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俄紅軍的反擊火炮也非常快,馬上就注意到了這幾輛往天空噴射火焰的車載防空炮係統。


    幾顆炮彈唿嘯而至。


    其中一輛歐寶卡車,連帶著上麵的厄利空防空炮係統,以及六七名操作士兵,瞬息之間就被火焰吞沒了。


    三輛到處亂打亂衝的sdkfz13輪式裝甲車,不斷地噴射著機槍火舌,飛快地繞過了一個低矮的土坡。


    令人驚訝的發現突然呈現在眼前。


    蘇俄紅軍大規模的火炮陣地群赫然就在這個山坡的後麵。


    幾輛警戒的t-26坦克,馬上掉轉炮口追蹤而來。


    打頭的sdkfz13裝甲車飛快掉頭,準備離開這個重兵把守的火炮陣地,不料動作太大,地麵又陡,居然直接就翻車了。


    說老實話,4x2的輪式裝甲車,越野能力確實不怎麽樣。


    四周已經出現了狂奔而來的蘇俄紅軍步兵,不時而至的流彈,將裝甲車並不厚重的裝甲打得叮當作響。


    另一輛裝甲車幹脆停了下來,轉著圈子,使用機槍掃射四周撲來的蘇俄紅軍。還有一輛略長一些的裝甲車,卻直接倒檔退去,始終沒有槍彈從車上射出來。


    t-26坦克轉過炮塔,履帶一停,轟的一聲就是一發37毫米炮彈,隻是打飛了。


    才過了片刻,更多的t-26坦克處於直射狀態,後麵追擊的ba-27裝甲車也趕來了,37毫米炮彈在兩輛突進的裝甲車周圍不停爆炸。


    幾分鍾後,連帶翻車的那一輛裝甲車,三輛北方軍的裝甲車都被擊毀了。


    拎著莫辛納幹步槍的紅軍士兵好奇地衝上前來,看著最後那一輛始終沒有開火的裝甲車,摸了摸似乎是方形的天線裝置。


    數不清的爆炸突然在山坡後麵響起,這個蘇俄紅軍的大規模火炮群被瞬間籠罩在持續不斷的驚天轟鳴之中。


    火炮群很快就被摧毀了。


    沒過多久,付出了慘重代價的北方軍突擊部隊,居然找到了大部分的蘇俄紅軍火炮群和後勤補給點。毫無例外的,這些關鍵節點,很快就遭到了早已等待多時的北方軍火炮部隊攻擊。


    半天不到,蘇俄第五集團軍的遠程火力壓製力量基本損失殆盡,執行突擊群戰術的北方軍裝甲車部隊也差不多都損失了。


    失去遠程火力壓製力量後,蘇俄指揮官苦澀地下令各部隊突圍,隨後開槍自殺。


    天空中的伊-15戰鬥機群既然不能低空掃射,就把怒氣都出在了在空中仍和他們糾纏的p-12戰鬥機群上。結果p-12戰鬥機就像下餃子似的,在空中不斷被擊落。


    直到地麵進攻的白俄老毛子部隊,已經快要威脅到伊-15戰鬥機群的臨時機場時,這些瘋狂的伊-15戰鬥機才匆匆離去。


    蘇俄紅軍殘部,在力求報複的白俄軍隊大規模反擊麵前,始終沒有占住腳跟,差點一潰千裏,結果要退入托木斯克前沿,才勉強建立了一道防禦線。


    莫斯科震怒了。


    駐守中亞的蘇俄紅軍立即調動,準備大舉北上增援或者幹脆夾擊。而西線的蘇俄紅軍主力,抽調大批精銳,準備東進作戰。


    一時之間,西伯利亞鐵路西段火車接連不歇,不停地運輸著人員和物資。


    在派出一支神秘的卡車部隊前往西伯利亞荒原某地之後,李燮和指揮北方軍和白俄軍聯軍主動撤迴了伊爾庫茨克。


    打成決戰性質,那就不符合北方軍政府的戰略了。而獲得了沿線大量人口後,白俄勢力的遠東共和國也心滿意足了,他們現在的實力還不足以攻入蘇聯腹地。


    貝加爾湖戰線很快恢複到了遠東共和國獨立時候的狀態。


    蘇俄紅軍增援部隊重新占領伊爾庫茨克以西地區時,冬天來臨了,隻好被迫停止了進一步的軍事動作。


    到了民國二十四年春,雙方又進入了僵持狀態,蘇俄紅軍沒有發動意料中的反擊。


    莫斯科的大胡子沒有精力對付這些東西了,全蘇俄紅軍的大肅反再次開始,由頭居然就是蘇俄紅軍第五集團軍的整肅引發的。


    蘇俄第十一坦克軍提交了一份關於ba-27裝甲車動力不足,t-26坦克威力不足的報告後,馬上就被解散了。


    這份報告雖然被送到了軍工部門,卻始終沒有得到莫斯科高層的重視。


    同樣的,參戰的李燮和軍團也起草了一份戰地報告,對sdkfz13裝甲車是毀譽參半,卻對歐寶3噸級卡車讚譽有加。


    sdkfz13裝甲車確實是摩托車偵察部隊的利器,但是越野能力太差以及車載火力無法對抗蘇俄紅軍的ba-27裝甲車,是其最大的弊端。另外還有車載人員偏少的問題,隻適於偵查,而不適於突擊群戰術的充分發揮。


    但是裝有方形天線的姊妹裝甲車sdkfz14,比sdkfz13裝甲車略重0.5噸,速度也略低一點。


    在後者的掩護下,sdkfz14裝甲通訊車成功地搜索,並用電台發送了大部分的敵軍後勤補給基地和火炮集群陣地,在戰役中發揮了最大的作用。


    兩款裝甲車連同人員損失,亦是極為嚴重。


    如果sdkfz13裝甲車有擊穿輕裝甲目標的能力,可以嚐試避免其中的大半損失,現場查勘過後,北方軍軍官不約而同的提出這個想法。


    第一二零章 升級的技術


    至於歐寶閃電3噸級卡車,就大受歡迎了。


    歐寶卡車閃電係列,是從民國二十九年左右,就開始生產的民用重卡,性能相當不錯。尼森公司派駐德國的人員,實際上是北方軍的軍方人士,很快就注意到了這一款載重卡車。


    但是歐寶卡車生產最多的是1.5噸級和2噸級,而北方軍中大量裝備的是1.5噸級的道奇卡車,區別不是很大,因此並沒有正式下訂單。


    為了爭取有可能的大客戶,歐寶公司馬上向尼森公司介紹了還沒有來得及量產的3噸級卡車係列,終於吸引了北方軍的眼球。


    歐寶公司提供的3噸級卡車,是一種漂亮的長頭卡車,擁有簡單而堅固的底盤,結實的板簧懸掛,采用3.6升直列6缸水冷汽油機,功率68馬力,空車重2.5噸,滿載重量5.8噸,最高時速85千米。


    車載82升油箱,可以保證公路320公裏,越野230公裏的最大行程,即使一般嚴寒也沒有多大影響,依然可以順暢啟動。


    但是尼森公司代表北方軍政府下的訂單,卻是改裝後的版本,換裝了3.6升的柴油發動機。


    原因很簡單。


    按照國內工藝水平計算,一噸原油大約可以提煉出0.2噸汽油,還可以提煉出0.4噸柴油。再加上汽油機的發展水平快於柴油機,功率明顯大於柴油機,國際上絕大多數都是應用汽油機。


    無論是北方軍控製的三大油田,還是國際石油市場,柴油都是大量庫存積壓。


    基本是貧油國的中國,自然要充分利用那些積壓的柴油了,反正卡車並不需要太過強勁的發動機。


    隻是歐寶公司並沒有成熟的柴油機技術,尼森公司隻好出麵購買了克虜伯公司新近發明的50馬力4汽缸柴油發動機送給歐寶公司研究。


    但是缺乏柴油機技術的歐寶公司,一時半會無法消化柴油技術,無奈之下又找到奔馳公司希望提供技術支援。


    在奔馳公司的幫助下,歐寶公司終於搞出了一款實用型的卡車柴油發動機。隨後沒過多久,奔馳公司也趁機推出了一款柴油動力的汽車梅賽德斯-奔馳260 d。


    於是,各方都皆大歡喜。


    瓦罕走廊打通以後,北方軍和德國國防軍的軍火貿易協作正式開啟。大量的物資原材料從長江航線東下,經南京附近轉給德國洋行。而德國人提供的軍火物資則大量從印度洋上岸,直接從瓦罕走廊進入巴爾喀什湖以南。


    真正獲利的是德國軍工企業,而不是北方軍政府。


    代表北方軍政府出麵的尼森公司,買東西的時候,更多的是連帶著許可生產權一並收入囊中,真正的大批量采購不僅在運輸上存在問題,也沒有更大的意義。結果是大筆大筆的專利費,大批大批的原材料,都讓德國軍工企業笑口不斷。


    唯一的例外就是汽車和載重卡車了。


    為了節省寶貴的軍火產能,大批的歐寶卡車,還是直接從瓜達爾港上岸之後,千裏迢迢過瓦罕走廊進入北方軍政府。


    李燮和軍團得到大量3噸級卡車後,地勤人員異想天開地將20毫米防空炮裝上了足夠厚實的歐寶卡車,結果製造了一種快速機動的車載20毫米防空炮,甚至在突擊作戰中一舉立功。


    不僅如此,動力強勁的歐寶卡車,無論是攜帶全副武裝的士兵,還是裝載足夠的彈藥輜重,甚至拖曳隨同的火炮,都將步兵營的機動作戰能力提升了好大一個台階。


    比如德國新提供的一款pak-35型37毫米反坦克炮,在民國二十三年研製成功,采用輕型雙輪式炮架,戰鬥全重382千克,最大射速每分鍾15發,使用穿甲彈可擊穿450米外48毫米厚裝甲。


    歐寶卡車拖著pak-35型37毫米反坦克炮到處亂跑,剛好可以替換掉步兵營中裝備的37毫米步兵炮。舊款37毫米步兵炮,並不適合打擊輕裝甲目標,早就應該淘汰了。


    在伊爾庫茨克反擊作戰中,正是這種新式的pak-35型37毫米反坦克炮立了大功,幾乎占了摧毀t-26坦克功勞的一半。


    北方軍步兵營中的直屬速射炮排,原本裝備37毫米速射炮,在伊爾庫茨克反擊戰之後,立刻決定加快換裝pak-35型37毫米反坦克炮。


    這也是伊爾庫茨克反擊戰中,同時受到敵我雙方高度重視的唯一一個相同點。


    具有摧毀或者至少是阻滯敵軍裝甲力量的衝擊,這是所有步兵營都需要麵對的生死存亡問題,而北方軍實戰的結果是pak-35型37毫米反坦克炮相當實用。


    事實上,德國人根本就是把北方軍當做了自己新式武器的試驗場罷了。


    不僅德國人也高度重視pak-35型37毫米反坦克炮的實戰效果,而且遭受慘重損失的蘇俄紅軍居然也找到了德國人,商洽購買pak-35型37毫米反坦克炮事宜。


    和北方軍依舊處在交戰狀態的日本人,也馬上找到德國駐日本大使館,詢問購買事宜,估計是準備購買後自行仿製的。


    北方軍也不客氣,通過尼森公司向德國軍工企業,提出了多項裝甲偵察車改進要求。


    德國方麵很快就搞出了一款被命名為sdkfz221的輪式裝甲車係列,重3.75噸,發動機功率75馬力,乘員依然為2人。


    其最大時速達到80千米,可以行駛280千米;最大越野時速32千米,行程200千米。武備是一挺mg34機槍,裝甲為8-14.5毫米。


    在大客戶北方軍的堅持下,德國人最終搞了一個改進版本,加裝了kwk30型20毫米機關炮,被稱為sdfkz222輕型輪式裝甲車。


    至於通訊型號的姊妹車則被稱為sdkfz223裝甲通訊車,乘員增至3人,保留了一挺mg34機槍的配置,但是車重也增加到4.4噸。


    富有創意的德國技術員,還對車輪進行了特殊設計,隻要拆除輪胎後,就可以直接在鐵軌上行駛,非常有利於長途機動。


    sdkfz222裝甲車及其姊妹通訊車到達階州大本營後,十分喜歡的孫嶽等人,甚至幹脆為它們取了一個“觸須”裝甲車的外號,偵查專用嗎,就如同“觸須”一般四處探查。


    但是不知怎的,最後傳出來的外號,居然變成了“毫須”,頓時讓人哭笑不得。


    至於北方軍提出來的另外一個建議,要求增加裝甲車輛的越野機動能力。德國人也從善如流,很快琢磨起來半履帶式裝甲車的設計研發。


    與之迥然不同的,蘇俄軍工專家也注意到了越野機動偏差的問題,他們給出的方案是改進ba-27裝甲車,將原來的4x2驅動型改成了6x4驅動型。


    相比德國人費盡心思地重新搞一個半履帶式標準,直接增加兩個輪子顯然更快捷,日耳曼民族和斯拉夫民族思考問題的差異性在此暴露無遺。


    從北線退下來的李燮和軍團也進入了休整補充,隻是基層官兵非常驚訝地發現,重新發下來的槍械彈藥,不再是熟悉的美式7.62毫米口徑,而是德式7.92毫米口徑了。


    第一批進入李燮和軍團的7.92毫米口徑槍械都用在了突擊部隊當中,結果差不多損失殆盡了。


    zh-29半自動步槍可拆卸彈匣設計立刻得到了一線官兵的好評,不僅可以快速完成任何時段的子彈填裝,而且步兵隻需要攜帶散彈就行,少了數十個彈夾的分量,也是一個有效的減重了。


    但是隨後而來的持續了數年的抱怨,讓蘭州機器局的軍工專家們為之焦頭爛額不已。用慣了大八粒的北方軍士兵,對於雖然經過改進還是故障頗多的zh-29充滿了不信任感。


    於是,在整個戰爭過程中,zh-29半自動步槍是在不間斷的改進中度過的,以至於陳安都為換裝了大八粒半自動是否值得認真反思了好久。


    但是另外一款槍械,就如同當年換裝索米衝鋒槍一般,幾乎是立刻就被接受了,那就是恐怖的mg34機槍。


    mg34機槍,全重12.1千克,另外還可以加配一個重達6.75千克的輕型三腳架,口徑7.92毫米,射速800-900發每分鍾。


    火力熾盛的mg34機槍,無論是壓製,還是殲敵,都是一種令敵軍萬分恐懼的槍械。為了實現mg34機槍的列裝,北方軍甚至修改了一直執行的班級戰術編組。


    按照德軍的班級戰術編組,步兵班一般是十個人,因為機槍子彈的消耗十分巨大,必須要有三個人是mg34機槍組成員。


    主射手攜帶機槍和一個50發彈鼓,必要的時候可以在運動中采用腰射的方式,給自己的隊員提供火力支援。


    副射手攜帶兩個50發彈鼓和一個250發彈箱。機槍組的第三人,則要帶上兩個250發彈箱,並負責從連部獲得機槍彈藥補給。


    而北方軍的步兵班是十二個人,原本使用勃朗寧m1918輕機槍時,機槍組成員隻需要兩個人,現在換裝mg34就需要進行調整了。


    根據戰術變化,步兵班人數依然不動,火力組由班長親自掌握,加上一個三人製的mg34機槍小組。除了主射手,班長配備二十發彈匣的索米衝鋒槍,另外兩人都配備一把zh-29半自動步槍。


    其他人則視情況,臨時編組成兩個小組,除了醫護員攜帶二十發彈匣的索米衝鋒槍,阻擊手配備一把98k步槍,剩下的人員則10發彈匣zh-29半自動步槍和70發彈鼓索米衝鋒槍各三支。


    戰術自然也發生巨大變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軍火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深海帶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深海帶魚並收藏軍火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