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心中的一尺之水,卻讓元冠受躊躇了起來。


    元冠受捫心自問,自己的德行和能力,配得上這個位置嗎?


    “我會是一個好皇帝嗎?”


    聽著元冠受的喃喃自語,潘外憐輕聲說道:“至尊當成為中興大魏的君王,不亞於漢之光武。”


    “嗬”苦笑了一聲,元冠受本沒打算從其他人的口中得到答案,他問的是自己的內心。


    看著潘外憐有些清減的容顏,元冠受認真地說道:“你不必如此恭維於我。”


    用的是“你我”,而非其他的稱唿,潘外憐也很認真地搖搖頭。


    “奴家非是恭維,奴家讀書雖少,也讀過《孟子見梁襄王》,有人,望之不似人君,而您,望之便是人君。”


    “至尊少年英武,奴家一路行來,見軍容整肅,未欺窮苦,駕馭如此王者之師,天下還有何人可與至尊相比?若是至尊起了自怨自艾之心,怕是讓奴家看得輕了。


    再說句不容聽的話,難道至尊捫心自問,覺得自己不如宣武、孝明這兩位皇帝嗎?自晉末以來,多少荒唐帝王,又有幾個能如至尊這般治軍?怕也僅有太武帝和南朝宋武帝罷了。”


    拓跋燾,劉裕?


    元冠受忽然有所醒悟,他的目光轉向軍帳角落裏掛著的佛狸甲和寄奴刀。


    佛狸甲和寄奴刀,這兩位陪他征戰沙場的老朋友,仿佛也在無聲地看著他,看了他很久,隻待他迴眸醒悟。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如今怎能畏於心中這一尺之水?


    一尺之水,一步而越。


    心中再無阻礙,元冠受將女兒遞給潘外憐,起身道:“你說的不錯。”


    撫摸著冰冷的甲胄和長刀,元冠受豪氣頓生。


    “朕,是天命。”


    ..................


    孝昌四年六月六日,長孫稚獻城,元冠受入主長安。


    潘外憐宣布先帝遺詔,傳皇位於宗室近支安定王元冠受,且先帝駕崩時有遺願,務必討滅逆賊爾朱榮。


    自然,逆賊爾朱榮所立的皇帝元子攸,也變成了偽帝。


    這篇楊炫之親筆寫下的孝明帝“遺詔”確實是矯詔,不過這並不重要,因為爾朱榮連河陰屠殺都幹得出來,同樣是宗室近支的元冠受在繼承的法理性上又與元子攸是相同的。


    因此,天下人心反而更向元冠受,而非爾朱榮通過屠殺立威,來扶持的傀儡皇帝元子攸。


    南郊,祭天之處。


    全套皇帝禮服的元冠受,一步一步走在長長的台階上。


    漢時諸位帝王,繼位登基之時,都是這般走過的。


    他的身後,跟著群臣百官,酈道元、蘇綽、李苗、長孫稚、蘇湛、薑儉、崔士和、周惠達、長孫儉、祖暅之、韋旭、高徽、馮景、楊炫之、王傑、魏收、李神俊、李諧、溫子升,韋孝寬、羊侃、蔡佑、彭樂、石鷲、厙狄幹、淳於誕、黎叔、李穆、李遠、李賢、權旭、權景宣。


    而這些人,走到了祭壇中百官的位置,便不再前行,獨留元冠受一人繼續拾階而上。


    一步一步,直到走到了天子的位置。


    再迴首,祭壇之下無邊無際的甲士,甲光耀日,長槍如林。


    而祭壇之上,百官肅立,仰望著他這個天子。


    禮部尚書,主持祭天事宜的原河州刺史高徽出列,手持聖旨,抑揚頓挫地念道。


    “先皇驟崩,歸於五行,朕承皇天之眷命,列聖之洪休,奉大行皇帝之遺命,屬以倫序,入奉宗祧。內外文武群臣及耆老軍民,合詞勸進,至於再三,辭拒弗獲,謹於今時祗告天地,即皇帝位。


    朕深思付托之重,實切兢業之懷,運撫盈成,業承熙洽。茲欲興適致治,必當革故鼎新。事皆率由乎舊章,亦以敬承夫先誌。自惟涼德,尚賴親賢,共圖新治。改元昭武,大赦天下,與民更始。所有合行事宜,條列於後。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文武百官,隨行甲士,山唿萬歲不絕,幾欲動天撼地,迴蕩於天地間有若龍吟。


    “朕...是天子,承天景命,誌在掃平四海,澄清寰宇。使中原一統,使日月重開,使百姓不再流離失所,使天下不再戰亂不休。”


    元冠受於長安南郊登基祭天,改元昭武,奉潘氏為太後,以蕭氏為後,以酈道元為尚書令,蘇綽為中書令,李苗為侍中,長孫稚為兵部尚書、蘇湛為度支部尚書、薑儉為吏部尚書、祖暅之為工部尚書、韋旭為都官部尚書、高徽為禮部尚書。


    大魏分裂為東西二魏,西魏就此開國。


    西魏這個以隴西武將、關中漢閥、授田府兵為統治基礎的新興帝國,在登臨九五的元冠受的引導下,將走向新的道路。


    ..................


    長安的元冠受登基祭天,洛陽的元子攸也沒閑著。


    為了安撫爾朱榮的部下和河陰死難者,元子攸下詔對所有追隨爾朱榮南下的將士晉升五階,留在洛陽沒有跑的文官晉升兩階,武官晉升三階,同時對河陰死難的王公百官進行追贈,宗室諸王一律追贈儀同三司,三品官追贈尚書令、尚書仆射,五品官追贈刺史,七品以下追贈太守、鎮將。


    入洛的爾朱榮大肆封賞親信,郡王、大將軍比比皆是,官職爵位泛濫。而且由於河陰之變造成了東魏朝廷官職空缺非常多,很多人被破格提拔,一步登天。


    在六部裏熬了幾十年沒出頭的堂官,尚書、侍郎都在河陰之變裏死難,而自己品級低,沒資格去接駕留下一條性命,直接躍居高位,這種情況非常普遍。


    東魏文官們都議論紛紛“自茲以後,贈終叨濫,庸人賤品,動至大官,為識者所不貴。”


    換句話說,因為東魏的官爵太泛濫了,文官們都不再把官爵當一迴事,也就缺乏了工作的動力。


    就在東魏官員麵臨著爾朱榮的高壓統治,而“被迫”貪腐摸魚的時候,剛剛立國的西魏卻走上了相反的道路。


    一條從未有人實踐過的道路,一條打破持續了數百年的門閥政治和九品官人法的道路。


    這是無盡黑暗中的一縷微光,也是亂世終結的預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魏天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沈不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沈不渡並收藏北魏天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