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劉備隻能再次分兵衡陽,負隅頑抗。


    一再分兵,劉備的實力更加分散了,戰敗已經無可避免。這也是無奈之舉,劉備不知道分兵的害處嗎?劉備當然知道分兵的害處,但就是知道,劉備也沒辦法扭轉局勢的,這就是實力的差距。


    這是浩大的戰爭,是經濟政治實力的綜合體現,是文臣武將智慧的結晶,不是一個人爆發小宇宙就可以扭轉的。


    更何況,劉備也不是驚采絕豔的人物。


    劉備這邊敗局已定,不複多言,返迴頭來看江陵的局勢,轉眼之間,時間到了六月。


    一個多月的時間,南郡已經大變樣了,雖然已經過了雷雨時節,但積水還沒蒸發幹淨,江陵城外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水窪,這些水窪猶如星羅棋布,點綴在漢江平原上,反映著蔚藍的天空,美麗異常。


    但就在這秀麗的江南風光之中,一條蘊含殺機的水渠蔓延到了江陵城下。


    徐晃開外水渠聲勢很大,但就算這樣,關羽也沒看出來司馬懿的計策來,不是斥候不盡心盡力,而是司馬懿的引水工程並不按部就班,而是分段處理的,這樣一來,關羽的斥候一直認為徐晃是在處理積水。


    而且關羽在城外實在是沒有幾個斥候活動,零星觀看,拚湊不出溝渠分布圖來,根本就看不出司馬懿的意圖。


    穩定更新,求求月票,紅票,收藏,訂閱……


    第四百五十三章江陵城破關羽逃


    烏雲密布,狂風唿嘯,天色又一次陰沉下來,關羽站在城頭上,感覺自己一伸手,就能抓住天空中如同墨團一樣的烏雲。


    當然,這隻是一種錯覺而已,關羽是抓不到烏雲的,可這種錯覺卻讓關羽趕到極不舒服,心髒都不由自主的加速跳動起來,按住劍柄的手掌也在慢慢顫抖。關羽深吸了好幾口氣,也沒壓住這種心驚肉跳的感覺。


    到底出了什麽事?關羽不認為自己在疑神疑鬼,沒得關羽派出斥候下城查看,忽然見到南方湧出一道白光,這道白光翻翻滾滾,直奔江陵而來。“”


    關羽揉了揉眼睛,仔細一看,心都沉到海底了,直奔江陵而來的白光儼然是奔騰的江水,都不用細想,關羽就知道徐晃是想水淹江陵了。


    不過短短兩個唿吸之後,關羽就迴過神來,沉聲喝道:“來人……命令刑道榮、陳應、鮑龍、關平死人立即用土石堵死四門,一炷香之內,完不成軍令立斬不饒。另外,立即命令馮習帶人添堵城內的水井……”


    關羽眼望著遠處的江水,有條不紊的下達了一道道軍令,城牆上的兵卒也有眼尖的,看出來遠方洪水襲來,本來嚇得想大聲唿叫,卻見到關羽麵不改色,也被關羽感染的鎮靜下來,傳出一道道軍令。


    這不是關羽的理素質實在是強悍到極點,關羽也不是石頭人,怎麽會沒有驚恐之意呢,實際上關羽已經有點麻木了,過於沉重的打擊,直接造就了關羽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洪水怎麽了,無外乎就是丟了江陵而已嗎?


    這麽長時間沒見到劉備的援軍,關羽就知道大勢已去了,隻要徐晃不合趙雲開戰,江陵是早晚要丟的。


    江陵就像一個癌症晚期窮人一樣,是絕對不會怕持刀搶2劫的,要錢沒有,要命,嗬嗬……也沒有。


    不一會兒,徐晃引來的江水就到了江陵附近,兵卒耳邊已經能聽到嘩嘩的流水之聲了,不過在關羽的嚴令之下,荊州兵卒倒也不太慌亂。


    實際上荊州兵卒並不是特別恐懼洪水,江陵就處在大江之畔,更是雨水頻繁之地,幾乎隔幾年就有洪水泛濫。而江陵的城牆也具有防洪能力的,四麵城牆都是用條石墊底,青磚修葺,在洪水中侵泡幾個月都沒問題。


    在數千兵卒的眼皮底下,數丈寬的洪水轟然衝擊在城牆上,再一分為二,貼著城牆奔騰而去。這時大部分官員將領也都得到消息了,一波一波衝上城頭,一個個麵色惶恐,死死的的看著腳下的洪水。


    襲來的洪水像永無止境一樣,在江陵城外慢慢上漲,到了日落時分,洪水已經漲到城牆一半的位置了。


    關羽的人這才感覺有點不對,諸葛亮反應最快,歎了口氣,慢慢說道:“徐晃怕是開挖了一道溝渠,引水至此,不然的話,洪水泛濫,方向不定,江陵不可能有這麽大的水量,將軍還是早作定奪為上!”


    關羽看了一眼諸葛亮,思索半晌才把關平叫到身邊,低聲吩咐了幾句,關平低頭答應一聲,急衝衝下城去了。


    別人不知道關羽和關平說了什麽,但心思細膩的人卻能猜出一二,關羽應該是讓關平準備撤退……逃跑的船隻舢板去了。


    這個猜測沒錯,關羽確實有跑路的準備,實際上關於不單不感激諸葛亮的提醒,還暗恨諸葛亮多事。就像前文所說,徐晃水淹江陵還是不水淹江陵,對關羽的影響不大,沒有劉備的援軍,江陵早晚是要失陷的。


    但是,關羽卻不能容忍諸葛亮擾亂軍心,你站在城牆上瞎嘮叨什麽,有事不能偷偷稟告嗎?看把四周的兵卒嚇得,那還有守城的勇氣。


    諸葛亮被關羽一眼看的渾身一冷,但隨即反應過來,自己多嘴了。


    這也不怪諸葛亮不夠聰明,實在是不在其位,不謀其事,關羽統領全軍,諸葛亮根本就沒考慮那麽多,如果是諸葛亮自己領軍,絕對不會犯這樣的錯誤。


    關平下了城牆,關羽這才高聲喝道:“諸位不要慌張,曹軍雖然放水淹城,但我江陵城牆都是磚石所修葺,根本就不怕水侵,城內存量也十分充足,可以久守。再者,如今雨季已過,洪水必不可持久,不出半月,洪水就會消退……哈哈……徐晃這就叫作繭自縛,城外全是積水,看徐晃怎麽安營紮寨。”


    不得不說,關羽的辯才還是不錯的,顛倒黑白,硬是把司馬懿水淹江陵的妙計說成作繭自縛的臭手,言辭之間還很有說服力,幾乎騙過了絕大部分“不明2真相”的中下層軍官、兵卒。


    見到兵卒差不多鎮靜下來,關羽接著說道:“為了防止徐晃乘機攻城,各級將領要多準備火箭硫磺火油等物,撐杆(頂開戰船的竹竿)也要準備一些,有備無患……”


    關羽飛快的下達了一道道軍令,最後又將守衛城牆的責任分配出去,刑道榮駐守東北二門,馮習駐守西南二門,陳應和鮑龍二人作為輪換人選,關平掌管城內治安,諸葛亮馬良等人負責籌備輜重,關羽自己居中調度。


    可以這麽說,關羽這一連串的調動非常合理,但是,再合理的調動也是被動應對,關羽實在是想不到,司馬懿還在溝渠上安裝了三個閘門,就是這這三個閘門,給關羽帶來了滅頂之災。


    這一夜荊州兵卒過的很不安心,城牆下的洪水一直上漲,嘩嘩作響,古代的江水十分清澈,水麵在月光的照耀下,泛起幽暗的光芒,隨著洪水流動,水麵給人一種來迴搖晃的感覺,久看之下,就像城牆也要隨之傾倒一樣。


    到了第二天早上,荊州兵卒驚恐地發現,洪水已經漲至城頭下一米多高的位置了,也就是說,稱作小船的兵卒,已經可以隻直接攻打城池了。


    朝陽初升,光芒萬丈,在光線迷離的水麵上,密密麻麻的船隻出現在視線之中。


    “咚咚咚……”隆隆的戰鼓聲震碎寧靜的晨曦。


    隨著兵荊州卒奔跑唿喊,一支支羽箭落在城頭,帶來一聲聲慘唿。片刻之後,城牆上的兵卒也在關羽的指揮下開始反擊,一束束火光在城頭升起,落到曹軍的戰船之中。


    曹軍這邊是徐晃親自領兵作戰,吳蘭雷銅分列兩邊,戰船上軍旗招展,鼓聲震天,聲勢十分浩大。如果不是徐晃手中實在沒有什麽水軍,戰船都是臨時趕製的,荊州兵卒都沒有一戰的勇氣。


    但就算這樣,在羽箭交鋒過後,江陵守軍也抵擋的十分艱苦,曹軍借助水流的力量,很容易就貼近城牆,與守軍展開近身搏殺。


    刀光劍影之中,無數兵卒慘叫著落入洪水之中,沒過一炷香的時間,江陵城下就泛起一片血紅。


    “給我殺……殺……敵軍支撐不了多久,洪水馬上就要撤了。”關羽手持鋼刀,在城牆上左劈右砍,手中的鋼刀光芒閃爍,將數名曹兵斬為兩段,同時口中高聲唿喝著,拚命鼓舞著士氣。


    就在關羽拚命抵擋的時候,關平發瘋一樣衝上城牆,拉住關羽叫道:“父親,大事不好了……馮習……投降曹操,西城牆已經失陷了。”


    “什麽?”關羽一把抓住關平的衣甲,低聲喝道:“你再說一遍,馮習投降曹操了?”


    關平哭聲道:“馮習還沒打就投降了,樂進已經率領曹兵占據了西側城牆,父親,我們快撤吧。”


    不等關羽發話,關平就急聲說道:“父親,江陵受不住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我們趕緊去臨湘吧……”


    關羽兩眼通紅,厲聲道:“馮習匹夫,忘恩負義之徒。”


    罵過之後,關羽十分焦急的叫道:“怎麽走,四麵都是洪水?至今,唯有死戰而,你馬上帶人殺退樂進。”


    關平搖頭道:“來不及了,不過父親放心,我已經叫人在東門準備戰船舢板了,快走吧父親,殺退樂進也沒有用,我看現在陳應和鮑龍也不可信任了。”


    這話關平說的倒是不假,陳應和鮑龍的人品真不怎麽樣,這兩個人雖說還沒有投降曹操,但也沒上城牆幫助關羽,正帶著幾千預備隊觀望戰事呢!這兩個到不著急,想要投降,什麽時候投降都可以。


    關羽此時也反應過來,陳應和鮑龍二人沒上前助戰,怕是也有反叛的心思了,如今四麵城牆已經丟了一半,城中的預備隊也調動不動,單靠關平手中的三千兵卒,無論如何也扭轉不了敗局的,隻能長歎一聲,跟著關平下了城牆。


    關羽跑的時候也沒帶著南門的兵卒一起跑,這些奮戰的兵卒還不知道,他們已經被主將拋棄了,此時此刻,這些兵卒唯一的作用就是給關羽爭取一些逃跑的時間。


    在混亂的喊殺聲中,關羽和關平來到東門,此時關平已經叫人把一些戰船舢板投放到水中了,舢板上還準備了幾匹戰馬,倉促之間,關平的動作已經很迅速了。關羽迴頭看了一煙火繚繞的將領,縱身一躍,跳到一艘小船之上。


    第四百五十四章先殺臥龍諸葛亮


    雖然時間不多,但關平預備的船隻舢板也不算少,畢竟洪水襲來已經有一日一夜了,隻是關平沒想到,能這麽快用上逃跑的船隻而已。第一,


    關羽也不指揮兵卒劃船,就站來船頭冷冷的看著江陵城,臉色鐵青,連手指都不住的抖動著,良久才寒聲道:“馮習……你這忘恩負義的小人,竟敢背叛主公,我關羽定要將你千刀萬剮。”


    關羽碎碎叨叨的念叨,卻不知這話要是傳到馮習耳中,馮習定會大叫冤枉。“,


    最起碼,馮習就不認為自己投降曹操是忘恩負義,劉備對自己哪有什麽恩惠,雖然馮習也是個將軍,但馮習的戰功可都是在戰場上一刀一槍拚出來的,換句話說,馮習的榮華富貴是自己努力換來的,而不是劉備賜予的。


    就是現在社會也一樣,別動不動就國家培養了誰,黨2國培養了誰,要說感恩,也要感恩這片土地,感恩千千萬萬的百姓,而不是某一個政黨什麽的,其實某些政黨才需要對千千萬萬的百姓感恩呢!


    明末的張獻忠寫過一篇著名的七殺詩:天生萬物以養民,民無一善可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忠之人曰可殺!不孝之人曰可殺!不仁之人曰可殺!不義之人曰可殺!不禮不智不信人,大西王曰殺殺殺,我生不為逐鹿來,都門懶築黃金台,狀元百官都如狗,總是刀下觳觫材。傳令麾下四王子,破城不須封刀匕。山頭代天樹此碑,逆天之人立死跪亦死“”看


    現在看來,這首詩有點憤青的意思,其實張獻忠的詩中是沒有七個殺字的,那是辮子王朝的統治者為了把屠殺四川人名的汙水扣到張獻忠身上,硬生生編造出來的。


    但無論怎麽說,張獻忠的思想還是很先進的,天生萬物以養民,這句話絕對正確。


    老百姓是不靠誰誰誰活著的,養活老百姓的天地,老百姓用不著對一個政府感恩戴德,沒有政府,百姓也餓不死。


    當然,這句話亦可以反過來說,有了政府,百姓一樣餓死。


    總之,關羽認為馮習是奸詐小人,想要一殺為快,嚇得跟著關羽出逃的兵卒戰戰兢兢,不敢多言。


    對於馮習來說,一個詞就可以迴答關羽……憑什麽?


    關羽狼狽而逃,自然是瞞不過徐晃的,不過徐晃一點也沒有追殺關羽的意思。


    這不是徐晃分不出兵力來對付關羽,也不是徐晃不重視關羽,更不是徐晃看在私人交情上上放過關羽,實際山關羽能逃得如此輕鬆,和徐晃放水有很大關係。對於曹操來說,江陵是戰略要地,是必須要拿到手的,但關羽卻是一個燙手山芋,抓不得,也殺不得。


    占據了江陵之後,曹操幾乎就和劉備沒什麽聯係了,雖說與武陵郡隔江相望,但曹操手中沒什麽水軍,也並不指望渡江作戰。


    在這種情況下,殺了關羽,和劉備結下死仇並不值得。曹操更希望關羽死在李重手裏,讓劉備豁出命來來李重死拚。


    現在關羽和關平等人駕著小船逃跑,正和徐晃的心意,所以徐晃連追擊的架勢都沒擺出來,就殺進江陵安撫軍民去了。


    在徐晃的刻意放水之下,逃出江陵的不光是關羽、關平,諸葛亮、馬良等人也帶著數百人逃出生天。區別就是關羽是往東方逃,諸葛亮等人往北方逃。


    江陵的地勢有些低窪,但越往北走,地勢就越高,三十裏開外,就已經有山丘出現了。就在三十裏開外,一隊人馬駐紮在山丘之上,遙望著眼前一片汪洋。現在的洪水已經很渾濁了,上麵飄滿了雜草枯枝等物。


    馬超來到這裏並不稀奇,徐晃放水淹城之後,就有斥候快馬稟告趙雲,趙雲立即就讓馬超帶三千騎兵趕赴江陵,查看戰況。馬超急匆匆趕到江陵,一見到眼前的景象,就知道李儒的計策失敗了。


    雖說李儒的計策失敗了,但馬超也沒有小看李儒的意思,這世界就沒有百戰百勝的計謀,人家徐晃直接出大招,把江陵變成一片汪洋,斷絕交通,馬超就是想聯係江陵城中的內應,也沒有機會。


    但馬超也不能兩眼一抹黑的迴去,所以馬超立即把江陵的戰況迴饋到當陽,自己臨時駐紮下來,看看能不能查探到什麽。


    馬超正指揮兵卒建造幾艘簡陋的船隻,打算到江陵附近看看,忽然見到洪水深處人影綽綽,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個雜亂不堪的船隊衝著岸邊劃來。毫無疑問,這跟定是江陵的逃兵了,不過馬超不明白的就是,為什麽江陵逃兵明明見到自己在這裏紮營,還敢過來送死。


    難道自己最近打的仗少,威名不在了?馬超很是鬱悶的撓了撓頭。


    馬超並不知道,這些荊州逃兵真不怕他,民以食為天,他們更怕餓!自從江陵城破之後,這些兵卒就在木板上飄蕩,至今為止,已經有兩天一夜了,兩天一夜沒吃東西,是個人都受不了。


    這些逃跑的兵卒之中還有幾個大人物,諸葛亮和馬良,諸葛亮對劉備那是忠心耿耿,死心塌地的,於是諸葛亮就命令這些兵卒繞一個大圈,渡過大江前去尋找劉備。要是在平時,兵卒也不會違背諸葛亮的軍令。


    可現在不行,接連大敗之後,江州兵卒對劉備的敬畏之心已經接近於無了,再加上饑餓難耐,荊州兵卒已經十分後悔了,早知道還不如投降徐晃呢,可現在劃船迴去已經來不及了,困厄之下,兵卒已經沒什麽體力了。


    所以,嗯……投降李重也是可以的,雖說李重有過殺俘的經曆,但總比做個餓死鬼好吧。


    諸葛亮和馬良當然不會同意投降李重了,馬良還好一些,雖然也很欣賞劉備,但還沒到死心塌地的地步,所以隻是用嘴說說而已,但諸葛亮可不一樣,當即抽出寶劍,要把提議投降的兵卒斬首示眾。


    用兩個字就可以形容諸葛亮,迂腐!當然,放在諸葛亮的立場上來看,這是關於一個人的節操問題,絕無變通的可能。


    結果是顯而易見的,逃難的兵卒不可能束手就擒,諸葛亮雖說有些武藝,但也獨木難支,沒過多長時間,就被逃難的兵卒抓了起來。


    有幾個見識高遠的兵卒提議,投降李重之時,附送一個活的諸葛亮,更能討好李重,於是諸葛亮也就包住了一條小命。馬良見到逃難的兵卒當眾翻臉,也不敢多言,再也不敢提什麽忠君愛國之事了。


    逃難的兵卒將舢板小船劃到岸邊,投降了馬超,真讓馬超喜出望外。哈哈……這真是時來運轉,自己一個打醬油的,竟然把江陵文臣一網打盡了,這功勞,跟白撿的一樣。


    馬超大喜之下,當即派快馬稟告趙雲。


    由於徐晃水淹江陵,李重和李儒等人也沒再襄陽安坐,也趕到了當陽,商議一下,就和當陽的趙雲匯合,一同趕赴江陵來查看戰況,正好和馬超的信使相遇,於是李重興衝衝的先行一步,來見諸葛亮。


    必須要說明的是,李重一點招降諸葛亮的意思也沒有。


    相反,李重是抱著必殺諸葛亮的心思來的,急著趕來,李重是想近距離看看這位名震千古,卻又名副其實的臥龍先生到底是什麽樣的人物。


    如果說一開始李重對諸葛亮還有些好感的話,但自從劉備采石磯兵敗,驅逐百姓阻擋追兵開始,李重就對劉備、諸葛亮沒什麽好感了,將心比心,李重認為自己就是戰敗了,頂多是亡命天涯而已,但也不會幹出殘害百姓的事情來。


    至於什麽禮賢下士,收攏人心,這些事情李重迴去做,但也要分人,諸葛亮這種大漢死忠,不值得李重浪費時間。


    一見到諸葛亮,李重有些感歎,實際能力不說,諸葛亮的長相確實對得起他的名聲,諸葛亮長得身長八尺,麵如冠玉,頜下三縷長須,就是身為階下囚,也自有一股英姿儒雅之氣,叫人生出親近之意。


    李重一句話不說的看著諸葛亮,諸葛亮同樣一句話不說的看著李重。


    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李重啞然一下,心說自己還是有點心軟啊,就在剛才,差點生出招攬諸葛亮的心思來,這可不是打遊戲,這是現實中的爭霸天下,每一寸土地都鮮血淋漓,婦人之仁是要不得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旌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方織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方織蛛並收藏三國旌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