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節
鬼穀子的局(出書版) 作者:寒川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與此同時,袁豹匆匆登上城門樓,見褚敏正在城頭上擂鼓,叫道:“褚將軍,君上急旨!”
褚敏將鼓槌遞給候在一側的鼓手,接過書信,拆開看過,遞給袁豹:“速抄此書,傳令全城守軍,依書中所言向城下喊話!”
袁豹正在抄寫,抬頭望見不遠處叛軍登上城頭,正自著急,褚敏提槍衝上。袁豹趕忙抄寫數份,交與手下親兵,讓他們速下城樓,馳向其他城門,自己也拿一份,伏在城垛後麵,扯開嗓子向城下喊道:“城下的將士們,趙國大軍撤走,子之將軍已經襲占武陽,不出一個時辰就可抵達此地,你們無路可走了,頑抗到底,隻有死路一條……城下的將士們,你們受騙上當了!趁時間來得及,趕快逃命去吧!……君上有旨,武陽燕人聽旨,盡管你們聽信蠱惑,謀逆作亂,寡人仍然原諒你們,因為你們是燕人,是寡人的子民!燕人不打燕人,你們隻要放下武器,誠意悔過,寡人既往不咎……”
他這一喊,其他將士也都放下兵器,跟著叫喊起來。正在攻城的叛軍紛紛停住,開始傾聽。有頃,眾叛軍七嘴八舌:“君上說的對,我們都是燕人,燕人不能殺燕人啊!”“娘的,上當了!”“弟兄們,君上大軍來了,快逃命吧……”
眾叛軍紛紛扔下武器,朝黑暗裏四散奔去。
黎明時分,數百名不願舍棄武成君的軍士聚集在大帳周圍。帳中,武成君端坐幾前,兩手抱起一壇老酒仰脖狂飲,季青與五個將軍齊齊跪在地上。
季青叩道:“主公,求求你,不要喝了!”
眾將軍一齊叩道:“主公,快走吧,再不走就遲了!”
武成君似是沒有聽見,依舊抱著酒壇,揚脖猛灌。
季青起身,一把奪過酒壇,摔在地上:“主公,你難道真要在此等死?”
武成君看他一眼,苦笑一聲,搖頭道:“季子,武陽已失,你說,本公能走哪兒?”眯起醉眼掃向眾將軍,提高聲音,“諸位將軍,你們說,本公還能走往哪兒?”
季青應道:“齊王一向待公子不薄,主公不妨往投臨淄!”
五位將軍齊道:“我等誓死保護主公,殺奔臨淄!”
武成君正待說話,帳外傳來腳步聲,參軍稟道:“報,君上使臣到!”
季青忽地起身,朝幾位將軍略一示意。眾人起身,退至兩側,手按劍柄,如臨大敵。武成君朝季青點點頭,季青朝參軍道:“宣他進來!”
老內臣昂首走進,身後跟著袁豹。
進帳之後,袁豹手按劍柄,冷眼環視一周,立於老內臣一側。
老內臣頓住步子,朗聲說道:“君上口諭,武成君聽旨!”
武成君愣怔一下,猛然起身,叩拜於地:“兒臣接旨!”
老內臣輕輕咳嗽一下,朗聲說道:“君上口諭,魚兒,你好糊塗!你和蘇兒是寡人骨血,又是同胞兄弟,眼下鬧成這樣,真讓寡人痛心!魚兒,陰雲過去了,一切也都過去了。你的過失,寡人予以寬恕。你的從屬皆是寡人子民,寡人也予以寬恕。魚兒,寡人老了,寡人……寡人什麽也不想,隻想看看你。昨兒晚上,寡人……寡人迷迷糊糊中又看到了你們的母後,她就站在寡人榻邊,淚水汪汪,對寡人說,魚兒呢,臣妾的魚兒哪兒去了?魚兒,明日是你母後的祭日,不要再鬧了,迴來吧,寡人在明光宮裏候你!你的父親,姬閔。”
老內臣傳完旨,拿袖子抹淚。
武成君慟哭失聲,將頭死命地朝地上猛磕,號哭道:“公父……母後……兒臣來了!兒臣這就來了!”
老內臣哽咽道:“公子,跟老奴走吧,君上龍體尚未康複,今又一宵未睡,拖病候著你呢!”
武成君止住哭聲,拭把淚水,起身朝老內臣深揖一禮:“內宰稍候片刻。”言訖,轉身走進帳後內室。
不一會兒,內室傳出“咚”的一聲悶響。
季青陡然明白,急步衝入內室,見武成君已經倒在地上,伏劍自盡。
季青從武成君手中取過寶劍,大叫一聲:“主公,季子來也!”亦朝脖子抹去。
剛過卯時,太子蘇一臉喜氣地大步跨入甘棠宮,人尚未到門口,聲音就飄進來:“母後!母後——”
守在宮門的春梅打個手勢,輕噓一聲,示意他不可聲張。
太子蘇頓住步子,小聲問道:“母後呢?”
春梅小聲應道:“夫人一宵未睡,正在榻上休息。殿下可有要事?”
太子蘇急道:“快去稟報母後,就說兒臣有要事求見!”
春梅掃他一眼,走進宮門,不一會兒,走出來道:“夫人有旨,問殿下有何急事?”
太子蘇喜形於色,聲音發顫:“稟報母後,就說特大喜訊,逆賊子魚負罪自殺!”
春梅複走進去,不一會兒,從門內傳來春梅冷冷的聲音:“夫人有旨,喜訊是殿下一個人的,與夫人無關。殿下可以走了。”
太子蘇大是尷尬,轉身悻悻走去。
一身甲衣的燕軍主將子之大步趨入明光宮正殿,至燕文公前倒地叩道:“末將叩見君上!”
燕文公擺手:“將軍免禮!”
子之起身,在右首席前坐下。
燕文公手指坐在他對麵席位上的蘇秦:“子之將軍,寡人向你引見一人,天下名士蘇秦。”
子之朝蘇秦拱手道:“蘇子大名,在下久仰了。”
蘇秦亦拱手道:“謝將軍美言!”
殿外傳來腳步聲,老內臣踉蹌走入,倒地泣道:“君上,長公子他——”
無需再問,燕文公已知發生何事了,緩緩閉上眼睛。
老內臣泣不成聲:“他走了!”
殿中死一般沉寂,隻有老內臣的抽泣聲。
許久,燕文公緩緩睜開眼睛:“這個逆子,走了也好!”又頓一時,“他沒說什麽吧?”
“長公子說,公父……母後……兒臣來了!兒臣這就來了——”
兩行老淚滾出燕文公的眼瞼,許久,擺擺手,啞著嗓子道:“葬了他吧。葬在趙妃身邊,讓他們娘兒倆好好嘮嘮。還有,在趙妃舊宮的靈堂裏,為他設個牌位。”
“老奴遵旨!”
望著老內臣漸退漸遠,燕文公抬起頭來,以袖拭淚:“蘇子,子之,這樁事情算是結了,我們君臣,說說後麵的事吧。”
子之、蘇秦互望一眼,一齊拱手道:“謹聽君上吩咐。”
燕文公轉向蘇子:“聽夫人說,蘇子曾言‘寡人無疾,有疾者燕也’。寡人之疾隻在武陽,蘇子卻說寡人無疾,想必燕國之疾指的必不是武陽之禍。子之是燕國棟梁,也是寡人賢侄,此處再無他人,燕國之疾何在,蘇子可否明言?”
“君上聖明!”蘇秦拱手道,“在蘇秦看來,燕國之疾,不在武陽之亂,在於國無長策。”
燕文公身子前傾:“寡人願聞其詳。”
“人之疾,無非寒熱失調;國之疾,無非內憂外患。燕國內有大憂,外有大患,卻無長策應對,蘇秦是以判斷燕有大疾。”
“請問蘇子,內憂何在?”
“中原列國皆在任賢用能,變法改製,唯有燕國因循守舊,任人唯親,致使朝綱不治,廷無能臣。蘇秦以為,燕之大疾在此。”
蘇秦所言,子之深有感觸,抱拳附和道:“君上,蘇子所言甚是。末將以為,祖宗成法皆是舊製,早已不合燕國實情,是該變一變了。”
蘇秦出口即要變法改製,倒是大出燕文公意料。燕國偏居東北,自入列國以來,一直未受三晉、齊、楚、秦變法影響,例行祖宗成法,以貴族治國,以宗法斷事,致使燕國平庸者當朝,賢能者在野,遠遠落後於他國。關於如何變法,燕文公前些年曾經想過,一來因為此事涉及麵過廣,一旦改製,恐生內亂,二來因為身邊缺少如公孫鞅、申不害之類鼎力推動之人,是以遲遲未能行施。今有蘇秦、子之,人力雖是備了,可自己——
想到此處,燕文公掃視二人一眼,苦笑一聲:“燕國是要改製,隻是,寡人老了,這件大事,還是留待後人吧。”有頃,垂頭歎道,“唉,老了,寡人老了!”
蘇秦、子之麵麵相覷,誰也不再說話。
又過一時,燕文公抬起頭來,轉向蘇秦:“內憂暫不說了。蘇子,你再說說外患。”
蘇秦卻將眼睛望向子之,拱手推托道:“若論外患,子之將軍最是清楚了。”
子之見文公亦望過來,拱手應道:“迴稟君上,我東有蠻胡,北有戎狄,西、南有趙與中山,南有強齊。除此之外,並無他患!”
燕文公轉向蘇秦:“燕國外患,可如子之將軍所言?”
蘇秦點頭:“正是。”轉向子之,“方才所言諸患中,將軍可懼胡人或戎狄?”
子之堅定地搖頭:“胡人、戎狄不過是野毛子,雖有騷擾,不足為懼。”
“將軍可患中山?”
“中山一向懼趙親燕,並無大患。”
“將軍可患趙人?”
“也不懼他。”
“將軍可懼齊人?”
子之沉思有頃,低首不語。
“如此看來,”蘇秦又是一笑,“外來諸患中,將軍這是一無所懼了。”
“不不不,”子之連連搖頭,“就眼下而言,齊人尚不足懼,但就長遠來說,齊人是我大敵。”
“子之所言甚是!”燕文公連連點頭。
“將軍,”蘇秦話鋒微轉,“暫不說齊國,單說趙人來攻,將軍該當如何?”
“引軍拒之。”子之不假思索地迴答。
蘇秦再次點頭:“嗯,將軍這是水來土掩,兵來將擋。再問將軍,假使將軍引軍拒趙,胡人趁機襲後,又該如何?”
“分兵拒之。”
“狄人再來呢?”
“這……這不可能!”子之顯然急了。
“子之將軍,”蘇秦微微一笑,“常言道,禍不單行,天底下沒有不可能之事。治國也好,將兵也罷,上上之策是防患於未然,不排除任何可能。”
蘇秦所言是世間常理,子之垂頭不語了。
燕文公沉思有頃,抬頭問道:“蘇子方才所說的國無長策,可在此處?”
“正是。”蘇秦轉向文公,“方今天下,唯勢唯力。自古迄今,小不欺大,弱不淩強。燕國不懼東胡、北狄、中山諸國,皆因諸國勢小力弱。燕國不懼趙人,因趙、燕勢均力敵,抗兵相若。燕國暫時也不懼齊人,因齊西有三晉,北有強楚,眼下尚無餘力北圖。然而,這些皆是暫時之象,非未來遠景。聖君治國不求近安,求的是長策遠略。”
“蘇子所言甚是,”燕文公聽得興起,連連拱手,“蘇子有何長策,恭請賜教。”
“賜教不敢。”蘇秦亦還一禮,動情道,“草民以為,自春秋以降,天下列國,唯以勢論。勢弱者圖存,勢強者爭雄。天下有大國者七,燕勢最弱。堪與燕勢比肩者,唯有趙、韓二國。除此二國,燕或與齊戰,或與魏戰,或與秦戰,或與楚戰,皆無勝率。燕國獨懼齊人,不懼秦、魏、楚三國者,是有趙國擋在前麵,得方位之利。”
聽至此處,燕文公似有所悟,點頭道:“聽蘇子之言,燕之長策當是結趙抗齊?”
蘇秦輕輕搖頭:“結趙抗齊是近策,不是遠策。”
燕文公略現驚異:“請蘇子教我。”
“結趙抗齊或能解除近患,也即齊患,卻不能解除遠患,也就是秦、魏、楚之患。因而,蘇秦認為,燕之長策,在於合縱。”
“合縱?”燕文公捋須沉思,“如何合之?”
“結盟趙國、韓國。”蘇秦沉聲應道,“燕、趙、韓三國勢力相當,若是單獨對外,必遭欺淩;若是三國合縱,擰成一股繩,結成鐵板一塊,試問君上,哪個大國膽敢輕舉妄動?”
蘇秦意在合縱三晉,此時故意不提魏國,是因為在燕文公眼裏,魏國仍是強勢大國,是不可能與他燕國站在一塊兒的。
燕文公、子之顯然聽進去了,互看一眼,點頭認同。
“然而,”蘇秦話鋒一轉,“燕國偏安無虞雖是長策,卻又非蘇秦遠圖。”
燕文公一怔,趨身問道:“敢問蘇子遠圖?”
褚敏將鼓槌遞給候在一側的鼓手,接過書信,拆開看過,遞給袁豹:“速抄此書,傳令全城守軍,依書中所言向城下喊話!”
袁豹正在抄寫,抬頭望見不遠處叛軍登上城頭,正自著急,褚敏提槍衝上。袁豹趕忙抄寫數份,交與手下親兵,讓他們速下城樓,馳向其他城門,自己也拿一份,伏在城垛後麵,扯開嗓子向城下喊道:“城下的將士們,趙國大軍撤走,子之將軍已經襲占武陽,不出一個時辰就可抵達此地,你們無路可走了,頑抗到底,隻有死路一條……城下的將士們,你們受騙上當了!趁時間來得及,趕快逃命去吧!……君上有旨,武陽燕人聽旨,盡管你們聽信蠱惑,謀逆作亂,寡人仍然原諒你們,因為你們是燕人,是寡人的子民!燕人不打燕人,你們隻要放下武器,誠意悔過,寡人既往不咎……”
他這一喊,其他將士也都放下兵器,跟著叫喊起來。正在攻城的叛軍紛紛停住,開始傾聽。有頃,眾叛軍七嘴八舌:“君上說的對,我們都是燕人,燕人不能殺燕人啊!”“娘的,上當了!”“弟兄們,君上大軍來了,快逃命吧……”
眾叛軍紛紛扔下武器,朝黑暗裏四散奔去。
黎明時分,數百名不願舍棄武成君的軍士聚集在大帳周圍。帳中,武成君端坐幾前,兩手抱起一壇老酒仰脖狂飲,季青與五個將軍齊齊跪在地上。
季青叩道:“主公,求求你,不要喝了!”
眾將軍一齊叩道:“主公,快走吧,再不走就遲了!”
武成君似是沒有聽見,依舊抱著酒壇,揚脖猛灌。
季青起身,一把奪過酒壇,摔在地上:“主公,你難道真要在此等死?”
武成君看他一眼,苦笑一聲,搖頭道:“季子,武陽已失,你說,本公能走哪兒?”眯起醉眼掃向眾將軍,提高聲音,“諸位將軍,你們說,本公還能走往哪兒?”
季青應道:“齊王一向待公子不薄,主公不妨往投臨淄!”
五位將軍齊道:“我等誓死保護主公,殺奔臨淄!”
武成君正待說話,帳外傳來腳步聲,參軍稟道:“報,君上使臣到!”
季青忽地起身,朝幾位將軍略一示意。眾人起身,退至兩側,手按劍柄,如臨大敵。武成君朝季青點點頭,季青朝參軍道:“宣他進來!”
老內臣昂首走進,身後跟著袁豹。
進帳之後,袁豹手按劍柄,冷眼環視一周,立於老內臣一側。
老內臣頓住步子,朗聲說道:“君上口諭,武成君聽旨!”
武成君愣怔一下,猛然起身,叩拜於地:“兒臣接旨!”
老內臣輕輕咳嗽一下,朗聲說道:“君上口諭,魚兒,你好糊塗!你和蘇兒是寡人骨血,又是同胞兄弟,眼下鬧成這樣,真讓寡人痛心!魚兒,陰雲過去了,一切也都過去了。你的過失,寡人予以寬恕。你的從屬皆是寡人子民,寡人也予以寬恕。魚兒,寡人老了,寡人……寡人什麽也不想,隻想看看你。昨兒晚上,寡人……寡人迷迷糊糊中又看到了你們的母後,她就站在寡人榻邊,淚水汪汪,對寡人說,魚兒呢,臣妾的魚兒哪兒去了?魚兒,明日是你母後的祭日,不要再鬧了,迴來吧,寡人在明光宮裏候你!你的父親,姬閔。”
老內臣傳完旨,拿袖子抹淚。
武成君慟哭失聲,將頭死命地朝地上猛磕,號哭道:“公父……母後……兒臣來了!兒臣這就來了!”
老內臣哽咽道:“公子,跟老奴走吧,君上龍體尚未康複,今又一宵未睡,拖病候著你呢!”
武成君止住哭聲,拭把淚水,起身朝老內臣深揖一禮:“內宰稍候片刻。”言訖,轉身走進帳後內室。
不一會兒,內室傳出“咚”的一聲悶響。
季青陡然明白,急步衝入內室,見武成君已經倒在地上,伏劍自盡。
季青從武成君手中取過寶劍,大叫一聲:“主公,季子來也!”亦朝脖子抹去。
剛過卯時,太子蘇一臉喜氣地大步跨入甘棠宮,人尚未到門口,聲音就飄進來:“母後!母後——”
守在宮門的春梅打個手勢,輕噓一聲,示意他不可聲張。
太子蘇頓住步子,小聲問道:“母後呢?”
春梅小聲應道:“夫人一宵未睡,正在榻上休息。殿下可有要事?”
太子蘇急道:“快去稟報母後,就說兒臣有要事求見!”
春梅掃他一眼,走進宮門,不一會兒,走出來道:“夫人有旨,問殿下有何急事?”
太子蘇喜形於色,聲音發顫:“稟報母後,就說特大喜訊,逆賊子魚負罪自殺!”
春梅複走進去,不一會兒,從門內傳來春梅冷冷的聲音:“夫人有旨,喜訊是殿下一個人的,與夫人無關。殿下可以走了。”
太子蘇大是尷尬,轉身悻悻走去。
一身甲衣的燕軍主將子之大步趨入明光宮正殿,至燕文公前倒地叩道:“末將叩見君上!”
燕文公擺手:“將軍免禮!”
子之起身,在右首席前坐下。
燕文公手指坐在他對麵席位上的蘇秦:“子之將軍,寡人向你引見一人,天下名士蘇秦。”
子之朝蘇秦拱手道:“蘇子大名,在下久仰了。”
蘇秦亦拱手道:“謝將軍美言!”
殿外傳來腳步聲,老內臣踉蹌走入,倒地泣道:“君上,長公子他——”
無需再問,燕文公已知發生何事了,緩緩閉上眼睛。
老內臣泣不成聲:“他走了!”
殿中死一般沉寂,隻有老內臣的抽泣聲。
許久,燕文公緩緩睜開眼睛:“這個逆子,走了也好!”又頓一時,“他沒說什麽吧?”
“長公子說,公父……母後……兒臣來了!兒臣這就來了——”
兩行老淚滾出燕文公的眼瞼,許久,擺擺手,啞著嗓子道:“葬了他吧。葬在趙妃身邊,讓他們娘兒倆好好嘮嘮。還有,在趙妃舊宮的靈堂裏,為他設個牌位。”
“老奴遵旨!”
望著老內臣漸退漸遠,燕文公抬起頭來,以袖拭淚:“蘇子,子之,這樁事情算是結了,我們君臣,說說後麵的事吧。”
子之、蘇秦互望一眼,一齊拱手道:“謹聽君上吩咐。”
燕文公轉向蘇子:“聽夫人說,蘇子曾言‘寡人無疾,有疾者燕也’。寡人之疾隻在武陽,蘇子卻說寡人無疾,想必燕國之疾指的必不是武陽之禍。子之是燕國棟梁,也是寡人賢侄,此處再無他人,燕國之疾何在,蘇子可否明言?”
“君上聖明!”蘇秦拱手道,“在蘇秦看來,燕國之疾,不在武陽之亂,在於國無長策。”
燕文公身子前傾:“寡人願聞其詳。”
“人之疾,無非寒熱失調;國之疾,無非內憂外患。燕國內有大憂,外有大患,卻無長策應對,蘇秦是以判斷燕有大疾。”
“請問蘇子,內憂何在?”
“中原列國皆在任賢用能,變法改製,唯有燕國因循守舊,任人唯親,致使朝綱不治,廷無能臣。蘇秦以為,燕之大疾在此。”
蘇秦所言,子之深有感觸,抱拳附和道:“君上,蘇子所言甚是。末將以為,祖宗成法皆是舊製,早已不合燕國實情,是該變一變了。”
蘇秦出口即要變法改製,倒是大出燕文公意料。燕國偏居東北,自入列國以來,一直未受三晉、齊、楚、秦變法影響,例行祖宗成法,以貴族治國,以宗法斷事,致使燕國平庸者當朝,賢能者在野,遠遠落後於他國。關於如何變法,燕文公前些年曾經想過,一來因為此事涉及麵過廣,一旦改製,恐生內亂,二來因為身邊缺少如公孫鞅、申不害之類鼎力推動之人,是以遲遲未能行施。今有蘇秦、子之,人力雖是備了,可自己——
想到此處,燕文公掃視二人一眼,苦笑一聲:“燕國是要改製,隻是,寡人老了,這件大事,還是留待後人吧。”有頃,垂頭歎道,“唉,老了,寡人老了!”
蘇秦、子之麵麵相覷,誰也不再說話。
又過一時,燕文公抬起頭來,轉向蘇秦:“內憂暫不說了。蘇子,你再說說外患。”
蘇秦卻將眼睛望向子之,拱手推托道:“若論外患,子之將軍最是清楚了。”
子之見文公亦望過來,拱手應道:“迴稟君上,我東有蠻胡,北有戎狄,西、南有趙與中山,南有強齊。除此之外,並無他患!”
燕文公轉向蘇秦:“燕國外患,可如子之將軍所言?”
蘇秦點頭:“正是。”轉向子之,“方才所言諸患中,將軍可懼胡人或戎狄?”
子之堅定地搖頭:“胡人、戎狄不過是野毛子,雖有騷擾,不足為懼。”
“將軍可患中山?”
“中山一向懼趙親燕,並無大患。”
“將軍可患趙人?”
“也不懼他。”
“將軍可懼齊人?”
子之沉思有頃,低首不語。
“如此看來,”蘇秦又是一笑,“外來諸患中,將軍這是一無所懼了。”
“不不不,”子之連連搖頭,“就眼下而言,齊人尚不足懼,但就長遠來說,齊人是我大敵。”
“子之所言甚是!”燕文公連連點頭。
“將軍,”蘇秦話鋒微轉,“暫不說齊國,單說趙人來攻,將軍該當如何?”
“引軍拒之。”子之不假思索地迴答。
蘇秦再次點頭:“嗯,將軍這是水來土掩,兵來將擋。再問將軍,假使將軍引軍拒趙,胡人趁機襲後,又該如何?”
“分兵拒之。”
“狄人再來呢?”
“這……這不可能!”子之顯然急了。
“子之將軍,”蘇秦微微一笑,“常言道,禍不單行,天底下沒有不可能之事。治國也好,將兵也罷,上上之策是防患於未然,不排除任何可能。”
蘇秦所言是世間常理,子之垂頭不語了。
燕文公沉思有頃,抬頭問道:“蘇子方才所說的國無長策,可在此處?”
“正是。”蘇秦轉向文公,“方今天下,唯勢唯力。自古迄今,小不欺大,弱不淩強。燕國不懼東胡、北狄、中山諸國,皆因諸國勢小力弱。燕國不懼趙人,因趙、燕勢均力敵,抗兵相若。燕國暫時也不懼齊人,因齊西有三晉,北有強楚,眼下尚無餘力北圖。然而,這些皆是暫時之象,非未來遠景。聖君治國不求近安,求的是長策遠略。”
“蘇子所言甚是,”燕文公聽得興起,連連拱手,“蘇子有何長策,恭請賜教。”
“賜教不敢。”蘇秦亦還一禮,動情道,“草民以為,自春秋以降,天下列國,唯以勢論。勢弱者圖存,勢強者爭雄。天下有大國者七,燕勢最弱。堪與燕勢比肩者,唯有趙、韓二國。除此二國,燕或與齊戰,或與魏戰,或與秦戰,或與楚戰,皆無勝率。燕國獨懼齊人,不懼秦、魏、楚三國者,是有趙國擋在前麵,得方位之利。”
聽至此處,燕文公似有所悟,點頭道:“聽蘇子之言,燕之長策當是結趙抗齊?”
蘇秦輕輕搖頭:“結趙抗齊是近策,不是遠策。”
燕文公略現驚異:“請蘇子教我。”
“結趙抗齊或能解除近患,也即齊患,卻不能解除遠患,也就是秦、魏、楚之患。因而,蘇秦認為,燕之長策,在於合縱。”
“合縱?”燕文公捋須沉思,“如何合之?”
“結盟趙國、韓國。”蘇秦沉聲應道,“燕、趙、韓三國勢力相當,若是單獨對外,必遭欺淩;若是三國合縱,擰成一股繩,結成鐵板一塊,試問君上,哪個大國膽敢輕舉妄動?”
蘇秦意在合縱三晉,此時故意不提魏國,是因為在燕文公眼裏,魏國仍是強勢大國,是不可能與他燕國站在一塊兒的。
燕文公、子之顯然聽進去了,互看一眼,點頭認同。
“然而,”蘇秦話鋒一轉,“燕國偏安無虞雖是長策,卻又非蘇秦遠圖。”
燕文公一怔,趨身問道:“敢問蘇子遠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