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笉轉頭一看,卻見到王弘搖了搖頭,他此刻臉色雖然灰白,目光卻十分堅決。
王笉頓時猶豫了一下,王弘用力咳出一口血沫,澀聲道:“醫術為仁術,天心是我心……耶耶不許你殺人。”
王笉雙目中淚水奔流而下:“耶耶!”
馮霸雖然廢了一隻手,卻用另一隻手往地下一撐就搖搖晃晃地站了起來,正巧聽到這話。他看了自己無力垂下的右手,恨聲道:“好個假仁假義的偽君子,你兒子帶家丁來殺我,你竟然有臉說什麽‘醫術為仁術,天心是我心’!你既然要假裝仁慈,某便成全了你,看你能不能學那佛祖,割肉飼鷹!”
他見王笉雖然是“男子”之身,手中又持了他的橫刀,卻也不怵,隻欺王笉身體瘦弱,不像會武的模樣,反手再次拿出弓來,彎弓上箭,就要射殺。
可憨娃兒自打丟出石頭,已然邁開大步朝馮霸奔來,此時見馮霸兇性未減,勃然大怒,吼道:“賊老鼠,還敢在俺一柱擎天麵前傷人!”
這夯小子嗓門極巨,一句話吼得周邊稀稀朗朗的樹木沙沙作響,馮霸右手本就傷得極重,這弓都是勉強拉開,此時被憨娃兒一吼,竟然拿捏不住,一支箭“嗖”地射了出去。
李曜在遠處大吃一驚,幸好馮霸這一箭全無準頭,竟然射偏了老遠,直接飛到不知哪裏去了。
王笉卻仍是吃了一驚,手裏的橫刀竟然有些發抖,但仍然一步不退地擋在受傷的父親麵前。
唐朝的弓分為長弓、角弓、稍弓、格弓四大類。長弓步兵用,弓身通常在2米以上。角弓騎兵配備,弓長不超過1.5米,稍弓用於打獵,格弓用於皇家禁軍。唐朝的弓箭式樣繁多,僅被日本遣唐使吉備真備帶走的弓箭就有弦纏漆角弓,馬上飲水漆角弓,露麵漆四節角弓,射甲箭,平射箭等等。
馮霸乃是步將,所用的弓乃是長弓。說起長弓,熟知軍事之人必然想到英國長弓。但英國長弓跟唐朝長弓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弓。
英國長弓是單弓,射程取決於弓的長度,弓越長射程越遠,但人的身高的是有限度是不可能有超越人體極限的長弓的,而中國弓是複合弓,射程與身高無關隻取決於持弓人的力量。現代弓箭都是複合弓,所以就科技含量來說中國弓是最接近現代弓箭的。
當然中國的弓的製作方法是非常難的,尤其是反曲弓,因而殺傷力還是很強大的。至於弩,的確是威力巨大,但是它射速太慢,一般情況下,發一弩的時間可以射三箭了,自古中國人都是將弩和弓搭配使用的,所以才叫弓弩弓弩。
國外的全身甲看起來很誇張,但是碰到反曲弓還是很輕易就能穿透的,(參看蒙古人入侵)。蒙古人的弓遠遠比不上漢人製造的弓,就能將重甲騎士們打得落花流水。另外,唐宋是中國鎧甲的高峰,這一點也不能不察。據傳,羅藝從軍衝陣時,身披多箭,仍奮不顧身,大破突厥,如果說甲不行,身披多箭,焉能留下性命來?再奮不顧身也白搭了。
馮霸這弓也是長弓中的強弓,威力頗為不小,但是對人的力量要求也高,他平時用這弓自然毫無問題,可此時有肩胛骨幾乎全碎,能強行開弓一次,已然是一口氣支撐著,現在這必殺的一箭被憨娃兒吼破,再叫他開弓,那就半點可能也無。
王笉毫無戰陣經驗,隻是懾於馮霸麵色猙獰可怖,下意識裏有些恐懼,根本沒能去推算他還有多少戰力。
馮霸見事不可為,雖然心中不甘,卻也不敢再逗留,正要再逃,那憨娃兒大步流星已然趕到其身後不遠,見他又要溜之大吉,心中蠻性大發,怎麽也不能容許馮霸再次從自己手中溜走,吐氣開聲,猛然把手中鐵棍朝馮霸飛砸而去。
可憐馮霸也是一身武藝,卻哪裏見過這等蠻人,竟然能把五十斤的鐵棍當“暗器”來使,這次再也躲避不開,被那鐵棍直接插中,從後背穿出前胸,轟然倒下。
等憨娃兒趕到,馮霸已然死得不能再死。
------------------------------
與此同時,遠在中原的中書令、汴帥朱全忠也正為一件意料之外的事鬱悶不已。
此事的發生,算來真的是個意外。前不久朱溫滅掉秦宗權,連得封賞,心裏非常高興,隻覺得大業有望,再加上滅掉秦宗權之後,就已經沒有了後顧之憂,這使他覺得有必要上徐州前線巡視一下,於是就把這個命令傳達給了徐州前線的主帥朱珍。
既然節帥要來前線視察,朱珍當然不敢怠慢,就像後世的基層幹部迎接上級領導視察工作一般,當即傳令下去,叫各軍把內務抓緊時間搞一搞,別整得又髒又亂的,到時候節帥看了不高興。這本來也沒什麽問題,各軍也確實都在搞,但朱珍偏偏又怕下麵人偷懶,特地任命軍候範權全權負責檢查和督促這項工作。範權接到命令,當然也就去了,挨個營寨檢查。
意外的是,範權檢查到哪個營盤都沒事,偏是檢查到大將李唐賓手下的部將嚴郊那裏的時候出了問題。說起來也不是什麽大事兒,就是嚴郊對這次主將安排下來的工作沒太當迴事,估計是動作比較遲緩,工作指標沒能達到要求。
本來嘛,朱溫人還沒到,時間還是有的,放在一般人身上,心平氣和地說兩句,告訴他認真點,也就過去了。但是範權這個人似乎有點狗仗人勢,仗著自己是受朱珍的委派,耍了一把威風,把嚴郊大罵了一頓。嚴郊氣得不行,但又敢怒不敢言,隻好等範權走了,跑到自家老大李唐賓那裏告狀,說範權仗著朱珍的勢頭,打狗也不看主人麵,明顯是沒把老領導你放在眼裏。結果呢,李唐賓跟朱珍素來不睦,一聽這話,當時就火了。
這裏必須要說的是,朱珍是徐州豐縣人,這個地方與朱溫的老家碭山相距不過百裏,也算朱溫的半個老鄉。他少年時,與龐師古等人跟著朱溫起兵投奔黃巢,其後也一直跟著朱溫,衝鋒陷陣,所向披靡,乃是朱溫手下頭號戰將。
而李唐賓也是從黃巢那邊過來的,但他在一開始是尚讓的人,中和四年三月,尚讓與朱溫決戰尉氏門,李唐賓兵敗而降。此人手使一條長矛,驍勇絕倫,號稱是朱溫手下頭號猛將。
既然兩個都是頭號,同行是冤家,朱珍和李唐賓自然互相看不上,誰也不服誰,而且也曾有過比較大的矛盾。早在當年汴軍攻打鄆州時,朱珍作戰不利退迴了濮州,又未經稟報就派人從汴州將家眷接了過去。這個事情就犯了非常大的忌諱,朱溫聽到了立即起了疑心,馬上派人將他的家眷追迴,又派人去濮州召朱珍迴汴州,命李唐賓代替朱珍。
幸虧這件事被朱溫的首席謀士敬翔知道了,馬上對朱溫說:“朱珍帶兵在外,又犯了派人接家眷這種大忌,當然不應該,但是你現在不僅把他召迴來,又奪了他的兵權,這不是擺明了要逼著他造反嘛!”朱溫一聽,如夢初醒,馬上派人將使者追了迴來,取消先前的決定。但想來想去還是不怎麽放心,就暗中命令李唐賓監視朱珍的舉動。朱珍知道了後,心情當然很不痛快,晚上就把部將都召到帳中喝酒解悶。結果李唐賓得報後,懷疑他起了異心,準備聚兵造反,所以馬上帶著十幾名親兵迴汴州向朱溫報告。當時城門守將以深夜城門已關為由,不放李唐賓出去,李唐賓更加疑心,當場便斬將奪門而出,連夜奔迴汴州。
朱珍聽說此事,知道大事不好了,也連忙單騎奔迴汴州,向朱溫說明情況。朱溫蛋疼糾結之下,畢竟對兩人都很愛惜,俱不加罪,反擺了一桌酒菜為兩人和解,然後又命兩人返迴濮州。
但是有些心結不是那麽容易解開的,所以從此以後,兩人便結下深怨,問題是每次出兵,朱溫還是讓他倆在一起搭班子。當然這也是朱溫獨特的用人之道。因為既然把兵派出去了,就要防著帶兵的將領反叛,把兩個互相看不上的人捏在一起,使其相互監督、相互防備,那這兩個將領反叛的可能性都會大大減小。這種手段確實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朱溫也沒料到,這樣的安排有時候也會適得其反。
就說這次,本來也不算是多大個事兒。嚴郊“責任區”的衛生評比不合格,受了點批評,人家又沒說要扣你的考核獎金,放在一般人身上,打個哈哈也就過去了。但是嚴郊心裏不服,認為自己很委屈,所以就到“分管領導”李唐賓那裏反映情況。如果李唐賓要是跟朱珍沒有矛盾,甚至關係不錯,這麽屁大點的事,肯定也不會說什麽,頂多安慰部下幾句了事,因為這件事情嚴郊本身也有不對的地方,自己衛生不達標在先,也怪不得別人說你不是?但偏偏湊巧得很,李唐賓和朱珍的矛盾很深,一聽就毛了,認為這情況肯定是朱珍故意派人整自己,整不了自己就整自己的部下,總之是不給他李將軍臉麵,所以也就不再了解情況了,直接就跑去找朱珍幹仗。
這個時候,汴軍在徐州前線的主帥還是朱珍,所以他也肯定不能慣著李唐賓,兩人當場就吵起來了,而且越吵越兇,先從眼前這件事兒說起,接著又把以前的事兒一件件全扒拉出來說事。兩個猛將直腸子越說火氣越大,後來都失去理智了。但這是在朱珍的帳裏,那肯定是他占便宜,所以朱將軍當即命手下將李唐賓擒住,然後拔出寶劍,親手將李唐賓刺死,狠狠地出了口惡氣。
然而,李唐賓一死,朱珍就冷靜下來了,知道自己闖下了大禍,頓時嚇出了一身的冷汗。因為李唐賓不是一般的人,那是汴軍中的一員驍將,深受朱溫的寵愛,再加上李唐賓又是這次汴軍出征徐州的副帥,以他朱珍手中的權力,是殺不到這一級的將領的。左思右想之後,朱珍決定,誣陷李唐賓謀反,並以此為罪名,派人迴汴州向朱溫稟報。
當然朱珍也知道自己這次禍闖得太大,怕朱溫不原諒自己,又想到朱溫一向對謀士敬翔言聽計從,而自己跟敬翔關係似乎搞得還算是不錯,所以就想先去走一下他的後門,讓敬翔幫著自己疏通疏通,所以告訴使者先找敬翔稟報,然後再去把這件事稟報給朱溫。
使者按朱珍的交代先找到敬翔,向他報知了此事,並表達了朱珍想求他為自己在朱溫麵前多多周旋的意思。敬翔聽完,當場驚出一身冷汗,隨即滿口答應,妥善安排了使者,但他又怕朱溫聽了盛怒之下舉措失當,引起朱珍的恐慌,所以對此事匿而不報。直到這天夜裏,敬翔才去見朱溫,把朱珍殺李唐賓的事情向朱溫作了匯報。
果然,朱溫聽後,立即被氣得暴跳如雷,當即就打算命人去徐州前線斬殺朱珍,敬翔慌忙將其攔住,對朱溫反複陳明利害,又為其詳細謀劃,朱溫聽後恍然大悟,也不免大驚失色,連聲道:“若非先生教我,幾成大錯。”
翌日大早,朱溫就召見來使,說是徐州前線的事情他都已知曉,李唐賓這廝臨陣而叛,罪不可赦,對朱珍將其斬首之事,表示完全理解,並且十分讚賞。然後又命人將李唐賓留在汴州的妻子、兒女全部收監候審,這樣好言將使者遣迴,又親手寫了一封書信命人送往徐州前線,對朱珍好言安撫。朱珍接到報告,這才不再恐慌,自以為躲過一劫,安心下來備戰。
不久,朱溫按原定計劃從容來到徐州前線,行到蕭縣境內,朱珍率眾將出城幾十裏相迎。朱溫見朱珍來了,卻突然變臉,當即命人將其拿下,怒責其先斬後奏,擅殺李唐賓之罪,隨後命人將其斬首。
當要斬殺朱珍時,徐州汴軍內數十員大將一起跪倒為其求情,朱溫怒極攻心,一手掀翻了案幾,大罵道:“唐賓被殺時,你們為什麽不給他求情?”於是眾將皆不敢再言。
朱珍和李唐賓這兩個在汴軍中數一數二的大將就這麽莫名其妙的先後死了,這件事情,不可避免地在所有汴軍將士的心中,都蒙上了濃濃的陰影。由此一來,汴軍的士氣也隨之一下子變得低沉起來。而徐州方麵,卻因此士氣大振,對汴軍的防守也更加堅決,雙方戰事又進入了相持階段。
而此時,朱溫正拾掇著朝廷出兵攻討河東,宰相張浚也正躊躇滿誌,偏偏朱溫自己這邊出了事,想撈好處的他豈能不怒?
--------------------
今日迴老家,家中舊電腦竟然壞了,在網吧完成,沒有仔細檢查,若有錯漏,請諒解。
第025章 王弘托孤
馮霸倒地,眾潞州兵心喪若死,轟然而散。
李曜趕到王笉身邊之時,看見她扶著王弘,早已淚痕滿麵,而王弘已然麵如金紙,進氣少出氣多。李曜咯噔一下,一顆心直往下沉,也不去看直挺挺倒在地上的馮霸,搶到王笉麵前蹲下身去,看著王弘:“王博士……燕然兄弟,令尊既是醫學博士,想必你家學淵源,也是杏林聖手,何不速為令尊治傷解厄?”
王笉麵容慘淡,淚水漣漣地搖搖頭,撫著王弘箭傷之處哽咽道:“正陽兄有所不知,家父……家父所中之箭乃是將校專用的破甲箭,箭矢呈三棱形狀,且血槽極深,中箭之後,血流不止……若有我家玄曾祖王冰公取自《素經》的虎骨生肌膏,或許還能救得,可眼下……你看這傷……”說著,王笉再也忍不住心頭悲傷,俯首大慟,淚如雨下。
李曜連忙朝王弘傷口望去,卻見王弘所中之箭從背後射入,卻幾乎透胸而出,背後那傷口劃開三角形的口子,正血流如注,泊泊往外淌著血水。
李曜心中冰涼,內心無比自責,若非方才自己指揮時沒有料到馮霸慌不擇路之下竟然衝向自家營地,如今王弘豈會如此?王弘與他雖隻有一麵之緣,但他氣度高雅,仁義無雙,短短一席交談,李曜對他已經發自內心地生起了一絲尊敬之意。
李曜自責道:“王博士,此番李曜無能,竟然拖累博士至此,實是百死莫贖……”
王弘臉色似乎好了一些,艱難伸手,搭在李曜撐在地上的右手上,語聲微弱:“郎君無須自責,王弘本該是死罪之人……郎君,某已必死,有一事請求……”
李曜想安慰一句,卻說不出口,人家自己就是大唐醫學巔峰的人物,他豈能不知道自己的情形?隻好麵色悲慟地點了點頭:“王公請講,當不得一個請字,李曜必當竭心盡力,求謝千罪之一於王公。”
王弘看了王笉一眼,眼神忽然渙散了一下,又掙紮著聚攏目光,氣若遊絲地道:“犬子未曾獨自遠行,望郎君事畢之後,能稍移尊步,送犬子往太原……”
這對李曜來說真的不算什麽大事,當下忙道:“便是王公不說,曜亦該當如此,請王公放心。”
王弘微微猶豫,強撐著最後一口氣:“若犬子在太原後於郎君有所請求,亦望郎君能斟酌稍助,如此,王某何不瞑目?”
王笉在一邊聽了,哭得更加厲害,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串串滴落。
李曜心道:“這王博士氣度雍容,雅量高致,想必是高門貴第之後,王秦到了太原老家,自有家族照料,哪裏需要我幫他什麽忙?隻是,王博士臨死也沒有什麽好的托孤人選在身邊,隻有我這個沒甚大用的商賈之後,雖然糟糕了些,好歹說上一句,不過是臨死前的自我安慰罷了,我何必顧忌那許多,這王博士須不是歹人。”
當下主意打定,鄭重道:“王公既有此一說,曜雖無用之人,亦不敢卑詞稍卻,隻要屆時燕然開口,曜必竭心盡力,不敢稍輕。”
王弘嘴唇一動,似乎想說一個“好”字,卻忽然麵色一黯,眼睛已然無力地閉上。
“耶耶!”王笉猛然撲到王弘身上,哭得傷心欲絕。
李曜心中也是一陣悲傷,他聽王笉叫這聲“耶耶”,不知怎的就想起自己如今的便宜老爹,王笉似乎是家教甚嚴或是格外自律,之前一直稱唿王弘“父親”,隻有這一下,悲從心起,再也忍不住心中感情,這才叫出這一聲藏在心底裏的“耶耶”。
李曜見其哭得傷心,也不知道該怎麽安慰好,隻好用手輕撫他的背部,小聲勸道:“燕然,令尊……已然走了,節哀順變。”
王笉的背猛然一僵,然後悄悄挪開身體,用哭紅的眼睛看著李曜:“正陽兄……那賊子,可死透了麽?”
李曜一怔,迴頭看了馮霸的屍體一眼,隻見他直挺挺地躺在地上,憨娃兒早把那鐵棍抽了出來,正憨憨地看著自己,又猶猶豫豫地看了看已經逃跑了一段距離的潞州潰兵。
李曜對王笉點了點頭,沉聲道:“死是必然死透了,死得不能再死……”
王笉點了點頭,居然收了哭聲,隻是還有些哽咽,說道:“家……先父方才曾不許我傷人,隻是這賊子委實……我不願違逆父命,勞請正陽兄為我在這賊子身上刺上一刀,以示大仇得報,感激不盡。”她說著,深深地俯下身子磕了個頭。
李曜忙讓開身子,不敢受他全禮,口中道:“燕然何須如此?我亦恨他入骨,此事正欲為之!”說著,便操起馮霸那把橫刀,走到他的屍體麵前,學著某遊戲裏屌b無比的動作,雙手高舉橫刀,卻最終單手刺下,直接用刀將馮霸的屍身釘死在地上。
憨娃兒愣愣地在旁邊看著,忽然支吾了一下:“郎君,他,他可是俺殺的……”
李曜又好氣又好笑,瞪了他一眼:“我難道會抹殺你的功勞麽?放心好了,有肉給你!”
憨娃兒一聽肉的事情已經有了著落,心中大喜,忽然想起跑掉了剩下的人不禁急道:“哎呀郎君,那些賊老鼠都跑啦!那個李將軍傷得不輕,隻怕要糟。”
李曜看了看那些潞州殘兵逃跑的方向,冷笑一聲:“他們正是再去投李將軍的,李將軍安全得不得了。”
憨娃兒一愣,似乎有些想不明白,剛才還打生打死的,怎麽這麽快又轉頭他去了。
李曜卻不解釋,隻是問:“盧三何在?”
憨娃兒先搖了搖頭,又似乎忽然想了起來,急忙道:“啊,他清點傷員去了。”
王笉站起身來,朝李曜深深一禮:“正陽兄,先父身故,須得早日入棺,迴轉太原安葬,不知正陽兄可否將行程告之,小弟也好做些安排。”
李曜想了想,道:“今日要走已是不可能,明日我等早些啟程前往潞州,盡快交卸差事,而後我便讓家丁大隊先迴代州,我則留幾個隨從,送你去太原,你看如何?”
王笉點點頭,又是拱手一禮:“如此多謝,請恕小弟心中悲苦,此時實不願多言……”
李曜忙道:“燕然兄弟但請自便,令尊遺體我自會派人暫且安置,你不必擔心。”
------------------------------
當天夜裏李元審收攏亂軍,果然沒有追究他們造反之罪,隻說首惡已經伏誅,餘者不究,很快平息了事態。隻是這一戰由於最後李曜家丁大隊的參與,潞州兵損傷頗重,原先八百人的隊伍現在已經不到五百,要去晉陽交差已是不可能,隻好決定暫時領兵迴潞州,打算見了李克恭再作打算。當晚又來李曜營中拜會了一番,說了些感謝的話,邀李曜次日一同前往。李曜正擔心潞州生亂,有李元審這幾百兵陪同一道,正是求之不得,欣然應允。
第二次出發,李曜的商隊緊跟著李元審的後院將,不過由於昨天一事,倒也不好跟太緊,就這麽不遠不近地吊著。李曜一邊走一邊安慰了王笉一番,拐彎抹角打聽了一下王博士的過往,才知道他為何總說自己“死罪之人”。
此時說來話長,當初朱玫之亂後,僖宗由光啟三年三月起駕興元府,發往長安。但行至鳳翔時,又被鳳翔節度使李昌符以長安敗破之名強行留住。六月,楊複恭的義子天威都頭楊守立率軍與李昌符的儀仗相遇,兩人誰也不肯屈尊為對方迴避,結果發生爭執,雙方隨從在街上開始大規模械鬥,鳳翔城內也因此事被搞得人心慌慌。
僖宗聞報大驚,忙下諭調解,但一如往常,雙方誰也不肯奉旨。是夜,宿衛行宮的禁軍嚴陣以待,整晚燈火通明。
次日,李昌符竟以僖宗偏袒楊守立為由,悍然率兵焚燒了僖宗的行宮,隨後,又去攻打禁軍軍營。楊守立擁兵抵禦,雙方展開激烈地巷戰,沒想到身為地主的李昌符竟然兵敗,隻好帶著本鎮兵及家眷逃往隴州。僖宗隨後派護駕都將,武定軍節度使李茂貞為隴州招討使,出兵討伐李昌符。八月,隴州刺史薛知籌捕殺李昌符,滅其族,僖宗遂命李茂貞為鳳翔節度使。
經過這一係列的變故,僖宗連驚帶嚇,身體漸有不適,便招醫學博士王弘看診,王弘查知其心病更重於身病,開了些培根固元的溫方給僖宗調養,僖宗於是又在鳳翔住了數月。但在鳳翔時,各自事情都不順心,住得極不開心,他的病情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愈加嚴重。僖宗自知天年不久,滿朝文武也不想久留於鳳翔,便於光啟四年二月扈從僖宗迴到了長安。
再迴到長安的僖宗,自知即將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也不可避免地生出了許多感慨。遙想當年,長安城是多麽的富麗堂皇、雄偉壯觀,而今繁華落盡,觸目望去,到處是殘垣斷壁,荊棘雜草,好一派悲涼景象。懊惱、悔恨、自責、慚愧,千般滋味集於一體,讓僖宗突然生出一個念頭:應該去太廟裏祭拜一下列祖列宗了。
這是僖宗在還京後下發的第一道旨意,有關官員馬上著手準備。次日,僖宗抱著日趨嚴重的病體,在王公大臣們的侍從下,勉強來到太廟。唐朝的太廟,由太祖李淵始建於武德元年,三百年間,大唐曆代皇帝不斷袝入太廟,規模十分宏大。
但此時這座太廟,在飽經了戰火之後,也如同這座城市一樣,變得滿目凋零,破敗不堪了。僖宗迴想祖宗當年,鐵馬金戈,氣吞萬裏如虎的那份豪情,更覺無顏以對,祭拜之後,伏地痛哭,久久不能平息,觀者無不淚下。
祭拜祖廟之後,僖宗愧疚之情更甚,病情反而日漸加重,終日臥床不起。三月二日,病勢垂危,群臣皆以立嗣為當時要務。僖宗僅有二子,長子健王李震,次子益王李升,皆不滿十歲。群臣皆以皇六弟吉王李保年長,又素有賢名,為眾望所歸。但當時朝中大權掌握在左神策軍中尉,觀軍容使楊富恭手中。楊複恭素與皇七帝壽王李曄交好,故力主壽王繼位,並不顧群臣議論,派宦官劉季述率兵至壽王府,迎李曄入少陽院,召宰相及群臣參拜,正式將其立為皇太弟,即日監國。
三月六日,僖宗駕崩與靈符殿,年僅二十七歲。
縱觀僖宗一生,可以用生於安樂、死於憂患一句話來概括。他十二歲登基,少不經事,追求享樂,把朝中大權交到田令孜手中,他也因此度過了一段非常美好的青少年時光。然而,在他懂事以後,看到的是內有宦官專權,外有藩鎮割據、群盜侵淫,而他形單影孤,身邊連一個可以信任的人都沒有,於內於外,都毫無迴天之力。再後來,在黃巢咄咄逼人的攻勢下,他萬般無奈,置宮室社稷於不顧,倉惶逃出長安,從此顛沛流離,幾經周折,雖然最後還是死在了自己的皇宮裏,但在死後,恐怕也難有臉麵見列祖列宗與地下了。
三月八日,皇太弟李曄繼位於僖宗靈柩前,是為昭宗,年二十二歲。因楊複恭有冊立之功,昭宗賜其丹書鐵券,並加金吾上將軍。
就是在這個時候,王弘忽然被人參了一道,說是僖宗原本身體康健,就是因為他醫術淺薄,因而越治越重,最終山陵崩塌……總而言之一句話,及時說僖宗之死,全是王弘的罪過,於是被下獄問罪。不過此時新君登位,事務繁雜,一時沒顧上他。
李曜雖然有些成王敗寇的心思而看不起昭宗,但實際上,至少昭宗相比於他的父親和哥哥,無疑要賢明的多了,而且有誌於振興祖宗基業,並能從自身做起。他曾對楊複恭說道:“朕不德,今既得你的援立登上皇位,就應該去奢從儉,以示天下。朕曾見先朝故事,尚衣局每日上禦服一襲,太常每日奏新曲一首,從今以後這等奢侈靡費都可以禁止了。”
又問先朝遊幸製度,楊複恭迴道:“臣聞自懿宗以來,每次遊幸,都要準備錢十萬,金帛五車,十部樂工五百人,犢車朱網畫香車五百乘,諸衛士三千。”昭宗便下詔書,以後凡此類遊幸,費用一律減半。
王笉頓時猶豫了一下,王弘用力咳出一口血沫,澀聲道:“醫術為仁術,天心是我心……耶耶不許你殺人。”
王笉雙目中淚水奔流而下:“耶耶!”
馮霸雖然廢了一隻手,卻用另一隻手往地下一撐就搖搖晃晃地站了起來,正巧聽到這話。他看了自己無力垂下的右手,恨聲道:“好個假仁假義的偽君子,你兒子帶家丁來殺我,你竟然有臉說什麽‘醫術為仁術,天心是我心’!你既然要假裝仁慈,某便成全了你,看你能不能學那佛祖,割肉飼鷹!”
他見王笉雖然是“男子”之身,手中又持了他的橫刀,卻也不怵,隻欺王笉身體瘦弱,不像會武的模樣,反手再次拿出弓來,彎弓上箭,就要射殺。
可憨娃兒自打丟出石頭,已然邁開大步朝馮霸奔來,此時見馮霸兇性未減,勃然大怒,吼道:“賊老鼠,還敢在俺一柱擎天麵前傷人!”
這夯小子嗓門極巨,一句話吼得周邊稀稀朗朗的樹木沙沙作響,馮霸右手本就傷得極重,這弓都是勉強拉開,此時被憨娃兒一吼,竟然拿捏不住,一支箭“嗖”地射了出去。
李曜在遠處大吃一驚,幸好馮霸這一箭全無準頭,竟然射偏了老遠,直接飛到不知哪裏去了。
王笉卻仍是吃了一驚,手裏的橫刀竟然有些發抖,但仍然一步不退地擋在受傷的父親麵前。
唐朝的弓分為長弓、角弓、稍弓、格弓四大類。長弓步兵用,弓身通常在2米以上。角弓騎兵配備,弓長不超過1.5米,稍弓用於打獵,格弓用於皇家禁軍。唐朝的弓箭式樣繁多,僅被日本遣唐使吉備真備帶走的弓箭就有弦纏漆角弓,馬上飲水漆角弓,露麵漆四節角弓,射甲箭,平射箭等等。
馮霸乃是步將,所用的弓乃是長弓。說起長弓,熟知軍事之人必然想到英國長弓。但英國長弓跟唐朝長弓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弓。
英國長弓是單弓,射程取決於弓的長度,弓越長射程越遠,但人的身高的是有限度是不可能有超越人體極限的長弓的,而中國弓是複合弓,射程與身高無關隻取決於持弓人的力量。現代弓箭都是複合弓,所以就科技含量來說中國弓是最接近現代弓箭的。
當然中國的弓的製作方法是非常難的,尤其是反曲弓,因而殺傷力還是很強大的。至於弩,的確是威力巨大,但是它射速太慢,一般情況下,發一弩的時間可以射三箭了,自古中國人都是將弩和弓搭配使用的,所以才叫弓弩弓弩。
國外的全身甲看起來很誇張,但是碰到反曲弓還是很輕易就能穿透的,(參看蒙古人入侵)。蒙古人的弓遠遠比不上漢人製造的弓,就能將重甲騎士們打得落花流水。另外,唐宋是中國鎧甲的高峰,這一點也不能不察。據傳,羅藝從軍衝陣時,身披多箭,仍奮不顧身,大破突厥,如果說甲不行,身披多箭,焉能留下性命來?再奮不顧身也白搭了。
馮霸這弓也是長弓中的強弓,威力頗為不小,但是對人的力量要求也高,他平時用這弓自然毫無問題,可此時有肩胛骨幾乎全碎,能強行開弓一次,已然是一口氣支撐著,現在這必殺的一箭被憨娃兒吼破,再叫他開弓,那就半點可能也無。
王笉毫無戰陣經驗,隻是懾於馮霸麵色猙獰可怖,下意識裏有些恐懼,根本沒能去推算他還有多少戰力。
馮霸見事不可為,雖然心中不甘,卻也不敢再逗留,正要再逃,那憨娃兒大步流星已然趕到其身後不遠,見他又要溜之大吉,心中蠻性大發,怎麽也不能容許馮霸再次從自己手中溜走,吐氣開聲,猛然把手中鐵棍朝馮霸飛砸而去。
可憐馮霸也是一身武藝,卻哪裏見過這等蠻人,竟然能把五十斤的鐵棍當“暗器”來使,這次再也躲避不開,被那鐵棍直接插中,從後背穿出前胸,轟然倒下。
等憨娃兒趕到,馮霸已然死得不能再死。
------------------------------
與此同時,遠在中原的中書令、汴帥朱全忠也正為一件意料之外的事鬱悶不已。
此事的發生,算來真的是個意外。前不久朱溫滅掉秦宗權,連得封賞,心裏非常高興,隻覺得大業有望,再加上滅掉秦宗權之後,就已經沒有了後顧之憂,這使他覺得有必要上徐州前線巡視一下,於是就把這個命令傳達給了徐州前線的主帥朱珍。
既然節帥要來前線視察,朱珍當然不敢怠慢,就像後世的基層幹部迎接上級領導視察工作一般,當即傳令下去,叫各軍把內務抓緊時間搞一搞,別整得又髒又亂的,到時候節帥看了不高興。這本來也沒什麽問題,各軍也確實都在搞,但朱珍偏偏又怕下麵人偷懶,特地任命軍候範權全權負責檢查和督促這項工作。範權接到命令,當然也就去了,挨個營寨檢查。
意外的是,範權檢查到哪個營盤都沒事,偏是檢查到大將李唐賓手下的部將嚴郊那裏的時候出了問題。說起來也不是什麽大事兒,就是嚴郊對這次主將安排下來的工作沒太當迴事,估計是動作比較遲緩,工作指標沒能達到要求。
本來嘛,朱溫人還沒到,時間還是有的,放在一般人身上,心平氣和地說兩句,告訴他認真點,也就過去了。但是範權這個人似乎有點狗仗人勢,仗著自己是受朱珍的委派,耍了一把威風,把嚴郊大罵了一頓。嚴郊氣得不行,但又敢怒不敢言,隻好等範權走了,跑到自家老大李唐賓那裏告狀,說範權仗著朱珍的勢頭,打狗也不看主人麵,明顯是沒把老領導你放在眼裏。結果呢,李唐賓跟朱珍素來不睦,一聽這話,當時就火了。
這裏必須要說的是,朱珍是徐州豐縣人,這個地方與朱溫的老家碭山相距不過百裏,也算朱溫的半個老鄉。他少年時,與龐師古等人跟著朱溫起兵投奔黃巢,其後也一直跟著朱溫,衝鋒陷陣,所向披靡,乃是朱溫手下頭號戰將。
而李唐賓也是從黃巢那邊過來的,但他在一開始是尚讓的人,中和四年三月,尚讓與朱溫決戰尉氏門,李唐賓兵敗而降。此人手使一條長矛,驍勇絕倫,號稱是朱溫手下頭號猛將。
既然兩個都是頭號,同行是冤家,朱珍和李唐賓自然互相看不上,誰也不服誰,而且也曾有過比較大的矛盾。早在當年汴軍攻打鄆州時,朱珍作戰不利退迴了濮州,又未經稟報就派人從汴州將家眷接了過去。這個事情就犯了非常大的忌諱,朱溫聽到了立即起了疑心,馬上派人將他的家眷追迴,又派人去濮州召朱珍迴汴州,命李唐賓代替朱珍。
幸虧這件事被朱溫的首席謀士敬翔知道了,馬上對朱溫說:“朱珍帶兵在外,又犯了派人接家眷這種大忌,當然不應該,但是你現在不僅把他召迴來,又奪了他的兵權,這不是擺明了要逼著他造反嘛!”朱溫一聽,如夢初醒,馬上派人將使者追了迴來,取消先前的決定。但想來想去還是不怎麽放心,就暗中命令李唐賓監視朱珍的舉動。朱珍知道了後,心情當然很不痛快,晚上就把部將都召到帳中喝酒解悶。結果李唐賓得報後,懷疑他起了異心,準備聚兵造反,所以馬上帶著十幾名親兵迴汴州向朱溫報告。當時城門守將以深夜城門已關為由,不放李唐賓出去,李唐賓更加疑心,當場便斬將奪門而出,連夜奔迴汴州。
朱珍聽說此事,知道大事不好了,也連忙單騎奔迴汴州,向朱溫說明情況。朱溫蛋疼糾結之下,畢竟對兩人都很愛惜,俱不加罪,反擺了一桌酒菜為兩人和解,然後又命兩人返迴濮州。
但是有些心結不是那麽容易解開的,所以從此以後,兩人便結下深怨,問題是每次出兵,朱溫還是讓他倆在一起搭班子。當然這也是朱溫獨特的用人之道。因為既然把兵派出去了,就要防著帶兵的將領反叛,把兩個互相看不上的人捏在一起,使其相互監督、相互防備,那這兩個將領反叛的可能性都會大大減小。這種手段確實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朱溫也沒料到,這樣的安排有時候也會適得其反。
就說這次,本來也不算是多大個事兒。嚴郊“責任區”的衛生評比不合格,受了點批評,人家又沒說要扣你的考核獎金,放在一般人身上,打個哈哈也就過去了。但是嚴郊心裏不服,認為自己很委屈,所以就到“分管領導”李唐賓那裏反映情況。如果李唐賓要是跟朱珍沒有矛盾,甚至關係不錯,這麽屁大點的事,肯定也不會說什麽,頂多安慰部下幾句了事,因為這件事情嚴郊本身也有不對的地方,自己衛生不達標在先,也怪不得別人說你不是?但偏偏湊巧得很,李唐賓和朱珍的矛盾很深,一聽就毛了,認為這情況肯定是朱珍故意派人整自己,整不了自己就整自己的部下,總之是不給他李將軍臉麵,所以也就不再了解情況了,直接就跑去找朱珍幹仗。
這個時候,汴軍在徐州前線的主帥還是朱珍,所以他也肯定不能慣著李唐賓,兩人當場就吵起來了,而且越吵越兇,先從眼前這件事兒說起,接著又把以前的事兒一件件全扒拉出來說事。兩個猛將直腸子越說火氣越大,後來都失去理智了。但這是在朱珍的帳裏,那肯定是他占便宜,所以朱將軍當即命手下將李唐賓擒住,然後拔出寶劍,親手將李唐賓刺死,狠狠地出了口惡氣。
然而,李唐賓一死,朱珍就冷靜下來了,知道自己闖下了大禍,頓時嚇出了一身的冷汗。因為李唐賓不是一般的人,那是汴軍中的一員驍將,深受朱溫的寵愛,再加上李唐賓又是這次汴軍出征徐州的副帥,以他朱珍手中的權力,是殺不到這一級的將領的。左思右想之後,朱珍決定,誣陷李唐賓謀反,並以此為罪名,派人迴汴州向朱溫稟報。
當然朱珍也知道自己這次禍闖得太大,怕朱溫不原諒自己,又想到朱溫一向對謀士敬翔言聽計從,而自己跟敬翔關係似乎搞得還算是不錯,所以就想先去走一下他的後門,讓敬翔幫著自己疏通疏通,所以告訴使者先找敬翔稟報,然後再去把這件事稟報給朱溫。
使者按朱珍的交代先找到敬翔,向他報知了此事,並表達了朱珍想求他為自己在朱溫麵前多多周旋的意思。敬翔聽完,當場驚出一身冷汗,隨即滿口答應,妥善安排了使者,但他又怕朱溫聽了盛怒之下舉措失當,引起朱珍的恐慌,所以對此事匿而不報。直到這天夜裏,敬翔才去見朱溫,把朱珍殺李唐賓的事情向朱溫作了匯報。
果然,朱溫聽後,立即被氣得暴跳如雷,當即就打算命人去徐州前線斬殺朱珍,敬翔慌忙將其攔住,對朱溫反複陳明利害,又為其詳細謀劃,朱溫聽後恍然大悟,也不免大驚失色,連聲道:“若非先生教我,幾成大錯。”
翌日大早,朱溫就召見來使,說是徐州前線的事情他都已知曉,李唐賓這廝臨陣而叛,罪不可赦,對朱珍將其斬首之事,表示完全理解,並且十分讚賞。然後又命人將李唐賓留在汴州的妻子、兒女全部收監候審,這樣好言將使者遣迴,又親手寫了一封書信命人送往徐州前線,對朱珍好言安撫。朱珍接到報告,這才不再恐慌,自以為躲過一劫,安心下來備戰。
不久,朱溫按原定計劃從容來到徐州前線,行到蕭縣境內,朱珍率眾將出城幾十裏相迎。朱溫見朱珍來了,卻突然變臉,當即命人將其拿下,怒責其先斬後奏,擅殺李唐賓之罪,隨後命人將其斬首。
當要斬殺朱珍時,徐州汴軍內數十員大將一起跪倒為其求情,朱溫怒極攻心,一手掀翻了案幾,大罵道:“唐賓被殺時,你們為什麽不給他求情?”於是眾將皆不敢再言。
朱珍和李唐賓這兩個在汴軍中數一數二的大將就這麽莫名其妙的先後死了,這件事情,不可避免地在所有汴軍將士的心中,都蒙上了濃濃的陰影。由此一來,汴軍的士氣也隨之一下子變得低沉起來。而徐州方麵,卻因此士氣大振,對汴軍的防守也更加堅決,雙方戰事又進入了相持階段。
而此時,朱溫正拾掇著朝廷出兵攻討河東,宰相張浚也正躊躇滿誌,偏偏朱溫自己這邊出了事,想撈好處的他豈能不怒?
--------------------
今日迴老家,家中舊電腦竟然壞了,在網吧完成,沒有仔細檢查,若有錯漏,請諒解。
第025章 王弘托孤
馮霸倒地,眾潞州兵心喪若死,轟然而散。
李曜趕到王笉身邊之時,看見她扶著王弘,早已淚痕滿麵,而王弘已然麵如金紙,進氣少出氣多。李曜咯噔一下,一顆心直往下沉,也不去看直挺挺倒在地上的馮霸,搶到王笉麵前蹲下身去,看著王弘:“王博士……燕然兄弟,令尊既是醫學博士,想必你家學淵源,也是杏林聖手,何不速為令尊治傷解厄?”
王笉麵容慘淡,淚水漣漣地搖搖頭,撫著王弘箭傷之處哽咽道:“正陽兄有所不知,家父……家父所中之箭乃是將校專用的破甲箭,箭矢呈三棱形狀,且血槽極深,中箭之後,血流不止……若有我家玄曾祖王冰公取自《素經》的虎骨生肌膏,或許還能救得,可眼下……你看這傷……”說著,王笉再也忍不住心頭悲傷,俯首大慟,淚如雨下。
李曜連忙朝王弘傷口望去,卻見王弘所中之箭從背後射入,卻幾乎透胸而出,背後那傷口劃開三角形的口子,正血流如注,泊泊往外淌著血水。
李曜心中冰涼,內心無比自責,若非方才自己指揮時沒有料到馮霸慌不擇路之下竟然衝向自家營地,如今王弘豈會如此?王弘與他雖隻有一麵之緣,但他氣度高雅,仁義無雙,短短一席交談,李曜對他已經發自內心地生起了一絲尊敬之意。
李曜自責道:“王博士,此番李曜無能,竟然拖累博士至此,實是百死莫贖……”
王弘臉色似乎好了一些,艱難伸手,搭在李曜撐在地上的右手上,語聲微弱:“郎君無須自責,王弘本該是死罪之人……郎君,某已必死,有一事請求……”
李曜想安慰一句,卻說不出口,人家自己就是大唐醫學巔峰的人物,他豈能不知道自己的情形?隻好麵色悲慟地點了點頭:“王公請講,當不得一個請字,李曜必當竭心盡力,求謝千罪之一於王公。”
王弘看了王笉一眼,眼神忽然渙散了一下,又掙紮著聚攏目光,氣若遊絲地道:“犬子未曾獨自遠行,望郎君事畢之後,能稍移尊步,送犬子往太原……”
這對李曜來說真的不算什麽大事,當下忙道:“便是王公不說,曜亦該當如此,請王公放心。”
王弘微微猶豫,強撐著最後一口氣:“若犬子在太原後於郎君有所請求,亦望郎君能斟酌稍助,如此,王某何不瞑目?”
王笉在一邊聽了,哭得更加厲害,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串串滴落。
李曜心道:“這王博士氣度雍容,雅量高致,想必是高門貴第之後,王秦到了太原老家,自有家族照料,哪裏需要我幫他什麽忙?隻是,王博士臨死也沒有什麽好的托孤人選在身邊,隻有我這個沒甚大用的商賈之後,雖然糟糕了些,好歹說上一句,不過是臨死前的自我安慰罷了,我何必顧忌那許多,這王博士須不是歹人。”
當下主意打定,鄭重道:“王公既有此一說,曜雖無用之人,亦不敢卑詞稍卻,隻要屆時燕然開口,曜必竭心盡力,不敢稍輕。”
王弘嘴唇一動,似乎想說一個“好”字,卻忽然麵色一黯,眼睛已然無力地閉上。
“耶耶!”王笉猛然撲到王弘身上,哭得傷心欲絕。
李曜心中也是一陣悲傷,他聽王笉叫這聲“耶耶”,不知怎的就想起自己如今的便宜老爹,王笉似乎是家教甚嚴或是格外自律,之前一直稱唿王弘“父親”,隻有這一下,悲從心起,再也忍不住心中感情,這才叫出這一聲藏在心底裏的“耶耶”。
李曜見其哭得傷心,也不知道該怎麽安慰好,隻好用手輕撫他的背部,小聲勸道:“燕然,令尊……已然走了,節哀順變。”
王笉的背猛然一僵,然後悄悄挪開身體,用哭紅的眼睛看著李曜:“正陽兄……那賊子,可死透了麽?”
李曜一怔,迴頭看了馮霸的屍體一眼,隻見他直挺挺地躺在地上,憨娃兒早把那鐵棍抽了出來,正憨憨地看著自己,又猶猶豫豫地看了看已經逃跑了一段距離的潞州潰兵。
李曜對王笉點了點頭,沉聲道:“死是必然死透了,死得不能再死……”
王笉點了點頭,居然收了哭聲,隻是還有些哽咽,說道:“家……先父方才曾不許我傷人,隻是這賊子委實……我不願違逆父命,勞請正陽兄為我在這賊子身上刺上一刀,以示大仇得報,感激不盡。”她說著,深深地俯下身子磕了個頭。
李曜忙讓開身子,不敢受他全禮,口中道:“燕然何須如此?我亦恨他入骨,此事正欲為之!”說著,便操起馮霸那把橫刀,走到他的屍體麵前,學著某遊戲裏屌b無比的動作,雙手高舉橫刀,卻最終單手刺下,直接用刀將馮霸的屍身釘死在地上。
憨娃兒愣愣地在旁邊看著,忽然支吾了一下:“郎君,他,他可是俺殺的……”
李曜又好氣又好笑,瞪了他一眼:“我難道會抹殺你的功勞麽?放心好了,有肉給你!”
憨娃兒一聽肉的事情已經有了著落,心中大喜,忽然想起跑掉了剩下的人不禁急道:“哎呀郎君,那些賊老鼠都跑啦!那個李將軍傷得不輕,隻怕要糟。”
李曜看了看那些潞州殘兵逃跑的方向,冷笑一聲:“他們正是再去投李將軍的,李將軍安全得不得了。”
憨娃兒一愣,似乎有些想不明白,剛才還打生打死的,怎麽這麽快又轉頭他去了。
李曜卻不解釋,隻是問:“盧三何在?”
憨娃兒先搖了搖頭,又似乎忽然想了起來,急忙道:“啊,他清點傷員去了。”
王笉站起身來,朝李曜深深一禮:“正陽兄,先父身故,須得早日入棺,迴轉太原安葬,不知正陽兄可否將行程告之,小弟也好做些安排。”
李曜想了想,道:“今日要走已是不可能,明日我等早些啟程前往潞州,盡快交卸差事,而後我便讓家丁大隊先迴代州,我則留幾個隨從,送你去太原,你看如何?”
王笉點點頭,又是拱手一禮:“如此多謝,請恕小弟心中悲苦,此時實不願多言……”
李曜忙道:“燕然兄弟但請自便,令尊遺體我自會派人暫且安置,你不必擔心。”
------------------------------
當天夜裏李元審收攏亂軍,果然沒有追究他們造反之罪,隻說首惡已經伏誅,餘者不究,很快平息了事態。隻是這一戰由於最後李曜家丁大隊的參與,潞州兵損傷頗重,原先八百人的隊伍現在已經不到五百,要去晉陽交差已是不可能,隻好決定暫時領兵迴潞州,打算見了李克恭再作打算。當晚又來李曜營中拜會了一番,說了些感謝的話,邀李曜次日一同前往。李曜正擔心潞州生亂,有李元審這幾百兵陪同一道,正是求之不得,欣然應允。
第二次出發,李曜的商隊緊跟著李元審的後院將,不過由於昨天一事,倒也不好跟太緊,就這麽不遠不近地吊著。李曜一邊走一邊安慰了王笉一番,拐彎抹角打聽了一下王博士的過往,才知道他為何總說自己“死罪之人”。
此時說來話長,當初朱玫之亂後,僖宗由光啟三年三月起駕興元府,發往長安。但行至鳳翔時,又被鳳翔節度使李昌符以長安敗破之名強行留住。六月,楊複恭的義子天威都頭楊守立率軍與李昌符的儀仗相遇,兩人誰也不肯屈尊為對方迴避,結果發生爭執,雙方隨從在街上開始大規模械鬥,鳳翔城內也因此事被搞得人心慌慌。
僖宗聞報大驚,忙下諭調解,但一如往常,雙方誰也不肯奉旨。是夜,宿衛行宮的禁軍嚴陣以待,整晚燈火通明。
次日,李昌符竟以僖宗偏袒楊守立為由,悍然率兵焚燒了僖宗的行宮,隨後,又去攻打禁軍軍營。楊守立擁兵抵禦,雙方展開激烈地巷戰,沒想到身為地主的李昌符竟然兵敗,隻好帶著本鎮兵及家眷逃往隴州。僖宗隨後派護駕都將,武定軍節度使李茂貞為隴州招討使,出兵討伐李昌符。八月,隴州刺史薛知籌捕殺李昌符,滅其族,僖宗遂命李茂貞為鳳翔節度使。
經過這一係列的變故,僖宗連驚帶嚇,身體漸有不適,便招醫學博士王弘看診,王弘查知其心病更重於身病,開了些培根固元的溫方給僖宗調養,僖宗於是又在鳳翔住了數月。但在鳳翔時,各自事情都不順心,住得極不開心,他的病情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愈加嚴重。僖宗自知天年不久,滿朝文武也不想久留於鳳翔,便於光啟四年二月扈從僖宗迴到了長安。
再迴到長安的僖宗,自知即將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也不可避免地生出了許多感慨。遙想當年,長安城是多麽的富麗堂皇、雄偉壯觀,而今繁華落盡,觸目望去,到處是殘垣斷壁,荊棘雜草,好一派悲涼景象。懊惱、悔恨、自責、慚愧,千般滋味集於一體,讓僖宗突然生出一個念頭:應該去太廟裏祭拜一下列祖列宗了。
這是僖宗在還京後下發的第一道旨意,有關官員馬上著手準備。次日,僖宗抱著日趨嚴重的病體,在王公大臣們的侍從下,勉強來到太廟。唐朝的太廟,由太祖李淵始建於武德元年,三百年間,大唐曆代皇帝不斷袝入太廟,規模十分宏大。
但此時這座太廟,在飽經了戰火之後,也如同這座城市一樣,變得滿目凋零,破敗不堪了。僖宗迴想祖宗當年,鐵馬金戈,氣吞萬裏如虎的那份豪情,更覺無顏以對,祭拜之後,伏地痛哭,久久不能平息,觀者無不淚下。
祭拜祖廟之後,僖宗愧疚之情更甚,病情反而日漸加重,終日臥床不起。三月二日,病勢垂危,群臣皆以立嗣為當時要務。僖宗僅有二子,長子健王李震,次子益王李升,皆不滿十歲。群臣皆以皇六弟吉王李保年長,又素有賢名,為眾望所歸。但當時朝中大權掌握在左神策軍中尉,觀軍容使楊富恭手中。楊複恭素與皇七帝壽王李曄交好,故力主壽王繼位,並不顧群臣議論,派宦官劉季述率兵至壽王府,迎李曄入少陽院,召宰相及群臣參拜,正式將其立為皇太弟,即日監國。
三月六日,僖宗駕崩與靈符殿,年僅二十七歲。
縱觀僖宗一生,可以用生於安樂、死於憂患一句話來概括。他十二歲登基,少不經事,追求享樂,把朝中大權交到田令孜手中,他也因此度過了一段非常美好的青少年時光。然而,在他懂事以後,看到的是內有宦官專權,外有藩鎮割據、群盜侵淫,而他形單影孤,身邊連一個可以信任的人都沒有,於內於外,都毫無迴天之力。再後來,在黃巢咄咄逼人的攻勢下,他萬般無奈,置宮室社稷於不顧,倉惶逃出長安,從此顛沛流離,幾經周折,雖然最後還是死在了自己的皇宮裏,但在死後,恐怕也難有臉麵見列祖列宗與地下了。
三月八日,皇太弟李曄繼位於僖宗靈柩前,是為昭宗,年二十二歲。因楊複恭有冊立之功,昭宗賜其丹書鐵券,並加金吾上將軍。
就是在這個時候,王弘忽然被人參了一道,說是僖宗原本身體康健,就是因為他醫術淺薄,因而越治越重,最終山陵崩塌……總而言之一句話,及時說僖宗之死,全是王弘的罪過,於是被下獄問罪。不過此時新君登位,事務繁雜,一時沒顧上他。
李曜雖然有些成王敗寇的心思而看不起昭宗,但實際上,至少昭宗相比於他的父親和哥哥,無疑要賢明的多了,而且有誌於振興祖宗基業,並能從自身做起。他曾對楊複恭說道:“朕不德,今既得你的援立登上皇位,就應該去奢從儉,以示天下。朕曾見先朝故事,尚衣局每日上禦服一襲,太常每日奏新曲一首,從今以後這等奢侈靡費都可以禁止了。”
又問先朝遊幸製度,楊複恭迴道:“臣聞自懿宗以來,每次遊幸,都要準備錢十萬,金帛五車,十部樂工五百人,犢車朱網畫香車五百乘,諸衛士三千。”昭宗便下詔書,以後凡此類遊幸,費用一律減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