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節
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 作者:子非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米翰思說:“三藩在所轄之區內欺壓百姓、橫征暴斂、巧取豪奪、斂盡藩內之財富。且擁兵自重,名為守衛邊疆,實與朝廷抗衡。三藩不撤,必生禍亂!”米翰思為戶部尚書,對大清之國中竟然還有自己管轄不了的人口是十分不滿的。
傑書說:“三藩是否會釀成大亂尚未可知,而如果撤藩,必授三藩以反之口實。臣認為撤與不撤,當慎重些!”傑書玩了個花槍。
莫洛說:“三藩之內,強權橫行,法製無用,百姓痛苦,民不聊生。三藩不撤,便是國家無法度,宇內不同天!”莫洛是刑部尚書,他覺得在大清國竟然還有法度管製不了的地方是對法律的踐踏。
大學士熊賜履學富五車,聲望極高,說話曆來有一言九鼎之用。他見眾人所議,言辭頗為激烈,但有失偏頗,便說:“依老臣看來,問題不在於該不該撤,而在於能不能撤。”
康熙帝笑著問:“熊愛卿此話何意?”
熊賜履說:“撤除三藩有幾利:一利是減少財政支出;二利是便於國家管理;三利是鏟除亂國之源。但亦有幾害:一害是令朝廷之信譽有損;二害是恐引起兵亂。權衡其中之利弊,利大於弊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應該撤藩。但是問題在於朝廷是否具有撤藩之實力,若無,便不能撤,若有,便可以撤。”
康熙帝問:“熊愛卿之意,到底是能撤,還是不能撤?”
熊賜履說:“臣觀國家除去鼇拜未久,元氣剛複。若提出撤藩,隻恐引起戰爭,那軍餉糧草之類的事是難以應付的。”
康熙帝見索額圖一直沉默不語,便笑著問:“索額圖,你認為該如何辦?”
索額圖說:“皇上知道,臣一直是主張撤藩的。但臣觀三藩勢大,尤其是平西王。臣擔心國力不夠,不僅撤不了三藩,反為其害!”
康熙帝問:“這麽說,你也是不同意撤麽?”
索額圖說:“臣認為須等條件成熟之時。”
康熙帝問:“何時才是條件成熟之時?”
索額圖說:“正如大學士所憂,須先籌足軍餉糧草才行!”
康熙帝說:“你既知三藩勢大,更應知再等不得。你隻論自己早作準備,難道三藩便不能早有安排麽?朕擔心等我們做好準備時,三藩之勢更大了。”
一聽皇上之言,眾人便悄無聲息了。因為從皇上之話中可知皇上撤藩之心甚堅。
明珠見時機甚好,立即進言道:“如今鼇拜已除,內患已消,外患暫無。除三藩之後,天下民眾歸心。臣認為,此時正是皇上立撤三藩,再造輝煌之良機!臣料定吳三桂不敢違旨。”
熊賜履說:“明珠大人之言謬矣!”
明珠問:“大學士何出此言?”
熊賜履問:“明珠大人憑什麽料定吳三桂不敢違旨?”
明珠一時語塞,不知如何作答。
康熙帝問:“大學士所慮不是軍餉與糧草麽?”
熊賜履笑道:“正是!”
康熙帝便問米翰思。說:“你是戶部尚書,當知國家有無錢糧對付撤藩之用!你說說看?”
米翰思說:“奏請皇上,戶部尚有錢糧。據臣估計,可支用四到五年!”
熊賜履說:“臣有一請,望皇上恩準!”
康熙帝問:“愛卿說來。”
熊賜履說:“臣請皇上治米翰思欺君之罪!”
康熙帝一驚,急忙問:“米翰思何來欺君之罪?”
熊賜履說:“去年京中地震,宮中建築多處破損,皇上令米翰思撥銀修殿,米翰思以無錢拒絕。”
康熙帝一聽,恍然大悟,然後問:“米翰思對此事作何解釋?”
米翰思笑著說:“皇上若言撤藩,臣便說有錢;皇上若言修殿,臣還是說沒錢!”
康熙帝一聽,大喜,縱聲笑道:“國有良臣如此,朕有何憂?米翰思,朕賞你黃馬褂和雙眼孔雀花翎。”
米翰思大為驚喜,伏地而唿:“謝主隆恩。”
眾人沒想到康熙帝不僅沒治米翰思欺君之罪,反而賜給他黃馬褂和雙眼孔雀花翎,一時怔在當場。當明白是怎麽一迴事時,不禁對皇上又增加了幾分崇敬。
康熙帝環視眾人說:“你等均是朕的愛臣,不管觀點如何都是為了國家社稷!但朕要告訴各位愛卿的是:朕決意撤藩!朕認為三藩久握重兵,若任其壯大,非國家之利。既然三藩遲早都要撤,便是遲撤不如早撤!”
康熙帝的話剛剛說,尚可喜的奏折便被送至宮中。康熙帝將奏折看了,微微一笑,便將它遞與群臣。
群臣依次看了,一言不發。
康熙帝見群臣看了,便問:“眾愛卿有何看法?”
明珠說:“平南王此折有戲。他為何不遲不早,偏偏在此時提出歸鄉養老,讓其子尚之信沿襲王爵之位呢?”
熊賜履說:“臣認為平南王此舉是三藩試探朝廷之舉!”
康熙帝問:“愛卿何出此言?”
熊賜履說:“據臣所知,尚可喜名為平南王,而手中之權早已讓其兒子剝去!平南王早已形同虛名,與三藩並無必然之聯係。故臣猜知,這必是三藩的投石問路之計。”
康熙帝問:“此計用意何在?”
熊賜履說:“其實,皇上撤藩之意,京中之人早有耳聞,而三藩更無不知之理。故臣以為三藩正讓尚可喜請求歸鄉養老,讓其兒子沿襲王爵之位來試探皇上對待三藩的態度!”
康熙帝大笑一陣,之後對眾臣說:“眾愛卿看看,朕撤藩之旨未下,三藩倒先將鼻子伸到宮中來了!”
熊賜履說:“臣倒認為皇上當深思之!”
康熙帝問:“愛卿何出此言?”
熊賜履說:“臣認為依此奏折看來,三藩犯上作亂之心已居。若立刻撤藩,隻怕是火上澆油,立刻引起天下之亂!”
傑書說:“三藩是否會釀成大亂尚未可知,而如果撤藩,必授三藩以反之口實。臣認為撤與不撤,當慎重些!”傑書玩了個花槍。
莫洛說:“三藩之內,強權橫行,法製無用,百姓痛苦,民不聊生。三藩不撤,便是國家無法度,宇內不同天!”莫洛是刑部尚書,他覺得在大清國竟然還有法度管製不了的地方是對法律的踐踏。
大學士熊賜履學富五車,聲望極高,說話曆來有一言九鼎之用。他見眾人所議,言辭頗為激烈,但有失偏頗,便說:“依老臣看來,問題不在於該不該撤,而在於能不能撤。”
康熙帝笑著問:“熊愛卿此話何意?”
熊賜履說:“撤除三藩有幾利:一利是減少財政支出;二利是便於國家管理;三利是鏟除亂國之源。但亦有幾害:一害是令朝廷之信譽有損;二害是恐引起兵亂。權衡其中之利弊,利大於弊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應該撤藩。但是問題在於朝廷是否具有撤藩之實力,若無,便不能撤,若有,便可以撤。”
康熙帝問:“熊愛卿之意,到底是能撤,還是不能撤?”
熊賜履說:“臣觀國家除去鼇拜未久,元氣剛複。若提出撤藩,隻恐引起戰爭,那軍餉糧草之類的事是難以應付的。”
康熙帝見索額圖一直沉默不語,便笑著問:“索額圖,你認為該如何辦?”
索額圖說:“皇上知道,臣一直是主張撤藩的。但臣觀三藩勢大,尤其是平西王。臣擔心國力不夠,不僅撤不了三藩,反為其害!”
康熙帝問:“這麽說,你也是不同意撤麽?”
索額圖說:“臣認為須等條件成熟之時。”
康熙帝問:“何時才是條件成熟之時?”
索額圖說:“正如大學士所憂,須先籌足軍餉糧草才行!”
康熙帝說:“你既知三藩勢大,更應知再等不得。你隻論自己早作準備,難道三藩便不能早有安排麽?朕擔心等我們做好準備時,三藩之勢更大了。”
一聽皇上之言,眾人便悄無聲息了。因為從皇上之話中可知皇上撤藩之心甚堅。
明珠見時機甚好,立即進言道:“如今鼇拜已除,內患已消,外患暫無。除三藩之後,天下民眾歸心。臣認為,此時正是皇上立撤三藩,再造輝煌之良機!臣料定吳三桂不敢違旨。”
熊賜履說:“明珠大人之言謬矣!”
明珠問:“大學士何出此言?”
熊賜履問:“明珠大人憑什麽料定吳三桂不敢違旨?”
明珠一時語塞,不知如何作答。
康熙帝問:“大學士所慮不是軍餉與糧草麽?”
熊賜履笑道:“正是!”
康熙帝便問米翰思。說:“你是戶部尚書,當知國家有無錢糧對付撤藩之用!你說說看?”
米翰思說:“奏請皇上,戶部尚有錢糧。據臣估計,可支用四到五年!”
熊賜履說:“臣有一請,望皇上恩準!”
康熙帝問:“愛卿說來。”
熊賜履說:“臣請皇上治米翰思欺君之罪!”
康熙帝一驚,急忙問:“米翰思何來欺君之罪?”
熊賜履說:“去年京中地震,宮中建築多處破損,皇上令米翰思撥銀修殿,米翰思以無錢拒絕。”
康熙帝一聽,恍然大悟,然後問:“米翰思對此事作何解釋?”
米翰思笑著說:“皇上若言撤藩,臣便說有錢;皇上若言修殿,臣還是說沒錢!”
康熙帝一聽,大喜,縱聲笑道:“國有良臣如此,朕有何憂?米翰思,朕賞你黃馬褂和雙眼孔雀花翎。”
米翰思大為驚喜,伏地而唿:“謝主隆恩。”
眾人沒想到康熙帝不僅沒治米翰思欺君之罪,反而賜給他黃馬褂和雙眼孔雀花翎,一時怔在當場。當明白是怎麽一迴事時,不禁對皇上又增加了幾分崇敬。
康熙帝環視眾人說:“你等均是朕的愛臣,不管觀點如何都是為了國家社稷!但朕要告訴各位愛卿的是:朕決意撤藩!朕認為三藩久握重兵,若任其壯大,非國家之利。既然三藩遲早都要撤,便是遲撤不如早撤!”
康熙帝的話剛剛說,尚可喜的奏折便被送至宮中。康熙帝將奏折看了,微微一笑,便將它遞與群臣。
群臣依次看了,一言不發。
康熙帝見群臣看了,便問:“眾愛卿有何看法?”
明珠說:“平南王此折有戲。他為何不遲不早,偏偏在此時提出歸鄉養老,讓其子尚之信沿襲王爵之位呢?”
熊賜履說:“臣認為平南王此舉是三藩試探朝廷之舉!”
康熙帝問:“愛卿何出此言?”
熊賜履說:“據臣所知,尚可喜名為平南王,而手中之權早已讓其兒子剝去!平南王早已形同虛名,與三藩並無必然之聯係。故臣猜知,這必是三藩的投石問路之計。”
康熙帝問:“此計用意何在?”
熊賜履說:“其實,皇上撤藩之意,京中之人早有耳聞,而三藩更無不知之理。故臣以為三藩正讓尚可喜請求歸鄉養老,讓其兒子沿襲王爵之位來試探皇上對待三藩的態度!”
康熙帝大笑一陣,之後對眾臣說:“眾愛卿看看,朕撤藩之旨未下,三藩倒先將鼻子伸到宮中來了!”
熊賜履說:“臣倒認為皇上當深思之!”
康熙帝問:“愛卿何出此言?”
熊賜履說:“臣認為依此奏折看來,三藩犯上作亂之心已居。若立刻撤藩,隻怕是火上澆油,立刻引起天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