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節
鬼穀子的局(出書版) 作者:寒川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魏惠王轉向齊威王:“熊兄意欲伐秦,田兄意下如何?”
齊威王拱手:“六國既已合縱,因齊謹聽縱約長之命。”
魏惠王將頭慢慢轉向韓昭侯。
韓昭侯在心裏打會兒小鼓,緩緩應道:“六國既已合縱,伐秦當是六國之事,隻我等四人決定,恐為不妥。”
“嗯,韓兄所言甚是。”魏惠王思忖一會兒,“聽說老燕公已經迴國去了,還剩一個趙兄,魏罃這就發帖,邀他三日後來此小酌,與諸君共商大事如何?”
“謹聽縱約長安排!”眾人齊應。
韓昭侯在虎牢關上莫名受辱,黑著臉迴到成皋,在郡守府正堂上悶坐,白臉因極度暴怒而漲成紅紫。相國匡義、上將軍公仲不知何故,小心伴坐。
見昭侯鼻孔裏的氣越喘越粗,匡義小聲稟道:“敢問君上因何不快?”
韓昭侯朝幾案上猛擊一拳:“老匹夫,欺我太甚!”
“可是魏王?”
韓昭侯一字一頓,聲音從牙縫裏擠出:“熊商!”
公仲兩手摩擦幾下,捏出兩個拳頭:“君上,末將的手心癢了,請君上下令。”
韓昭侯似是沒有聽見,喉嚨眼裏又出幾字:“還有田因齊!”
見是兩個大國,公仲、匡義互望一眼,再度迴望昭侯。
空氣冷凝。不知過有多久,韓昭侯的喘氣聲漸漸平複,匡義正欲起奏,昭侯陡然爆出一聲長笑:“哈——”
公仲、匡義被他笑愣了。
“哼,”韓昭侯止住笑,冷冷說道,“兩個老匹夫,此等伎倆,還想謀我?”
兩位臣下越發蒙了,盯住他不約而同道:“君上?”
昭侯換過麵孔,將虎牢關之事一五一十地細述一遍,末了說道:“齊之大患在楚、在魏,大欲在宋、在燕,與秦並無瓜葛,可此番伐秦,田因齊為何那般起勁?陘山之辱遠甚於商於之恥,可熊商何以舍此求彼?你們說說,兩個老狐狸安的這是哪門子心?”
見二人如墜雲裏霧裏,昭侯不無得意地敲著幾案:“瞧你們這笨腦瓜子!寡人還是捅開說吧,二人慫恿伐秦,目的不在秦,在魏!”
“君上是說,”匡義有點明白了,“齊、楚皆欲借秦人之力弱魏?”
“哼!”韓昭侯二目放光,“兩個老狐狸自以為聰明,可這點小聰明蒙蒙魏罃那個愣子眼可以,想蒙寡人,沒門兒!”
“君上,”公仲遲疑一下,小聲道,“末將以為,以六國之力,以龐涓之能,此番伐秦必定馬到功成。假使獲勝,魏人必得大利。”
韓昭侯朗聲應道:“如果不出寡人所料,楚、齊必是隻出人,不出力。即使功成,魏人衝鋒在前,元氣必傷,何來精力與楚、齊爭鋒?此番伐秦,於齊、楚而言,成也贏,不成也贏。哼,兩個老狐狸算得精呢!”
“君上聖明!”匡義由衷歎服,“我眼前之患不在楚、齊,而在秦人。秦自得函穀,數度窺我宜陽,我正可趁此良機去除此患,再與楚、齊計較。”
“愛卿所言甚是。”昭侯衝他點點頭,轉對公仲,“上將軍,你覺得龐涓用兵如何?”
“列國無人匹敵!”
“愛卿說的是,寡人就賭此人了。齊人、楚人皆靠不住,結成夥兒坑蒙魏罃那個老愣子。好在縱親已成,他們雖不出力,卻也不好背後使壞。上將軍聽令!”
“末將在!”
“寡人給你加撥宜陽五萬精兵,合兵八萬,全力以赴,助龐涓成此奇功,讓那兩隻老狐狸好好瞧瞧韓人的厲害!”
“末將遵命!”
楚、齊二王主動表態伐秦,魏惠王驚喜不已。如此這般折騰合縱,這才是惠王心中所想。
傍黑時分,惠王急召龐涓、惠施、公子卬、朱威幾位要臣,二目放光:“諸位愛卿,今日後晌,寡人與齊、楚、韓三家定下一樁大事,召請諸位愛卿來,是要商議如何將之落到實處。”
誰都明白大事指的是什麽,無不精神振奮,隻有惠施習慣性地閉上二目,似是睡去了。朱威斜他一眼,轉向惠王。
惠王肥而壯碩的身子略朝後仰,將那扇窗子徹底捅開:“這樁大事就是伐秦!”掃眾人一眼,憋足一口氣,猛地唿出,身子傾前,拳頭揮舞,聲音激昂,“諸位愛卿,這一日,寡人等候數年了!寡人知道,你們也等候數年了,所有魏人無不等候數年了!我們不能再等了,等不起了啊!”
龐涓、公子卬、朱威無不被他的激情感染。
公子卬朗聲應道:“請父王下旨,攻打暴秦,兒臣願打頭陣!”
惠王的目光卻轉向龐涓:“龐愛卿,如何伐秦,寡人就看你的了!”
龐涓聲音低沉,字字千鈞:“臣萬事俱備,隻待陛下旨令!”
魏惠王的手指習慣性地叩擊幾案:“此番伐秦,是六國共同出兵,愛卿要多方協調,多路出擊,踏平秦川!”
“微臣遵旨!”
惠王轉向朱威:“朱愛卿,六國伐秦,兵馬雲集,能否成功,就看你的糧草了!”
“陛下放心,”朱威迴奏,“微臣早已備足糧草,隻待征調!”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愛卿這就動手,先將糧草分批運往安邑。”
“微臣遵旨!”
惠王的目光落在惠施身上,嗬嗬樂了:“惠愛卿,你怎麽又打瞌睡了?這麽大的事,你總不能一言不發吧!”
惠施似是沒聽見,仍在犯迷瞪。
朱威拿肘子碰他,輕道:“相國,陛下問您話呢!”
惠施兩眼依舊未睜,半是自語,半是迴答:“陛下問錯人了。”
惠王心頭一動,身子前傾:“惠愛卿,你……此言何意?”
惠施微微睜眼:“內事問內相,外事問外相。興兵征伐是外事,陛下既拜外相,當問外相才是。”
“嗯,愛卿說得是!”惠王嗬嗬笑幾聲,轉對朱威,“聽說蘇子仍在孟津,愛卿這就使人召他,就說寡人有請。”
“微臣遵旨!”
惠施的話餘味繚繞。
出轅門後,朱威緊步追上他,小聲問道:“相國,您方才好像話中有話。”
惠施斜他一眼,又朝前走去。
朱威又追幾步:“暴秦難道不該伐嗎?”
惠施頓步:“該說的我已說了。六國既已縱親,暴秦該不該伐,你當去問六國共相,為何總是盯住我呢?”打個轉身,揚長而去。
以惠施的氣量和為人,當然不會是出於嫉妒。朱威越想越覺蹊蹺,迴到營帳,備好車馬,決定親自去請蘇秦。
允水岸邊,蘇秦與趙肅侯靜靜地坐著,目光盯在水中的浮漂上。浮漂時不時地跳動,但誰也沒有起鉤,君臣二人的心思顯然都不在釣鉤上。
肅侯旁邊擺著一封請帖,是魏惠王剛剛發來的。肅侯的目光漸漸落在請帖上,伸手撿起它,麵呈慍容,連喘幾口粗氣,苦笑一聲:“蘇子,你看明白了吧。”
蘇秦表情凝重,目光依舊盯在浮漂上。
肅侯抖幾下請帖:“這陣兒才發來此物,邀寡人赴宴!幾日前結伴去虎牢關時,他幾個為何一聲不吱?”
“君上——”蘇秦移過目光,轉向肅侯。
“蘇子,你不必勸了,寡人明日起程,迴邯鄲去!他幾個想喝酒,讓他們喝去!他幾個想賞遊,讓他們賞去!什麽縱親?他幾個根本沒把寡人放在眼裏!”
“唉。”蘇秦歎一聲。
“你為何而歎?”
“如果不出微臣所料,魏王邀請君上赴宴,為的不是喝酒,而是伐秦。”
“哦?”肅侯打個驚怔。
“近日來,楚、齊、魏三家各發大兵,磨刀霍霍,顯然不單是為會盟。縱親旨在摒秦,這也無疑是火上澆油,為他們出兵秦國送了由頭。”
“愛卿之意是——秦人不該伐?”
“不是不該伐,是時機未到。”
“請愛卿詳解。”
“秦人已經擁有四塞,眾誌合一,固若金湯。六國雖合,卻是各懷心誌,遠未形成合力。以烏合之眾擊金湯之國,微臣不見勝算。”
聽到此話,肅侯倒是不以為然,輕輕哼出一聲:“照愛卿這麽說,秦國是不可戰勝了?”
“君上,”蘇秦沉聲應道,“在穀中時,微臣常聽孫臏講論兵法。孫臏說,孫子兵法有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六國一合縱就伐兵攻城,不用其上而用其下,當是智竭。孫子兵法又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六國新合,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當是蠻幹。微臣是以認為,六國若是伐秦,不戰則已,戰,勝負必判。”
肅侯倒吸一口涼氣,傾身道:“以蘇子之見,該當如何?”
“阻止伐秦,以待時日。”
“如何阻止?”
“君上可去赴宴,見機行事,向諸君陳明利害得失。以君上威望、德能,或有可能。”
肅侯沉思許久,搖頭苦笑:“照愛卿所言,他幾人此去虎牢關,必是商議伐秦。他們早將寡人拋在一邊了,寡人何威何望?人家不睬咱,咱自己湊上去噪舌,寡人何德何能?”
肅侯的話無懈可擊。
蘇秦垂下頭去,目光迴到浮漂上。
就在此時,樓緩走來,趨前稟道:“啟奏君上,魏國上卿朱威求見!”
“哦?”肅侯怔道,“他見寡人何事?”
樓緩遲疑一下:“迴奏君上,朱上卿說是……有要事求見蘇子。”
肅侯臉上一沉,緩緩起身,對蘇秦道:“此人必是請你來的。你可告訴魏罃,就說寡人身心不爽,不能奉陪了,要他好自為之!”轉對樓緩,“傳旨肥義將軍,明日起駕,迴邯鄲!”
前往虎牢關途中,朱威、蘇秦同乘一車。朱威約略講了楚、齊、魏、韓四君在虎牢關放歌並定下伐秦之事。
顯然,這是意料中事,因而蘇秦未顯絲毫驚詫,隻是淡淡問道:“四位君上所唱何歌?”
“《河梁歌》。”
“《河梁歌》?”蘇秦重複一句,眉頭微微挽起。
“有何不妥嗎?”朱威直盯蘇秦。
“若是此歌,不可伐秦!”蘇秦語氣堅定。
朱威驚愕,情不自禁地“哦”出一聲。
“此歌雖曰伐秦,卻是征伐未捷。諸君未出師而唱此歌,不吉!”
“征伐未捷?”朱威撓撓頭皮,“怎麽未捷?不是有‘陳兵未濟秦師降’嗎?秦師既降,說明征伐已捷了。”
“朱兄有所不知,”蘇秦略一思考,解釋道,“此歌為越人所唱。當年越人破吳,氣勢大盛,越王北伐中原,敗齊卻晉,欲霸天下,又恐列國不服,遂以尊周為名,號令齊、晉、楚、秦四大家輔佐周室。秦厲公不從命,越王怒,號令天下伐之。齊、晉、楚三國不敢不興兵,但無一不作壁上觀。越王無奈,隻好率先揮師西進,驅吳、越之師西渡河水擊秦。秦人懼,納表請降,越師撤退,作此歌記之。”
“這是不戰而勝呀。”朱威依舊納悶。
“越人的確不戰而勝,”蘇秦進一步解釋,“然而,複原當年戰事,越師勞師襲遠,不服水土,糧草不繼,加上遭遇嚴冬,病死者甚多,士氣極其低落。幸虧秦師臨陣未戰,越人才得以全師而退。秦人若戰,越師必敗。”
齊威王拱手:“六國既已合縱,因齊謹聽縱約長之命。”
魏惠王將頭慢慢轉向韓昭侯。
韓昭侯在心裏打會兒小鼓,緩緩應道:“六國既已合縱,伐秦當是六國之事,隻我等四人決定,恐為不妥。”
“嗯,韓兄所言甚是。”魏惠王思忖一會兒,“聽說老燕公已經迴國去了,還剩一個趙兄,魏罃這就發帖,邀他三日後來此小酌,與諸君共商大事如何?”
“謹聽縱約長安排!”眾人齊應。
韓昭侯在虎牢關上莫名受辱,黑著臉迴到成皋,在郡守府正堂上悶坐,白臉因極度暴怒而漲成紅紫。相國匡義、上將軍公仲不知何故,小心伴坐。
見昭侯鼻孔裏的氣越喘越粗,匡義小聲稟道:“敢問君上因何不快?”
韓昭侯朝幾案上猛擊一拳:“老匹夫,欺我太甚!”
“可是魏王?”
韓昭侯一字一頓,聲音從牙縫裏擠出:“熊商!”
公仲兩手摩擦幾下,捏出兩個拳頭:“君上,末將的手心癢了,請君上下令。”
韓昭侯似是沒有聽見,喉嚨眼裏又出幾字:“還有田因齊!”
見是兩個大國,公仲、匡義互望一眼,再度迴望昭侯。
空氣冷凝。不知過有多久,韓昭侯的喘氣聲漸漸平複,匡義正欲起奏,昭侯陡然爆出一聲長笑:“哈——”
公仲、匡義被他笑愣了。
“哼,”韓昭侯止住笑,冷冷說道,“兩個老匹夫,此等伎倆,還想謀我?”
兩位臣下越發蒙了,盯住他不約而同道:“君上?”
昭侯換過麵孔,將虎牢關之事一五一十地細述一遍,末了說道:“齊之大患在楚、在魏,大欲在宋、在燕,與秦並無瓜葛,可此番伐秦,田因齊為何那般起勁?陘山之辱遠甚於商於之恥,可熊商何以舍此求彼?你們說說,兩個老狐狸安的這是哪門子心?”
見二人如墜雲裏霧裏,昭侯不無得意地敲著幾案:“瞧你們這笨腦瓜子!寡人還是捅開說吧,二人慫恿伐秦,目的不在秦,在魏!”
“君上是說,”匡義有點明白了,“齊、楚皆欲借秦人之力弱魏?”
“哼!”韓昭侯二目放光,“兩個老狐狸自以為聰明,可這點小聰明蒙蒙魏罃那個愣子眼可以,想蒙寡人,沒門兒!”
“君上,”公仲遲疑一下,小聲道,“末將以為,以六國之力,以龐涓之能,此番伐秦必定馬到功成。假使獲勝,魏人必得大利。”
韓昭侯朗聲應道:“如果不出寡人所料,楚、齊必是隻出人,不出力。即使功成,魏人衝鋒在前,元氣必傷,何來精力與楚、齊爭鋒?此番伐秦,於齊、楚而言,成也贏,不成也贏。哼,兩個老狐狸算得精呢!”
“君上聖明!”匡義由衷歎服,“我眼前之患不在楚、齊,而在秦人。秦自得函穀,數度窺我宜陽,我正可趁此良機去除此患,再與楚、齊計較。”
“愛卿所言甚是。”昭侯衝他點點頭,轉對公仲,“上將軍,你覺得龐涓用兵如何?”
“列國無人匹敵!”
“愛卿說的是,寡人就賭此人了。齊人、楚人皆靠不住,結成夥兒坑蒙魏罃那個老愣子。好在縱親已成,他們雖不出力,卻也不好背後使壞。上將軍聽令!”
“末將在!”
“寡人給你加撥宜陽五萬精兵,合兵八萬,全力以赴,助龐涓成此奇功,讓那兩隻老狐狸好好瞧瞧韓人的厲害!”
“末將遵命!”
楚、齊二王主動表態伐秦,魏惠王驚喜不已。如此這般折騰合縱,這才是惠王心中所想。
傍黑時分,惠王急召龐涓、惠施、公子卬、朱威幾位要臣,二目放光:“諸位愛卿,今日後晌,寡人與齊、楚、韓三家定下一樁大事,召請諸位愛卿來,是要商議如何將之落到實處。”
誰都明白大事指的是什麽,無不精神振奮,隻有惠施習慣性地閉上二目,似是睡去了。朱威斜他一眼,轉向惠王。
惠王肥而壯碩的身子略朝後仰,將那扇窗子徹底捅開:“這樁大事就是伐秦!”掃眾人一眼,憋足一口氣,猛地唿出,身子傾前,拳頭揮舞,聲音激昂,“諸位愛卿,這一日,寡人等候數年了!寡人知道,你們也等候數年了,所有魏人無不等候數年了!我們不能再等了,等不起了啊!”
龐涓、公子卬、朱威無不被他的激情感染。
公子卬朗聲應道:“請父王下旨,攻打暴秦,兒臣願打頭陣!”
惠王的目光卻轉向龐涓:“龐愛卿,如何伐秦,寡人就看你的了!”
龐涓聲音低沉,字字千鈞:“臣萬事俱備,隻待陛下旨令!”
魏惠王的手指習慣性地叩擊幾案:“此番伐秦,是六國共同出兵,愛卿要多方協調,多路出擊,踏平秦川!”
“微臣遵旨!”
惠王轉向朱威:“朱愛卿,六國伐秦,兵馬雲集,能否成功,就看你的糧草了!”
“陛下放心,”朱威迴奏,“微臣早已備足糧草,隻待征調!”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愛卿這就動手,先將糧草分批運往安邑。”
“微臣遵旨!”
惠王的目光落在惠施身上,嗬嗬樂了:“惠愛卿,你怎麽又打瞌睡了?這麽大的事,你總不能一言不發吧!”
惠施似是沒聽見,仍在犯迷瞪。
朱威拿肘子碰他,輕道:“相國,陛下問您話呢!”
惠施兩眼依舊未睜,半是自語,半是迴答:“陛下問錯人了。”
惠王心頭一動,身子前傾:“惠愛卿,你……此言何意?”
惠施微微睜眼:“內事問內相,外事問外相。興兵征伐是外事,陛下既拜外相,當問外相才是。”
“嗯,愛卿說得是!”惠王嗬嗬笑幾聲,轉對朱威,“聽說蘇子仍在孟津,愛卿這就使人召他,就說寡人有請。”
“微臣遵旨!”
惠施的話餘味繚繞。
出轅門後,朱威緊步追上他,小聲問道:“相國,您方才好像話中有話。”
惠施斜他一眼,又朝前走去。
朱威又追幾步:“暴秦難道不該伐嗎?”
惠施頓步:“該說的我已說了。六國既已縱親,暴秦該不該伐,你當去問六國共相,為何總是盯住我呢?”打個轉身,揚長而去。
以惠施的氣量和為人,當然不會是出於嫉妒。朱威越想越覺蹊蹺,迴到營帳,備好車馬,決定親自去請蘇秦。
允水岸邊,蘇秦與趙肅侯靜靜地坐著,目光盯在水中的浮漂上。浮漂時不時地跳動,但誰也沒有起鉤,君臣二人的心思顯然都不在釣鉤上。
肅侯旁邊擺著一封請帖,是魏惠王剛剛發來的。肅侯的目光漸漸落在請帖上,伸手撿起它,麵呈慍容,連喘幾口粗氣,苦笑一聲:“蘇子,你看明白了吧。”
蘇秦表情凝重,目光依舊盯在浮漂上。
肅侯抖幾下請帖:“這陣兒才發來此物,邀寡人赴宴!幾日前結伴去虎牢關時,他幾個為何一聲不吱?”
“君上——”蘇秦移過目光,轉向肅侯。
“蘇子,你不必勸了,寡人明日起程,迴邯鄲去!他幾個想喝酒,讓他們喝去!他幾個想賞遊,讓他們賞去!什麽縱親?他幾個根本沒把寡人放在眼裏!”
“唉。”蘇秦歎一聲。
“你為何而歎?”
“如果不出微臣所料,魏王邀請君上赴宴,為的不是喝酒,而是伐秦。”
“哦?”肅侯打個驚怔。
“近日來,楚、齊、魏三家各發大兵,磨刀霍霍,顯然不單是為會盟。縱親旨在摒秦,這也無疑是火上澆油,為他們出兵秦國送了由頭。”
“愛卿之意是——秦人不該伐?”
“不是不該伐,是時機未到。”
“請愛卿詳解。”
“秦人已經擁有四塞,眾誌合一,固若金湯。六國雖合,卻是各懷心誌,遠未形成合力。以烏合之眾擊金湯之國,微臣不見勝算。”
聽到此話,肅侯倒是不以為然,輕輕哼出一聲:“照愛卿這麽說,秦國是不可戰勝了?”
“君上,”蘇秦沉聲應道,“在穀中時,微臣常聽孫臏講論兵法。孫臏說,孫子兵法有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六國一合縱就伐兵攻城,不用其上而用其下,當是智竭。孫子兵法又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六國新合,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當是蠻幹。微臣是以認為,六國若是伐秦,不戰則已,戰,勝負必判。”
肅侯倒吸一口涼氣,傾身道:“以蘇子之見,該當如何?”
“阻止伐秦,以待時日。”
“如何阻止?”
“君上可去赴宴,見機行事,向諸君陳明利害得失。以君上威望、德能,或有可能。”
肅侯沉思許久,搖頭苦笑:“照愛卿所言,他幾人此去虎牢關,必是商議伐秦。他們早將寡人拋在一邊了,寡人何威何望?人家不睬咱,咱自己湊上去噪舌,寡人何德何能?”
肅侯的話無懈可擊。
蘇秦垂下頭去,目光迴到浮漂上。
就在此時,樓緩走來,趨前稟道:“啟奏君上,魏國上卿朱威求見!”
“哦?”肅侯怔道,“他見寡人何事?”
樓緩遲疑一下:“迴奏君上,朱上卿說是……有要事求見蘇子。”
肅侯臉上一沉,緩緩起身,對蘇秦道:“此人必是請你來的。你可告訴魏罃,就說寡人身心不爽,不能奉陪了,要他好自為之!”轉對樓緩,“傳旨肥義將軍,明日起駕,迴邯鄲!”
前往虎牢關途中,朱威、蘇秦同乘一車。朱威約略講了楚、齊、魏、韓四君在虎牢關放歌並定下伐秦之事。
顯然,這是意料中事,因而蘇秦未顯絲毫驚詫,隻是淡淡問道:“四位君上所唱何歌?”
“《河梁歌》。”
“《河梁歌》?”蘇秦重複一句,眉頭微微挽起。
“有何不妥嗎?”朱威直盯蘇秦。
“若是此歌,不可伐秦!”蘇秦語氣堅定。
朱威驚愕,情不自禁地“哦”出一聲。
“此歌雖曰伐秦,卻是征伐未捷。諸君未出師而唱此歌,不吉!”
“征伐未捷?”朱威撓撓頭皮,“怎麽未捷?不是有‘陳兵未濟秦師降’嗎?秦師既降,說明征伐已捷了。”
“朱兄有所不知,”蘇秦略一思考,解釋道,“此歌為越人所唱。當年越人破吳,氣勢大盛,越王北伐中原,敗齊卻晉,欲霸天下,又恐列國不服,遂以尊周為名,號令齊、晉、楚、秦四大家輔佐周室。秦厲公不從命,越王怒,號令天下伐之。齊、晉、楚三國不敢不興兵,但無一不作壁上觀。越王無奈,隻好率先揮師西進,驅吳、越之師西渡河水擊秦。秦人懼,納表請降,越師撤退,作此歌記之。”
“這是不戰而勝呀。”朱威依舊納悶。
“越人的確不戰而勝,”蘇秦進一步解釋,“然而,複原當年戰事,越師勞師襲遠,不服水土,糧草不繼,加上遭遇嚴冬,病死者甚多,士氣極其低落。幸虧秦師臨陣未戰,越人才得以全師而退。秦人若戰,越師必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