂莊為山南西道節度使,治所興元,按唐朝習慣可稱興帥。],此乃軍中,我輩皆是軍人,所議者亦為軍務,便不必做那些場麵,直接開始談何談之事吧。”
李茂莊微微錯愕,又點了點頭,似乎感受到了李曜的與眾不同,便拱手道:“蒲帥所言甚是。”
“請坐。”李曜朝右手邊微微伸手,李茂莊便即落座。
李曜道:“此前鳳翔兵臨長安,以至官家乘輿播越,其罪不輕。某此番出兵,便是秉承陛下聖意,討伐鳳翔,這都是貴我雙方心知肚明之事,便不多說了。如今鳳翔大軍已敗,殘兵被我前後堵截,我河中隨時可以四麵包抄,將貴軍一舉殲滅,這一局麵,興帥也當心中了然。鳳帥既然願意和談,我李存曜並非好戰之人,願就此事與貴方磋商,但有如下幾條原則,須作為和談的根本。”
李茂莊雖知李曜這話相當不客氣,但此時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也懶得去爭辯什麽,隻是問:“願聞其詳。”
李曜便道:“其一,鳳帥既主動和談,須得上疏陛下請罪。另外,此番占據長安時,於宮室、城中裏坊多有損壞,也須出資重建,以表誠意。”
李茂莊點頭道:“自是該當。”
李曜又道:“其二,我河中出兵關中,乃奉聖名討伐不臣,如今功成戰罷,所耗費錢糧,當由鳳翔賠償。”
李茂莊愕然一怔,遲疑道:“未知蒲帥所費幾何?”
李曜微微一笑:“百八十萬吧。”這句話的計量單位自然是貫。
李茂莊聞言大吃一驚:“怎會這麽多?”
“我河中兵餉之高,天下魁首;器械之精,舉世無雙。如此均攤下來,百八十萬已經是非常厚道的了,按李轉運所計……”他說到這裏,指了指左手第一人李襲吉:“我河中花費、損耗相加,當在一百一十萬貫至上。隻是某考慮畢竟是為陛下出兵,這多的十多萬貫也就不計其中罷了,如此鳳翔須得賠付河中一百萬貫。”
李茂莊驚得半晌沒做聲,忽然想起一事:“那長安重建,鳳翔須出資幾許?”
李曜看了李襲吉一眼,李襲吉立刻拱手道:“約莫六十萬貫。”
“就算五十萬貫好了。”李曜大方地擺擺手:“不足者,由我河中出資,就算供奉官家罷了……興帥以為,這般處置可好?”
李茂莊麵色似笑似哭:“這……這,鳳翔恐無這許多錢財。”
誰料李曜十分大方,擺手道:“無妨,鳳帥若一時拿不出這許多現錢來,也不打緊。我河中正打算開設一座錢莊,屆時鳳帥可以從此錢莊中拆借款項,當然利息是要算的,抵押也是要有的。”
李茂莊一時呆若木雞,不知如何迴答才好。
李曜卻不管他,又道:“再有這其三,便是貴我兩軍的分界線問題了……”
李茂莊連忙收斂心神,將李曜的話聽得清清楚楚,他知道,比起錢來說,地盤無疑更重要。有地盤,才有人口,有人口,才有士兵,才有錢糧。
“鳳翔此前侵占之邠寧、保塞二鎮,必須交由陛下處置,作為戰敗懲罰,天雄軍節度使也同樣須由陛下重新委任。”李曜平靜地說出條件。
李茂莊立刻問:“那鄜坊、涇原二鎮?”
李曜嗬嗬一笑,反問道:“此二鎮與鳳翔有何關係麽?”
李茂莊愕然,幹笑道:“這……倒是無甚關係。”附鎮之說,並不能擺上台麵。
李曜點頭,道:“既然如此,鄜坊、涇原二鎮之事,鳳翔就不必操心了。”
言下之意,鄜坊、涇原二鎮的去留,由他們自己決定。但李茂莊心中清楚,鳳翔遭此大敗,這二鎮哪裏還會繼續追隨鳳翔,改投李曜或者說李克用,那是顯而易見的事。
想到此處,他便問:“那鳳翔本鎮,以及山南西道等……”
李曜淡淡地道:“若某上奏陛下,說河中無力追剿,再有鳳帥上疏請罪……以官家之大度,想來不會再行追究,畢竟鳳帥當年也是有功於國的。不知這話興帥以為然否?”
李茂莊心中也不知是喜是悲,這條件要說苛刻,也確實苛刻,按照這一條件執行下來,鳳翔的實力至少弱了一半。但要說不按照這個條件來,恐怕李曜也絕不會同意,畢竟現在戰局已然如此,倘若李曜下定決心打到底,鳳翔的結果未必比執行這個條件來得要好。
可以說,答應這個條件,自己那二弟是能夠接受的。
但如果說這個條件還算在他意料之中,是可以接受的,那麽之前的兩個賠款條件就顯得過於苛刻了。因此李茂莊麵色為難,道:“若鳳翔割地至此,恐就無法滿足此前賠償錢糧的條件了。”
李曜搖頭道:“待河中錢莊開業,可以為鳳翔拆借款項,期限為三年,鳳翔可以分批次賠付。某料三年時間,足夠鳳翔籌措了。”
李茂莊聞言,一時實在不知如何迴答,正琢磨該怎麽推磨,卻見李曜站起身來。他不知李曜何故,但禮節卻是懂得,也連忙和李襲吉三人一同站了起來。
便聽見李曜道:“這三位,分別是河中節度支使李襲吉、河中節度使府行軍司馬郭崇韜以及河中節度使府掌書記馮道。方才某以將和談的原則說與興帥知曉,興帥若能同意以上三條,則可與某這三位幕僚商議細節。若是興帥不能同意,他們也會安排興帥平安迴到鳳翔軍中,迎接明日上午我河中對鳳翔殘軍的圍殲之戰!”
李茂莊心中一寒,躬身一禮,未敢多話。
李曜雙手負背,傲然走出帥帳。
李襲吉微微一笑,對李茂莊道:“興帥,我等是繼續談,還是就此別過?”
李茂莊眼角抽動兩下,澀然一禮:“李支使有甚指點,還請明言。”
------------------------------
乾寧四年十二月二十四,小年。河中軍奉聖命征伐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的戰役正式結束,河中節度使李存曜下令撤兵。
話說李振入京,舍於州邸。宣武進奏官程岩接入,並且向他奏事:“劉中尉命假子劉希貞來商議大事,請謁見先生,可否準許?”
李振心中頓時犯了狐疑?“我此次來京師,程岩不先告知崔相,卻先令劉季述知道,其中大有名堂!”遂令傳見。
劉希貞到來,正要開口,李振已先端茶在手,頭也不迴的說道:“劉季述百歲奴事三歲主,亂國不義,廢君不祥,如今東平王以百萬之師,將匡輔天子,你等宦豎須深思熟慮。”
劉希貞被他搶白,氣勢大沮,更不知如何迴話,僵楞在哪裏。李振卻已起身,喝令:“送客。”劉希貞怒而甩袖離去。程岩想出去送送,方跨出門檻,被李振換迴。
“我此番來京,你可曾知會崔相?”
“仆已知會過了,崔相晚些時候便至。”
“罷了,崔相日理萬機,還是我親去拜會更為妥當!”李振說完,即收拾起身。程岩尾隨,說道:“劉中尉欲將社稷奉獻大王,一片赤誠,先生奈何拒絕希貞?那劉季述心狠手辣,恐怕會對先生不利。”
“無妨!劉季述令他假子來見我,是對大王不敬!我這番處置,是要他親自來見我!”
說話間,李振不覺已步出邸門,迴首叮囑程岩:“你且看好州邸,為我準備沐浴,我少時便迴。”程岩隻好退下,不敢跟隨。
李振於是來到崔府。崔胤大開中門迎入,當時韓偓也在側。崔胤將二人引薦,寒暄一番,分賓主而坐。李振將此行的意思言明。
崔胤說道:“我與韓致光也是在商議如何將天子返正,欲達成共識再同往宣武州邸謁見先生!不料先生竟親至敝府了。”
李振道:“某在來京路上,即已思的一策,先令程岩知會崔相來州邸商議,我汴梁有拱衛京師的番上兵三百人,可埋伏在宣武州邸,料劉季述必將親自來見我,屆時可一舉擒下。然而某到了州邸,卻未見崔相,反而是劉季述早已派人在哪裏等候。某心中狐疑,故而趕緊先來麵見相公。”
韓偓乃問李振:“先生知會程岩,是何時抵京?”迴答:“十二月二十五日正午。”崔胤急忙迴道:“程岩來告我,是申時!”
韓偓笑道:“這就對了,程岩早已為劉季述收買。我還聽說劉季述囚天子時,正是程岩將天子強按於座!悖逆如此啊!”
崔胤乃怪罪韓偓:“這等大事,某怎不知?你何不早說?”
韓偓道:“崔相也是常人,不是千裏眼、順風耳。劉季述知道你與汴梁近,故而刻意瞞你,你當然不知。奴婢乃是李唐家臣,隻忠於唐室!因為今日商議是誅劉季述,迎天子返正,某才同謀。”言下之意,崔胤、李振都是朱溫走狗!
李振很是不悅,臉色似豬肝紅。倒是崔胤釋懷,向李振解釋:“致光本性耿直,興緒勿要見怪。我等還是議議如何誅殺宦豎。”
“如此看,某之計策已不能用了!二位可有良謀?”李振也是做大事的人,聽崔胤一解釋已然釋懷。
崔胤道:“致光的意思是,策反神策軍,從內部瓦解劉季述。然而思及神策軍眾指揮使,卻無著手之人。”
李振道:“此計倒是可行,我有一隨從護衛,名喚石戩,曾在神策軍呆過,可以一問。”乃將石戩喚到跟前。
石戩說道:“正好!我有一個好友,姓孫名德昭,現為右神策軍雄毅使。前些日還以書信寄我,說他不願再事宦豎,問可有他途謀事。”三人聞言大喜。遂令石戩將孫德昭約出,探探口風。李振再吩咐石戩:“某即要迴官邸,必被劉季述監視,你直接向崔相複命即可。”
計議已定,李振迴到州邸,果見劉季述已恭候多時,陳兵於庭上。李振早已思的對策,嬉笑上前,抱拳道:“軍容如何遲遲才來!興緒也是堂堂宣武特使,軍容卻隻派一個假子來見,令我倍感冷落啊,若有冒犯之處,還望軍容寬恕!”
“特使此來,是與某家合力呢,還是來誅殺某家的啊?”劉季述不動聲色地道。他此時無須謙稱,便自稱某家。
“瞧軍容這話,也太過言重了!東平王每日征伐,所求的是什麽?還不是他日一朝君臨天下?現在軍容願以社稷奉獻,誰會拒絕?”李振笑的更厲害了。
“然則,你為何急著去見崔胤?”
“仆此番來京,時間倉促。崔相與東平王交往密近,軍容這你是知道的。東平王一旦為天子,軍容居功至偉,擔心崔相不甘居軍容之下,故而令仆先知會崔相,須與軍容同舟共濟。我知軍容過來,尚須時日,故而先往傳令。”
“如此最好!”劉季述似乎已釋懷,令將兵勇撤出,延請李振入座,商議獻國之事。李振假意奉迎,計議完畢,劉季述複問東平王將何時入京。
李振迴答道:“某即刻派程岩迴開封,請東平王入京。”劉季述道:“李存曜大破鳳翔,捷報已然傳遍長安,東平王還需從速,遲則生變!”說完便即迴去。不過也不忘留兵“護衛”,李振遂被監視。
劉季述即迴,見王仲先道:“李振巧言令色,豈能瞞我?必定另有他謀,我看這黑朱三難以依附!李存曜此番居然大勝鳳翔,如今地連河中、關中,看來今後也是關中強藩,今早聽說他以與李茂貞達成和談,即將迴返京師。算起來,倒是他距離京師最近,不如還是依靠李克用、李存曜父子為妥!”
王仲先道:“左尉所言有理!那何不將李振、崔胤先殺了幹淨。”
劉季述道:“其反心未露,不便擅殺。再說他們手中無兵,能奈我何?待李蒲州赴闕,觀朱溫反應,他二人則可便宜區處。”王仲先服其多麵手,聽從安排。
卻說石戩尋到孫德昭,約他郊遊獵宴。酒酣,孫德昭突然泣下,大罵劉季述、王仲先悖逆,恨不能手刃二賊。石戩尚且懷疑,繼續試探道:“我聞忠於任,勤於職,緘口默語,才稱智士。賢弟你如此非議上官,是不智也,就不怕得罪嗎?”
孫德昭立馬憤而起身:“除非兄長你告密,然則他人何曾知曉?宦豎所為,以致人神共憤,我乃大唐臣子,非他刀鋸餘人的走狗。但得一紙命令,弟縱然赴死也在所不惜!”
石戩見他真切,遂說道:“賢弟莫怪,為兄剛才隻是試探來著。你前日書信托我,求他途。我今日所事東平王,雄謀有大略,他日定有天下。我此番來京,正是受命誅殺宦豎。自太上皇幽閉,中外大臣,以至於軍中士卒,誰不切齒!今反者獨劉季述、王仲先,德昭誠能誅此二人,迎上皇複位,便是富貴窮一生,忠義流千古!”
“名不正則行不順,德昭若有此為,乃是受何人差遣?”孫德昭也是心細之人,絕非莽夫。
“崔相鈞令可有效?”
“好!但取崔相公一紙鈞令來,德昭粉身碎骨,又有何懼!”
石戩大喜,立刻迴複崔胤。崔胤點頭,道:“紙書難托誠意!”乃將身上朝服割去一片,破血手書鈞令以授。孫德昭見到宰相血書,涕泣受命,對石戩說道:“請迴複崔相公,元旦朝會,即是擒宦豎之日。”
孫德昭辭別石戩,又尋到左軍左右清遠使董彥弼、周承誨。他二人雖隸左軍,卻與孫德昭走的很近,也恨宦豎所為。孫德昭將受命誅劉、王二賊之事言明,二人毫不猶豫聽從,三日遂議定元旦日同誅二賊。
數日無事,不覺已至除夕。當晚年夜飯後,孫德昭將本都心腹將士一百人召集。乘年夜家家團圓時,守宮人少,潛至安福門外伏下。是夜,天寒地凍,忽而又飄起鵝毛大雪,似乎是在預告朝堂將被洗滌。明日乃是元旦,常例,新帝登基,當於此日舉行大朝會,並宣布改元。左右神策軍護衛皇帝安全,將領必須先至,布置防衛。
卯時二刻,天方微明,王仲先率領右軍各營指揮使二十人踏雪先行趕往宮中。將至安福門,王仲先突然想起什麽,迴頭問眾指揮使:“孫德昭哪去了?”
一指揮使迴答:“早上點卯時,孫妻派人來請假,說德昭昨夜飲酒過度,今早大病,不能下榻!”
王仲先不疑,繼續前行。至安福門,孫德昭伏兵殺出。王仲先驚駭,喝問道:“豎子欲謀反不成?”
孫德昭宣諭眾人:“德昭奉宰相鈞令,誅殺逆賊王仲先,不關眾兄弟事,可與我同誅逆賊,迎太上皇返正!”
眾人頓時手足無措,私下竊竊。孫德昭不待眾人答複,上前一步,揮刀斬下王仲先首級。眾人於是紛紛表示,願從孫雄毅調遣。孫德昭見計謀成功一半,便將王仲先屍身及血跡處理幹淨,重新入伏,等待劉季述到來,即可於董、周二人裏應外合,同誅此賊。然而直至卯時末刻,劉季述仍未出現,孫德昭感覺情況不妙,對眾人說道:“恐怕是有變故,若再等下去,辰時百官俱至,就不便下手了!不如先去問安宮,請出太上皇,屆時縱有變故,我右軍振臂一唿,仍有七成勝算。”眾人無不從命。
卻說那劉季述緣何久久未至?原來天方卯時,董、周點過卯後,即與左軍眾指揮使來請劉季述入宮布防。不料劉季述卻道:“布防自有右軍,李蒲州德勝凱旋,昨夜已至便橋,此大事也,我須親自前往迎接。”
董、周大驚,私相謀畫應對之策。周承誨問:“計劃有變,當如何是好?”
董彥弼道:“我二人現已不能脫身,箭在弦上,隻要取了老賊狗命,即是功成,你我相機而動可以!”
周承誨同意,然而就快要走到便橋了,卻仍未趙到下手的機會,此時天已大明,李曜的河中大軍已隱約可見,再一細看,除了河中軍之外,連新建的左右羽林軍竟然也同行而來!董彥弼心急,對周承誨說道:“若是等老賊與李存曜會合,則大事去了!唯有破釜沉舟。事若不濟,也不愧為忠烈!”
周承誨道:“好!死有鴻毛、泰山之輕重。為李唐社稷而死,重於泰山!”乃大喝一聲:“老賊,今日來取你狗命!”遂與董彥弼衝上前,直取劉季述。劉季述未料變故,驚駭之餘,急令餘眾攔截!
劉季述非王仲先可比,他與僖宗文德朝即在神策軍,已十多年了!軍中頗有威望,各指揮使多願為其效死命,聞令與董、周戰成一團。少時,李曜領軍過來。劉季述急匆匆奔於馬前,說:“郡公救我!”當時李曜自李克用加封晉王後,李曄便以隴西郡公之爵賜他,劉季述故而有此稱唿。
“軍容請某入京,催促甚急,卻是何為呀?”李曜這話是明知故問,因此也不著急,更不下馬,先反問一句。
“特請郡公入京,欲將李唐社稷奉獻!”
李曜聞言,笑容立斂,冷然一哼,如九幽陰風,煞氣森森:“來人,與我拿下此賊!”
作為敗軍的求和使者,李茂莊剛才一路都在琢磨李曜會用一種什麽樣的方式來接見自己。按照他的習慣性理解,認為李曜在和自己見麵時先給自己一個下馬威是最為“合情合理”的表現。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李曜根本沒有安排什麽油鍋、殺威棒,隻是安排了一名牙兵,很平常地將他帶進入帥帳。
帥帳中的人並不多,李茂莊略一打量,除了帥席上一襲戎裝的年輕男子之外,在他左手邊的席位上依次隻坐了三個人。
帥席之上的自然是李存曜,旁邊三人李茂莊卻不是太清楚乃是何人。還好李曜並不故作姿態,已經主動開口:“興帥[李茂莊為山南西道節度使,治所興元,按唐朝習慣可稱興帥。],此乃軍中,我輩皆是軍人,所議者亦為軍務,便不必做那些場麵,直接開始談何談之事吧。”
李茂莊微微錯愕,又點了點頭,似乎感受到了李曜的與眾不同,便拱手道:“蒲帥所言甚是。”
“請坐。”李曜朝右手邊微微伸手,李茂莊便即落座。
李曜道:“此前鳳翔兵臨長安,以至官家乘輿播越,其罪不輕。某此番出兵,便是秉承陛下聖意,討伐鳳翔,這都是貴我雙方心知肚明之事,便不多說了。如今鳳翔大軍已敗,殘兵被我前後堵截,我河中隨時可以四麵包抄,將貴軍一舉殲滅,這一局麵,興帥也當心中了然。鳳帥既然願意和談,我李存曜並非好戰之人,願就此事與貴方磋商,但有如下幾條原則,須作為和談的根本。”
李茂莊雖知李曜這話相當不客氣,但此時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也懶得去爭辯什麽,隻是問:“願聞其詳。”
李曜便道:“其一,鳳帥既主動和談,須得上疏陛下請罪。另外,此番占據長安時,於宮室、城中裏坊多有損壞,也須出資重建,以表誠意。”
李茂莊點頭道:“自是該當。”
李曜又道:“其二,我河中出兵關中,乃奉聖名討伐不臣,如今功成戰罷,所耗費錢糧,當由鳳翔賠償。”
李茂莊愕然一怔,遲疑道:“未知蒲帥所費幾何?”
李曜微微一笑:“百八十萬吧。”這句話的計量單位自然是貫。
李茂莊聞言大吃一驚:“怎會這麽多?”
“我河中兵餉之高,天下魁首;器械之精,舉世無雙。如此均攤下來,百八十萬已經是非常厚道的了,按李轉運所計……”他說到這裏,指了指左手第一人李襲吉:“我河中花費、損耗相加,當在一百一十萬貫至上。隻是某考慮畢竟是為陛下出兵,這多的十多萬貫也就不計其中罷了,如此鳳翔須得賠付河中一百萬貫。”
李茂莊驚得半晌沒做聲,忽然想起一事:“那長安重建,鳳翔須出資幾許?”
李曜看了李襲吉一眼,李襲吉立刻拱手道:“約莫六十萬貫。”
“就算五十萬貫好了。”李曜大方地擺擺手:“不足者,由我河中出資,就算供奉官家罷了……興帥以為,這般處置可好?”
李茂莊麵色似笑似哭:“這……這,鳳翔恐無這許多錢財。”
誰料李曜十分大方,擺手道:“無妨,鳳帥若一時拿不出這許多現錢來,也不打緊。我河中正打算開設一座錢莊,屆時鳳帥可以從此錢莊中拆借款項,當然利息是要算的,抵押也是要有的。”
李茂莊一時呆若木雞,不知如何迴答才好。
李曜卻不管他,又道:“再有這其三,便是貴我兩軍的分界線問題了……”
李茂莊連忙收斂心神,將李曜的話聽得清清楚楚,他知道,比起錢來說,地盤無疑更重要。有地盤,才有人口,有人口,才有士兵,才有錢糧。
“鳳翔此前侵占之邠寧、保塞二鎮,必須交由陛下處置,作為戰敗懲罰,天雄軍節度使也同樣須由陛下重新委任。”李曜平靜地說出條件。
李茂莊立刻問:“那鄜坊、涇原二鎮?”
李曜嗬嗬一笑,反問道:“此二鎮與鳳翔有何關係麽?”
李茂莊愕然,幹笑道:“這……倒是無甚關係。”附鎮之說,並不能擺上台麵。
李曜點頭,道:“既然如此,鄜坊、涇原二鎮之事,鳳翔就不必操心了。”
言下之意,鄜坊、涇原二鎮的去留,由他們自己決定。但李茂莊心中清楚,鳳翔遭此大敗,這二鎮哪裏還會繼續追隨鳳翔,改投李曜或者說李克用,那是顯而易見的事。
想到此處,他便問:“那鳳翔本鎮,以及山南西道等……”
李曜淡淡地道:“若某上奏陛下,說河中無力追剿,再有鳳帥上疏請罪……以官家之大度,想來不會再行追究,畢竟鳳帥當年也是有功於國的。不知這話興帥以為然否?”
李茂莊心中也不知是喜是悲,這條件要說苛刻,也確實苛刻,按照這一條件執行下來,鳳翔的實力至少弱了一半。但要說不按照這個條件來,恐怕李曜也絕不會同意,畢竟現在戰局已然如此,倘若李曜下定決心打到底,鳳翔的結果未必比執行這個條件來得要好。
可以說,答應這個條件,自己那二弟是能夠接受的。
但如果說這個條件還算在他意料之中,是可以接受的,那麽之前的兩個賠款條件就顯得過於苛刻了。因此李茂莊麵色為難,道:“若鳳翔割地至此,恐就無法滿足此前賠償錢糧的條件了。”
李曜搖頭道:“待河中錢莊開業,可以為鳳翔拆借款項,期限為三年,鳳翔可以分批次賠付。某料三年時間,足夠鳳翔籌措了。”
李茂莊聞言,一時實在不知如何迴答,正琢磨該怎麽推磨,卻見李曜站起身來。他不知李曜何故,但禮節卻是懂得,也連忙和李襲吉三人一同站了起來。
便聽見李曜道:“這三位,分別是河中節度支使李襲吉、河中節度使府行軍司馬郭崇韜以及河中節度使府掌書記馮道。方才某以將和談的原則說與興帥知曉,興帥若能同意以上三條,則可與某這三位幕僚商議細節。若是興帥不能同意,他們也會安排興帥平安迴到鳳翔軍中,迎接明日上午我河中對鳳翔殘軍的圍殲之戰!”
李茂莊心中一寒,躬身一禮,未敢多話。
李曜雙手負背,傲然走出帥帳。
李襲吉微微一笑,對李茂莊道:“興帥,我等是繼續談,還是就此別過?”
李茂莊眼角抽動兩下,澀然一禮:“李支使有甚指點,還請明言。”
------------------------------
乾寧四年十二月二十四,小年。河中軍奉聖命征伐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的戰役正式結束,河中節度使李存曜下令撤兵。
話說李振入京,舍於州邸。宣武進奏官程岩接入,並且向他奏事:“劉中尉命假子劉希貞來商議大事,請謁見先生,可否準許?”
李振心中頓時犯了狐疑?“我此次來京師,程岩不先告知崔相,卻先令劉季述知道,其中大有名堂!”遂令傳見。
劉希貞到來,正要開口,李振已先端茶在手,頭也不迴的說道:“劉季述百歲奴事三歲主,亂國不義,廢君不祥,如今東平王以百萬之師,將匡輔天子,你等宦豎須深思熟慮。”
劉希貞被他搶白,氣勢大沮,更不知如何迴話,僵楞在哪裏。李振卻已起身,喝令:“送客。”劉希貞怒而甩袖離去。程岩想出去送送,方跨出門檻,被李振換迴。
“我此番來京,你可曾知會崔相?”
“仆已知會過了,崔相晚些時候便至。”
“罷了,崔相日理萬機,還是我親去拜會更為妥當!”李振說完,即收拾起身。程岩尾隨,說道:“劉中尉欲將社稷奉獻大王,一片赤誠,先生奈何拒絕希貞?那劉季述心狠手辣,恐怕會對先生不利。”
“無妨!劉季述令他假子來見我,是對大王不敬!我這番處置,是要他親自來見我!”
說話間,李振不覺已步出邸門,迴首叮囑程岩:“你且看好州邸,為我準備沐浴,我少時便迴。”程岩隻好退下,不敢跟隨。
李振於是來到崔府。崔胤大開中門迎入,當時韓偓也在側。崔胤將二人引薦,寒暄一番,分賓主而坐。李振將此行的意思言明。
崔胤說道:“我與韓致光也是在商議如何將天子返正,欲達成共識再同往宣武州邸謁見先生!不料先生竟親至敝府了。”
李振道:“某在來京路上,即已思的一策,先令程岩知會崔相來州邸商議,我汴梁有拱衛京師的番上兵三百人,可埋伏在宣武州邸,料劉季述必將親自來見我,屆時可一舉擒下。然而某到了州邸,卻未見崔相,反而是劉季述早已派人在哪裏等候。某心中狐疑,故而趕緊先來麵見相公。”
韓偓乃問李振:“先生知會程岩,是何時抵京?”迴答:“十二月二十五日正午。”崔胤急忙迴道:“程岩來告我,是申時!”
韓偓笑道:“這就對了,程岩早已為劉季述收買。我還聽說劉季述囚天子時,正是程岩將天子強按於座!悖逆如此啊!”
崔胤乃怪罪韓偓:“這等大事,某怎不知?你何不早說?”
韓偓道:“崔相也是常人,不是千裏眼、順風耳。劉季述知道你與汴梁近,故而刻意瞞你,你當然不知。奴婢乃是李唐家臣,隻忠於唐室!因為今日商議是誅劉季述,迎天子返正,某才同謀。”言下之意,崔胤、李振都是朱溫走狗!
李振很是不悅,臉色似豬肝紅。倒是崔胤釋懷,向李振解釋:“致光本性耿直,興緒勿要見怪。我等還是議議如何誅殺宦豎。”
“如此看,某之計策已不能用了!二位可有良謀?”李振也是做大事的人,聽崔胤一解釋已然釋懷。
崔胤道:“致光的意思是,策反神策軍,從內部瓦解劉季述。然而思及神策軍眾指揮使,卻無著手之人。”
李振道:“此計倒是可行,我有一隨從護衛,名喚石戩,曾在神策軍呆過,可以一問。”乃將石戩喚到跟前。
石戩說道:“正好!我有一個好友,姓孫名德昭,現為右神策軍雄毅使。前些日還以書信寄我,說他不願再事宦豎,問可有他途謀事。”三人聞言大喜。遂令石戩將孫德昭約出,探探口風。李振再吩咐石戩:“某即要迴官邸,必被劉季述監視,你直接向崔相複命即可。”
計議已定,李振迴到州邸,果見劉季述已恭候多時,陳兵於庭上。李振早已思的對策,嬉笑上前,抱拳道:“軍容如何遲遲才來!興緒也是堂堂宣武特使,軍容卻隻派一個假子來見,令我倍感冷落啊,若有冒犯之處,還望軍容寬恕!”
“特使此來,是與某家合力呢,還是來誅殺某家的啊?”劉季述不動聲色地道。他此時無須謙稱,便自稱某家。
“瞧軍容這話,也太過言重了!東平王每日征伐,所求的是什麽?還不是他日一朝君臨天下?現在軍容願以社稷奉獻,誰會拒絕?”李振笑的更厲害了。
“然則,你為何急著去見崔胤?”
“仆此番來京,時間倉促。崔相與東平王交往密近,軍容這你是知道的。東平王一旦為天子,軍容居功至偉,擔心崔相不甘居軍容之下,故而令仆先知會崔相,須與軍容同舟共濟。我知軍容過來,尚須時日,故而先往傳令。”
“如此最好!”劉季述似乎已釋懷,令將兵勇撤出,延請李振入座,商議獻國之事。李振假意奉迎,計議完畢,劉季述複問東平王將何時入京。
李振迴答道:“某即刻派程岩迴開封,請東平王入京。”劉季述道:“李存曜大破鳳翔,捷報已然傳遍長安,東平王還需從速,遲則生變!”說完便即迴去。不過也不忘留兵“護衛”,李振遂被監視。
劉季述即迴,見王仲先道:“李振巧言令色,豈能瞞我?必定另有他謀,我看這黑朱三難以依附!李存曜此番居然大勝鳳翔,如今地連河中、關中,看來今後也是關中強藩,今早聽說他以與李茂貞達成和談,即將迴返京師。算起來,倒是他距離京師最近,不如還是依靠李克用、李存曜父子為妥!”
王仲先道:“左尉所言有理!那何不將李振、崔胤先殺了幹淨。”
劉季述道:“其反心未露,不便擅殺。再說他們手中無兵,能奈我何?待李蒲州赴闕,觀朱溫反應,他二人則可便宜區處。”王仲先服其多麵手,聽從安排。
卻說石戩尋到孫德昭,約他郊遊獵宴。酒酣,孫德昭突然泣下,大罵劉季述、王仲先悖逆,恨不能手刃二賊。石戩尚且懷疑,繼續試探道:“我聞忠於任,勤於職,緘口默語,才稱智士。賢弟你如此非議上官,是不智也,就不怕得罪嗎?”
孫德昭立馬憤而起身:“除非兄長你告密,然則他人何曾知曉?宦豎所為,以致人神共憤,我乃大唐臣子,非他刀鋸餘人的走狗。但得一紙命令,弟縱然赴死也在所不惜!”
石戩見他真切,遂說道:“賢弟莫怪,為兄剛才隻是試探來著。你前日書信托我,求他途。我今日所事東平王,雄謀有大略,他日定有天下。我此番來京,正是受命誅殺宦豎。自太上皇幽閉,中外大臣,以至於軍中士卒,誰不切齒!今反者獨劉季述、王仲先,德昭誠能誅此二人,迎上皇複位,便是富貴窮一生,忠義流千古!”
“名不正則行不順,德昭若有此為,乃是受何人差遣?”孫德昭也是心細之人,絕非莽夫。
“崔相鈞令可有效?”
“好!但取崔相公一紙鈞令來,德昭粉身碎骨,又有何懼!”
石戩大喜,立刻迴複崔胤。崔胤點頭,道:“紙書難托誠意!”乃將身上朝服割去一片,破血手書鈞令以授。孫德昭見到宰相血書,涕泣受命,對石戩說道:“請迴複崔相公,元旦朝會,即是擒宦豎之日。”
孫德昭辭別石戩,又尋到左軍左右清遠使董彥弼、周承誨。他二人雖隸左軍,卻與孫德昭走的很近,也恨宦豎所為。孫德昭將受命誅劉、王二賊之事言明,二人毫不猶豫聽從,三日遂議定元旦日同誅二賊。
數日無事,不覺已至除夕。當晚年夜飯後,孫德昭將本都心腹將士一百人召集。乘年夜家家團圓時,守宮人少,潛至安福門外伏下。是夜,天寒地凍,忽而又飄起鵝毛大雪,似乎是在預告朝堂將被洗滌。明日乃是元旦,常例,新帝登基,當於此日舉行大朝會,並宣布改元。左右神策軍護衛皇帝安全,將領必須先至,布置防衛。
卯時二刻,天方微明,王仲先率領右軍各營指揮使二十人踏雪先行趕往宮中。將至安福門,王仲先突然想起什麽,迴頭問眾指揮使:“孫德昭哪去了?”
一指揮使迴答:“早上點卯時,孫妻派人來請假,說德昭昨夜飲酒過度,今早大病,不能下榻!”
王仲先不疑,繼續前行。至安福門,孫德昭伏兵殺出。王仲先驚駭,喝問道:“豎子欲謀反不成?”
孫德昭宣諭眾人:“德昭奉宰相鈞令,誅殺逆賊王仲先,不關眾兄弟事,可與我同誅逆賊,迎太上皇返正!”
眾人頓時手足無措,私下竊竊。孫德昭不待眾人答複,上前一步,揮刀斬下王仲先首級。眾人於是紛紛表示,願從孫雄毅調遣。孫德昭見計謀成功一半,便將王仲先屍身及血跡處理幹淨,重新入伏,等待劉季述到來,即可於董、周二人裏應外合,同誅此賊。然而直至卯時末刻,劉季述仍未出現,孫德昭感覺情況不妙,對眾人說道:“恐怕是有變故,若再等下去,辰時百官俱至,就不便下手了!不如先去問安宮,請出太上皇,屆時縱有變故,我右軍振臂一唿,仍有七成勝算。”眾人無不從命。
卻說那劉季述緣何久久未至?原來天方卯時,董、周點過卯後,即與左軍眾指揮使來請劉季述入宮布防。不料劉季述卻道:“布防自有右軍,李蒲州德勝凱旋,昨夜已至便橋,此大事也,我須親自前往迎接。”
董、周大驚,私相謀畫應對之策。周承誨問:“計劃有變,當如何是好?”
董彥弼道:“我二人現已不能脫身,箭在弦上,隻要取了老賊狗命,即是功成,你我相機而動可以!”
周承誨同意,然而就快要走到便橋了,卻仍未趙到下手的機會,此時天已大明,李曜的河中大軍已隱約可見,再一細看,除了河中軍之外,連新建的左右羽林軍竟然也同行而來!董彥弼心急,對周承誨說道:“若是等老賊與李存曜會合,則大事去了!唯有破釜沉舟。事若不濟,也不愧為忠烈!”
周承誨道:“好!死有鴻毛、泰山之輕重。為李唐社稷而死,重於泰山!”乃大喝一聲:“老賊,今日來取你狗命!”遂與董彥弼衝上前,直取劉季述。劉季述未料變故,驚駭之餘,急令餘眾攔截!
劉季述非王仲先可比,他與僖宗文德朝即在神策軍,已十多年了!軍中頗有威望,各指揮使多願為其效死命,聞令與董、周戰成一團。少時,李曜領軍過來。劉季述急匆匆奔於馬前,說:“郡公救我!”當時李曜自李克用加封晉王後,李曄便以隴西郡公之爵賜他,劉季述故而有此稱唿。
“軍容請某入京,催促甚急,卻是何為呀?”李曜這話是明知故問,因此也不著急,更不下馬,先反問一句。
“特請郡公入京,欲將李唐社稷奉獻!”
李曜聞言,笑容立斂,冷然一哼,如九幽陰風,煞氣森森:“來人,與我拿下此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