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年僅十五歲,新任河中節度使府掌書記馮道,以及河中軍械監掌監張敬詢。除此之外,還有一名沉默寡言的中年宦官,是當日李曜持節河中時,天子派來的河中軍監軍,名叫張居翰。
此時李曜環視一眼,見留在蒲州的主要僚屬盡在,便朝史建瑭問道:“國寶,此番開山、摧城、破陣左右,合計六軍之整編,目前進行得如何了?”
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七)
李曜入主河中之後,將開山軍和原河中鎮軍——也就是護國軍——進行了一次全麵的打散重編,又在此基礎上招募新兵一萬八千人,最終形成六個獨立的“軍”,即開山左軍、開山右軍、摧城左軍、摧城右軍、破陣左軍、破陣右軍,每軍編製七千人,共計四萬兩千人。另外,由憨娃兒任都指揮使的節度使牙兵護國近衛軍編製為三千人。因此,李曜這個河中節度使麾下的正規作戰兵力實際為五萬人。
五萬大軍絕非小數,但在鎮守整個河中五府,即蒲州、晉州、絳州、慈州、隰州五州之地的前提下,能夠用於外出征戰的兵力,仍是頗為有限。
按照當下河北的局勢而言,由於邢、洺、磁、澤、潞五州均控製在李克用手中,因此晉州與絳州便成了“內地州”,基本無需駐兵。而慈州往西則正對鄜坊節度使治下的丹州,不能不駐兵;隰州地位則更加要緊,西麵仍是鄜坊,西北卻是夏綏節度使治下重鎮綏州,必然要駐紮軍隊。
此時的夏綏方麵,原定難節度使李思恭(拓跋思恭)死後,其弟李思諫於去年正式獲得朝廷任命,繼任節度使之位。鄜坊方麵,保大節度使是李思孝,此人也是拓跋思恭的弟弟,不過在前不久三藩之亂平定後,李思孝已經上表請求致仕,並推薦其弟李思敬接任。李曄命其以太師致仕,任命李思敬為節度留後。當然,按此時的慣例而言,過不得多久,保大節度使就該是李思敬了。[注:此時的藩鎮中,一部分有兩個稱唿,也就是多一個軍名。譬如李曜的河中,又名為護國軍,因此李曜的河中節度使也可以稱作護國節度使。而夏綏又名為定難軍;鄜坊又名為保大軍等等。]
拓跋氏雖然數年前和河東爆發了一場不算太大的戰爭,但經過此戰之後,拓跋氏認識到河東的強大,從此縮迴了向東延伸的觸角,老老實實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因此與河東的關係算不上很糟,甚至在年前還作為平王行瑜之亂的河東友軍出現。當然,由於河東軍進兵神速,戰爭很快打完,拓跋氏又故意保存實力,出兵極其緩慢,因此在這場戰爭中,他們的實際表現隻能說是打醬油。
鑒於這些情況,李曜對西、北方向的防衛並不是很緊張,特別是隰州以北還有河東的石州與其形成犄角之勢,原本應當屯駐重兵的一州,李曜也未曾真個放上一兩萬人馬在此。
因此,最後確定下來守衛兩地的是摧城左軍和摧城右軍。其中摧城左軍駐守慈州,摧城右軍駐守隰州。不過由於目前全軍尚在整編之中,實際上慈州和隰州還由河東兵鎮守,也就是李克用派出的部隊鎮守。按照李曜之前跟李克用匯報的情況,等河中方麵整訓完畢,再去換防。
史建瑭目前沒有直接帶兵,而是被李曜辟舉為河中馬步軍都虞候,負責全軍綱紀,同時被授命主持這次全軍整編,因此李曜開口便向他發問。
史建瑭泰然出列,抱拳道:“迴節帥,各軍整編事宜已於五日前完成。”
李曜又問:“戰力如何?”
史建瑭搖頭答道:“各軍兵士新老混雜、胡漢混雜,作戰能力良莠不齊,若以類比而言,某以為不足此前開山軍三成。”
李曜的眉頭頓時皺了起來,許久不曾開口。李襲吉見諸將麵麵相窺,便出言問道:“節帥,莫非近期有甚用兵之處?”
李曜環顧眾人一眼,緩緩開口道:“今日這白虎節堂之中,俱是我河中之中流砥柱,有些話,某便放開說了。”
眾人聞言,無論是久隨李曜,還是新入門下,均是精神一振,抖擻肅立。
李曜這才道:“方才天使宣諭陛下製敕,其中任命某為河東四麵總攬後勤諸事調度大行台尚書左仆射之事,算是題中應有之義,暫且不去說它。另有一事,便是陛下予某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某為使相,這無功受祿……爾等有何見解?”
眾人微微一怔,心頭皆暗暗詫異。這年頭不比肅宗之前,自打安史之亂以後,藩鎮日漸勢大,尤其是憲宗朝之後,藩鎮幾乎已經無可壓製,這時候隻要實力略強的節帥,無論有功無功,得拜使相都是尋常之事。更何況河中護國軍鎮守中都,坐控兩池,節帥手握雄兵五萬,還有河東為靠,如此實力,得佩相印又算什麽稀奇?
李曜見眾將如此神色,不禁微微蹙眉,再看李襲吉,卻見他端坐不動,垂下眼簾,眼觀鼻鼻觀心,似乎根本未曾聽見。
這時,郭崇韜忽然道:“節帥既然擔心無功受祿,必是料定這相印來之有因。”
李曜抬起頭,見他已然出列,便問道:“何因?”
郭崇韜道:“方才節帥先問我軍整編事宜,然後才問得拜使相之事,豈非已經告之我等,乃是關中有變?”
李曜微微露出笑容,卻仍然追問:“有何變故?”
郭崇韜聞言,略微思索,斷然道:“必是陛下有求於節帥……而且,恐怕還希望節帥能夠出兵相助。”
李曜哈哈一笑:“好,說得好,安時果然多智。”他讚了一句,又問眾人:“安時已然給了這許多提示,如此你等以為,陛下為何求我出兵?”
誰知這次說話之人大出李曜意料之外,竟是憨娃兒。隻見他大大咧咧地道:“這還能有什麽別的麽?指定是皇帝陛下又打了敗仗,想來想去,仍是無兵可用,隻好來找俺們河……中。其實這也不怪他,誰叫他每次一來找俺們,俺們就巴巴地敢過去幫忙,不僅從來沒說半個不字,連軍糧都是自掏腰包?這要換了是俺,俺也這麽幹啊!”
這話一出口,諸將忍俊不禁,一齊大笑。李曜也有些哭笑不得,但他這話其實也沒錯,隻好瞪他一眼。
憨娃兒見大夥全笑了,郎君又瞪他一眼,還當自己又說錯了話,頓時就像個霜打的茄子一樣垂頭喪氣,嘟嚷道:“節帥叫你們說,你們偏不說,偏等俺來出醜,哼……”
眾人聽了,笑得更歡,李曜也忍不住笑起來,搖頭道:“你這夯貨……其實你這番話,話糙理不糙,陛下那邊,確實是吃了敗仗,擔心長安不保,找我來搬救兵了。”
諸將一聽,俱是一驚,憨娃兒也詫異了:“還真是又吃敗仗了?”
李曜點頭道:“不錯,李茂貞認為陛下新募安聖、保寧等軍,是為討伐他而去,因而帶兵逼近長安,陛下遂派覃王領兵相抗,結果在三橋戰敗,諸軍潰散。如今李茂貞屯兵休整,即將進犯長安。陛下無法可想,欲幸北都,求我河東庇護,然則李茂貞賊軍逼近,神策軍又陽奉陰違,隻得來請我出兵相迎,以為護衛。”
李承嗣皺眉道:“這時機卻是碰得巧了,若是整訓之前,哪怕隻有開山軍一軍西奉聖駕,料那李茂貞也不敢抵近相逼,偏巧我河中此番乃是全員打散重編,如今七軍之中,唯有朱押衙的近衛軍編製還算齊整,其餘六軍皆是混編,良莠不齊,根本難經戰陣……如此卻又怎生是好?”
史建瑭作為這次整編的直接負責人,雖然之前已經匯報過一次,說如今這六軍全無磨合,根本不堪一戰,此時仍不得不再次強調:“節帥,如今這六軍,實不足以上陣殺敵,還請節帥慎重。”
李曜沉默數息,問諸將:“你等身為指揮,又如何說?”
諸將聞言,盡道不可。
李曜皺起眉頭,扶額思索片刻,道:“各軍情形,某已盡知。然則你等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他麵色淡然,道:“我軍新編雖是事實,然則李茂貞未必知曉,若我出兵三萬,詐稱五萬,以迎天子,李茂貞定以為我所領仍是河東精銳,未必敢與我戰。再者,神策雖日漸敗落,仍有三四萬人馬,我若出兵西進,號稱五萬大軍,加上神策二軍,李茂貞兵力至多與我相若。前次我受命拔城梨園,所用不過兩萬兵,便一舉蕩平邠寧,勤王功成。而此番護國、神策共計,看似有八九萬大軍,李茂貞如何敢戰?因此我軍雖未練成,卻也不懼再往關中走上一遭。”
李嗣恩道:“別說李茂貞不敢一戰,便是他真吃了雄心豹子膽要與我軍一戰,我護國軍又有何懼?某還記得節帥當初曾說過,光靠訓練,永遠練不出最強的軍隊,隻有實戰,才是對軍人最好的鍛煉!某這些日子一直在忙整編之事,但對我開山右軍的訓練,也未曾放鬆,如今這開山右軍雖然較之當初的開山軍大有不如,但若說麵對李茂貞的鳳翔兵,卻也無懼一戰!說起來,某還真想來他一場實戰,給那些新兵蛋子長長見識!”
別看李嗣恩年紀比李曜還小一歲,其在軍中卻呆了足足六七年,說起這話來底氣十足。
他這一說,其餘諸將也都不甘示弱,紛紛表示,如果拿現在自己麾下的新軍去戰朱溫,或許頗有麻煩,但若說是去關中會一會李茂貞,那卻是問題不大。唯有前河中牙將,現摧城左軍都指揮使張訓有些遲疑,道:“諸位同袍皆是河東悍將,看不上關中諸蕃也不足為奇,隻是有一遭:前次節帥隨晉王平定關中三藩之亂,說是三藩,其實隻與同華、邠寧二鎮交了手,並未與李茂貞的鳳翔兵過招,如此便將鳳翔兵看得如同華、邠寧二軍一般無二,是否過於草率?某意李茂貞之鳳翔軍雖不及沙陀精銳,卻也當略勝同華、邠寧二鎮才是。”
張訓這話雖然聽來有些長他人誌氣,滅自家威風,但李曜知道,其實這話說得還是有幾分道理的。李茂貞自出鎮鳳翔以來,這些年也算是一直在東征西討,若是沒點戰鬥力,如何掌控了五鎮之地的?他如今可不僅僅隻有一個鳳翔軍,天雄、武定、山南西以及新占的邠寧,這四鎮可也都是他的地盤,這些地盤的周圍,也都還有別家藩鎮,若是沒點真正的實力,光靠扯著嗓子充威風,能站得住腳麽?
但張訓畢竟不是老開山軍的底子,這話說出來,李曜的老部下們自然不服。別說老部下,就連從李曜出使淮南之後才跟隨他的史儼也不服氣,輕哼一聲道:“李茂貞再強,強得過朱溫麽?當初節帥隻領三千騎兵,便可橫行中原,打得朱溫三十萬大軍隻有應付的份兒。如今節帥坐擁雄鎮河中,手控勁旅五萬,莫說隻是西進關中迎奉聖駕,便是要領兵去踏平鳳翔,我史某人也毫不擔憂,願為節帥先鋒!”
咄爾現在是摧城左軍副都指揮使,也就是張訓的副手,他自從升任這個職務之後,一直對自己成了河中舊將的部下有些不樂意,此時聽了史儼這話,更覺得這個軍使太沒膽魄,當下哼了一聲,不冷不熱地道:“這話俺信!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史軍使乃我河東驍將,自然說得起這話。可憐俺這摧城左軍裏也分了兩千多號開山軍的老弟兄,卻竟然連仗都不敢打了……”
張訓聞言,臉色瞬間漲紅,脖子上青筋凸出,強壓著怒氣道:“拔塞幹將軍(拔塞幹是咄爾的姓),節帥召我等議事,如今尚未決斷,豈不正是某等各抒己見之時?你若自認有理,隻管將某說服,卻不必這般指桑罵槐!”
咄爾冷笑一聲,正欲反唇相譏,忽見帥位上的李曜麵色一冷,雙目之中厲光如刀一般刺來,頓時心中一寒,不敢再開口相爭,隻好別過臉去,一言不發。
李曜這才收迴冷厲的目光,麵色恢複如常,對張訓道:“訓之,你方才有一言說得甚好。某召爾等白虎堂議事,隻要尚未決斷,要的便是各抒己見。”
他微微一頓,忽然轉頭,出人意料地朝一名麵白無須的中年人望去,問道:“張監軍有何高見?”
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八)
李曜口中的張監軍是一名四十上下的中年宦官,著緋色官服,容貌端方,可能因是宦官之故,整個人看起來偏於文弱。他名居翰,字德卿,乃是前掖庭令張從玫之養子。此次來河中之前本已被下令前往幽州做監軍,走到蒲津渡,恰好遇上李克用與朱溫的河中爭奪戰,因此前路受阻,盤桓在李克用軍中。後來李曜接手指揮權,內查防務時才發現他的存在。後來河中收複,李克用直接將李曄所贈的那張任命河中節度使墨敕上填進了李曜的名字,李曜便開口向李克用要人。
他的理由很簡單,也很充足:幽州局勢尚不明朗,如果監軍此時去範陽,萬一有個三長兩短,雖然陛下未必怪罪,可說出來卻是折了我們河東的臉麵,人家會覺得咱們河東連監軍都保不住。再有就是,監軍走到一半又掉頭迴去,兆頭未免有些不祥,正巧大王既然命我鎮守河中,那便留下張監軍在蒲州便是,幽州方麵等局勢穩定了,朝廷再派一名又有何妨?
李克用根本不知道李曜為何要留下這位張監軍,反正在他看來,朝廷的監軍製度基本上已經是徒有虛名,誰來監軍不是監軍,不就是個宦官麽,有什麽大不了的?因此自然不會為這點小事讓自己的愛將心有芥蒂,當下應承下來,迴頭就給皇帝陛下上疏一道,說了這事兒。皇帝這時候正感激李克用歸還邠寧,更不可能為這早就名不副實的監軍問題駁了他的麵子,連想都沒想,禦筆一揮就批了一個“可”字了事。
對於“監軍”這個詞,李曜作為曾經深受某些粗製濫造的所謂曆史電視劇毒害的一個普通觀眾來說,曾經有一段時間十分厭惡,特別是對唐朝和明朝的監軍,有一種莫名的憤恨,因為一看到這倆字,他就聯想到宦官專權,而宦官專權,在他的印象中,就沒哪一迴是好事。
宦官專權其實是唐代中後期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但相比於東漢和明代的宦官之禍,唐代宦官的專權無疑更加了得,因為他們不僅間接掌握了部分“皇權”也就是中央權力,而且獨以掌控兵權為標誌。有唐一代,宦官對內掌握禁軍,對外出任各藩鎮的監軍。自李輔國起,每一朝權勢最強的宦官必然掌握禁軍,發展到後來成為“權閹四貴”,就是兩神策軍中尉和兩樞密使。
事實上宦官監軍早在東漢時已有先例,延喜五年,由車騎將軍馮緄上書請設監軍。當時主要是為防止猜忌陷害的權宜之計,與軍權無關。而唐代起初襲隋製,則是以禦史監軍。這個時期的監軍,也僅是以皇帝特派員的身份常駐方鎮“監視刑賞,奏察違謬”而已,既不是常設機構,也沒有參與指揮軍隊。直到玄宗開元二十年後,才開始出現以宦官監軍。
比如天寶六年,高仙芝軍出討小勃律,就由宦官邊令城監軍。不過,雖然當時宦官在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但是還屬於一種臨時製度。但到了玄宗末期,由宦官出任監軍就開始漸漸普及,並且初具規模。到了德宗貞元十一年,開始“鑄監軍印”。監軍置印代表著宦官監軍有了法律保障,宦官監軍也由此製度化。
製度化的表現之一,是宦官監軍由臨時任命改為常設機構,在朝稱之為監軍院或監軍使院,設有監軍使和副使。監軍使直接聽命於皇帝,與地方藩帥互為統屬,互相製約,部下有副使、小使、判官若幹人,同時還擁有自己的親衛兵,也就是牙兵。這一點,李曜在穿越唐朝之前,是完全不知道的。在他的印象中,監軍宦官不就是那些個捏腔拿調、打著皇帝招牌胡作非為的閹豎麽?卻不知道唐代的監軍宦官,不僅地位高、權力大,甚至還有自己的一支軍隊。
正因為監軍有軍隊,又是代表中央利益,因此經常會與節度使發生衝突,所以反過來說,他們組建自己的牙兵也帶有一定的自衛性質。
至於為什麽一開始是禦史監軍,而後來則慢慢發展到了宦官監軍,理由當然是很充足的。按照李曜學生時代教科書的習慣性說法,那是“有著曆史的必然”的。[注:詳見附文。]
如果隻說藩鎮方麵,應該說宦官在藩鎮監軍的作用,正麵作用要大於負麵作用。安史之亂後,大唐陷入分崩離析,朝廷為了滿足平叛的需要,廣泛下放原屬中央的部分權力,使得地方權力迅速集中,藩鎮的勢力隨之膨脹,成為“既有土地,又有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的一元化實體;但是,集地方諸權於一身的藩鎮統帥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權力是有限的,因為他們必須與藩鎮內的另一巨頭——監軍使共同分享決策權與管轄權,即在藩鎮的內部,其管理實為“一元雙頭”共治的政治模式。在該模式下,監軍使的存在對藩鎮而言,它既是肩負著抗衡、製約藩帥的“中央代表”,同時也是調和藩鎮內部關係、協助藩帥管理的“合作夥伴”。
首先,宦官監軍發揮了在中央和藩鎮之間進行傳達和溝通的作用。安史之亂後,“方鎮相望於內地”、“天下分裂而無紀”,監軍使作為連接中央與藩鎮的紐帶,包括“上傳”與“下達”兩方麵的內容。下達是指監軍使將中央的“關懷”傳達給藩鎮;而上傳則是監軍使將藩鎮內的重大事務及時上奏朝廷,是皇帝在通過進奏院途徑之外,了解藩鎮情況的另一方法,為中央的決策提供資訊上的補充,防止因為信息來源單一而造成中央的決策錯誤。[注:詳例見注釋1]
有此可見監軍使和中央保持了緊密的聯係,時刻報告藩鎮上的軍政大事,這些情報也對中央的決策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次是監軍的宦官在藩帥的任免上擁有一定的發言權。作為唐代中後期位權傾一方的地方大員——藩帥,朝廷對其任命與管理極為重視。通常先要經過“臨軒冊命”的程序,並賜予“雙旌雙節”的儀式,最後,由朝廷以詔製的形式昭告天下。通常情況來說,任命藩帥要經過皇帝與宰相在禦前會議上研究議定,對於情況比較複雜的藩鎮,特別對於有過割據經曆,或者軍將比較桀驁不馴的藩鎮,中央還需要考察所任藩鎮內的反應,主帥的任命往往依“眾議”而定。因此,及時並準確地掌握藩鎮信息對於中央的決策至關重要。由於監軍使常駐藩鎮,對藩鎮內各方麵的軍政情況比較了解,所以常常由他們向朝廷傳遞藩鎮上的情況。主帥“有物故者”,往往“先遣中使察軍情”而後授之,有時直接由監軍使向中央推出藩帥的人選。對於中央而言,監軍使的建議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有時甚至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注:詳例見注釋2]
這還沒完,監軍使向中央推薦的不隻是藩帥,還包括藩鎮內的重要官員,有時還包括副使、行軍司馬等。如貞元十二年六月,宣武節度使李萬榮“病風,昏不知事,霍仙鳴薦宣武押牙劉沐可委軍政。辛巳,以沐為行軍司馬”。
再有一個作用,就是緩和矛盾。監軍使常駐藩鎮,如果隻是傳達上意並向中央迴報情況顯然是不夠的,對於唐代中後期藩鎮林立的局麵,各個藩鎮之間也有許多的利益衝突,所以監軍使還需要緩和藩鎮間的衝突,調和藩鎮內不同利益群體矛盾的功能。其表現為保護可能遭受不公正待遇的節將以及安撫士卒等。[注:詳例見注釋3]
還有就是平息叛亂的作用。監軍使,作為與節度使地位相當的中央特派官員,在藩鎮內部出現主帥病重、亡故或被驅逐,以至於內部出現極度不穩定的情況,或麵臨軍將嘩變的威脅,在此情況下,監軍使應當主動地承擔起平叛彌亂的重任,以恢複藩鎮局勢的穩定。[注:詳例見注釋4]
因為這些穿越到唐朝之後對“監軍”的了解,李曜現在對“監軍製度”已經沒有了早先那種莫名的憎恨,而是更關注監軍本人的品性、能力。當然與此同時,他作為地方藩鎮首領,對監軍也談不上有太多的好感。
事實上,李曜如今對監軍的態度是:有利用價值,要盡力利用。
而張居翰此人,李曜很清楚,這是一個很值得一用的人才。他年僅二十五六的時候,就在排資論輩風氣極盛的皇宮中做到樞密承旨,繼而升為內府令,這兩個位置都是那種既會做事、又會做人之輩才能玩得轉的,而他做了,且做得甚好。曆史上他在此之後就出任劉仁恭的監軍,朱溫掌控朝廷大權,逼迫昭宗殺掉各地監軍,廢除宦官監軍製度之時,劉仁恭抗旨悄悄將他隱匿,這也變相地說明他做人做事的能力。而後李嗣昭出鎮,他為李嗣昭監軍,更是立下莫大功勞,待得李存勖滅粱稱帝,大封群臣。當時宦官馬紹宏與大將郭祟韜資格老,功勞大,二人當為掌兵權的樞密使。相對而言,馬紹宏的資曆高於祟韜,但他誣殺大臣,收受賭路,作威作福,天下人多怨之。郭祟韜恐伯他掌權之後難於駕馭,便奏請資曆比自己低的張居翰同掌樞密,另委馬紹宏為宣徽使,馬紹宏因此怨望不已。郭崇韜當時選擇張居翰,也是因為了解張居翰的個性,果然張居翰深知自己無法與郭崇韜抗衡,因此謹小慎微,最終保住性命。
如果僅僅如此,李曜也隻是當他可以一用罷了,但也未必大用,因為他沒有擔當。然而後來還有一事,卻可以證明他是有擔當的,此前隻是礙於形勢,不得已而謹慎自保罷了。
那是同光三年九月,後唐莊宗李存勖命太子李繼岌、樞密使郭崇韜出征後蜀,蜀主王衍之弟王宗弼暗地裏向郭祟韜投降,請求封自己為兵馬留後,郭祟韜許之以節度使之職。
後唐軍至成都,王宗弼遷王衍於西官,收成都尹韓昭、宦官宋光嗣等殺之,將首級送給李繼岌,王衍自知抵擋不住,遂上表乞降。繼岌入成都時,王衍身穿白衣,銜壁牽羊,以草繩係頸,迎降道左。莊宗召王衍赴洛陽,並賜詔書說:“固當列士而封,必不薄人於險,三辰在上,一言不欺!”
結果到了同光四年四月,就當王衍行至秦川驟時,突然傳來了李嗣源在魏州被叛兵擁立為帝的消息,李存勖慌忙東征平叛。大軍將從洛陽出發時,伶人景進獻計說,李嗣源來勢兇猛,陛下應獅子搏兔,全力以赴。如今太子繼岌遠在成都未歸,陛下跨河東征,國內必然空虛。王衍族黨不少,一旦為亂,局勢將不可收拾,不如將其殺掉,以免除後思。
莊宗當下便派宦官向延嗣齏敕誅殺王衍,並下詔說:“王衍一行,並宜殺戮。”
張居翰在複查詔書時,認為王衍既己投降,現在又出爾反爾,把他斬首,實在不合天理人情,便將用書貼在柱子上,將‘行’字塗掉,改為“家”字,於是“王衍一行。便成了“王衍一家”。
擅改詔書顯然是要冒殺頭風險的,所幸的是,向延嗣根本沒有想到當時唯唯諾諾地張居翰居然有勇氣偷改詔書,因而接到詔書時並未懷疑。更何況當時軍情緊急,羽檄飛馳,李存勖自顧不暇,當然也無心追究此事了。正是因為這一字之改,後蜀百官及王衍的仆役等一千餘人的性命,才得以保全。
李曜作為一個後來人,看過無數災難後全國齊心救援中發生的感人故事,深知生命的可貴,因此心中對張居翰的評價頗高。張居翰不倚仗地位招事攬權,冒死更改詔書以救無辜,在宦官中不失為正人君子。連對道德要求極其嚴格的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在論及後唐的宦官時也說:“承業(即張承業)之論,偉然可愛,而居翰更一字以活千人。君子之於人也,苟有替焉,無所不取。吾於斯二人者有所取焉。”
李曜這段時間其實一直在觀察張居翰,隻是這位監軍的確格外謹慎。他來河中監軍之時,本帶了一千牙兵為護衛,到李曜整編之後,發現李曜自己居然隻留了三千“近衛軍”為牙兵,第二天就將自己的牙兵分了七百人送給李曜,讓他編入新軍,自己隻留三百人。用他的話說:“有蒲帥鎮河中,巍巍然不可侵矣,留三百防備宵小即可,多亦無用,不如為鎮兵。”
李曜為觀察他的真意,當下便表示同意,結果張居翰果然將這七百人送入軍營,自己隻留下三百牙兵為監軍使府護衛。
而在此後,李曜特意試探,許多事根本不與他商議,直接下令,他也至始至終不發一言,就仿佛自己將自己當做空氣一般。然而與此同時,他卻主動去了幾趟新近正在擴大的河中軍械監,平時則多往田間地頭跑。李曜也裝作不知,根本不曾主動找他,直到昨日決定要去拜祭池神之後,張居翰才第一次來節度使府登門拜訪。
更意外的是,張居翰此來不為別事,而是建議李曜將河東軍械監的製度照搬用到河中來,特別是農業生產方麵,張居翰建議頗多,其中有“河中西、南皆臨大河(黃河),軍械監農業司可興修水利,以利百姓。”又提到“新產之‘丙型水排’,可堪大用”等等。
李曜驚訝之餘,頗覺欣慰,當時便將自己在農業發展上的一些看法、安排說給他聽。張居翰聽了之後,既敬且喜,主動請命道:“奴婢實不知兵,唯於節帥所言‘農業’之道略有所思,若節帥不棄,奴婢願為此事奔走一二。”
這等於是完全放棄了對李曜兵權的監督,反倒為他這河中打牢實力基礎在考慮,李曜略一思索,便應承下來,讓他與新任河中軍械監掌監張敬詢商議、打理此事。張居翰得命,痛快地去了。
諸將已經知道這件事,因此李曜此時忽然出聲問張居翰這個有名無實的監軍對是否出兵西進關中以迎奉聖駕的看法,諸將都是大惑不解。十幾雙眼睛,同時朝張居翰望去。
張居翰似乎自己也未曾料到李曜會問他對這件事的看法,微微一怔,才一臉愕然道:“這……奴婢以為,節帥忠勇多智,此事必有萬全之慮,因此無論節帥如何決斷,總是不會錯的,奴婢隻管奉命行事足以。”
------------------------------
注釋1:譬如貞元八年三月,汴帥劉玄佐卒,將佐匿喪不發,德宗聽取監軍使孟介與行軍司馬盧緩立陝藐觀察使吳湊的建議。當吳湊尚在赴汴途中,玄佐“樞將遷,請備儀,緩不許,又令留什物侯新使,將士大怒”。劉玄佐子婿及親兵設法激怒三軍,衙兵、親將擁戴劉玄佐子士寧為留後。士寧“乃以財物分賜將士,請之為帥,孟介以聞”。
而張弘靖鎮宣武,屢以厚賞“悅軍士”,弄得“府庫虛竭”。繼任節帥李願,不恤軍將,“又峻威刑,軍士不悅”。長慶二年七月壬午夜,牙將李臣則作亂,驅逐李願,推都押牙李齊為留後。“戊戌,宣武監軍奏軍亂”。
注釋2:譬如貞元九年十二月,宣武都知兵馬使李萬榮發動兵變,驅逐“忍暴淫亂”的節度使劉士寧。監軍使朱希顏力薦李萬榮為宣武節帥,稱:“‘萬榮安無有功,聞亦忠義,甚得眾心,若更淹遲,卻恐事不穩便。今商量除一親王充節度使,且令萬榮知留後”。盡管陸讚堅決反對此議,但未被德宗采納,一年後朝廷真授其為宣武節度使。
又有貞元十五年二月,宣武節帥董晉薨,以行軍司馬陸長源接任。然“長源性刻急,恃才傲物”。擅自違反軍中慣例,引起眾怒,長源亦不為之備,為亂軍所殺。監軍俱文珍以宋州刺史劉逸準久為宣武大將“得眾心,密書召之;逸準引兵徑入汴州,亂眾乃定”。朝廷遂以逸準為宣武節度使。
注釋3:鹹通中,“南詔寇嶲州,掠成都”,朝廷遷高驕鎮西川。因蜀兵不堪戰陣,故“罷突將月稟並餐錢”,引起軍人嘩變。當時在此防冬的天平軍聞變,出兵格戰,不勝。監軍慰撫之,皆曰:“州雖更蠻亂,戶口尚完,府庫方實”,然高驕盜削軍糧,眾人不堪,由是致亂。“監軍懼,講解之。取役夫數百,名叛卒,藉斬其首,乃定。
大曆十年(775)二月,河陽三城使常休明,出城慰問防秋歸來的兵士。由於其平日待兵士苛刻少恩,防秋兵與城內兵合謀攻之,休明奔東都,眾推兵馬使王惟恭為帥,大掠,數日乃定。“上命監軍冉庭蘭慰撫之”。
勘定黃巢之亂,僖宗還京。時藩鎮各專租稅,“河南北、江淮無複上供,三司轉運無調發之所,度支惟收京畿、同、華、鳳翔等數州租稅,不能贍,賞賚不時,士卒有怨言。令孜患之,欲收鹽利以贍軍。重榮上章論訴不已,遣中使往諭之……‘重榮乃數令孜罪惡,責其無禮’,監軍為講解”。
注釋4:貞元十年(794),義成節帥李融病,軍府委政植。“大將宋朝晏構三軍為亂,中夜火發,植與監軍列卒待之。遲明,亂卒自潰,即日誅斬皆盡”。
此時李曜環視一眼,見留在蒲州的主要僚屬盡在,便朝史建瑭問道:“國寶,此番開山、摧城、破陣左右,合計六軍之整編,目前進行得如何了?”
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七)
李曜入主河中之後,將開山軍和原河中鎮軍——也就是護國軍——進行了一次全麵的打散重編,又在此基礎上招募新兵一萬八千人,最終形成六個獨立的“軍”,即開山左軍、開山右軍、摧城左軍、摧城右軍、破陣左軍、破陣右軍,每軍編製七千人,共計四萬兩千人。另外,由憨娃兒任都指揮使的節度使牙兵護國近衛軍編製為三千人。因此,李曜這個河中節度使麾下的正規作戰兵力實際為五萬人。
五萬大軍絕非小數,但在鎮守整個河中五府,即蒲州、晉州、絳州、慈州、隰州五州之地的前提下,能夠用於外出征戰的兵力,仍是頗為有限。
按照當下河北的局勢而言,由於邢、洺、磁、澤、潞五州均控製在李克用手中,因此晉州與絳州便成了“內地州”,基本無需駐兵。而慈州往西則正對鄜坊節度使治下的丹州,不能不駐兵;隰州地位則更加要緊,西麵仍是鄜坊,西北卻是夏綏節度使治下重鎮綏州,必然要駐紮軍隊。
此時的夏綏方麵,原定難節度使李思恭(拓跋思恭)死後,其弟李思諫於去年正式獲得朝廷任命,繼任節度使之位。鄜坊方麵,保大節度使是李思孝,此人也是拓跋思恭的弟弟,不過在前不久三藩之亂平定後,李思孝已經上表請求致仕,並推薦其弟李思敬接任。李曄命其以太師致仕,任命李思敬為節度留後。當然,按此時的慣例而言,過不得多久,保大節度使就該是李思敬了。[注:此時的藩鎮中,一部分有兩個稱唿,也就是多一個軍名。譬如李曜的河中,又名為護國軍,因此李曜的河中節度使也可以稱作護國節度使。而夏綏又名為定難軍;鄜坊又名為保大軍等等。]
拓跋氏雖然數年前和河東爆發了一場不算太大的戰爭,但經過此戰之後,拓跋氏認識到河東的強大,從此縮迴了向東延伸的觸角,老老實實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因此與河東的關係算不上很糟,甚至在年前還作為平王行瑜之亂的河東友軍出現。當然,由於河東軍進兵神速,戰爭很快打完,拓跋氏又故意保存實力,出兵極其緩慢,因此在這場戰爭中,他們的實際表現隻能說是打醬油。
鑒於這些情況,李曜對西、北方向的防衛並不是很緊張,特別是隰州以北還有河東的石州與其形成犄角之勢,原本應當屯駐重兵的一州,李曜也未曾真個放上一兩萬人馬在此。
因此,最後確定下來守衛兩地的是摧城左軍和摧城右軍。其中摧城左軍駐守慈州,摧城右軍駐守隰州。不過由於目前全軍尚在整編之中,實際上慈州和隰州還由河東兵鎮守,也就是李克用派出的部隊鎮守。按照李曜之前跟李克用匯報的情況,等河中方麵整訓完畢,再去換防。
史建瑭目前沒有直接帶兵,而是被李曜辟舉為河中馬步軍都虞候,負責全軍綱紀,同時被授命主持這次全軍整編,因此李曜開口便向他發問。
史建瑭泰然出列,抱拳道:“迴節帥,各軍整編事宜已於五日前完成。”
李曜又問:“戰力如何?”
史建瑭搖頭答道:“各軍兵士新老混雜、胡漢混雜,作戰能力良莠不齊,若以類比而言,某以為不足此前開山軍三成。”
李曜的眉頭頓時皺了起來,許久不曾開口。李襲吉見諸將麵麵相窺,便出言問道:“節帥,莫非近期有甚用兵之處?”
李曜環顧眾人一眼,緩緩開口道:“今日這白虎節堂之中,俱是我河中之中流砥柱,有些話,某便放開說了。”
眾人聞言,無論是久隨李曜,還是新入門下,均是精神一振,抖擻肅立。
李曜這才道:“方才天使宣諭陛下製敕,其中任命某為河東四麵總攬後勤諸事調度大行台尚書左仆射之事,算是題中應有之義,暫且不去說它。另有一事,便是陛下予某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某為使相,這無功受祿……爾等有何見解?”
眾人微微一怔,心頭皆暗暗詫異。這年頭不比肅宗之前,自打安史之亂以後,藩鎮日漸勢大,尤其是憲宗朝之後,藩鎮幾乎已經無可壓製,這時候隻要實力略強的節帥,無論有功無功,得拜使相都是尋常之事。更何況河中護國軍鎮守中都,坐控兩池,節帥手握雄兵五萬,還有河東為靠,如此實力,得佩相印又算什麽稀奇?
李曜見眾將如此神色,不禁微微蹙眉,再看李襲吉,卻見他端坐不動,垂下眼簾,眼觀鼻鼻觀心,似乎根本未曾聽見。
這時,郭崇韜忽然道:“節帥既然擔心無功受祿,必是料定這相印來之有因。”
李曜抬起頭,見他已然出列,便問道:“何因?”
郭崇韜道:“方才節帥先問我軍整編事宜,然後才問得拜使相之事,豈非已經告之我等,乃是關中有變?”
李曜微微露出笑容,卻仍然追問:“有何變故?”
郭崇韜聞言,略微思索,斷然道:“必是陛下有求於節帥……而且,恐怕還希望節帥能夠出兵相助。”
李曜哈哈一笑:“好,說得好,安時果然多智。”他讚了一句,又問眾人:“安時已然給了這許多提示,如此你等以為,陛下為何求我出兵?”
誰知這次說話之人大出李曜意料之外,竟是憨娃兒。隻見他大大咧咧地道:“這還能有什麽別的麽?指定是皇帝陛下又打了敗仗,想來想去,仍是無兵可用,隻好來找俺們河……中。其實這也不怪他,誰叫他每次一來找俺們,俺們就巴巴地敢過去幫忙,不僅從來沒說半個不字,連軍糧都是自掏腰包?這要換了是俺,俺也這麽幹啊!”
這話一出口,諸將忍俊不禁,一齊大笑。李曜也有些哭笑不得,但他這話其實也沒錯,隻好瞪他一眼。
憨娃兒見大夥全笑了,郎君又瞪他一眼,還當自己又說錯了話,頓時就像個霜打的茄子一樣垂頭喪氣,嘟嚷道:“節帥叫你們說,你們偏不說,偏等俺來出醜,哼……”
眾人聽了,笑得更歡,李曜也忍不住笑起來,搖頭道:“你這夯貨……其實你這番話,話糙理不糙,陛下那邊,確實是吃了敗仗,擔心長安不保,找我來搬救兵了。”
諸將一聽,俱是一驚,憨娃兒也詫異了:“還真是又吃敗仗了?”
李曜點頭道:“不錯,李茂貞認為陛下新募安聖、保寧等軍,是為討伐他而去,因而帶兵逼近長安,陛下遂派覃王領兵相抗,結果在三橋戰敗,諸軍潰散。如今李茂貞屯兵休整,即將進犯長安。陛下無法可想,欲幸北都,求我河東庇護,然則李茂貞賊軍逼近,神策軍又陽奉陰違,隻得來請我出兵相迎,以為護衛。”
李承嗣皺眉道:“這時機卻是碰得巧了,若是整訓之前,哪怕隻有開山軍一軍西奉聖駕,料那李茂貞也不敢抵近相逼,偏巧我河中此番乃是全員打散重編,如今七軍之中,唯有朱押衙的近衛軍編製還算齊整,其餘六軍皆是混編,良莠不齊,根本難經戰陣……如此卻又怎生是好?”
史建瑭作為這次整編的直接負責人,雖然之前已經匯報過一次,說如今這六軍全無磨合,根本不堪一戰,此時仍不得不再次強調:“節帥,如今這六軍,實不足以上陣殺敵,還請節帥慎重。”
李曜沉默數息,問諸將:“你等身為指揮,又如何說?”
諸將聞言,盡道不可。
李曜皺起眉頭,扶額思索片刻,道:“各軍情形,某已盡知。然則你等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他麵色淡然,道:“我軍新編雖是事實,然則李茂貞未必知曉,若我出兵三萬,詐稱五萬,以迎天子,李茂貞定以為我所領仍是河東精銳,未必敢與我戰。再者,神策雖日漸敗落,仍有三四萬人馬,我若出兵西進,號稱五萬大軍,加上神策二軍,李茂貞兵力至多與我相若。前次我受命拔城梨園,所用不過兩萬兵,便一舉蕩平邠寧,勤王功成。而此番護國、神策共計,看似有八九萬大軍,李茂貞如何敢戰?因此我軍雖未練成,卻也不懼再往關中走上一遭。”
李嗣恩道:“別說李茂貞不敢一戰,便是他真吃了雄心豹子膽要與我軍一戰,我護國軍又有何懼?某還記得節帥當初曾說過,光靠訓練,永遠練不出最強的軍隊,隻有實戰,才是對軍人最好的鍛煉!某這些日子一直在忙整編之事,但對我開山右軍的訓練,也未曾放鬆,如今這開山右軍雖然較之當初的開山軍大有不如,但若說麵對李茂貞的鳳翔兵,卻也無懼一戰!說起來,某還真想來他一場實戰,給那些新兵蛋子長長見識!”
別看李嗣恩年紀比李曜還小一歲,其在軍中卻呆了足足六七年,說起這話來底氣十足。
他這一說,其餘諸將也都不甘示弱,紛紛表示,如果拿現在自己麾下的新軍去戰朱溫,或許頗有麻煩,但若說是去關中會一會李茂貞,那卻是問題不大。唯有前河中牙將,現摧城左軍都指揮使張訓有些遲疑,道:“諸位同袍皆是河東悍將,看不上關中諸蕃也不足為奇,隻是有一遭:前次節帥隨晉王平定關中三藩之亂,說是三藩,其實隻與同華、邠寧二鎮交了手,並未與李茂貞的鳳翔兵過招,如此便將鳳翔兵看得如同華、邠寧二軍一般無二,是否過於草率?某意李茂貞之鳳翔軍雖不及沙陀精銳,卻也當略勝同華、邠寧二鎮才是。”
張訓這話雖然聽來有些長他人誌氣,滅自家威風,但李曜知道,其實這話說得還是有幾分道理的。李茂貞自出鎮鳳翔以來,這些年也算是一直在東征西討,若是沒點戰鬥力,如何掌控了五鎮之地的?他如今可不僅僅隻有一個鳳翔軍,天雄、武定、山南西以及新占的邠寧,這四鎮可也都是他的地盤,這些地盤的周圍,也都還有別家藩鎮,若是沒點真正的實力,光靠扯著嗓子充威風,能站得住腳麽?
但張訓畢竟不是老開山軍的底子,這話說出來,李曜的老部下們自然不服。別說老部下,就連從李曜出使淮南之後才跟隨他的史儼也不服氣,輕哼一聲道:“李茂貞再強,強得過朱溫麽?當初節帥隻領三千騎兵,便可橫行中原,打得朱溫三十萬大軍隻有應付的份兒。如今節帥坐擁雄鎮河中,手控勁旅五萬,莫說隻是西進關中迎奉聖駕,便是要領兵去踏平鳳翔,我史某人也毫不擔憂,願為節帥先鋒!”
咄爾現在是摧城左軍副都指揮使,也就是張訓的副手,他自從升任這個職務之後,一直對自己成了河中舊將的部下有些不樂意,此時聽了史儼這話,更覺得這個軍使太沒膽魄,當下哼了一聲,不冷不熱地道:“這話俺信!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史軍使乃我河東驍將,自然說得起這話。可憐俺這摧城左軍裏也分了兩千多號開山軍的老弟兄,卻竟然連仗都不敢打了……”
張訓聞言,臉色瞬間漲紅,脖子上青筋凸出,強壓著怒氣道:“拔塞幹將軍(拔塞幹是咄爾的姓),節帥召我等議事,如今尚未決斷,豈不正是某等各抒己見之時?你若自認有理,隻管將某說服,卻不必這般指桑罵槐!”
咄爾冷笑一聲,正欲反唇相譏,忽見帥位上的李曜麵色一冷,雙目之中厲光如刀一般刺來,頓時心中一寒,不敢再開口相爭,隻好別過臉去,一言不發。
李曜這才收迴冷厲的目光,麵色恢複如常,對張訓道:“訓之,你方才有一言說得甚好。某召爾等白虎堂議事,隻要尚未決斷,要的便是各抒己見。”
他微微一頓,忽然轉頭,出人意料地朝一名麵白無須的中年人望去,問道:“張監軍有何高見?”
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八)
李曜口中的張監軍是一名四十上下的中年宦官,著緋色官服,容貌端方,可能因是宦官之故,整個人看起來偏於文弱。他名居翰,字德卿,乃是前掖庭令張從玫之養子。此次來河中之前本已被下令前往幽州做監軍,走到蒲津渡,恰好遇上李克用與朱溫的河中爭奪戰,因此前路受阻,盤桓在李克用軍中。後來李曜接手指揮權,內查防務時才發現他的存在。後來河中收複,李克用直接將李曄所贈的那張任命河中節度使墨敕上填進了李曜的名字,李曜便開口向李克用要人。
他的理由很簡單,也很充足:幽州局勢尚不明朗,如果監軍此時去範陽,萬一有個三長兩短,雖然陛下未必怪罪,可說出來卻是折了我們河東的臉麵,人家會覺得咱們河東連監軍都保不住。再有就是,監軍走到一半又掉頭迴去,兆頭未免有些不祥,正巧大王既然命我鎮守河中,那便留下張監軍在蒲州便是,幽州方麵等局勢穩定了,朝廷再派一名又有何妨?
李克用根本不知道李曜為何要留下這位張監軍,反正在他看來,朝廷的監軍製度基本上已經是徒有虛名,誰來監軍不是監軍,不就是個宦官麽,有什麽大不了的?因此自然不會為這點小事讓自己的愛將心有芥蒂,當下應承下來,迴頭就給皇帝陛下上疏一道,說了這事兒。皇帝這時候正感激李克用歸還邠寧,更不可能為這早就名不副實的監軍問題駁了他的麵子,連想都沒想,禦筆一揮就批了一個“可”字了事。
對於“監軍”這個詞,李曜作為曾經深受某些粗製濫造的所謂曆史電視劇毒害的一個普通觀眾來說,曾經有一段時間十分厭惡,特別是對唐朝和明朝的監軍,有一種莫名的憤恨,因為一看到這倆字,他就聯想到宦官專權,而宦官專權,在他的印象中,就沒哪一迴是好事。
宦官專權其實是唐代中後期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但相比於東漢和明代的宦官之禍,唐代宦官的專權無疑更加了得,因為他們不僅間接掌握了部分“皇權”也就是中央權力,而且獨以掌控兵權為標誌。有唐一代,宦官對內掌握禁軍,對外出任各藩鎮的監軍。自李輔國起,每一朝權勢最強的宦官必然掌握禁軍,發展到後來成為“權閹四貴”,就是兩神策軍中尉和兩樞密使。
事實上宦官監軍早在東漢時已有先例,延喜五年,由車騎將軍馮緄上書請設監軍。當時主要是為防止猜忌陷害的權宜之計,與軍權無關。而唐代起初襲隋製,則是以禦史監軍。這個時期的監軍,也僅是以皇帝特派員的身份常駐方鎮“監視刑賞,奏察違謬”而已,既不是常設機構,也沒有參與指揮軍隊。直到玄宗開元二十年後,才開始出現以宦官監軍。
比如天寶六年,高仙芝軍出討小勃律,就由宦官邊令城監軍。不過,雖然當時宦官在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但是還屬於一種臨時製度。但到了玄宗末期,由宦官出任監軍就開始漸漸普及,並且初具規模。到了德宗貞元十一年,開始“鑄監軍印”。監軍置印代表著宦官監軍有了法律保障,宦官監軍也由此製度化。
製度化的表現之一,是宦官監軍由臨時任命改為常設機構,在朝稱之為監軍院或監軍使院,設有監軍使和副使。監軍使直接聽命於皇帝,與地方藩帥互為統屬,互相製約,部下有副使、小使、判官若幹人,同時還擁有自己的親衛兵,也就是牙兵。這一點,李曜在穿越唐朝之前,是完全不知道的。在他的印象中,監軍宦官不就是那些個捏腔拿調、打著皇帝招牌胡作非為的閹豎麽?卻不知道唐代的監軍宦官,不僅地位高、權力大,甚至還有自己的一支軍隊。
正因為監軍有軍隊,又是代表中央利益,因此經常會與節度使發生衝突,所以反過來說,他們組建自己的牙兵也帶有一定的自衛性質。
至於為什麽一開始是禦史監軍,而後來則慢慢發展到了宦官監軍,理由當然是很充足的。按照李曜學生時代教科書的習慣性說法,那是“有著曆史的必然”的。[注:詳見附文。]
如果隻說藩鎮方麵,應該說宦官在藩鎮監軍的作用,正麵作用要大於負麵作用。安史之亂後,大唐陷入分崩離析,朝廷為了滿足平叛的需要,廣泛下放原屬中央的部分權力,使得地方權力迅速集中,藩鎮的勢力隨之膨脹,成為“既有土地,又有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的一元化實體;但是,集地方諸權於一身的藩鎮統帥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權力是有限的,因為他們必須與藩鎮內的另一巨頭——監軍使共同分享決策權與管轄權,即在藩鎮的內部,其管理實為“一元雙頭”共治的政治模式。在該模式下,監軍使的存在對藩鎮而言,它既是肩負著抗衡、製約藩帥的“中央代表”,同時也是調和藩鎮內部關係、協助藩帥管理的“合作夥伴”。
首先,宦官監軍發揮了在中央和藩鎮之間進行傳達和溝通的作用。安史之亂後,“方鎮相望於內地”、“天下分裂而無紀”,監軍使作為連接中央與藩鎮的紐帶,包括“上傳”與“下達”兩方麵的內容。下達是指監軍使將中央的“關懷”傳達給藩鎮;而上傳則是監軍使將藩鎮內的重大事務及時上奏朝廷,是皇帝在通過進奏院途徑之外,了解藩鎮情況的另一方法,為中央的決策提供資訊上的補充,防止因為信息來源單一而造成中央的決策錯誤。[注:詳例見注釋1]
有此可見監軍使和中央保持了緊密的聯係,時刻報告藩鎮上的軍政大事,這些情報也對中央的決策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次是監軍的宦官在藩帥的任免上擁有一定的發言權。作為唐代中後期位權傾一方的地方大員——藩帥,朝廷對其任命與管理極為重視。通常先要經過“臨軒冊命”的程序,並賜予“雙旌雙節”的儀式,最後,由朝廷以詔製的形式昭告天下。通常情況來說,任命藩帥要經過皇帝與宰相在禦前會議上研究議定,對於情況比較複雜的藩鎮,特別對於有過割據經曆,或者軍將比較桀驁不馴的藩鎮,中央還需要考察所任藩鎮內的反應,主帥的任命往往依“眾議”而定。因此,及時並準確地掌握藩鎮信息對於中央的決策至關重要。由於監軍使常駐藩鎮,對藩鎮內各方麵的軍政情況比較了解,所以常常由他們向朝廷傳遞藩鎮上的情況。主帥“有物故者”,往往“先遣中使察軍情”而後授之,有時直接由監軍使向中央推出藩帥的人選。對於中央而言,監軍使的建議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有時甚至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注:詳例見注釋2]
這還沒完,監軍使向中央推薦的不隻是藩帥,還包括藩鎮內的重要官員,有時還包括副使、行軍司馬等。如貞元十二年六月,宣武節度使李萬榮“病風,昏不知事,霍仙鳴薦宣武押牙劉沐可委軍政。辛巳,以沐為行軍司馬”。
再有一個作用,就是緩和矛盾。監軍使常駐藩鎮,如果隻是傳達上意並向中央迴報情況顯然是不夠的,對於唐代中後期藩鎮林立的局麵,各個藩鎮之間也有許多的利益衝突,所以監軍使還需要緩和藩鎮間的衝突,調和藩鎮內不同利益群體矛盾的功能。其表現為保護可能遭受不公正待遇的節將以及安撫士卒等。[注:詳例見注釋3]
還有就是平息叛亂的作用。監軍使,作為與節度使地位相當的中央特派官員,在藩鎮內部出現主帥病重、亡故或被驅逐,以至於內部出現極度不穩定的情況,或麵臨軍將嘩變的威脅,在此情況下,監軍使應當主動地承擔起平叛彌亂的重任,以恢複藩鎮局勢的穩定。[注:詳例見注釋4]
因為這些穿越到唐朝之後對“監軍”的了解,李曜現在對“監軍製度”已經沒有了早先那種莫名的憎恨,而是更關注監軍本人的品性、能力。當然與此同時,他作為地方藩鎮首領,對監軍也談不上有太多的好感。
事實上,李曜如今對監軍的態度是:有利用價值,要盡力利用。
而張居翰此人,李曜很清楚,這是一個很值得一用的人才。他年僅二十五六的時候,就在排資論輩風氣極盛的皇宮中做到樞密承旨,繼而升為內府令,這兩個位置都是那種既會做事、又會做人之輩才能玩得轉的,而他做了,且做得甚好。曆史上他在此之後就出任劉仁恭的監軍,朱溫掌控朝廷大權,逼迫昭宗殺掉各地監軍,廢除宦官監軍製度之時,劉仁恭抗旨悄悄將他隱匿,這也變相地說明他做人做事的能力。而後李嗣昭出鎮,他為李嗣昭監軍,更是立下莫大功勞,待得李存勖滅粱稱帝,大封群臣。當時宦官馬紹宏與大將郭祟韜資格老,功勞大,二人當為掌兵權的樞密使。相對而言,馬紹宏的資曆高於祟韜,但他誣殺大臣,收受賭路,作威作福,天下人多怨之。郭祟韜恐伯他掌權之後難於駕馭,便奏請資曆比自己低的張居翰同掌樞密,另委馬紹宏為宣徽使,馬紹宏因此怨望不已。郭崇韜當時選擇張居翰,也是因為了解張居翰的個性,果然張居翰深知自己無法與郭崇韜抗衡,因此謹小慎微,最終保住性命。
如果僅僅如此,李曜也隻是當他可以一用罷了,但也未必大用,因為他沒有擔當。然而後來還有一事,卻可以證明他是有擔當的,此前隻是礙於形勢,不得已而謹慎自保罷了。
那是同光三年九月,後唐莊宗李存勖命太子李繼岌、樞密使郭崇韜出征後蜀,蜀主王衍之弟王宗弼暗地裏向郭祟韜投降,請求封自己為兵馬留後,郭祟韜許之以節度使之職。
後唐軍至成都,王宗弼遷王衍於西官,收成都尹韓昭、宦官宋光嗣等殺之,將首級送給李繼岌,王衍自知抵擋不住,遂上表乞降。繼岌入成都時,王衍身穿白衣,銜壁牽羊,以草繩係頸,迎降道左。莊宗召王衍赴洛陽,並賜詔書說:“固當列士而封,必不薄人於險,三辰在上,一言不欺!”
結果到了同光四年四月,就當王衍行至秦川驟時,突然傳來了李嗣源在魏州被叛兵擁立為帝的消息,李存勖慌忙東征平叛。大軍將從洛陽出發時,伶人景進獻計說,李嗣源來勢兇猛,陛下應獅子搏兔,全力以赴。如今太子繼岌遠在成都未歸,陛下跨河東征,國內必然空虛。王衍族黨不少,一旦為亂,局勢將不可收拾,不如將其殺掉,以免除後思。
莊宗當下便派宦官向延嗣齏敕誅殺王衍,並下詔說:“王衍一行,並宜殺戮。”
張居翰在複查詔書時,認為王衍既己投降,現在又出爾反爾,把他斬首,實在不合天理人情,便將用書貼在柱子上,將‘行’字塗掉,改為“家”字,於是“王衍一行。便成了“王衍一家”。
擅改詔書顯然是要冒殺頭風險的,所幸的是,向延嗣根本沒有想到當時唯唯諾諾地張居翰居然有勇氣偷改詔書,因而接到詔書時並未懷疑。更何況當時軍情緊急,羽檄飛馳,李存勖自顧不暇,當然也無心追究此事了。正是因為這一字之改,後蜀百官及王衍的仆役等一千餘人的性命,才得以保全。
李曜作為一個後來人,看過無數災難後全國齊心救援中發生的感人故事,深知生命的可貴,因此心中對張居翰的評價頗高。張居翰不倚仗地位招事攬權,冒死更改詔書以救無辜,在宦官中不失為正人君子。連對道德要求極其嚴格的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在論及後唐的宦官時也說:“承業(即張承業)之論,偉然可愛,而居翰更一字以活千人。君子之於人也,苟有替焉,無所不取。吾於斯二人者有所取焉。”
李曜這段時間其實一直在觀察張居翰,隻是這位監軍的確格外謹慎。他來河中監軍之時,本帶了一千牙兵為護衛,到李曜整編之後,發現李曜自己居然隻留了三千“近衛軍”為牙兵,第二天就將自己的牙兵分了七百人送給李曜,讓他編入新軍,自己隻留三百人。用他的話說:“有蒲帥鎮河中,巍巍然不可侵矣,留三百防備宵小即可,多亦無用,不如為鎮兵。”
李曜為觀察他的真意,當下便表示同意,結果張居翰果然將這七百人送入軍營,自己隻留下三百牙兵為監軍使府護衛。
而在此後,李曜特意試探,許多事根本不與他商議,直接下令,他也至始至終不發一言,就仿佛自己將自己當做空氣一般。然而與此同時,他卻主動去了幾趟新近正在擴大的河中軍械監,平時則多往田間地頭跑。李曜也裝作不知,根本不曾主動找他,直到昨日決定要去拜祭池神之後,張居翰才第一次來節度使府登門拜訪。
更意外的是,張居翰此來不為別事,而是建議李曜將河東軍械監的製度照搬用到河中來,特別是農業生產方麵,張居翰建議頗多,其中有“河中西、南皆臨大河(黃河),軍械監農業司可興修水利,以利百姓。”又提到“新產之‘丙型水排’,可堪大用”等等。
李曜驚訝之餘,頗覺欣慰,當時便將自己在農業發展上的一些看法、安排說給他聽。張居翰聽了之後,既敬且喜,主動請命道:“奴婢實不知兵,唯於節帥所言‘農業’之道略有所思,若節帥不棄,奴婢願為此事奔走一二。”
這等於是完全放棄了對李曜兵權的監督,反倒為他這河中打牢實力基礎在考慮,李曜略一思索,便應承下來,讓他與新任河中軍械監掌監張敬詢商議、打理此事。張居翰得命,痛快地去了。
諸將已經知道這件事,因此李曜此時忽然出聲問張居翰這個有名無實的監軍對是否出兵西進關中以迎奉聖駕的看法,諸將都是大惑不解。十幾雙眼睛,同時朝張居翰望去。
張居翰似乎自己也未曾料到李曜會問他對這件事的看法,微微一怔,才一臉愕然道:“這……奴婢以為,節帥忠勇多智,此事必有萬全之慮,因此無論節帥如何決斷,總是不會錯的,奴婢隻管奉命行事足以。”
------------------------------
注釋1:譬如貞元八年三月,汴帥劉玄佐卒,將佐匿喪不發,德宗聽取監軍使孟介與行軍司馬盧緩立陝藐觀察使吳湊的建議。當吳湊尚在赴汴途中,玄佐“樞將遷,請備儀,緩不許,又令留什物侯新使,將士大怒”。劉玄佐子婿及親兵設法激怒三軍,衙兵、親將擁戴劉玄佐子士寧為留後。士寧“乃以財物分賜將士,請之為帥,孟介以聞”。
而張弘靖鎮宣武,屢以厚賞“悅軍士”,弄得“府庫虛竭”。繼任節帥李願,不恤軍將,“又峻威刑,軍士不悅”。長慶二年七月壬午夜,牙將李臣則作亂,驅逐李願,推都押牙李齊為留後。“戊戌,宣武監軍奏軍亂”。
注釋2:譬如貞元九年十二月,宣武都知兵馬使李萬榮發動兵變,驅逐“忍暴淫亂”的節度使劉士寧。監軍使朱希顏力薦李萬榮為宣武節帥,稱:“‘萬榮安無有功,聞亦忠義,甚得眾心,若更淹遲,卻恐事不穩便。今商量除一親王充節度使,且令萬榮知留後”。盡管陸讚堅決反對此議,但未被德宗采納,一年後朝廷真授其為宣武節度使。
又有貞元十五年二月,宣武節帥董晉薨,以行軍司馬陸長源接任。然“長源性刻急,恃才傲物”。擅自違反軍中慣例,引起眾怒,長源亦不為之備,為亂軍所殺。監軍俱文珍以宋州刺史劉逸準久為宣武大將“得眾心,密書召之;逸準引兵徑入汴州,亂眾乃定”。朝廷遂以逸準為宣武節度使。
注釋3:鹹通中,“南詔寇嶲州,掠成都”,朝廷遷高驕鎮西川。因蜀兵不堪戰陣,故“罷突將月稟並餐錢”,引起軍人嘩變。當時在此防冬的天平軍聞變,出兵格戰,不勝。監軍慰撫之,皆曰:“州雖更蠻亂,戶口尚完,府庫方實”,然高驕盜削軍糧,眾人不堪,由是致亂。“監軍懼,講解之。取役夫數百,名叛卒,藉斬其首,乃定。
大曆十年(775)二月,河陽三城使常休明,出城慰問防秋歸來的兵士。由於其平日待兵士苛刻少恩,防秋兵與城內兵合謀攻之,休明奔東都,眾推兵馬使王惟恭為帥,大掠,數日乃定。“上命監軍冉庭蘭慰撫之”。
勘定黃巢之亂,僖宗還京。時藩鎮各專租稅,“河南北、江淮無複上供,三司轉運無調發之所,度支惟收京畿、同、華、鳳翔等數州租稅,不能贍,賞賚不時,士卒有怨言。令孜患之,欲收鹽利以贍軍。重榮上章論訴不已,遣中使往諭之……‘重榮乃數令孜罪惡,責其無禮’,監軍為講解”。
注釋4:貞元十年(794),義成節帥李融病,軍府委政植。“大將宋朝晏構三軍為亂,中夜火發,植與監軍列卒待之。遲明,亂卒自潰,即日誅斬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