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快樂!】


    第84章,趁勢發展


    次日,袁肅千等萬盼總算在淮安迎來了北京發來的命令,中央政府批準他之前的保舉,允許設立淮安和淮北兩處警備司令部,以及對陳祿衫的上任鹽城縣長的安排。有了這份命令,接下來的建製擴充便更有底氣。


    自從向北京發去電文,到等到北京迴複電文,這過去的近一周時間裏,袁肅一直都在忙碌著籌集資金和安排人員采購軍火。這件事進行的很順利,前後隻用了三天時間,淮安和淮北兩縣縣長的位子便賣了出去,可見覬覦此位的人大有人在。


    淮安是富庶之地,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以七萬的價格拍板決定下來。而買下縣長一職的反而不是本地最富有的商戶,偏偏就是前任淮安知府盧有道。據下麵的人打聽來說,盧有道本身雖然有一些積蓄,可遠遠還不夠出七萬元的現款,最後卻是由幾個商人出資幫助盧有道買下縣長,盧有道則承諾今後必然會保障這些商人的政治利益。


    淮北想必淮安要差很多,不過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好在占據淮河的一個頭。陳文年與當地的士紳名流們一番交涉,最後還是以四萬五千元的價格成交。買下縣長的人不是別人,就是上一任縣長自己。


    淮北不像淮安之前經曆過一場戰鬥,所以省府是有口實有名義將前縣長撤職查辦。淮北從南北內戰一開始就沒什麽大的動靜,陳文年率部抵達時,該縣縣政府是五髒六腑俱全,從縣長到吏員都有人在崗。


    簡單的來說,也不算是把淮北縣長賣出去了,無非是隨便找了一個借口勒索了現任縣長一筆。對於現任縣長來說雖然是怨聲不止,可又能怎麽辦?豈不說這些人有刀有槍,再者背後還是大總統侄子在撐腰,隻怕連安徽省長都不敢吱聲。


    陳文年事先早已把淮北的情況匯報給了袁肅,袁肅打心底裏確實也不想敗壞自己的名聲。但相比於眼前實際的利益來說,有時候還是有果斷的做出取舍。


    收上來這十一萬多的款子,加上第一混成旅本身攜帶的現款,再又從北方銀行貸款八萬多,袁肅手中總算湊齊了三十萬元的啟動資金。


    當然,在湊資金的同時,該進行的工作一點都沒有拖拉。


    郭文遠一抵達淮北就馬上在郊區買下一座莊園,又吩咐縣府把淮北警備司令部的招牌連夜趕製出來。莊園前後經過兩天不停息的修繕、添置和更改,兩天之後立刻變成了威嚴的警備司令部大樓。大樓裏該有的辦公物什、電報機、宿舍、地圖儀器等等,主要的陳設一應齊全,至於剩下的小物件則今後一點一點再做添設。


    第二團早先還專門在郊區開辟了一處營盤,是以一個廢棄的農園為基礎,從第二團抵達淮北便開始著手布置。起初是打算讓給戰爭結束之後,分散到各地的部隊在收攏時所用,後來索性就直接讓給警備司令部充當兵營。


    關於警備司令部建軍的事宜,郭文遠同樣不敢怠慢,在與陳文年協商之後,先將第二團分出來的一個營進行編製,再把本地的警方、救火營乃至縣府衛隊全部收編起來。如此一來大約湊齊了兩個營七百餘人。


    隨後又立刻打出旗號,正兒八經的開始招募新兵。


    招募新兵完全是按照第一混成旅的規格,報名參軍者一人發十塊錢安家費,安家費不會交給士兵而是直接郵寄到家中。警備司令部的士兵日常生活待遇也盡可能參照第一混成旅,一日三餐,按時提供被服用品。


    消息一經傳出,淮北城內響應者並不多,畢竟城中老百姓生活還算不錯,沒必要在這個亂世去參軍。倒是下麵那些鄉鎮有不少人紛紛趕來投軍,大部分是農民子弟,也有一些無業遊民,反正為的就是混一口飯吃。


    至北京把命令發下來的這天,淮北這邊已經有近八百人被錄入新兵營。平均每天報名的人數實際上是有三百餘人,但並不是什麽人都會被錄入,還是要經過一番基本的篩選。


    郭文遠幹了一年的民兵工作,對組織訓練方麵很有心得。他決定一邊繼續招募,直至招滿到兩千人為止,一邊分批次組織訓練。預計前後分為三批,一批訓練三百五十人。


    在新軍軍官安排上,他是從第二團當中抽調基層士官破格升任為新軍的軍官,也就是說原先第二團的排長調入新軍擔當連長,諸如此類。其目的就是在擴充軍隊的同時,保留第一混成旅的骨幹,不至於因為新軍而消弱第一混成旅自身的實力。


    同時為了保證軍官人才的培養和後續補充,他還仿照何其鞏在灤州開辦的隨營學堂,建立警備司令部教務處,教務處下設速成隨營學堂。學製和學習內容與灤州隨營學堂一樣,文化知識聘請當地的夫子來授課,政治方麵則由郭文遠親自督導,軍事教育則由二團團部來負責直接教練。,


    新軍番號暫時設為淮北治安隊,遵照袁肅之前的吩咐先編滿五個營。


    在這五個營當中,二團分出的一個營抽調部分主幹,組成一個表率及領導作用的教導營。教導營視為治安隊精銳所在,也負責培養士官和部分基層軍官。


    相比於淮北,淮安這邊幾乎與郭文遠的做法不謀而合,不過因為袁肅親自坐鎮此處,在進展上是要比淮北更開。到六月二十一日這天,淮安警備司令部已經招滿了五個新兵營,配合第一團分出去的一個營,在編人員已經有兩千人。


    當然,這還遠遠沒有到達第一期的標準。好在淮安富庶之地,人口眾多,再加上之前南北內戰,造成許多其他地方的流民盤踞附近,因此在招募方麵並不算太難。全縣各鄉鎮都設有新兵報名處,本地士紳階級雖然很擔心此間軍事力量膨脹太快,引發縣政府過多負擔,可考慮到是大總統的侄子而且又是中央的命令,也隻能強顏歡笑的積極配合。


    在淮安警備司令部的番號上麵,袁肅沒有像淮北那樣取一個很土的番號,而是分為內外兩個稱唿,對外則稱謂淮安警備旅,對內則稱為“淮安旅”。內部稱唿是方便迴到灤州之後,統計個人麾下兵力所用。也許用不了多久,第一混成旅也會改稱為“灤州旅”。


    淮安的新兵訓練設為兩個新兵營同時開訓,袁肅親自坐鎮指導,第一團和第三團軍官盡數出馬。他自然不會在淮安停留很久,所以要在返迴灤州之前,馬力全開的協助淮安旅完成各方麵的建設。


    兩地警備司令部軍隊已然成形,接下來袁肅要關心的除了日常訓練之外,便是軍火采購方麵的問題。事實上,在兩淮警備司令部開始組建軍隊之初,各地軍火商已經絡繹不絕的趕到淮安推銷軍火,其中不乏有從上海跑來的外國商人。


    任誰都看得出來,袁肅此番在淮北、淮安的動作不小,一口氣計劃編起近五千人的部隊,其中所需要的軍火數量不言而喻。更何況軍火商最喜歡尋找那些新建部隊來合作,因為軍火不是一次性商品,之後的補給、維護、更新都是長久的利益所在。


    不過袁肅還是很有理性,並沒有因為這些軍火商開出的小利小惠而所動。他很清楚自己現在的經濟狀況,雖然占據了淮安、淮北,可即將供應的部隊也翻了兩倍,再加上淮安、淮北也不是立刻就能提供經濟來源,從長遠角度來說,還是必須有所節製。


    最終,他還是敲定了南京的兩批次軍火,一批是通過賄賂,以每支三十元的低價購買了兩千支第八鎮俘虜的武器;另外一批則是從金陵製造局以每支七十元的價格,收購了一千支儲存的新槍,並且又以一支六十二元的價格,預定了三千支在產步槍。


    金陵製造局知道袁肅是大總統侄子,而且又有中央的命令,自然也不敢亂開價。所預定的三千支步槍計劃分三次家夥,分別今年八月底、十一月底和十二月底。


    除此之外,灤州旅部儲備的軍火當中也抽調了一千支保養最好的漢式步槍,預計月底之前便能全數送到淮安。


    到了六月二十五日,南京的軍火陸續送到淮安。經過袁肅和趙山河的統計之後,又分出一半轉送到淮北。嚴格的說,淮安這邊需要的槍械是大數字,畢竟淮安一開始要招募的士兵多不少,而且單單招募的進度上也要快過淮北。


    不過綜合考慮,與其兩邊都缺槍,還不如先把一邊湊齊全了,另外一邊再慢慢來填補。


    再者淮安終歸距離南京很近,又有京杭運河的交通樞紐。金陵廠後續生產的新槍很快就能送達,若是今後一點一點的轉送到淮北,反而還更麻煩、更消耗運輸力。


    淮北、淮安的武器清一色為漢式步槍,至於軍服暫時沒有訂做,還需要做進一步的論證。而購置了這麽一大批武器,子彈方麵卻得另外想辦法。袁肅在淮安、淮北這邊的大動作,合肥、南京方麵即便再忙也不會坐視不理。


    原本倪嗣衝和馮國璋都打算追究此事,倪嗣衝甚至早先連發了好幾封電文催促淮北撤軍,為此還調動一個團的部隊抵達宿縣,儼然擺出一副劍拔弩張的姿態。袁肅隻拖延了幾日,中央命令便派了下來,隨後他便直接以中央的命令做了迴複。


    第85章,中央命令


    倪嗣衝頓時啞口無言,心中百般的不樂意。在南邊有段芝貴的一路人馬,兵強馬壯招惹不起;在北邊又有袁肅的一路人馬,雖然兵力不多,可偏偏是大總統的侄子,同樣招惹不起。無可奈何之下,他也隻能把這股怨氣壓在心頭,好在現在自己控製了合肥,不至於什麽好處都沒撈到手。


    馮國璋對袁肅的做法同樣很不滿,可看過中央的命令之後,漸漸意識到若非大總統背後支持,袁肅豈敢如此肆無忌憚?想想也罷,他剛剛在南京站穩腳跟,張勳江防營還賴在南京不走,這邊是需要應付的,沒空理會淮安的情況。再者蘇北是張勳盤踞的勢力,今後權當淮安是一麵牆,多少可以擋著張勳。


    即便二人沒有追究袁肅,可二人心裏都不好過,因此在袁肅購置軍火時,暗地裏還是施加阻擾,嚴令安慶軍械所和金陵製造局不準出售軍火給袁肅。


    安慶軍械所一直都在倪嗣衝的掌握之中,因此很快便執行了這項命令。倒是金陵製造局原先是在程德全手裏,馮國璋攻克南京後方才派人接管,前前後後需要一段時間交接。袁肅正是趁著這段時間與金陵廠交涉,搶先簽下了訂單。然而雖然簽下了槍械訂單,可隨後廠方便不再接納袁肅其他的訂單,也不再向袁肅出售其他的軍工用品,以至於袁肅沒辦法從南京這邊訂購到漢式步槍的子彈。


    直到軍火陸續開始裝配到新兵營時,所有槍械依然是空膛。第一團、第二團因為是英式步槍,也不可能說分一部分子彈出來。


    然而,即便是遭到南京和安慶的封鎖,袁肅照樣是有辦法能購進子彈,無非是時間和花費上的問題罷了。他立刻發迴電報到灤州,讓王磷同派人到關外聯絡張作霖,從奉天購置一次性購置大批漢式步槍的子彈輸送過來。


    再者之前第一混成旅沒有裝備英式步槍之前,照樣是有漢式步槍的儲備彈藥。一邊聯絡關外的軍火供應,一邊先把灤州儲備的彈藥運送過來。反正淮北和淮安現在並不是很著急,哪怕是用在訓練也還沒到實彈射擊的階段。


    在忙完了軍事上的事務之後,袁肅也漸漸開始著手在淮北、淮安建立一套適宜掌控的政治體製。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強化本地警備司令的職權,名義上軍政分離、互不幹涉,但實際上一定要讓軍權淩駕於政權之上。


    他不僅多次找盧有道談話,也多次與淮北縣長電報聯絡,一邊進行態度上的拉攏,另外一邊也在強調警備司令與縣政府之間的關係。兩淮的縣長不是笨人,一早就知道袁肅的用意,如今袁肅又煞有其事的這般建立聯絡,顯然就是要加強本人對兩地的統治權。


    做縣長的當然也知道如今這個世道的規矩,正所謂武夫當國,他們這些民政官員隻能在這些軍人下麵老老實實做事。雖然是給軍人打下手,可反過來這些軍人也能為他們撐腰。隻要兩邊合作的愉快,不僅可以雙雙保證利益,更能長久的保證個人地位。


    為了完全掌控淮北、淮安的政權,袁肅還特別製訂了一係列政體規則,比如強化谘議局的一些職能,賦予谘議局在立法權上的更多分量,以此來分化縣長的權力;一旦縣長有所受製,自然隻能求助於警備司令部。又比如在縣政府設置大都督府特派廉政專員,該專員不會幹涉縣政,卻全權負責廉政紀律,並且專員的針對範圍還包括谘議局議員。


    特派廉政專員直接向袁肅負責,由當地警備司令部協助執行。


    除此之外,在稅政上自然而然要與灤州步調一致。袁肅深知淮北、淮安太過遠離他的轄區之外,稅政上又要經過當地省府,所以在製訂兩縣稅政方麵也是進行了許多推敲和商議。最終他決定兩縣每季度稅收取三成用以維持警備司令部開支,另外一成則上繳到大都督府,剩下六成則由本縣自由開支。


    相比之下,其他地方不僅僅是全部稅收落入軍閥之手,軍閥甚至還會更多的巧立名目橫征暴斂。袁肅前前後後隻要四成的稅後,已經算得上是仁至義盡了。


    當然,為了杜絕政府稅後被過度的貪汙腐敗揮霍浪費,袁肅還嚴肅的製訂規矩,每年大都督府頒布的發展政策必須落實到位,一旦有無法達標的地方,必會派遣廉政專員進行詳細調查,查實罪名必依法辦理,絕不姑息容情。


    七月一日,盧有道正式舉行上任典禮,在袁肅的捧場之下就任懷安縣新一任縣長。


    無論是淮安還是淮北,兩地的地方士紳們對袁肅的態度褒貶不一,有人厭惡也有人看好。但是真正有些見識的人,還是能一眼看破袁肅的勃勃野心。他們相信之前袁肅在直隸時的名聲是真的,清正廉明,沒有任何強取豪奪,可偏偏南下江蘇之後卻幹了幾件不光彩的事。


    究其原因,還是為了盡快擴充軍備力量,在此地站穩腳跟。


    之所以說這些人願意相信袁肅之前的名聲,這從袁肅製訂的稅收政策上就看出。倘若真是一個貪財之徒,已經露出尾巴了何必還要遮遮掩掩,索性把財政全部攬入手中豈不更好?可袁肅偏偏沒有這麽做,相反隻取四成稅收,這可是舉世罕見的現象。


    不管怎麽說,如今袁肅已然站穩腳跟,接下來也就隻能期待這位少年將軍能夠有一番做為,不至於做的比以前的官員還要差。


    就在盧有道上任典禮結束之後,袁肅剛剛返迴行營,杜預匆匆忙忙的便送來一份電文。


    “都督,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大總統專門發來的電文。”杜預十分興奮的說道。


    “哦,是嗎?”袁肅本以為叔父能夠同意他的保舉,這已經算是好消息,沒想到今天又有一個更好的消息。他懷著期待的心思接過電文,仔細過目了一遍。


    陪同在一側趙山河、李勁夫二人不由的翹首以盼。


    “果然是好消息,國府已經批準成立中央軍,並且還批給了我三個中央軍的番號。”袁肅臉上有難以掩飾的得意之色,他這次投機算是取得了重大成功,利用大總統叔父目前的心理環境,成功獲得其大力扶持。今後的道路雖然為愈發危險,但也是一次極大的發展機會。


    “什麽?這是真的嗎?”趙山河同樣很高興的問道。對於袁肅之前向北京發去的建議書,所有人都是知道這件事的,也都明白這其中是什麽道理。


    “這樣真是太好了,咱們總算可以揚眉吐氣,不必再看第二鎮總鎮的臉色了。”李勁夫也手舞足蹈的哈哈大笑道。


    “我部自即日起立刻整改番號,第一混成旅改為中央陸軍第一旅。老趙你這邊就改編為中央陸軍第二旅。至於第三旅,暫時先擱置下來,淮北那邊還需要一段時候才能成形,等淮北那邊差不多了,再整改為中央陸軍第三旅。”袁肅當即便做出了決議。


    “是。”


    第86章,三旅番號


    沒過多久,中央軍番號的消息便傳遍開去。北洋上上下下有點遠見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信號,不過所有人並沒有關注袁肅手裏握著的三個中央陸軍旅的番號。早在這項命令傳到到淮安之前,北京已經開始了中央軍的整編,南苑、北院兩個警備師首先被改編為中央第一師、第二師。駐紮在山西、熱河一帶的第四鎮,則被更改為中央第三師和第四師。四師師長依次分別為田文烈、雷震春、唐天喜、何宗蓮。


    不僅如此,總統府也公布了直隸都督最新委任,暫由國務總理趙秉鈞代理。


    趙秉鈞並不前往保定上任,而還是在北京直接遙領。同時在保定設置中央軍第五師籌備處,由朱泮藻為籌備總長,負責整頓直隸省零散軍務,並以直隸陳光遠部、天津蔡成勳部為基礎編練中央陸軍第五師。


    同時指派蔡成勳前往山東,與王懷慶部就地擴招為中央陸軍第六師,駐防濟南。第六師師長為蔡成勳,副師長為王懷慶。


    在察哈爾、熱河分別又以地方部隊為基礎,進行整頓和擴編,分別設置中央陸軍第七師和中央陸軍第八師。第七師師長為張永成,第八師師長為李長泰。


    又調遣嫡係心腹陳宦統率本部人馬南下四川,再以陳宦本部陸軍第十一旅、伍祥禎陸軍第二十四旅為基礎,擴編為中央陸軍第九師,駐防重慶、瀘州和嶽陽三地。


    中央陸軍前九個師都是有根基的部隊,而且縱觀九個師的整編,大部分都是袁世凱執掌多年的嫡係部隊,又或者是刻意的兼並段祺瑞、馮國璋麾下的部隊。而九個師師長的任命更是昭然若揭,其中五個師長是當年在朝鮮追隨過袁世凱的老部下,另外四個也都是小站練兵時便嶄露頭角的人物


    預計九個師的整編用不了兩個月的時間。然而這僅僅隻是一個開始,總統府在發出九個中央陸軍師的消息之後,緊接著又做出公示,將會在兩年之內餘全國各省都建立一支中央師,共計要到達三十個師的編製。


    而立刻開始籌備的,便是河南中央陸軍第十師、第十一師,籌備總長分別為張錫元、何豐林;陝西第十二師,第十三師,籌備總長為陳樹藩和閻相文。第十到第十三四個師預計在明年開春之際便能完成建製,至於剩下十六個師則得視情況而決定。


    麵對此次中央政府大刀闊斧的整改,外界認為這是袁世凱再重新打造全新的“北洋新軍”。當初清政府時期所預計的全國新式陸軍番號是三十六個,而如今雖然減少了六個,可在編製上去大大超過了之前的“鎮”。


    更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袁世凱此次籌備中央軍係故意撇開了許多昔日的得力幹將,其中的深意實在是不言而喻。


    北洋內部對於此次整改一直是默然不語,事實上所有人都知道袁世凱的用意,隻是知道歸知道,萬萬是不能說出來。如今的北洋完全就倚靠著這層窗戶紙連接在一起,一旦有誰捅破了這層窗戶紙,整個北洋集團必然會四分五裂。


    民國才剛剛建立,北洋各路人馬也才剛剛站穩腳跟,甚至不少人還沒有站穩腳跟。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豈能引發內亂發生?


    許多擁護袁世凱的北洋中央係政客們倒是對此十分支持,他們都能感覺到北洋從始至終的鬆散,所以期盼能夠通過這次建立中央軍來強化團結。當然,往個人利益上來說,他們這些沒有兵權的政客最怕的就是受軍閥威脅,像段祺瑞、馮國璋這樣大權在握的人麵前,顯然要捉襟見肘。簡單的來說,也是因為個人政治利益所在。


    在“三十個中央陸軍師”的氣勢之下,袁肅手裏掌握的三個中央旅番號顯然沒有可以炫耀的光澤。當然這對袁肅來說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省的成為槍打出頭鳥的目標。


    過完七月上旬,淮安和淮北的情況已然穩定下來。


    正當袁肅開始安排啟程返迴灤州的行程計劃時,北京再次發來電文。此次電文包含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中央軍的詳細建製,包括各級部隊的規範,軍紀軍規,軍餉和糧草的開支方案,軍服和武器裝備的製式化等等;另外一部分則是中央政府特別批下三十萬軍事經費,用作三個中央旅的建設工作。


    這當真又喜從天降,雖說現在已經過了用錢的階段,但有錢肯定不是壞事。


    有了這筆三十萬的經費,不僅可以更快速的幫助淮北、淮安兩地警備司令部建設,更能加快中央第二旅和第三旅的擴編工作。


    袁肅在領到款項之後,立刻把錢派發下去,催促郭文遠、趙山河抓緊編製。


    在關於中央軍詳細建製的裏麵,還提到中央軍的服色,將統一規劃為土黃色的軍服。以區別於各地方零零散散其他顏色的軍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武夫當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閩南愚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閩南愚客並收藏武夫當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