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裏,吳三桂對汪士榮的能力哪裏還有半點懷疑?他單腿跪於汪士榮麵前說:“謝先生賜教。”


    汪士榮沒想到他會前倨後恭,嚇得慌忙拉起他說:“平西王行此大禮,汪某如何敢受?”


    吳三桂笑道:“劉備三顧茅廬,方請到孔明,我吳三桂何福何能?讓先生不請自來!吳三桂行此大禮應該!先生受此大禮無愧!”


    兩人執手相對,開懷大笑。


    五、永曆帝墓中飛出一隻白鳥


    吳三桂事後將汪士榮之進言細細琢磨了幾日,覺得切實可行之時,又來找汪士榮。


    吳三桂說:“我給先生白銀萬兩,讓先生為永曆帝修墳。先生盡管將墳墓修得豪華氣派便是,若錢少了,我再追加!”


    汪士榮說:“此做法不妥!”


    吳三桂說:“有何不妥?”


    汪士榮說:“此事不能讓平西王獨資!”


    吳三桂說:“我對不起永曆帝,不出資修墳,良心上過不去啊!”


    汪士榮說:“即使如此,也不行!”


    吳三桂問:“為何?”


    汪士榮說:“永曆帝是大明之皇帝,是千千萬萬漢人的皇帝!而非你一人的皇帝!我們千千萬萬的漢人早已將自己的根植於皇帝之身上,永曆帝是我們的氣脈的根源所在。若隻讓平西王獨資,我們這些成千上萬的民眾心裏會難受的。”


    吳三桂問:“依先生之見,我該怎麽做?”


    汪士榮說:“你捐多少錢都可以,但你得允許其他漢人捐資修墳!”


    吳三桂奇怪地問道:“先生不是說雲貴之民眾早已對苛捐雜稅深惡痛絕了麽?”


    汪士榮說:“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吳三桂問:“這其中有什麽不同?”


    汪士榮說:“平西王以苛捐雜稅盤剝民眾,其錢財是落入平西王私人之囊。恕我直言,民眾大多對平西王有怨恨之心,又怎麽會願意讓你盤剝呢?而捐資修墳便不同了!一是因為民眾的感情寄托於此,自己不出些錢物便於心不安;二是因為民眾大多對大清之統治心有怨恨,自己捐資修永曆帝之墳,在心理上能找到一些平衡。”


    吳三桂問:“怎麽能找到平衡呢?”


    汪士榮說:“因為永曆帝是他們的希望所在呀!也是清廷的對手呀!”


    吳三桂覺得這些東西實在難以理解,同時也認為沒有弄懂的必要,便問:“一切依先生,該怎麽辦就怎麽辦吧!”


    汪士榮說:“一是讓我成立一家民間機構,專管捐資修墳之事;二是平西王帶頭捐一定數量的資,不可太多,亦不可太少。”


    吳三桂覺得奇怪,便問:“為何不可太多,亦不可太少呢?”


    汪士榮說:“太多了,其他人無法跟隨,會拉開平西王與民眾之距離;太少了,民眾又會認為平西王對於修墳之事不夠誠心。”


    吳三桂說:“一切照先生意見辦,便是!”


    汪士榮說:“你暫捐白銀百兩看看,若修墳資金有缺口,平西王再捐。”


    吳三桂點點頭。


    於是,汪士榮離開藩王府,到民間訪人。經過數日之奔波,汪士榮找到幾個德高望重之人擔任修墳委員會理事。幾個老人一聽為永曆帝修墳都異常高興,但他們又擔心平西王會為難他們。當得知汪士榮也是受命於平西王時,大家對平西王的怨恨便都沒有了,心裏隻是莫名其妙的激動。他們仿佛覺得某一種日子又要到來,對前途又有了美妙的憧憬。


    通過商議,大家一致推選趙老為理事長,而錢老、孫老、李老均為副理事長,汪士榮隻管錢。然後,由汪士榮起草,大家一起抄錄,寫出了幾張內容一樣的安民告示:


    漢人們:


    大明之皇帝永曆帝已長眠於荒草野外之中數載,至今仍是黃土一抔,令我等漢人子孫無顏於天下。我等為了讓永曆帝之靈位有定所,讓我漢人子孫情感有寄托之處,精神有景仰之所,故倡議為永曆帝修墳。望有錢者出錢,有力者出力。獻出你的愛心,使我們的情感擁有棲息之地。


    永曆帝修墳委員會。


    此告示在昆明城內貼出之後,昆明城內立即為之轟動。平民百姓更是奔走相告,仿佛又看到了什麽希望。


    但也有人惴惴不安,他們不是不想捐資修墳。為永曆帝修墳不是一人得到好處的事,而是千千萬萬的漢人都能得到好處的,誰會不願出錢呢?他們感到害怕的是不知平西王吳三桂抱什麽態度。因為他們知道,若是吳三桂反對的話,他們縱使有極大的熱情也是無用。


    於是,修墳委員會又將平西王吳三桂捐資百兩之事透露出來,民眾之心頓時放下,昆明城內頓時出現捐資修墳的高潮。


    短短的幾天之內,修墳委員會竟收到白銀四萬兩,還有各種祭品,香、線錢等財物。同時,還有數百名精壯勞力來到修墳委員會請求為修墳之事出把力。


    看到堆積如山的錢物,看到慷慨激昂的人們,修墳委員會幾個老人頓時激動萬分,老淚縱橫。


    接下來之事便是找墳。


    當地人告訴他們:當年是在草萍驛將永曆帝處決的,現在要找到處決永曆帝的地方並不難。難就難在永曆帝之墳不是埋著一個而是兩人。


    原因在於當年處決永曆帝之時,是將小太監大將軍與永曆帝一同處決的。據說當時處決之後,人們雖知是永曆帝與小太監的屍體,卻無人敢去收屍。倒是草萍驛附近鄉村裏,有幾個膽大的百姓偷偷去為永曆帝收屍砌墳。但是,當他們挖好坑,正要將永曆帝下葬之時,突然犯難了。原來永曆帝的屍體與小太監的屍體在一起,都是無頭屍體,兩隻頭顱滾落在一邊,他們一時無法分清哪是小太監的屍體,哪是永曆帝的屍體。


    對於永曆帝與小太監的頭顱倒是好分辨,因為永曆帝有胡須,而小太監無胡須,一目了然一看便知。


    難就難在分辨他二人的軀體,小太監雖說小,但身體也有那麽大了。而永曆帝經曆那麽多磨難之後,身體早就瘦削得與小太監的身體一般大了。突然有一人想到分辨之法,說小太監沒有男人的東西,而皇上有,且強壯著呢!隻要脫下他們的褲子一看便知。眾人一想有理,便立即動手為小太監和永曆帝脫褲子。可是,剛動手,把風的人喊有人來了,要他們快點。他們顧不得那麽多了,隻得將小太監與永曆帝的屍體一同埋了。


    趙錢孫李幾位長老聽得這裏便傻了眼:這如何是好?


    倒是汪士榮的頭轉得快,說沒有關係,隻是將永曆帝與小太監合葬之墳修好便是。


    趙老說:“不行!這樣一來,以後我們來祭祖之時,到底是向皇上燒香呢,還是在向太監燒香呢?”


    汪士榮說:“隻能這樣!大家想想,永曆帝與小太監的屍體都隻剩下一把骷髏,早已都沒有男人的肉坨坨了。誰還能分辨得清哪時永曆帝哪是小太監呢?”


    趙錢孫李幾位長老一聽,便默然。事實確實如此,他們即使有心,也無法做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非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非魚並收藏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