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2-10-15


    其實烏桓峭王中意的投靠對象不是袁譚,而是袁尚,對於這些草原漢字來說,個人的武勇極為重要,而袁尚恰恰符合這一點,相貌英俊,武藝高強,隻是袁尚失手被甘寧斬了,烏桓峭王這才下定決心投靠袁譚的。


    人家袁熙都有蹋頓投靠了,就算烏桓峭王靠上去也得不到重用。


    先不說袁譚和張遼在南皮僵持,李重帶領三萬大軍攻破了成平縣,就駐軍不動了,原因很簡單,李重也得到了烏桓峭王南下的消息,李重想要先解決了烏桓峭王再南下南皮。


    但李重又不能主動迎擊烏桓峭王,河北地勢平坦,誰知道烏桓峭王從哪條路線南下,一旦分兵駐守,李重怕被人家各個擊破,五千弓馬嫻熟的烏桓騎兵不是那麽好對付的,就算勉強勝了,也不知道要付出什麽樣的代價呢。


    所以李重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等……等到烏桓峭王和張遼交手之後,再過去撿便宜。


    一直等了十餘天,李重的斥候終於得到消息,烏桓峭王已經順著彰武縣、浮陽縣這條道路南下,這是一條最靠東方得行軍路線,李重是不可能截住烏桓峭王的。


    李重立即命令廖化駐守成平縣,自己領軍南下圍困南皮。


    廖化現在儼然變成了一個後勤總管,每次出戰都是他總督糧草,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往來調配也變得井井有條,頂多是路途艱險之時,李重再給廖化配上一員猛將守護,甘寧、周泰都幹過這活。


    這一次也一樣,李重給廖化留了四千兵馬,自己趕赴南皮去了。


    廖化簡單的布置了一下,就留在成平縣休息,這時廖化的隨從李卓卻前來求見。


    自從上次李卓推測出李重的心意之後,廖化就覺得李卓這個人很不簡單,有心想要推薦給李重吧,又覺得李卓現在沒什麽功勞,隻能暫時安置下來,不過有些大事小情,廖化都願意找李卓商量一下。


    見到李卓前來,廖化就笑道:“文優有何事找我啊?”


    李卓抱拳道:“廖將軍,此次主公將轉運糧草的重任交付將軍,將軍一定要小心為妙啊,萬萬不可出了什麽差錯。”


    李卓這話說得就有些說教意味了,並沒有一般下屬那麽恭敬。


    不過廖化好像習慣了這一點,並沒有在意李卓的語氣,反而笑道:“文優莫要擔憂,此地距離南皮不過百裏,能出什麽問題,莫要多慮。”


    李卓搖頭道:“將軍此言差矣,袁譚雖被張遼困在南皮,沒有兵卒可以調動,但是烏桓峭王手中可是有五千騎兵呢,不可不防啊!”


    “那五千其並不是轉道彰武、浮陽二縣南下了嗎,如何能截斷我軍的糧草呢?”廖化反問道。


    李卓搖了搖頭,接著說道:“這個消息是斥候報來的,但是誰又能保證斥候得來的消息就是真的呢?換句話說,斥候能一個個過數,查點烏桓騎兵的人數嗎?萬一烏桓峭王偷偷的分兵怎麽辦?”


    “不錯……不錯……是這個道理!”廖化這幾年也漸漸沉穩下來,聞言立即點頭稱是,摸著下巴沉思起來。


    李卓說的確實不錯,烏桓峭王的五千騎兵完全可以分兵而行,騙過斥候很簡單的,再說了,誰用能保證烏桓峭王隻帶了五千騎兵呢,隻要有一千烏桓騎兵不在控製之內,廖化的糧草就休想安全的運到南皮。


    想了半天,廖化也沒拿出一個萬全之策來,這也不怪他,廖化本來就不是一個智將嗎?


    “嗯嗯……有了!”廖化猛的一拍腦門,嘿嘿的笑出聲來。


    李卓心中十分驚詫,難道廖化忽然開竅了,我可是想了一夜才想出一個辦法呢,廖將軍居然在頃刻之間就拿出一個主意來,看樣子這主意還不錯,難道廖化一直扮豬吃老虎,深藏不露到這種地步。


    所以李卓急忙問道:“廖將軍莫非想到什麽破敵良策了?”


    “沒有!”廖化斬釘截鐵的吐出兩個字來。


    李卓差點沒一口血噴出來,心中大罵,沒想出辦法來你說什麽有了呢,一驚一乍的,難道你想嚇死烏桓峭王不成。


    沒料想廖化嘿嘿一笑,接著說道:“我的辦法呢……就是你來想辦法……有句話怎麽說來的……勞其智……什麽各顯其能……還有什麽……”


    李卓兩眼一翻,終於聽不下去了,也顧不得賣弄了,接口道:“廖將軍不用說了,我的辦法是這樣的……”


    因為清水在成平縣以東匯入漳河,所以從成平縣到南皮有兩條路線,一是渡過漳河,或者先渡過漳河,再渡過清水,李重選的是第二條路線,所以廖化也依照李重的行軍路線運糧,這樣一來也省得再修建浮橋了。


    這是廖化第一次運糧,數百輛糧車蜿蜒而行,艱難的渡過浮橋,來到漳河和清水的交匯處,廖化看到太陽偏西了,就招唿一聲,全軍就地紮營,明日再行軍不遲。


    這個命令很正常,糧車上麵裝的除了糧食,還有一些大木箱,看上去沉重無比,自然不會走得太快,而且夜晚行軍也比較危險,還是白天行軍安全一些。


    接下來就是埋鍋造飯了,不多時,河畔就升起縷縷炊煙,飯菜的香氣飄出去好遠。


    吃過晚飯,廖化也一副百無聊賴的摸樣,靠著一輛糧車不知在想些什麽,一雙眼睛直勾勾的看著天空等待著太陽落山。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遠方忽然響起一陣戰馬的嘶鳴聲,一陣嘈雜的喊話之聲傳入廖化的耳中。


    足足有上千烏桓騎兵順著河岸殺了過來,而廖化手中的兵卒也不過兩千人,根本擋不住烏桓騎兵的衝擊,但奇怪的是,這些兵卒並沒有絲毫慌亂的神色,反而一個個麵露陰笑,就像剛偷了一隻小雞的狐狸一樣。


    眼看烏桓騎兵就要衝到百步之內,廖化忽然大喊一聲:“遠道而來的烏桓兄弟,你們學會遊泳了嗎?”


    還沒等烏桓騎兵反應過來,遠方傳來一陣“轟隆隆……”的響聲河水忽然暴漲起來,幾乎在一刹那間,廖化腳下的河水就漲到膝蓋位置。


    第二百一十四章敵我不分的毒計


    更新時間:2012-10-16


    水火無情,洶湧而來的河水兇猛咆哮,攜帶者摧毀一切的架勢,讓遠道而來的烏桓騎兵魂飛天外,一時間也不顧不得攻擊廖化的兵卒了,高喊一聲,四散奔逃。


    但烏桓將領底之才靜海治愈卻有些不解,廖化這是要幹什麽,同歸於盡嗎?就算大漢的兵卒熟悉水性,可以鳧水,但你這兩千來人總不能都會水吧。


    思索之間,河水就已經漲到腰腹的位置,底之才(烏桓人名)忽然發現廖化的兵卒都聚集在輛車附近,用手抓著木箱,更有甚者用一根繩子將自己和木箱捆在一起,底之才猛然間明白過來,但是已經晚了。


    河水上漲的速度太快了,轉眼間就將烏桓騎兵淹沒,廖化的兵卒也好不到哪去,一樣被洪水淹沒。


    但木箱的浮力派上用場了,十幾名兵卒使用一個木箱,慢慢向水淺的地方遊去,當然也有極少數倒黴鬼動作不夠快,被洶湧的河水淹沒,但打仗哪有不死人的,這點損失在廖化的意料之中。


    大漢的百姓多多少少知道一些水性,但烏桓的兵卒就慘多了,他們幾乎都是標準的旱鴨子,入水即沉的貨色,除了一些幸運的兵卒沒和戰馬被洪水衝散,剩下的都哭喊著沉入水中,在渾濁的水中留下帽子、皮囊什麽的攜帶之物。


    烏桓將領底之才就是倒黴鬼,這家夥武藝不錯,甚至比廖化還高一些,但武功高一點用沒有,他一樣不識水性,沉的比普通的兵卒還要快上一些,那是因為底之才身上穿的鐵甲。


    所以這名在烏桓頗有名聲的將領留在中原的痕跡隻有……幾個水泡!


    暴漲的河水來得快,去的也快,不一會兒就歸於平靜,廖化坐在一個木箱上嘿嘿直笑,這仗打得太輕鬆了。


    那些逃過一劫的烏桓騎兵也好不到哪去,一個個累的口吐白沫,連躲藏的力氣都沒有了,廖化的兵卒早就得到指示,自行搜捕這些烏桓騎兵。


    戰果極為豐厚,抓捕了一百多俘虜,問了下口供,廖化這才知道,出戰的烏桓騎兵共有一千一百餘人,也就是說有近千烏桓騎兵葬身漳河。


    此戰不但剪除了烏桓騎兵的遊擊力量,更重要的是繳獲了七百餘匹戰馬,烏桓騎兵不識水性,馬匹可是天生就會遊泳的,一般來說是不會被淹死的,廖化頓時風光了許多,相比之下丟掉的假糧草真的不值幾個錢。


    迴過頭來看李卓的計策,真是沒什麽特別之處,無非是讓廖化帶著一批假糧草渡河,然後在河岸休息,然後就可以等待了。


    上遊當然有人堵住河口了,隻需等待烏桓騎兵來的時候放水就算完事大吉了,烏桓騎兵不來,那也就是就多等幾天的事。


    此計唯一高明的地方就是敵我不分一起淹,烏桓騎兵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廖化會拿自己的兵卒做誘餌,中計也是必然的。


    示敵以弱,然後破之……這是李卓的核心思想。


    這一戰廖化掃清了烏桓騎兵的外圍力量,將戰場控製在可控製範圍之內。


    問清楚在沒有別的烏桓騎兵了,廖化一使眼色,李卓就知道什麽意思了,低聲吩咐幾句,兵卒立即將烏桓俘虜打暈,扔到漳河之中……


    三日後,廖化將第一批糧草運到南皮,也借機向糧草推薦了李卓。


    大仗之中李重卻麵無喜色,隻是冷冷的看著李卓,良久才沉聲問道:“李卓,你是何方人士?”


    李卓立即恭聲答道:“啟稟主公,小人乃隴西郡漳縣人士。”


    “嗯!”李重點點頭,忽然死死的盯著李卓的眼睛,厲聲問道:“你真名叫什麽?竟敢隱姓埋名欺騙於我。”


    李卓臉色不變的答道:“小人不敢欺騙主公,小人確實叫李卓。”


    “有何人可以為證。”李重接著問道。


    李卓立即說出幾個名字,不用李重吩咐,當即有幾名親兵前去查證。


    過了好一會兒,親兵來到李重身邊低聲說話,證實李卓並無虛言,李卓確實有幾名同鄉可以證明,李重聽聞卻嗬嗬一笑,隨即沉下臉來,緩緩說道:“李儒,想不到你居然隱姓埋名藏在本侯軍中,有趣有趣……不知道你所圖何事呢?”


    李卓低下頭,恭聲答道:“主公……小人確實不是李儒,主公……認錯人了。”


    李重笑道:“那不如我叫高順將軍前來相認,如何?不過幾日路程而已。”


    高順此時正在界橋的廣宗縣駐守,所以李重才有此一說。


    李卓終於抬起頭來,麵露苦笑,低聲道:“既然主公認定小人就是李儒,哪小人也無話可說,卻不知道主公為何認定小人就是李儒呢?”


    李卓這句話也就間接承認了自己就是李儒,帳中眾人臉色大變,廖化更是用一副難以置信的眼神看著李卓,嘴唇抖動,良久才歎息一聲,跪倒在地,顫聲說道:“廖化有罪,不知李卓……是李儒假冒,請主公降罪!”


    “哈哈哈……”李重一陣大笑,先讓廖化起身,這才說道:“元儉快些起身,此事並不怪你。”


    李重確實沒有怪罪廖化的意思,現在可是漢末時期,那有什麽身份證,人肉搜索啊,廖化認不出李儒才屬正常。


    又將眼神放到李儒身上,李重輕笑道:“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李儒莫非以為你還能瞞過一世不成?想要瞞過本侯的眼睛,你還不夠資格。”


    李重這話說道自信滿滿,帳中眾人卻感到十分正常,主公是什麽人?那可是一眼就能看出來趙雲甘寧是絕世武將的人,還啟用程昱於微末之時,天生慧眼,發現李儒是假冒的有什麽了不起的。


    殊不知李重這話完全是吹牛,他那有什麽慧眼,能猜出李儒的身份主要是因為他熟知曆史,再加上運氣的因素。


    通過迴憶,李重知道三國時期並沒有李卓這個人,當然李重不能確定這一點,不過李重的運氣不錯,他猜對了。


    那麽就可以采用排除法來確定李卓到底是誰了。


    第二百一十五章李儒的戰略眼光


    更新時間:2012-10-16


    在這個時期,如郭嘉、荀攸、周瑜、賈詡,荀彧等人都已經各為其主了,不可能出現在李重的帳下,而沒出名的謀士就是諸葛亮,龐統,徐庶等人了。


    再刨去年齡不符的,可以選擇的人就很少了,也就在有限的幾個人之間選擇了,其中嫌疑最重的就是徐庶和李儒了,徐庶有過改名的經曆,但李儒自己說了,他是西涼人,軍中的兵卒可以證明這一點,畢竟人的口音是不能變的,徐庶是河南人。


    最然李重有信心的是這個敵我不分的計謀,三國時期能用的出這麽毒辣計謀的也隻有賈詡和李儒了,簡單的一個排除,那就李儒的嫌疑最大了。


    以上的推斷有些漏洞,畢竟李重讀的不是史書,而且史書也不一定正確。


    (書上記載李儒出生在144年上下,但推算一下,董卓是在192年死亡的,按照當時的描寫,董卓死的時候應該40歲以上了,也就是說董卓應該在152年以前出生的,不然怎麽收呂布當義子呢,同樣李儒是董卓的女婿,應該不會比董卓大吧,所以推斷一下,李儒怎麽的也應該在152年以後出生,也就是頂多40多歲,三十多歲也是有可能的,蜘蛛認為李儒應該和呂布差不多歲數。)


    總之李重很幸運的,連蒙帶猜的猜中了李儒的身份,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李儒、董卓這個名字太容易叫人聯係到一起了,不說也罷,李重不會想不到這一點的。


    既然李儒已經承認了自己的身份,那麽李重就要詳細問問李儒所圖為何了,李大官人自認為自己還沒修煉出王八之氣這種東西。


    結果李儒的迴答卻叫眾人嘿然不語,李儒投靠到廖化的手下第一是為了隱姓埋名,第二是為了複仇。


    沒錯,李儒就是為了幫董卓複仇。


    殺死董卓的是呂布,這是無容置疑的,但李儒卻知道,呂布也就是一把刀而已,真正置董卓與死地的是王允和獻帝。


    而李儒最恨的人就是王允,所以李儒一直在打聽王允的下落,等到確定王允投奔了曹操之後,李儒就投奔了李重,李儒此人眼光長遠,在他的設想裏,能跟曹操一爭長短的也就是李重和袁紹了。


    不過袁紹和董卓之間有著血海深仇,自然不能投奔,那麽李重就是唯一的選擇了。


    本來南方的孫策也是一個好人選,不過李儒認為南方氏族林立,實在不是發展的好地方。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各路諸侯對獻帝的態度,其中最不拿獻帝當迴事的也是李重,李儒眼光毒辣,當然看得出這一點來。


    至於李重也曾經攻打過董卓,那在李儒眼裏真不算什麽事,要按這麽說,全天下誰沒打過董卓呢。


    所以李儒很明確的表態了,我可以效忠李重,但有個前提條件就是必殺王允,至於高順等人,我可以和他和睦相處。


    李重立即就答應下來,在他的眼中,王允真算不上什麽忠臣烈士,充其量就是一個用女人成事的小人。


    本來李重隻是對王允不待見而已,絕對算不上鄙視,但是別忘了,很王允的不止一個人,還有一個絕世美女貂蟬呢,雖說貂蟬現在還沒跟李重發生什麽曖昧關係,但是色藝無雙的貂蟬卻是李重內府的常客,經常和蔡琰、甄宓等人聊天。


    言語之中自然要提及王允了,可想而知,貂蟬口中的王允自然是卑劣不堪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旌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方織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方織蛛並收藏三國旌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