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鬼穀子的局(出書版) 作者:寒川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公子卬跨前一步:“啟奏君父,兒臣隻需五萬精兵,保證踏碎鹹陽城門,讓嬴渠梁(即秦孝公)、公孫鞅跪地認罰!”
魏惠侯滿意地看一眼公子卬:“嗯,不愧是寡人的兒子!”
毗人走進:“君上,相國求見!”
“宣!”
公孫衍被軍士攔在轅門外麵,白圭獨自走進帳中,跪地叩道:“微臣叩見君上!”
魏惠侯不無關切地望著他:“老愛卿呀,夜已深了,你當歇息才是,何事這麽匆忙?”
白圭再拜:“微臣聽說君上欲伐秦國,竊以為不可!”
魏惠侯驚訝道:“哦,有何不可?”
“君上,今日之秦已非昨日之秦。公孫鞅變法十年,秦倉滿庫足,兵革犀利,早不可等閑視之。君上定要征伐,必將是兩敗俱傷啊!”
公子卬從鼻孔裏哼出一聲,打斷白圭:“什麽兩敗俱傷?老相國,你屈指算算,六十年來,秦、魏大小三十餘戰,秦人勝過幾次?河西七百裏本是秦地,六十年來,秦人可曾在此站穩一步?”
白圭睬也不睬公子卬:“君上,煩請聽老臣一句,伐秦一事,斷不可行啊!”
魏惠侯眉頭微皺:“依老愛卿之見,何事可行?”
“君上,王霸之業,首在務本!國之根本,為治在人才,為政在農商,不在兵革之利。昔日文侯招賢納士,求本務實,方使大魏雄霸中原數十年。時過境遷,今非昔比。齊自田因齊(即齊威王)始,勵精圖治,急追直上;秦自嬴渠梁始,變法改製,日新月異,君上不可視而不見哪!”
魏惠侯麵現慍容:“你是不是想告訴寡人,寡人既不及齊公,也不及秦公?”
白圭連連叩首:“老——老臣並無此意——”
魏惠侯從鼻孔裏哼出一聲,緩緩說道:“看樣子,愛卿你是真的老了!”
白圭淚下:“君上——”
魏惠侯責道:“老相國,不是寡人數落你。你呀,治國、治民都算高才,可就是看不清天下大勢,更不用說料理列國事務了。看來,孟津這兒沒你什麽事了,你還是去大梁修大溝吧。大溝能否如期完工,既關係到農,也關係到商,正是你方才所說的求本務實!”
白圭涕泣道:“君上——”
魏惠侯不耐煩地揚手:“去吧!明日辰時立即啟程!”
白圭再度頓首,沉痛地說:“老臣告退——”
白圭步履沉重地退出。
看到白圭顫巍巍的身影漸漸消失在轅門外麵,魏惠侯從鼻子裏哼出一聲,轉對陳軫、公子卬道:“迂腐之見!務本務本?什麽是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才是本!若是沒有吳起1、樂羊2的攻伐謀劃,若是沒有所向披靡的鐵騎、武卒,先君何以威服列國?大魏何以雄霸至今?魏卬聽命!”
公子卬陡地起身:“兒臣在!”
“封魏卬為征西大將軍,龍賈為副將,魏申為監軍,領武卒一十二萬,戰車五百乘,鐵騎五千,擇日兵出河西,直取鹹陽!”
“兒臣領命!”
魏惠侯轉對陳軫:“陳愛卿!”
陳軫起身應道:“微臣在!”
“列國那邊,你可有安排?”
“迴稟君上,微臣以為,可使韓、趙各出武卒兩萬,其他國家,視財力多少,分別承擔大軍的部分糧草輜重!”
“好!”惠侯點了點頭,“列國重在參與,不能指靠。你可知會趙侯和韓侯,就說秦降之日,凡是趙、韓所得土地,盡歸他們所有!韓、趙隻要出兵,寡人就不能讓他們白忙一場!”
“微臣領旨!君上賞罰分明,實乃天下之幸!”
“安排細作,詳探秦國君臣動向!”
“微臣遵旨!”
在八百裏終南山中段一處群山環護的山坳裏,坐落著一片軍帳。正對轅門是一個巨大的演兵場,大良造公孫鞅站在觀兵台上,正全神貫注地觀看一場特技表演。
眼見孝公執意不赴孟津之會,公孫鞅的第一反應就是巡視三軍。迄今為止,公孫鞅變法已有十餘年,前些年的重點在富國,近兩年開始強兵,特別選出五萬青壯組建一支新軍,分散在這片大山深處,按照他親自編寫的強軍新法秘密教戰。
競技場上,一個身上未著任何盔甲的士兵靈敏地左蹦右跳,一手執盾牌,一手執一種西方戎狄所用的可刺穿牛皮的利刃,正與一個身披重甲的士兵演習攻防。不一會兒,全身重甲的士兵上氣不接下氣,破綻百出,“傷”痕累累,而那名無甲兵士卻毫發未損。
公孫鞅看得呆了,問道:“這叫什麽招法?”
站在他身邊的千夫長應道:“迴大良造的話,這叫丟盔卸甲,專門對付魏國武卒!”
公孫鞅連連點頭:“嗯,以無甲對有甲,頗有創意,你說說看,其理何在?”
“魏國武卒全身裹滿鎧甲,防護有餘,靈活不足。末將仔細算過大魏武卒的負載,一般士兵的全身鎧甲及盾牌、刀矛等一總兒加起來,至少也在八十斤上下。負重八十斤,且又身裹一層厚而堅硬的鎧甲,既不利於長途奔襲,又不利於山林搏擊。我若丟盔卸甲,輕裝上陣,選擇山林地帶與大魏武卒捉迷藏,定可致勝!”
“嗯,此法甚好!你還有何寶貝?”
千夫長雙手擊掌,不一會兒,一個全身披甲的士兵走上場來,一手執盾牌,一手執一個足有人頭大小的木棰。士兵左右騰挪,盾牌左擋右遮,棰頭所擊之處,發出沉悶的咚咚聲響。
公孫鞅看了一陣,仍是迷惑不解,轉向千夫長:“這裏又有什麽名堂?”
“迴大良造,這叫棰子兵,是末將特別應對魏國鐵甲車騎的!”
公孫鞅大是驚奇:“噢,如何對付?”
“魏國鐵騎全身裹滿重甲,尋常武器根本傷不到它們。我試過此物,隻要砸在馬頭上,輕可將馬震暈,使馬發狂,重可將馬震死。失去戰馬,魏國鐵騎還不隻有挨揍的份兒?”
公孫鞅沉思良久,連連點頭:“嗯,不錯!小夥子,你叫什麽名字?”
“司馬錯!”
“司馬錯,從現在開始,你不是千夫長,而是左庶長了!”
左庶長是公孫鞅變法之初由秦孝公親自授命的職位。從千夫長一舉躍升為左庶長,連越四級,司馬錯目瞪口呆,好半天,方才反應過來,跪地叩道:“末將謝大良造提攜!”
“左庶長大人,我先予你兩萬步卒,由你親自訓練他們。不過,不能完全丟盔卸甲,你可召集工匠,研製輕甲。記住,在戰場上,我們的兵士少死一個,敵人的屍體就增加一個!”
司馬錯朗聲說道:“末將遵命!”
“還有這把戎刀,不能拿來即用,要改進,要設法一舉刺透魏國武卒的鎧甲。琢磨去吧,司馬錯,你的對手隻有一個,就是大魏國的武卒和鐵騎!”
司馬錯應聲說道:“末將遵命!”
“聽聞附近有眼寒泉,你可知道它在何處?”
司馬錯指了指南麵一個山尖:“越過那個山尖就是!”
“走,陪我那裏走走!”
司馬錯當下選了幾名親兵,換了便服,陪公孫鞅朝寒泉走去。約過兩個時辰,他們翻越一處山埡,轉入一道幽穀。
果然是一處絕妙所在!峰巒疊翠,鳥語花香,幾幢草舍掩映於蒼鬆翠柏之間,甚是宜人。草舍旁邊是幾株古楸,雖隻合抱粗細,據說卻有數百年高齡。
司馬錯指著遠處山坳裏的幾幢草舍道:“寒泉就在草舍前麵。聽人說,草舍裏住著一個怪老頭,是個隱士,叫寒泉子!”
公孫鞅點頭道:“知道了,你們候在這裏吧!”
公孫鞅說完,信步走向那片草舍。當他走近靠邊的一株古楸時,一個白須老者迎出草舍。公孫鞅近前一步,深揖一禮:“請問老丈,此處可有鄉民所說的寒泉?”
白須老者迴揖一禮,伸手指向一處地方:“客人請看!”
公孫鞅順手望去,百步遠處,一股清澈的泉水汩汩流出。
“請問老丈,為何叫它寒泉?”
白須老者微微一笑,指著泉水道:“此泉夏寒似冰,是謂寒泉。時常飲之,可祛百病,壽及天年。”
公孫鞅笑道:“怪道老丈在此結舍!”
白須老者微微搖頭:“在此結舍的是關尹子,並非老朽!”
“關尹子?”公孫鞅大吃一驚,“可是在函穀強留老聃寫《道德》五千言的那個關尹子?”
白須老者微微點頭:“是的。老聃騎青牛辭關西行後三日,關尹子恍然頓悟世間諸事,懸掛關印,縱馬西追。可惜為時已晚,再也尋不見老聃蹤影。關尹子追悔莫及,在此後數年裏踏遍終南山,終也未能再見老子。他知道是老子不願見他,連歎數聲,就在此處結草為廬,長住下來。”
“聽您說來,老丈是關尹子的高足?”
白須老者點頭道:“關尹子晚年,收徒二人,一是老朽,二是師兄王栩。恩師仙去後三年,師兄出山仙遊,結舍於雲夢山鬼穀,自號鬼穀子。老朽割舍不下先師故舍,留居於此,被仙友們稱為寒泉子!”
公孫鞅伏身叩道:“寒泉子前輩在上,受晚生一拜!”
寒泉子一把將他扶起:“客人軀體尊貴,叫老朽如何承受得起?”
公孫鞅起身,心中略略一怔,順口說道:“晚生不過一介書生,前輩何來尊貴之說?”
寒泉子微微一笑:“觀客人天庭飽滿,氣宇不凡,絕非等閑之輩!隻是客人眉心黑氣鬱結,似有大事淤心!”
公孫鞅驚道:“晚生心事,果然瞞不過前輩慧眼。隻是——”
“客人可否隨老朽草堂說話?”
公孫鞅與寒泉子走進草堂,見幾個弟子模樣的人席坐於地,各入冥思。寒泉子引他穿過兩間屋子,步入後堂,在那裏分賓主坐定。一個年輕弟子走進來,倒上茶水後退出。
公孫鞅亮明身份,就孟津朝會之事向寒泉子約略陳述一遍,末了說道:“魏侯發起孟津之會,意在謀秦。晚生力主君上赴會,屢次勸諫,君上隻是不聽。若是不出晚生所料,魏侯必於近日伐我。眼下秦國之力雖可一戰,但要取勝,並無把握。如果結局真是這樣,無異於玉石俱焚,於秦失去擊敗魏國、收複河西良機,於民則是一場劫難,因為戰場就在秦境。近幾日晚生心中苦悶,聽聞此泉之水可以醒神,慕名而來,不想在此幸遇前輩!”
公孫鞅如此這般說了半天,寒泉子臉上始終掛著笑,神情似聽非聽。公孫鞅忽然意識到說得太多了,趕忙打住:“晚生不才,乞請前輩賜教!”
寒泉子的臉上依舊掛著笑,朝外喊道:“舍人!”
方才沏茶的那個年輕弟子聞聲走進,躬身望著寒泉子。
“你去接一盆泉水,客人要醒神!”
名叫舍人的弟子快步走出,不一會兒,端著一個陶盆進來,裏麵是半盆泉水。
寒泉子指著陶盆:“大良造,請醒神吧!”
公孫鞅心中一怔,但話已至此,不好再說什麽,硬撐著走上前去,將手伸入盆中。兩手剛一入盆,果然感到一股透心的清涼。公孫鞅深吸一氣,朝頭頂、麵部連掬幾捧泉水,大聲叫道:“快哉!快哉!”
寒泉子微笑著問道:“大良造之神醒否?”
公孫鞅覺得寒泉子的話中有話,沉思有頃,輕聲問道:“神醒與否,可有征象?”
“若是神醒,大良造必能憶起老聃的《道德》五千言!”
公孫鞅尋思一會兒,不得其解,抬頭問道:“《道德》五千言,晚生爛熟於心,即使不喝此泉,也能背誦。”
寒泉子依舊微笑著點了點頭:“請大良造背誦第三十六段!”
公孫鞅脫口而出:“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
後麵的“明”字尚未出口,公孫鞅已如醍醐灌頂,恍然大悟,當下叩拜於地:“晚生謝前輩指點!”
寒泉子也不答話,順手指了指石幾上的茶水,含笑道:“大良造,請用茶!”
二人又品一會兒茶,公孫鞅心中有事,不敢多停,當下拜辭下山。剛至軍營,果然有快馬候在那兒,說是秦公召他速迴鹹陽。
山路甚是難走,公孫鞅一行盡管馬不停蹄,迴到鹹陽時已是第二日傍黑。公孫鞅在宮前躍身下馬,快步登上台階,候在宮門口的內臣立即迎上:“大良造,快,君上在怡情殿裏候您多時了!”
公孫鞅略一點頭,隨內臣疾步入內。二人來到怡情殿,內臣進去稟道:“君上,大良造求見!”
魏惠侯滿意地看一眼公子卬:“嗯,不愧是寡人的兒子!”
毗人走進:“君上,相國求見!”
“宣!”
公孫衍被軍士攔在轅門外麵,白圭獨自走進帳中,跪地叩道:“微臣叩見君上!”
魏惠侯不無關切地望著他:“老愛卿呀,夜已深了,你當歇息才是,何事這麽匆忙?”
白圭再拜:“微臣聽說君上欲伐秦國,竊以為不可!”
魏惠侯驚訝道:“哦,有何不可?”
“君上,今日之秦已非昨日之秦。公孫鞅變法十年,秦倉滿庫足,兵革犀利,早不可等閑視之。君上定要征伐,必將是兩敗俱傷啊!”
公子卬從鼻孔裏哼出一聲,打斷白圭:“什麽兩敗俱傷?老相國,你屈指算算,六十年來,秦、魏大小三十餘戰,秦人勝過幾次?河西七百裏本是秦地,六十年來,秦人可曾在此站穩一步?”
白圭睬也不睬公子卬:“君上,煩請聽老臣一句,伐秦一事,斷不可行啊!”
魏惠侯眉頭微皺:“依老愛卿之見,何事可行?”
“君上,王霸之業,首在務本!國之根本,為治在人才,為政在農商,不在兵革之利。昔日文侯招賢納士,求本務實,方使大魏雄霸中原數十年。時過境遷,今非昔比。齊自田因齊(即齊威王)始,勵精圖治,急追直上;秦自嬴渠梁始,變法改製,日新月異,君上不可視而不見哪!”
魏惠侯麵現慍容:“你是不是想告訴寡人,寡人既不及齊公,也不及秦公?”
白圭連連叩首:“老——老臣並無此意——”
魏惠侯從鼻孔裏哼出一聲,緩緩說道:“看樣子,愛卿你是真的老了!”
白圭淚下:“君上——”
魏惠侯責道:“老相國,不是寡人數落你。你呀,治國、治民都算高才,可就是看不清天下大勢,更不用說料理列國事務了。看來,孟津這兒沒你什麽事了,你還是去大梁修大溝吧。大溝能否如期完工,既關係到農,也關係到商,正是你方才所說的求本務實!”
白圭涕泣道:“君上——”
魏惠侯不耐煩地揚手:“去吧!明日辰時立即啟程!”
白圭再度頓首,沉痛地說:“老臣告退——”
白圭步履沉重地退出。
看到白圭顫巍巍的身影漸漸消失在轅門外麵,魏惠侯從鼻子裏哼出一聲,轉對陳軫、公子卬道:“迂腐之見!務本務本?什麽是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才是本!若是沒有吳起1、樂羊2的攻伐謀劃,若是沒有所向披靡的鐵騎、武卒,先君何以威服列國?大魏何以雄霸至今?魏卬聽命!”
公子卬陡地起身:“兒臣在!”
“封魏卬為征西大將軍,龍賈為副將,魏申為監軍,領武卒一十二萬,戰車五百乘,鐵騎五千,擇日兵出河西,直取鹹陽!”
“兒臣領命!”
魏惠侯轉對陳軫:“陳愛卿!”
陳軫起身應道:“微臣在!”
“列國那邊,你可有安排?”
“迴稟君上,微臣以為,可使韓、趙各出武卒兩萬,其他國家,視財力多少,分別承擔大軍的部分糧草輜重!”
“好!”惠侯點了點頭,“列國重在參與,不能指靠。你可知會趙侯和韓侯,就說秦降之日,凡是趙、韓所得土地,盡歸他們所有!韓、趙隻要出兵,寡人就不能讓他們白忙一場!”
“微臣領旨!君上賞罰分明,實乃天下之幸!”
“安排細作,詳探秦國君臣動向!”
“微臣遵旨!”
在八百裏終南山中段一處群山環護的山坳裏,坐落著一片軍帳。正對轅門是一個巨大的演兵場,大良造公孫鞅站在觀兵台上,正全神貫注地觀看一場特技表演。
眼見孝公執意不赴孟津之會,公孫鞅的第一反應就是巡視三軍。迄今為止,公孫鞅變法已有十餘年,前些年的重點在富國,近兩年開始強兵,特別選出五萬青壯組建一支新軍,分散在這片大山深處,按照他親自編寫的強軍新法秘密教戰。
競技場上,一個身上未著任何盔甲的士兵靈敏地左蹦右跳,一手執盾牌,一手執一種西方戎狄所用的可刺穿牛皮的利刃,正與一個身披重甲的士兵演習攻防。不一會兒,全身重甲的士兵上氣不接下氣,破綻百出,“傷”痕累累,而那名無甲兵士卻毫發未損。
公孫鞅看得呆了,問道:“這叫什麽招法?”
站在他身邊的千夫長應道:“迴大良造的話,這叫丟盔卸甲,專門對付魏國武卒!”
公孫鞅連連點頭:“嗯,以無甲對有甲,頗有創意,你說說看,其理何在?”
“魏國武卒全身裹滿鎧甲,防護有餘,靈活不足。末將仔細算過大魏武卒的負載,一般士兵的全身鎧甲及盾牌、刀矛等一總兒加起來,至少也在八十斤上下。負重八十斤,且又身裹一層厚而堅硬的鎧甲,既不利於長途奔襲,又不利於山林搏擊。我若丟盔卸甲,輕裝上陣,選擇山林地帶與大魏武卒捉迷藏,定可致勝!”
“嗯,此法甚好!你還有何寶貝?”
千夫長雙手擊掌,不一會兒,一個全身披甲的士兵走上場來,一手執盾牌,一手執一個足有人頭大小的木棰。士兵左右騰挪,盾牌左擋右遮,棰頭所擊之處,發出沉悶的咚咚聲響。
公孫鞅看了一陣,仍是迷惑不解,轉向千夫長:“這裏又有什麽名堂?”
“迴大良造,這叫棰子兵,是末將特別應對魏國鐵甲車騎的!”
公孫鞅大是驚奇:“噢,如何對付?”
“魏國鐵騎全身裹滿重甲,尋常武器根本傷不到它們。我試過此物,隻要砸在馬頭上,輕可將馬震暈,使馬發狂,重可將馬震死。失去戰馬,魏國鐵騎還不隻有挨揍的份兒?”
公孫鞅沉思良久,連連點頭:“嗯,不錯!小夥子,你叫什麽名字?”
“司馬錯!”
“司馬錯,從現在開始,你不是千夫長,而是左庶長了!”
左庶長是公孫鞅變法之初由秦孝公親自授命的職位。從千夫長一舉躍升為左庶長,連越四級,司馬錯目瞪口呆,好半天,方才反應過來,跪地叩道:“末將謝大良造提攜!”
“左庶長大人,我先予你兩萬步卒,由你親自訓練他們。不過,不能完全丟盔卸甲,你可召集工匠,研製輕甲。記住,在戰場上,我們的兵士少死一個,敵人的屍體就增加一個!”
司馬錯朗聲說道:“末將遵命!”
“還有這把戎刀,不能拿來即用,要改進,要設法一舉刺透魏國武卒的鎧甲。琢磨去吧,司馬錯,你的對手隻有一個,就是大魏國的武卒和鐵騎!”
司馬錯應聲說道:“末將遵命!”
“聽聞附近有眼寒泉,你可知道它在何處?”
司馬錯指了指南麵一個山尖:“越過那個山尖就是!”
“走,陪我那裏走走!”
司馬錯當下選了幾名親兵,換了便服,陪公孫鞅朝寒泉走去。約過兩個時辰,他們翻越一處山埡,轉入一道幽穀。
果然是一處絕妙所在!峰巒疊翠,鳥語花香,幾幢草舍掩映於蒼鬆翠柏之間,甚是宜人。草舍旁邊是幾株古楸,雖隻合抱粗細,據說卻有數百年高齡。
司馬錯指著遠處山坳裏的幾幢草舍道:“寒泉就在草舍前麵。聽人說,草舍裏住著一個怪老頭,是個隱士,叫寒泉子!”
公孫鞅點頭道:“知道了,你們候在這裏吧!”
公孫鞅說完,信步走向那片草舍。當他走近靠邊的一株古楸時,一個白須老者迎出草舍。公孫鞅近前一步,深揖一禮:“請問老丈,此處可有鄉民所說的寒泉?”
白須老者迴揖一禮,伸手指向一處地方:“客人請看!”
公孫鞅順手望去,百步遠處,一股清澈的泉水汩汩流出。
“請問老丈,為何叫它寒泉?”
白須老者微微一笑,指著泉水道:“此泉夏寒似冰,是謂寒泉。時常飲之,可祛百病,壽及天年。”
公孫鞅笑道:“怪道老丈在此結舍!”
白須老者微微搖頭:“在此結舍的是關尹子,並非老朽!”
“關尹子?”公孫鞅大吃一驚,“可是在函穀強留老聃寫《道德》五千言的那個關尹子?”
白須老者微微點頭:“是的。老聃騎青牛辭關西行後三日,關尹子恍然頓悟世間諸事,懸掛關印,縱馬西追。可惜為時已晚,再也尋不見老聃蹤影。關尹子追悔莫及,在此後數年裏踏遍終南山,終也未能再見老子。他知道是老子不願見他,連歎數聲,就在此處結草為廬,長住下來。”
“聽您說來,老丈是關尹子的高足?”
白須老者點頭道:“關尹子晚年,收徒二人,一是老朽,二是師兄王栩。恩師仙去後三年,師兄出山仙遊,結舍於雲夢山鬼穀,自號鬼穀子。老朽割舍不下先師故舍,留居於此,被仙友們稱為寒泉子!”
公孫鞅伏身叩道:“寒泉子前輩在上,受晚生一拜!”
寒泉子一把將他扶起:“客人軀體尊貴,叫老朽如何承受得起?”
公孫鞅起身,心中略略一怔,順口說道:“晚生不過一介書生,前輩何來尊貴之說?”
寒泉子微微一笑:“觀客人天庭飽滿,氣宇不凡,絕非等閑之輩!隻是客人眉心黑氣鬱結,似有大事淤心!”
公孫鞅驚道:“晚生心事,果然瞞不過前輩慧眼。隻是——”
“客人可否隨老朽草堂說話?”
公孫鞅與寒泉子走進草堂,見幾個弟子模樣的人席坐於地,各入冥思。寒泉子引他穿過兩間屋子,步入後堂,在那裏分賓主坐定。一個年輕弟子走進來,倒上茶水後退出。
公孫鞅亮明身份,就孟津朝會之事向寒泉子約略陳述一遍,末了說道:“魏侯發起孟津之會,意在謀秦。晚生力主君上赴會,屢次勸諫,君上隻是不聽。若是不出晚生所料,魏侯必於近日伐我。眼下秦國之力雖可一戰,但要取勝,並無把握。如果結局真是這樣,無異於玉石俱焚,於秦失去擊敗魏國、收複河西良機,於民則是一場劫難,因為戰場就在秦境。近幾日晚生心中苦悶,聽聞此泉之水可以醒神,慕名而來,不想在此幸遇前輩!”
公孫鞅如此這般說了半天,寒泉子臉上始終掛著笑,神情似聽非聽。公孫鞅忽然意識到說得太多了,趕忙打住:“晚生不才,乞請前輩賜教!”
寒泉子的臉上依舊掛著笑,朝外喊道:“舍人!”
方才沏茶的那個年輕弟子聞聲走進,躬身望著寒泉子。
“你去接一盆泉水,客人要醒神!”
名叫舍人的弟子快步走出,不一會兒,端著一個陶盆進來,裏麵是半盆泉水。
寒泉子指著陶盆:“大良造,請醒神吧!”
公孫鞅心中一怔,但話已至此,不好再說什麽,硬撐著走上前去,將手伸入盆中。兩手剛一入盆,果然感到一股透心的清涼。公孫鞅深吸一氣,朝頭頂、麵部連掬幾捧泉水,大聲叫道:“快哉!快哉!”
寒泉子微笑著問道:“大良造之神醒否?”
公孫鞅覺得寒泉子的話中有話,沉思有頃,輕聲問道:“神醒與否,可有征象?”
“若是神醒,大良造必能憶起老聃的《道德》五千言!”
公孫鞅尋思一會兒,不得其解,抬頭問道:“《道德》五千言,晚生爛熟於心,即使不喝此泉,也能背誦。”
寒泉子依舊微笑著點了點頭:“請大良造背誦第三十六段!”
公孫鞅脫口而出:“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
後麵的“明”字尚未出口,公孫鞅已如醍醐灌頂,恍然大悟,當下叩拜於地:“晚生謝前輩指點!”
寒泉子也不答話,順手指了指石幾上的茶水,含笑道:“大良造,請用茶!”
二人又品一會兒茶,公孫鞅心中有事,不敢多停,當下拜辭下山。剛至軍營,果然有快馬候在那兒,說是秦公召他速迴鹹陽。
山路甚是難走,公孫鞅一行盡管馬不停蹄,迴到鹹陽時已是第二日傍黑。公孫鞅在宮前躍身下馬,快步登上台階,候在宮門口的內臣立即迎上:“大良造,快,君上在怡情殿裏候您多時了!”
公孫鞅略一點頭,隨內臣疾步入內。二人來到怡情殿,內臣進去稟道:“君上,大良造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