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威的出現不但讓王在晉堅壁清野,決戰山海關的策略得以實現,也讓袁可立壯大東江鎮,鞏固朝鮮防線的策略更加完善。


    實際上常威那個,駕水師戰艦從朝鮮外海北進鯨海(日本海),從側後方襲擊後金老窩的計劃,就是袁可立計劃的變種版本,是更具侵略性和戰略性的計劃。


    這種戰略也隻有常威能提出來,因為,隻有他的水師艦隊才有跨海作戰的能力!


    至於王在晉那個堅壁清野的計劃為什麽隻有常威能提呢?因為,他不怕!


    要想實現王在晉的計劃有三大難題:漂沒、罪名、虛名!


    如果放棄寧遠、錦州,隻守山海關,就不需要大量的江南糧食向遼東輸送,也就沒了漂沒,也就斷了朝廷官員的一條財路。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這第一個難題就很大。


    但常威不怕!


    這一年不到的時間裏,他放了八百多東林黨,殺了二百多早就該殺的人,清查衛所兵將兩京一十三省的都司得罪了個遍,削藩又把百萬宗室得罪了,十分之一稅率把東林黨和江南世家望族都得罪了。如果彈劾許顯純還隻是小小的得罪了閹黨,那麽今天罵了魏良卿,打了崔應元脊杖就是大大得罪了閹黨。


    這麽一看,常威幾乎將上上下下的東林、閹黨,所有能得罪的人全都得罪了,所以,還有什麽好怕的?還怕多得罪一點人嗎?不如趁勢搞點大事情,成了,會將那些反對他的人全部擺平,敗了,也不過是多得罪一批人罷了,虱子多了不癢,債多了不愁!


    第二個難題是罪名,放棄寧遠、錦州四百裏江山,這個罪名別人擔不起,常威擔得起啊!他剛剛征服了漠南二千裏草原,打敗了豪格,幾萬大軍駐守大寧故地做了薊州北方的屏障,防禦了東起山海關,西到居庸關那綿延二千裏的邊鎮。


    從此,後金想要從薊鎮的,九門口、界嶺口、桃林口、劉家口、冷口、青山口、董家口、喜峰口、潘家口、龍井關、馬蘭關、黃崖關、將軍關、牆子路、古北口、黃花關、八達嶺等地入寇,就要先消滅常威手下那四萬五千名槍炮騎混編精兵,否則,一旦靠近薊鎮所屬的長城,立即會受到南北夾擊,別說入寇,想逃跑都要費很大力氣!


    所以,僅此一點,常威的功勞就大的不可思議,因為常威騎兵堵上了後金入寇京師的捷徑,隻要這支騎兵在,皇帝和朝廷再也不擔心後金、韃靼的草原騎兵會摸進長城殺到北京城外!


    既然常威有這麽大的功勞,還會怕丟棄寧錦四百裏國土的罪名嗎?顯然不怕!


    第三個難題是虛名,有了常威的蓋世奇功在前,‘收複’沒有人占領的四百裏寧錦根本就不叫功勞了,而且,堵住這個虛名的最好辦法是,讓皇帝下詔:‘收複’寧錦無功、不賞,很顯然這個奏疏,隻有大功臣、大寵臣常威來上,才有份量!


    這就是今天袁可立召集王在晉等人前來商議的目的之一!


    袁可立、王在晉等人自然是這一戰略的推動者,常寬原本是不參與這些事情,隻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但現在他是身不由己了,不得不卷入這些爭鬥中。


    一來,他是大學士戶部尚書,各邊鎮、遼東以及全大明用錢的地方最終都要由他簽字畫押才能通過,否則,皇帝下詔都沒用,因為,現在的常寬已經是大明朝的大管家了,這也是他的本職工作;二來,他是常威的哥哥,即便他不參與政爭,別人也會將他當做常威的陣營的大佬,這種時候個人意誌已經不管用了,不爭不行,況且,以常威現在的勢頭,常家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毫無選擇的餘地,必須不遺餘力的支持常威。


    孫元化是反對王在晉計劃的人,但是,如今他隻能轉變立場,因為,常威這裏有補償!這就是今天商議的第二件事--辦學!


    年中,常威提議將各地藩王府辦成學校,這些學校不但要教授科舉所考的四書五經聖人之學,還要教授數學、幾何、物理、化學、機械五科,最要命的是要將五科納入科舉!


    在被削除的藩王府邸辦學這件事,朝廷上下甚至全天下的讀書人全部支持,但朝廷裏隻支持前者,隻同意辦學教授四書五經,不支持後者--常威提出的五科。


    消息一出的時候,機器局的西學三傑徐光啟、孫元化、畢懋康,立即上書全力支持常威的奏疏,繼而跪在午門外嚎啕大哭。消息一傳出去,宋應星、張繼孟、畢登翰、畢登輔、薄玨等人立即上書響應。


    因機器局、火器局、火藥局成效斐然,皇帝詔令:徐光啟官複原職為禮部左侍郎,孫元化兵部主事,畢懋康兵部左侍郎,宋應星加工部侍郎,張繼孟加刑部侍郎,畢登翰、畢登輔、薄玨加禦史大夫。如此一來,常威一方聲威更勝!


    繼而‘江南三子’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響應;與黃宗羲並稱‘浙東三黃’的黃宗炎、黃宗會響應;‘海內三儒子’北直隸容城孫奇逢、陝西李顒響應;與李顒並稱‘關中三李’的李柏、李因篤響應;被常威釋放了的東林遺老遺少紛紛表示支持,一時之間響應者眾多,影響力極其巨大。


    我們好好的學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四書五經八股文,現在你常威說還要考什麽數學、機械?即便是八股和那五科分開也不行!那些工匠的學問,憑什麽和我們這些讀書人一樣能當官,能拿朝廷俸祿?技術官員?那也不行,那也不能讓那些低賤的工匠和我們一樣得到榮耀!


    被觸犯利益的東林黨和正統的讀書人並不是好惹的,京師國子監、江南複社南北唿應,同時反對常威的奏疏。


    大明以八股取士,讀書士人為砥礪文章,求取功名,因而尊師交友,結社成風,而以江南尤甚。東林黨就是這樣的文社,到天啟六年閹黨掌握大權,東林黨大敗,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都有人甘當魏忠賢的死黨。


    東林敗落後,複社又起。複社是天啟九年成立於蘇州吳江的文社,係由雲間幾社、浙西聞社、江北南社、江西則社、曆亭席社、吳門羽朋社、吳門匡社、武林讀書社等十幾個文社聯合而成。


    其首領為張溥、張采,二人是太倉人,又曾同窗共讀,形影相依,聲息相接,人稱“婁東二張”。


    複社打的旗號雖然是揣摩八股,切磋學問,砥礪品行,但卻帶有濃烈的政治色彩,以東林後繼自任,代表著江南地主、商人的利益,又與江南工商業相唿應,具有相當廣泛的基礎。


    複社成員主要是青年士子,人數超過兩千,聲勢遍及海內。該社春秋集會時,衣冠盈路,一城出觀,社會影響極大。


    從去年常威考舉人開始,許多複社成員相繼登第,而許多文武將吏及朝中士大夫、學校中生員,都自稱是張溥門下,從之者幾萬人。


    今年,常威弄出機器局,大造機器,還規定隻有繳納了十分之一工商稅的人才能購買,東林和複社成員們代表的江南富商們自然不甘繳納這等重稅。這讓沈家、黃家、龍遊商幫等常威的勢力大肆賺錢,這不但惹的江南望族痛恨不已,也讓普通工人無比嫉妒。


    他們將賺不到錢的原因歸咎到常威頭上,因而,從江南到朝廷,對痛恨常威的人數不勝數,但卻對他無可奈何,這迴逮到辦學校這個機會,立即發起聲討!


    更要命的是周延儒是張溥的老師,而周延儒彈劾常威,卻被倪文煥扳倒,所以,這筆賬也算在了常威頭上,這下前因後果加在一起,常威立刻就成為了複社的眼中釘,誓要將之扳倒!


    但常威是個喜歡他的人喜歡的不得了,比如皇帝,比如袁可立,比如魏良棟,比如黃宗羲,比如沈家,比如龍遊幫,比如得了好處的商人,比如能學五科得功名的工匠們,比如徐家等得既得利益者;痛恨他的恨不得吃了他的肉的人,比如魏良卿,比如周延儒,比如複社,比如沒得到好處的東林黨和江南大地主、大商人們!


    因而,常威這道奏疏不但是朝堂之爭,而且變成了學術之爭,可以說這場爭鬥將關係大明朝未來的學術走向。


    若常威勝了,他著的《國富論》《海權論》《將兵論》以及後麵的《戰爭論》將會成為大明朝的主流學問,他所提倡的數學、幾何、物理、化學、機械五科將成為繼理學、心學後的顯學,會成為一個重要的學術流派。


    若常威敗了,這些學問和剛剛興起的西學將遭受嚴重打擊。從此,理學的地位將難以動搖,複社將真正取代東林,成為朝野的重要勢力。


    因而,袁可立、常寬請來這十二位重要人物,意在明日的朝堂決戰!


    這十二人是:南京吏部尚書王在晉,禮部左侍郎徐光啟,兵部左侍郎畢懋康,兵部主事孫元化,戶部左侍郎林學曾,戶部右侍郎郭允厚,刑部左侍郎蘇茂相,順天巡撫吳中偉,太子太保中書舍人王永光,右僉都禦史畢自嚴,大理寺少卿何如寵,兵科都給事中禦史龍文光。


    這些人都是袁可立、常寬的故舊以前大都是尚書、部郎、一省巡撫、布政之類高官,或被朝中黨爭牽連,或得罪閹黨被貶,是袁可立、常寬入閣、常威勢大後,慢慢提拔起來的。


    還有另一個兵部左侍郎(其餘五部隻有一左一右二侍郎,兵部有二左二右四個侍郎)加太子太師的王之臣在外整頓衛所,未能趕迴來,這樣一算,常威一方的實力實在是不容小窺了。


    但常威的野心不僅僅是推廣五科,他還要組建真正的黨派,玩政-黨-政-治!如今朝廷裏的閹黨和東林黨實在是很低級的玩法,他們隻是朋黨而非政-黨。


    閹黨和東林黨都是朋黨,是因為學術、共同利益和友情而形成的朋黨。


    政-黨-政-治則完全不同,它是指朝廷通過政-黨行使政-權的形式。廣義包括各黨為實現其政綱和主張而展開的一切朝政和鬥爭。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其一,政-黨以各種方式參與朝政,對朝廷和天下大小事務發表意見,對朝政施加影響。


    其二,政-黨爭取成為執-政-黨,通過領導和掌握朝廷政-權來貫徹實現其政綱和措施,使自己所代表的階層、集團的意誌變為國家意誌,這是政-黨-政-治的核心。


    其三,內部協調與朝廷以及與其他各派別、團體、階層的關係。


    政-黨-政-治起源英格蘭!


    十七世紀,英國議會內部出現了托利黨和輝格黨兩大政-治派別,工業革-命以後,隨著英國議會製度的發展,托利黨演變為保守黨,輝格黨演變為自-由黨,由此才正式形成英國議會製的兩-黨-政-治。


    政-黨-政-治對比封建君主製有著巨大且明顯的進步。這一製度中,雖然不同階層、不同利益集團和不同派別之間相互鬥爭。但其本質是某一派,通過代表其利益的政-黨來執掌政-權,鬥爭很明確,比較和平。不像如今的朝廷,明爭暗鬥,隻為私人利益,不為國家利益!


    隻要政-黨-政-治的態勢能夠形成,那麽,常威設想的三權分立,君主立憲,才會成為可能,這三種設想常威已經明確的跟袁可立、常寬、常同、黃宗羲等人提過。


    自己人反倒有些顧慮和疑慮,反而是東林出身的黃宗羲對這一套推崇備至,這倒讓常威大為驚訝。不過仔細想想,卻很正常,黃宗羲是東林六君子黃尊素的長子,備受朝政腐敗毒害,對皇帝獨製以及隨心所欲的將權力交給閹黨深惡痛絕,其主要學術思想就是抑製皇權,使得權力不得亂用,常威這一套真的說到他心底了!


    另一邊常威試著跟皇帝提了政-黨-政-治和三權分立,皇帝同樣對此躍躍欲試。朝廷裏天天扯皮吵架,辦事效率低的令人發指,許多提議荒唐的令皇帝幾欲抓狂,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才用魏忠賢大肆殺戮。


    但是,正如常威所說,朝野的反對者殺不完啊,真的殺完了誰來治理天下?靠那些乖乖聽話,隻會拍馬屁的人根本不行啊。諸如顧秉謙、馮詮之流能幹什麽?還不是要靠來宗道、梁鼎臣、袁可立、常寬這些能幹的嗎?


    可這些人都有自己的堅持和信念,辦學校開數學等五科就被來宗道死命抵製了,除了殺了他或者罷官之外,還有什麽辦法?


    然而,要是用常威的政-黨-政-治,直接讓工業黨來執掌大權,什麽一條鞭法、攤丁入畝、削藩、整頓衛所、堅壁清野修築山海關外城、辦學校、十分之一稅率這些新政完全能夠推行下去啊。


    而三權分立可以安撫魏忠賢的閹黨和失意的東林黨,執政是工業黨,那立法交給東林、司法交給閹黨,大家各行其是,互相監督,除非有某個官員違法,否則,要彈劾就彈劾其整個政-黨和策略,一旦有確鑿證據,罪名成立,立即下野換另一派來執政,權力輪流掌管,考核之後,那一派幹的好就繼續,幹的不好說明你們整個團體思路錯誤,全部罷免!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有沒有真本事憑政績說話,不要耍嘴皮子!


    這個說法讓皇帝非常心動,因為皇帝不喜歡管這些瑣事,也不管誰貪了多少錢,皇帝隻看你給朝廷弄了多少錢,打仗有沒有功勞,有沒有人造反。其餘的,諸如地方治理的好不好,那一派的全力大,這些‘瑣事’皇帝根本沒有興趣!


    常威這個辦法無疑可以讓皇帝從繁瑣的政事中脫開身來,可以投入到自己喜歡的軍國大事和擅長的木匠、機械中去,皇帝自然會喜歡啊!


    當然他隻敢拋出前兩項,君主立憲這種限製皇權的事情,可不敢對皇帝說,說了的話,隻怕皇帝會立即讓他滾蛋!君主立憲隻能等待朝廷有變,等待天時,才能推行!


    也沒對在場的十二位大臣們說,隻拋出了政-黨-政-治和三權分立,雖然,大家還有些意見,比如不容閹黨那群敗類和東林那幫蠢貨監督自己,但這卻是現下最現實的辦法了!


    於是,在場之人勉強達成共識,決心組建工業黨,推行這兩項策略!


    常威大出一口氣,“工業黨終於出世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江湖掌門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吟長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吟長空並收藏江湖掌門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