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沉寂已久的反袁勢力而言,這一次近乎爆發式的抨擊,多多少少是起到了一些作用。長江以南各省的青年人群中支持反袁革命的人數越來越多,尤其是學生團體,原本就很容易受到西方民主文化的影響,而且在學校裏一傳十十傳百,就算有個別不同意見的學生,在大眾麵前也隻能隨波逐流。
隻是即便有這樣的作用,可相對於擁戴袁世凱和北洋政府的人群而言,還是顯得有幾分勢單力薄。隻能說為中華革命黨和西南諸省提供了一定聲援的支持,最起碼確保了在南方不會有那麽龐大規模且盲目頑固的擁袁勢力。
就在九月上旬,中華革命黨與西南反袁軍閥的代表在澳門舉行了第一次聯合會議,正式開始商討合作反帝製反袁的細節。之前基本上都是中華革命黨單邊與雲南方麵進行接觸,所聯絡的話題也不算正式,隻能說是雙方表達立場和意向,順帶互通一下情報信息。
隨著這次澳門會議在緊鑼密鼓中拉開帷幕,標誌著中華革命黨與西南軍閥達成反袁反帝製的統一陣營,也意味著中華革命黨自二次革命失敗之後,重新獲得了一支“革命武裝”。當然,至於這支革命武裝是否真正擁戴“革命”,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不過縱然南方這邊反帝製、反袁的勢力形成了一定規模,可依然沒能對北洋政府推行帝製造成任何阻擾。對於袁世凱而言,南方那個不安分的督軍他早就有所戒備,四川、長沙、兩廣和江蘇,全部都已經布下了重兵嚴加防範。在此之前總統府軍事參議處也對西南諸省以及中華革命黨的武裝力量做了一番評估,除了雲南尚有一定軍事實力之外,四川、貴州、湖南等地基本上是一盤散沙。
坐擁兩廣的陸榮廷早先便已經密電支持帝製,並且還借機向袁世凱索要了一筆軍費,用以預防兩廣叛亂。袁世凱對陸榮廷還是很器重的,不過也沒有全部把希望寄托在這個地方軍閥身上,哪怕陸榮廷陽奉陰違,隻要其能確定不參與革命運動,北洋政府同樣可以從長沙、福建、江西三省抽調兵力震懾兩廣。
於是,國會發起的全國公投如期舉行。但是這次投票的方式卻完全違背了憲法所規定的程序,竟然是從各省省議會開始表決,然後才淪到各地方議會投票,儼然是一個倒金字塔形式的投票。如此一來別說根本無法體現基層民意,相反還讓省一級議會先行起了一個誤導的頭,一旦省議會做出決定,下麵各地方議會自然必須跟著做出同樣的決定。
這便是袁世凱一早就準備好的公投陷阱,哪怕現在民間支持帝製的聲勢不弱,為了百分之百確保投票階段順利進行,勢必是要暗中做一些手腳。
隻是袁世凱卻沒料到,正是因為他太過謹慎的此舉,反而造成了地方議會中一些“泛民主陣營”人士嫉十分不滿。“泛民主陣營”中並不乏有支持帝製的人,但是他們所期許的是袁世凱稱帝之後,建立一套完善並且嚴格的君主立憲製。之前籌安會在對這一派人士進行遊說時,同樣是對他們做出了諸如此類的承諾,卻沒想到帝製還沒有完全落實,袁世凱竟已暴露出操控議會,公然違背憲法惡跡,如此還如何能讓人們相信會有真正的君憲和民主呢?
整個國體公投持續了八天,各省很快就匯總了相關投票結果的統計,一邊對省內公示,一邊派發到國會核實。在這八天時間裏,反對帝製和反對袁世凱的輿論總得來說是有增無減,甚至在擁戴帝製最熱烈的京津一帶,也出現了一些異樣的聲音。
不過袁世凱的心情依然很是暢快,在國會公布出來的各省公投結果裏麵,即便是反對帝製最嚴重的兩廣都是最終通過了國體改革。雖然他很清楚這是一份再自己操控之下而得出的結果,但也結果就是結果,總算是推開了大寶之位前麵的最後一道門。
九月二十二日,袁世凱在總統府瀛台宴會廳邀請各國使節和國內各大報紙記者召開發布會。發布會先是由總理趙秉鈞宣布之前全國公投的結果,接著又簡單宣讀了北洋政府各部官員對成功改共和為君憲國體製度的祝詞。趙秉鈞之後又是副總統黎元洪、財政總長梁士詒、國政辦公廳主任孫毓筠以及籌安會總理楊度,分別進行擁戴帝製的講話,對袁世凱不遺餘力的歌功頌德,對帝製於中華得意施行而大感快慰。
當時有記者專門就袁世凱在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典禮上,所立下諄諄誓言表示捍衛共和一事,提出了質疑的言論。
孫毓筠似乎早有準備,立即做出了答複,稱:“前此之宣誓,有發揚共和之願言,此特民國元首循例之詞,僅屬當時就職儀文之一。當日之誓詞根於元首之地位,而元首之地位,根於民國之國體。國體實定於國民之意向,元首當視乎民意為從違。民意共和,則誓詞隨國體而有效;民意君憲,則誓詞亦隨國體力變遷。今日者,國民厭棄共和,趨向君憲,則是民意已改,國體已變,民國元首之地位已不複保存,民國元首之誓詞當然消滅。凡此皆國民之所自為,固於皇帝渺不相涉者也。”
顯然,此次發布會所邀請的來賓都是經過精挑細選,斷然不會有不識抬舉者混入其中。之前提問的記者隻是遵照事先的吩咐提出質問,其目的就是要將袁世凱稱帝之後可能授人口實的地方全部抹清。
在前麵幾位政府要員、社會賢達接連完成前奏之後,袁世凱這才表現出極其沉重和複雜的表情,邁步走上了主席台,以十分誠懇的語氣演講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予之愛國,詎在人後?但億兆推戴,責任重大,應如何厚利民生,應如何振興國勢,應如何刷新政治,躋進文明,種種措置,豈於薄德鮮能所克負荷!前次掬誠陳述,本非故為謙讓,實因惴惕文縈,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國民責備愈嚴,期望愈切,竟使子無以自解,並無可諉避。”
言下之意正是他本來是萬分不情願卸任大總統而登基稱帝,隻是出於國民的期望以及為了尋求更好的治國之道,無奈之下才接受推戴當這個皇帝。
招待會最後,袁世凱正式任命楊度為“改製使”,全權負責國體過度的大小事宜,並且操辦登基典禮。至於正式登基的日期則經過商議之後再對外公布。
發布會結束後,袁世凱心滿意足的迴到懷仁堂。袁克定以及總統府內務處的一眾親信官員早已齊聚前廳,等到袁世凱跨門而入時齊齊擁上前來道賀。雖然已經進到自己的屋裏,但是袁世凱臉上依然表現出無奈和謙遜之態,對眾人說了一些冠冕堂皇的自嘲之話,又搖著手讓眾人不要多言此事。
迴到後院書房,袁世凱並沒有心思休息,開始構思自己登基稱帝之後的封賞。
然而沒過多久,忽然傳來一陣敲門聲,隨即是侍從長蔭昌的請示:“大總統。”
第42章,忠言逆耳
雖然大總統的稱謂已經跟了袁世凱好幾年,但這會兒聽起來已經覺得別扭和刺耳了。不過他依然保持著心平氣和,應聲讓蔭昌進來。
“午樓,何事?”
“段總長在前廳求見。”
“哦?是嗎?這些日子也沒見芝泉有什麽動靜,今日反倒過來找我。也罷,該交代的始終是要有一個交代,去請他進來吧。”袁世凱先是嘀咕了一陣,隨後不疾不徐的吩咐道。
“大總統,段總長今天的情緒似乎不太好,您最好還是別見了。”蔭昌沒有急著離去,反而語重心長的提示道。
“哦,無妨,芝泉又不是別家的人,沒什麽好避諱。你去帶他過來吧。”袁世凱臉色稍微有了一些變化,不過仍然堅持前見的說道。不得不承認,如今最讓他感到頭疼的並不是南方那些革命黨,恰恰是自己手底下的這幾個親信心腹。他甚至不能確定這些人現在還能算是自己的親信心腹了。
“是。”蔭昌無奈,最好轉身又退出了書房。
過了幾分鍾後,蔭昌再次返身迴來,帶著段祺瑞走進了袁世凱的書房。
後院書房因為考慮私人居所,一般是不許外人隨意進出。即便是像段祺瑞這樣的親信,平日裏也盡量不會選在這邊見麵。
段祺瑞才剛剛進門,書房內便多了幾分冰冷的氣息。隻見他陰沉著一張臉色,並沒有身穿禮服,而是一身泛舊的便裝,清瘦的身子骨站在那裏頗顯出幾分寒酸,但是一股子軍人堅毅不拔的風範卻依然揮之不去。
袁世凱蹣跚的站起身來,示意蔭昌先行退下,然後自己熱情的走上前親自去迎段祺瑞。
“芝泉,早上叫你同去瀛台你偏偏不去,這會兒怎麽舍得來看我這個老頭子了。”
“今日項城已經接受勸進,擇日便會登基稱帝,我這個老友這會兒可是要下跪請安了。”段祺瑞臉色不改,充滿揶揄之味的說道。
“唉,瞧你這話說的。你我是何交情?滿說如今還沒有登基,即便今後登基我也必會廢除封建時期的那一套陳規陋矩。來來來,先來坐。”袁世凱聽到段祺瑞這麽說,心中已經猜出了對方的來意,雖然有所不愉快,但還是佯裝出一副熱情之態,拉著段祺瑞到書桌前落座。
“項城,你何苦非要有這樣的歪心思,如今你坐這個大總統已是受萬人敬仰,哪怕你把這大總統的任期改成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四十年,都無妨,但是當皇帝一事你卻是太糊塗了。”段祺瑞是很念舊的人,骨子裏也有一種舊式的忠誠,昔日他與袁世凱交情不淺,一直對其心懷知遇之恩,即便如今雖然略有不同政見,可也沒有改變自己對袁世凱的立場。他看到袁世凱還能對自己熱情,於是也漸漸收起了黑臉,改為語重心長的勸導。
袁世凱低沉的籲出一口氣,臉色漸漸顯出不悅,卻沒有與段祺瑞辯駁的意思。
段祺瑞反對帝製已經不是一天兩天,而他本人在這件事的立場上業已堅持了兩三年,如今帝業大功告成,怎麽可能因為段祺瑞的反對而放棄?
“或許如今國內有了一些唿聲,讓項城你覺得大事可定,但是你可知道眼下國家正值需要穩定發展,推行帝製隻會讓眼下的局勢更加不堪,徒增發生變故的風險。外麵那些鼓吹的話別人不清楚,我段祺瑞卻是心知肚明,什麽改變國體可以加快國家統一,可以促成中央集權,還能使我中華進步發展,這些都是胡說八道的話。西南諸省早就蠢蠢欲動,如今又與孫文黨人糾纏在一塊,國將生變,全是因為項城你的一己私欲作祟!”
段祺瑞卯足了氣力,鄭重其事的說了一大堆見解。
袁世凱眉宇漸蹙,冷著聲音說道:“你顧慮的實在太多了。豈不說帝製是民心所向,再說西南諸省宵小之徒,根本不足畏懼,我正是要趁他們此次意圖興風作浪之際,揮兵南下,一舉消除這些隱患。”
段祺瑞緩緩的搖了搖頭,近乎悲憤的說道:“難道你竟是這般看待國內局勢?別說西南諸省的威脅不容小視,隻說我們北洋內部業已有風吹草動之勢。黎元洪、梁士詒、楊度這些人,全部都是要置項城你於死地,你卻還茫然不知!”
袁世凱懊惱的說道:“芝泉,瞧瞧你都說的什麽話!什麽叫置我於死地?簡直是胡鬧。”
段祺瑞捏緊拳頭,咬牙切齒的說道:“好好的人不做,偏偏要做鬼,竟是什麽樣的鬼迷心竅,項城你非要當這個皇帝。自古忠言逆耳,我段祺瑞話說的不好聽,卻不像那些阿諛之徒隻為一時攀附而不顧項城你百世的英名。今日我便直言,中華革命黨和西南軍閥隻不過是導火索,咱們北洋真正是要毀於蕭薔之內!”
這話已經說的十分嚴重,已然觸碰到袁世凱的底線。
袁世凱本來心情很後,偏偏是那句“好好的人不做,偏偏要做鬼”,一下子勾起了他最忌諱的“袁氏一族陽壽不過六十”的咒言,頓時心中冒起了三丈怒火。他沒有再給段祺瑞好臉色,直接不掩怒火的說道:“我就是做了這個鬼,也要穿著一身龍袍。如今帝業已定,芝泉你毋須再勸,今後你若還為這件事來擾我,我依然是如此態度,索性不見為好。”
段祺瑞情緒激動起來,霍然躍起身衝著矮墩墩的袁世凱吼道:“既然大總統執意如此,我段祺瑞不便再規勸下去,索性不見也好,我段祺瑞就此便辭了陸軍總長一職,省的與一些烏七八糟的人同流合汙。”
他這番話中“烏七八糟的人”本意是指黎元洪、楊度等人,但是袁世凱卻以為是在說自己,當時心中怒火更盛。
想起近幾年段祺瑞便屢屢蠻橫,袁世凱早就積怨已久,隻不過一直礙於舊情和外界言論所以才沒有公然與段祺瑞翻臉。現在既然是段祺瑞自行提出辭職的要求,他正好有了一個台階可下,於是擺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冷哼哼的說道:“芝泉你也年事頗高,確實應該好好頤養天年。如此,我便準了你的辭呈,日後我會讓財政部每個月撥予五萬元給你用作養老。”
段祺瑞胸口劇烈的起伏,雙眼中盡是失望和不滿,他肚子裏原本還有許多發泄的言論,可是事到如今已然沒有再說下去的必要。最終,他用昔日的舊禮向袁世凱拱了拱手,丟下一句:“大總統,保重。”隨後邁著大步奪門而出,頭也不迴的消失在走廊拐角處。
等到書房空無一人時,袁世凱情緒一下子又冷靜下來,望著段祺瑞離去的地方,心中竟有幾絲失落的情愫。他腦海中快速浮想起小站練兵時的許多場景,對比眼下人去樓空,的的確確是徒增了幾分淒涼。他自信對段祺瑞的性格十分了解,也因此又有了一些後悔之意。
成大事者,豈能如此多愁善感!暗暗叨念了一句,袁世凱最終恢複了冷峻的臉色,沒有再為段祺瑞的辭職多過傷腦筋。
第43章,洪憲籌備
段祺瑞辭職的消息在北洋政府內部引起了一陣騷動,尤其是段祺瑞的一些門生以及屬於皖係的追隨附庸者,包括徐樹錚、傅良佐、倪嗣衝等等這些人,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都感到十分吃驚。即便之前袁世凱與段祺瑞之間的重重矛盾,多多少少是預示了一些先兆,可任誰都沒有料到二人的決裂會這麽快。
在北京的傅良佐聞訊之後,禁不住對旁人發出感歎道:“大總統登基稱帝始終是一個坎兒,就算段總長會鬧情緒,理應大總統也會再三勸留才是,卻沒想到終歸還是人走茶涼。”
有人自然是預料到段祺瑞會堅決反對袁世凱稱帝,但同時也預料到袁世凱一定不會在稱帝這段時間來對段祺瑞采取行動。畢竟要確保帝製萬無一失,輿論和聲勢肯定還是要做到位。再者去年才發生了袁肅辭去陸軍部次長一職的事例,如今國內反袁反帝製的聲勢又處於水漲船高的地步,最是需要做好表麵功夫的時候,大總統自然不應該草率形事。
對於眾皖係將領們而言,在中央失去了一個主心骨,又要應付袁世凱稱帝所帶來的壓力,實在不是一件痛快的事情。
可即便如此,段祺瑞辭呈已經遞交了,本人也十分果決的開始收拾行李準備離京,甚至這段時刻因為鬧情緒,任何人前來拜訪都被拒之門外。那些門生和皖係的政客們紛紛歎息不已,哪怕是想為這位老長官送行都不行。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給原本就暗流湧動的京城私底下更添了幾分晃動。
不少北洋政府內部的老官僚們都禁不住猜疑起來,之前的袁肅辭職可以不當一迴事,反正是袁世凱不信任自己的侄子,那是袁世凱性格上的問題。可如今連北洋最重要的元老段祺瑞都悍然辭職,帶著極其濃厚的情緒色彩與袁世凱決裂,這難道還不能說明一個問題嗎?
更何況如今並非隻有段祺瑞一人因為反對帝製一事而選擇推出政壇,其中還有徐世昌、馮國璋等人。徐世昌早先察覺到風聲不對之後,便委婉的主動提出告老還鄉,馮國璋雖然沒有像段祺瑞、徐世昌這樣,但也是選擇了遠離北京,坐鎮地方,擺出一副對京城之事不關心的姿態來。由此可見,其實北洋內部不少人對帝製還是抱有謹慎態度。
這使得一些之前一直盲從擁戴帝製的人們禁不住開始反思,連那些老資曆、掌實權的人都對帝製如此擔心,自己是不是同樣應該多一個心眼呢?
諸如此類的想法並非空穴來風,隨著袁世凱宣布全國公投開始,國內原本是一片熱烈支持的聲勢,轉眼間就迸發出一股反對的浪潮,這自然讓許多擁戴帝製的政治活動家們感到意外。之所以擁戴帝製,無非是人雲亦雲,認為是國內大勢所趨。再者早先的時候南方革命陣營反對的聲勢極其微弱,幾乎可以到了讓人忽略不計的地步。可沉寂許久之後的突然爆發,多多少少製造出讓人大感意外的錯愕。
段祺瑞的辭職在這個時候隻是一個導火索的作用,將北洋內部眾多官僚心中所潛伏的擔憂一下子勾了出來。
而隨著這些官僚迸發出來的擔憂,很快又引起了北洋各派係軍閥的蠢蠢欲動。
一直以來都有幾個遭到袁世凱“打壓”或者“控製”的軍閥,都在尋找機會打破目前的僵局,建立全新的北洋秩序。之前這些人僅僅隻是私底下的抱怨或者盤算,本也曾計劃趁著南方革命陣營發起反帝製反袁的軍事行動之際,來一次“臨陣倒戈”來脅迫袁世凱就範。隻可惜南方革命陣營的那些人實在不爭氣,前前後後折騰了這麽久也才隻有一點動靜罷了。
現如今總算看到了新的計劃,那就是北洋集團內部的許多官僚因為段祺瑞離職一事萌發出猜忌和人人自危,哪怕這僅僅隻是少數人的小規模情緒,可也是一個難得的契機。人雲亦雲,一傳十十傳百,隻要有人從中故意作祟,這種情緒很快就會愈演愈烈。
到了九月三十日,新華門總統府再次就帝製的進程召開發布會,宣布登基大典籌備處正式成立,籌備辦公室就設置在距離總統府不遠的中央公園。袁世凱委任孫毓筠為籌備處主席,朱啟玲為總籌辦長。當天下午,登基籌辦處在中央公園召開成立大會,到會者有周自齊、梁士詒、楊度及政事堂各局長等兩百餘人,一番繁瑣的流程下來,籌備處各部門人事安排皆落實到位,而實際安排的辦事員人數已經超過了四百餘人。
在隨後的一個月時間裏,籌備處大張旗鼓為袁世凱登基典禮忙碌,由於事關“曠代盛典”,該處經費充足,辦公房屋之華麗,飲食之講究,雖最闊綽之交通部,也無法比擬。而這種闊張近乎浪費的籌辦方式,很快便引起了許多質疑的聲音。
於是袁世凱立刻指示部院,要求:“務以簡撙節為主”,“用副歸真返樸,軫念民生之至意”。但整個登基大典預算還是超過了五百餘萬元,其中祭典費二十六萬元,修理大殿工程費一百零五萬,調度費一百一十七萬,饗宴費更是高達二十萬,各項接待費超過五十萬,犒賞費將近七十餘萬,大禮關係費一百六十六萬萬。
在這五百餘萬元的預算之中,許多費用基本上都是落入籌備處的親屬辦事員口袋中。籌安會主席楊度以及孫毓筠、梁士詒等人都連續向袁世凱呈交清算建議書,本來籌備處額定的辦事員最多不超過三百人,如今足足多出了一百多個閑雜人等。更讓人感到懷疑的是,這一百多個閑雜人等要麽是某部長的弟弟,要麽是總統府親屬,又或者是某督軍推薦的人。
所有辦事員在原有部職薪資的基礎上,都還有籌備處的額外津貼。而那些多餘出來的辦事員,所享受的津貼卻比其他辦事員原有薪資加津貼還要多。
在這份《清算建議書》中,楊度、梁士詒等三人還算是保留了幾分情麵,沒有把話說的太直接、太明顯,一方麵自然是害怕得罪這些大員,另外一方麵也是希望不讓此次籌備活動弄得內外不堪。所以僅僅隻提及了關於津貼這一部分。
而事實上,此次籌備登基典禮的預算之中,許多公款是被任意挪用又或者是羅列出七七八八虛假的賬目。這才是預算費過高的真正原因,反而在《清算建議書》中隻字未提。
盡管袁世凱現如今沉浸在即將登上皇帝寶座的喜悅之中,但是在看過這篇《清算建議書》之後,並非因為一時喜悅衝昏頭腦從而沒能看透其中真正的利害。中國目前一年能真正入庫的國家稅務都沒有五百萬之多,卻僅僅因為一個典禮儀式竟然要花費五百萬,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這其中的奢闊、浪費、黑幕肯定多不勝數。
隻是袁世凱最終依然沒有嚴肅進行整頓,除了要保證典禮順利進行和讓一眾擁戴帝製的官屬嚐一嚐甜頭之外,更重要的一點還是不希望把事情鬧大。一旦外界大肆追蹤報道這件事,好端端的典禮喜事,到頭來卻變成了一次重大的腐敗事件,後果不言而喻。到了十月中旬,政事堂禮製館早已將皇帝登基、臣下朝賀、祭天、祀孔、臨朝儀仗等製度擬好。許多禮製全部是參考周朝和秦漢時期,不過再經過眾參議官和顧問的建議之後,袁世凱還是加補一道申令免除臣下覲見時跪拜禮。又過了幾天之後,袁世凱下令改總統府為新華宮。同時發行紀念金幣,金幣正麵以他身著海陸軍大元帥服的頭像作圖案,並有“中華帝國”、“洪憲紀元”八字。還派人赴景德鎮燒“洪憲”瓷器。此外,冊封皇後和嬪妃,立皇儲以及選拔女官等皇家事務,都在進行,計日程功,隻待擇吉日加冕登基了。
第44章,曹錕劫見
段祺瑞在遞交了辭職書之後,又在京城前前後後逗留了一段時日。盡管他堅持反對帝製,又與袁世凱之間的關係鬧得很僵,但若隻是因為這些事而讓自己永遠離開政壇,顯然是小題大做,也違背了個人的政治願望。
他很清楚袁世凱對自己的猜忌隻是一時,等到帝製真正鬧出禍端了,袁世凱真正能信任的人最終還是自己。北洋集團內部的情況,他這個北洋之豹再清楚不過,平日裏不說也做任何表露並不代表一無所知,下麵哪些人心中有鬼、哪些人蠢蠢欲動,自己都看得清清楚楚。
隻不過之前因為他本人還在中央,剛愎的性格認為自己完全有能力鎮住局麵,所以從始至終都一聲不吭。
事實上也的確有這樣一層原因在其中,礙於段祺瑞的威信和麵子,無論是直係的一些軍閥又或者是皖係的一些部曲,即便有對袁世凱的不滿也會先忍氣吞聲。馮國璋南下江蘇後,中央政府這邊因為段祺瑞的一手操辦而漸漸變得皖係獨大的局麵,可也恰好避免了直皖爭鬥越來越惡劣,使得北洋內部更有凝聚力。
可是現在馮國璋不在北京,段祺瑞也被迫辭職,原本還算穩定的局勢自然漸漸生出裂痕。
段祺瑞不是一個情緒用事的人,他從來沒想過要用自己離職來給袁世凱一個教訓,北洋內鬥隻會讓整個北洋集團愈發消弱,這一點恰恰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在逗留京城的這段時間裏,他是希望袁世凱能盡快對局勢有所察覺,及時做出悔改。
隻可惜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中央公園那邊一天比一天熱鬧,連中華帝國的國號和洪憲的年號都正大光明的打了出來。袁世凱別說有悔改之意,哪怕派人來見一見段祺瑞都省了。
這讓段祺瑞感到很是失望,同時也對北洋內部越來越明顯的裂痕充滿憂慮,隻是事到如今又能如何是好?隻要袁世凱沒有悔改之意,就算他放下顏麵去求袁世凱讓自己複職,最終仍然是不可能改變目前的局勢。
到了十月下旬,他最終無可奈何的定下了啟程離京的日期,決定在二十八號動身前往天津,至於是否要返迴鼓籍等到了天津之後再另外決議。
就在二十八號當天,段祺瑞雇了馬車裝載好行李,在幾名仆從和侍衛陪同之下動身前往馬家堡車站。然而剛剛抵達馬家堡車站,卻發現車站外麵的街道上早已等候了許多車輛,更有一隊武裝扈從在外麵夾道列隊,一見到段祺瑞這邊的馬車,立刻有人上前來迎。
段祺瑞聽完侍從的匯報,挑開馬車車窗的簾子向外看了一眼,臉色略有幾分疑惑。
隻是即便有這樣的作用,可相對於擁戴袁世凱和北洋政府的人群而言,還是顯得有幾分勢單力薄。隻能說為中華革命黨和西南諸省提供了一定聲援的支持,最起碼確保了在南方不會有那麽龐大規模且盲目頑固的擁袁勢力。
就在九月上旬,中華革命黨與西南反袁軍閥的代表在澳門舉行了第一次聯合會議,正式開始商討合作反帝製反袁的細節。之前基本上都是中華革命黨單邊與雲南方麵進行接觸,所聯絡的話題也不算正式,隻能說是雙方表達立場和意向,順帶互通一下情報信息。
隨著這次澳門會議在緊鑼密鼓中拉開帷幕,標誌著中華革命黨與西南軍閥達成反袁反帝製的統一陣營,也意味著中華革命黨自二次革命失敗之後,重新獲得了一支“革命武裝”。當然,至於這支革命武裝是否真正擁戴“革命”,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不過縱然南方這邊反帝製、反袁的勢力形成了一定規模,可依然沒能對北洋政府推行帝製造成任何阻擾。對於袁世凱而言,南方那個不安分的督軍他早就有所戒備,四川、長沙、兩廣和江蘇,全部都已經布下了重兵嚴加防範。在此之前總統府軍事參議處也對西南諸省以及中華革命黨的武裝力量做了一番評估,除了雲南尚有一定軍事實力之外,四川、貴州、湖南等地基本上是一盤散沙。
坐擁兩廣的陸榮廷早先便已經密電支持帝製,並且還借機向袁世凱索要了一筆軍費,用以預防兩廣叛亂。袁世凱對陸榮廷還是很器重的,不過也沒有全部把希望寄托在這個地方軍閥身上,哪怕陸榮廷陽奉陰違,隻要其能確定不參與革命運動,北洋政府同樣可以從長沙、福建、江西三省抽調兵力震懾兩廣。
於是,國會發起的全國公投如期舉行。但是這次投票的方式卻完全違背了憲法所規定的程序,竟然是從各省省議會開始表決,然後才淪到各地方議會投票,儼然是一個倒金字塔形式的投票。如此一來別說根本無法體現基層民意,相反還讓省一級議會先行起了一個誤導的頭,一旦省議會做出決定,下麵各地方議會自然必須跟著做出同樣的決定。
這便是袁世凱一早就準備好的公投陷阱,哪怕現在民間支持帝製的聲勢不弱,為了百分之百確保投票階段順利進行,勢必是要暗中做一些手腳。
隻是袁世凱卻沒料到,正是因為他太過謹慎的此舉,反而造成了地方議會中一些“泛民主陣營”人士嫉十分不滿。“泛民主陣營”中並不乏有支持帝製的人,但是他們所期許的是袁世凱稱帝之後,建立一套完善並且嚴格的君主立憲製。之前籌安會在對這一派人士進行遊說時,同樣是對他們做出了諸如此類的承諾,卻沒想到帝製還沒有完全落實,袁世凱竟已暴露出操控議會,公然違背憲法惡跡,如此還如何能讓人們相信會有真正的君憲和民主呢?
整個國體公投持續了八天,各省很快就匯總了相關投票結果的統計,一邊對省內公示,一邊派發到國會核實。在這八天時間裏,反對帝製和反對袁世凱的輿論總得來說是有增無減,甚至在擁戴帝製最熱烈的京津一帶,也出現了一些異樣的聲音。
不過袁世凱的心情依然很是暢快,在國會公布出來的各省公投結果裏麵,即便是反對帝製最嚴重的兩廣都是最終通過了國體改革。雖然他很清楚這是一份再自己操控之下而得出的結果,但也結果就是結果,總算是推開了大寶之位前麵的最後一道門。
九月二十二日,袁世凱在總統府瀛台宴會廳邀請各國使節和國內各大報紙記者召開發布會。發布會先是由總理趙秉鈞宣布之前全國公投的結果,接著又簡單宣讀了北洋政府各部官員對成功改共和為君憲國體製度的祝詞。趙秉鈞之後又是副總統黎元洪、財政總長梁士詒、國政辦公廳主任孫毓筠以及籌安會總理楊度,分別進行擁戴帝製的講話,對袁世凱不遺餘力的歌功頌德,對帝製於中華得意施行而大感快慰。
當時有記者專門就袁世凱在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典禮上,所立下諄諄誓言表示捍衛共和一事,提出了質疑的言論。
孫毓筠似乎早有準備,立即做出了答複,稱:“前此之宣誓,有發揚共和之願言,此特民國元首循例之詞,僅屬當時就職儀文之一。當日之誓詞根於元首之地位,而元首之地位,根於民國之國體。國體實定於國民之意向,元首當視乎民意為從違。民意共和,則誓詞隨國體而有效;民意君憲,則誓詞亦隨國體力變遷。今日者,國民厭棄共和,趨向君憲,則是民意已改,國體已變,民國元首之地位已不複保存,民國元首之誓詞當然消滅。凡此皆國民之所自為,固於皇帝渺不相涉者也。”
顯然,此次發布會所邀請的來賓都是經過精挑細選,斷然不會有不識抬舉者混入其中。之前提問的記者隻是遵照事先的吩咐提出質問,其目的就是要將袁世凱稱帝之後可能授人口實的地方全部抹清。
在前麵幾位政府要員、社會賢達接連完成前奏之後,袁世凱這才表現出極其沉重和複雜的表情,邁步走上了主席台,以十分誠懇的語氣演講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予之愛國,詎在人後?但億兆推戴,責任重大,應如何厚利民生,應如何振興國勢,應如何刷新政治,躋進文明,種種措置,豈於薄德鮮能所克負荷!前次掬誠陳述,本非故為謙讓,實因惴惕文縈,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國民責備愈嚴,期望愈切,竟使子無以自解,並無可諉避。”
言下之意正是他本來是萬分不情願卸任大總統而登基稱帝,隻是出於國民的期望以及為了尋求更好的治國之道,無奈之下才接受推戴當這個皇帝。
招待會最後,袁世凱正式任命楊度為“改製使”,全權負責國體過度的大小事宜,並且操辦登基典禮。至於正式登基的日期則經過商議之後再對外公布。
發布會結束後,袁世凱心滿意足的迴到懷仁堂。袁克定以及總統府內務處的一眾親信官員早已齊聚前廳,等到袁世凱跨門而入時齊齊擁上前來道賀。雖然已經進到自己的屋裏,但是袁世凱臉上依然表現出無奈和謙遜之態,對眾人說了一些冠冕堂皇的自嘲之話,又搖著手讓眾人不要多言此事。
迴到後院書房,袁世凱並沒有心思休息,開始構思自己登基稱帝之後的封賞。
然而沒過多久,忽然傳來一陣敲門聲,隨即是侍從長蔭昌的請示:“大總統。”
第42章,忠言逆耳
雖然大總統的稱謂已經跟了袁世凱好幾年,但這會兒聽起來已經覺得別扭和刺耳了。不過他依然保持著心平氣和,應聲讓蔭昌進來。
“午樓,何事?”
“段總長在前廳求見。”
“哦?是嗎?這些日子也沒見芝泉有什麽動靜,今日反倒過來找我。也罷,該交代的始終是要有一個交代,去請他進來吧。”袁世凱先是嘀咕了一陣,隨後不疾不徐的吩咐道。
“大總統,段總長今天的情緒似乎不太好,您最好還是別見了。”蔭昌沒有急著離去,反而語重心長的提示道。
“哦,無妨,芝泉又不是別家的人,沒什麽好避諱。你去帶他過來吧。”袁世凱臉色稍微有了一些變化,不過仍然堅持前見的說道。不得不承認,如今最讓他感到頭疼的並不是南方那些革命黨,恰恰是自己手底下的這幾個親信心腹。他甚至不能確定這些人現在還能算是自己的親信心腹了。
“是。”蔭昌無奈,最好轉身又退出了書房。
過了幾分鍾後,蔭昌再次返身迴來,帶著段祺瑞走進了袁世凱的書房。
後院書房因為考慮私人居所,一般是不許外人隨意進出。即便是像段祺瑞這樣的親信,平日裏也盡量不會選在這邊見麵。
段祺瑞才剛剛進門,書房內便多了幾分冰冷的氣息。隻見他陰沉著一張臉色,並沒有身穿禮服,而是一身泛舊的便裝,清瘦的身子骨站在那裏頗顯出幾分寒酸,但是一股子軍人堅毅不拔的風範卻依然揮之不去。
袁世凱蹣跚的站起身來,示意蔭昌先行退下,然後自己熱情的走上前親自去迎段祺瑞。
“芝泉,早上叫你同去瀛台你偏偏不去,這會兒怎麽舍得來看我這個老頭子了。”
“今日項城已經接受勸進,擇日便會登基稱帝,我這個老友這會兒可是要下跪請安了。”段祺瑞臉色不改,充滿揶揄之味的說道。
“唉,瞧你這話說的。你我是何交情?滿說如今還沒有登基,即便今後登基我也必會廢除封建時期的那一套陳規陋矩。來來來,先來坐。”袁世凱聽到段祺瑞這麽說,心中已經猜出了對方的來意,雖然有所不愉快,但還是佯裝出一副熱情之態,拉著段祺瑞到書桌前落座。
“項城,你何苦非要有這樣的歪心思,如今你坐這個大總統已是受萬人敬仰,哪怕你把這大總統的任期改成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四十年,都無妨,但是當皇帝一事你卻是太糊塗了。”段祺瑞是很念舊的人,骨子裏也有一種舊式的忠誠,昔日他與袁世凱交情不淺,一直對其心懷知遇之恩,即便如今雖然略有不同政見,可也沒有改變自己對袁世凱的立場。他看到袁世凱還能對自己熱情,於是也漸漸收起了黑臉,改為語重心長的勸導。
袁世凱低沉的籲出一口氣,臉色漸漸顯出不悅,卻沒有與段祺瑞辯駁的意思。
段祺瑞反對帝製已經不是一天兩天,而他本人在這件事的立場上業已堅持了兩三年,如今帝業大功告成,怎麽可能因為段祺瑞的反對而放棄?
“或許如今國內有了一些唿聲,讓項城你覺得大事可定,但是你可知道眼下國家正值需要穩定發展,推行帝製隻會讓眼下的局勢更加不堪,徒增發生變故的風險。外麵那些鼓吹的話別人不清楚,我段祺瑞卻是心知肚明,什麽改變國體可以加快國家統一,可以促成中央集權,還能使我中華進步發展,這些都是胡說八道的話。西南諸省早就蠢蠢欲動,如今又與孫文黨人糾纏在一塊,國將生變,全是因為項城你的一己私欲作祟!”
段祺瑞卯足了氣力,鄭重其事的說了一大堆見解。
袁世凱眉宇漸蹙,冷著聲音說道:“你顧慮的實在太多了。豈不說帝製是民心所向,再說西南諸省宵小之徒,根本不足畏懼,我正是要趁他們此次意圖興風作浪之際,揮兵南下,一舉消除這些隱患。”
段祺瑞緩緩的搖了搖頭,近乎悲憤的說道:“難道你竟是這般看待國內局勢?別說西南諸省的威脅不容小視,隻說我們北洋內部業已有風吹草動之勢。黎元洪、梁士詒、楊度這些人,全部都是要置項城你於死地,你卻還茫然不知!”
袁世凱懊惱的說道:“芝泉,瞧瞧你都說的什麽話!什麽叫置我於死地?簡直是胡鬧。”
段祺瑞捏緊拳頭,咬牙切齒的說道:“好好的人不做,偏偏要做鬼,竟是什麽樣的鬼迷心竅,項城你非要當這個皇帝。自古忠言逆耳,我段祺瑞話說的不好聽,卻不像那些阿諛之徒隻為一時攀附而不顧項城你百世的英名。今日我便直言,中華革命黨和西南軍閥隻不過是導火索,咱們北洋真正是要毀於蕭薔之內!”
這話已經說的十分嚴重,已然觸碰到袁世凱的底線。
袁世凱本來心情很後,偏偏是那句“好好的人不做,偏偏要做鬼”,一下子勾起了他最忌諱的“袁氏一族陽壽不過六十”的咒言,頓時心中冒起了三丈怒火。他沒有再給段祺瑞好臉色,直接不掩怒火的說道:“我就是做了這個鬼,也要穿著一身龍袍。如今帝業已定,芝泉你毋須再勸,今後你若還為這件事來擾我,我依然是如此態度,索性不見為好。”
段祺瑞情緒激動起來,霍然躍起身衝著矮墩墩的袁世凱吼道:“既然大總統執意如此,我段祺瑞不便再規勸下去,索性不見也好,我段祺瑞就此便辭了陸軍總長一職,省的與一些烏七八糟的人同流合汙。”
他這番話中“烏七八糟的人”本意是指黎元洪、楊度等人,但是袁世凱卻以為是在說自己,當時心中怒火更盛。
想起近幾年段祺瑞便屢屢蠻橫,袁世凱早就積怨已久,隻不過一直礙於舊情和外界言論所以才沒有公然與段祺瑞翻臉。現在既然是段祺瑞自行提出辭職的要求,他正好有了一個台階可下,於是擺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冷哼哼的說道:“芝泉你也年事頗高,確實應該好好頤養天年。如此,我便準了你的辭呈,日後我會讓財政部每個月撥予五萬元給你用作養老。”
段祺瑞胸口劇烈的起伏,雙眼中盡是失望和不滿,他肚子裏原本還有許多發泄的言論,可是事到如今已然沒有再說下去的必要。最終,他用昔日的舊禮向袁世凱拱了拱手,丟下一句:“大總統,保重。”隨後邁著大步奪門而出,頭也不迴的消失在走廊拐角處。
等到書房空無一人時,袁世凱情緒一下子又冷靜下來,望著段祺瑞離去的地方,心中竟有幾絲失落的情愫。他腦海中快速浮想起小站練兵時的許多場景,對比眼下人去樓空,的的確確是徒增了幾分淒涼。他自信對段祺瑞的性格十分了解,也因此又有了一些後悔之意。
成大事者,豈能如此多愁善感!暗暗叨念了一句,袁世凱最終恢複了冷峻的臉色,沒有再為段祺瑞的辭職多過傷腦筋。
第43章,洪憲籌備
段祺瑞辭職的消息在北洋政府內部引起了一陣騷動,尤其是段祺瑞的一些門生以及屬於皖係的追隨附庸者,包括徐樹錚、傅良佐、倪嗣衝等等這些人,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都感到十分吃驚。即便之前袁世凱與段祺瑞之間的重重矛盾,多多少少是預示了一些先兆,可任誰都沒有料到二人的決裂會這麽快。
在北京的傅良佐聞訊之後,禁不住對旁人發出感歎道:“大總統登基稱帝始終是一個坎兒,就算段總長會鬧情緒,理應大總統也會再三勸留才是,卻沒想到終歸還是人走茶涼。”
有人自然是預料到段祺瑞會堅決反對袁世凱稱帝,但同時也預料到袁世凱一定不會在稱帝這段時間來對段祺瑞采取行動。畢竟要確保帝製萬無一失,輿論和聲勢肯定還是要做到位。再者去年才發生了袁肅辭去陸軍部次長一職的事例,如今國內反袁反帝製的聲勢又處於水漲船高的地步,最是需要做好表麵功夫的時候,大總統自然不應該草率形事。
對於眾皖係將領們而言,在中央失去了一個主心骨,又要應付袁世凱稱帝所帶來的壓力,實在不是一件痛快的事情。
可即便如此,段祺瑞辭呈已經遞交了,本人也十分果決的開始收拾行李準備離京,甚至這段時刻因為鬧情緒,任何人前來拜訪都被拒之門外。那些門生和皖係的政客們紛紛歎息不已,哪怕是想為這位老長官送行都不行。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給原本就暗流湧動的京城私底下更添了幾分晃動。
不少北洋政府內部的老官僚們都禁不住猜疑起來,之前的袁肅辭職可以不當一迴事,反正是袁世凱不信任自己的侄子,那是袁世凱性格上的問題。可如今連北洋最重要的元老段祺瑞都悍然辭職,帶著極其濃厚的情緒色彩與袁世凱決裂,這難道還不能說明一個問題嗎?
更何況如今並非隻有段祺瑞一人因為反對帝製一事而選擇推出政壇,其中還有徐世昌、馮國璋等人。徐世昌早先察覺到風聲不對之後,便委婉的主動提出告老還鄉,馮國璋雖然沒有像段祺瑞、徐世昌這樣,但也是選擇了遠離北京,坐鎮地方,擺出一副對京城之事不關心的姿態來。由此可見,其實北洋內部不少人對帝製還是抱有謹慎態度。
這使得一些之前一直盲從擁戴帝製的人們禁不住開始反思,連那些老資曆、掌實權的人都對帝製如此擔心,自己是不是同樣應該多一個心眼呢?
諸如此類的想法並非空穴來風,隨著袁世凱宣布全國公投開始,國內原本是一片熱烈支持的聲勢,轉眼間就迸發出一股反對的浪潮,這自然讓許多擁戴帝製的政治活動家們感到意外。之所以擁戴帝製,無非是人雲亦雲,認為是國內大勢所趨。再者早先的時候南方革命陣營反對的聲勢極其微弱,幾乎可以到了讓人忽略不計的地步。可沉寂許久之後的突然爆發,多多少少製造出讓人大感意外的錯愕。
段祺瑞的辭職在這個時候隻是一個導火索的作用,將北洋內部眾多官僚心中所潛伏的擔憂一下子勾了出來。
而隨著這些官僚迸發出來的擔憂,很快又引起了北洋各派係軍閥的蠢蠢欲動。
一直以來都有幾個遭到袁世凱“打壓”或者“控製”的軍閥,都在尋找機會打破目前的僵局,建立全新的北洋秩序。之前這些人僅僅隻是私底下的抱怨或者盤算,本也曾計劃趁著南方革命陣營發起反帝製反袁的軍事行動之際,來一次“臨陣倒戈”來脅迫袁世凱就範。隻可惜南方革命陣營的那些人實在不爭氣,前前後後折騰了這麽久也才隻有一點動靜罷了。
現如今總算看到了新的計劃,那就是北洋集團內部的許多官僚因為段祺瑞離職一事萌發出猜忌和人人自危,哪怕這僅僅隻是少數人的小規模情緒,可也是一個難得的契機。人雲亦雲,一傳十十傳百,隻要有人從中故意作祟,這種情緒很快就會愈演愈烈。
到了九月三十日,新華門總統府再次就帝製的進程召開發布會,宣布登基大典籌備處正式成立,籌備辦公室就設置在距離總統府不遠的中央公園。袁世凱委任孫毓筠為籌備處主席,朱啟玲為總籌辦長。當天下午,登基籌辦處在中央公園召開成立大會,到會者有周自齊、梁士詒、楊度及政事堂各局長等兩百餘人,一番繁瑣的流程下來,籌備處各部門人事安排皆落實到位,而實際安排的辦事員人數已經超過了四百餘人。
在隨後的一個月時間裏,籌備處大張旗鼓為袁世凱登基典禮忙碌,由於事關“曠代盛典”,該處經費充足,辦公房屋之華麗,飲食之講究,雖最闊綽之交通部,也無法比擬。而這種闊張近乎浪費的籌辦方式,很快便引起了許多質疑的聲音。
於是袁世凱立刻指示部院,要求:“務以簡撙節為主”,“用副歸真返樸,軫念民生之至意”。但整個登基大典預算還是超過了五百餘萬元,其中祭典費二十六萬元,修理大殿工程費一百零五萬,調度費一百一十七萬,饗宴費更是高達二十萬,各項接待費超過五十萬,犒賞費將近七十餘萬,大禮關係費一百六十六萬萬。
在這五百餘萬元的預算之中,許多費用基本上都是落入籌備處的親屬辦事員口袋中。籌安會主席楊度以及孫毓筠、梁士詒等人都連續向袁世凱呈交清算建議書,本來籌備處額定的辦事員最多不超過三百人,如今足足多出了一百多個閑雜人等。更讓人感到懷疑的是,這一百多個閑雜人等要麽是某部長的弟弟,要麽是總統府親屬,又或者是某督軍推薦的人。
所有辦事員在原有部職薪資的基礎上,都還有籌備處的額外津貼。而那些多餘出來的辦事員,所享受的津貼卻比其他辦事員原有薪資加津貼還要多。
在這份《清算建議書》中,楊度、梁士詒等三人還算是保留了幾分情麵,沒有把話說的太直接、太明顯,一方麵自然是害怕得罪這些大員,另外一方麵也是希望不讓此次籌備活動弄得內外不堪。所以僅僅隻提及了關於津貼這一部分。
而事實上,此次籌備登基典禮的預算之中,許多公款是被任意挪用又或者是羅列出七七八八虛假的賬目。這才是預算費過高的真正原因,反而在《清算建議書》中隻字未提。
盡管袁世凱現如今沉浸在即將登上皇帝寶座的喜悅之中,但是在看過這篇《清算建議書》之後,並非因為一時喜悅衝昏頭腦從而沒能看透其中真正的利害。中國目前一年能真正入庫的國家稅務都沒有五百萬之多,卻僅僅因為一個典禮儀式竟然要花費五百萬,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這其中的奢闊、浪費、黑幕肯定多不勝數。
隻是袁世凱最終依然沒有嚴肅進行整頓,除了要保證典禮順利進行和讓一眾擁戴帝製的官屬嚐一嚐甜頭之外,更重要的一點還是不希望把事情鬧大。一旦外界大肆追蹤報道這件事,好端端的典禮喜事,到頭來卻變成了一次重大的腐敗事件,後果不言而喻。到了十月中旬,政事堂禮製館早已將皇帝登基、臣下朝賀、祭天、祀孔、臨朝儀仗等製度擬好。許多禮製全部是參考周朝和秦漢時期,不過再經過眾參議官和顧問的建議之後,袁世凱還是加補一道申令免除臣下覲見時跪拜禮。又過了幾天之後,袁世凱下令改總統府為新華宮。同時發行紀念金幣,金幣正麵以他身著海陸軍大元帥服的頭像作圖案,並有“中華帝國”、“洪憲紀元”八字。還派人赴景德鎮燒“洪憲”瓷器。此外,冊封皇後和嬪妃,立皇儲以及選拔女官等皇家事務,都在進行,計日程功,隻待擇吉日加冕登基了。
第44章,曹錕劫見
段祺瑞在遞交了辭職書之後,又在京城前前後後逗留了一段時日。盡管他堅持反對帝製,又與袁世凱之間的關係鬧得很僵,但若隻是因為這些事而讓自己永遠離開政壇,顯然是小題大做,也違背了個人的政治願望。
他很清楚袁世凱對自己的猜忌隻是一時,等到帝製真正鬧出禍端了,袁世凱真正能信任的人最終還是自己。北洋集團內部的情況,他這個北洋之豹再清楚不過,平日裏不說也做任何表露並不代表一無所知,下麵哪些人心中有鬼、哪些人蠢蠢欲動,自己都看得清清楚楚。
隻不過之前因為他本人還在中央,剛愎的性格認為自己完全有能力鎮住局麵,所以從始至終都一聲不吭。
事實上也的確有這樣一層原因在其中,礙於段祺瑞的威信和麵子,無論是直係的一些軍閥又或者是皖係的一些部曲,即便有對袁世凱的不滿也會先忍氣吞聲。馮國璋南下江蘇後,中央政府這邊因為段祺瑞的一手操辦而漸漸變得皖係獨大的局麵,可也恰好避免了直皖爭鬥越來越惡劣,使得北洋內部更有凝聚力。
可是現在馮國璋不在北京,段祺瑞也被迫辭職,原本還算穩定的局勢自然漸漸生出裂痕。
段祺瑞不是一個情緒用事的人,他從來沒想過要用自己離職來給袁世凱一個教訓,北洋內鬥隻會讓整個北洋集團愈發消弱,這一點恰恰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在逗留京城的這段時間裏,他是希望袁世凱能盡快對局勢有所察覺,及時做出悔改。
隻可惜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中央公園那邊一天比一天熱鬧,連中華帝國的國號和洪憲的年號都正大光明的打了出來。袁世凱別說有悔改之意,哪怕派人來見一見段祺瑞都省了。
這讓段祺瑞感到很是失望,同時也對北洋內部越來越明顯的裂痕充滿憂慮,隻是事到如今又能如何是好?隻要袁世凱沒有悔改之意,就算他放下顏麵去求袁世凱讓自己複職,最終仍然是不可能改變目前的局勢。
到了十月下旬,他最終無可奈何的定下了啟程離京的日期,決定在二十八號動身前往天津,至於是否要返迴鼓籍等到了天津之後再另外決議。
就在二十八號當天,段祺瑞雇了馬車裝載好行李,在幾名仆從和侍衛陪同之下動身前往馬家堡車站。然而剛剛抵達馬家堡車站,卻發現車站外麵的街道上早已等候了許多車輛,更有一隊武裝扈從在外麵夾道列隊,一見到段祺瑞這邊的馬車,立刻有人上前來迎。
段祺瑞聽完侍從的匯報,挑開馬車車窗的簾子向外看了一眼,臉色略有幾分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