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左思右想之後,袁譚還是決定投降了。從內心深處來講,袁譚是不想投降的,但袁譚知道,現在不投降不行了,原因就是辛毗辛佐治,辛評仲治的弟弟,主降派的代表。


    辛評兄弟都是在韓馥手下投降過來的,袁紹能占據冀州辛評兄弟功不可沒,但同樣,辛評兄弟在軍中的影響力也很大,一言一行,都能影響到軍心。


    袁譚不怕死,如果沒有別的原因,他原因賭一把,賭自己能守到劉表孫策出兵的時候,但那需要城內的軍民萬眾一心,很可惜,辛毗已經動搖軍心了。


    也許袁譚的兵卒很忠心,原以為袁譚賣命,但是辛毗一攪合,那就不一定了,人都有比較之心,兵卒一定會這麽想:你辛毗是袁譚的心腹,都不願意為袁譚效死,那我們更不願意了。


    所以袁譚沉思良久,終於歎了口氣,語氣沉重的說道:“諸位對我袁家忠心耿耿,我袁譚心裏清楚,但如今大兵壓境,李子悔,張文遠南北夾擊南皮,南皮外無援兵,實在是難以久守……我袁譚死不足惜,但連累了眾位的身家性命,就是到九泉之下,也沒有麵目見先父。”


    說到這裏,袁譚擠出幾滴眼淚,悲聲道:“諸位還是開成投降張文遠吧,我不會怪罪諸位的!”


    袁譚話音一落,大堂之中眾人齊齊跪倒在地,審配、辛評更是以頭搶地,泣聲道:“主公萬萬不可啊……想老主公南征北戰,嘔心瀝血才打下這片基業,不能毀於主公之手啊,大公子萬萬不能投降了曹孟德阿。”


    袁譚聽的心中酸楚,卻強行忍住悲聲,隻是麵皮抽動,默然不語。


    見到袁譚似有愧色,審配高聲唿道:“主公,審配願意帶領八百死士,衝擊敵營,打通突圍通道。”


    辛評也高聲喊道:“屬下誓死護衛主公突圍……”


    “哼……”袁譚忽然冷哼一聲,狠狠的瞪著二人說道:“我意已決,難道你二人還想抗命不成?”


    辛評還想要說些什麽,審配卻立即答道:“屬下……不敢……”緊接著就伏在地上,淚流滿麵。


    辛評有些奇怪的看了審配一眼,也大哭著伏在地上。


    這是一個個下下的動作,除了他們二人根本就沒人注意到這一點,反而鬆了一口氣,他們不願意承擔投降的罵名,但是袁譚主動投降就不一樣了,懦弱怕死的那是袁譚,可不是我們……我們還打算……誓死一戰呢!


    當然,為了表現心中的不屈,這些人還是要痛哭一場的,其中哭的最有深度、最悲傷的一定就是辛毗了。


    袁譚投降可是大事,張遼自己不敢做主,急忙派人快馬稟告曹操。


    那麽接下來的幾天,戰場就十分平靜了,張遼也不敢再進攻了,也不差這幾天,萬一……萬一戰事不順,折損了士氣,袁譚再不投降了,自己的罪過也就大了。


    許昌的曹操接到張遼的軍情,知道袁譚要投降自己,自然非常高興,看了一遍辛毗代寫的降書,曹操眼圈也有些發紅,袁譚口述的降書很感人,著重描述了一番曹操和袁紹的交情,又寫了一些和曹操見麵的細節……總之就是以情動人。


    曹操是梟雄,奸雄,但曹操也是血肉之軀,也是有感情的人,看了袁譚的降書心中也十分難受,再一想自己和袁紹的交情,心中也感到十分酸楚,想一想本初知道自己如此逼迫他的子嗣,在地下會不會埋怨我呢?


    在勝局已定的情況下,曹操的感性上來了,長歎一聲,說了句:我對不起本初啊!就開始給張遼迴信。


    曹操給張遼迴信的大致意思是這樣的:袁譚要是真心投降,你一定要以禮相待,那可是我的子侄呢,另外我封袁譚為青州刺史,在夏侯惇手下任事。原因曹操都寫了,夏侯惇和袁紹關係不錯,別人欺負袁譚的話,不是正好找夏侯惇做主嗎。


    信中還交代,就讓袁譚駐守南皮吧,本部兵馬也不用動了,還能給本初守靈,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還有張遼你就別打袁熙了,讓李重大吧,咱們去打遼東,不能讓本初的兩個兒子都……那啥在我的手裏啊!


    總之,曹操在沒調整戰略的前提下,充分考慮了和袁紹的交情,做出以上決定,於情於禮都讓人無話可說。


    第二百一十九章反戈一擊


    更新時間:2012-10-19


    3000字,一更


    曹操的命令很快的傳導張遼和夏侯惇手中,二人也很忠實的執行了曹操的命令,對袁譚禮遇有加。


    總而言之,袁譚的投降儀式更像一個會軍儀式,很盛大,很熱烈。


    接下來就是李重和曹操的分贓盛宴了,李重很大度的表示,自己對河間郡、清河郡、渤海郡沒有興趣,自己要撤兵攻打中山國(中山郡),將這三個郡交付給張遼。


    而曹操也投桃報李,表示自己前去遼東教訓烏桓鮮卑等異族,占領北平,劍指公孫度,對薊城以西的土地沒有染指之意。


    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李重非常迅速的撤迴安平郡,轉攻中山國,等待和太史慈夾擊袁熙,同樣,李重也不打算親征中山國了,帶領大軍的任務交給了高順,這個調動隨讓人有些詫異,但也沒造成什麽影響。


    李重坐鎮鄴城,也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李重準備插手中原的爭鬥了。


    是準備,不是立即插手,李重的後院也沒掃清呢,並州和幽州都需要一段時間的征戰,治理才行。


    現在李重的兵力一是在太史慈手中,一是在高順手中,兩人各自率領兩萬人馬左右,剩下的兵卒除了必要的防守力量,李重都抽調到趙雲手下,前去朔方郡等地收拾匈奴部落,兵力大約有八千人上下,其中大部分都是騎兵。


    此時的河套地區比較混亂,並沒有特別大的勢力,八千兵卒足夠了。


    李重給趙雲下達的軍令極其簡單,就是一路燒殺搶掠,速度要快,不能給左賢王集合兵力的機會。


    趙雲的軍事素養不是頂尖,但駕馭騎兵的能力很強,也不用什麽計謀,靠個人的武勇,蝗蟲過境般的燒殺搶掠再適合他不過了,所以這一路不用李重擔心。


    而太史慈和高順的聯軍也不用李重擔心,太史慈勇猛,高順沉穩,兩個人配合起來天衣無縫,再加上陳宮出謀劃策,高覽這個北地通拾漏補缺,兩個人擊敗袁熙隻是時間問題而已,薊城一定是李重的囊中之物。


    戰事的進展與李重預料的差不多,建安四年九月,太史慈和高順圍困薊城,袁熙也落得個困守孤城的下場。但是袁熙要比袁譚倒黴的多,李重和袁紹可沒那麽大的交情,袁熙就是投降了也沒什麽好下場,能保住小命就不錯了。


    更可恨的是袁熙的手下,如焦觸、張南等人,他們的想法又變了,老主公當時的遺命可是讓大公子袁譚即位呢,袁熙你有什麽資格統領我們呢,能統領我們的是袁譚呀。


    那現在袁譚投降曹操了,也就是說袁家的勢力已經煙消雲散了,我們現在都是無主之人呢,背叛了你……呸呸……不能用背叛這個詞,咱們就沒有臣屬關係,也實屬正常吧。


    所以袁熙手下投降的速度要比辛毗還快,幾乎沒到十天,袁熙的薊城就剩下空城一座了,什麽焦觸、張南等人都一股腦的投降李重去了。


    袁熙身邊一個手下都沒有了,隻能倉皇而逃,直奔漠北,轉道前去投奔公孫度了。


    袁熙拱手將薊城讓給李重,讓李重有了更充裕的時間輾轉騰挪,同時也影響到了張遼的戰略部署。


    李重拿下了大半個幽州,就派遣高順駐守薊城,防備攻打遼東的張遼,天下人眼裏,真是世事無常,張遼高順這兩位呂布的降將竟然再次聚首,可歎的是這兩個人還要各為其主,叫人歎息不已。


    但天下人又認為李重和曹操做的很對,很有大局感,應為李重和曹操在幽州相互接壤,換了別的武將還真不好說能和睦相處,擦槍走火實屬正常,但張遼和高順交情莫逆,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對於李重派遣高順駐守薊城,曹操的反應也很平淡,在曹操看來,李重此舉防守的意味更重一些,畢竟高順和張遼共事已久,熟悉張遼的作戰風格,單純的防守應該沒有問題。


    曹操也沒打算讓張遼進攻幽州,於是就張遼傳令,讓張遼盡量避免和高順的軍隊發生摩擦,巧的是,李重的軍令也是一樣的,於是兩方接壤之處的兵卒出現一幕極其和諧的景象,不時見到雙方兵卒交換物品的現象。


    以上對曹操來說都是好事,下麵說壞事,壞事隻有一件,那就是袁譚反了。


    袁譚反的時候張遼正在和烏桓人激戰,而這時袁熙也逃到了遼東,公孫度看中了袁家兄弟對異族的影響力,很是熱情的接待了袁熙,並且許諾,有機會的話,一定出兵幫助袁熙,這本就是公孫度的推脫之言,但走投無路的袁熙也隻能選擇相信了。


    袁譚在北方人脈豐厚,不多時就得到了這個消息,心思也動了起來。本來他就不想投降曹操,要不是辛毗攪亂軍心,袁譚真有誓死一戰的心思。


    現在辛毗作為向導,跟隨張遼的大軍出征了,袁譚立即召集審配、辛評二人商議反叛曹操一事,這兩個袁紹的心腹簡直喜極而泣。


    審配更是在心中大唿:我果真沒看錯人,當時主公投降曹操的時候我就發覺不對,覺得主公是忍辱負重,老主公傳位給大公子果真是明智之極啊!


    兩個人立即表示,這就聯係舊部,辛評更加激進,當即表示一定要將辛毗這個反骨仔全家抄斬。


    不得不說袁家在南皮的根基深厚,袁譚振臂一唿,當即就拉起一隻三萬餘人的軍隊,將南皮控製在手中,而渤海郡,河間郡大部分縣城也都舉兵相應,切斷了右北平郡與後方的聯係,張遼頓時陷入孤軍深入的地步。


    張遼真是樂極生悲,說起來北伐還算順利,幾場戰鬥打得也不錯,斬殺了數千烏桓兵卒,本身損失也不大,有很大的希望能在明年平定北方,豈料被袁譚一刀子捅在屁股上,要是右北平郡的樂進不給力,守不住右北平郡,樂子就大了。


    所以青州的夏侯惇一麵給曹操傳信,都不等曹操的軍令了,召集了不到一萬五千人馬,心急火燎的就出兵前去攻打南皮。


    南皮現在是審配駐守,袁譚領著大軍前去攻打右北平郡郡了,北平的樂進手下隻有幾千兵卒,根本擋不住袁譚的兩萬大軍,右北平郡一失,張遼的遠征軍連退路都沒有了。


    接到夏侯惇的傳信之時,曹操正在和郭嘉飲酒閑聊,聞得袁譚反叛,驚得連酒杯就掉到地上了,郭嘉接過信件一看,也臉色大變,差點沒背過氣去。


    這不是曹操和郭嘉的定力不夠,而是張遼這支遠征軍對曹操來說太重要了,張遼手下共有三萬餘兵卒,其中就有曹操最精銳的力量虎豹騎,武將更有李典、樂進等人,這些兵將要是折損在幽州,曹操立即就會元氣大傷。


    還有,一旦張遼北伐失敗,袁氏兄弟一定會聯合公孫度卷土重來,不光是地盤損失,更可怕的是曹操要重新布置防線,這可是一個大工程,古代可沒有火車運兵,進行一次數萬人的兵力調動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現在曹操哪有時間來調動兵卒呢?


    曹操心中盤算良久,就打算給張遼送信,放棄幽州,全力突圍,能跑出多少兵卒就跑出多少兵卒吧,然後自己再命令夏侯惇在南皮以南布防,固守青州防線,嗯!自己還要在南方抽調一些兵力過去,夏侯惇手中的兵力太少了。


    頭疼啊!自己抽調南方的兵力,劉表和孫策一定會有所察覺的,自己隻要稍微露出一點頹勢,兩個人就會像餓狼一樣撲上來。


    到時候自己不但要應付袁家兄弟的反撲,還要分出兵力應付孫策和劉表,如果張魯和馬騰再有所動作,那可就陷入四麵開戰的地步了,嗚唿哀哉!當年的董卓也就這待遇吧!曹操都不知道該自豪好了,還是自悲好了。


    郭嘉心中也在苦苦思索,如何才能破解危局,嗯嗯……有了,隻是不知道那邊會開出什麽條件來,又或者說幹脆的拒絕了呢,還是要落井下石?


    那一邊指的當然就是李重了,和曹操說出自己的想法,曹操也眨巴眨巴眼睛說不出話來,無奈之下,曹操隻得再叫荀彧前來議事。


    對於如何讓李重出兵,荀彧也無計可施,畢竟現在兩家的結盟已經結束了,指望李重友情助拳確實有點不現實,這不是李重和曹操的交情問題,這是兩個軍事集團的利益衝突,最起碼荀彧認為,李重不落井下石就已經算是人品高尚了。


    可是別無選擇的曹操依舊給李重寫了一封書信,派遣荀攸前去鄴城和李重交涉,條件也不過是一些鹽鐵交易,鎧甲兵刃什麽的,指望著點條件能打動李重……嗬嗬,還不如指望李重腦袋進水現實一些。


    令曹操沒想到的是,李重真的就答應出兵了,出兵的速度之快出乎意料。


    李重腦袋進水了嗎?當然沒有,曹操和郭嘉、荀彧就沒考慮到一點,那就是李重也害怕,萬一袁家兄弟被曹操打怕了,掉過頭來攻打自己怎麽辦,薊城和鄴城都是河北大城,戰略意義不在南皮之下呢


    第二百二十章致命失誤


    更新時間:2012-10-20


    歸根結底,就是曹操和李重都是狡詐多疑之人,他們都認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才是袁熙、袁譚的主要攻擊目標,其實兩個人都不知道,袁譚、袁熙連結公孫度真的隻是為了自保,什麽收複河北都是口號而已,就連野心最大的袁譚也隻是想想而已。


    也就在這時,李重忽然接到高順的一封書信,信上寫的很簡單,就是高順想要前來鄴城見一見李重。


    這很不正常,要知道高順可是薊城太守,負責整個幽州的防禦,在實際權力上,就連太史慈都不如高順。


    那麽,這樣一個北方重鎮的守將,為什麽會要求離開自己駐守的城池,隻為了見李重一麵呢?


    懷著滿心的疑惑,李重點頭答應下來。


    不提高順迴鄴城求見李重,也不提太史慈出兵相助張遼駐守右北平郡,單提在柳城和蹋頓決戰的張遼。


    張遼帶著三萬精兵北征烏桓,可以說是風餐露宿,艱苦異常,不過還好,界橋、南皮兩場大戰已經讓烏桓元氣大傷,出征的還算順利,再加上辛毗熟悉道路,出謀劃策,倒還是打了一些勝仗,慢慢的將烏桓餘部包圍在柳城之中。


    柳城是烏桓的大本營,守衛力量還算堅固,張遼一時間也打不下來,隻能慢慢消耗守城的力量。


    可就在這時,逃到草原的袁熙卷土重來了,帶著一萬餘人增援柳城。


    張遼不把袁熙放在眼裏,蹋頓加上袁熙也就是兩個廢物,最關鍵的是南皮的袁譚也背叛了曹操,正在攻打土垠的樂進,張遼非常害怕土垠失守,急忙撤軍迴土垠,蹋頓和袁熙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率兵在後麵追擊。


    幽州的道路崎嶇,張遼又害怕中伏,撤軍的速度極慢,等到張遼撤到土垠附近之時,忽然得到一個好消息,就是太史慈已經出兵幫助樂進抵擋袁譚了。


    張遼接到消息,立即停下撤軍的步伐,思索行軍方略,細細考慮之後,張遼立即決定反攻蹋頓和袁熙。


    張遼敢這麽做是因為他覺得土垠無憂,樂進手中就有數千兵卒,再加上太史慈的一萬軍隊,抵擋袁譚的軍隊綽綽有餘,畢竟袁譚反叛也是臨時起意,並沒有製造什麽攻城器械,隻要土垠的兵卒足夠,袁譚根本就沒有辦法攻破城池。


    為了穩妥起見,張遼還給樂進去了一條軍令,大意是說:在能確保土垠無憂的情況下,盡量配合太史慈的軍事行動,如果太史慈進入到土垠城內,那麽兩人製定的軍事計劃要以太史慈為主。


    這相當於剝奪了樂進的軍權一樣,所以樂進接到張遼的軍令鼻子都氣歪了。


    前文說過,曹操在選擇北伐軍主帥的時候,樂進也是人選之一,到了最後張遼才脫穎而出占據帥位,有很多人都不服氣張遼,其中就有樂進、徐晃、於禁等人。


    其中表現最為激烈的就是樂進,徐晃也是降將,就算心裏有想法也不會說些什麽,於禁此人生性沉穩,甚至有些沉穩過頭了,所以也不怎麽說話,樂進脾氣暴躁,又覺得自己是曹操的老人,怨言頗多。


    張遼也是考慮到這一點,才讓樂進駐守土垠的,這樣一來,兩個人各管一攤,也就沒有了口舌之爭,張遼相信,樂進雖說嫉妒自己得到了主帥的位置,但也不會從中作梗,刷什麽見不得人手段,故意讓自己戰敗的。


    也確實是這樣的,樂進真沒做什麽手腳,反而更加熱情的工作,樂進的想法很簡單,張遼!咱倆比比看,看到底誰更有能力,反正我這裏是不會出現什麽差錯的,糧草我也給你即時運轉,你要是打不過烏桓人,看主公怎麽說。


    其實在後方哪有那麽多事情要做,樂進也就是派人護送糧草,殺點小蟊賊。


    樂進也是五子良將之一,行軍打仗的本領很不錯的,什麽蟊賊能打過他啊,所以沒用多長時間,樂進就將土垠附近的蟊賊殺了個幹幹淨淨。


    閑著無事的樂進也不敢離開土垠,那就給自己找點事做做吧,嗯……就加固城防好了。


    樂進對兵卒說的好聽:要有備無患嗎!其實樂進就是隨便說說而已,他自己都不當真,豈料歪打正著,袁譚反叛了,率領兩萬大軍前來攻打土垠了。


    多虧樂進事先準備了不少守城物資,要不然能不能抗到太史慈來援還是問題,樂進心裏說道:我這是運氣好啊!


    啊……不對,怎麽能說我樂進運氣好呢,那是我樂進眼光長遠,未雨綢繆,有備無患……總之樂進狠狠的誇了自己一通,最後認為,我樂進、樂文謙,要比太史慈強多了,為什麽要聽太史慈的呢。


    但張遼是主將,樂進也不敢明目張膽的違抗軍令,隻能陽奉陰違,反正樂進就是不和太史慈好好配合,於是戰鬥就在土垠僵持下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旌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方織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方織蛛並收藏三國旌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