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跟隨張平一同迴來的張仲景,張平單獨在太平學宮中為他辟出一座院子作為其研究所用。就連門匾都為其更換為太平醫學院,這讓張仲景感激涕零。自然作為太平道的祭酒,太平學宮的一應事物張仲景也是參與其中,不過因為他醉心醫術,張平便讓其負責太平學宮學子的醫術教學。這一舉措更是讓張仲景熱情高漲,誰不希望能夠將自己的學說發揚光大,更何況是張仲景這般人物。因此張仲景倒是對此上心無比,傾注了十二分的熱情和心血。至於華佗的消息,張仲景也已差人送了信件,指揮兩、三個月過去,卻依舊沒有音訊。這讓滿含期望的張平雖然有些失望,但也知此事強求不得,漸漸的便也淡了。
張平這剛才雒陽城中待了不過月餘,便又要再次出征,實在是讓一隻渴盼著的蔡琰心中有些怨念,但也知張平又大事要忙,自是不好多加幹涉。張平也自知有些對蔡琰不好,但又舍不得蔡琰這般奇女子,兩人之前鴻雁傳情多日,已是情愫漸起,迴到雒陽城的日子裏,張平隻要無事便泡在蔡府與蔡琰膩在一起。蔡邕也算是看出來兩人隻見的意思,不過對此他倒是不反對,反倒有些樂見其成,看張平也倒是越發的順眼。此番張平再次要走,心有愧疚的蔡琰苦苦訴說,請求其原諒,言道此番事了,便會在雒陽城安定下來,不再離開。蔡琰雖然百般不舍,卻也知道大事要緊,自是不會阻攔。
此番迴到雒陽,京中卻也是發生了不少變化。自從楊賜離世,楊彪繼承了乃父的遺誌,卻一直保持低調,對黨人之事也是置諸不理,全權交出。這也是楊彪聰明之處,以他現在的實力,實在無法掌控黨人,與其費盡心力消耗楊家的實力去掌控一個自己無法掌控的黨人,還不如坐山觀虎鬥,等到時機成熟,再奪取黨人魁首的位置。不過如此一來,自認給了想要爭奪魁首的人以機會。
為此王允與皇甫嵩當真是爭的不可開交,王允前番想要競爭司徒失敗,便一直記恨在心,對著黨人魁首職位勢在必得。作為河南尹掌管京畿之地,大在雒陽倒是有些人脈和手段,卻是被他拉攏了一幫黨人附庸於他,全力推舉他繼任黨魁。皇甫嵩自是也不甘落後,他雖為武將,一直領兵在外,於朝臣少有交集,但是自他升任驃騎將軍以後,其威勢一時無兩,倒是有不少大臣自動附庸與他,倒也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王允與皇甫嵩二人為此也是幾近反目成仇,眼瞅著原本團結一心、強大如斯,幾近可以左右朝堂的黨人勢力,在如此的內耗之下一分兩裂。兩人若是齊心合力,沒準還能重複楊賜在世時的黨人風光,可是此時無論是王允還是皇甫嵩所掌控的黨人勢力卻已是遠遠比不上何進一黨和張溫一黨了。這也是那日在朝堂之上,皇甫嵩連句話都不敢說的原因,王允更是不堪,因為職位的關係,更是連說話的資格都沒有。張平後來聽蔡邕說起此事來,也是不勝唏噓。這也越發的讓張平向要遠離這個是非之地,作為再這幾邊中誰的邊的不想占的人,自是不願去趟這趟渾水。為此王允、韓馥等前來拜訪都被孫夏推說他不在而躲了過去。
不過朝中如此這般景象,卻是漢帝劉宏樂見其成的。原本一黨獨大的楊賜黨人在楊賜死後分崩離析,算是去了劉宏心頭大患。而大將軍何進的勢力也因新扶持起來的太尉張溫與其抗衡而讓他心中稍定。深諳帝王之術的劉宏自是明白平衡的道理。所以如今朝堂之上反倒是劉宏的話語權越來越大,無論是何進,還是張溫,都隻能俯首聽命,少有不從,如此就更不說遜了一籌的王允和皇甫嵩了。如此劉宏這些日子過得當真是舒心無比,再加上這一年風調雨順,叛亂平定,更是讓劉宏沾沾自喜,為自己能夠重新掌控朝堂而感到無比的自得,尤其是在聽到百官常以秦皇漢武稱之,更是讓心情大悅。所以邊章、韓遂再次起複,他自是沒有放在心上的,在他看來,邊章、韓遂不過化外之名,除了有些蠻力以外沒什麽了不起,他自也知道羌民困苦,生活比之中原百姓差的遠了,每年總是要為了填飽肚子鬧上一鬧的。如今派了太平軍前去,能平定最好,不能平定消滅了太平軍也是不錯。因為在劉宏看來,在楊賜死後,張平及太平軍的作用已經沒了,他已經不需要張平和太平軍作為他吸引黨人火力的靶子了。所以太平軍的生死他當然不放在心上,若是能夠消滅了,那更是消了他的隱患,至於張平,留他一命來煉製長生丹就可以了。
張平哪裏知道劉宏的打算,不過他確實能感覺到漢帝對他的態度大不如前,因此倒也沒再對漢帝報有太大的希望。他自有他的打算,要不是為了營救傅變,他早就帶著太平軍迴返钜鹿埋頭搞自己的發展去了。廣積糧,搞建設,等到群雄並起之事,再以絕對的勢力席卷天下,這才是張平心中計劃的。
中平三年也就是一八六年二月初,張平帶領太平軍奔赴西涼,孫堅、蓋勳為左右軍司馬隨行參讚軍機,袁紹率麾下兩千禁軍隨軍出發。張平以黃忠為先鋒,眭固為副將,領一千騎兵先行探路,其後大軍緩緩開拔。
為了早日到達西涼,營救傅變,太平軍全軍急行,日趕路程近百餘裏。這隊太平軍來說是家常便飯,可是卻苦了這些平日裏在京中隻是舞槍弄棒的禁軍,雖然已算是素質不錯,可從未接觸過如此大強度行軍的禁軍如何吃的消?沒幾日便叫苦不迭,已然跟不上太平軍的步伐。袁紹作為統軍將領,又何時吃過這種苦頭,早早的便到張平處告苦求饒。
張平這剛才雒陽城中待了不過月餘,便又要再次出征,實在是讓一隻渴盼著的蔡琰心中有些怨念,但也知張平又大事要忙,自是不好多加幹涉。張平也自知有些對蔡琰不好,但又舍不得蔡琰這般奇女子,兩人之前鴻雁傳情多日,已是情愫漸起,迴到雒陽城的日子裏,張平隻要無事便泡在蔡府與蔡琰膩在一起。蔡邕也算是看出來兩人隻見的意思,不過對此他倒是不反對,反倒有些樂見其成,看張平也倒是越發的順眼。此番張平再次要走,心有愧疚的蔡琰苦苦訴說,請求其原諒,言道此番事了,便會在雒陽城安定下來,不再離開。蔡琰雖然百般不舍,卻也知道大事要緊,自是不會阻攔。
此番迴到雒陽,京中卻也是發生了不少變化。自從楊賜離世,楊彪繼承了乃父的遺誌,卻一直保持低調,對黨人之事也是置諸不理,全權交出。這也是楊彪聰明之處,以他現在的實力,實在無法掌控黨人,與其費盡心力消耗楊家的實力去掌控一個自己無法掌控的黨人,還不如坐山觀虎鬥,等到時機成熟,再奪取黨人魁首的位置。不過如此一來,自認給了想要爭奪魁首的人以機會。
為此王允與皇甫嵩當真是爭的不可開交,王允前番想要競爭司徒失敗,便一直記恨在心,對著黨人魁首職位勢在必得。作為河南尹掌管京畿之地,大在雒陽倒是有些人脈和手段,卻是被他拉攏了一幫黨人附庸於他,全力推舉他繼任黨魁。皇甫嵩自是也不甘落後,他雖為武將,一直領兵在外,於朝臣少有交集,但是自他升任驃騎將軍以後,其威勢一時無兩,倒是有不少大臣自動附庸與他,倒也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王允與皇甫嵩二人為此也是幾近反目成仇,眼瞅著原本團結一心、強大如斯,幾近可以左右朝堂的黨人勢力,在如此的內耗之下一分兩裂。兩人若是齊心合力,沒準還能重複楊賜在世時的黨人風光,可是此時無論是王允還是皇甫嵩所掌控的黨人勢力卻已是遠遠比不上何進一黨和張溫一黨了。這也是那日在朝堂之上,皇甫嵩連句話都不敢說的原因,王允更是不堪,因為職位的關係,更是連說話的資格都沒有。張平後來聽蔡邕說起此事來,也是不勝唏噓。這也越發的讓張平向要遠離這個是非之地,作為再這幾邊中誰的邊的不想占的人,自是不願去趟這趟渾水。為此王允、韓馥等前來拜訪都被孫夏推說他不在而躲了過去。
不過朝中如此這般景象,卻是漢帝劉宏樂見其成的。原本一黨獨大的楊賜黨人在楊賜死後分崩離析,算是去了劉宏心頭大患。而大將軍何進的勢力也因新扶持起來的太尉張溫與其抗衡而讓他心中稍定。深諳帝王之術的劉宏自是明白平衡的道理。所以如今朝堂之上反倒是劉宏的話語權越來越大,無論是何進,還是張溫,都隻能俯首聽命,少有不從,如此就更不說遜了一籌的王允和皇甫嵩了。如此劉宏這些日子過得當真是舒心無比,再加上這一年風調雨順,叛亂平定,更是讓劉宏沾沾自喜,為自己能夠重新掌控朝堂而感到無比的自得,尤其是在聽到百官常以秦皇漢武稱之,更是讓心情大悅。所以邊章、韓遂再次起複,他自是沒有放在心上的,在他看來,邊章、韓遂不過化外之名,除了有些蠻力以外沒什麽了不起,他自也知道羌民困苦,生活比之中原百姓差的遠了,每年總是要為了填飽肚子鬧上一鬧的。如今派了太平軍前去,能平定最好,不能平定消滅了太平軍也是不錯。因為在劉宏看來,在楊賜死後,張平及太平軍的作用已經沒了,他已經不需要張平和太平軍作為他吸引黨人火力的靶子了。所以太平軍的生死他當然不放在心上,若是能夠消滅了,那更是消了他的隱患,至於張平,留他一命來煉製長生丹就可以了。
張平哪裏知道劉宏的打算,不過他確實能感覺到漢帝對他的態度大不如前,因此倒也沒再對漢帝報有太大的希望。他自有他的打算,要不是為了營救傅變,他早就帶著太平軍迴返钜鹿埋頭搞自己的發展去了。廣積糧,搞建設,等到群雄並起之事,再以絕對的勢力席卷天下,這才是張平心中計劃的。
中平三年也就是一八六年二月初,張平帶領太平軍奔赴西涼,孫堅、蓋勳為左右軍司馬隨行參讚軍機,袁紹率麾下兩千禁軍隨軍出發。張平以黃忠為先鋒,眭固為副將,領一千騎兵先行探路,其後大軍緩緩開拔。
為了早日到達西涼,營救傅變,太平軍全軍急行,日趕路程近百餘裏。這隊太平軍來說是家常便飯,可是卻苦了這些平日裏在京中隻是舞槍弄棒的禁軍,雖然已算是素質不錯,可從未接觸過如此大強度行軍的禁軍如何吃的消?沒幾日便叫苦不迭,已然跟不上太平軍的步伐。袁紹作為統軍將領,又何時吃過這種苦頭,早早的便到張平處告苦求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