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溫接了邊章降書,有心不納,但環顧左右,卻發現無可用之將,居然無人能平邊章、韓遂之禍,不由慨歎不已。雖然心知邊章此番不過是緩兵之計,卻也無法,隻得納了邊章的降書,準其歸順。
張溫將邊章歸降之事及前後平定征討之詳情奏請朝廷,一麵召迴孫堅、董卓二軍,收兵退迴長安。
漢帝接到奏報大喜,連日來的不爽、怒氣也有所衝散,“好好好,張愛卿不愧是國之股肱,如此迅速的便平定西涼。還有這董卓,連番大勝羌人,其智勇無雙,大將軍果然慧眼,舉薦得力啊,朕欲重賞之,眾卿以為如何?”
下麵一眾臣子相互看看,卻無一人發言。
漢帝轉過頭看著武將第一位的太尉鄧盛,“鄧愛卿,以為如何啊?”
鄧盛自是明白其中深淺,這羌人襲擾涼州已經不是一次了,每年秋冬皆會如此,待到春發,便即投降,都快成了規律。隻不過往常羌人襲擾隻在武威、西平一帶,而此次羌人襲擾的有些過分,燒殺搶掠,長驅直入,直殺到天水、右扶風,兵鋒直指長安。鄧盛心中清楚此次邊章投降不過是羌人過往的把戲,詐降以脫罪罷了。
如今朝堂之上他能清楚的看到分為了四派,一派以楊賜為首的黨人派,以大將軍何進為首的外戚派,以張讓、趙忠為首的十常侍一派,以及以張溫為首的新進一派。當然鄧盛自賦自己算是黨人一派。此次平定西涼人馬也沒有他的親信,更沒有黨人在內,而新進派張溫與外戚派的董卓可都在其中,讓他為他派張目,對己派毫無益處,這等損己利人的好事,鄧盛心中實在不願,這豈不是平白便宜張溫、董卓之流。
鄧盛思索了一下,沉聲道:“稟陛下,臣以為以往年之形勢,這邊章投降其中必然有詐,這邊章與韓遂所部本身並未遭受大敗,雖有損失卻並不太大,因此臣以為,這不過是羌人之故技,來年必然再次禍起。臣請陛下勿要急著封賞,而應命車騎將軍張溫乘此之機一舉成擒邊章、韓遂,將禍患消除於彌爾。”
“嗯?”漢帝眉頭一皺,有些不悅。
“太尉大人,這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如今這西涼軍打了勝仗,卻不予獎勵,這豈不是讓我大漢將士寒心?日後何人還敢為我大漢效力,何人還敢為我大漢守邊衛國?”廷尉崔烈聽了鄧盛之言立馬出列反駁。
“崔大人,我非是這個意思,你勿要曲解,我隻是說這邊章投降實屬詐降,其後藏著陰謀,因此希望陛下下旨,待西涼軍將邊章鏟除後再行封賞。”鄧盛趕忙解釋,雖然聽起來似在迴答崔烈,但實際卻是解釋給漢帝聽得。
漢帝揉了揉鼻翼,沒有說話。
崔烈見此,立馬說道:“鄧大人說的可是輕鬆,您在這朝堂之上動動嘴,下麵便要為此跑斷腿。這邊章已降,此時攻之,要世人如何看我大漢,要屬國如何看我大漢,言而無信,背信棄義,這還是輕的,他日若都競相仿效,我大漢還如何立國?要世人皆言我大漢不尊道義,心胸狹窄,毫無容人之量,讓我堂堂大漢顏麵掃地,威儀盡喪。鄧大人這便是你安的心思?你這是在誤國,是在毀我大漢拜年之根基,摧我大漢立國之本。陛下,臣廷尉崔烈請斬此有辱國體,敗壞我朝威儀的奸吝,有此等人在朝堂之上,我大漢危已。”崔烈一副痛心疾首為國請命的樣子拜倒在漢帝麵前。
“你...你...崔烈...你...血口噴人,老...老夫...絕...無此意,還請陛下明察。”鄧盛氣的不行,手捂胸口,上氣不接下去的急速喘著粗氣說道。
“怎麽?鄧大人還不承認,鄧大人不是這個意思是什麽意思?莫非鄧大人是因為此次出征西涼的隊伍中沒有你之一黨,所以你不願見其封賞,是嗎?”崔烈看著鄧盛陰測測的說道。
“你...你...你...”鄧盛一手捂胸,一手指著崔烈,氣的說不出一句話來。
“怎麽,鄧大人答不上來了?莫不是被我說中了吧?”崔烈一挑眉,冷哼了一聲。
“陛下,老臣冤枉,還請陛下明察啊。”鄧盛匍匐於地,對著漢帝哀嚎著。
“哼,夠了。”漢帝一拍龍案,對眼前這一幕實在看不下去,“鄧愛卿起來吧。”
鄧盛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從地上緩緩爬起,轉身歸位時狠狠的瞪了崔烈一眼。
卻沒想漢帝接下來的一句話卻將鄧盛嚇了一跳,“鄧愛卿,我看愛卿年事已高,朕甚為愛卿身體擔憂,愛卿不若就此迴家休息吧。”
鄧盛被漢帝這句驚出一身冷汗,剛剛迴位的身子再次迅速的趴了下去,“陛下,陛下,老臣...老臣身強體壯,還能繼續為國效力,還請陛下明察。”
漢帝卻是不聽,揮了揮手,示意張讓將鄧盛請出去。
不多時,殿外便有執金武進來將鄧盛駕出了德陽殿。鄧盛兀自不肯放棄,口中高唿“陛下明察,陛下明察。”
崔烈見了此景毫不由的撇嘴得意的笑了笑。
楊賜在這個過程中,雙眼一直閉著,毫無所動,其他一眾臣子亦是噤若寒蟬。
王允、傅變、王朗等人雖有心出言為鄧盛爭辯,焦急的連連向楊賜看去,見其毫無反應,卻也不敢善做主張。
“楊愛卿,不知你怎麽看?”
聽到漢帝垂詢,楊賜終於緩緩睜開了眼睛迴道:“陛下,此番平定西涼,我漢軍將士奮勇殺敵,建功立業,如此功績合該獎賞;其中尤以車騎將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破虜將軍驍勇善戰,應變得當,方能破敵製勝,逼降賊寇,實有大功,臣請陛下重賞我大漢勇士。”
大將軍何進聞言不由的轉頭看了楊賜一眼,眼中閃過一絲不解。
漢帝聽了大悅,“好好好,如此傳旨,晉車騎將軍張溫為太尉,調破虜將軍董卓為並州刺史,封郿鄉候,食邑千戶。晉佐軍司馬孫堅為議郎。”
張溫將邊章歸降之事及前後平定征討之詳情奏請朝廷,一麵召迴孫堅、董卓二軍,收兵退迴長安。
漢帝接到奏報大喜,連日來的不爽、怒氣也有所衝散,“好好好,張愛卿不愧是國之股肱,如此迅速的便平定西涼。還有這董卓,連番大勝羌人,其智勇無雙,大將軍果然慧眼,舉薦得力啊,朕欲重賞之,眾卿以為如何?”
下麵一眾臣子相互看看,卻無一人發言。
漢帝轉過頭看著武將第一位的太尉鄧盛,“鄧愛卿,以為如何啊?”
鄧盛自是明白其中深淺,這羌人襲擾涼州已經不是一次了,每年秋冬皆會如此,待到春發,便即投降,都快成了規律。隻不過往常羌人襲擾隻在武威、西平一帶,而此次羌人襲擾的有些過分,燒殺搶掠,長驅直入,直殺到天水、右扶風,兵鋒直指長安。鄧盛心中清楚此次邊章投降不過是羌人過往的把戲,詐降以脫罪罷了。
如今朝堂之上他能清楚的看到分為了四派,一派以楊賜為首的黨人派,以大將軍何進為首的外戚派,以張讓、趙忠為首的十常侍一派,以及以張溫為首的新進一派。當然鄧盛自賦自己算是黨人一派。此次平定西涼人馬也沒有他的親信,更沒有黨人在內,而新進派張溫與外戚派的董卓可都在其中,讓他為他派張目,對己派毫無益處,這等損己利人的好事,鄧盛心中實在不願,這豈不是平白便宜張溫、董卓之流。
鄧盛思索了一下,沉聲道:“稟陛下,臣以為以往年之形勢,這邊章投降其中必然有詐,這邊章與韓遂所部本身並未遭受大敗,雖有損失卻並不太大,因此臣以為,這不過是羌人之故技,來年必然再次禍起。臣請陛下勿要急著封賞,而應命車騎將軍張溫乘此之機一舉成擒邊章、韓遂,將禍患消除於彌爾。”
“嗯?”漢帝眉頭一皺,有些不悅。
“太尉大人,這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如今這西涼軍打了勝仗,卻不予獎勵,這豈不是讓我大漢將士寒心?日後何人還敢為我大漢效力,何人還敢為我大漢守邊衛國?”廷尉崔烈聽了鄧盛之言立馬出列反駁。
“崔大人,我非是這個意思,你勿要曲解,我隻是說這邊章投降實屬詐降,其後藏著陰謀,因此希望陛下下旨,待西涼軍將邊章鏟除後再行封賞。”鄧盛趕忙解釋,雖然聽起來似在迴答崔烈,但實際卻是解釋給漢帝聽得。
漢帝揉了揉鼻翼,沒有說話。
崔烈見此,立馬說道:“鄧大人說的可是輕鬆,您在這朝堂之上動動嘴,下麵便要為此跑斷腿。這邊章已降,此時攻之,要世人如何看我大漢,要屬國如何看我大漢,言而無信,背信棄義,這還是輕的,他日若都競相仿效,我大漢還如何立國?要世人皆言我大漢不尊道義,心胸狹窄,毫無容人之量,讓我堂堂大漢顏麵掃地,威儀盡喪。鄧大人這便是你安的心思?你這是在誤國,是在毀我大漢拜年之根基,摧我大漢立國之本。陛下,臣廷尉崔烈請斬此有辱國體,敗壞我朝威儀的奸吝,有此等人在朝堂之上,我大漢危已。”崔烈一副痛心疾首為國請命的樣子拜倒在漢帝麵前。
“你...你...崔烈...你...血口噴人,老...老夫...絕...無此意,還請陛下明察。”鄧盛氣的不行,手捂胸口,上氣不接下去的急速喘著粗氣說道。
“怎麽?鄧大人還不承認,鄧大人不是這個意思是什麽意思?莫非鄧大人是因為此次出征西涼的隊伍中沒有你之一黨,所以你不願見其封賞,是嗎?”崔烈看著鄧盛陰測測的說道。
“你...你...你...”鄧盛一手捂胸,一手指著崔烈,氣的說不出一句話來。
“怎麽,鄧大人答不上來了?莫不是被我說中了吧?”崔烈一挑眉,冷哼了一聲。
“陛下,老臣冤枉,還請陛下明察啊。”鄧盛匍匐於地,對著漢帝哀嚎著。
“哼,夠了。”漢帝一拍龍案,對眼前這一幕實在看不下去,“鄧愛卿起來吧。”
鄧盛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從地上緩緩爬起,轉身歸位時狠狠的瞪了崔烈一眼。
卻沒想漢帝接下來的一句話卻將鄧盛嚇了一跳,“鄧愛卿,我看愛卿年事已高,朕甚為愛卿身體擔憂,愛卿不若就此迴家休息吧。”
鄧盛被漢帝這句驚出一身冷汗,剛剛迴位的身子再次迅速的趴了下去,“陛下,陛下,老臣...老臣身強體壯,還能繼續為國效力,還請陛下明察。”
漢帝卻是不聽,揮了揮手,示意張讓將鄧盛請出去。
不多時,殿外便有執金武進來將鄧盛駕出了德陽殿。鄧盛兀自不肯放棄,口中高唿“陛下明察,陛下明察。”
崔烈見了此景毫不由的撇嘴得意的笑了笑。
楊賜在這個過程中,雙眼一直閉著,毫無所動,其他一眾臣子亦是噤若寒蟬。
王允、傅變、王朗等人雖有心出言為鄧盛爭辯,焦急的連連向楊賜看去,見其毫無反應,卻也不敢善做主張。
“楊愛卿,不知你怎麽看?”
聽到漢帝垂詢,楊賜終於緩緩睜開了眼睛迴道:“陛下,此番平定西涼,我漢軍將士奮勇殺敵,建功立業,如此功績合該獎賞;其中尤以車騎將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破虜將軍驍勇善戰,應變得當,方能破敵製勝,逼降賊寇,實有大功,臣請陛下重賞我大漢勇士。”
大將軍何進聞言不由的轉頭看了楊賜一眼,眼中閃過一絲不解。
漢帝聽了大悅,“好好好,如此傳旨,晉車騎將軍張溫為太尉,調破虜將軍董卓為並州刺史,封郿鄉候,食邑千戶。晉佐軍司馬孫堅為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