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漫長的討價還價,特別是內部的種種博弈以後,在鋒許久的中日代表終於可以坐下來探討有關簽約的實質性意見了。
促成雙方坐在談判桌前的有三個因素不容忽視。
第一個是國際壓力——局勢發展的很快,在歐洲戰場上,為了奪取巴黎,德國與英法聯軍在馬恩河地段展開了自歐戰開始以來最大規模的交鋒。德國方麵出動了近100兵力,英法方麵則以140兵力相抗衡,雖然同樣是寬縱深、大兵團作戰,但由於德軍兵力較為集中和精銳,反而處於進攻勢頭。在麵對英法聯軍精心構築的堅固陣地時,德國人出其不意地出動了養精蓄銳已久的秘密武器——鐵甲戰車。德國方麵製造的鐵甲戰車雖然同樣與中國一樣希望依靠戰車攻防一體的良好特性來撕開陣地防線,但德國由於機械和冶金工業均較中國來得發達,因此走了一條不同的路子——突出堅固防禦和兇猛火力,而不是中國式戰車以輕便為主。
德國出動的戰車號稱“猛獁”,是一個有11人車組,兩挺機槍,重量近約30噸的龐然大物,前裝甲厚度達到了50mm,在外完全可以無視法國裝備數量最大的75mm速射炮因為沒有穿甲彈,雖然最高速度隻有中國式戰車的三分之一,而且故障率也要高得多,但勝在數量多兼又皮糙肉厚,給對麵的英法聯軍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
在戰車突破防線後,跟隨其後的突擊工兵一擁而上。迅速撕開缺口,造成整個陣地、整段防線地崩潰。
除了戰車以外,德國人還出動40餘架飛機用於一線偵雖然投擲下來的炸彈數量不多,麵對大範圍分布的英法聯軍殺傷力也極為有限。但造成的恐懼感和挫折感卻是英法方麵無力招架的。雖然英法兩軍也出動了工兵對鐵甲戰車進行抵近攻擊,但這種狀似敢死隊般攻擊地行為顯然不是自詡法蘭西騎士和英吉利紳士的兩軍可以承受地犧牲——戰爭。第一次以他們不熟悉的方式進行著。
在麵對德國人空陸一體的立體攻勢麵前,馬恩河戰役英法在僵持局麵過後陷入了被動,雖然英國方麵也出動了他們的戰車——坦克,而且也獲得了極為可觀地戰果。但這種坦克與德國的龐然大物比較起來無疑讓人氣餒,在唯一一次坦克交鋒中。步兵們親眼所見:兩輛坦克圍攻一輛猛獁,雖然猛獁先後被坦克地37mm火炮最後倚仗火力優勢,將兩輛坦克一一擊中,迫使英國坦克手狼狽逃竄,隨後。鑒於兩輛坦克太過礙事。猛獁發揮塊頭優勢,一一將兩輛坦克撞入步兵挖掘的戰壕。這一幕動作雖然遲緩。卻讓所有聯軍步兵為之膽寒。
經過5星期左右地會戰,德國人在付出近40人的傷亡後兵臨巴黎城下,而傷亡人數比德國人多一半的英法兩軍則依靠這5星期爭取的時間,在巴黎外圍繼續狙擊……
在歐洲麵臨轉折關頭的時候,英國已經失去了對日本人地耐心,態度雖然和緩,但卻堅決要求日本人停止在華行動,連帶著美國人也喪失了耐心。
第二個是日本內部地意見分歧。按理說,意見越是分歧,達成協議的機會便越是小,但日本是一個很奇怪地民族,在日本分歧沒有得到根本消之前,稍占優勢的一方為了加大勝算,搶先造就既成事實,反而會加速推進決策。
山本為首的海軍係已經不想打這場戰爭了,特別是在撈取勝利資本上麵,海軍因為有了中太平洋德屬各島的甜頭,並不願意為青島流太多的血,特別是在陸軍被吃掉一個師團之後,海軍更不想將有限的軍費浪費在為陸軍複仇中——那樣隻會擠占海軍的軍費,隻會讓海軍邊緣化。另一個因素不得不提的是,由於日本國內麵臨的經濟危機和財政困局,文官係統並不指望戰爭能繼續打下去,這就給堅持複仇戰略的陸軍以額外的阻力。
按理說山本不會忽略陸軍的心態和長州派的利益,但在井上馨公開倒向山縣有朋之後,明治時期的元老派就形成了令人難堪的對現政府的壓製,雖然西原寺依然是山本的堅定支持者,但麵對元老咄咄逼人的架勢,要想不下台,唯有迅速做出反應。山本看得很明白,“西門子”事件就是掌握在中國手中的定時炸彈,隻要陸軍拿到這顆炸彈就足以將自己
炸得粉碎。要想解除這顆炸彈,唯一能履行的便是引爆——而不得不在協定上予以讓步。
而且,更讓山本隱隱擔心的是陸軍風氣的轉向——由於德國在歐洲戰場取得的優勢,開戰以來一直對加入協約國集團的陸軍總是頗有微辭,雖然這次山東攻略的目標是衝著德國而去,但沒準這批馬鹿會同德國達成諒解,反過來對大局形成不利的壓迫,那才真是要命!
第三個是山本親自布置的、依靠頭山滿聯絡孫中山等革命黨進行的“雲計劃”。
說到底,山本不是善男信女,對於中國大陸,他骨子裏是有征服欲的,這一次的暫時退卻不是他良心發現而是他較陸軍更有前瞻性的思考。但是,他絕不會放過任何可能給中國造成麻煩的機會,“雲計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籠的。
既然已經有了相應的後手準備,那麽在談判桌前予以退讓也不是了不得的行為,山本滿有把握地認為,隻要瓊州攻略取得成功將給他帶來兩個好處:第一,海主陸從地位的確立——要想封鎖住那道瓊州海峽,隻有依靠海軍;第二,日本對中國的予取予求——中國若不想瓊州成為整個國家的潰,必須對日本讓步,要方要圓,全部是日本說了算。
如果在中日協定上先簽了字再有“瓊州舉事”的壯舉,則在時間和進程上就更加完美了。
所以,基於這三層不是理由的理由,中日協定反而到了即將簽字的時刻……
但是,山本忽視了陸軍的能量,忽視了黑龍會與陸軍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更忽視了元老派對於政局的掌控能力——這是他的政治手腕所架空不了的。
在陸軍內部,正醞釀著一場風暴,一場足以顛覆整個現有次序的風暴——長州派將以他們直接掌握的中下層軍官士兵作為力量,發動突然襲擊,不,發動政變!
在密室裏商議的,既包括了山縣有朋、井上馨這樣的元老,也包括桂太郎、寺內正毅這樣的實力派。
“諸君,計劃已全部安排妥當,定於明日中日和平協定簽訂之時發動。”主事人躊躇滿誌地宣布道,“按照計劃,明天將由基層官兵激於義憤而發動‘兵諫’,要求政府改弦易轍,不要忽視陸軍的聲音和皇軍的榮譽,要求天皇陛下出麵聖裁,繼續同支那的戰爭,直到勝利為止……”
“我們的最低要求是改組政府,建立舉國一致內閣,擔當帝國戰爭的總領導,我們的最高要求是改變政體,實現皇國一體、陛下聖裁,布皇道於東亞,避免財閥和政客對帝國政治的操縱……為了純粹的日本,我們不惜以死抗爭。”
“好!挽救帝國政局完全在此一舉……村上君,你按照布置執行吧。”聽取匯報的眾人揮揮手,表示認可了方案的推動……
港口內、碼頭外、輪船上……
“是克強!是遁初!”孫中山興奮地大叫,一邊揮舞著手中的帽子,高喊道,“停船,快停船,接他們上來,接他們上來!”
“什麽?”胡漢民也呆住了,黃興和宋教仁在最後一刻想通了?
開船的水手沒有人理會孫中山的呐喊,船雖然是緩緩地,卻是愈來愈遠離碼頭。
“停船,快停船!”孫中山氣得直跺腳,正想指示胡漢民與船長去交涉,猛然間卻呆住了。
胡漢民小聲地說道:“先生,恐怕不必了。”
岸上,黃興、宋教仁雖然對著輪船在不斷地揮手致意,但他們的身旁,已悄然升起了一麵血紅的旗幟,在略帶著濕意的秋風中獵獵飄揚……
“那是華興會的旗幟……”孫中山的眼眶濕潤了,豆大的淚珠從眼眶裏滾落出來,自華興會和興中會實現合並並改組為同盟會以來,華興會的旗幟便不曾打出,現在這麵旗幟重新飄揚起來,那便意味著華興會的人員已另樹一幟。
同盟會死了!
在1914年的蕭瑟秋風中,同盟會以
“嗚……”輪船拉響了汽笛,孫中山原本手中緊握的帽子掉落水中,倏忽為一團團湧起的白泡沫而吞沒,這頂跟隨了革命20的帽子,終於為海水所吞噬了……
全書終!第三次機遇 第四卷 第四十章 最後時刻
促成雙方坐在談判桌前的有三個因素不容忽視。
第一個是國際壓力——局勢發展的很快,在歐洲戰場上,為了奪取巴黎,德國與英法聯軍在馬恩河地段展開了自歐戰開始以來最大規模的交鋒。德國方麵出動了近100兵力,英法方麵則以140兵力相抗衡,雖然同樣是寬縱深、大兵團作戰,但由於德軍兵力較為集中和精銳,反而處於進攻勢頭。在麵對英法聯軍精心構築的堅固陣地時,德國人出其不意地出動了養精蓄銳已久的秘密武器——鐵甲戰車。德國方麵製造的鐵甲戰車雖然同樣與中國一樣希望依靠戰車攻防一體的良好特性來撕開陣地防線,但德國由於機械和冶金工業均較中國來得發達,因此走了一條不同的路子——突出堅固防禦和兇猛火力,而不是中國式戰車以輕便為主。
德國出動的戰車號稱“猛獁”,是一個有11人車組,兩挺機槍,重量近約30噸的龐然大物,前裝甲厚度達到了50mm,在外完全可以無視法國裝備數量最大的75mm速射炮因為沒有穿甲彈,雖然最高速度隻有中國式戰車的三分之一,而且故障率也要高得多,但勝在數量多兼又皮糙肉厚,給對麵的英法聯軍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
在戰車突破防線後,跟隨其後的突擊工兵一擁而上。迅速撕開缺口,造成整個陣地、整段防線地崩潰。
除了戰車以外,德國人還出動40餘架飛機用於一線偵雖然投擲下來的炸彈數量不多,麵對大範圍分布的英法聯軍殺傷力也極為有限。但造成的恐懼感和挫折感卻是英法方麵無力招架的。雖然英法兩軍也出動了工兵對鐵甲戰車進行抵近攻擊,但這種狀似敢死隊般攻擊地行為顯然不是自詡法蘭西騎士和英吉利紳士的兩軍可以承受地犧牲——戰爭。第一次以他們不熟悉的方式進行著。
在麵對德國人空陸一體的立體攻勢麵前,馬恩河戰役英法在僵持局麵過後陷入了被動,雖然英國方麵也出動了他們的戰車——坦克,而且也獲得了極為可觀地戰果。但這種坦克與德國的龐然大物比較起來無疑讓人氣餒,在唯一一次坦克交鋒中。步兵們親眼所見:兩輛坦克圍攻一輛猛獁,雖然猛獁先後被坦克地37mm火炮最後倚仗火力優勢,將兩輛坦克一一擊中,迫使英國坦克手狼狽逃竄,隨後。鑒於兩輛坦克太過礙事。猛獁發揮塊頭優勢,一一將兩輛坦克撞入步兵挖掘的戰壕。這一幕動作雖然遲緩。卻讓所有聯軍步兵為之膽寒。
經過5星期左右地會戰,德國人在付出近40人的傷亡後兵臨巴黎城下,而傷亡人數比德國人多一半的英法兩軍則依靠這5星期爭取的時間,在巴黎外圍繼續狙擊……
在歐洲麵臨轉折關頭的時候,英國已經失去了對日本人地耐心,態度雖然和緩,但卻堅決要求日本人停止在華行動,連帶著美國人也喪失了耐心。
第二個是日本內部地意見分歧。按理說,意見越是分歧,達成協議的機會便越是小,但日本是一個很奇怪地民族,在日本分歧沒有得到根本消之前,稍占優勢的一方為了加大勝算,搶先造就既成事實,反而會加速推進決策。
山本為首的海軍係已經不想打這場戰爭了,特別是在撈取勝利資本上麵,海軍因為有了中太平洋德屬各島的甜頭,並不願意為青島流太多的血,特別是在陸軍被吃掉一個師團之後,海軍更不想將有限的軍費浪費在為陸軍複仇中——那樣隻會擠占海軍的軍費,隻會讓海軍邊緣化。另一個因素不得不提的是,由於日本國內麵臨的經濟危機和財政困局,文官係統並不指望戰爭能繼續打下去,這就給堅持複仇戰略的陸軍以額外的阻力。
按理說山本不會忽略陸軍的心態和長州派的利益,但在井上馨公開倒向山縣有朋之後,明治時期的元老派就形成了令人難堪的對現政府的壓製,雖然西原寺依然是山本的堅定支持者,但麵對元老咄咄逼人的架勢,要想不下台,唯有迅速做出反應。山本看得很明白,“西門子”事件就是掌握在中國手中的定時炸彈,隻要陸軍拿到這顆炸彈就足以將自己
炸得粉碎。要想解除這顆炸彈,唯一能履行的便是引爆——而不得不在協定上予以讓步。
而且,更讓山本隱隱擔心的是陸軍風氣的轉向——由於德國在歐洲戰場取得的優勢,開戰以來一直對加入協約國集團的陸軍總是頗有微辭,雖然這次山東攻略的目標是衝著德國而去,但沒準這批馬鹿會同德國達成諒解,反過來對大局形成不利的壓迫,那才真是要命!
第三個是山本親自布置的、依靠頭山滿聯絡孫中山等革命黨進行的“雲計劃”。
說到底,山本不是善男信女,對於中國大陸,他骨子裏是有征服欲的,這一次的暫時退卻不是他良心發現而是他較陸軍更有前瞻性的思考。但是,他絕不會放過任何可能給中國造成麻煩的機會,“雲計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籠的。
既然已經有了相應的後手準備,那麽在談判桌前予以退讓也不是了不得的行為,山本滿有把握地認為,隻要瓊州攻略取得成功將給他帶來兩個好處:第一,海主陸從地位的確立——要想封鎖住那道瓊州海峽,隻有依靠海軍;第二,日本對中國的予取予求——中國若不想瓊州成為整個國家的潰,必須對日本讓步,要方要圓,全部是日本說了算。
如果在中日協定上先簽了字再有“瓊州舉事”的壯舉,則在時間和進程上就更加完美了。
所以,基於這三層不是理由的理由,中日協定反而到了即將簽字的時刻……
但是,山本忽視了陸軍的能量,忽視了黑龍會與陸軍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更忽視了元老派對於政局的掌控能力——這是他的政治手腕所架空不了的。
在陸軍內部,正醞釀著一場風暴,一場足以顛覆整個現有次序的風暴——長州派將以他們直接掌握的中下層軍官士兵作為力量,發動突然襲擊,不,發動政變!
在密室裏商議的,既包括了山縣有朋、井上馨這樣的元老,也包括桂太郎、寺內正毅這樣的實力派。
“諸君,計劃已全部安排妥當,定於明日中日和平協定簽訂之時發動。”主事人躊躇滿誌地宣布道,“按照計劃,明天將由基層官兵激於義憤而發動‘兵諫’,要求政府改弦易轍,不要忽視陸軍的聲音和皇軍的榮譽,要求天皇陛下出麵聖裁,繼續同支那的戰爭,直到勝利為止……”
“我們的最低要求是改組政府,建立舉國一致內閣,擔當帝國戰爭的總領導,我們的最高要求是改變政體,實現皇國一體、陛下聖裁,布皇道於東亞,避免財閥和政客對帝國政治的操縱……為了純粹的日本,我們不惜以死抗爭。”
“好!挽救帝國政局完全在此一舉……村上君,你按照布置執行吧。”聽取匯報的眾人揮揮手,表示認可了方案的推動……
港口內、碼頭外、輪船上……
“是克強!是遁初!”孫中山興奮地大叫,一邊揮舞著手中的帽子,高喊道,“停船,快停船,接他們上來,接他們上來!”
“什麽?”胡漢民也呆住了,黃興和宋教仁在最後一刻想通了?
開船的水手沒有人理會孫中山的呐喊,船雖然是緩緩地,卻是愈來愈遠離碼頭。
“停船,快停船!”孫中山氣得直跺腳,正想指示胡漢民與船長去交涉,猛然間卻呆住了。
胡漢民小聲地說道:“先生,恐怕不必了。”
岸上,黃興、宋教仁雖然對著輪船在不斷地揮手致意,但他們的身旁,已悄然升起了一麵血紅的旗幟,在略帶著濕意的秋風中獵獵飄揚……
“那是華興會的旗幟……”孫中山的眼眶濕潤了,豆大的淚珠從眼眶裏滾落出來,自華興會和興中會實現合並並改組為同盟會以來,華興會的旗幟便不曾打出,現在這麵旗幟重新飄揚起來,那便意味著華興會的人員已另樹一幟。
同盟會死了!
在1914年的蕭瑟秋風中,同盟會以
“嗚……”輪船拉響了汽笛,孫中山原本手中緊握的帽子掉落水中,倏忽為一團團湧起的白泡沫而吞沒,這頂跟隨了革命20的帽子,終於為海水所吞噬了……
全書終!第三次機遇 第四卷 第四十章 最後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