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手玩得圓滑,不得不承認,劉宇亮能夠在官場上熬到入閣為相這一步,在做官和文字工夫上已經爐火純青了。[]
若是換成一個普通君王,沒準還真沒他給糊弄過去。
到最後,追究起責任,也沒他劉宇亮的事。
可惜崇禎皇帝這人不但不普通,還是個異常精明之人。後人的曆史研究上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觀點,如果崇禎皇帝沒有那麽精明和急噪,如果他還是同萬曆、天啟那樣做一個撒手掌櫃,說不定明朝還能多挺幾年。
一個弱冠年紀登基,就能不動聲色誅殺一代權宦九千歲魏忠賢,集大權於一身的皇帝,又正值四十歲壯年,劉宇亮的那點小算盤如果瞞得過他的眼睛。
結局,可想而知。。
……
劉宇亮沒吃午飯就趕到西苑,在一邊旁聽崇禎皇帝和百官商討對敵作戰事宜,旁聽盧象升、楊延麟和楊嗣昌的********。滴水未進,到現在,已是傍晚,早已經餓得前心貼後背。
他這人年紀也有些大,前一段時間又患了消渴症,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糖尿病,挨不得餓。
加上又挨了皇帝一頓痛罵,失魂落魄地從裏麵出來,隻感覺眼前陣陣發黑,身上一陣接一陣虛汗往外滲。
他也不知道怎麽地就摸出了西苑,就再也支撐不住,頭一歪,就要朝地上倒去。
這個時候,一個人急忙上前,一把將他扶住:“劉相,劉相……你怎麽了……快快快,快扶劉相上轎。”
聽聲音,這人正是自己在內閣最親近的扈從。
很快,就有幾個書辦擁上來,七手八腳地將他給扶上了轎子,又將一小坨砂糖喂進劉宇亮的嘴裏,灌進去一口水。
半天,劉閣老才緩了過來。
睜開眼睛,發現轎子已經晃悠悠地向前走著,那個扈從正侍侯在身邊,又問:“劉相,還要用些嗎?”
“事行有度,過猶不及,可以了。”劉宇亮疲憊地搖了搖頭,這句話既是在說此事,又仿佛是在說自己。
是的,今天自己也是太心熱了,卻不想為自己惹下了天大麻煩,這才是真真的過猶不及啊!
那扈從這才醒悟過來,忙將砂糖收了。劉宇亮這病也是奇怪,不能甜食,可一旦暈厥,偏偏要喂些糖水才能救過來:“劉相,是否去請個郎中到府上瞧瞧?”
“你們這是要帶我去哪裏?”劉宇亮忙問。
“閣老身體不適,自然是送你老人家迴府。”
“迴府,不不不。”
轎子停了下來,那個扈從問:“閣老你要去哪裏?”
“去皇城內閣。”劉宇亮一臉的疲乏:“今日是老夫在內閣值守,內閣的鑰匙還在我手上,那邊還等老夫鎖閣呢!”
原來,按照大明朝的製度,內閣閣臣一般都會在皇城內閣上班,靠近皇帝禁中,以方便天子垂詢。隻不過,當年正德皇帝因為怕熱,就常年居住在西苑。為了方便處置政務,內閣沒有辦法,隻得又在西苑設了個值房。
再加上司禮監和六部在那邊的值房,無形中,帝國的政治中樞就從皇城裏搬了出來,搬到西苑那邊。
不過,六部和內閣的正式衙門還是在皇城裏麵。
內閣規矩,每日得有兩個內閣閣老在裏麵值班。其中一人執掌內閣機要的鑰匙,到下班時,得由這個掌鑰匙的閣臣親自鎖門之後,大家才能迴家,稱之為鎖閣。這半鑰匙並不固定放在一個閣相手頭,而是輪流執掌。
今日劉宇亮在西苑耽擱了半天,倒將迴內閣鎖閣的事情給忘記了。若他不過去上鎖,內閣的工作人員今天誰也別想迴家去了。
劉閣老這人為人和藹、穩重,和人說話都是輕輕柔柔,即便是內閣的一個小吏,也不肯輕易出言嗬斥得罪。能夠在這中機要之地當差之人,誰背後不是站在幾個大人物。若是得罪了,將來免不得有許多麻煩,不是為官之道。
所以,在一路上,劉宇亮就不住催促轎夫快走,心中也尋思著等下見了內閣的小吏們該如何溫言撫慰,這才既不使他們心生怨懟,又不失自己閣相的體統。
可轉念一想,劉宇亮心中卻突然大生頹喪,他摸了摸自己下巴上胡須,輕歎一聲,暗想:我這個內閣閣臣估計已經做不了幾日了,劉宇亮啊劉宇亮,你都快六十歲了,在官場上混了一輩子,即便是頭上掉下來一片樹葉也嚇得如驚弓之鳥,斟酌半天這是不是有人對你不滿。如今,事情都變成這樣了,也許,過得幾日,你的仕途就要走到盡頭,你還顧及這麽多做甚?
想起剛才在西苑時皇帝那可怕的表情,劉宇亮就如置身熱湯之中,隻恨不得地上有條縫隙鑽進去。
天子很明顯地察覺到他偷換了概念,表情又是失望又是痛心又是憤怒。
劉宇亮一看,就知道糟糕了,也準備迎接皇帝暴風驟雨般的申斥。
可是,預料中的雷霆並沒有出現,可這卻更讓他難受。
崇禎隻吐出一個字:“滾!”
堂堂閣臣,一把年紀的老臣,竟然受到這樣的羞辱,我劉宇亮還有什麽臉活在世上。
於是,劉宇亮顧不得旁聽言官們上的諫言,說皇帝不尊重老臣,望之不似人君雲雲,跌跌撞撞趔趔趄趄地走了出去,如同一具行屍走肉。
通常,一般的官員遇到這種情形,都會直接上一道請辭職折子,如此或許能夠保全顏麵。
劉宇亮也打算這麽說,到了內閣之後,他也懶得搭理早已經等下班等得不耐煩的下屬們,一個人鑽進簽押房,磨了墨提起筆開始寫了起來。
這一些,他突然想起自己少年發蒙時父母的期望先生的嚴厲,青年時的寒窗苦讀,中進士的意氣風發,入閣時的誌得意滿。
可這一切,也許立即就會化為烏有。
難道我這一輩子,到臨了就為了這麽一個結局。
一念悲處,竟有渾濁老淚落到紙上。
正在這個時候,突然有個小吏治快步走了進來,一臉酒醉似的通紅:“緊急軍報,緊急軍報,前線大捷,斬首一千二百級。”
這一嗓子,立即將還留守在內閣的幾個書辦都吸引過來。
畢竟,這一場仗就在京城外打,直接關係到城中每個人的生命安全,想關心都難。況且,大明朝的軍隊打仗打得也實在太憋屈了,可以說是從一場失敗走向另一場失敗,根本就沒有點讓人欣慰的消息傳來。
如今竟然聽到有捷報傳來,幾乎所有人都圍了過來。
偏偏又畏懼劉閣老的,不敢進屋,隻擁在門口聽著。
“一千二百級!”劉宇亮倒是嚇了一跳,心中的第一個反應:這下麵的孫子實在太操蛋,冒功冒成這樣,若戰場在遼東或者湖廣,咱們也沒辦法查驗,可這一仗就在城外打,騙人也不動動腦子?
拿過捷報隻看了一眼,劉宇亮就已經可以肯定這一點。報捷的是宣府陣,說是昨日上午,宣府軍夜襲建奴老營,因為兵力不足,逼不得以撤退。但韃子狂妄,竟窮追不舍,宣府鎮渤海所參將孫元率兩千寧鄉軍奮起反擊,擊潰建奴五千追兵,斬首一千二百餘級,其中真夷有五百來人。
劉宇亮自知自己的仕途已經走到盡頭,說不明日出城視師,就會死在戰場上。他現在一改往日謹小慎微的性子,冷笑一聲:“好大膽子,區區兩千邊軍就敢妄言斬首一千二百了,還五百多真夷。這捷報寫得到處都是漏洞,渤海所的孫元失心瘋了,行騙行到內閣頭上,可厭之極,可厭之極!”
內閣是什麽地方,一天到晚同地方大員,各部衙門送上來的折子文書打交道,尤其是他們這種兩榜進士出身的閣老,早就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任何一分文書,隻要經他的手掃描上那麽一眼,立即就能從裏麵挑出問題來,也能分辨出真假。
換成往常,這麽一分可笑的捷報送上來,其他書辦小吏也都笑翻了天。但今日卻怪,那些小吏們不但沒有露出一張嘲諷臉,反都漲紅了麵皮:“好個孫太初,好個孫太初!”
“我大明軍總算是勝了一場,好好好,好得很。雖說未必就能退兵,可建奴此戰受挫,士氣沮喪,想必不會再攻京城了。”
“是是是,隻要建奴不攻京城就好,他們又不可能在這裏久留,過得一陣子,自會北返。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真是一個好消息了,沒啥說的,等下大家也不要走,小弟做東,請諸君起小酌幾杯,當做慶賀!”
“如此,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
眾人又是紅了臉,又是跺腳又是鼓掌,全然將劉宇亮這個閣老給忘記了。
劉宇亮也是莫名其妙,忍不住問旁邊的書辦:“怎麽,難道這份捷報是真的?兩千寧鄉軍就能滅五千建奴,可能嗎?”
那書辦一臉的喜色:“別人說的或許是假,可這場勝績若是出自孫元之手,卻絕對是真的。閣老且放心,斬獲的人頭經過宣府總兵官楊國柱的鑒定之後,又送了上來,兵部已經派人勘驗過,都是真的,絕對不是殺糧冒功。”
說到這裏,那書辦突然歎息一聲:“這個孫太初也真是太實誠了,別人若是有如此斬獲,絕對往十倍裏誇大,說成一萬級也是有可能。他卻好,一級就是一級,絕不多報。”
門口,一個書辦笑道:“也隻有這種有愣勁心思簡單的人才做得了沙場悍將,否則他孫太初就不僅僅是一個參將,說不定已經是一個七品正印知縣了。”
又有人笑道:“軍漢就是軍漢,也隻有這種直愣子才能上得了陣,殺得了。他又不是讀書種子,做什麽正印七品。”
眾人都是一陣低笑。
“孫元孫太初,這人的名字聽起來好熟。”劉宇亮以手指揉著太陽穴,須臾,才遲疑地說道:“是不是滁州大戰,又在泗州生擒賊寇高迎祥的那個孫元。”
“正是,正是,閣老竟然不記得。”
劉宇亮尷尬一笑,兩年前他可不在內閣,還不是宰輔,又如何知道此人?
若是換成一個普通君王,沒準還真沒他給糊弄過去。
到最後,追究起責任,也沒他劉宇亮的事。
可惜崇禎皇帝這人不但不普通,還是個異常精明之人。後人的曆史研究上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觀點,如果崇禎皇帝沒有那麽精明和急噪,如果他還是同萬曆、天啟那樣做一個撒手掌櫃,說不定明朝還能多挺幾年。
一個弱冠年紀登基,就能不動聲色誅殺一代權宦九千歲魏忠賢,集大權於一身的皇帝,又正值四十歲壯年,劉宇亮的那點小算盤如果瞞得過他的眼睛。
結局,可想而知。。
……
劉宇亮沒吃午飯就趕到西苑,在一邊旁聽崇禎皇帝和百官商討對敵作戰事宜,旁聽盧象升、楊延麟和楊嗣昌的********。滴水未進,到現在,已是傍晚,早已經餓得前心貼後背。
他這人年紀也有些大,前一段時間又患了消渴症,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糖尿病,挨不得餓。
加上又挨了皇帝一頓痛罵,失魂落魄地從裏麵出來,隻感覺眼前陣陣發黑,身上一陣接一陣虛汗往外滲。
他也不知道怎麽地就摸出了西苑,就再也支撐不住,頭一歪,就要朝地上倒去。
這個時候,一個人急忙上前,一把將他扶住:“劉相,劉相……你怎麽了……快快快,快扶劉相上轎。”
聽聲音,這人正是自己在內閣最親近的扈從。
很快,就有幾個書辦擁上來,七手八腳地將他給扶上了轎子,又將一小坨砂糖喂進劉宇亮的嘴裏,灌進去一口水。
半天,劉閣老才緩了過來。
睜開眼睛,發現轎子已經晃悠悠地向前走著,那個扈從正侍侯在身邊,又問:“劉相,還要用些嗎?”
“事行有度,過猶不及,可以了。”劉宇亮疲憊地搖了搖頭,這句話既是在說此事,又仿佛是在說自己。
是的,今天自己也是太心熱了,卻不想為自己惹下了天大麻煩,這才是真真的過猶不及啊!
那扈從這才醒悟過來,忙將砂糖收了。劉宇亮這病也是奇怪,不能甜食,可一旦暈厥,偏偏要喂些糖水才能救過來:“劉相,是否去請個郎中到府上瞧瞧?”
“你們這是要帶我去哪裏?”劉宇亮忙問。
“閣老身體不適,自然是送你老人家迴府。”
“迴府,不不不。”
轎子停了下來,那個扈從問:“閣老你要去哪裏?”
“去皇城內閣。”劉宇亮一臉的疲乏:“今日是老夫在內閣值守,內閣的鑰匙還在我手上,那邊還等老夫鎖閣呢!”
原來,按照大明朝的製度,內閣閣臣一般都會在皇城內閣上班,靠近皇帝禁中,以方便天子垂詢。隻不過,當年正德皇帝因為怕熱,就常年居住在西苑。為了方便處置政務,內閣沒有辦法,隻得又在西苑設了個值房。
再加上司禮監和六部在那邊的值房,無形中,帝國的政治中樞就從皇城裏搬了出來,搬到西苑那邊。
不過,六部和內閣的正式衙門還是在皇城裏麵。
內閣規矩,每日得有兩個內閣閣老在裏麵值班。其中一人執掌內閣機要的鑰匙,到下班時,得由這個掌鑰匙的閣臣親自鎖門之後,大家才能迴家,稱之為鎖閣。這半鑰匙並不固定放在一個閣相手頭,而是輪流執掌。
今日劉宇亮在西苑耽擱了半天,倒將迴內閣鎖閣的事情給忘記了。若他不過去上鎖,內閣的工作人員今天誰也別想迴家去了。
劉閣老這人為人和藹、穩重,和人說話都是輕輕柔柔,即便是內閣的一個小吏,也不肯輕易出言嗬斥得罪。能夠在這中機要之地當差之人,誰背後不是站在幾個大人物。若是得罪了,將來免不得有許多麻煩,不是為官之道。
所以,在一路上,劉宇亮就不住催促轎夫快走,心中也尋思著等下見了內閣的小吏們該如何溫言撫慰,這才既不使他們心生怨懟,又不失自己閣相的體統。
可轉念一想,劉宇亮心中卻突然大生頹喪,他摸了摸自己下巴上胡須,輕歎一聲,暗想:我這個內閣閣臣估計已經做不了幾日了,劉宇亮啊劉宇亮,你都快六十歲了,在官場上混了一輩子,即便是頭上掉下來一片樹葉也嚇得如驚弓之鳥,斟酌半天這是不是有人對你不滿。如今,事情都變成這樣了,也許,過得幾日,你的仕途就要走到盡頭,你還顧及這麽多做甚?
想起剛才在西苑時皇帝那可怕的表情,劉宇亮就如置身熱湯之中,隻恨不得地上有條縫隙鑽進去。
天子很明顯地察覺到他偷換了概念,表情又是失望又是痛心又是憤怒。
劉宇亮一看,就知道糟糕了,也準備迎接皇帝暴風驟雨般的申斥。
可是,預料中的雷霆並沒有出現,可這卻更讓他難受。
崇禎隻吐出一個字:“滾!”
堂堂閣臣,一把年紀的老臣,竟然受到這樣的羞辱,我劉宇亮還有什麽臉活在世上。
於是,劉宇亮顧不得旁聽言官們上的諫言,說皇帝不尊重老臣,望之不似人君雲雲,跌跌撞撞趔趔趄趄地走了出去,如同一具行屍走肉。
通常,一般的官員遇到這種情形,都會直接上一道請辭職折子,如此或許能夠保全顏麵。
劉宇亮也打算這麽說,到了內閣之後,他也懶得搭理早已經等下班等得不耐煩的下屬們,一個人鑽進簽押房,磨了墨提起筆開始寫了起來。
這一些,他突然想起自己少年發蒙時父母的期望先生的嚴厲,青年時的寒窗苦讀,中進士的意氣風發,入閣時的誌得意滿。
可這一切,也許立即就會化為烏有。
難道我這一輩子,到臨了就為了這麽一個結局。
一念悲處,竟有渾濁老淚落到紙上。
正在這個時候,突然有個小吏治快步走了進來,一臉酒醉似的通紅:“緊急軍報,緊急軍報,前線大捷,斬首一千二百級。”
這一嗓子,立即將還留守在內閣的幾個書辦都吸引過來。
畢竟,這一場仗就在京城外打,直接關係到城中每個人的生命安全,想關心都難。況且,大明朝的軍隊打仗打得也實在太憋屈了,可以說是從一場失敗走向另一場失敗,根本就沒有點讓人欣慰的消息傳來。
如今竟然聽到有捷報傳來,幾乎所有人都圍了過來。
偏偏又畏懼劉閣老的,不敢進屋,隻擁在門口聽著。
“一千二百級!”劉宇亮倒是嚇了一跳,心中的第一個反應:這下麵的孫子實在太操蛋,冒功冒成這樣,若戰場在遼東或者湖廣,咱們也沒辦法查驗,可這一仗就在城外打,騙人也不動動腦子?
拿過捷報隻看了一眼,劉宇亮就已經可以肯定這一點。報捷的是宣府陣,說是昨日上午,宣府軍夜襲建奴老營,因為兵力不足,逼不得以撤退。但韃子狂妄,竟窮追不舍,宣府鎮渤海所參將孫元率兩千寧鄉軍奮起反擊,擊潰建奴五千追兵,斬首一千二百餘級,其中真夷有五百來人。
劉宇亮自知自己的仕途已經走到盡頭,說不明日出城視師,就會死在戰場上。他現在一改往日謹小慎微的性子,冷笑一聲:“好大膽子,區區兩千邊軍就敢妄言斬首一千二百了,還五百多真夷。這捷報寫得到處都是漏洞,渤海所的孫元失心瘋了,行騙行到內閣頭上,可厭之極,可厭之極!”
內閣是什麽地方,一天到晚同地方大員,各部衙門送上來的折子文書打交道,尤其是他們這種兩榜進士出身的閣老,早就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任何一分文書,隻要經他的手掃描上那麽一眼,立即就能從裏麵挑出問題來,也能分辨出真假。
換成往常,這麽一分可笑的捷報送上來,其他書辦小吏也都笑翻了天。但今日卻怪,那些小吏們不但沒有露出一張嘲諷臉,反都漲紅了麵皮:“好個孫太初,好個孫太初!”
“我大明軍總算是勝了一場,好好好,好得很。雖說未必就能退兵,可建奴此戰受挫,士氣沮喪,想必不會再攻京城了。”
“是是是,隻要建奴不攻京城就好,他們又不可能在這裏久留,過得一陣子,自會北返。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真是一個好消息了,沒啥說的,等下大家也不要走,小弟做東,請諸君起小酌幾杯,當做慶賀!”
“如此,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
眾人又是紅了臉,又是跺腳又是鼓掌,全然將劉宇亮這個閣老給忘記了。
劉宇亮也是莫名其妙,忍不住問旁邊的書辦:“怎麽,難道這份捷報是真的?兩千寧鄉軍就能滅五千建奴,可能嗎?”
那書辦一臉的喜色:“別人說的或許是假,可這場勝績若是出自孫元之手,卻絕對是真的。閣老且放心,斬獲的人頭經過宣府總兵官楊國柱的鑒定之後,又送了上來,兵部已經派人勘驗過,都是真的,絕對不是殺糧冒功。”
說到這裏,那書辦突然歎息一聲:“這個孫太初也真是太實誠了,別人若是有如此斬獲,絕對往十倍裏誇大,說成一萬級也是有可能。他卻好,一級就是一級,絕不多報。”
門口,一個書辦笑道:“也隻有這種有愣勁心思簡單的人才做得了沙場悍將,否則他孫太初就不僅僅是一個參將,說不定已經是一個七品正印知縣了。”
又有人笑道:“軍漢就是軍漢,也隻有這種直愣子才能上得了陣,殺得了。他又不是讀書種子,做什麽正印七品。”
眾人都是一陣低笑。
“孫元孫太初,這人的名字聽起來好熟。”劉宇亮以手指揉著太陽穴,須臾,才遲疑地說道:“是不是滁州大戰,又在泗州生擒賊寇高迎祥的那個孫元。”
“正是,正是,閣老竟然不記得。”
劉宇亮尷尬一笑,兩年前他可不在內閣,還不是宰輔,又如何知道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