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革命黨在輿論聲勢上的攻訐達到了最高峰,一些地方分部機構更是擅自派遣敢死隊,對擁戴帝製的一些地方官員采取謀刺行動。不過這些謀刺行動大多是失敗告終,涉案人員盡數被批捕入獄,即便有少數成功者,所刺殺對象也都是一些蝦米小角色,數人是遇刺受傷,隻有極個別運氣不好者是當場身亡。
孫中山在十一月二這天連續發表了兩篇社論,其一是《舉義說國民討國賊書》,其二是《捍衛共和誓言書》。很快這兩篇社論就引起了極大的反響,西南諸省的軍閥紛紛借勢附言支持孫中山,海外許多華僑也被調動了積極性,為捍衛共和體製一次性匯捐八十萬元。
對於國內這些不安分的聲勢,雖然稍微超出了袁世凱所預期的範圍,但一切仍然可以說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幾天之後,他以皇帝的名義向還沒有遵行帝製命令的幾個省、城地區發布最後通牒,勒令限期鎮壓暴x動和執行帝製命令,否則將視為叛國罪論處。同時下令事發地區駐紮的北洋軍,一旦逾越令期,可適當采取軍事行動予以懲處。
重慶的中央陸軍第十五師和嶽陽的中央陸軍第十二師在接到命令之後,第一時間擺出了備戰姿態。但是無論是湯薌銘還是陳宦,又或者是下麵的吳佩孚、吳光新等人,所有人都是各懷心思,無非是先做出一個表麵的樣子,接下來仍然會伺機行事。
隨著袁世凱采取下達最後通牒以及相關的軍事命令之後,西南軍閥和中華革命黨都意識到擺在眼前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嚴峻,他們不可能還能再繼續等待、拖延或者期待著其他更有利的時機出現。尤其是在四川、湖南等地的軍閥,不斷電報發往雲南和香港,催促早日確定對策,否則他們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之下,隻能選擇向北洋軍投降。
又過了兩天時間,蔡鍔由香港秘密抵達雲南,在昆明督軍府召集了一次重要的會議。
參加這次會議的不僅有西南諸省的軍事領導人,也有中華革命黨以及其他反帝製團體的代表。中華革命黨這邊直接派來了廖仲愷參加會議,全權代表黨內來與西南各軍事領導人達成合作細節。此次會議迫於目前局勢緊促的緣故,整個會期並沒有進行的太久,所有討論的議程全部是撿最重要的優先。
會議前後進行了三天時間,並且每討論完畢一個議程便立刻著手開始執行。
在蔡鍔的倡導之下,首先確立武裝反帝製、反袁世凱的方針,隨後便是籌劃建立統一的反帝製、反袁世凱的軍事指揮係統,也就是聯合所有西南軍閥的部隊組成護國軍。而在廖仲愷的建議之下,西南諸省在組建護國軍的同時,還要成立護國軍政府,確保在政治上能占據一席之地,並且給所有反帝製的地區提供指引和依托。
所有相關細節和文件籌備,都在會議進行期間陸續完成。
等到會議結束之時,許多基礎工作基本上都已經完成。昆明的幾位大商戶捐出了一棟大樓,用作護國軍政府的辦公駐紮地。在唐繼堯、劉顯世、任可澄以及孫中山、廖仲愷等人的推舉之下,由蔡鍔出任護國軍政府大將軍,執掌護國軍所有軍務。
蔡鍔隨即馬上著手對西南諸省各路軍隊進行整編,定製護國軍相關章程和番號。
護國軍政府這邊則在蔡鍔忙於軍務之際,又立刻舉行了一次選舉會議,決定盡快確定軍政府的首腦人物。對於西南軍閥而言,他們心中所屬意的人是唐繼堯,不僅是因為唐繼堯與他們的利益更為貼近,再者在整個西南諸省當中目前就屬雲南最有實力,給唐繼堯和蔡鍔都扣上大帽子,此二人自然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並且投入更多的本錢。
然而中華革命黨和西南諸省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以及一些社會賢達,大部分卻是希望能夠擁戴孫中山出任軍政府的首腦。蔡鍔掌武,孫中山掌文,雙方都能最大化調動和發揮反袁、反帝製的聲勢,簡直是在合適不過。
相反若是讓唐繼堯出任軍政府首腦,那整個護國軍和護國軍政府全部都是滇係掌握,縱然其他幾個省沒有什麽怨言,但就整個大局觀而言肯定還是欠缺一定火候。更何況,也並非所有西南軍閥都擁戴唐繼堯,像四川熊克武和湖南譚延闓二人都是對唐繼堯頗有不滿,於是聲勢上自然還是支持孫中山。
軍政府因為這件事發生了一定爭執,讓原本本來很效率的局麵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恰恰在十一月八日這天,中華革命黨人陳其美率領一支革命軍在上海策劃並發動了一場起義,也就是被後世國民黨大肆吹捧的“肇和艦”起義。
實際上“肇和號”起義隻是一次規模很小的行動,即便是“肇和號”也是當時駐守上海海軍當中型號很落後的炮艦,不過其噸位有兩千六百噸,在近代中國海軍中算是比較大的軍艦了。而真正是因為這次行動有蔣中正參與其中,所以才被後世的官方喉舌大肆渲染,變成一次“似乎很有影響力”的起義行動。
如今曆史已經發生改變,此次“肇和艦”起義的情況也同樣有變化。因為在行動過程中革命黨人因為歪打正著,不小心點燃了軍艦的彈藥庫,引發船體劇烈爆炸而嚴重受損。同樣因為這次爆炸,導致十多名革命黨人與二十多名海軍官兵陣亡。事件立刻在江浙一帶引起廣泛討論熱議,也因此促成了中華革命黨的名聲影響力傳播更為廣泛。
第48章,南北駁火
由於“肇和號”起義在這個時候製造出來的輿論聲勢,為中華革命黨增加了不少籌碼,在昆明的廖仲愷等人也借題發揮,再三要求推舉孫中山出任護國軍政府總理。唐繼堯個人經過深思之後,最終決定退讓一步。他很清楚即便是讓孫中山當上這個總理,也是一個好無實權的總理,西南這些軍閥沒有一個人聽命於其,無非是當一個擺設,借助其革命名聲來為護國軍政府博取更多的支持。
於是在十一月中旬,孫中山從香港秘密趕赴昆明,出席了護國軍政府成立大典,並且宣誓就職護國軍政府總理。
而同樣是這幾天時間裏,在蔡鍔一手操持之下,很快便完成了西南四省各路軍隊的編製草案。按照計劃,一共組編成了四個梯隊:第一梯隊總司令由蔡鍔親自坐鎮指揮,麾下轄雲南陸軍第一師和顧品珍第二師;第二梯隊總司令為王文華,麾下下黔軍五個混成旅;第三梯隊總司令熊克武,除了川軍三個師之外,包括趙又新和黃毓成以及貴州駐四川的三支部隊,全部都歸屬第三梯隊指揮。
至於第四梯隊是實力最弱、兵力最少,而且編製情況也是最複雜的一支。蔡鍔經過再三思索之後,決定還是任命劉震寰出任第四梯隊總司令,編製楊希閔、劉古香等雜牌部隊,結合中華革命黨在粵北和湖南長沙、衡陽一帶的兵力,勉強促出了一萬多人的部隊。
但是第四梯隊因為地域複雜,需要應付的北洋軍和支持北洋政府的地方軍閥眾多,因此蔡鍔在給劉震寰下達命令的時候特別加以囑咐,不必正麵與敵人硬碰硬,而是盡可能采取敵後遊記作戰,或者潛伏於山野之中加以騷擾,隻要能拖延陸榮廷、湯薌銘的部隊,並且製造足夠的聲勢動靜即可。
到了十五日,所有命令全部配發到位,四個梯隊的兵力也都遵照蔡鍔的吩咐,趕赴到製定地區集結,做好隨時可以出征的準備。
當天晚上,蔡鍔、唐繼堯、孫中山、任可澄、劉顯世等人聯名發布通電,以護國軍政府的名義要求袁世凱即刻取消帝製。然而直到第二天早上,北京方麵都沒有對這份電報做出任何迴應。蔡鍔、唐繼堯等人心知肚明,以袁世凱目前的聲勢而言是絕不會在這個時候取消帝製,他們的聯名通電隻怕也隻不過是撈癢癢。
於是在第二天,眾人再次聯名發出通電,不過這次他們並沒有在抱有任何希望,僅僅是在要在氣勢上多爭取一些優勢。此次通電的內容之中,他們果斷還增加了另外一些要求,除了袁世凱立刻取消帝製之外,還必須引咎辭去大總統之職,否則護國軍政府必會采取軍事行動來維護共和。
盡管這兩份聯名電報沒有給袁世凱帶來太大的壓力,但是結合這段時間南方諸省、地區頻頻爆發的反帝製運動,以及中華革命黨近乎玩命似的大肆抨擊和製造各式各樣的起義,理所當然的引起了民間極大的反應。
不管是支持帝製還是反對帝製,又或者是無所謂態度的人們,不約而同都覺察到這次南方把事情鬧得這麽大,國內勢必又會掀起一次兵禍。同樣因為這件事,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由厭倦兵災戰禍而聯想到帝製所帶來的具體好處。可見稱帝與否都是那些官老爺們得利,他們這些小老百姓又真正獲得什麽了?
不僅依然一無所有,反而連一份太平的生活都無從保障。等到兵禍橫行,平頭小百姓們肯定會陷於水火之中。倒不如不要稱帝,南北之間好歹還能有一份平靜。正是有了這樣的念頭,不少之前跟風擁戴帝製的小老百姓們不知不覺之間開始轉而埋怨帝製。
然而,畢竟都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星鬥小民,他們是沒想過也不敢想去反對帝製,僅僅是表現出對帝製的擔憂和發牢騷罷了。
麵對國內越來越動蕩的局勢,袁世凱不得不對唐繼堯、蔡鍔等人聯名通電做出答複。隻是他從始至終都沒有畏懼過這些反對派的軍閥勢力,相反在登基成為皇帝之後,心思便漸漸轉移到如何平複國內反帝製的浪潮。因此在給雲南發去的複電當中,他首先痛斥蔡鍔背信棄義,又指責唐繼堯等人與帝國通緝犯孫中山為伍,更是私下調集兵力意圖謀反,叛國之罪名已是不爭的事實。
這份複電唯一的作用就是要跟護國軍政府爭搶輿論聲勢,對外公布護國軍政府是叛國的非法組織,並且還專門針對護國軍政府提出的一些要求進行逐條批評,用盡巧言令色來維持帝製的正統形象。
沒過多久,袁世凱甚至在西南護國軍政府還沒有宣布獨立並開始下一步行動之前,搶先對十二師和十五師下達命令,以叛國罪立刻逮捕蔡鍔、唐繼堯、熊克武等人,軍隊即日向叛軍集結地發起進攻。
前前後後磕碰了一個月之久,南北中國的戰火總算是無可避免並發起來。
最先傳來戰事消息的是四川。陳宦以第十五師為主力部隊,又集合了川軍中支持北洋政府的劉存厚、王陵基兩部人馬,由重慶和瀘州兩地,分別向成都、自貢、宜賓三地展開進軍。
雖然熊克武的川軍以及駐紮在川內的滇軍、黔軍合起來也有三萬之眾,第十五師是滿編中央師,總兵力卻不到兩萬,但一方麵中央軍武器裝備精良,後勤供應充足,又占據極其優勢的地理位置,可謂是進可攻退可守。加上劉存厚、王陵基的兩路大約一萬五千人的川軍部隊,總兵力與護國軍第三梯隊相差無幾。
更何況第三梯隊看上去兵力充足,但實際上內部卻混雜不堪、矛盾重重。
蔡鍔在編製護國軍是並非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可所有梯隊全部都是按照地理位置來編製,戰區的劃分和作戰任務的安排上麵已經有了一定限製,所以也隻能硬著頭皮先這麽來辦。原本第三梯隊並不是主戰部隊,其唯一的作用是在四川開辟戰場牽製北洋軍,並接應第一梯隊和第二梯隊入川。
等到第一梯隊和第二梯隊完成行軍後,四川戰場主要進攻任務便由蔡鍔親自指揮,第三梯隊則退居二線負責後勤保障和各地防守。甚至一旦湖南、兩廣的第四梯隊出現問題,還需要由第三梯隊當中的黔軍、滇軍幾支部隊分兵支援,反而到了那個時候,隨著第三梯隊內部雜牌部隊越來越少,矛盾和衝突也會得到相應的控製。
護國軍與北洋軍在成都郊區先發生了一輪駁火,最先與護國軍交火的是劉存厚麾下一支先頭部隊。劉存厚的部隊基本上都是舊軍出身,即便最近半年因為緊密巴結與中央政府,獲得了不少經費上的支持,可部隊中的腐敗問題猶為嚴重,以至於真正的沒有得到多大改善。
這輪交火雙方相隔了一百多米以上的距離,完全是胡亂對射,任誰都沒敢輕易的發動衝鋒。一個鍾頭後,劉存厚的先頭部隊主動撤退到東南方向的簡陽鎮上,偃旗息鼓,等待後續部隊和中央軍的到來之後再做下一步進攻的打算。
第49章,南北劇勢
到了第二天中午,兩廣也緊隨其後傳來戰火的消息。
廣西督軍陸榮廷早就對盤踞在省內的劉震寰、楊希閔、劉古香等部積怨已久,如今他的勢力都已經可以伸展到廣東,卻沒辦法肅清廣西省內的隱患,這口惡氣豈能平順的下來?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他之所以積極擁戴袁世凱稱帝,其原因就是希望獲得北洋政府的支持,然後一舉掃蕩廣西省內,將整個省完整的囊括在手裏。
等到解決了廣西問題之後,接下來他便會著重加強對廣東的統治。至於除了兩廣之外的地方,自己暫時還沒有考慮。換言之,他這次擁護袁世凱稱帝最多隻會確保廣西、廣東省內的問題,絕不會插手其他地方的戰事。
隨著護國軍政府成立以及西南諸省陸軍宣布獨立,被編製為護國軍第四梯隊的劉震寰、楊希閔等部很快便有所活動。然而第四梯隊畢竟是實力最弱,編製又是最為混雜,甚至就連駐紮分布的地區都是零零散散。哪怕兩廣這邊沒有北洋軍,可單憑陸榮廷一手遮天的勢力,要想主動擺出進攻的態勢隻怕是難上加難。
也因此,劉震寰這邊並沒有製造更大的動靜,反而表現的十分保守。僅僅是針對桂林周邊地區發動了一些騷擾性的襲擊,重點破壞陸榮廷政府的官辦機構,比如警察局、官署。劉古香為了阻延陸榮廷部隊的反攻速度,甚至還組織了爆破隊大肆破壞麗江以北的鐵路設施。
陸榮廷對待護國軍的策略並不像中央軍那麽保守,對於掃蕩省內各勢力小軍閥的行動他本人早就蓄謀已久。之前兩年從北洋政府獲得大筆經費和物資,將麾下的部隊進行一番擴充增強,要不是擔心太快下手會招致雲南、貴州兩省的幹涉,不等袁世凱下達命令廣西省這邊便已經展開軍事行動了。
現如今護國軍都在往四川集中,顯然就是把主要戰場選擇在長江一線。
這對於陸榮廷來說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不僅已經為接下來的作戰做好了充足準備,自己一直所擔心的雲貴兩省也都不會再造成壓力。於是在護國軍第四梯隊剛剛有所活動,哪怕是極其小規模的動作,南寧這邊隨即便大手筆的展開圍攻。
陸榮廷派遣其義子陸裕光為桂林將軍,全權負責統籌麗江以北的防務。同時又派遣舊桂係兩大金剛陳炳焜和譚浩明,統帥廣西陸軍第一師和新編第二師為主戰部隊,兵分兩路圍擊盤踞在桂林北部地區的劉震寰、劉古香兩部人馬。陳炳焜由柳州直接渡江,從西路發起正麵進攻;譚浩明則從賀州取道粵北,到達粵北之後一邊鎮壓粵北零散革命勢力的作亂,一邊集合主力部隊迂迴到劉震寰、劉古香後方,與西路部隊完成包圍。
兩廣的局勢急速升溫,柳州的碼頭排滿了許多渡船,一船接著一船將桂軍士兵輸送到江北。經過整編和增強後的桂軍,一個師幾乎與北洋中央師相差無幾,唯一有些明顯差距的僅僅是炮兵的編製罷了。
對於陸榮廷如此大手筆的迴應,一下子讓劉震寰、劉古香二人感到大為吃驚。他們一開始隻當廣西、廣東兩省地域寬闊,再加上這會兒粵北幾個縣和惠州都有革命黨人在活動,陸榮廷即便是要展開行動,也會被迫把兵力分散。卻萬萬沒想到他們的點子太背,剛試探的一出手沒想到就拍中了老虎屁股,惹的老虎猛然迴首直接撲殺過來。
劉震寰立刻電報向昆明求援,同時又下令楊希閔從廣西西北地區主動出擊,吸引並分擔桂林這邊的壓力。不過楊希閔在得知陸榮廷如此勞師動眾來對付第四梯隊之後,在態度上明顯有了猶豫和畏縮,他手裏就隻有幾千人馬而已,隻怕連陸裕光集合的麗江北部零散軍隊都應付不了,又怎麽可能對付得了廣西第一師、第二師?
最終,楊希閔隻是表麵上應承下來會出兵牽製,但實際上僅僅是派遣了幾支偵查隊和騎兵部隊在河池一帶活動了一下,一旦遇到地方部隊的反擊便立刻抽身撤退。
護國軍的聲勢在隨後的幾天時間裏一直都在升溫,而隨著各梯隊陸續投入作戰,西南諸省爆發的戰事也愈演愈烈。全國上下的目光才剛剛關注著袁世凱的登基大典,這會兒一下子又全部集中到反帝製的護國戰爭上麵。不過在北方各省當中,擁戴帝製的人們還是占據大多數,也因此在他們看來所謂的“護國戰爭”也就是中央政府的一次“平叛行動”罷了。
倒是長江以南的許多城鎮當中,老百姓們在革命黨的造勢之下,都抱著同情的心態來對待這次護國戰爭。可歸根結底,此次護國戰爭在全國聲勢上隻占了不足四分之一的輿論唿聲,即便是在這四分之一人群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僅僅是不反對。
天氣越來越冷,月底的時候都下了一場碎碎的冰粒子。
天津法租界的旦賞莊依然是一片平靜,自從中秋節過後,袁肅幾乎再也沒有跟其他外人有所接觸,包括灤州的那一幫老部下以及早先被自己派遣到南方奔走的高順。不過這些都隻是他做出來的表麵樣子罷了,目的就是要混淆那些監視自己人的視聽,讓袁世凱真的認為自己就隻是一味心思在照顧妻子張涵玲及其肚中胎兒。
月初時從北京新華宮來了一支儀仗隊,親自到法租界為袁肅進行了封爵儀式,整個過場雖然沒花去多少時間,但所有程序和禮規都一步不差,辦的有模有樣。誠實的說,他對這個昭烈公很是不滿意,不過這些虛銜也隻是走走過場而已,沒必要真的為這件事發脾氣。
他甚至很清楚的知道袁世凱為什麽要封自己“昭烈”的稱號,取的就是三國時劉備帝號,潛台詞是在告誡自己就像劉備一樣,無非是渾水摸魚攤上一個皇親國戚。他自然不會在乎這些帶有歧視性的暗示,袁世凱的得意隻在一時,而笑到最後的人才是真正的得意。
在過去的這段時間裏,袁肅並非真的沒有與外界任何聯絡,他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來獲得國內局勢最新動向的消息,以及與灤州舊部保持一定的聯絡。之前他最擔心的事情,莫過於南方革命陣營氣勢太低,最終沒有足夠的底氣來發動這場反帝製革命。如今護國戰爭勉強才是打響了,他心頭的注意力也漸漸轉移到前線的戰事上麵。
就目前他所掌握的情報,護國軍政府的實力顯然不足以對付袁世凱早先安排在四川、湖南的北洋軍,蔡鍔和孫中山似乎都是在孤注一擲,從一開始就沒考慮這場護國運動能否取勝,而是在於盡可能抓住反帝製的契機來推行革命主義的行動實踐。或許對於中華革命黨來說,他們早就習慣了以小博大,即便贏不了一次革命運動,最起碼也能贏的不少的聲譽。
如果護國戰爭按照目前的形式和勢力進行下去,不難想象很快就會以失敗而告終。
畢竟西南軍閥的實力有限,即便一開始可以占得一定便宜,一旦戰爭無限製的擴大開來,袁世凱必然會繼續調集兵力南下加大鎮壓的力度。論起持續作戰的能力,護國軍的資源肯定遠遠比不過北洋政府。
袁肅現在對這一點多多少少是有幾分擔心,不過他在北京安排的眼線送迴了一些是十分重要的情報,那就是關於北洋政府內部反對袁世凱的勢力正在蠢蠢欲動。如果這個情報來源屬實,此次護國戰爭必然還會有轉機的餘地。就如同曆史上的走向那樣,北洋政府最終會是毀於內部。如今都有這方麵的秘聞,由此可見北洋內部的這股反袁勢力有多麽大勢。
在十多天前的時候,他專門派人聯絡了林伯深,鼓勵林伯深通過海外公司或者銀行,盡可能向護國軍政府提供經濟和物資上的援助,爭取能讓護國軍政府在正麵戰場上能堅持的更久一些,並且讓戰爭規模擴得更大一些。
雖然這麽做看來就像是一個唯利是圖的軍火商人在兩個勢力之間挑撥離間,置黎民百姓的利益和生命安危不顧,最是讓人厭惡和憤怒。但是正如袁肅一開始所下達的決心那樣,長痛不如短痛,與其把希望寄托於其他人身上還不如依靠自己來改變這個時代。所以在這件事上,他沒有一絲一毫感到內疚。
灤州那邊一切都有條不紊,無論是軍隊還是各地政府的情況,盡管田文烈和朱泮藻一直都沒有忘記在部隊中安插心腹,並且一點一點完成統治權的交接工作,可蔣百裏、陳文年、何其鞏等人把所有環節都把握到位,即便有一些部分讓田文烈和朱泮藻接管過去,可核心的部分依然牢牢掌握在袁肅這些舊部手裏。
而也因為田文烈和朱泮藻接管第一兵團和第十師的原因,這一年來北洋政府倒是增加了好幾筆經費來用作這兩支部隊的完善建設。無論是在兵員擴編、後勤係統建設還是武器裝備方麵,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第50章,遇段祺瑞
就在四個月前北洋政府還特意批給了第十師三十六門火炮,協助其建立起了炮兵單位。
北洋軍械總局、天津製造局和安慶軍械所都核準了第一兵團和第十師超過二十多份後勤訂單,包括供應各式各樣型號的炮彈,以及儲備子彈、手榴彈等等。一下子使得第一兵團和第十師後勤儲備全部充實了起來。
何其鞏、蔣百裏、葛金章三人在過去半年的時間裏,對各地預備役司令部進行了製度化完善,加強在培訓時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增添了許多新式的預備役福利。讓所有預備役民兵在個人修養上得到提煉。
袁肅本以為在這段時間裏不會有什麽事情牽扯到自己,卻沒想到在月底的最後一天,天津鎮守使商德全設下輕生晚宴,邀請天津各界名士赴宴,所邀請賓客的名單當中就包括袁肅。本來袁肅推辭,可是前來送請帖的人百般苦勸,還說若昭烈公不肯賞臉的話,商鎮守使便會親自上門再請。
麵對商德全如此這般的盛情,再加上之前自己又是經常出入這樣的場合,並無什麽不妥,袁肅最終還是答應了下來。
到了宴會當天,袁肅準備派人預備下價值十萬元的賀禮前往鎮守使署衙。他與商德全還是有幾分交情,不光是在天津寓居的這段時間,早前商德全還是江蘇都督的時候,自己奉命南下迎接宋教仁北上,期間就與商德全打過交道。算得上是老相識了。
宴會會場布置的十分奢華,邀請的嘉賓也都形形色色,除了本地士紳和鎮守使的屬官,以及像袁肅這樣寓居的前官員之外,也有一些駐天津的外國使節。所有人都滿是笑容,觥籌交錯,鼓瑟笙蕭,好不熱鬧。隻有在這樣的宴會上,才會讓人誤以為天下太平、世界安穩,人世間再也沒有任何苦難和禍事。
即便是在談起目前國內熱議的西南戰事,或者是國際熱議的歐洲戰事時,大家也都是一副平和的神態,根本見不到一絲一毫的擔憂。中國人是如此,外國人亦如此。
起初袁肅與商德全一起喝了幾杯酒,吃了一點東西,又在商德全的鼓動之下來到舞池與一位美國使節夫人跳了一支舞。等到宴會過半時,他基本上已經沒了什麽興致,就跟著幾位上了年紀的老士紳到旁邊的房間打牌。
哪裏知道剛剛有了幾分手氣的時候,商德全急匆匆的跑了過來,找到袁肅說道:“袁公子,呃,怕是要打擾雅興了。芝泉公姍姍來遲,剛剛在餐廳吃了一點東西,聽說袁公子在這裏,說是一定要跟袁公子見上一麵。這會兒他老人家就在二樓書房等候呢。”
一聽到“芝泉公”三個字,就連袁肅自己都吃了一驚。他當然早就聽說了段祺瑞辭職歸隱的消息,但段祺瑞明明是合肥人,離開京城之後卻根本沒有返迴安徽的打算,就在天津奧國租界租了一棟房子住下來。就連住所都還是徐世昌親自張羅打點。
過去這二十多天時間裏,天津這邊許多官員都曾殷勤的前往奧租界拜訪段祺瑞。哪怕段祺瑞現在已經身無空置,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北洋的政治圈子裏沒有人不知道段祺瑞是政壇不倒翁,門下學生多不勝數,皖係的部曲又都是馬首是瞻。即便是此時身為寓公的段祺瑞,隻要站出來說一句話,響應者必是多不勝數。
當時袁肅並沒有親自去拜會段祺瑞,隻是出於禮數考慮,派了副官杜預帶著一份迎接的禮物前去走訪了一迴。杜預迴來時說他人根本就沒走進段祺瑞的房子,段祺瑞的侍從長推說客人太多無法再接待,但當時門口的馬車並不是很多,即便真的是客人太多,別的人都能進屋等候,唯獨把杜預給勸離了,實在是有些過分。
對此袁肅隻是笑了笑,沒有放在心裏去,他與段祺瑞本來就是公事上的關係,再者早幾年像段祺瑞、馮國璋這些北洋的老臣子對自己這個“突如其來”大總統侄子一直頗有陳見,彼此之間確實沒什麽好聯係。
然而今天商德全的壽宴上,段祺瑞卻突然冒出來要求見上一麵,其中的唐突不言而喻。
“芝泉公?之前也沒見到他,怎麽這會兒突然來了?”袁肅奇怪的問道。
“唉,段合肥一向都是這樣的,不喜宴會牌局,隻鍾情於圍棋。今日能到場已經算是給商大人麵子了。”與袁肅同桌的一位老士紳笑嗬嗬的說道。
孫中山在十一月二這天連續發表了兩篇社論,其一是《舉義說國民討國賊書》,其二是《捍衛共和誓言書》。很快這兩篇社論就引起了極大的反響,西南諸省的軍閥紛紛借勢附言支持孫中山,海外許多華僑也被調動了積極性,為捍衛共和體製一次性匯捐八十萬元。
對於國內這些不安分的聲勢,雖然稍微超出了袁世凱所預期的範圍,但一切仍然可以說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幾天之後,他以皇帝的名義向還沒有遵行帝製命令的幾個省、城地區發布最後通牒,勒令限期鎮壓暴x動和執行帝製命令,否則將視為叛國罪論處。同時下令事發地區駐紮的北洋軍,一旦逾越令期,可適當采取軍事行動予以懲處。
重慶的中央陸軍第十五師和嶽陽的中央陸軍第十二師在接到命令之後,第一時間擺出了備戰姿態。但是無論是湯薌銘還是陳宦,又或者是下麵的吳佩孚、吳光新等人,所有人都是各懷心思,無非是先做出一個表麵的樣子,接下來仍然會伺機行事。
隨著袁世凱采取下達最後通牒以及相關的軍事命令之後,西南軍閥和中華革命黨都意識到擺在眼前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嚴峻,他們不可能還能再繼續等待、拖延或者期待著其他更有利的時機出現。尤其是在四川、湖南等地的軍閥,不斷電報發往雲南和香港,催促早日確定對策,否則他們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之下,隻能選擇向北洋軍投降。
又過了兩天時間,蔡鍔由香港秘密抵達雲南,在昆明督軍府召集了一次重要的會議。
參加這次會議的不僅有西南諸省的軍事領導人,也有中華革命黨以及其他反帝製團體的代表。中華革命黨這邊直接派來了廖仲愷參加會議,全權代表黨內來與西南各軍事領導人達成合作細節。此次會議迫於目前局勢緊促的緣故,整個會期並沒有進行的太久,所有討論的議程全部是撿最重要的優先。
會議前後進行了三天時間,並且每討論完畢一個議程便立刻著手開始執行。
在蔡鍔的倡導之下,首先確立武裝反帝製、反袁世凱的方針,隨後便是籌劃建立統一的反帝製、反袁世凱的軍事指揮係統,也就是聯合所有西南軍閥的部隊組成護國軍。而在廖仲愷的建議之下,西南諸省在組建護國軍的同時,還要成立護國軍政府,確保在政治上能占據一席之地,並且給所有反帝製的地區提供指引和依托。
所有相關細節和文件籌備,都在會議進行期間陸續完成。
等到會議結束之時,許多基礎工作基本上都已經完成。昆明的幾位大商戶捐出了一棟大樓,用作護國軍政府的辦公駐紮地。在唐繼堯、劉顯世、任可澄以及孫中山、廖仲愷等人的推舉之下,由蔡鍔出任護國軍政府大將軍,執掌護國軍所有軍務。
蔡鍔隨即馬上著手對西南諸省各路軍隊進行整編,定製護國軍相關章程和番號。
護國軍政府這邊則在蔡鍔忙於軍務之際,又立刻舉行了一次選舉會議,決定盡快確定軍政府的首腦人物。對於西南軍閥而言,他們心中所屬意的人是唐繼堯,不僅是因為唐繼堯與他們的利益更為貼近,再者在整個西南諸省當中目前就屬雲南最有實力,給唐繼堯和蔡鍔都扣上大帽子,此二人自然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並且投入更多的本錢。
然而中華革命黨和西南諸省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以及一些社會賢達,大部分卻是希望能夠擁戴孫中山出任軍政府的首腦。蔡鍔掌武,孫中山掌文,雙方都能最大化調動和發揮反袁、反帝製的聲勢,簡直是在合適不過。
相反若是讓唐繼堯出任軍政府首腦,那整個護國軍和護國軍政府全部都是滇係掌握,縱然其他幾個省沒有什麽怨言,但就整個大局觀而言肯定還是欠缺一定火候。更何況,也並非所有西南軍閥都擁戴唐繼堯,像四川熊克武和湖南譚延闓二人都是對唐繼堯頗有不滿,於是聲勢上自然還是支持孫中山。
軍政府因為這件事發生了一定爭執,讓原本本來很效率的局麵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恰恰在十一月八日這天,中華革命黨人陳其美率領一支革命軍在上海策劃並發動了一場起義,也就是被後世國民黨大肆吹捧的“肇和艦”起義。
實際上“肇和號”起義隻是一次規模很小的行動,即便是“肇和號”也是當時駐守上海海軍當中型號很落後的炮艦,不過其噸位有兩千六百噸,在近代中國海軍中算是比較大的軍艦了。而真正是因為這次行動有蔣中正參與其中,所以才被後世的官方喉舌大肆渲染,變成一次“似乎很有影響力”的起義行動。
如今曆史已經發生改變,此次“肇和艦”起義的情況也同樣有變化。因為在行動過程中革命黨人因為歪打正著,不小心點燃了軍艦的彈藥庫,引發船體劇烈爆炸而嚴重受損。同樣因為這次爆炸,導致十多名革命黨人與二十多名海軍官兵陣亡。事件立刻在江浙一帶引起廣泛討論熱議,也因此促成了中華革命黨的名聲影響力傳播更為廣泛。
第48章,南北駁火
由於“肇和號”起義在這個時候製造出來的輿論聲勢,為中華革命黨增加了不少籌碼,在昆明的廖仲愷等人也借題發揮,再三要求推舉孫中山出任護國軍政府總理。唐繼堯個人經過深思之後,最終決定退讓一步。他很清楚即便是讓孫中山當上這個總理,也是一個好無實權的總理,西南這些軍閥沒有一個人聽命於其,無非是當一個擺設,借助其革命名聲來為護國軍政府博取更多的支持。
於是在十一月中旬,孫中山從香港秘密趕赴昆明,出席了護國軍政府成立大典,並且宣誓就職護國軍政府總理。
而同樣是這幾天時間裏,在蔡鍔一手操持之下,很快便完成了西南四省各路軍隊的編製草案。按照計劃,一共組編成了四個梯隊:第一梯隊總司令由蔡鍔親自坐鎮指揮,麾下轄雲南陸軍第一師和顧品珍第二師;第二梯隊總司令為王文華,麾下下黔軍五個混成旅;第三梯隊總司令熊克武,除了川軍三個師之外,包括趙又新和黃毓成以及貴州駐四川的三支部隊,全部都歸屬第三梯隊指揮。
至於第四梯隊是實力最弱、兵力最少,而且編製情況也是最複雜的一支。蔡鍔經過再三思索之後,決定還是任命劉震寰出任第四梯隊總司令,編製楊希閔、劉古香等雜牌部隊,結合中華革命黨在粵北和湖南長沙、衡陽一帶的兵力,勉強促出了一萬多人的部隊。
但是第四梯隊因為地域複雜,需要應付的北洋軍和支持北洋政府的地方軍閥眾多,因此蔡鍔在給劉震寰下達命令的時候特別加以囑咐,不必正麵與敵人硬碰硬,而是盡可能采取敵後遊記作戰,或者潛伏於山野之中加以騷擾,隻要能拖延陸榮廷、湯薌銘的部隊,並且製造足夠的聲勢動靜即可。
到了十五日,所有命令全部配發到位,四個梯隊的兵力也都遵照蔡鍔的吩咐,趕赴到製定地區集結,做好隨時可以出征的準備。
當天晚上,蔡鍔、唐繼堯、孫中山、任可澄、劉顯世等人聯名發布通電,以護國軍政府的名義要求袁世凱即刻取消帝製。然而直到第二天早上,北京方麵都沒有對這份電報做出任何迴應。蔡鍔、唐繼堯等人心知肚明,以袁世凱目前的聲勢而言是絕不會在這個時候取消帝製,他們的聯名通電隻怕也隻不過是撈癢癢。
於是在第二天,眾人再次聯名發出通電,不過這次他們並沒有在抱有任何希望,僅僅是在要在氣勢上多爭取一些優勢。此次通電的內容之中,他們果斷還增加了另外一些要求,除了袁世凱立刻取消帝製之外,還必須引咎辭去大總統之職,否則護國軍政府必會采取軍事行動來維護共和。
盡管這兩份聯名電報沒有給袁世凱帶來太大的壓力,但是結合這段時間南方諸省、地區頻頻爆發的反帝製運動,以及中華革命黨近乎玩命似的大肆抨擊和製造各式各樣的起義,理所當然的引起了民間極大的反應。
不管是支持帝製還是反對帝製,又或者是無所謂態度的人們,不約而同都覺察到這次南方把事情鬧得這麽大,國內勢必又會掀起一次兵禍。同樣因為這件事,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由厭倦兵災戰禍而聯想到帝製所帶來的具體好處。可見稱帝與否都是那些官老爺們得利,他們這些小老百姓又真正獲得什麽了?
不僅依然一無所有,反而連一份太平的生活都無從保障。等到兵禍橫行,平頭小百姓們肯定會陷於水火之中。倒不如不要稱帝,南北之間好歹還能有一份平靜。正是有了這樣的念頭,不少之前跟風擁戴帝製的小老百姓們不知不覺之間開始轉而埋怨帝製。
然而,畢竟都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星鬥小民,他們是沒想過也不敢想去反對帝製,僅僅是表現出對帝製的擔憂和發牢騷罷了。
麵對國內越來越動蕩的局勢,袁世凱不得不對唐繼堯、蔡鍔等人聯名通電做出答複。隻是他從始至終都沒有畏懼過這些反對派的軍閥勢力,相反在登基成為皇帝之後,心思便漸漸轉移到如何平複國內反帝製的浪潮。因此在給雲南發去的複電當中,他首先痛斥蔡鍔背信棄義,又指責唐繼堯等人與帝國通緝犯孫中山為伍,更是私下調集兵力意圖謀反,叛國之罪名已是不爭的事實。
這份複電唯一的作用就是要跟護國軍政府爭搶輿論聲勢,對外公布護國軍政府是叛國的非法組織,並且還專門針對護國軍政府提出的一些要求進行逐條批評,用盡巧言令色來維持帝製的正統形象。
沒過多久,袁世凱甚至在西南護國軍政府還沒有宣布獨立並開始下一步行動之前,搶先對十二師和十五師下達命令,以叛國罪立刻逮捕蔡鍔、唐繼堯、熊克武等人,軍隊即日向叛軍集結地發起進攻。
前前後後磕碰了一個月之久,南北中國的戰火總算是無可避免並發起來。
最先傳來戰事消息的是四川。陳宦以第十五師為主力部隊,又集合了川軍中支持北洋政府的劉存厚、王陵基兩部人馬,由重慶和瀘州兩地,分別向成都、自貢、宜賓三地展開進軍。
雖然熊克武的川軍以及駐紮在川內的滇軍、黔軍合起來也有三萬之眾,第十五師是滿編中央師,總兵力卻不到兩萬,但一方麵中央軍武器裝備精良,後勤供應充足,又占據極其優勢的地理位置,可謂是進可攻退可守。加上劉存厚、王陵基的兩路大約一萬五千人的川軍部隊,總兵力與護國軍第三梯隊相差無幾。
更何況第三梯隊看上去兵力充足,但實際上內部卻混雜不堪、矛盾重重。
蔡鍔在編製護國軍是並非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可所有梯隊全部都是按照地理位置來編製,戰區的劃分和作戰任務的安排上麵已經有了一定限製,所以也隻能硬著頭皮先這麽來辦。原本第三梯隊並不是主戰部隊,其唯一的作用是在四川開辟戰場牽製北洋軍,並接應第一梯隊和第二梯隊入川。
等到第一梯隊和第二梯隊完成行軍後,四川戰場主要進攻任務便由蔡鍔親自指揮,第三梯隊則退居二線負責後勤保障和各地防守。甚至一旦湖南、兩廣的第四梯隊出現問題,還需要由第三梯隊當中的黔軍、滇軍幾支部隊分兵支援,反而到了那個時候,隨著第三梯隊內部雜牌部隊越來越少,矛盾和衝突也會得到相應的控製。
護國軍與北洋軍在成都郊區先發生了一輪駁火,最先與護國軍交火的是劉存厚麾下一支先頭部隊。劉存厚的部隊基本上都是舊軍出身,即便最近半年因為緊密巴結與中央政府,獲得了不少經費上的支持,可部隊中的腐敗問題猶為嚴重,以至於真正的沒有得到多大改善。
這輪交火雙方相隔了一百多米以上的距離,完全是胡亂對射,任誰都沒敢輕易的發動衝鋒。一個鍾頭後,劉存厚的先頭部隊主動撤退到東南方向的簡陽鎮上,偃旗息鼓,等待後續部隊和中央軍的到來之後再做下一步進攻的打算。
第49章,南北劇勢
到了第二天中午,兩廣也緊隨其後傳來戰火的消息。
廣西督軍陸榮廷早就對盤踞在省內的劉震寰、楊希閔、劉古香等部積怨已久,如今他的勢力都已經可以伸展到廣東,卻沒辦法肅清廣西省內的隱患,這口惡氣豈能平順的下來?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他之所以積極擁戴袁世凱稱帝,其原因就是希望獲得北洋政府的支持,然後一舉掃蕩廣西省內,將整個省完整的囊括在手裏。
等到解決了廣西問題之後,接下來他便會著重加強對廣東的統治。至於除了兩廣之外的地方,自己暫時還沒有考慮。換言之,他這次擁護袁世凱稱帝最多隻會確保廣西、廣東省內的問題,絕不會插手其他地方的戰事。
隨著護國軍政府成立以及西南諸省陸軍宣布獨立,被編製為護國軍第四梯隊的劉震寰、楊希閔等部很快便有所活動。然而第四梯隊畢竟是實力最弱,編製又是最為混雜,甚至就連駐紮分布的地區都是零零散散。哪怕兩廣這邊沒有北洋軍,可單憑陸榮廷一手遮天的勢力,要想主動擺出進攻的態勢隻怕是難上加難。
也因此,劉震寰這邊並沒有製造更大的動靜,反而表現的十分保守。僅僅是針對桂林周邊地區發動了一些騷擾性的襲擊,重點破壞陸榮廷政府的官辦機構,比如警察局、官署。劉古香為了阻延陸榮廷部隊的反攻速度,甚至還組織了爆破隊大肆破壞麗江以北的鐵路設施。
陸榮廷對待護國軍的策略並不像中央軍那麽保守,對於掃蕩省內各勢力小軍閥的行動他本人早就蓄謀已久。之前兩年從北洋政府獲得大筆經費和物資,將麾下的部隊進行一番擴充增強,要不是擔心太快下手會招致雲南、貴州兩省的幹涉,不等袁世凱下達命令廣西省這邊便已經展開軍事行動了。
現如今護國軍都在往四川集中,顯然就是把主要戰場選擇在長江一線。
這對於陸榮廷來說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不僅已經為接下來的作戰做好了充足準備,自己一直所擔心的雲貴兩省也都不會再造成壓力。於是在護國軍第四梯隊剛剛有所活動,哪怕是極其小規模的動作,南寧這邊隨即便大手筆的展開圍攻。
陸榮廷派遣其義子陸裕光為桂林將軍,全權負責統籌麗江以北的防務。同時又派遣舊桂係兩大金剛陳炳焜和譚浩明,統帥廣西陸軍第一師和新編第二師為主戰部隊,兵分兩路圍擊盤踞在桂林北部地區的劉震寰、劉古香兩部人馬。陳炳焜由柳州直接渡江,從西路發起正麵進攻;譚浩明則從賀州取道粵北,到達粵北之後一邊鎮壓粵北零散革命勢力的作亂,一邊集合主力部隊迂迴到劉震寰、劉古香後方,與西路部隊完成包圍。
兩廣的局勢急速升溫,柳州的碼頭排滿了許多渡船,一船接著一船將桂軍士兵輸送到江北。經過整編和增強後的桂軍,一個師幾乎與北洋中央師相差無幾,唯一有些明顯差距的僅僅是炮兵的編製罷了。
對於陸榮廷如此大手筆的迴應,一下子讓劉震寰、劉古香二人感到大為吃驚。他們一開始隻當廣西、廣東兩省地域寬闊,再加上這會兒粵北幾個縣和惠州都有革命黨人在活動,陸榮廷即便是要展開行動,也會被迫把兵力分散。卻萬萬沒想到他們的點子太背,剛試探的一出手沒想到就拍中了老虎屁股,惹的老虎猛然迴首直接撲殺過來。
劉震寰立刻電報向昆明求援,同時又下令楊希閔從廣西西北地區主動出擊,吸引並分擔桂林這邊的壓力。不過楊希閔在得知陸榮廷如此勞師動眾來對付第四梯隊之後,在態度上明顯有了猶豫和畏縮,他手裏就隻有幾千人馬而已,隻怕連陸裕光集合的麗江北部零散軍隊都應付不了,又怎麽可能對付得了廣西第一師、第二師?
最終,楊希閔隻是表麵上應承下來會出兵牽製,但實際上僅僅是派遣了幾支偵查隊和騎兵部隊在河池一帶活動了一下,一旦遇到地方部隊的反擊便立刻抽身撤退。
護國軍的聲勢在隨後的幾天時間裏一直都在升溫,而隨著各梯隊陸續投入作戰,西南諸省爆發的戰事也愈演愈烈。全國上下的目光才剛剛關注著袁世凱的登基大典,這會兒一下子又全部集中到反帝製的護國戰爭上麵。不過在北方各省當中,擁戴帝製的人們還是占據大多數,也因此在他們看來所謂的“護國戰爭”也就是中央政府的一次“平叛行動”罷了。
倒是長江以南的許多城鎮當中,老百姓們在革命黨的造勢之下,都抱著同情的心態來對待這次護國戰爭。可歸根結底,此次護國戰爭在全國聲勢上隻占了不足四分之一的輿論唿聲,即便是在這四分之一人群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僅僅是不反對。
天氣越來越冷,月底的時候都下了一場碎碎的冰粒子。
天津法租界的旦賞莊依然是一片平靜,自從中秋節過後,袁肅幾乎再也沒有跟其他外人有所接觸,包括灤州的那一幫老部下以及早先被自己派遣到南方奔走的高順。不過這些都隻是他做出來的表麵樣子罷了,目的就是要混淆那些監視自己人的視聽,讓袁世凱真的認為自己就隻是一味心思在照顧妻子張涵玲及其肚中胎兒。
月初時從北京新華宮來了一支儀仗隊,親自到法租界為袁肅進行了封爵儀式,整個過場雖然沒花去多少時間,但所有程序和禮規都一步不差,辦的有模有樣。誠實的說,他對這個昭烈公很是不滿意,不過這些虛銜也隻是走走過場而已,沒必要真的為這件事發脾氣。
他甚至很清楚的知道袁世凱為什麽要封自己“昭烈”的稱號,取的就是三國時劉備帝號,潛台詞是在告誡自己就像劉備一樣,無非是渾水摸魚攤上一個皇親國戚。他自然不會在乎這些帶有歧視性的暗示,袁世凱的得意隻在一時,而笑到最後的人才是真正的得意。
在過去的這段時間裏,袁肅並非真的沒有與外界任何聯絡,他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來獲得國內局勢最新動向的消息,以及與灤州舊部保持一定的聯絡。之前他最擔心的事情,莫過於南方革命陣營氣勢太低,最終沒有足夠的底氣來發動這場反帝製革命。如今護國戰爭勉強才是打響了,他心頭的注意力也漸漸轉移到前線的戰事上麵。
就目前他所掌握的情報,護國軍政府的實力顯然不足以對付袁世凱早先安排在四川、湖南的北洋軍,蔡鍔和孫中山似乎都是在孤注一擲,從一開始就沒考慮這場護國運動能否取勝,而是在於盡可能抓住反帝製的契機來推行革命主義的行動實踐。或許對於中華革命黨來說,他們早就習慣了以小博大,即便贏不了一次革命運動,最起碼也能贏的不少的聲譽。
如果護國戰爭按照目前的形式和勢力進行下去,不難想象很快就會以失敗而告終。
畢竟西南軍閥的實力有限,即便一開始可以占得一定便宜,一旦戰爭無限製的擴大開來,袁世凱必然會繼續調集兵力南下加大鎮壓的力度。論起持續作戰的能力,護國軍的資源肯定遠遠比不過北洋政府。
袁肅現在對這一點多多少少是有幾分擔心,不過他在北京安排的眼線送迴了一些是十分重要的情報,那就是關於北洋政府內部反對袁世凱的勢力正在蠢蠢欲動。如果這個情報來源屬實,此次護國戰爭必然還會有轉機的餘地。就如同曆史上的走向那樣,北洋政府最終會是毀於內部。如今都有這方麵的秘聞,由此可見北洋內部的這股反袁勢力有多麽大勢。
在十多天前的時候,他專門派人聯絡了林伯深,鼓勵林伯深通過海外公司或者銀行,盡可能向護國軍政府提供經濟和物資上的援助,爭取能讓護國軍政府在正麵戰場上能堅持的更久一些,並且讓戰爭規模擴得更大一些。
雖然這麽做看來就像是一個唯利是圖的軍火商人在兩個勢力之間挑撥離間,置黎民百姓的利益和生命安危不顧,最是讓人厭惡和憤怒。但是正如袁肅一開始所下達的決心那樣,長痛不如短痛,與其把希望寄托於其他人身上還不如依靠自己來改變這個時代。所以在這件事上,他沒有一絲一毫感到內疚。
灤州那邊一切都有條不紊,無論是軍隊還是各地政府的情況,盡管田文烈和朱泮藻一直都沒有忘記在部隊中安插心腹,並且一點一點完成統治權的交接工作,可蔣百裏、陳文年、何其鞏等人把所有環節都把握到位,即便有一些部分讓田文烈和朱泮藻接管過去,可核心的部分依然牢牢掌握在袁肅這些舊部手裏。
而也因為田文烈和朱泮藻接管第一兵團和第十師的原因,這一年來北洋政府倒是增加了好幾筆經費來用作這兩支部隊的完善建設。無論是在兵員擴編、後勤係統建設還是武器裝備方麵,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第50章,遇段祺瑞
就在四個月前北洋政府還特意批給了第十師三十六門火炮,協助其建立起了炮兵單位。
北洋軍械總局、天津製造局和安慶軍械所都核準了第一兵團和第十師超過二十多份後勤訂單,包括供應各式各樣型號的炮彈,以及儲備子彈、手榴彈等等。一下子使得第一兵團和第十師後勤儲備全部充實了起來。
何其鞏、蔣百裏、葛金章三人在過去半年的時間裏,對各地預備役司令部進行了製度化完善,加強在培訓時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增添了許多新式的預備役福利。讓所有預備役民兵在個人修養上得到提煉。
袁肅本以為在這段時間裏不會有什麽事情牽扯到自己,卻沒想到在月底的最後一天,天津鎮守使商德全設下輕生晚宴,邀請天津各界名士赴宴,所邀請賓客的名單當中就包括袁肅。本來袁肅推辭,可是前來送請帖的人百般苦勸,還說若昭烈公不肯賞臉的話,商鎮守使便會親自上門再請。
麵對商德全如此這般的盛情,再加上之前自己又是經常出入這樣的場合,並無什麽不妥,袁肅最終還是答應了下來。
到了宴會當天,袁肅準備派人預備下價值十萬元的賀禮前往鎮守使署衙。他與商德全還是有幾分交情,不光是在天津寓居的這段時間,早前商德全還是江蘇都督的時候,自己奉命南下迎接宋教仁北上,期間就與商德全打過交道。算得上是老相識了。
宴會會場布置的十分奢華,邀請的嘉賓也都形形色色,除了本地士紳和鎮守使的屬官,以及像袁肅這樣寓居的前官員之外,也有一些駐天津的外國使節。所有人都滿是笑容,觥籌交錯,鼓瑟笙蕭,好不熱鬧。隻有在這樣的宴會上,才會讓人誤以為天下太平、世界安穩,人世間再也沒有任何苦難和禍事。
即便是在談起目前國內熱議的西南戰事,或者是國際熱議的歐洲戰事時,大家也都是一副平和的神態,根本見不到一絲一毫的擔憂。中國人是如此,外國人亦如此。
起初袁肅與商德全一起喝了幾杯酒,吃了一點東西,又在商德全的鼓動之下來到舞池與一位美國使節夫人跳了一支舞。等到宴會過半時,他基本上已經沒了什麽興致,就跟著幾位上了年紀的老士紳到旁邊的房間打牌。
哪裏知道剛剛有了幾分手氣的時候,商德全急匆匆的跑了過來,找到袁肅說道:“袁公子,呃,怕是要打擾雅興了。芝泉公姍姍來遲,剛剛在餐廳吃了一點東西,聽說袁公子在這裏,說是一定要跟袁公子見上一麵。這會兒他老人家就在二樓書房等候呢。”
一聽到“芝泉公”三個字,就連袁肅自己都吃了一驚。他當然早就聽說了段祺瑞辭職歸隱的消息,但段祺瑞明明是合肥人,離開京城之後卻根本沒有返迴安徽的打算,就在天津奧國租界租了一棟房子住下來。就連住所都還是徐世昌親自張羅打點。
過去這二十多天時間裏,天津這邊許多官員都曾殷勤的前往奧租界拜訪段祺瑞。哪怕段祺瑞現在已經身無空置,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北洋的政治圈子裏沒有人不知道段祺瑞是政壇不倒翁,門下學生多不勝數,皖係的部曲又都是馬首是瞻。即便是此時身為寓公的段祺瑞,隻要站出來說一句話,響應者必是多不勝數。
當時袁肅並沒有親自去拜會段祺瑞,隻是出於禮數考慮,派了副官杜預帶著一份迎接的禮物前去走訪了一迴。杜預迴來時說他人根本就沒走進段祺瑞的房子,段祺瑞的侍從長推說客人太多無法再接待,但當時門口的馬車並不是很多,即便真的是客人太多,別的人都能進屋等候,唯獨把杜預給勸離了,實在是有些過分。
對此袁肅隻是笑了笑,沒有放在心裏去,他與段祺瑞本來就是公事上的關係,再者早幾年像段祺瑞、馮國璋這些北洋的老臣子對自己這個“突如其來”大總統侄子一直頗有陳見,彼此之間確實沒什麽好聯係。
然而今天商德全的壽宴上,段祺瑞卻突然冒出來要求見上一麵,其中的唐突不言而喻。
“芝泉公?之前也沒見到他,怎麽這會兒突然來了?”袁肅奇怪的問道。
“唉,段合肥一向都是這樣的,不喜宴會牌局,隻鍾情於圍棋。今日能到場已經算是給商大人麵子了。”與袁肅同桌的一位老士紳笑嗬嗬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