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會,高順和周倉也帶著兵卒趕到陣前,短暫的商議一下,四個人立即開始著手渡河攻打曹操。
曹操此時已經將大部分軍隊都撤到汶水南岸,隻留下一千餘弓箭手駐守浮橋。
出於某種原因,攻打浮橋的任務落到周倉身上,周倉硬著頭皮,帶著一千兵卒呐直奔浮橋殺去,浮橋能讓十人並肩而行,周倉自認為這個寬度雖然不足以排兵布陣,但還是勉強可以衝鋒的。
然而,就在周倉衝上橋頭的一刹那,對麵數百支羽箭激射而來,頓時嚇得周倉抱頭鼠竄。
幾百支羽箭也就能射殺幾十名兵卒而已,周倉不怕,而且周倉也不認為曹操能一直這樣封鎖橋頭,曹操的羽箭數量也是有限的。
所以周倉在出擊的時候,已經預備死傷幾百人了,但問題是……曹操射出的羽箭是火箭。周倉用屁股想,都能猜到,浮橋上肯定潑灑了火油、並且堆積了幹草、硫磺等等易燃之物。
頃刻之間,浮橋上就烈焰衝天,太史慈四人隻能眼睜著的看著曹操燒掉浮橋。
汶水之中,甘寧也看到浮橋處燃起的大火,甘寧無奈的吧嗒吧嗒嘴,隻能帶著五百兵卒迴轉北岸了。見到甘寧灰溜溜的撤退,對麵的樂進也狂笑幾聲,帶兵去見曹操複命去了。
李重也帶著大部隊掃清了曹操的殘兵,該殺的殺,該抓俘虜的抓俘虜。
清理完戰場,李重估算了一下,曹操現在手中應該還有七千人上下,自己勝局已定,立即叫來周倉甘寧,命令二人打造木排,渡河追殺曹操。
但甘寧很苦惱的稟告李重,曹操在汶水南岸設下了三座大營,將附近能渡河的位置全堵死了,想要乘坐木筏過河,最少也要準備一百個木筏,才能運送足夠的兵卒,在汶水南岸形成戰鬥力,擋住曹操的反撲。
同時,出於對曹操人品的考慮,甘寧認為,一定要做好此次火燒木筏的準備,這樣一來,多多少少都要給木排做點防箭、防火準備,比如要在木筏上豎起木板,上麵蒙上熟牛皮之類的。
捏著指頭算了一下,甘寧認為,沒有兩天時間,根本準備不好這些東西。
李重仔細想了想,覺得甘寧說的很有道理,現在勝局已定,實在不應該冒險渡河,還是穩妥為上。
於是接下來的兩天,李重隻能在營中幹等了,當然,李重也不是無所事事,處理處理軍務,調戲一下小蘿莉孫尚香,雖然軍中條件不好,不適合一親芳澤,但逞手足之欲還是沒問題的,總體來說,李重的日子過的還算充實。
到了第三天清晨,甘寧前來複命,聲稱渡河的木筏已經準備妥當,請李重定奪。
本來李重是打算立即渡河追殺曹操的,但很不幸,現在是盛夏時節,刮的是東南風,不利於渡河作戰。
李重轉念一想,也不差這半天時間了,到了傍晚,東南風就會轉變為東風,到那時再渡河也不遲,能減少一點損失總是好的!
不出所料,到了傍晚,風向果真變為東風,李重一聲令下,甘寧和周倉帶著兩千兵卒乘坐木筏,直奔汶水南岸而去。
這是李重的第一次水戰,再怎麽重視也不為過,所以大大小小的將領謀士都聚集到河岸邊。一眼望去,河岸邊旌旗招展,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甘寧和周倉兩個人更是憋著勁準備大幹一場,兩個人都身披重鎧,腰帶雙刀,身邊放著彎弓羽箭,一副殺氣騰騰的模樣。見到甘寧準備妥當,李重大手一揮,戰鼓齊鳴,甘寧和周倉帶著兩千兵卒豎起擋箭的木板,劃動木筏,直奔汶水北岸而去。
李重沒有偷襲的打算,現在無論在那方麵,李重都占絕絕對優勢,再玩什麽偷襲、夜渡的話實在是畫蛇添足,真要是被曹操埋伏一把,就得不償失了。所以李重這次渡河行動可以說是大張旗鼓,根本就沒有瞞過曹操的意思。
第三百二十一章真到假時假亦真
河北兵卒吭哧吭哧的劃動船槳,推動木筏緩緩前行,離開汶水北岸,橫渡汶水。
出乎意料的是,李重這邊大張旗鼓,曹操那邊卻沒有半點抵擋的意思,唯一的動靜就是在李重的兵卒剛渡河的時候,曹操的大營裏出來一個賊頭鼠腦的兵卒,到河岸邊查看一下,然後就撒腿跑迴曹營了。
李重用望遠鏡看的真切,心道曹操的斥候也太寒酸一點了吧,怎麽說你也弄匹戰馬騎乘不是。
甘寧彎弓搭箭,瞄了好久,也沒射出羽箭。倒不是甘寧怕射不中,丟了麵子,而是甘寧覺得射死這名曹軍斥候也沒什麽用,曹操不會不設下暗哨的,莫不如靜觀其變好一些。
可左等右等,也沒見到曹兵出來,甘寧和廖化帶著兩千兵卒懷著對未知的恐懼,戰戰兢兢的上了河岸。
一到河岸之上,甘寧立即大唿小叫的布置軍陣,防止曹軍反撲。為了穩妥起見,甘寧還拖上岸十幾個木筏,當做防禦工事使用。
布置好防禦工事,甘寧這才派人乘坐木筏迴轉北岸,運送兵卒過河。
晚風習習,河岸邊靜悄悄的,隻有樹葉晃動和汶水流動的聲響交織在一起,聽上去心曠神怡。
一抹餘暉映紅天際,紅霞滿天,夕陽之下,曹操的大營依舊聲息全無,隻有軍旗在晚風中晃動不已。
甘寧等了好一會,終於按捺不住了,派了一名斥候前去查看。
這是一個九死一生的任務,這一路上肯定有無數暗哨關卡,明槍暗箭,但斥候在甘寧的威逼之下,隻得硬著頭皮前去曹操的大營。
甘寧派出的斥候很有心眼,盤算了一下,覺得還是明目張膽的前去為妙,這樣一來,還有被曹軍活捉的可能,要是偷偷摸摸摸上去,就等著被暗箭射死吧。於是,在眾人難以置信的眼神中,甘寧派出的斥候大搖大擺的走進曹營。
大約過了一刻鍾,甘寧派出的斥候滿麵春風的出了曹營,來到甘寧身邊,滿臉喜色的說道:“迴稟將軍,曹營之中空無一人。”
“什麽?”甘寧擰著眉頭問道:“那為什麽曹營之中沒有飛鳥落下。”
這是一個軍事常識,如果軍營中無人的話,就會有不少飛鳥選擇在軍營中過夜,一到傍晚,就會出現飛鳥歸巢的景象,相隔數裏,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斥候飛快地答道:“小人在軍營之中仔細查探過,曹營之中的鍋灶大約夠十餘人使用,另外,根據曹營的人際,小人推斷曹營之中隻有十餘人驅趕飛鳥,可能是將軍帶兵渡河,嚇走了他們。”
“嗯!”甘寧點了點頭,這個推斷合理一些,想來是曹操部下的疑兵之計。但甘寧還是覺得穩妥為妙,又派了十個兵卒前去驗證一下。
片刻之後,十名兵卒也都腰包鼓鼓的迴來了,想來是在曹營之中得到了不少好處,於是剩下的兵卒都眼巴巴的看著甘寧,也想上去分一杯羹。
在有機會的情況下,甘寧當然不介意照顧一下嫡係兵卒,給李重報信之後,帶著兩千兵卒衝入曹營之中。
半個時辰之後,李重也帶領一眾文武來到曹操的軍營,進了曹營,李重第一件事就是命令步卒重新修建浮橋,嗯……這次要修兩個。緊接著李重又派遣兵卒去曹操的另外兩個大營查看。
雖說李重有十層的把握,另外兩個軍營也是空的,但李重也不敢不派人查看。另外,李重也立即派人去追逃散的曹兵了,這次渡河,李重多多少少還是帶過來一些戰馬的。
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其他兩個大營也空無一人,不過派出的騎兵2運氣不錯,不到一個時辰,就抓迴來一個倒黴的曹兵。
李重立即審問俘虜的曹兵,還沒用刀子恐嚇,曹兵就竹筒倒豆子一般把事情的經過講述一遍。
事情是這樣的,一過河,曹操就挑選了幾十名兵卒,命令他們駐守大營,已沒什麽任務,每日驅趕飛鳥,點燃一些爐灶即可。曹操還安慰了這些兵卒幾句,聲稱李重絕對不會遷怒於這些小人物,不會要他們的小命。
對於這一點,曹兵到不認為曹操會騙他們,在這些小兵的眼裏,李重和曹操都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根本看不上自己。末了,被俘虜的曹兵還加了一句:“曹丞相說了,無論誰被抓住,都不用嘴硬,將軍問什麽,就答什麽。”
聽完了曹兵的講述,李重也沒難為他,就跟小兵想的一樣,李重是大人物了,不會跟他們一般見識,就是爭,也隻能和曹操一個人鬥氣了,和其餘人鬥氣,無論輸贏都丟麵皮。
於是李重揮手讓人把曹兵帶了下去,也不能浪費,曹軍的俘虜收編一下還是可以用的。
接下來的一天,李重修建浮橋,調運糧草,聚集兵卒,忙得不亦悅乎。
很快,李重的大營中就聚集了三萬兵卒,安頓好後方,李重立即帶領三萬大軍南下。
這一路上沒有什麽城池能阻礙李重進兵了,不到兩日,李重就攻克了瑕丘、魯縣,再臨泗水戰場。沿著灞水南下,就是任城國的治所所在,任城縣,也就是李重這次軍事行動的最終目標。
到達樊縣的時候,李重已經將散落的兵卒全部聚攏完畢,大約有三萬五千人,這三萬五千人都是精銳兵卒,戰鬥力得以保證,再加上招募的炮灰部隊,李重手中的軍隊再次超過五萬人。
五萬大軍攻打一個縣城自然沒有什麽難度,一鼓之下,李重就攻下了樊縣。攻下了樊縣,李重就要著手準備事先製定的一係列軍事計劃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攻打濮陽了,李重給太史慈撥了一萬五千精兵,並派陳宮、程武等人相輔,二人一路向西,途徑巨野,運城,鄄城等地,直奔濮陽,為了能順利的攻下並駐守濮陽,李重讓太史慈沿途再征兵一萬,增加實力。
太史慈領命,帶著一萬五千人浩浩蕩蕩殺奔濮陽去了,李重這才著手準備攻打任城一事。
首先要做的自然是派遣斥候前去任城查看曹軍的布防,任城距離樊縣不過百裏,兩日之後,派出的斥候(細作)就陸陸續續的迴到樊縣。
出乎意料的是,曹操並沒有死守任城的意思,駐守任城的也不是徐晃、夏侯惇之類的名將,而是名不見經傳的張既和徐庶,依照斥候推斷,任城之內的守軍絕對不會超過五千人。
李重聽過之後,既驚喜又有些忐忑,驚喜的是曹操讓出任城的意圖十分明顯,忐忑的是徐庶徐元直這個人。徐庶在三國時期可是一個流星般閃耀的人物,初上戰場就破了曹操的八門金鎖陣,又一把火燒的夏侯惇焦頭爛額,可謂是一戰成名。
但緊接著,荀攸就用徐庶的母親誆騙了徐庶,但從那之後,徐庶就沉寂下來,漸漸被人所遺忘。別人忘了徐庶可以,但是李重可不敢忘,在這大好形勢下,萬一被徐庶咬上一口,就欲哭無淚了。
於是李重也不敢急於進兵,先派甘寧和廖化帶兵五千駐守糧道,又打造了一些攻城武器,讓趙雲、周倉打造木筏裝載,帶兵三千,沿著灞水順流直下。又留下高順帶兵兩千駐守樊縣,李重這才率領兩萬五千大軍直撲任城。
不過分派完畢,李重這才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手裏沒有猛將壓陣了。李重手下的一流武將有張遼、趙雲、太史慈、高覽、甘寧五人,這已經不少了,但現在高覽戰死,其餘四人都有任務在身,李重一時間陷入無人可用的地步。
不要小看了猛將的作用,猛將雖然不一定能扭轉戰局,但某些時候,猛將卻能極大的打擊敵軍士氣。
比如張遼威震逍遙津,樂進一刀斬斷宋謙、宋濂的刀杆一事,嚇得孫權狼狽而逃,再也沒敢挑釁張遼。
如果孫權手下有猛將壓陣,絕對不會落到如此下場。
正當李重苦惱之際,運氣又一次降臨到李重身上,行軍的途中,兵卒前來稟告,有一個叫魏延的人前來投奔,據魏延聲稱,此人和甘寧相識。(這段有伏筆,看曹操下邳大戰呂布的那段)
李重大喜,急忙叫人帶魏延過來。李重非常清楚,如果說三國時期最被低估的人物,就非魏延莫屬了。
魏延大約出生在180年上下,死於234年,李重對魏延的了解大多數來自《三國演義》,而不是《三國誌》《後漢書》等曆史書籍。但對於魏延腦後有反骨一事,李重是嗤之以鼻的,李重更願意相信諸葛亮是妒忌魏延的軍事才能,你諸葛亮真有那麽大的能耐,會相麵,怎麽就看不出馬謖是個二百五呢。
另外,李重還發現一個問題,就是諸葛亮並沒有傳說的那麽可怕、神奇,劉備現在雖然形勢不錯,但根據細作探查得知,劉備攻打孫策所取得的勝利,其中大多數都是劉備自己的功勞,而不是諸葛亮出謀劃策。
當然,最重要的是李重並不怕魏延謀反什麽的,兵卒都是李重自己的,魏延就是想謀反,也沒人響應,再者說,趙雲和太史慈完全壓得住魏延。
李重也不怕魏延一刀砍了自己,他又不是用魏延做保鏢。
補充一下,李重現在的保鏢是孫尚香。
第三百二十二章意料之外的勝利
……
魏延身穿單衣,單膝跪在李重麵前,低著頭,姿態恭謹之極。
李重翻身下了戰馬,圍著魏延轉了好幾圈,這才嗬嗬一笑,來到魏延麵前,將魏延托付起來。
眾人都有些不解,李重到底在看什麽,魏延也不是美女啊!幾個眼睛尖的人更是發現,李重對魏延的後腦很是注意。而最為緊張的就是魏延了,李重一聲冷笑,笑的魏延心裏直發毛。
這不是魏延膽小,在古代,階級差距很大,當然,現在也更大。而且古代很少有人恃才傲物,平民百姓推崇的是學得文武藝,貨於帝王家,所以魏延非常在意李重對自己的看法。
另外,李重這些年威嚴日重,也壓得魏延喘不過氣來。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人是身處高位,自然而然會帶上讓人信服的氣息,權力越大,這種氣息就越強大。還有一種說法叫相由心生,也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此外,李重南征北戰,戰無不勝,此刻更剛戰敗曹操,攜席卷天下的氣勢,不是一個武人所能抵擋的。
魏延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李重笑的是羅大大胡編亂造,在《三國演義》中描寫魏延腦後有反骨一事。
李重轉來轉去,也就是想看看反骨這東西到底是神馬東西,但李重很快就發現,就算魏延真有反骨,他也看不到,不光他看不到,諸葛亮一樣看不到。
道理很簡單,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古代人是不剪頭的,想一想,魏延的頭發有多長,盤在腦後有多厚,還怎麽看反骨,特麽的反骨長在脖子上啊。
“汝就是魏延……魏文長?”李重明知故問。
魏延急忙抬頭說道:“小人正是魏延,義陽人士,特來投奔晉陽侯,請晉陽侯收錄。”
李重笑道:“聽聞你與甘寧相識,說說是怎麽迴事。”
魏延心裏非常清楚,李重已經有接納自己的意思了,不然的話,不會問的這麽清楚,急忙將經過仔細講述一遍。其實也沒什麽講的,魏延和甘寧就不是很熟,隻是相互知道名字而已。
聽過魏延的話,李重點了點頭,魏延的話不會有假,畢竟要是編瞎話的話,太容易被揭穿了,隻是李重還有一點不明白,於是問道:“魏延,依照你的訴說,你應該在劉玄德帳下任事,為何前來投奔本侯呢?”
魏延飛快的答道:“小人本在劉玄德帳下聽令,因功升至牙門將,但如今劉備帳下新添一人,複姓諸葛,單名一個亮字,此人與向來與魏延不和,而劉玄德又寵信諸葛亮,魏延恐為其所害,故前來投奔晉陽侯。”
“尼瑪的……應為這個?”李重差點沒罵出聲來,但李重並不認為魏延說假話,沒有個必要。
不過李重還是要問清楚再說:“魏延,你口中的諸葛亮才智如何?”
魏延仔細的想了想,這才慢慢答道:“不瞞主公,諸葛亮這人雖說不通武藝,但才智過人,魏延不及也?”
“哦……那諸葛亮為什麽與你不和?”李重奇怪的問道,他本以為諸葛亮嫉妒魏延的才能呢。
魏延苦笑道:“小人也不知,大概是……就看魏延不順眼吧!”
這是一個不是理由的理由,就看你不順眼,需要理由嗎?但李重也認同了魏延的說法。畢竟在李重所知的曆史中,魏延從頭至尾也沒有謀反的意思,隻是不願意服從死諸葛亮的安排而已。
總之,魏延死的很冤,原因就是諸葛亮看他不順眼而已。
不過李重也很想知道,魏延為什麽會選擇投靠自己,而不是投靠曹操,孫策就不用選了,是個人都知道,孫策死定了。
魏延毫不猶豫的說道:“迴稟晉陽侯,天下間,魏延最敬佩的就是曹孟德、劉玄德還有晉陽侯三人,其餘諸侯皆碌碌之輩。曹孟德哪裏無人引薦,魏延與甘寧相識,自然前來投奔晉陽侯了。”
曹操此時已經將大部分軍隊都撤到汶水南岸,隻留下一千餘弓箭手駐守浮橋。
出於某種原因,攻打浮橋的任務落到周倉身上,周倉硬著頭皮,帶著一千兵卒呐直奔浮橋殺去,浮橋能讓十人並肩而行,周倉自認為這個寬度雖然不足以排兵布陣,但還是勉強可以衝鋒的。
然而,就在周倉衝上橋頭的一刹那,對麵數百支羽箭激射而來,頓時嚇得周倉抱頭鼠竄。
幾百支羽箭也就能射殺幾十名兵卒而已,周倉不怕,而且周倉也不認為曹操能一直這樣封鎖橋頭,曹操的羽箭數量也是有限的。
所以周倉在出擊的時候,已經預備死傷幾百人了,但問題是……曹操射出的羽箭是火箭。周倉用屁股想,都能猜到,浮橋上肯定潑灑了火油、並且堆積了幹草、硫磺等等易燃之物。
頃刻之間,浮橋上就烈焰衝天,太史慈四人隻能眼睜著的看著曹操燒掉浮橋。
汶水之中,甘寧也看到浮橋處燃起的大火,甘寧無奈的吧嗒吧嗒嘴,隻能帶著五百兵卒迴轉北岸了。見到甘寧灰溜溜的撤退,對麵的樂進也狂笑幾聲,帶兵去見曹操複命去了。
李重也帶著大部隊掃清了曹操的殘兵,該殺的殺,該抓俘虜的抓俘虜。
清理完戰場,李重估算了一下,曹操現在手中應該還有七千人上下,自己勝局已定,立即叫來周倉甘寧,命令二人打造木排,渡河追殺曹操。
但甘寧很苦惱的稟告李重,曹操在汶水南岸設下了三座大營,將附近能渡河的位置全堵死了,想要乘坐木筏過河,最少也要準備一百個木筏,才能運送足夠的兵卒,在汶水南岸形成戰鬥力,擋住曹操的反撲。
同時,出於對曹操人品的考慮,甘寧認為,一定要做好此次火燒木筏的準備,這樣一來,多多少少都要給木排做點防箭、防火準備,比如要在木筏上豎起木板,上麵蒙上熟牛皮之類的。
捏著指頭算了一下,甘寧認為,沒有兩天時間,根本準備不好這些東西。
李重仔細想了想,覺得甘寧說的很有道理,現在勝局已定,實在不應該冒險渡河,還是穩妥為上。
於是接下來的兩天,李重隻能在營中幹等了,當然,李重也不是無所事事,處理處理軍務,調戲一下小蘿莉孫尚香,雖然軍中條件不好,不適合一親芳澤,但逞手足之欲還是沒問題的,總體來說,李重的日子過的還算充實。
到了第三天清晨,甘寧前來複命,聲稱渡河的木筏已經準備妥當,請李重定奪。
本來李重是打算立即渡河追殺曹操的,但很不幸,現在是盛夏時節,刮的是東南風,不利於渡河作戰。
李重轉念一想,也不差這半天時間了,到了傍晚,東南風就會轉變為東風,到那時再渡河也不遲,能減少一點損失總是好的!
不出所料,到了傍晚,風向果真變為東風,李重一聲令下,甘寧和周倉帶著兩千兵卒乘坐木筏,直奔汶水南岸而去。
這是李重的第一次水戰,再怎麽重視也不為過,所以大大小小的將領謀士都聚集到河岸邊。一眼望去,河岸邊旌旗招展,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甘寧和周倉兩個人更是憋著勁準備大幹一場,兩個人都身披重鎧,腰帶雙刀,身邊放著彎弓羽箭,一副殺氣騰騰的模樣。見到甘寧準備妥當,李重大手一揮,戰鼓齊鳴,甘寧和周倉帶著兩千兵卒豎起擋箭的木板,劃動木筏,直奔汶水北岸而去。
李重沒有偷襲的打算,現在無論在那方麵,李重都占絕絕對優勢,再玩什麽偷襲、夜渡的話實在是畫蛇添足,真要是被曹操埋伏一把,就得不償失了。所以李重這次渡河行動可以說是大張旗鼓,根本就沒有瞞過曹操的意思。
第三百二十一章真到假時假亦真
河北兵卒吭哧吭哧的劃動船槳,推動木筏緩緩前行,離開汶水北岸,橫渡汶水。
出乎意料的是,李重這邊大張旗鼓,曹操那邊卻沒有半點抵擋的意思,唯一的動靜就是在李重的兵卒剛渡河的時候,曹操的大營裏出來一個賊頭鼠腦的兵卒,到河岸邊查看一下,然後就撒腿跑迴曹營了。
李重用望遠鏡看的真切,心道曹操的斥候也太寒酸一點了吧,怎麽說你也弄匹戰馬騎乘不是。
甘寧彎弓搭箭,瞄了好久,也沒射出羽箭。倒不是甘寧怕射不中,丟了麵子,而是甘寧覺得射死這名曹軍斥候也沒什麽用,曹操不會不設下暗哨的,莫不如靜觀其變好一些。
可左等右等,也沒見到曹兵出來,甘寧和廖化帶著兩千兵卒懷著對未知的恐懼,戰戰兢兢的上了河岸。
一到河岸之上,甘寧立即大唿小叫的布置軍陣,防止曹軍反撲。為了穩妥起見,甘寧還拖上岸十幾個木筏,當做防禦工事使用。
布置好防禦工事,甘寧這才派人乘坐木筏迴轉北岸,運送兵卒過河。
晚風習習,河岸邊靜悄悄的,隻有樹葉晃動和汶水流動的聲響交織在一起,聽上去心曠神怡。
一抹餘暉映紅天際,紅霞滿天,夕陽之下,曹操的大營依舊聲息全無,隻有軍旗在晚風中晃動不已。
甘寧等了好一會,終於按捺不住了,派了一名斥候前去查看。
這是一個九死一生的任務,這一路上肯定有無數暗哨關卡,明槍暗箭,但斥候在甘寧的威逼之下,隻得硬著頭皮前去曹操的大營。
甘寧派出的斥候很有心眼,盤算了一下,覺得還是明目張膽的前去為妙,這樣一來,還有被曹軍活捉的可能,要是偷偷摸摸摸上去,就等著被暗箭射死吧。於是,在眾人難以置信的眼神中,甘寧派出的斥候大搖大擺的走進曹營。
大約過了一刻鍾,甘寧派出的斥候滿麵春風的出了曹營,來到甘寧身邊,滿臉喜色的說道:“迴稟將軍,曹營之中空無一人。”
“什麽?”甘寧擰著眉頭問道:“那為什麽曹營之中沒有飛鳥落下。”
這是一個軍事常識,如果軍營中無人的話,就會有不少飛鳥選擇在軍營中過夜,一到傍晚,就會出現飛鳥歸巢的景象,相隔數裏,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斥候飛快地答道:“小人在軍營之中仔細查探過,曹營之中的鍋灶大約夠十餘人使用,另外,根據曹營的人際,小人推斷曹營之中隻有十餘人驅趕飛鳥,可能是將軍帶兵渡河,嚇走了他們。”
“嗯!”甘寧點了點頭,這個推斷合理一些,想來是曹操部下的疑兵之計。但甘寧還是覺得穩妥為妙,又派了十個兵卒前去驗證一下。
片刻之後,十名兵卒也都腰包鼓鼓的迴來了,想來是在曹營之中得到了不少好處,於是剩下的兵卒都眼巴巴的看著甘寧,也想上去分一杯羹。
在有機會的情況下,甘寧當然不介意照顧一下嫡係兵卒,給李重報信之後,帶著兩千兵卒衝入曹營之中。
半個時辰之後,李重也帶領一眾文武來到曹操的軍營,進了曹營,李重第一件事就是命令步卒重新修建浮橋,嗯……這次要修兩個。緊接著李重又派遣兵卒去曹操的另外兩個大營查看。
雖說李重有十層的把握,另外兩個軍營也是空的,但李重也不敢不派人查看。另外,李重也立即派人去追逃散的曹兵了,這次渡河,李重多多少少還是帶過來一些戰馬的。
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其他兩個大營也空無一人,不過派出的騎兵2運氣不錯,不到一個時辰,就抓迴來一個倒黴的曹兵。
李重立即審問俘虜的曹兵,還沒用刀子恐嚇,曹兵就竹筒倒豆子一般把事情的經過講述一遍。
事情是這樣的,一過河,曹操就挑選了幾十名兵卒,命令他們駐守大營,已沒什麽任務,每日驅趕飛鳥,點燃一些爐灶即可。曹操還安慰了這些兵卒幾句,聲稱李重絕對不會遷怒於這些小人物,不會要他們的小命。
對於這一點,曹兵到不認為曹操會騙他們,在這些小兵的眼裏,李重和曹操都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根本看不上自己。末了,被俘虜的曹兵還加了一句:“曹丞相說了,無論誰被抓住,都不用嘴硬,將軍問什麽,就答什麽。”
聽完了曹兵的講述,李重也沒難為他,就跟小兵想的一樣,李重是大人物了,不會跟他們一般見識,就是爭,也隻能和曹操一個人鬥氣了,和其餘人鬥氣,無論輸贏都丟麵皮。
於是李重揮手讓人把曹兵帶了下去,也不能浪費,曹軍的俘虜收編一下還是可以用的。
接下來的一天,李重修建浮橋,調運糧草,聚集兵卒,忙得不亦悅乎。
很快,李重的大營中就聚集了三萬兵卒,安頓好後方,李重立即帶領三萬大軍南下。
這一路上沒有什麽城池能阻礙李重進兵了,不到兩日,李重就攻克了瑕丘、魯縣,再臨泗水戰場。沿著灞水南下,就是任城國的治所所在,任城縣,也就是李重這次軍事行動的最終目標。
到達樊縣的時候,李重已經將散落的兵卒全部聚攏完畢,大約有三萬五千人,這三萬五千人都是精銳兵卒,戰鬥力得以保證,再加上招募的炮灰部隊,李重手中的軍隊再次超過五萬人。
五萬大軍攻打一個縣城自然沒有什麽難度,一鼓之下,李重就攻下了樊縣。攻下了樊縣,李重就要著手準備事先製定的一係列軍事計劃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攻打濮陽了,李重給太史慈撥了一萬五千精兵,並派陳宮、程武等人相輔,二人一路向西,途徑巨野,運城,鄄城等地,直奔濮陽,為了能順利的攻下並駐守濮陽,李重讓太史慈沿途再征兵一萬,增加實力。
太史慈領命,帶著一萬五千人浩浩蕩蕩殺奔濮陽去了,李重這才著手準備攻打任城一事。
首先要做的自然是派遣斥候前去任城查看曹軍的布防,任城距離樊縣不過百裏,兩日之後,派出的斥候(細作)就陸陸續續的迴到樊縣。
出乎意料的是,曹操並沒有死守任城的意思,駐守任城的也不是徐晃、夏侯惇之類的名將,而是名不見經傳的張既和徐庶,依照斥候推斷,任城之內的守軍絕對不會超過五千人。
李重聽過之後,既驚喜又有些忐忑,驚喜的是曹操讓出任城的意圖十分明顯,忐忑的是徐庶徐元直這個人。徐庶在三國時期可是一個流星般閃耀的人物,初上戰場就破了曹操的八門金鎖陣,又一把火燒的夏侯惇焦頭爛額,可謂是一戰成名。
但緊接著,荀攸就用徐庶的母親誆騙了徐庶,但從那之後,徐庶就沉寂下來,漸漸被人所遺忘。別人忘了徐庶可以,但是李重可不敢忘,在這大好形勢下,萬一被徐庶咬上一口,就欲哭無淚了。
於是李重也不敢急於進兵,先派甘寧和廖化帶兵五千駐守糧道,又打造了一些攻城武器,讓趙雲、周倉打造木筏裝載,帶兵三千,沿著灞水順流直下。又留下高順帶兵兩千駐守樊縣,李重這才率領兩萬五千大軍直撲任城。
不過分派完畢,李重這才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手裏沒有猛將壓陣了。李重手下的一流武將有張遼、趙雲、太史慈、高覽、甘寧五人,這已經不少了,但現在高覽戰死,其餘四人都有任務在身,李重一時間陷入無人可用的地步。
不要小看了猛將的作用,猛將雖然不一定能扭轉戰局,但某些時候,猛將卻能極大的打擊敵軍士氣。
比如張遼威震逍遙津,樂進一刀斬斷宋謙、宋濂的刀杆一事,嚇得孫權狼狽而逃,再也沒敢挑釁張遼。
如果孫權手下有猛將壓陣,絕對不會落到如此下場。
正當李重苦惱之際,運氣又一次降臨到李重身上,行軍的途中,兵卒前來稟告,有一個叫魏延的人前來投奔,據魏延聲稱,此人和甘寧相識。(這段有伏筆,看曹操下邳大戰呂布的那段)
李重大喜,急忙叫人帶魏延過來。李重非常清楚,如果說三國時期最被低估的人物,就非魏延莫屬了。
魏延大約出生在180年上下,死於234年,李重對魏延的了解大多數來自《三國演義》,而不是《三國誌》《後漢書》等曆史書籍。但對於魏延腦後有反骨一事,李重是嗤之以鼻的,李重更願意相信諸葛亮是妒忌魏延的軍事才能,你諸葛亮真有那麽大的能耐,會相麵,怎麽就看不出馬謖是個二百五呢。
另外,李重還發現一個問題,就是諸葛亮並沒有傳說的那麽可怕、神奇,劉備現在雖然形勢不錯,但根據細作探查得知,劉備攻打孫策所取得的勝利,其中大多數都是劉備自己的功勞,而不是諸葛亮出謀劃策。
當然,最重要的是李重並不怕魏延謀反什麽的,兵卒都是李重自己的,魏延就是想謀反,也沒人響應,再者說,趙雲和太史慈完全壓得住魏延。
李重也不怕魏延一刀砍了自己,他又不是用魏延做保鏢。
補充一下,李重現在的保鏢是孫尚香。
第三百二十二章意料之外的勝利
……
魏延身穿單衣,單膝跪在李重麵前,低著頭,姿態恭謹之極。
李重翻身下了戰馬,圍著魏延轉了好幾圈,這才嗬嗬一笑,來到魏延麵前,將魏延托付起來。
眾人都有些不解,李重到底在看什麽,魏延也不是美女啊!幾個眼睛尖的人更是發現,李重對魏延的後腦很是注意。而最為緊張的就是魏延了,李重一聲冷笑,笑的魏延心裏直發毛。
這不是魏延膽小,在古代,階級差距很大,當然,現在也更大。而且古代很少有人恃才傲物,平民百姓推崇的是學得文武藝,貨於帝王家,所以魏延非常在意李重對自己的看法。
另外,李重這些年威嚴日重,也壓得魏延喘不過氣來。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人是身處高位,自然而然會帶上讓人信服的氣息,權力越大,這種氣息就越強大。還有一種說法叫相由心生,也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此外,李重南征北戰,戰無不勝,此刻更剛戰敗曹操,攜席卷天下的氣勢,不是一個武人所能抵擋的。
魏延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李重笑的是羅大大胡編亂造,在《三國演義》中描寫魏延腦後有反骨一事。
李重轉來轉去,也就是想看看反骨這東西到底是神馬東西,但李重很快就發現,就算魏延真有反骨,他也看不到,不光他看不到,諸葛亮一樣看不到。
道理很簡單,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古代人是不剪頭的,想一想,魏延的頭發有多長,盤在腦後有多厚,還怎麽看反骨,特麽的反骨長在脖子上啊。
“汝就是魏延……魏文長?”李重明知故問。
魏延急忙抬頭說道:“小人正是魏延,義陽人士,特來投奔晉陽侯,請晉陽侯收錄。”
李重笑道:“聽聞你與甘寧相識,說說是怎麽迴事。”
魏延心裏非常清楚,李重已經有接納自己的意思了,不然的話,不會問的這麽清楚,急忙將經過仔細講述一遍。其實也沒什麽講的,魏延和甘寧就不是很熟,隻是相互知道名字而已。
聽過魏延的話,李重點了點頭,魏延的話不會有假,畢竟要是編瞎話的話,太容易被揭穿了,隻是李重還有一點不明白,於是問道:“魏延,依照你的訴說,你應該在劉玄德帳下任事,為何前來投奔本侯呢?”
魏延飛快的答道:“小人本在劉玄德帳下聽令,因功升至牙門將,但如今劉備帳下新添一人,複姓諸葛,單名一個亮字,此人與向來與魏延不和,而劉玄德又寵信諸葛亮,魏延恐為其所害,故前來投奔晉陽侯。”
“尼瑪的……應為這個?”李重差點沒罵出聲來,但李重並不認為魏延說假話,沒有個必要。
不過李重還是要問清楚再說:“魏延,你口中的諸葛亮才智如何?”
魏延仔細的想了想,這才慢慢答道:“不瞞主公,諸葛亮這人雖說不通武藝,但才智過人,魏延不及也?”
“哦……那諸葛亮為什麽與你不和?”李重奇怪的問道,他本以為諸葛亮嫉妒魏延的才能呢。
魏延苦笑道:“小人也不知,大概是……就看魏延不順眼吧!”
這是一個不是理由的理由,就看你不順眼,需要理由嗎?但李重也認同了魏延的說法。畢竟在李重所知的曆史中,魏延從頭至尾也沒有謀反的意思,隻是不願意服從死諸葛亮的安排而已。
總之,魏延死的很冤,原因就是諸葛亮看他不順眼而已。
不過李重也很想知道,魏延為什麽會選擇投靠自己,而不是投靠曹操,孫策就不用選了,是個人都知道,孫策死定了。
魏延毫不猶豫的說道:“迴稟晉陽侯,天下間,魏延最敬佩的就是曹孟德、劉玄德還有晉陽侯三人,其餘諸侯皆碌碌之輩。曹孟德哪裏無人引薦,魏延與甘寧相識,自然前來投奔晉陽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