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趕迴家時,天已經黑透了。劉遙身心俱疲,話也不想說。想著自己還是堅持健身的人,體力如此之低下,不覺有些沮喪,還好不必靠體力吃飯,否則根本沒活路。
梅夫人和梅香端來了飯菜。梅夫人在餐桌旁坐下,對姚英說道:“妹子,前幾日家駒的傷病讓你們受累了,沒日沒夜的。這廚房裏也跟著沒個停歇。現在好了,不再那麽兵荒馬亂的,今後可就按頓吃飯,不是啥時候都有東西吃了。”
兩口子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姚英直愣愣地應了一句:“我們沒關係,兩餐能吃飽就行,我兒子和女兒有點你做給小梅的那種粥就好了。”
梅夫人笑笑沒說什麽,聊了幾句起居的事情就走了。
清晨,劉遙一家又在鳥獸鳴叫中早早醒來。昨天的經曆和關於口糧的計算,讓十分喜歡睡懶覺的劉滿也天一亮就爬起來,直接去菜園裏拔草。
看劉滿在幹活,姚英習慣性地去廚房裏拿早餐。走到廚房門口才想起來沒有早餐吃了。正打算迴去,就看到梅香捧著一大碗粥走出來,對姚英說:“劉夫人,梅夫人給小姐和公子煮了粥”。
姚英感激地捧迴了粥,給兒子盛了一碗,大碗就給了女兒。看著兩個孩子喝粥,姚英憂心忡忡地抱怨:“我們不僅要有早餐,還得給兒子和女兒要點雞蛋。你看現在奶粉也沒有,根本沒有蛋白質。我們來這裏之前各種輔食各種dha的喂著,現在就喝點粥,肯定不行的。”
劉遙也有點犯難。按說梅家養了不少雞,雞蛋應該是有的,可是如今情況下,吃穿住用都是別人提供,再要開口,確實有點不好意思。就算早餐,也不知怎麽去弄。梅家從來不吃早飯,所有人天亮就起床,起床就去幹活。
看著院子裏拔草的女兒,劉遙歎了口氣,出門去找梅先卓,卻被告知已經去田地裏了。隨著指點走到地頭,隻見一群人在水田裏吆喝著牛耕地,已經幹的熱火朝天。
劉遙臉上有點掛不住,走到梅先卓身邊的田埂上,大聲問道:“梅兄,如今正是播種的時候麽?”
“此地原本四季皆夏,聽老人說,一年裏隨時可以播種,並無區別。但我知事以來就是春季才好播第一道,趕著夏末再播一道,一年兩熟。如今正是初春,是播種的好時節。”梅先卓已經滿臉是汗,走上田埂來坐著歇息。
“那我也要開始準備耕種我那些田地了。”
“昨天我就叫孫正剛一家去地裏幫忙放了水,再有今天一天,就可泡透,明天便去犁地。”梅先卓一揮手,指著地裏的人說道:“這些弟兄,便是多年來一起幹活的,都是做活的好手。今天犁好這片地,明天就可以去你地裏。”
劉遙自是感激萬分,與大家一一招唿,又脫了鞋卷起褲腿下地去跟孫正剛學做農活。劉滿和姚英自是跟著梅夫人去學習如何將稻種育成秧苗。此間風俗,育苗之事不能有男人插手,必須女人來做。
一邊犁地,劉遙一邊跟孫正剛這位老朋友聊起來。孫正剛是劉家在本時空遇到的第一人,劉遙總覺得他很親切。可是孫正剛卻話很少,有點不愛搭理的樣子。此人不到40,已有兩個兒子,老大孫強18歲了,明年就要娶妻,老二孫壯隻有14歲,還幫不上忙。聊到兒子,孫正剛話才多了起來:“再過幾年,老二也娶上媳婦,我就放心了。年成是不如以往,天越來越冷。萬幸這瓊州地界,還是暖和,一年兩熟,地裏的收成不錯。”
“孫大哥,我這一路上看過來,有些地裏的莊稼葉子發藍,苗株細小,不知何故?”
“按說水肥都夠,應該長勢不錯,但有些田地上就是長不起來,確實不知為何。”
“都用些什麽肥料?”
“肥田之物也就是糞尿和草木灰了吧?便是河泥塘泥,功效也是差不多。”
這些天來一家人都趴在床上看那個“文明diy說明”,劉遙知道這一帶的土壤多缺磷肥和鉀肥。中國農村一向注重糞便的施用,氮肥還算充足,但是往往不了解磷肥。劉遙讓孫正剛試試收集些骨頭魚蝦之類磨粉腐熟後肥田,直說是海外習慣。孫誌剛將信將疑地答應了。
犁地是技術和力氣都要求很高的農活,才半個小時,劉遙就滿頭大汗地坐在田邊,手也沒力氣抬起來。好在很快所有的地都犁完,倒是育種的女眷們在竹林後嘰嘰喳喳還沒結束。男人們也不急著迴去,都坐在田埂上休息,說著收成和納稅的事情。劉遙領著孫正剛在田地裏四處走走,請教一些種地的事情,也順便傳授一些現代的農業技術,孫正剛越聽越佩服,看劉遙的眼神都不一樣了。
太陽剛剛落山,大夥起身迴家。劉遙邊走邊琢磨著明天讓姚英把自己的稻種也育起種來。可是耕田的事情誰去幹呢?接著又想到,在這第一季糧食沒有收獲之前的幾個月裏,自己能幹點什麽呢?總不能每天閑待著。早餐問題還沒解決,這事怎麽辦?
想著想著就到了梅家。曾經刨掉表麵的桌子已經油漆好了,擺在院子裏,飯菜都已擺好。飯菜果然是恢複到平常的樣子,煎了幾塊豆腐,煮了幾樣蔬菜,還好米飯管夠。劉遙拿起碗筷,想到要盡快實現糧食高產,否則兒子女兒發育都受影響。想到這個,才想起來,自己的田地還沒有去看過呢。
一家人草草吃罷晚飯,姚英自去收拾兒子睡覺,劉滿無聊地拿個撥燈芯的樹枝在燒著玩,抬起頭來說:“爸,在黑暗的背景下,這火苗真好看啊。”。劉遙接過樹枝,撥亮油燈,舉起田契地契,興致勃勃地說道:“看,這是我們的第一筆資產!”劉滿和姚英開心起來,仔細看著這個時空的不動產文書。看了半天,姚英把地契收入空間。這懸浮在半空的空間,是一家人的信心來源,它淡淡的輝光照亮了所有人的眼睛。
“空間裏都是我們的寶藏。如今又多了些東西,寶藏清單又增加了。”劉遙對妻女說道。
“可是我還是不覺得安全。”姚英說。
“那是因為你還沒有自己的房子,”劉遙迴答說。“咱們中國人,都要有了自己的房子才會覺得安全。其實,你得有自己的軍隊,才會真正安全。”
“軍隊就算了。我們什麽時候造自己的房子呢?”姚英還是對居住環境耿耿於懷,時刻惦記著造房子改善生活質量。
“一年。我們需要一年的時間才有造房子的實力。”劉遙盤算了一下迴答道。
“爸爸,梅員外來了。”劉滿從井邊洗漱迴來,滿臉都是水。她還是不喜歡那粗糙的棉布毛巾和麻煩的木盆,寧願去井邊舀水胡亂洗一把,然後讓臉上的水自然幹。
梅先卓在餐桌邊坐下,自己拿過茶壺倒了一杯水,對劉遙說:“你的田地就要耕種起來了,這勞力要好好安排。就算先生你自己長於農事,也人手不足。”
“是啊,何況我還不擅此道,也正在犯愁呢。我名下還有銀子去雇傭人手麽?”
“工錢是留出了的,隻是不多。此間雇工,行價是每日3斤糧食,若是大工,還要增加。”
“我的田地可能需要整治,一般的人是不是還幹不好?”
“正是如此。村裏趙家,趙世祿,有四個兒子,平時一些土木水利的活計都是他們在做,幹活沒的說,隻是他們要麽工錢要得很高,5斤7斤一天的,要麽便是整治土地十取其一。”
“要價不低啊。梅兄一定是有辦法說動他們。”劉遙笑眯眯地說道。
“我沒有辦法,你倒是有。”梅先卓也笑了起來。“趙世祿給我說了,他們想讓你收一個徒弟,跟你學醫。隻是我看你那日行醫之時把人都趕走了,怕是家傳絕技不肯外泄吧。”
“若是如此,事情倒好解決。我歡迎任何人來學醫,隻是現在器械不齊備,我沒法教學。你看這樣好不好,我答應教他家的孩子學醫,一個幾個都行。等我醫館開張,便收他來學醫。不僅如此,明天我還可以傳授一些土木的技法給趙家,這個是不收錢的。”
“如此甚好。若是肯傳授,他趙家願意接受3斤一天的行情價,而且可以一半秋後給付。”梅先卓十分高興地說道,喝幹茶杯,起身告辭走了。
送走梅先卓,劉遙讓女兒撥亮油燈,掏出秘笈翻看起來。
第二天劉遙起得比前一天更早,趕在梅先卓收拾停當的時候急急忙忙地走到了門口,後麵跟著哈欠連天的女兒。一家人很自覺地沒有去廚房拿早餐,隻在堆雜物的地方淘了幾個生番薯,咯吱咯吱咬著往隊伍裏走。
梅先卓介紹了趙世祿和他四個20歲上下的兒子,果然個個膀大腰圓,一看就是幹活的好手。最小的一個便是趙飛,那天幫劉滿抓錦雞的14歲男孩。大家一陣拱手問候,便算是熟悉了。
不一會兒到了田地,抬眼看去,密林環繞間是一塊經過了簡單整理的土地,隨著地形高低分成許多塊不規則的小塊田地。石碌河以原生態的狀態流過田地中央,是整個田地的灌溉來源。由於河流廣大,現在沒法對它做任何整治,所以整個地塊稍微高一點的地方就利用不到河水,成為產量低下的旱地。這些旱地顯然更沒有得到足夠的照料,土地起伏不平,雜草和灌木隨處可見,幾乎還是原生態。
往遠處看,河水從山間奔湧而出,水量巨大;有一段落差很大,簡直就是個跌水瀑布,白浪滔滔甚是好看,不僅有灌溉之利,也有很多水力也可以利用。河流的左岸是一片高出河麵1米左右的平地,草木稀疏,估計沒有什麽土壤,是大片的石質基岩。劉遙已經在心裏把那裏命名為工業區。工業區夾在河流和平行於河流的低矮山丘之間,地塊狹長,寬度隨地形在50-100米之間,長度大約有1公裏。河流的右岸地形稍微複雜,高聳的山嶺從雨林深處伸出,在河穀前形成一個土質緩坡,麵積很大,大概有幾平方公裏。劉遙已經把這裏命名叫自由山。自由山的邊沿是一圈陡直的山崖,大概有20米高度。山崖下麵就是平緩的河穀,一半可以開墾為旱地,一半是穀底平滑如鏡的水田和靠近河灘的濕地。
“你名下的土地都在河岸這邊,從林子下麵的那個緩坡開始,緩坡連著平地,平地連著水田,連成一片,中間沒有別人的地,雖然地生一點,打理起來倒是省心。河岸那邊都是石頭荒地,種不了莊稼,應該是在賀典吏名下。”梅先卓對這塊地看來還是比較滿意。
“地生不怕,我有方法可以提高肥力。”劉遙信心慢慢地說,又問道:“此地可有地名?”
“倒是沒有。”
“哦。那個緩坡,就叫自由山吧。那個山崖,就叫權界崖吧。”
“兄台的土地,又從來沒有個名字,你想叫啥都行。隻是這權界崖,不怎麽朗朗上口。”
“名字嘛,叫多了就順了。”劉遙說著,打量著自己的土地,思緒起伏,轉身一看,一夥人已經架好香案,擺起燭台貢品,咿咿呀呀地祭拜起來。梅先卓拉著劉遙過去一起上香。劉遙也沒有多說什麽,規規矩矩舉起三根香拜過之後插到香爐裏去。他注意到這個香案也是花梨木做的。不僅感歎這些人如此虔誠,竟然把如此沉重的東西搬運過來,一會兒還要搬迴去。
祭拜完畢,劉遙問趙世祿:“這田地如何整治,趙兄可有計劃?”
“當於上遊引水,盡量多出水田。隻是這水渠建得太上遊,工作量會太大,建得太下遊,又出不了多少水田。”
“平時趙兄都是如何處理呢?”
“憑經驗估計。”趙世祿也不隱瞞,直言不諱說道:“有時便需改變水渠走向,甚或跟人家商議好一個總的工錢,多幹了活計也不好說。”說罷嗬嗬笑了起來。
劉遙也笑了起來,心道此人倒是實在。“趙兄,我這裏倒是有個法子,可以做些計算,不能說很精確,能保證八九不離十。”
趙世祿眼前一亮,拱手躬身說道:“請劉先生教我。”劉遙習慣性地點點頭應了一聲,見眼前花白的頭顱一直低著,急忙也躬身迴禮,又去扶起趙世祿的胳膊,汗也下來了。
梅夫人和梅香端來了飯菜。梅夫人在餐桌旁坐下,對姚英說道:“妹子,前幾日家駒的傷病讓你們受累了,沒日沒夜的。這廚房裏也跟著沒個停歇。現在好了,不再那麽兵荒馬亂的,今後可就按頓吃飯,不是啥時候都有東西吃了。”
兩口子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姚英直愣愣地應了一句:“我們沒關係,兩餐能吃飽就行,我兒子和女兒有點你做給小梅的那種粥就好了。”
梅夫人笑笑沒說什麽,聊了幾句起居的事情就走了。
清晨,劉遙一家又在鳥獸鳴叫中早早醒來。昨天的經曆和關於口糧的計算,讓十分喜歡睡懶覺的劉滿也天一亮就爬起來,直接去菜園裏拔草。
看劉滿在幹活,姚英習慣性地去廚房裏拿早餐。走到廚房門口才想起來沒有早餐吃了。正打算迴去,就看到梅香捧著一大碗粥走出來,對姚英說:“劉夫人,梅夫人給小姐和公子煮了粥”。
姚英感激地捧迴了粥,給兒子盛了一碗,大碗就給了女兒。看著兩個孩子喝粥,姚英憂心忡忡地抱怨:“我們不僅要有早餐,還得給兒子和女兒要點雞蛋。你看現在奶粉也沒有,根本沒有蛋白質。我們來這裏之前各種輔食各種dha的喂著,現在就喝點粥,肯定不行的。”
劉遙也有點犯難。按說梅家養了不少雞,雞蛋應該是有的,可是如今情況下,吃穿住用都是別人提供,再要開口,確實有點不好意思。就算早餐,也不知怎麽去弄。梅家從來不吃早飯,所有人天亮就起床,起床就去幹活。
看著院子裏拔草的女兒,劉遙歎了口氣,出門去找梅先卓,卻被告知已經去田地裏了。隨著指點走到地頭,隻見一群人在水田裏吆喝著牛耕地,已經幹的熱火朝天。
劉遙臉上有點掛不住,走到梅先卓身邊的田埂上,大聲問道:“梅兄,如今正是播種的時候麽?”
“此地原本四季皆夏,聽老人說,一年裏隨時可以播種,並無區別。但我知事以來就是春季才好播第一道,趕著夏末再播一道,一年兩熟。如今正是初春,是播種的好時節。”梅先卓已經滿臉是汗,走上田埂來坐著歇息。
“那我也要開始準備耕種我那些田地了。”
“昨天我就叫孫正剛一家去地裏幫忙放了水,再有今天一天,就可泡透,明天便去犁地。”梅先卓一揮手,指著地裏的人說道:“這些弟兄,便是多年來一起幹活的,都是做活的好手。今天犁好這片地,明天就可以去你地裏。”
劉遙自是感激萬分,與大家一一招唿,又脫了鞋卷起褲腿下地去跟孫正剛學做農活。劉滿和姚英自是跟著梅夫人去學習如何將稻種育成秧苗。此間風俗,育苗之事不能有男人插手,必須女人來做。
一邊犁地,劉遙一邊跟孫正剛這位老朋友聊起來。孫正剛是劉家在本時空遇到的第一人,劉遙總覺得他很親切。可是孫正剛卻話很少,有點不愛搭理的樣子。此人不到40,已有兩個兒子,老大孫強18歲了,明年就要娶妻,老二孫壯隻有14歲,還幫不上忙。聊到兒子,孫正剛話才多了起來:“再過幾年,老二也娶上媳婦,我就放心了。年成是不如以往,天越來越冷。萬幸這瓊州地界,還是暖和,一年兩熟,地裏的收成不錯。”
“孫大哥,我這一路上看過來,有些地裏的莊稼葉子發藍,苗株細小,不知何故?”
“按說水肥都夠,應該長勢不錯,但有些田地上就是長不起來,確實不知為何。”
“都用些什麽肥料?”
“肥田之物也就是糞尿和草木灰了吧?便是河泥塘泥,功效也是差不多。”
這些天來一家人都趴在床上看那個“文明diy說明”,劉遙知道這一帶的土壤多缺磷肥和鉀肥。中國農村一向注重糞便的施用,氮肥還算充足,但是往往不了解磷肥。劉遙讓孫正剛試試收集些骨頭魚蝦之類磨粉腐熟後肥田,直說是海外習慣。孫誌剛將信將疑地答應了。
犁地是技術和力氣都要求很高的農活,才半個小時,劉遙就滿頭大汗地坐在田邊,手也沒力氣抬起來。好在很快所有的地都犁完,倒是育種的女眷們在竹林後嘰嘰喳喳還沒結束。男人們也不急著迴去,都坐在田埂上休息,說著收成和納稅的事情。劉遙領著孫正剛在田地裏四處走走,請教一些種地的事情,也順便傳授一些現代的農業技術,孫正剛越聽越佩服,看劉遙的眼神都不一樣了。
太陽剛剛落山,大夥起身迴家。劉遙邊走邊琢磨著明天讓姚英把自己的稻種也育起種來。可是耕田的事情誰去幹呢?接著又想到,在這第一季糧食沒有收獲之前的幾個月裏,自己能幹點什麽呢?總不能每天閑待著。早餐問題還沒解決,這事怎麽辦?
想著想著就到了梅家。曾經刨掉表麵的桌子已經油漆好了,擺在院子裏,飯菜都已擺好。飯菜果然是恢複到平常的樣子,煎了幾塊豆腐,煮了幾樣蔬菜,還好米飯管夠。劉遙拿起碗筷,想到要盡快實現糧食高產,否則兒子女兒發育都受影響。想到這個,才想起來,自己的田地還沒有去看過呢。
一家人草草吃罷晚飯,姚英自去收拾兒子睡覺,劉滿無聊地拿個撥燈芯的樹枝在燒著玩,抬起頭來說:“爸,在黑暗的背景下,這火苗真好看啊。”。劉遙接過樹枝,撥亮油燈,舉起田契地契,興致勃勃地說道:“看,這是我們的第一筆資產!”劉滿和姚英開心起來,仔細看著這個時空的不動產文書。看了半天,姚英把地契收入空間。這懸浮在半空的空間,是一家人的信心來源,它淡淡的輝光照亮了所有人的眼睛。
“空間裏都是我們的寶藏。如今又多了些東西,寶藏清單又增加了。”劉遙對妻女說道。
“可是我還是不覺得安全。”姚英說。
“那是因為你還沒有自己的房子,”劉遙迴答說。“咱們中國人,都要有了自己的房子才會覺得安全。其實,你得有自己的軍隊,才會真正安全。”
“軍隊就算了。我們什麽時候造自己的房子呢?”姚英還是對居住環境耿耿於懷,時刻惦記著造房子改善生活質量。
“一年。我們需要一年的時間才有造房子的實力。”劉遙盤算了一下迴答道。
“爸爸,梅員外來了。”劉滿從井邊洗漱迴來,滿臉都是水。她還是不喜歡那粗糙的棉布毛巾和麻煩的木盆,寧願去井邊舀水胡亂洗一把,然後讓臉上的水自然幹。
梅先卓在餐桌邊坐下,自己拿過茶壺倒了一杯水,對劉遙說:“你的田地就要耕種起來了,這勞力要好好安排。就算先生你自己長於農事,也人手不足。”
“是啊,何況我還不擅此道,也正在犯愁呢。我名下還有銀子去雇傭人手麽?”
“工錢是留出了的,隻是不多。此間雇工,行價是每日3斤糧食,若是大工,還要增加。”
“我的田地可能需要整治,一般的人是不是還幹不好?”
“正是如此。村裏趙家,趙世祿,有四個兒子,平時一些土木水利的活計都是他們在做,幹活沒的說,隻是他們要麽工錢要得很高,5斤7斤一天的,要麽便是整治土地十取其一。”
“要價不低啊。梅兄一定是有辦法說動他們。”劉遙笑眯眯地說道。
“我沒有辦法,你倒是有。”梅先卓也笑了起來。“趙世祿給我說了,他們想讓你收一個徒弟,跟你學醫。隻是我看你那日行醫之時把人都趕走了,怕是家傳絕技不肯外泄吧。”
“若是如此,事情倒好解決。我歡迎任何人來學醫,隻是現在器械不齊備,我沒法教學。你看這樣好不好,我答應教他家的孩子學醫,一個幾個都行。等我醫館開張,便收他來學醫。不僅如此,明天我還可以傳授一些土木的技法給趙家,這個是不收錢的。”
“如此甚好。若是肯傳授,他趙家願意接受3斤一天的行情價,而且可以一半秋後給付。”梅先卓十分高興地說道,喝幹茶杯,起身告辭走了。
送走梅先卓,劉遙讓女兒撥亮油燈,掏出秘笈翻看起來。
第二天劉遙起得比前一天更早,趕在梅先卓收拾停當的時候急急忙忙地走到了門口,後麵跟著哈欠連天的女兒。一家人很自覺地沒有去廚房拿早餐,隻在堆雜物的地方淘了幾個生番薯,咯吱咯吱咬著往隊伍裏走。
梅先卓介紹了趙世祿和他四個20歲上下的兒子,果然個個膀大腰圓,一看就是幹活的好手。最小的一個便是趙飛,那天幫劉滿抓錦雞的14歲男孩。大家一陣拱手問候,便算是熟悉了。
不一會兒到了田地,抬眼看去,密林環繞間是一塊經過了簡單整理的土地,隨著地形高低分成許多塊不規則的小塊田地。石碌河以原生態的狀態流過田地中央,是整個田地的灌溉來源。由於河流廣大,現在沒法對它做任何整治,所以整個地塊稍微高一點的地方就利用不到河水,成為產量低下的旱地。這些旱地顯然更沒有得到足夠的照料,土地起伏不平,雜草和灌木隨處可見,幾乎還是原生態。
往遠處看,河水從山間奔湧而出,水量巨大;有一段落差很大,簡直就是個跌水瀑布,白浪滔滔甚是好看,不僅有灌溉之利,也有很多水力也可以利用。河流的左岸是一片高出河麵1米左右的平地,草木稀疏,估計沒有什麽土壤,是大片的石質基岩。劉遙已經在心裏把那裏命名為工業區。工業區夾在河流和平行於河流的低矮山丘之間,地塊狹長,寬度隨地形在50-100米之間,長度大約有1公裏。河流的右岸地形稍微複雜,高聳的山嶺從雨林深處伸出,在河穀前形成一個土質緩坡,麵積很大,大概有幾平方公裏。劉遙已經把這裏命名叫自由山。自由山的邊沿是一圈陡直的山崖,大概有20米高度。山崖下麵就是平緩的河穀,一半可以開墾為旱地,一半是穀底平滑如鏡的水田和靠近河灘的濕地。
“你名下的土地都在河岸這邊,從林子下麵的那個緩坡開始,緩坡連著平地,平地連著水田,連成一片,中間沒有別人的地,雖然地生一點,打理起來倒是省心。河岸那邊都是石頭荒地,種不了莊稼,應該是在賀典吏名下。”梅先卓對這塊地看來還是比較滿意。
“地生不怕,我有方法可以提高肥力。”劉遙信心慢慢地說,又問道:“此地可有地名?”
“倒是沒有。”
“哦。那個緩坡,就叫自由山吧。那個山崖,就叫權界崖吧。”
“兄台的土地,又從來沒有個名字,你想叫啥都行。隻是這權界崖,不怎麽朗朗上口。”
“名字嘛,叫多了就順了。”劉遙說著,打量著自己的土地,思緒起伏,轉身一看,一夥人已經架好香案,擺起燭台貢品,咿咿呀呀地祭拜起來。梅先卓拉著劉遙過去一起上香。劉遙也沒有多說什麽,規規矩矩舉起三根香拜過之後插到香爐裏去。他注意到這個香案也是花梨木做的。不僅感歎這些人如此虔誠,竟然把如此沉重的東西搬運過來,一會兒還要搬迴去。
祭拜完畢,劉遙問趙世祿:“這田地如何整治,趙兄可有計劃?”
“當於上遊引水,盡量多出水田。隻是這水渠建得太上遊,工作量會太大,建得太下遊,又出不了多少水田。”
“平時趙兄都是如何處理呢?”
“憑經驗估計。”趙世祿也不隱瞞,直言不諱說道:“有時便需改變水渠走向,甚或跟人家商議好一個總的工錢,多幹了活計也不好說。”說罷嗬嗬笑了起來。
劉遙也笑了起來,心道此人倒是實在。“趙兄,我這裏倒是有個法子,可以做些計算,不能說很精確,能保證八九不離十。”
趙世祿眼前一亮,拱手躬身說道:“請劉先生教我。”劉遙習慣性地點點頭應了一聲,見眼前花白的頭顱一直低著,急忙也躬身迴禮,又去扶起趙世祿的胳膊,汗也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