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節
鬼穀子的局(出書版) 作者:寒川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儀卻似沒有聽見,依舊昂首挺立於廳。
賁成、阮應龍見張儀無禮,正欲喝叫,無疆卻是微微一笑,拱手還過一揖:“越國劍士無疆見過張子!”手指旁邊客席,“張子請坐。”
張儀拱手謝過,徐徐走至越王身邊客位,席地坐下,雙目微閉,現出在猴望尖打坐時修來的本領,氣沉丹田,靜若臥兔,勢若山頂懸石。
無疆見他現出這般功夫,內中陡然一震,眯起眼睛,將他上下左右又是一番打量,知是遇到勁敵,拱手讚道:“好氣度!”略頓一頓,“張子光臨越地,可有教我之處?”
張儀拱手還禮:“聽聞大王好劍,張儀慕名而來。”
聽到劍字,無疆喜道:“無疆有緣得會中原第一劍士,實乃此生大幸!敢問張子,用劍之時,以何製勝?”
張儀雙唇微動:“不動則已,動則十步無生。不行則已,行則千裏無阻。”
眾人聞言大駭,皆將目光轉向劍廳,估算距離。劍廳雖大,方圓不過二十步。如果張儀站在中央,前後左右無非十步。若是十步無生,這個廳中竟是無一處可躲。
無疆也是一震,拱手道:“果真如此,張子之劍當是天下無雙了!”略略一頓,“敢問張子,動與不動,可有玄妙?”
“並無玄妙,後發先至而已。”
越人劍術,無不強調先發製人,此人用劍,卻是後發而先至,所有劍士盡皆傻了。即使賁成、阮應龍這樣的一流高手,也是麵麵相覷。試想,倘若劍術真的練至這般境界,誰敢在此人麵前率先出劍?
張儀睜開眼睛,環視眾人一眼,見他們麵現懼色,微微一笑,轉對無疆道:“張儀聽聞大王劍術高深,甚想與大王切磋。”
無疆麵色微變,觀張子衣著,並無劍服,觀他身上,亦無佩劍,眉頭一動,拱手說道:“張子千裏趕赴越地,一路勞頓,請迴館驛暫歇三日。待三日過後,張子可穿好劍服,再來此處,無疆定向張子討教。”
張儀迴揖一禮:“一言為定!”一個轉身,虎虎生風,大步離廳。
張儀走下台階,遠遠望見香女、荊生正於百步之外引頸觀望。
張儀急步上前,香女早已飛步過來,一頭撲入他的懷中,泣道:“夫君——”
荊生望一眼附近的越兵,急道:“姑爺,姑娘,此地不可久留,迴客棧再說!”
三人上車,趕至客棧,張儀將麵見無疆的經過概要講述一遍,指著自己的士子衣冠笑對荊生道:“荊兄,在下方才本欲比試,越王卻以在下未穿劍服為由,將比劍時辰推至三日之後。在下在想,既然越王嫌棄這套衣冠,就請荊兄為在下趕置一套像樣的劍服。”
香女驚道:“夫君,你……還要比劍?”
“嗬嗬嗬,”張儀點頭笑道,“既已答應人家,不比如何能行?”
荊生遲疑一下,轉向張儀道:“姑爺,請聽荊生一言。”
“請講。”
“無疆劍術甚精,據荊生所知,吳越之地能與他匹敵的唯有一人,就是賁成。他之所以敬服賁成,拜他為上將軍,皆因於此。主公早欲刺殺無疆,也因此人劍術高超,身邊更有賁成、阮應龍及眾多一流劍士,是以遲遲未動。”
張儀似有所悟:“在下明白了,所謂公孫劍法,原是為此來著。”
“是的,”荊生點頭道,“公孫劍法俱是死招,無論何等高手,隻要求生,就不是對手。越王無疆今日之所以未與姑爺當場比劍,就是因他有求生之心。”
“這話是了。”張儀連連點頭,“隻要是人,隻要不被逼入死地,任誰都有求生之心。”轉對香女,“如此看來,咱家的公孫劍法甚好,你我這就抓緊時間,速速習練,屆時比武,興許在下還能勝他一招半式。”
香女泣道:“夫君,你……莫說是練三日,縱使習練三年,也不是無疆對手。”
張儀又是一笑:“好了,好了,既然練也無用,就不練了。”走到裏屋,取出一把琴來,“來來來,你不是一路嚷著要學琴麽,趁還有三日,在下教你習琴。”
香女兩眼大睜,怔在那兒。
隻此幾日,她與張儀之間竟然完全逆轉,張儀的每一個舉止,任她多麽聰敏,也是看不明白。
在張儀緩步下台之後,整個擊劍廳裏異常寧靜,沒有誰再出言。所有劍士,包括倫奇、賁成、阮應龍、呂棕等,皆將目光投向無疆。
無疆沉思有頃,轉對眾劍士:“諸位劍士,你們迴去認真習練,三日之後,隨寡人與他一決高下!”
眾劍士應喏而退。
無疆轉向幾位重臣:“方才這個張子,諸位愛卿可有品評?”
阮應龍跨前一步:“迴稟大王,末將以為,此人言語托大,劍術未必了得。末將不才,定在十招之內取此人腦袋!”
無疆白他一眼,將目光轉向賁成:“賁愛卿,你觀此人如何?”
賁成應道:“觀此人氣色,想是有些手段。觀此人指掌舉止,又不似習劍之人。微臣以為,此人要麽是個絕頂高手,要麽就是不通劍道。”
無疆深以為然,轉對眾人:“今日就此為止,諸位去吧,寡人這要沐浴齋戒了。”
在場諸人誰都知道,隻有遇到大敵,無疆才會沐浴齋戒,因而皆是一怔,互望一眼,拜辭而去。
快要走到台下時,倫奇叫住阮應龍:“阮將軍留步!”
阮應龍頓住步子,轉望倫奇:“國師有何吩咐?”
“我大軍揚帆待發,此人卻登門比劍,用心頗為可疑!”
阮應龍略略一想,搖頭道:“想他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劍士,還能有何用心?”
“將軍請看,”倫奇分析道,“我伐齊在即,此人早不來,晚不來,恰在此時求見大王,必有機謀。還有,這幾日來,老朽感覺此地伏有殺氣,使人打探,果然發現有不明劍客出沒於此,行跡甚是可疑!”
阮應龍一怔:“國師是說——”
倫奇點頭:“老朽懷疑此人是齊人奸細,特來阻我大軍進程的。”
阮應龍倒吸一口涼氣,抬頭望向倫奇:“若是如此,末將宰了他去!”
倫奇搖頭道:“大王是個劍癡,既已約定三日後與他比劍,不見此人,大王如何肯依?再說,此人既然敢來,必有手段。萬一不慎,將軍豈不遭他暗算?”
“國師有何妙策?”
倫奇捋須有頃,對阮應龍耳語幾句,阮應龍點頭道:“嗯,如此甚好。任他劍術如何了得,也必擋不住萬弩齊射!”
“唉,”倫奇搖頭歎道,“這也是不得已之計,你須小心行事,萬不可傷及大王,也莫使大王知道。若是此人真的是中原第一劍,大王不敵,即可將他亂箭射死。若是此人隻是逞強的膿包,自有大王處置。”
“下官遵命!”
接後連續三日,張儀未曾有一日摸劍,隻在院中有說有笑地教導香女習琴。
無疆得報,更是詫異,越發認定張儀是劍道高手,既驚且喜。第四日晨起,無疆早早起床,準備已畢,使呂棕駕馭八駟王輦前往客棧,迎接張儀。
王輦到時,張儀正在廳中試穿劍服。劍服是荊生重金聘人精工趕製的,通體素白,用料考究,張儀穿在身上,果是英武逼人。
張儀對鏡自視一陣,轉對香女:“香女,你來看看,這套服飾合身不?”
見呂棕也在,香女欲說無言,欲哭不敢,眼中噙淚,又不敢顯示,隻好略略點頭,別過臉去。
張儀轉對荊生,笑道:“荊兄,在下此去與大王切磋劍道,你陪夫人隻在院中候在下迴來。記住,哪兒也不許去!”
荊生點頭:“小人謹聽姑爺吩咐。”
張儀轉對呂棕拱手道:“呂大人,請吧!”
呂棕略怔一下,提醒他道:“姑爺,您的劍呢?”
“劍?”張儀兩手一攤,反問他道,“要劍何用?”
呂棕驚道:“您這不是去與大王比劍嗎?”
“比劍就一定帶劍嗎?”張儀微微一笑,又是一聲反問,打頭朝外走去。
呂棕不無狐疑地跟在身後,正欲上車,荊生追上一步,將呂棕拉到一邊,小聲道:“呂大人,姑爺此去,萬一有何不測,還望大人周旋。”
“荊先生,”呂棕苦笑一聲,搖頭道,“這事兒讓姑爺鬧大了,在下力微,實難周旋啊。”
“那……”荊生急了,“若有危情,大人能否告知在下?”
呂棕略想一下,點頭道:“這樣吧,你在台下,尋個隱蔽處候著。”轉身喝叫啟程。
在數百衛士的前簇後擁下,王輦轔轔而去。
張儀與呂棕再登琅琊台,遠遠看到越王身著藍色劍服端坐於席。越王身邊,一邊坐著倫奇,一邊坐著賁成。身後數步處,昂然挺立四名劍士,穿的也是清一色的天藍緊身劍服。擊劍廳下首,依舊端坐數十名劍士,劍服五顏六色。
劍廳外麵,阮應龍親領五十名弓弩手悄悄靠攏過來,各自尋出隱藏之處,張弩搭矢,目視劍廳。呂棕眼尖,遠遠瞥到,心頭陡然一沉,不由自主地打個寒戰。若是真的萬弩齊發,任張儀是何等高手,也將無處逃遁。
張儀卻是茫然無知,或視而不見,顧自緩步入廳,拱手揖道:“中原劍士張儀見過大王!”
看到張儀氣沉神定,英武逼人,與三日之前判若兩人,越王脫口讚道:“好一個劍士!”
張儀再次拱手:“謝大王褒獎!”
越王輕輕擊掌,隻聽嗖嗖幾聲,幾道光影閃過,身後四名劍士已如利箭般飄落廳中,在張儀四周五步之外站定,各自手持劍柄,目光如電。
見張儀依舊麵不改色,兀自不動,越王點點頭,指著幾位劍士對張儀道:“張子,這幾位劍士是寡人的侍衛,雖說不才,在越國也算頂級劍手,聽聞張子是中原第一劍,皆想領教,還望張子不吝賜教,點到為止!”
“張儀領旨!”張儀拱拱手,身體未動,言語卻對四位劍士,“諸位劍士是一個一個上呢,還是四人齊上?”
四人皆是一震,目視越王。
越王略略一想:“悉聽張子!”
張儀笑道:“大王既有此旨,就一齊上吧!”言訖,在廳中並膝坐下,眼睛微閉,瞧也不瞧四名劍士。
見此情景,四位劍士心下俱是一震,當下擺出架勢,抽出寶劍,如臨大敵。
說好比劍,竟然閉目端坐於中,赤手空拳,以一對四,且四人俱是一等高手,無疆縱使會盡天下劍客,何曾見過此等劍士?
愣怔有頃,無疆終是忍不住好奇之心,伸手攔道:“慢!”
四位劍士各自後退一步,作勢站定,握劍之手俱出一層冷汗。
無疆目光射向張儀:“張子既來比劍,為何不見出劍?”
張儀朗聲應道:“張儀無劍!”
無疆大奇:“既是劍士,為何無劍?”
“張儀來越地比劍,自然不需帶劍!”
“這……”無疆越加不解,“張子身上無劍,如何比劍?”
張儀拱手道:“在中原之時,張儀聽聞吳越之人善鑄寶劍,大王更是藏劍無數,因而不曾帶劍,隻想借大王好劍一用。”
無疆一怔,旋即爆出一聲長笑:“張子此言,我道有何玄妙,不想卻是借劍一用!”大聲叫道,“司劍吏何在?”
司劍吏應聲而出,在越王前麵叩道:“微臣叩見大王!”
“為張子取劍!”
司劍吏應喏而去,不一會兒,手捧一隻劍盒走出。眾人僅看盒子,就知是一柄好劍。
無疆目視張儀:“張子請看,此劍可中意否?”
張儀拿眼角稍稍一掃,迅即搖頭:“此為庶人之劍。”
無疆一怔:“何為庶人之劍?”
“迴稟大王,”張儀稟道,“就是怒目張牙者所佩之劍,可用於開腸破肚,刎頸割喉,張儀不屑用之。”
“哦?”無疆大怔,目視倫奇、賁成,二人亦是愣怔。
賁成、阮應龍見張儀無禮,正欲喝叫,無疆卻是微微一笑,拱手還過一揖:“越國劍士無疆見過張子!”手指旁邊客席,“張子請坐。”
張儀拱手謝過,徐徐走至越王身邊客位,席地坐下,雙目微閉,現出在猴望尖打坐時修來的本領,氣沉丹田,靜若臥兔,勢若山頂懸石。
無疆見他現出這般功夫,內中陡然一震,眯起眼睛,將他上下左右又是一番打量,知是遇到勁敵,拱手讚道:“好氣度!”略頓一頓,“張子光臨越地,可有教我之處?”
張儀拱手還禮:“聽聞大王好劍,張儀慕名而來。”
聽到劍字,無疆喜道:“無疆有緣得會中原第一劍士,實乃此生大幸!敢問張子,用劍之時,以何製勝?”
張儀雙唇微動:“不動則已,動則十步無生。不行則已,行則千裏無阻。”
眾人聞言大駭,皆將目光轉向劍廳,估算距離。劍廳雖大,方圓不過二十步。如果張儀站在中央,前後左右無非十步。若是十步無生,這個廳中竟是無一處可躲。
無疆也是一震,拱手道:“果真如此,張子之劍當是天下無雙了!”略略一頓,“敢問張子,動與不動,可有玄妙?”
“並無玄妙,後發先至而已。”
越人劍術,無不強調先發製人,此人用劍,卻是後發而先至,所有劍士盡皆傻了。即使賁成、阮應龍這樣的一流高手,也是麵麵相覷。試想,倘若劍術真的練至這般境界,誰敢在此人麵前率先出劍?
張儀睜開眼睛,環視眾人一眼,見他們麵現懼色,微微一笑,轉對無疆道:“張儀聽聞大王劍術高深,甚想與大王切磋。”
無疆麵色微變,觀張子衣著,並無劍服,觀他身上,亦無佩劍,眉頭一動,拱手說道:“張子千裏趕赴越地,一路勞頓,請迴館驛暫歇三日。待三日過後,張子可穿好劍服,再來此處,無疆定向張子討教。”
張儀迴揖一禮:“一言為定!”一個轉身,虎虎生風,大步離廳。
張儀走下台階,遠遠望見香女、荊生正於百步之外引頸觀望。
張儀急步上前,香女早已飛步過來,一頭撲入他的懷中,泣道:“夫君——”
荊生望一眼附近的越兵,急道:“姑爺,姑娘,此地不可久留,迴客棧再說!”
三人上車,趕至客棧,張儀將麵見無疆的經過概要講述一遍,指著自己的士子衣冠笑對荊生道:“荊兄,在下方才本欲比試,越王卻以在下未穿劍服為由,將比劍時辰推至三日之後。在下在想,既然越王嫌棄這套衣冠,就請荊兄為在下趕置一套像樣的劍服。”
香女驚道:“夫君,你……還要比劍?”
“嗬嗬嗬,”張儀點頭笑道,“既已答應人家,不比如何能行?”
荊生遲疑一下,轉向張儀道:“姑爺,請聽荊生一言。”
“請講。”
“無疆劍術甚精,據荊生所知,吳越之地能與他匹敵的唯有一人,就是賁成。他之所以敬服賁成,拜他為上將軍,皆因於此。主公早欲刺殺無疆,也因此人劍術高超,身邊更有賁成、阮應龍及眾多一流劍士,是以遲遲未動。”
張儀似有所悟:“在下明白了,所謂公孫劍法,原是為此來著。”
“是的,”荊生點頭道,“公孫劍法俱是死招,無論何等高手,隻要求生,就不是對手。越王無疆今日之所以未與姑爺當場比劍,就是因他有求生之心。”
“這話是了。”張儀連連點頭,“隻要是人,隻要不被逼入死地,任誰都有求生之心。”轉對香女,“如此看來,咱家的公孫劍法甚好,你我這就抓緊時間,速速習練,屆時比武,興許在下還能勝他一招半式。”
香女泣道:“夫君,你……莫說是練三日,縱使習練三年,也不是無疆對手。”
張儀又是一笑:“好了,好了,既然練也無用,就不練了。”走到裏屋,取出一把琴來,“來來來,你不是一路嚷著要學琴麽,趁還有三日,在下教你習琴。”
香女兩眼大睜,怔在那兒。
隻此幾日,她與張儀之間竟然完全逆轉,張儀的每一個舉止,任她多麽聰敏,也是看不明白。
在張儀緩步下台之後,整個擊劍廳裏異常寧靜,沒有誰再出言。所有劍士,包括倫奇、賁成、阮應龍、呂棕等,皆將目光投向無疆。
無疆沉思有頃,轉對眾劍士:“諸位劍士,你們迴去認真習練,三日之後,隨寡人與他一決高下!”
眾劍士應喏而退。
無疆轉向幾位重臣:“方才這個張子,諸位愛卿可有品評?”
阮應龍跨前一步:“迴稟大王,末將以為,此人言語托大,劍術未必了得。末將不才,定在十招之內取此人腦袋!”
無疆白他一眼,將目光轉向賁成:“賁愛卿,你觀此人如何?”
賁成應道:“觀此人氣色,想是有些手段。觀此人指掌舉止,又不似習劍之人。微臣以為,此人要麽是個絕頂高手,要麽就是不通劍道。”
無疆深以為然,轉對眾人:“今日就此為止,諸位去吧,寡人這要沐浴齋戒了。”
在場諸人誰都知道,隻有遇到大敵,無疆才會沐浴齋戒,因而皆是一怔,互望一眼,拜辭而去。
快要走到台下時,倫奇叫住阮應龍:“阮將軍留步!”
阮應龍頓住步子,轉望倫奇:“國師有何吩咐?”
“我大軍揚帆待發,此人卻登門比劍,用心頗為可疑!”
阮應龍略略一想,搖頭道:“想他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劍士,還能有何用心?”
“將軍請看,”倫奇分析道,“我伐齊在即,此人早不來,晚不來,恰在此時求見大王,必有機謀。還有,這幾日來,老朽感覺此地伏有殺氣,使人打探,果然發現有不明劍客出沒於此,行跡甚是可疑!”
阮應龍一怔:“國師是說——”
倫奇點頭:“老朽懷疑此人是齊人奸細,特來阻我大軍進程的。”
阮應龍倒吸一口涼氣,抬頭望向倫奇:“若是如此,末將宰了他去!”
倫奇搖頭道:“大王是個劍癡,既已約定三日後與他比劍,不見此人,大王如何肯依?再說,此人既然敢來,必有手段。萬一不慎,將軍豈不遭他暗算?”
“國師有何妙策?”
倫奇捋須有頃,對阮應龍耳語幾句,阮應龍點頭道:“嗯,如此甚好。任他劍術如何了得,也必擋不住萬弩齊射!”
“唉,”倫奇搖頭歎道,“這也是不得已之計,你須小心行事,萬不可傷及大王,也莫使大王知道。若是此人真的是中原第一劍,大王不敵,即可將他亂箭射死。若是此人隻是逞強的膿包,自有大王處置。”
“下官遵命!”
接後連續三日,張儀未曾有一日摸劍,隻在院中有說有笑地教導香女習琴。
無疆得報,更是詫異,越發認定張儀是劍道高手,既驚且喜。第四日晨起,無疆早早起床,準備已畢,使呂棕駕馭八駟王輦前往客棧,迎接張儀。
王輦到時,張儀正在廳中試穿劍服。劍服是荊生重金聘人精工趕製的,通體素白,用料考究,張儀穿在身上,果是英武逼人。
張儀對鏡自視一陣,轉對香女:“香女,你來看看,這套服飾合身不?”
見呂棕也在,香女欲說無言,欲哭不敢,眼中噙淚,又不敢顯示,隻好略略點頭,別過臉去。
張儀轉對荊生,笑道:“荊兄,在下此去與大王切磋劍道,你陪夫人隻在院中候在下迴來。記住,哪兒也不許去!”
荊生點頭:“小人謹聽姑爺吩咐。”
張儀轉對呂棕拱手道:“呂大人,請吧!”
呂棕略怔一下,提醒他道:“姑爺,您的劍呢?”
“劍?”張儀兩手一攤,反問他道,“要劍何用?”
呂棕驚道:“您這不是去與大王比劍嗎?”
“比劍就一定帶劍嗎?”張儀微微一笑,又是一聲反問,打頭朝外走去。
呂棕不無狐疑地跟在身後,正欲上車,荊生追上一步,將呂棕拉到一邊,小聲道:“呂大人,姑爺此去,萬一有何不測,還望大人周旋。”
“荊先生,”呂棕苦笑一聲,搖頭道,“這事兒讓姑爺鬧大了,在下力微,實難周旋啊。”
“那……”荊生急了,“若有危情,大人能否告知在下?”
呂棕略想一下,點頭道:“這樣吧,你在台下,尋個隱蔽處候著。”轉身喝叫啟程。
在數百衛士的前簇後擁下,王輦轔轔而去。
張儀與呂棕再登琅琊台,遠遠看到越王身著藍色劍服端坐於席。越王身邊,一邊坐著倫奇,一邊坐著賁成。身後數步處,昂然挺立四名劍士,穿的也是清一色的天藍緊身劍服。擊劍廳下首,依舊端坐數十名劍士,劍服五顏六色。
劍廳外麵,阮應龍親領五十名弓弩手悄悄靠攏過來,各自尋出隱藏之處,張弩搭矢,目視劍廳。呂棕眼尖,遠遠瞥到,心頭陡然一沉,不由自主地打個寒戰。若是真的萬弩齊發,任張儀是何等高手,也將無處逃遁。
張儀卻是茫然無知,或視而不見,顧自緩步入廳,拱手揖道:“中原劍士張儀見過大王!”
看到張儀氣沉神定,英武逼人,與三日之前判若兩人,越王脫口讚道:“好一個劍士!”
張儀再次拱手:“謝大王褒獎!”
越王輕輕擊掌,隻聽嗖嗖幾聲,幾道光影閃過,身後四名劍士已如利箭般飄落廳中,在張儀四周五步之外站定,各自手持劍柄,目光如電。
見張儀依舊麵不改色,兀自不動,越王點點頭,指著幾位劍士對張儀道:“張子,這幾位劍士是寡人的侍衛,雖說不才,在越國也算頂級劍手,聽聞張子是中原第一劍,皆想領教,還望張子不吝賜教,點到為止!”
“張儀領旨!”張儀拱拱手,身體未動,言語卻對四位劍士,“諸位劍士是一個一個上呢,還是四人齊上?”
四人皆是一震,目視越王。
越王略略一想:“悉聽張子!”
張儀笑道:“大王既有此旨,就一齊上吧!”言訖,在廳中並膝坐下,眼睛微閉,瞧也不瞧四名劍士。
見此情景,四位劍士心下俱是一震,當下擺出架勢,抽出寶劍,如臨大敵。
說好比劍,竟然閉目端坐於中,赤手空拳,以一對四,且四人俱是一等高手,無疆縱使會盡天下劍客,何曾見過此等劍士?
愣怔有頃,無疆終是忍不住好奇之心,伸手攔道:“慢!”
四位劍士各自後退一步,作勢站定,握劍之手俱出一層冷汗。
無疆目光射向張儀:“張子既來比劍,為何不見出劍?”
張儀朗聲應道:“張儀無劍!”
無疆大奇:“既是劍士,為何無劍?”
“張儀來越地比劍,自然不需帶劍!”
“這……”無疆越加不解,“張子身上無劍,如何比劍?”
張儀拱手道:“在中原之時,張儀聽聞吳越之人善鑄寶劍,大王更是藏劍無數,因而不曾帶劍,隻想借大王好劍一用。”
無疆一怔,旋即爆出一聲長笑:“張子此言,我道有何玄妙,不想卻是借劍一用!”大聲叫道,“司劍吏何在?”
司劍吏應聲而出,在越王前麵叩道:“微臣叩見大王!”
“為張子取劍!”
司劍吏應喏而去,不一會兒,手捧一隻劍盒走出。眾人僅看盒子,就知是一柄好劍。
無疆目視張儀:“張子請看,此劍可中意否?”
張儀拿眼角稍稍一掃,迅即搖頭:“此為庶人之劍。”
無疆一怔:“何為庶人之劍?”
“迴稟大王,”張儀稟道,“就是怒目張牙者所佩之劍,可用於開腸破肚,刎頸割喉,張儀不屑用之。”
“哦?”無疆大怔,目視倫奇、賁成,二人亦是愣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