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朝戶部尚書陳大道和左右侍郎、郎中、員外郎、戶科給事中六人齊齊出班奏曰:“皇上,河南、陝西流民無數,形勢無比嚴峻,軍需、俸祿、糧餉缺口巨大!昨日錦衣衛北鎮撫使常威送進宮中那無數銀錢,該分一半予戶部,用來賑災,發餉!”
皇帝說道:“常威剛從河南迴來,他親眼見過流民,便由常愛卿說說詳情。”
常威出班道:“皇上,諸位同僚,去年冬天河南大旱,開春以來又是滴雨未下,臣在洛陽周遭,所見流民超過百股,多則數百,少則十餘人。健壯者偷雞摸狗殺人謀財,貧弱者賣兒賣女,乃至易子而食,其情其狀真可謂慘絕人寰。”
“洛陽尚且是富庶地區,再往南陽,形式更甚。臣以為再不補救,去年白蓮教之事將會再次上演,於是,臣發王府存糧二百萬石救災,而後抄出八百萬石糧食全部交給河南布政,臣嚴令河南三司不許貪墨一斤糧食,否則詔獄酷刑絕不輕饒!因而,臣以為河南流民之禍可以避免!”
他話音一落,武英殿大學士袁可立立即出班奏道:“雖然常大人以欽差之身嚴厲叮囑,但臣以為當向河南、陝西流民成災府縣派出禦史專責賑災事宜。此外,二王謀逆雖是王府屬官監管不力,但河南三司及洛陽、南陽二府難逃其咎!”
常威立即從公文袋中掏出幾封奏疏道:“臣附議!臣彈劾河南布政、提刑、都司、洛陽府尹、南陽府尹,此三司二府懈怠政務,放任流民,任由藩王做大。尤其是河南都司,洛陽中衛竟隻剩二千老弱,不堪一用,若流民生變,洛陽衛立即土崩瓦解,一省治所轉瞬不為國家所有!”
小太監立即上前接過彈章,皇帝細細一看,發給兵部、刑部、都察院、吏部,三部尚書隻能照單全收,都表示會立刻調查此事。
兵部尚書崔呈秀狠狠的瞪了常威兩眼,怪他多事,本來也是,天下衛所兵逃亡過半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常威卻單獨將河南都司拎出來說事,這未免有些不厚道,但誰叫河南都司倒黴趕上唐王謀逆呢?
常威卻還不滿意,繼而上疏要徹查天下都司衛所,招募精壯勇士,裁汰老弱,杜絕吃空餉的事情。
這下崔呈秀不幹了,連聲駁斥:“衛所兵雖戰力低下,卻是威懾地方之基石,一旦徹查衛所兵,都司威信蕩然無存,若刁民趁勢為禍,必將天下大亂,那時節你常大人負得起這個責任嗎?”
天下本就不安生,你崔呈秀把這麽大的帽子扣下來,老子怎麽接的住?
正在常威詞窮,百官歎息他太年輕的時候,一人昂然出班,聲如洪鍾:“常大人一言道盡天下衛所積弊,真乃金玉良言,臣自願請纓徹查天下衛所!隻要常大人發北鎮緹騎相助,臣必定厘清衛所,如若有失,請皇上斬臣闔家老少三十口傳首天下!”
一番話震的皇極殿往往作響,震的百官鴉雀無聲!
如此豪氣?此人是誰?常威抬頭看去,隻見此人穿著三品官袍,身長九尺長須紅臉,一身正氣,威風凜凜。見常威看他,這人低聲道:“本官兵部左侍郎王之臣!”
常威恍然大悟,難怪有這等豪氣,是王之臣就不奇怪了!
王之臣陝西潼關衛人,曆任薊遼總督,遼東經略,曾與袁崇煥經營關寧錦防線,因遼東防務和大將滿桂的留任問題與袁崇煥發生激烈爭執,朝廷為緩和矛盾,將王之臣調迴朝中任職。
這是出了名的幹臣,是魏忠賢都無從下手的猛人!
有了王之臣出麵,崔呈秀登時蔫了。皇帝立即定下調來,讓內閣先行討論此事的可行性,讓王之臣拿出具體章程,這等大事可不是一腔豪氣,也不是旦夕之間就能幹成的,必須要反複論證,確保萬無一失才成。
這事情有了定論,戶部陳大道又跳了出來,這次工部薛鳳翔也來湊熱鬧,即便皇帝讓魏忠賢壓陣都弄不過這哥倆,最後,各自給了一百萬,兩人還不滿意,皇帝硬是拍了半天桌子才讓兩人退了迴去。
接下來對於唐王的處理意見倒是簡單,貶為庶人流放貴州了事,而福王和唐王那超過五萬頃的良田,又一次引發了朝廷激烈爭吵。
閹黨一派主張福王的四萬頃變為官田為朝廷所有,這個原因非常簡單,隻要變成官田,東廠太監和錦衣緹騎就能大撈特撈,閹黨就能撈個缽滿盆滿了;戶部、工部、禮部、刑部卻主張福王的四萬頃歸還地方分給百姓,唐王的一萬頃為官田。
眼看雙方在這個數目上爭執不下,又是王之臣挺身而出:“何須吵鬧平分便是!”
咦,王之臣今天這麽活躍?這不像他往日的作風啊。自從與袁崇煥相爭失敗,被調迴朝廷之後,王之臣韜光養晦,遇事不發一言,隻在兵部做好自己的工作。今天卻兩次出言摻和常威的事情,他是想靠向常威不成?
也對,常威如今備受皇帝寵信,又幹淨利索的辦了兩起藩王謀逆案,其崛起之勢已不可阻擋,但手下除了徐光啟那三個無權無職的技術官員,再也沒有幫手,如今投靠正是時候啊,心思活絡的官員已經開始打主意了。
既然王之臣投桃,常威當然要報之以李,“皇上,臣以為王侍郎的提議很好!便官田,民田各一半吧,諸位同僚也不要再爭吵了,當務之急是傳出發放良田的消息,以穩定民心,不致流民做大,地方垂危!”
話題一涉及流民皇帝立即便重視起來,“內閣怎麽說?”
這就是朱由校,大多時候他不管事,也很仁慈,一旦涉及軍國重事絕對不會含糊。
兵部右侍郎武英殿大學士袁可立,工部左侍郎東閣大學士梁鼎臣,太子太傅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來宗道,齊齊出班奏曰:“臣附議!”
梁鼎臣正是粱克成的祖父,此人是東林黨人中少有的實幹家,得皇帝信任,所以魏忠賢也不敢動他;來宗道也是東林黨人,他為官清廉,深通進退之道,皇帝非常喜愛他。
天啟初年東林黨人因保扶皇帝登基有大功,掌握大權,為了報萬曆年間被排擠的仇,他們黨同伐異,在汪文言的妙手之下將齊、楚、宣、浙等黨人掀翻,得以執掌朝廷樞機。
然而,東林黨人還沒得意多久,皇帝就將魏忠賢推出來,以平衡朝廷權力,魏胖子很瘋狂,手段很兇殘,借著熊廷弼一案將東林智囊汪文言抓進詔獄,攀汙東林黨人。
於是,楊漣、左光鬥、魏大中等六君子上書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狀,嚇的魏胖子在皇帝麵前痛哭流涕,甚至寫信向楊漣求和,東林黨人自以為勝券在握,根本不予理睬。
這時候若辦了魏忠賢,幾年的奪權功夫就白費了,皇帝自然不願意。於是,下詔痛斥楊漣,幾個月後魏忠賢借機將楊漣革職。
過了不久,魏忠賢以‘黨同伐異,收受賄賂’為由將六君子逮捕下獄。楊漣真是千古少有的諍臣,錚錚鐵骨決不屈服,在獄中尚且不斷上書斥責魏忠賢的罪狀,於是,被許顯純刑殺在詔獄中。
沒了楊漣、魏大中、左光鬥這樣的諍臣鬥士,魏忠賢更是肆無忌憚,大肆攻擊逮捕東林黨人,從此東林勢衰,連無錫的東林書院都被拆了。
硬來不是辦法,東林黨人選擇退縮。以梁廷機、來宗道為代表的東林黨人摒棄那種遇事必爭的風格,轉而老老實實的做事,除非像今天皇帝親自過問,否則絕不主動攙和朝堂政爭。
這種做法得到了皇帝認可,魏忠賢自然不在為難他們,因而,算是平安無事,不過激進的東林黨人卻指責他們屈服在魏閹淫威之下,很是不屑。
少保戶部左侍郎文華殿大學士馮銓,吏部右侍郎中極殿大學士顧秉謙,太子太保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黃立極,這三個閹黨見皇帝有解決紛爭的意思,看了一眼禦座邊的魏忠賢,才出班奏曰:“臣附議!”
皇帝一槌定音:“既如此,二王五萬頃良田便由朝廷和地方平分。由戶部主理,內閣、六部相互協調,東廠、錦衣衛監督。”
這件大事一說完,禮部右侍郎周延儒出班:“臣彈劾錦衣衛北鎮撫使常威濫用職權圈占敕建承恩寺地產!”
媽的,東林這幫激進分子真是死性不改,你這是自己找死啊!
當下,常威朗聲道:“臣彈劾禮部右侍郎周延儒監管不嚴,承恩寺左覺義宗安參與謀逆!”
僧錄司可是禮部管的,正好按在周延儒頭上。朝臣們立即擺出一副看熱鬧的表情,兩人互相彈劾是朝堂上最喜聞樂見的事情。
周延儒卻是有備而來,“宗安雖然是禮部僧錄司所屬,但皇家寺廟歸宗人府管轄,常大人找錯人了!”
常威冷聲道:“真是豈有此理,宗安在禮部領俸祿豈能推到宗人府頭上?北鎮撫司審問下來,參與謀逆的十餘人都是宗安手下親信,分明就是你禮部右侍郎周大人監督不力!”
“宗安一直主持承恩寺,皇家寺廟我禮部無權過問,本官一年也難得見他幾迴,如何監管?常大人休要混淆視聽,洗脫自己的罪名!”
“照周大人的話,北鎮撫使有數千名在外奔走的緹騎,本官從未見過。他們若是惹出事端,本官也能以此為由來推脫監督不力的罪責嗎?休要狡辯!”
兩人當庭爭辯,互相攻訐,吵鬧一陣,皇帝厭煩的道一聲:“常威你先說明圈占承恩寺地產的緣由!”
草,光想著打嘴仗,竟然忘記說事了。
常威穩穩神道:“那天陳大道尚書問我:宋朝商品經濟如此繁盛,稅收如此巨大,卻為何亡國?當時我沒有想好答案,今天我告訴諸位,自秦始皇統一天下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年,然而曆朝曆代百姓的收入並未有巨大提升。”
“所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包括本朝永樂盛世,仁宣之治,都是改朝換代之後人口銳減,取而代之的國家采用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人口恢複,稅收增加的現象。”
“一旦有兵戰、饑荒,這數十年累積的稅賦、錢財、甚至是甲兵竟會消耗一空,再趕上連續兩年以上的天災,立即朝局動蕩,民不聊生,再往後就是千百年來上演過無數次的,揭竿而起,改朝換代,休養生息,盛世再現,王朝崩潰,依次循環沒有一次是例外!”
“追根到底,就會發現,這一切並非所謂皇帝失德,上天拋棄,而是固定不變或者緩慢增長的土地麵積,無法養活成倍數增長的人口而導致的。”
“拿人口和百姓的耕地麵積來看:西漢末人口破六千萬,耕地麵積八億畝;東漢破七千萬,耕地七億畝;經過漢末三國兩晉南北朝四百年分裂之後,到隋時再次迴到六千萬,安史之亂前夕人口達到鼎盛的九千萬,隋唐耕地在十五億畝上下;宋遼金西夏時代合計一億二千萬人口,宋耕地二億畝;到本朝萬曆年間人口穩定在一億五千萬以上,我大明初年三億畝,如今是七億三千萬畝民田。”
“從這其中各位發現了什麽?可是人口越來越多,耕地越來越少?然而耕地最少的宋卻養活了相當於漢唐的人口,這都是技術進步的功勞。但值得注意的是,宋依舊沒有擺脫滅國的命運。”
“曆朝曆代從立國之初,到人口最多的時候,國力都在增強,一旦到達人口最多,最鼎盛的最高點之後,立即就會飛速下降。因為,國土麵積已經不足以養活飛速增長的人口了;而百姓的收入是一點點增加的,秦朝百姓的收入大約是十五兩,到如今我大明最富庶的江南小康之家年入三十八兩,一千八百年時間堪堪增長二倍。”
“不錯!看起來是增長了,但是貧苦百姓的生活依舊沒有改變,依舊是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耕作,一年辛苦下來,吃一兩迴肉就了不起了;依舊是一場天災食不果腹,舉兵造反的惡性循環。”
“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就要提升技術,年成好的時候三十畝耕地才能養活一家五口,緊緊巴巴的過日子;而不管一年到頭下雨還是刮風,不管年景如何,一畝地的工廠可以招募二三百號工人,可以養活一千多人的家庭;一畝地半年出產一石米,值半兩銀子,交百十文的稅,百姓就苦不堪言;一畝地的工廠,一個月出產十兩到一萬兩銀子,輕輕鬆鬆就能交一兩到一千兩的稅,朝廷高興,商人高興,工人高興,皆大歡喜!”
“請問:這是利國利民還是與民爭利?”
“一個承恩寺占地四十三畝,僅僅做個寺廟,皇家一年去不了兩次,什麽價值都不產生,反而要朝廷撥銀子奉養;我圈他十畝地,朝廷一年賺百萬兩銀子?孰重孰輕?我恨不得全占了他的!”
“皇上,臣建議以後朝廷議事、大臣奏疏、各種邸報,凡涉及數字的部分全部都要表述清楚,能夠讓人一目了然;比如:某處開地數百畝,到底是一百還是九百?某處人口增加若幹?到底是一人還是萬人?”
“又比如:紅夷大炮威力無窮,一炮糜潰數十裏。乍一看好厲害,實際上呢?臣精通火槍火炮,知道這個數十裏是三裏到十裏之間;而所謂的糜潰,運氣好炸到人堆裏能炸死一二十個,傷二三十人,一炮下去大約殺傷五十人;運氣不好頂多炸起一堆土。實情是,上萬人的戰爭被火炮炸死的,絕難超出千人,剩下的都是被嚇跑的。”
“再以王恭廠爆炸為例,西城禦史上報死五百三十七人,到《天變邸報》上變成數千,在變了幾迴竟成了兩萬,炸毀十餘裏,傳到後世隻怕北京城都被炸塌了呢。精準數字也可減少弄虛作假,貪賄之事。”
常威話鋒一轉,道:“說遠了,再說迴來,占了十畝完全閑置無用的寺產,換來機器局興旺。臣認為毫無不妥之處,臣之行為非但無需懲處,反而應該嘉獎!”
周延儒被他最後的結語氣的不輕,“真是強詞奪理,一派胡言!”
朝堂上幾十位大臣也是連連搖頭,不治罪就算不錯了,還想要嘉獎真是太無恥了!
但是,這番有理有據的話,無疑具有很強的震撼性和說服力,皇帝揮退周延儒,道:“準卿所奏!日後機器局擴大,可酌情向承恩寺內擴展!”
這件事一了結,常威正準備拋出削藩的重磅炸彈,卻見一人出班奏道:“禮部右侍郎周延儒監管不力,致使承恩寺左覺義宗安謀逆,臣倪文煥讚同常大人之彈章,臣願與常大人一並彈劾周大人!”
常威非但沒有感覺快慰,心中反而一陣警覺。閹黨五虎之一的倪文煥是太常卿,是魏忠賢的重要幕僚,這人摻和進來事情就複雜了啊!
倪文煥話音一落,一班閹黨禦史齊齊出班彈劾周延儒,最後工部右侍郎吳淳夫、大理寺卿田吉、右都禦史李夔龍,這三虎也附議。
彈劾失敗本來就要背上誣告的名頭,輕則罰俸,重則罷官,這麽多人一齊彈劾,皇帝也架不住,隻得順勢下令罷官,周延儒當場被班值武士剝去烏紗官服,逐出皇城。
一次彈劾就掀翻一位正三品的侍郎官?雖然這次彈劾起作用的是閹黨倪文煥,但起頭的卻是常威,朝臣們不禁重新審視起常威的能量來了。
雖然都知道常威有幹才,有皇帝寵信,但朝廷政事卻不是皇帝一言九鼎,需要許多朝臣支持才能施行,要不然就沒人戮力公事了,這也是朝臣結黨的緣由。
常威雖然有實權有皇帝支持,但憑他一個人能辦成什麽事情呢?然而現在有了閹黨合流,那麽事情就變的大不一樣了,大家心中都在猜測常威是不是歸附閹黨了。
常威卻沒有時間猜測倪文煥在打什麽主意,他趁勢拋出了削藩的奏疏!
禦座後邊那中年太監用抑揚頓挫的聲音念道:“惟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藩王年耗白銀七百萬兩之巨……”
常威以前沒見過這太監,隨手扯著身旁一人問道:“喂,老兄,這個太監口才不錯,叫什麽名字?”
那人苦著臉,用蚊子哼哼一樣的聲音迴道:“常大人小聲些,上麵在念奏疏,咱們在下麵說話,被禦史逮住可是要廷杖的啊。”
常威哼哼道:“那你還廢話,快說他是誰。”
那人迴道:“大人時常出入大內,怎麽連塗文輔都不認識啊。”
原來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塗文輔啊!司禮監有四名秉筆太監,因為魏胖子是個文盲,一般起草詔書,念奏折的事情都由其他人代勞,這塗文輔文采不凡,因而是最囂張的一個,曾經放言:“內有塗文輔,外有馮振鷺。”
意思是他塗文輔和馮銓是閹黨中掌權的大人物,這位曾經奪了寧安大長公主府邸,隨從數百人,前唿後擁不可一世,侍郎以下的官員見了他都要當庭參拜,是魏忠賢之下第一權閹。
說來也怪常威進宮多次,見到的都是魏胖子和王體乾,的確沒有見過這塗文輔,想必那時候不是他當差。
常威又問身邊這位,“喂,你老兄又是誰?看你穿著從七品官袍上殿,想必是位給事中吧!”
明代給事中是一個獨立機構,由於給事中分掌六部,故稱六科給事中。六科的掌印長官都給事中不過是正七品,左右給事中和各科給事中,都是從七品。
別看官職低,但六科給事中權力非常大。不僅能夠稽查六部百官之失,還要充當各級考試參與官,廷議、廷推這些隻有各部堂上官才能參加的活動也要由這些七品官員參加。
此外,給事中還擁有封駁皇帝旨意的權力,封駁、注銷、奏聞、彈劾等事都是代天子以察百官、百事,乃皇帝耳目手足,人稱小內閣!
那人道:“下官吏科給事中阮大鉞。”
常威意味深長的道了一聲:“原來是阮大人,久仰久仰!”
阮大铖這人可以說是叛徒、牆頭草,也可以說是個非常識時務的人,他的經曆反應了東林和閹黨鬥爭的趨勢。
阮大鉞曾經是東林名士高攀龍的弟子。其同鄉左光鬥更是東林領袖,也是阮大鉞的好朋友。在趕方從哲下台的鬥爭中阮大鉞立下頭功,《東林點將錄》位列十九,綽號‘天究星沒遮攔吏科給事中阮大铖’。
天啟四年吏科都給事中出缺,左光鬥通知阮大铖來京遞補。而趙南星、高攀龍、楊漣一夥與左光鬥發生內訌,準備改用東林幹將魏大中。
經過內部交易,阮大鉞抵達京城時,楊漣等人讓他做了工科都給事中。六科吏居第一,工居最末。阮大铖大為不忿,此時魏忠賢伸出援手讓阮大铖得償心願。
但阮大铖隻做了一個月的吏科都給事中,東林那可怕的壓力就讓他棄官逃迴老家。從此阮大铖與東林決裂,魏忠賢害死楊漣等六君子,掌握大權之後,召還阮大鉞。
他深知自己是東林出身,又跟著魏忠賢做了反東林先鋒,因而行事十分低調,隻做了個吏科給事中。
阮大鉞惶恐的迴一聲:“不敢,不敢!”
在兩人蚊子叫一般的交談聲中,塗文輔念到了尾聲,“……若不革除積弊,必為國家大患!故而,臣威上書削藩!”
奏疏念完,沒有人讚同,也沒有反對,偌大的皇極殿靜的連一點聲音都沒有,削藩終究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啊!
常威再次站出來,述說百萬藩王宗室的危害性,將滾雪球理論描繪的淋漓盡致,又說削藩可以得迴六億畝良田的好處。
痛陳利害之後,官員們開始議論起來,也有人試探性的說:“常大人如此熱心削藩,想謀得什麽好處?”
常威大義凜然的迴道:“正月,秦世子存機進封秦王,家姐常淩貴為王妃,本官上書削藩非但得不到一點好處,反而要落下罵名。本官一心為朝廷,為江山社稷,為天下黎民絕無半點私心!”
常威又將親王代代遞減,五代而為庶民的理論細說一番,又有人怕藩王起兵謀逆;常威又將王恭廠大爆炸和福王府中的地圖信件提出來,說明想謀反的藩王,哪怕待遇再好也會謀反。
又說自己帶一千錦衣衛就能輕鬆攻破二王府雲雲,苦口婆心的說了一個時辰,朝堂上始終遲疑不決。藩王的害處大家都清楚,常威的辦法也可行,但真正說到削藩誰都不敢輕易支持,這畢竟是一件能夠動搖國本的事情啊。
“真正要做一件事情竟然如此艱難啊!”就在常威銳氣盡喪的時候,班值的錦衣衛大漢將軍捧著一封黑色封皮的奏疏飛快的奔進大殿。
一見奏疏顏色,殿中幾十位大臣齊齊色變,紅色是捷報奏疏,而黑色就是喪師、失地、造反為禍之類事情。
奏疏遞上去,皇帝粗粗一看便是龍顏大變,看完之後長長的喘了幾口粗氣,交給塗文輔:“念!”
“臣陝西兵備道武之望奏:陝西連年災荒,久旱不雨,草木枯焦,鄉民外逃,餓殍載道。民皮骨已盡,救死不贍……”
武之望的奏疏顯然是說了大實話:饑民迫急,人人遷怒,欲反富豪剝削,抗擊官吏索征,以求生路。開春以來,青黃不接,饑荒愈重,加之疫疾肆流,死民甚多,草木盡、人相食,而官吏搜刮更甚。
白水王二、種光道等,聚集災民數百,手操刀械,以墨塗麵,舉旗造反。至澄城,王二疾唿:“誰敢殺知縣?”眾皆厲聲響應!
王二率眾攻入縣城,誅殺知縣張鬥耀,劫掠府庫,退至白水縣洛河以北。饑民漸多,聲勢日大,遂轉戰渭北,攻城奪寨,處斬惡吏,劫掠士紳,饑民蜂擁而至。
官府發兵圍剿,士卒趁勢殺官造反,與賊軍合流,短短十日,便有五千人追隨,荼毒韓城、蒲城、宜君、洛川、白水諸縣。
彼時,陝北府穀王嘉胤集結饑民響應,王二率隊北上與之匯合,賊軍蔓延過萬。王二、王嘉胤又率眾南進,荼毒黃龍。
所過之處,殺官吏,破監牢,開糧倉,濟饑民,席卷渭北。又有高迎祥在安塞,王左掛、飛山虎、大紅狼在宜川,王虎、黑煞神在洛川,王和尚在延川,王大梁在漢中之南,韓朝宰在慶陽,周大旺在武都舉旗同反,一時間十萬流明蜂起,陝西一境,岌岌可危。
陝西都司與兵備道無力鎮壓,情勢萬分危機,請皇上立發大軍平亂!罪臣雖死無悔!
塗文輔一念完,朝堂上立即像炸了鍋一般,紛紛叫囂:“武之望喪師辱國,當捕殺之。”“陝西三司,隱瞞不報,誤國失地,當捕殺之。”“嚴令陝西地方剿滅叛亂。”
常威也是心中劇震:“王嘉胤、高迎祥都起來了,張獻忠、李自成還會遠嗎?”
定定神常威出班直奔丹樨下,高聲道:“陛下,以奏疏上的時間而論,民變是這個月的事情,陝西三司隱瞞不報,固然罪該萬死。但,武之望大人遠在固原,卻上書稟報實情,實乃有擔當,敢任事之人。如今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當令武之望為陝西總督,就近召集各鎮兵馬,主理平叛討逆之事。”
皇帝昂然而起,群臣立即收聲,躬身聽命,“草詔:封武之望為陝西總督,統領各鎮兵馬,平靖逆賊,陝西三司戮力相助,但有懈怠,立斬不赦!兵部、五軍都督府,即刻發出兵牌火符,嚴督此事!”
皇帝詔令剛下,常威朗聲道:“陛下,民間已苦不堪言,臣請陛下下詔削藩!臣願主動請纓,擔此重任,如有藩王作亂,臣不費國家一兵一卒,一力平複,但有失誤,請陛下斬臣一家三口首級!”(未完待續。)
皇帝說道:“常威剛從河南迴來,他親眼見過流民,便由常愛卿說說詳情。”
常威出班道:“皇上,諸位同僚,去年冬天河南大旱,開春以來又是滴雨未下,臣在洛陽周遭,所見流民超過百股,多則數百,少則十餘人。健壯者偷雞摸狗殺人謀財,貧弱者賣兒賣女,乃至易子而食,其情其狀真可謂慘絕人寰。”
“洛陽尚且是富庶地區,再往南陽,形式更甚。臣以為再不補救,去年白蓮教之事將會再次上演,於是,臣發王府存糧二百萬石救災,而後抄出八百萬石糧食全部交給河南布政,臣嚴令河南三司不許貪墨一斤糧食,否則詔獄酷刑絕不輕饒!因而,臣以為河南流民之禍可以避免!”
他話音一落,武英殿大學士袁可立立即出班奏道:“雖然常大人以欽差之身嚴厲叮囑,但臣以為當向河南、陝西流民成災府縣派出禦史專責賑災事宜。此外,二王謀逆雖是王府屬官監管不力,但河南三司及洛陽、南陽二府難逃其咎!”
常威立即從公文袋中掏出幾封奏疏道:“臣附議!臣彈劾河南布政、提刑、都司、洛陽府尹、南陽府尹,此三司二府懈怠政務,放任流民,任由藩王做大。尤其是河南都司,洛陽中衛竟隻剩二千老弱,不堪一用,若流民生變,洛陽衛立即土崩瓦解,一省治所轉瞬不為國家所有!”
小太監立即上前接過彈章,皇帝細細一看,發給兵部、刑部、都察院、吏部,三部尚書隻能照單全收,都表示會立刻調查此事。
兵部尚書崔呈秀狠狠的瞪了常威兩眼,怪他多事,本來也是,天下衛所兵逃亡過半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常威卻單獨將河南都司拎出來說事,這未免有些不厚道,但誰叫河南都司倒黴趕上唐王謀逆呢?
常威卻還不滿意,繼而上疏要徹查天下都司衛所,招募精壯勇士,裁汰老弱,杜絕吃空餉的事情。
這下崔呈秀不幹了,連聲駁斥:“衛所兵雖戰力低下,卻是威懾地方之基石,一旦徹查衛所兵,都司威信蕩然無存,若刁民趁勢為禍,必將天下大亂,那時節你常大人負得起這個責任嗎?”
天下本就不安生,你崔呈秀把這麽大的帽子扣下來,老子怎麽接的住?
正在常威詞窮,百官歎息他太年輕的時候,一人昂然出班,聲如洪鍾:“常大人一言道盡天下衛所積弊,真乃金玉良言,臣自願請纓徹查天下衛所!隻要常大人發北鎮緹騎相助,臣必定厘清衛所,如若有失,請皇上斬臣闔家老少三十口傳首天下!”
一番話震的皇極殿往往作響,震的百官鴉雀無聲!
如此豪氣?此人是誰?常威抬頭看去,隻見此人穿著三品官袍,身長九尺長須紅臉,一身正氣,威風凜凜。見常威看他,這人低聲道:“本官兵部左侍郎王之臣!”
常威恍然大悟,難怪有這等豪氣,是王之臣就不奇怪了!
王之臣陝西潼關衛人,曆任薊遼總督,遼東經略,曾與袁崇煥經營關寧錦防線,因遼東防務和大將滿桂的留任問題與袁崇煥發生激烈爭執,朝廷為緩和矛盾,將王之臣調迴朝中任職。
這是出了名的幹臣,是魏忠賢都無從下手的猛人!
有了王之臣出麵,崔呈秀登時蔫了。皇帝立即定下調來,讓內閣先行討論此事的可行性,讓王之臣拿出具體章程,這等大事可不是一腔豪氣,也不是旦夕之間就能幹成的,必須要反複論證,確保萬無一失才成。
這事情有了定論,戶部陳大道又跳了出來,這次工部薛鳳翔也來湊熱鬧,即便皇帝讓魏忠賢壓陣都弄不過這哥倆,最後,各自給了一百萬,兩人還不滿意,皇帝硬是拍了半天桌子才讓兩人退了迴去。
接下來對於唐王的處理意見倒是簡單,貶為庶人流放貴州了事,而福王和唐王那超過五萬頃的良田,又一次引發了朝廷激烈爭吵。
閹黨一派主張福王的四萬頃變為官田為朝廷所有,這個原因非常簡單,隻要變成官田,東廠太監和錦衣緹騎就能大撈特撈,閹黨就能撈個缽滿盆滿了;戶部、工部、禮部、刑部卻主張福王的四萬頃歸還地方分給百姓,唐王的一萬頃為官田。
眼看雙方在這個數目上爭執不下,又是王之臣挺身而出:“何須吵鬧平分便是!”
咦,王之臣今天這麽活躍?這不像他往日的作風啊。自從與袁崇煥相爭失敗,被調迴朝廷之後,王之臣韜光養晦,遇事不發一言,隻在兵部做好自己的工作。今天卻兩次出言摻和常威的事情,他是想靠向常威不成?
也對,常威如今備受皇帝寵信,又幹淨利索的辦了兩起藩王謀逆案,其崛起之勢已不可阻擋,但手下除了徐光啟那三個無權無職的技術官員,再也沒有幫手,如今投靠正是時候啊,心思活絡的官員已經開始打主意了。
既然王之臣投桃,常威當然要報之以李,“皇上,臣以為王侍郎的提議很好!便官田,民田各一半吧,諸位同僚也不要再爭吵了,當務之急是傳出發放良田的消息,以穩定民心,不致流民做大,地方垂危!”
話題一涉及流民皇帝立即便重視起來,“內閣怎麽說?”
這就是朱由校,大多時候他不管事,也很仁慈,一旦涉及軍國重事絕對不會含糊。
兵部右侍郎武英殿大學士袁可立,工部左侍郎東閣大學士梁鼎臣,太子太傅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來宗道,齊齊出班奏曰:“臣附議!”
梁鼎臣正是粱克成的祖父,此人是東林黨人中少有的實幹家,得皇帝信任,所以魏忠賢也不敢動他;來宗道也是東林黨人,他為官清廉,深通進退之道,皇帝非常喜愛他。
天啟初年東林黨人因保扶皇帝登基有大功,掌握大權,為了報萬曆年間被排擠的仇,他們黨同伐異,在汪文言的妙手之下將齊、楚、宣、浙等黨人掀翻,得以執掌朝廷樞機。
然而,東林黨人還沒得意多久,皇帝就將魏忠賢推出來,以平衡朝廷權力,魏胖子很瘋狂,手段很兇殘,借著熊廷弼一案將東林智囊汪文言抓進詔獄,攀汙東林黨人。
於是,楊漣、左光鬥、魏大中等六君子上書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狀,嚇的魏胖子在皇帝麵前痛哭流涕,甚至寫信向楊漣求和,東林黨人自以為勝券在握,根本不予理睬。
這時候若辦了魏忠賢,幾年的奪權功夫就白費了,皇帝自然不願意。於是,下詔痛斥楊漣,幾個月後魏忠賢借機將楊漣革職。
過了不久,魏忠賢以‘黨同伐異,收受賄賂’為由將六君子逮捕下獄。楊漣真是千古少有的諍臣,錚錚鐵骨決不屈服,在獄中尚且不斷上書斥責魏忠賢的罪狀,於是,被許顯純刑殺在詔獄中。
沒了楊漣、魏大中、左光鬥這樣的諍臣鬥士,魏忠賢更是肆無忌憚,大肆攻擊逮捕東林黨人,從此東林勢衰,連無錫的東林書院都被拆了。
硬來不是辦法,東林黨人選擇退縮。以梁廷機、來宗道為代表的東林黨人摒棄那種遇事必爭的風格,轉而老老實實的做事,除非像今天皇帝親自過問,否則絕不主動攙和朝堂政爭。
這種做法得到了皇帝認可,魏忠賢自然不在為難他們,因而,算是平安無事,不過激進的東林黨人卻指責他們屈服在魏閹淫威之下,很是不屑。
少保戶部左侍郎文華殿大學士馮銓,吏部右侍郎中極殿大學士顧秉謙,太子太保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黃立極,這三個閹黨見皇帝有解決紛爭的意思,看了一眼禦座邊的魏忠賢,才出班奏曰:“臣附議!”
皇帝一槌定音:“既如此,二王五萬頃良田便由朝廷和地方平分。由戶部主理,內閣、六部相互協調,東廠、錦衣衛監督。”
這件大事一說完,禮部右侍郎周延儒出班:“臣彈劾錦衣衛北鎮撫使常威濫用職權圈占敕建承恩寺地產!”
媽的,東林這幫激進分子真是死性不改,你這是自己找死啊!
當下,常威朗聲道:“臣彈劾禮部右侍郎周延儒監管不嚴,承恩寺左覺義宗安參與謀逆!”
僧錄司可是禮部管的,正好按在周延儒頭上。朝臣們立即擺出一副看熱鬧的表情,兩人互相彈劾是朝堂上最喜聞樂見的事情。
周延儒卻是有備而來,“宗安雖然是禮部僧錄司所屬,但皇家寺廟歸宗人府管轄,常大人找錯人了!”
常威冷聲道:“真是豈有此理,宗安在禮部領俸祿豈能推到宗人府頭上?北鎮撫司審問下來,參與謀逆的十餘人都是宗安手下親信,分明就是你禮部右侍郎周大人監督不力!”
“宗安一直主持承恩寺,皇家寺廟我禮部無權過問,本官一年也難得見他幾迴,如何監管?常大人休要混淆視聽,洗脫自己的罪名!”
“照周大人的話,北鎮撫使有數千名在外奔走的緹騎,本官從未見過。他們若是惹出事端,本官也能以此為由來推脫監督不力的罪責嗎?休要狡辯!”
兩人當庭爭辯,互相攻訐,吵鬧一陣,皇帝厭煩的道一聲:“常威你先說明圈占承恩寺地產的緣由!”
草,光想著打嘴仗,竟然忘記說事了。
常威穩穩神道:“那天陳大道尚書問我:宋朝商品經濟如此繁盛,稅收如此巨大,卻為何亡國?當時我沒有想好答案,今天我告訴諸位,自秦始皇統一天下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年,然而曆朝曆代百姓的收入並未有巨大提升。”
“所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包括本朝永樂盛世,仁宣之治,都是改朝換代之後人口銳減,取而代之的國家采用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人口恢複,稅收增加的現象。”
“一旦有兵戰、饑荒,這數十年累積的稅賦、錢財、甚至是甲兵竟會消耗一空,再趕上連續兩年以上的天災,立即朝局動蕩,民不聊生,再往後就是千百年來上演過無數次的,揭竿而起,改朝換代,休養生息,盛世再現,王朝崩潰,依次循環沒有一次是例外!”
“追根到底,就會發現,這一切並非所謂皇帝失德,上天拋棄,而是固定不變或者緩慢增長的土地麵積,無法養活成倍數增長的人口而導致的。”
“拿人口和百姓的耕地麵積來看:西漢末人口破六千萬,耕地麵積八億畝;東漢破七千萬,耕地七億畝;經過漢末三國兩晉南北朝四百年分裂之後,到隋時再次迴到六千萬,安史之亂前夕人口達到鼎盛的九千萬,隋唐耕地在十五億畝上下;宋遼金西夏時代合計一億二千萬人口,宋耕地二億畝;到本朝萬曆年間人口穩定在一億五千萬以上,我大明初年三億畝,如今是七億三千萬畝民田。”
“從這其中各位發現了什麽?可是人口越來越多,耕地越來越少?然而耕地最少的宋卻養活了相當於漢唐的人口,這都是技術進步的功勞。但值得注意的是,宋依舊沒有擺脫滅國的命運。”
“曆朝曆代從立國之初,到人口最多的時候,國力都在增強,一旦到達人口最多,最鼎盛的最高點之後,立即就會飛速下降。因為,國土麵積已經不足以養活飛速增長的人口了;而百姓的收入是一點點增加的,秦朝百姓的收入大約是十五兩,到如今我大明最富庶的江南小康之家年入三十八兩,一千八百年時間堪堪增長二倍。”
“不錯!看起來是增長了,但是貧苦百姓的生活依舊沒有改變,依舊是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耕作,一年辛苦下來,吃一兩迴肉就了不起了;依舊是一場天災食不果腹,舉兵造反的惡性循環。”
“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就要提升技術,年成好的時候三十畝耕地才能養活一家五口,緊緊巴巴的過日子;而不管一年到頭下雨還是刮風,不管年景如何,一畝地的工廠可以招募二三百號工人,可以養活一千多人的家庭;一畝地半年出產一石米,值半兩銀子,交百十文的稅,百姓就苦不堪言;一畝地的工廠,一個月出產十兩到一萬兩銀子,輕輕鬆鬆就能交一兩到一千兩的稅,朝廷高興,商人高興,工人高興,皆大歡喜!”
“請問:這是利國利民還是與民爭利?”
“一個承恩寺占地四十三畝,僅僅做個寺廟,皇家一年去不了兩次,什麽價值都不產生,反而要朝廷撥銀子奉養;我圈他十畝地,朝廷一年賺百萬兩銀子?孰重孰輕?我恨不得全占了他的!”
“皇上,臣建議以後朝廷議事、大臣奏疏、各種邸報,凡涉及數字的部分全部都要表述清楚,能夠讓人一目了然;比如:某處開地數百畝,到底是一百還是九百?某處人口增加若幹?到底是一人還是萬人?”
“又比如:紅夷大炮威力無窮,一炮糜潰數十裏。乍一看好厲害,實際上呢?臣精通火槍火炮,知道這個數十裏是三裏到十裏之間;而所謂的糜潰,運氣好炸到人堆裏能炸死一二十個,傷二三十人,一炮下去大約殺傷五十人;運氣不好頂多炸起一堆土。實情是,上萬人的戰爭被火炮炸死的,絕難超出千人,剩下的都是被嚇跑的。”
“再以王恭廠爆炸為例,西城禦史上報死五百三十七人,到《天變邸報》上變成數千,在變了幾迴竟成了兩萬,炸毀十餘裏,傳到後世隻怕北京城都被炸塌了呢。精準數字也可減少弄虛作假,貪賄之事。”
常威話鋒一轉,道:“說遠了,再說迴來,占了十畝完全閑置無用的寺產,換來機器局興旺。臣認為毫無不妥之處,臣之行為非但無需懲處,反而應該嘉獎!”
周延儒被他最後的結語氣的不輕,“真是強詞奪理,一派胡言!”
朝堂上幾十位大臣也是連連搖頭,不治罪就算不錯了,還想要嘉獎真是太無恥了!
但是,這番有理有據的話,無疑具有很強的震撼性和說服力,皇帝揮退周延儒,道:“準卿所奏!日後機器局擴大,可酌情向承恩寺內擴展!”
這件事一了結,常威正準備拋出削藩的重磅炸彈,卻見一人出班奏道:“禮部右侍郎周延儒監管不力,致使承恩寺左覺義宗安謀逆,臣倪文煥讚同常大人之彈章,臣願與常大人一並彈劾周大人!”
常威非但沒有感覺快慰,心中反而一陣警覺。閹黨五虎之一的倪文煥是太常卿,是魏忠賢的重要幕僚,這人摻和進來事情就複雜了啊!
倪文煥話音一落,一班閹黨禦史齊齊出班彈劾周延儒,最後工部右侍郎吳淳夫、大理寺卿田吉、右都禦史李夔龍,這三虎也附議。
彈劾失敗本來就要背上誣告的名頭,輕則罰俸,重則罷官,這麽多人一齊彈劾,皇帝也架不住,隻得順勢下令罷官,周延儒當場被班值武士剝去烏紗官服,逐出皇城。
一次彈劾就掀翻一位正三品的侍郎官?雖然這次彈劾起作用的是閹黨倪文煥,但起頭的卻是常威,朝臣們不禁重新審視起常威的能量來了。
雖然都知道常威有幹才,有皇帝寵信,但朝廷政事卻不是皇帝一言九鼎,需要許多朝臣支持才能施行,要不然就沒人戮力公事了,這也是朝臣結黨的緣由。
常威雖然有實權有皇帝支持,但憑他一個人能辦成什麽事情呢?然而現在有了閹黨合流,那麽事情就變的大不一樣了,大家心中都在猜測常威是不是歸附閹黨了。
常威卻沒有時間猜測倪文煥在打什麽主意,他趁勢拋出了削藩的奏疏!
禦座後邊那中年太監用抑揚頓挫的聲音念道:“惟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藩王年耗白銀七百萬兩之巨……”
常威以前沒見過這太監,隨手扯著身旁一人問道:“喂,老兄,這個太監口才不錯,叫什麽名字?”
那人苦著臉,用蚊子哼哼一樣的聲音迴道:“常大人小聲些,上麵在念奏疏,咱們在下麵說話,被禦史逮住可是要廷杖的啊。”
常威哼哼道:“那你還廢話,快說他是誰。”
那人迴道:“大人時常出入大內,怎麽連塗文輔都不認識啊。”
原來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塗文輔啊!司禮監有四名秉筆太監,因為魏胖子是個文盲,一般起草詔書,念奏折的事情都由其他人代勞,這塗文輔文采不凡,因而是最囂張的一個,曾經放言:“內有塗文輔,外有馮振鷺。”
意思是他塗文輔和馮銓是閹黨中掌權的大人物,這位曾經奪了寧安大長公主府邸,隨從數百人,前唿後擁不可一世,侍郎以下的官員見了他都要當庭參拜,是魏忠賢之下第一權閹。
說來也怪常威進宮多次,見到的都是魏胖子和王體乾,的確沒有見過這塗文輔,想必那時候不是他當差。
常威又問身邊這位,“喂,你老兄又是誰?看你穿著從七品官袍上殿,想必是位給事中吧!”
明代給事中是一個獨立機構,由於給事中分掌六部,故稱六科給事中。六科的掌印長官都給事中不過是正七品,左右給事中和各科給事中,都是從七品。
別看官職低,但六科給事中權力非常大。不僅能夠稽查六部百官之失,還要充當各級考試參與官,廷議、廷推這些隻有各部堂上官才能參加的活動也要由這些七品官員參加。
此外,給事中還擁有封駁皇帝旨意的權力,封駁、注銷、奏聞、彈劾等事都是代天子以察百官、百事,乃皇帝耳目手足,人稱小內閣!
那人道:“下官吏科給事中阮大鉞。”
常威意味深長的道了一聲:“原來是阮大人,久仰久仰!”
阮大铖這人可以說是叛徒、牆頭草,也可以說是個非常識時務的人,他的經曆反應了東林和閹黨鬥爭的趨勢。
阮大鉞曾經是東林名士高攀龍的弟子。其同鄉左光鬥更是東林領袖,也是阮大鉞的好朋友。在趕方從哲下台的鬥爭中阮大鉞立下頭功,《東林點將錄》位列十九,綽號‘天究星沒遮攔吏科給事中阮大铖’。
天啟四年吏科都給事中出缺,左光鬥通知阮大铖來京遞補。而趙南星、高攀龍、楊漣一夥與左光鬥發生內訌,準備改用東林幹將魏大中。
經過內部交易,阮大鉞抵達京城時,楊漣等人讓他做了工科都給事中。六科吏居第一,工居最末。阮大铖大為不忿,此時魏忠賢伸出援手讓阮大铖得償心願。
但阮大铖隻做了一個月的吏科都給事中,東林那可怕的壓力就讓他棄官逃迴老家。從此阮大铖與東林決裂,魏忠賢害死楊漣等六君子,掌握大權之後,召還阮大鉞。
他深知自己是東林出身,又跟著魏忠賢做了反東林先鋒,因而行事十分低調,隻做了個吏科給事中。
阮大鉞惶恐的迴一聲:“不敢,不敢!”
在兩人蚊子叫一般的交談聲中,塗文輔念到了尾聲,“……若不革除積弊,必為國家大患!故而,臣威上書削藩!”
奏疏念完,沒有人讚同,也沒有反對,偌大的皇極殿靜的連一點聲音都沒有,削藩終究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啊!
常威再次站出來,述說百萬藩王宗室的危害性,將滾雪球理論描繪的淋漓盡致,又說削藩可以得迴六億畝良田的好處。
痛陳利害之後,官員們開始議論起來,也有人試探性的說:“常大人如此熱心削藩,想謀得什麽好處?”
常威大義凜然的迴道:“正月,秦世子存機進封秦王,家姐常淩貴為王妃,本官上書削藩非但得不到一點好處,反而要落下罵名。本官一心為朝廷,為江山社稷,為天下黎民絕無半點私心!”
常威又將親王代代遞減,五代而為庶民的理論細說一番,又有人怕藩王起兵謀逆;常威又將王恭廠大爆炸和福王府中的地圖信件提出來,說明想謀反的藩王,哪怕待遇再好也會謀反。
又說自己帶一千錦衣衛就能輕鬆攻破二王府雲雲,苦口婆心的說了一個時辰,朝堂上始終遲疑不決。藩王的害處大家都清楚,常威的辦法也可行,但真正說到削藩誰都不敢輕易支持,這畢竟是一件能夠動搖國本的事情啊。
“真正要做一件事情竟然如此艱難啊!”就在常威銳氣盡喪的時候,班值的錦衣衛大漢將軍捧著一封黑色封皮的奏疏飛快的奔進大殿。
一見奏疏顏色,殿中幾十位大臣齊齊色變,紅色是捷報奏疏,而黑色就是喪師、失地、造反為禍之類事情。
奏疏遞上去,皇帝粗粗一看便是龍顏大變,看完之後長長的喘了幾口粗氣,交給塗文輔:“念!”
“臣陝西兵備道武之望奏:陝西連年災荒,久旱不雨,草木枯焦,鄉民外逃,餓殍載道。民皮骨已盡,救死不贍……”
武之望的奏疏顯然是說了大實話:饑民迫急,人人遷怒,欲反富豪剝削,抗擊官吏索征,以求生路。開春以來,青黃不接,饑荒愈重,加之疫疾肆流,死民甚多,草木盡、人相食,而官吏搜刮更甚。
白水王二、種光道等,聚集災民數百,手操刀械,以墨塗麵,舉旗造反。至澄城,王二疾唿:“誰敢殺知縣?”眾皆厲聲響應!
王二率眾攻入縣城,誅殺知縣張鬥耀,劫掠府庫,退至白水縣洛河以北。饑民漸多,聲勢日大,遂轉戰渭北,攻城奪寨,處斬惡吏,劫掠士紳,饑民蜂擁而至。
官府發兵圍剿,士卒趁勢殺官造反,與賊軍合流,短短十日,便有五千人追隨,荼毒韓城、蒲城、宜君、洛川、白水諸縣。
彼時,陝北府穀王嘉胤集結饑民響應,王二率隊北上與之匯合,賊軍蔓延過萬。王二、王嘉胤又率眾南進,荼毒黃龍。
所過之處,殺官吏,破監牢,開糧倉,濟饑民,席卷渭北。又有高迎祥在安塞,王左掛、飛山虎、大紅狼在宜川,王虎、黑煞神在洛川,王和尚在延川,王大梁在漢中之南,韓朝宰在慶陽,周大旺在武都舉旗同反,一時間十萬流明蜂起,陝西一境,岌岌可危。
陝西都司與兵備道無力鎮壓,情勢萬分危機,請皇上立發大軍平亂!罪臣雖死無悔!
塗文輔一念完,朝堂上立即像炸了鍋一般,紛紛叫囂:“武之望喪師辱國,當捕殺之。”“陝西三司,隱瞞不報,誤國失地,當捕殺之。”“嚴令陝西地方剿滅叛亂。”
常威也是心中劇震:“王嘉胤、高迎祥都起來了,張獻忠、李自成還會遠嗎?”
定定神常威出班直奔丹樨下,高聲道:“陛下,以奏疏上的時間而論,民變是這個月的事情,陝西三司隱瞞不報,固然罪該萬死。但,武之望大人遠在固原,卻上書稟報實情,實乃有擔當,敢任事之人。如今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當令武之望為陝西總督,就近召集各鎮兵馬,主理平叛討逆之事。”
皇帝昂然而起,群臣立即收聲,躬身聽命,“草詔:封武之望為陝西總督,統領各鎮兵馬,平靖逆賊,陝西三司戮力相助,但有懈怠,立斬不赦!兵部、五軍都督府,即刻發出兵牌火符,嚴督此事!”
皇帝詔令剛下,常威朗聲道:“陛下,民間已苦不堪言,臣請陛下下詔削藩!臣願主動請纓,擔此重任,如有藩王作亂,臣不費國家一兵一卒,一力平複,但有失誤,請陛下斬臣一家三口首級!”(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