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節
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 作者:子非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孫可望說:“我聽人說永曆帝平庸無能,隻怕我們受他節製後,不僅不能得其相助,反而被其製約,那就適得其反了。”
劉文秀知孫可望心中憂慮的除此之外,還怕自己的為尊地位因此動搖,便說:“我們既想投到永曆帝的名下,又想不受其節製,這事恐怕難辦!”
曆來沉默寡言的艾能奇卻突然說:“我倒有一個想法,不知行不行?”
眾人都說:“說來聽聽。”
艾奇能說:“我們承認永曆帝的皇帝之位,但要永曆帝保證我等王爵之尊!”
孫可望與劉文秀都稱好,李定國卻覺得不行。李定國說:“永曆帝手裏雖然既無土地,又無諸侯,是個假皇帝,但他畢竟是大明朝的宗室,自視甚高,不一定會認可我們。”
孫可望說:“我倒覺得,經過多年的準備,我們不僅有廣闊的土地,還有豐富的物資,對於過著行蹤無定,漂泊無常的流亡生活的永曆帝來說是應該有吸引力的。”
經過四人的反複商量一致認為對永曆朝廷實行聯合恢剿的策略。並於一六四九年五月派人帶著二十四兩金子,四塊琥珀,四匹馬去南寧與永曆朝廷談判。
為了顯示自己的實力,堅持平等的地位與永曆帝談判,大西軍寫給永曆帝的書信是用方幅黃紙,不奉朔也不建朔,以示平等。信中明確表示:“今之奏請,為聯合恢剿之意,原非有意以求封爵也。”並指出:“先秦王蕩平中土,掃除汙吏,王繩父爵,國繼先秦。”綜合起來,大西軍提出聯合抗清的條件有二:一是大西軍繼續保持“秦王”稱號;二是:大西軍的軍權必須仍然掌握在四王之手。
永曆朝廷在看了書信之後,朝廷上下一片嘩然,且為此而引起了強烈的爭議。一派認為:大西軍名為投永曆帝而來,卻又要與永曆帝平等,其軍權不受永曆帝節製。天下哪有君主與大臣平等的道理?若如此,皇帝以何君臨天下?要聯合可以,大西軍的軍權必由朝廷掌握。而一派則認為:大西軍的軍權不管在誰手中,都是在抗清。既然大西軍在四王手中之時,也在奮力抗清,又何必一定要這軍權呢?再說自己的朝廷雖然是名正言順的,然而既無土地,又無諸侯。沒有人供奉還不說,連個立足之地也沒有。與其這樣,倒不如答應大西軍,大西軍得了名分,我們得了實惠,雙方都不吃虧。
然而,永曆朝廷中的反對派占了上風,談判沒有成功,消息傳到大西軍之中後,四王均感憤憤不平。
尤其是孫可望,覺得此氣難忍便氣憤地說:“秦王沒有依附朝廷,舉兵之時,一舉攻陷湖南、江西、廣東、廣西,於四川稱王。我等沒依附朝廷,卻建立了以雲貴為中心的勢力範圍。對於我們來說,有沒有皇帝,都是一個樣!倒是他永曆帝,雖然貴為皇帝,卻無立足之地,過著流亡生活,已與乞丐無異,反倒翹起了尾巴。”
孫可望的一番話使眾人一致認可,覺得自己隻要按照秦王張獻忠當年的政策去做就是的,不必理睬那鳥皇帝。
然而,時間過了一年後,眾人那種雖然有奶可吃卻無親娘之感又襲上心來。眾人由怨生怒,覺得永曆帝朝廷不識好歹,非得給些顏色給他們看看。
劉文秀提議:“與其這樣受氣,不如將永曆帝朝廷之中的反對派抓來殺了。看誰還敢反對我們的聯合恢剿,合師北拒?”
劉文秀的提議得到眾人的一致同意。在一六五一年五月,大西軍派些力量潛入南寧,將凡是反對與大西軍聯合的朝廷官員都抓起來殺了。
而恰在此時,清兵已進攻廣西,永曆朝廷再無立足之地,便不得不答應與大西軍聯合,同意大西軍的“聯合恢剿,合師北抗”。
大西軍的四王見永曆朝廷讓了步,便同意接受永曆的年號,奉永曆正朔,並把永曆帝從南寧接到了貴州的安隆。
大西軍四王心中的那種自卑感覺消失了,就像失散多年的孩子找到了親娘。於是,興致勃勃決定北伐抗清,兵分兩路。一路由李定國率領,有步、騎、象隊共八萬多人,取道貴州,出湖廣,由武岡直趨桂林;一路由劉文秀率領,有步、騎、象隊共六萬人,由滇東出四川敘州,下重慶,取成都,直逼漢中。
四、劉文秀說:吳三桂是隻病狗
吳三桂探到大西軍劉文秀確實準備從滇東出四川敘州,下重慶,取成都時,吳三桂決定搶占先機,先行入川。
吳三桂率領清軍由嘉定出敘州進攻川南。沒有想到吳三桂快,而劉文秀比他更快,劉文秀率領大西軍突然進入四川境內,勢如破竹地攻取了敘州、瀘州、重慶,然後揮師川西,占領成都,把吳三桂率領的清軍壓縮在川北保寧一帶。
吳三桂一步失了先機,步步都受人製約。本想乘劉文秀在敘州等地立足未穩,下力攻取以圖駐紮之地。誰知吳三桂率領的清兵疲於奔跑,又對平亂心生怨恨,所以在進攻敘州等地之時,吳三桂的隊伍屢戰屢敗。因此戰鬥力已大打折扣。
吳三桂的隊伍被困保寧一帶時,他開始並不著急,並想趁機休整一會,提高戰鬥力之後再作打算。盡管劉文秀與部下王複臣率兵圍困了保寧城,將巡按禦史郝浴也圍困在其中,且郝浴多次向他求援,他也置之不理。
誰知劉文秀卻並不讓吳三桂所率清兵借機休整。劉文秀的大西軍自從與吳三桂所率清兵相遇以來,屢戰屢勝。劉文秀早對這個天下聞名的平西王心生懷疑。他想:也不知李自成怎麽會敗在吳三桂手中?
劉文秀下令隊伍將吳三桂團團圍住步步緊逼。副將王複臣立即提出不同看法,認為這樣圍困吳三桂不可取。
劉文秀問王複臣為何不可取?
王複臣說:“我軍勢力並不比吳三桂的清兵強多少。我軍之所以節節勝利,並非勢強,而取決於彼軍立足末穩,疲於奔命。而現在彼軍已休整數日,已非來時可比。若圍困之,恐我軍兵力不夠!”
劉文秀說:“王將軍過慮了。我軍與吳三桂遭遇以來,並不見吳三桂軍的強勁之處。我覺得吳三桂的盛名必有虛幻之處。想吳三桂的清兵與我軍作戰是屢戰屢敗,早已對我軍聞風喪膽了,怎麽還會有反撲的力氣呢?”
王複臣說:“俗話說,狗急還得咬人呢!我們不能把吳三桂逼得太甚,隻需將其圍困,慢慢消磨其銳氣,斷其糧草,使其不戰而敗才是上策。”
劉文秀身為四王之一,見王複臣不聽自己的命令,還反複與自己糾纏,心裏早已不滿。所以,他有些盛氣淩人地說:“可是吳三桂不僅是隻狗,而是一隻病狗!連站起來的力氣也沒有了,哪裏還會有力氣咬人?”
王複臣見劉文秀心意已決,知道難以勸說,隻得任其下命。
吳三桂的軍隊被劉文秀的隊伍步步緊逼,被圍在一山嶺之中,如困獸一隻。
吳三桂的部下因與劉文秀作戰以來,從未勝過,對劉文秀確實已生懼意,對自己也不敢過分相信。如今見劉文秀率兵如鐵桶一般圍困著自己,以為再無出路,因此更為氣餒。
吳三桂本想讓隊伍休整數日,以提高戰鬥力。沒有想到被劉文秀這一圍,戰鬥力不僅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甚至連起碼的自信心也沒有了。吳三桂看著沒精打采,唉聲歎氣的兵卒,心裏著急了,如此下去,非滅亡不可!他決定給兵卒們打打氣。
那時雖是仲春,但川北與西藏高原相鄰,受高原寒流影響,仍然是冷風凜冽,寒氣襲人。
吳三桂下令集合隊伍。士兵們在軍官的催促之下,懶懶散散的立著,橫不成行,豎不成列,不像支正規隊伍,倒像是夥烏合之眾。
那日是個陽光燦爛的日子。
太陽高懸天空,發出熾熱的光芒。
然而,由於他們身處峽穀,太陽無法照到他們身上。他們感受不到太陽的溫暖,隻覺得太陽就像在夢幻之中一樣,雖然可見它在高處晃蕩,卻無人能觸摸到陽光。
吳三桂見隊伍這個懶懶散散的樣子,心裏也涼了半截,怎麽會是這樣呢?這樣的隊伍還用劉文秀打嗎?他們早已自己打垮了自己!不行,自己得讓他們鼓起勁來。不然,自己也得陪他們葬身川北了。由於他聽了老者的勸告,吳三桂將自己的力量的大部分仍留在錦州,而以一些老弱之兵來濫竽充數。誰知這次竟要自食惡果!吳三桂心裏現在有些後悔了,但後悔又有什麽用呢?
想到此處,吳三桂吊了吊嗓子說:“我軍自入川以來,與劉文秀相攻數次,均為失利。此並非我軍勢力弱於彼軍,隻是因我軍疲於奔路,無暇休息。”
說到此處,吳三桂聽到下麵有人議論了。吳三桂幹脆停下來,靜靜地聽他說什麽。
那人說:“我跟平西王征戰多年,從未打過如此窩囊的仗!”原來他是一老兵。他本以老資曆在士卒之中聲譽極高。現在見平西王也安靜下來聽他說話,便有些自得。他無意之中,提高了聲音:“如果此次不突圍出去,看來會屍骨無還了。”
吳三桂特意問他:“你認為我們為何會節節敗退呢?”
老兵說:“隻因劉文秀的大西軍厲害!”
吳三桂說:“我問你,是大西軍厲害,還是李自成厲害?”
老兵說:“李自成能席卷中原、攻陷北京,逼死崇禎,身登帝位,當然比大西軍厲害些!”
吳三桂說:“可是,我記得我軍當年與李自成遭遇之時,我軍屢戰屢勝,最後令李自成怕我們到聞風喪膽,望風而逃的地步,這是為何?”
老兵說:“我看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劉文秀知孫可望心中憂慮的除此之外,還怕自己的為尊地位因此動搖,便說:“我們既想投到永曆帝的名下,又想不受其節製,這事恐怕難辦!”
曆來沉默寡言的艾能奇卻突然說:“我倒有一個想法,不知行不行?”
眾人都說:“說來聽聽。”
艾奇能說:“我們承認永曆帝的皇帝之位,但要永曆帝保證我等王爵之尊!”
孫可望與劉文秀都稱好,李定國卻覺得不行。李定國說:“永曆帝手裏雖然既無土地,又無諸侯,是個假皇帝,但他畢竟是大明朝的宗室,自視甚高,不一定會認可我們。”
孫可望說:“我倒覺得,經過多年的準備,我們不僅有廣闊的土地,還有豐富的物資,對於過著行蹤無定,漂泊無常的流亡生活的永曆帝來說是應該有吸引力的。”
經過四人的反複商量一致認為對永曆朝廷實行聯合恢剿的策略。並於一六四九年五月派人帶著二十四兩金子,四塊琥珀,四匹馬去南寧與永曆朝廷談判。
為了顯示自己的實力,堅持平等的地位與永曆帝談判,大西軍寫給永曆帝的書信是用方幅黃紙,不奉朔也不建朔,以示平等。信中明確表示:“今之奏請,為聯合恢剿之意,原非有意以求封爵也。”並指出:“先秦王蕩平中土,掃除汙吏,王繩父爵,國繼先秦。”綜合起來,大西軍提出聯合抗清的條件有二:一是大西軍繼續保持“秦王”稱號;二是:大西軍的軍權必須仍然掌握在四王之手。
永曆朝廷在看了書信之後,朝廷上下一片嘩然,且為此而引起了強烈的爭議。一派認為:大西軍名為投永曆帝而來,卻又要與永曆帝平等,其軍權不受永曆帝節製。天下哪有君主與大臣平等的道理?若如此,皇帝以何君臨天下?要聯合可以,大西軍的軍權必由朝廷掌握。而一派則認為:大西軍的軍權不管在誰手中,都是在抗清。既然大西軍在四王手中之時,也在奮力抗清,又何必一定要這軍權呢?再說自己的朝廷雖然是名正言順的,然而既無土地,又無諸侯。沒有人供奉還不說,連個立足之地也沒有。與其這樣,倒不如答應大西軍,大西軍得了名分,我們得了實惠,雙方都不吃虧。
然而,永曆朝廷中的反對派占了上風,談判沒有成功,消息傳到大西軍之中後,四王均感憤憤不平。
尤其是孫可望,覺得此氣難忍便氣憤地說:“秦王沒有依附朝廷,舉兵之時,一舉攻陷湖南、江西、廣東、廣西,於四川稱王。我等沒依附朝廷,卻建立了以雲貴為中心的勢力範圍。對於我們來說,有沒有皇帝,都是一個樣!倒是他永曆帝,雖然貴為皇帝,卻無立足之地,過著流亡生活,已與乞丐無異,反倒翹起了尾巴。”
孫可望的一番話使眾人一致認可,覺得自己隻要按照秦王張獻忠當年的政策去做就是的,不必理睬那鳥皇帝。
然而,時間過了一年後,眾人那種雖然有奶可吃卻無親娘之感又襲上心來。眾人由怨生怒,覺得永曆帝朝廷不識好歹,非得給些顏色給他們看看。
劉文秀提議:“與其這樣受氣,不如將永曆帝朝廷之中的反對派抓來殺了。看誰還敢反對我們的聯合恢剿,合師北拒?”
劉文秀的提議得到眾人的一致同意。在一六五一年五月,大西軍派些力量潛入南寧,將凡是反對與大西軍聯合的朝廷官員都抓起來殺了。
而恰在此時,清兵已進攻廣西,永曆朝廷再無立足之地,便不得不答應與大西軍聯合,同意大西軍的“聯合恢剿,合師北抗”。
大西軍的四王見永曆朝廷讓了步,便同意接受永曆的年號,奉永曆正朔,並把永曆帝從南寧接到了貴州的安隆。
大西軍四王心中的那種自卑感覺消失了,就像失散多年的孩子找到了親娘。於是,興致勃勃決定北伐抗清,兵分兩路。一路由李定國率領,有步、騎、象隊共八萬多人,取道貴州,出湖廣,由武岡直趨桂林;一路由劉文秀率領,有步、騎、象隊共六萬人,由滇東出四川敘州,下重慶,取成都,直逼漢中。
四、劉文秀說:吳三桂是隻病狗
吳三桂探到大西軍劉文秀確實準備從滇東出四川敘州,下重慶,取成都時,吳三桂決定搶占先機,先行入川。
吳三桂率領清軍由嘉定出敘州進攻川南。沒有想到吳三桂快,而劉文秀比他更快,劉文秀率領大西軍突然進入四川境內,勢如破竹地攻取了敘州、瀘州、重慶,然後揮師川西,占領成都,把吳三桂率領的清軍壓縮在川北保寧一帶。
吳三桂一步失了先機,步步都受人製約。本想乘劉文秀在敘州等地立足未穩,下力攻取以圖駐紮之地。誰知吳三桂率領的清兵疲於奔跑,又對平亂心生怨恨,所以在進攻敘州等地之時,吳三桂的隊伍屢戰屢敗。因此戰鬥力已大打折扣。
吳三桂的隊伍被困保寧一帶時,他開始並不著急,並想趁機休整一會,提高戰鬥力之後再作打算。盡管劉文秀與部下王複臣率兵圍困了保寧城,將巡按禦史郝浴也圍困在其中,且郝浴多次向他求援,他也置之不理。
誰知劉文秀卻並不讓吳三桂所率清兵借機休整。劉文秀的大西軍自從與吳三桂所率清兵相遇以來,屢戰屢勝。劉文秀早對這個天下聞名的平西王心生懷疑。他想:也不知李自成怎麽會敗在吳三桂手中?
劉文秀下令隊伍將吳三桂團團圍住步步緊逼。副將王複臣立即提出不同看法,認為這樣圍困吳三桂不可取。
劉文秀問王複臣為何不可取?
王複臣說:“我軍勢力並不比吳三桂的清兵強多少。我軍之所以節節勝利,並非勢強,而取決於彼軍立足末穩,疲於奔命。而現在彼軍已休整數日,已非來時可比。若圍困之,恐我軍兵力不夠!”
劉文秀說:“王將軍過慮了。我軍與吳三桂遭遇以來,並不見吳三桂軍的強勁之處。我覺得吳三桂的盛名必有虛幻之處。想吳三桂的清兵與我軍作戰是屢戰屢敗,早已對我軍聞風喪膽了,怎麽還會有反撲的力氣呢?”
王複臣說:“俗話說,狗急還得咬人呢!我們不能把吳三桂逼得太甚,隻需將其圍困,慢慢消磨其銳氣,斷其糧草,使其不戰而敗才是上策。”
劉文秀身為四王之一,見王複臣不聽自己的命令,還反複與自己糾纏,心裏早已不滿。所以,他有些盛氣淩人地說:“可是吳三桂不僅是隻狗,而是一隻病狗!連站起來的力氣也沒有了,哪裏還會有力氣咬人?”
王複臣見劉文秀心意已決,知道難以勸說,隻得任其下命。
吳三桂的軍隊被劉文秀的隊伍步步緊逼,被圍在一山嶺之中,如困獸一隻。
吳三桂的部下因與劉文秀作戰以來,從未勝過,對劉文秀確實已生懼意,對自己也不敢過分相信。如今見劉文秀率兵如鐵桶一般圍困著自己,以為再無出路,因此更為氣餒。
吳三桂本想讓隊伍休整數日,以提高戰鬥力。沒有想到被劉文秀這一圍,戰鬥力不僅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甚至連起碼的自信心也沒有了。吳三桂看著沒精打采,唉聲歎氣的兵卒,心裏著急了,如此下去,非滅亡不可!他決定給兵卒們打打氣。
那時雖是仲春,但川北與西藏高原相鄰,受高原寒流影響,仍然是冷風凜冽,寒氣襲人。
吳三桂下令集合隊伍。士兵們在軍官的催促之下,懶懶散散的立著,橫不成行,豎不成列,不像支正規隊伍,倒像是夥烏合之眾。
那日是個陽光燦爛的日子。
太陽高懸天空,發出熾熱的光芒。
然而,由於他們身處峽穀,太陽無法照到他們身上。他們感受不到太陽的溫暖,隻覺得太陽就像在夢幻之中一樣,雖然可見它在高處晃蕩,卻無人能觸摸到陽光。
吳三桂見隊伍這個懶懶散散的樣子,心裏也涼了半截,怎麽會是這樣呢?這樣的隊伍還用劉文秀打嗎?他們早已自己打垮了自己!不行,自己得讓他們鼓起勁來。不然,自己也得陪他們葬身川北了。由於他聽了老者的勸告,吳三桂將自己的力量的大部分仍留在錦州,而以一些老弱之兵來濫竽充數。誰知這次竟要自食惡果!吳三桂心裏現在有些後悔了,但後悔又有什麽用呢?
想到此處,吳三桂吊了吊嗓子說:“我軍自入川以來,與劉文秀相攻數次,均為失利。此並非我軍勢力弱於彼軍,隻是因我軍疲於奔路,無暇休息。”
說到此處,吳三桂聽到下麵有人議論了。吳三桂幹脆停下來,靜靜地聽他說什麽。
那人說:“我跟平西王征戰多年,從未打過如此窩囊的仗!”原來他是一老兵。他本以老資曆在士卒之中聲譽極高。現在見平西王也安靜下來聽他說話,便有些自得。他無意之中,提高了聲音:“如果此次不突圍出去,看來會屍骨無還了。”
吳三桂特意問他:“你認為我們為何會節節敗退呢?”
老兵說:“隻因劉文秀的大西軍厲害!”
吳三桂說:“我問你,是大西軍厲害,還是李自成厲害?”
老兵說:“李自成能席卷中原、攻陷北京,逼死崇禎,身登帝位,當然比大西軍厲害些!”
吳三桂說:“可是,我記得我軍當年與李自成遭遇之時,我軍屢戰屢勝,最後令李自成怕我們到聞風喪膽,望風而逃的地步,這是為何?”
老兵說:“我看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