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此時已明靈武城裏發生了變故,使者奉旨前來送書,哪兒知道李亨即皇帝位係自發行為,現在觀李隆基似乎毫不知情,就在那裏一頭霧水。
李隆基緩緩放下李亨之表,轉對高力士道:“高將軍,使者一路勞頓,先將他安置下來,明日再來吧。”
高力士答應了一聲,就帶領使者走出門外。李隆基瞧著二人的背影,就枯坐於那裏默默發呆。高力士去而複返,看到李隆基似入定一般,就侍立一邊不敢打擾。
李隆基這一坐便坐了一個多時辰,他長歎了一聲,方才發現高力士在側,就微笑道:“嗬嗬,想不到亨兒在靈武成了皇帝。”
高力士不知如何迴答才好,隻好默然以應。
李隆基似如釋重負,又說道:“如此甚好啊,亨兒即皇帝位,就將天下大任接入其肩,我今後就可在蜀中輕鬆了。嗯,還尊我為‘上皇天帝’?什麽‘上皇天帝’,還是太上皇最為恰切。”
李隆基雖如此說話,心中其實也有許多酸楚,這個皇帝位不是他心甘情願傳給李亨的,反而是李亨自作主張。遙想李隆基當年,其迭設機謀,曆經千辛萬苦奪得皇帝位,今日兒子又趁火打劫將皇帝位拿走,李隆基心中的滋味一時雜陳。
大凡人的腦子清醒之時,所行之策也多為睿智。李隆基入蜀後反思深刻,如今李亨謀奪皇位,他也能冷靜處置。八月十六日,李隆基頒布《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詔》,其中說道:“今宗社未安,國家多難,宜令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且天下兵權,宜製在中夏,朕據巴蜀,應卒則難。其四海軍權,先取皇帝處分,然後奏朕知。待克服上京,朕將凝神靜慮,偃息大庭也。”如此說法,就為李亨竊據皇帝位徹底圓了場。其詔中還收迴此前命諸王分守之令,讓他們皆歸新皇帝節製。
又過了二日,李隆基令大臣韋見素、房琯等人攜帶傳國寶玉和《皇帝即位冊文》前往靈武,讓他們代己舉行傳位李亨的儀式。
李隆基就以這種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皇帝生涯,此後就在成都安心地過著太上皇的日子。
第二十六迴 太上皇月下憶昔 古棧道霖雨聞鈴
李隆基雖對李亨奪去皇位有些不舒服,然眼前山河破碎,李隆基早已失去往昔的銳氣,現在兒子既然願意挑起平叛的千鈞重擔,他也就多了一些輕鬆,開始了悠閑的蜀中生活。
成都較之長安多山多水,滿城似掩映在無邊的蔥蘢樹木之中,李隆基初入成都正是盛夏之時,滿目的姹紫嫣紅兼而滿鼻的馥鬱花香,可以撫慰李隆基那顆破碎的心靈。其行宮所在位於成都西南側,宮內清流翠筱,樹石幽奇,方圓百畝之地,其中建有新亭、流水、竹洞、月台、渚亭、竹溪、北湖、花島、柳溪、西山、竹徑、荷池、柳巷、鏡潭、孤嶼、梯橋、月池等數十處景觀,眼前夏日之時,就見其中石寒水清,鬆密竹深,甘棠垂陰,皓壁如霜。李隆基初入行宮之時,某日歎道:“想不到鮮於仲通如此奢華,這裏的景觀似勝過興慶宮了。”
那些日子,李隆基白日裏常常獨自坐在柳溪之側飲茶。他不許別人隨侍,身邊僅有一小童為自己烹茶。李隆基入鄉隨俗,現在偏愛劍南蒙頂石花茶,再從青城山間汲來泉水烹之。
時光漸漸流逝,品嚐著清冽的茶水,李隆基開始靜下心來迴憶自己的往事,並反複咀嚼近半年來如電光火石般的皇帝歲月。
這日午後,李隆基午膳後在柳溪邊的胡床上品茗歇息,又睡了一個多時辰。待他醒來之時,就見高力士正側立於身邊。
高力士微微笑道:“陛下這一覺睡得很是香甜,隻是外麵濕氣頗重,恐怕會對身子不利,今後最好還是在室內歇息。”
李隆基此前不許別人在側,知道高力士現在前來,定是有事要奏,遂說道:“我喜歡如此景致,就隨意吧。高將軍,有事嗎?”
“陛下,綿郡太守齊瀚求見。”
“齊瀚?”李隆基一時想不起此人為誰。
高力士道:“陛下,齊瀚昔為中書舍人,曾經品評過姚崇和宋璟,因其頗知史事,善評人物,外人常稱之為‘解事舍人’。”
“哦,原來是他。算來他的年齡也不小了。竟然還活在人間,他如何又成了綿郡太守?”
“臣見齊瀚來此,也覺奇怪,就多問了幾句。他當初因過被貶為縣尉,此後又任兩道采訪使,再遷汴州刺史、潤州刺史,後來不知如何得罪了李林甫,再遷為平陽太守,終為綿郡太守。”
“嗬,想不到他的宦途如此曲折,能存留至今,實屬不易了。嗯,讓他進來吧,如今天色已晚,就留他共進晚膳吧。”
齊瀚入內,此時也是銀髯飄飄,李隆基見之不免感歎道:“歲月如刀啊,齊卿昔在中書省之時,何其俊雅飄逸,不料今日也成為一老者了。”
齊瀚禮畢後,忽然老淚縱橫道:“臣入蜀多年,本想再難見陛下之麵,不料陛下幸蜀,臣……臣感歎由之……”
李隆基打斷他的話頭,上前攜起齊瀚之手,說道:“罷了,不要再說這些感傷的言語。人言老來念舊,我今日見到故人,心裏很高興,我們要好好敘話一番。走吧,我們先去進膳,待膳後再來這裏坐地飲茶賞月。齊瀚呀,你此次不要急著迴去,在這裏多陪我數日吧。”
他們入室坐定,齊瀚舉盞祝酒,卻見到李隆基麵前沒有酒盞,臉上有不解之色。高力士見狀解釋道:“陛下此次幸蜀至於巴西郡,群臣以為蜀中氣候溫瘴,因而數進酒,陛下不許,並宣旨今後再不飲酒。齊太守若飲酒請自便,就不用再勸陛下了。”
齊瀚知道李隆基酒量甚宏,嗜酒成性,不料入蜀之後竟然斷酒,心中頓有感觸,遂將酒盞放下,說道:“既然陛下不飲,臣如何能獨飲?臣隨陛下進膳便了。”
李隆基笑道:“蜀中氣候確實溫瘴,飲酒有利身體。我不願飲,齊卿何必相隨?你可隨意呀。”
齊瀚聞言,頓改拘謹之狀,舉盞祝道:“如此,臣祝陛下身體康健,這就先飲一盞了。”此後齊瀚邊吃邊飲,共飲酒六盞,李隆基這日確實有異鄉遇故人之感,其瞧著齊瀚暢懷飲食,心中甚覺愜意。
成都較之長安似水汽要多一些,雖一樣為天上的明月,坐在成都地麵賞月,似乎月輪要溫潤一些。李隆基與齊瀚膳罷,又攜手來到竹溪旁,隻聽周圍流水潺潺,蟲鳴蛙聲一片;再觀水中的月輪隨著流水而影影綽綽,與空中的明月群星相映,更添四周的靜謐之感。
齊瀚酒量不大,飲了數盞酒後,話語不免多了一些。李隆基今日有了偶遇故人之感,少了一些昔日皇帝的威嚴,無形中又拉近了二人的距離,他們此時說話漸無拘束。
話題還是從齊瀚當初評價姚崇、宋璟時聊起,李隆基笑問道:“齊卿當初品評姚、宋二人,他們果然心服口服嗎?”
齊瀚道:“臣實話實說,他們心中就是有些不滿,終歸無話可說。”
李隆基聞言,不禁哈哈大笑。
姚崇當時誌得意滿,某日向齊瀚問道,自己與貞觀名相房玄齡和杜如晦是否能夠相比,齊瀚斷然答道:“不如。”姚崇之所以如此問,其實自詡與房、杜相若,聞言後不免沮喪無比。齊瀚此時又補充道:“然姚公不失為救時之相。”姚崇聞言大喜道:“雖救時之相,亦屬不易啊!”後來宋璟又謙虛問道:“我不敢與房、杜相比,若與前任之相相比如何?”齊瀚率然答道:“不如。”自是說宋璟不如姚崇。
李隆基歎道:“不錯,姚崇果然為救時之人。如今亨兒令房琯為帥兵至彭原,此人不足以破賊也。若姚崇在,賊不足滅也。”
李亨近來在靈武大集士馬,又從迴紇借兵,就東至彭原,令房琯為帥率兵東進。房琯向為文臣,沒有帶兵的才能,李隆基由此不看好他。後來房琯與叛軍戰於渭水便橋,結果大敗,由此可見李隆基識人眼光未失。
李隆基現在懷念姚崇,可惜姚崇已逝去三十餘年。李隆基現在忽然明白了姚崇當時讓他三十年不求邊功的深意,又歎道:“姚崇當年不求邊功,我當時還以為他是基於國家需要恢複生機之因。現在看來,其還是大有深意,姚崇如此不輕易在邊關開戰,實想形成威懾之力,使四夷畏懼大唐之勢不敢輕易啟釁,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也。如今安賊叛亂,朝廷不得已自西北等地調兵,吐蕃與南詔又趁亂掠地了。”
齊瀚見李隆基如此懷念姚崇,遂笑道:“陛下如此器重姚崇,為何匆匆將他換下相位,以宋璟代之呢?”
李隆基歎道:“是呀,現在想來,我當初失於匆促了。你品評宋璟不如姚崇,此評甚是,宋璟成為丞相,少了姚崇的讚襄之能,此後多以直言換其名耳。”
其實李隆基當時以宋璟代姚崇,是因為他看到姚崇為相數年後漸有結黨之嫌,且其縱子貪贓,難為天下標杆作用,遂選有正直之名的宋璟代之。
齊瀚見李隆基現在貶宋璟而讚姚崇,心中不以為然,說道:“陛下,臣當時品評宋璟不如姚崇,主要是因吏才而論,今日看來,陛下用宋璟取代姚崇,其實長遠對天下有益。若讓臣今日再品評二人,姚崇實不如宋璟也。”
“嗬嗬,齊卿為何有了現在的思慮?”
“陛下於開元之初倡貞觀故事,罷酷吏之風,姚崇雖有吏才,然己身不正,萬難實現陛下之誌,而宋璟吏才稍遜,卻能開貞觀之風。”
李隆基呷了一口茶,歎道:“想不到齊卿顛沛邊鄙之地,還能凝思天下大計。好哇,我們今昔就開懷暢談,好好敘說一番。”
齊瀚也微笑道:“若陛下不嫌臣說話絮叨,臣就信口開河了。其中若有妄言,還請陛下恕罪了。”
“嗯,你還是先說宋璟如何能倡貞觀之風?”
“陛下,貞觀之初曾經有過一場爭論。那日太宗皇帝召集群臣和學士在弘文館議事,封德彝等人倡言治亂世須用嚴法霸道,而房玄齡與魏征等人卻建言用教化之策。兩幫人爭論不休,太宗皇帝最終決意以教化治天下。”
此為貞觀時期很著名的故事,李隆基知悉甚細,便說道:“我之所以倡言依貞觀故事,正是欲依教化之策治天下。”
“臣後來細思這場爭論,愈加欽佩太宗皇帝的高瞻遠矚。秦代專用法律,漢代雜用霸道,到了董仲舒建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後曆代視儒家為治國大道,唯有太宗皇帝身體力行,所以出現了‘貞觀之治’。陛下此後依教化之策治國,也就有了開元盛世。”
李隆基歎道:“什麽開元盛世?如今山河破碎,卻與盛世扯不上幹係。”李隆基說話時語調黯然,可知心中有無比的悔恨。
齊瀚談興正濃,繼續言道:“陛下,人心叵測,孔孟聖人察知了人心幽暗之處,因而有了仁心君子之說。其努力使人心向善,較之秦始皇與隋煬帝的嚴法苛政相比,可使國家政治清明、人心思善和諧,使君權長治久安。陛下當初倡言去除酷吏之風,行清明政治,宋璟為相實有標杆作用。臣之所以妄言宋璟優於姚崇,實緣於此也。”
李隆基在月影下搖搖頭,說道:“我當初禁毀《羅織經》,不料到了天寶年間,‘吉網羅鉗’又複盛行於世,唉,此事頗為自嘲啊!”此前的日子裏,李隆基不知道天下有“吉網羅鉗”的名號,此次入蜀途中方才得知。
齊瀚寬慰李隆基道:“李林甫為保相位,方有了‘吉網羅鉗’,卻與陛下無涉。酷吏之行向為去除異己之手段,李林甫為了翦除李適之、王忠嗣等人,不惜羅織大獄。陛下,法律為國家公器,若淪為權臣打擊異己的手段,則國家實屬危矣。”
李林甫迭施機謀羅織刑獄之事,將朝中許多大員相繼拿下,若非李隆基認可,其事難成。李隆基現在不願意承認這些事兒與自己有關,僅僅說了一句:“是子妒賢嫉能,舉無比者。”
齊瀚是夕多飲了幾杯酒,說話時就少了一些拘束,聽到李隆基如此說話,就追問道:“陛下誠知李林甫如此,為何任之久耶?”
李林甫任宰相十九年,其算計張九齡後獨專宰相位十六年。此前李隆基授宰相之期多為三年左右,李林甫任期之長實為異數。究其原因,李林甫為政時確實能掌控天下,且李隆基怠政放手,方有如此局麵。李隆基現在見齊瀚如此來問,心中百感交集,不知從何說起,隻好黯然以應。
齊瀚又道:“李林甫嫉賢妒能,確實無敵於天下。然天下凋敝如此,臣以為李林甫實為始作俑者。”
李隆基想不到齊瀚對李林甫如此看法,心中不以為然,說道:“李林甫雖有小過,畢竟能掌控天下,使朝政井井有條。齊卿如此說話,有些太過。”
“陛下,李林甫與前任宰相相比,其不同處何在呢?”
李隆基認真地想了一遍,說道:“不過任期稍長而已,並無太多不同。”
齊瀚搖搖頭,說道:“此前相者如姚崇、宋璟、張說、韓休、張九齡等人,他們雖各有所短,然皆有相同之處,即他們胸懷聖人仁之理想,願以己身之力為國劬勞。以張說為例,此人既有功勞,又逢迎陛下,傾軋同僚,然其終以聖人理想治世,如此就與李林甫有了根本區別。再觀李林甫,理政時能條理眾務,增修綱紀,大唐天下由其手而得到駕馭。然其常懷妒忌之心,打壓同僚,不重科舉,使天下後繼無人;其行事皆以保位為要,使朝政看似有條不紊,實為庸政;他還上瞞陛下,下絕諍諫言路,使百官淪為‘立仗馬’。李林甫心無聖人理想,整日盤算己身之利,看似他掌控天下大局,不過屍位素餐罷了。”
李隆基說道:“若論個性,張說與李林甫確實相似,齊卿為何還要推崇張說呢?”
“陛下,張說在眾人眼中,其優劣之處可謂鮮明;而李林甫似無跡可尋,這樣的人兒其實最為可惡。”
李隆基笑道:“我知道了,你之所以推崇張說等人,再貶李林甫,緣於你與張說他們皆為科舉出身,由此鄙夷李林甫無文,不過黨同伐異罷了。”
齊瀚搖頭道:“臣剛才說了,臣等之所以與李林甫不同,在於臣等常懷聖人之心。隻要常懷聖人之心,有文無文其實並無差別。譬如某人科舉出身,然他拋卻聖人理想,專愛如李林甫那樣混跡宦途,這等人一樣可惡。臣聽說陳希烈累受皇恩,如今卻投奔安祿山了吧!”
陳希烈未曾逃離長安,他端坐於家中,待叛軍攻入京城後即率領一幫官吏向安祿山投降。李隆基後來得知此事,不禁感歎良久,此時切齒說道:“是呀,此人為左相時在李林甫、楊國忠麵前唯唯諾諾,危難當頭又降了賊人,真正是一個軟骨頭!齊卿,看來還是我識人不明,如此就看走了眼。”
齊瀚想起李隆基於開元年間時擇相甚嚴,往往以三年為期另擇新相,李隆基由此掌控國家大局,再令那些專任而不久任的丞相發揮所長,就將國家引領至富強的路上。孰料到了天寶年間,李隆基不肯再逞心力,讓李林甫長期為相,就為帝國崩塌埋下了隱患,則皇帝的怠政實為主因。齊瀚這日說話已然直接淩厲,現在又想為尊者諱,不想直斥李隆基,就將話兒悶在肚中。
李隆基此時也許想到了自己的過錯,遂歎道:“我昔為天子,任人不明,實為我之過錯啊!齊卿,我將國家引入富強的路上,天寶年間的廣運潭之會,天下珍貨集於京師,則天下之富、庶民之康,實為有史以來的極盛之貌。我有此財富,將朝政之事交予臣子襄理,我持漸老之身享一些清福,難道不可嗎?”
齊瀚道:“臣此前讀魏征的《十漸疏》,起初覺得魏征確實有些吹毛求疵。太宗皇帝戎馬取得天下,又勵精圖治,取得貞觀之治,魏征為何對太宗皇帝接受了外藩的贈馬和贈物橫加指責呢?臣後來方才明白,天子之行昭於天下,其細微之行可以傳遞至百官乃至庶民,若奢侈風起,勢必耗費巨大,由此用度加劇,而臣下為滿足天子日益增加奢求,必想法增加賦稅來搜刮百姓,由此荼毒天下。”
李隆基聽出了齊瀚話中的深意,遂笑道:“齊卿這是在怪我啊!我在天寶年間重用王鉷、楊國忠二人,當時覺得這二人頗有吏治之能,聽了齊卿一席話,方知他們能替我斂財,於是大稱心意。唉,奢侈之風既害人又於國不利,天下人長期追求奢侈之樂,再不思習武應亂,結果叛軍襲來,瞬間便土崩瓦解了。”
齊瀚覺得這日說話過於大膽,遂起身躬立道:“臣僅是思慮前事而已,萬萬不敢責怪陛下。”
李隆基令其坐下,說道:“你敘話前說過,今日若說錯了話兒,不許我加罪。你剛才說的皆為至言,並未妄言啊。嗯,齊卿,我致力於國殷民富,然民富之後就忘了戰亂之事,那些募來的兵丁毫無戰鬥力,往往遇敵即潰,實在不堪啊。”
“陛下,安祿山之所以叛亂,緣於陛下給予他的權力太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初張說廢除府兵製,李林甫繼而全麵實行募兵製,其實埋藏了安賊起亂的禍根;此後陛下大力任用番將,使邊將勢力日重,京師無製約之力,遂有此亂。府兵製雖笨拙,畢竟天下兵事集於朝廷之手,邊將不敢有異心;如今天下皆行募兵之舉,中原少有戰事,就不堪為安賊對手了。”
李隆基聽到此處,身子後躺仰望空中,雙目直視月輪,似入定了一般,許久不再答話。齊瀚先是等待,繼而怯怯地問道:“陛下,莫非臣又說錯話兒了嗎?”
李隆基長歎一聲道:“你沒有說錯話兒。你的這番話又讓我想起了九齡。唉,隻悔當初未聽九齡之言,使安賊終釀今日之亂啊!”
安祿山當初恃勇輕進招致大敗,被張守珪解送京城,按例當斬。李隆基卻覺得安祿山驍勇善戰,可將之免職再迴前線,容其戴罪立功。張九齡是時任中書令,數勸李隆基道:“祿山狼子野心,麵有逆相,臣請因罪斬之,以絕後患。”李隆基堅決不許,安祿山因而保命。
其實張九齡當時不能預測到安祿山後來果然謀反,僅以安祿山的麵相猜測而已,不料一語成讖!
李隆基起身時已是滿臉淚痕,其啜泣著說道:“悔不用九齡之言啊!齊卿,兩京終有克定之日,待返京之後,你代我前去韶郡曲江祭奠九齡,並持幣恤其家人。”
齊瀚連聲答應。
李隆基此時悔恨不已,忽然放聲大哭道:“齊卿啊,今日我們共敘往事,讓我深悔己過啊!我此前自詡開元之治不讓貞觀之治,咳,太宗皇帝慎始慎終,我如何能及呢?”
齊瀚看到李隆基悔及往事,頓時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勸慰才好。
李隆基又悲聲道:“我也不如則天皇後啊!則天皇後逝後,尚能為我留下治世能臣姚崇、宋璟、張說等。如今亨兒繼位,我為他留下能臣了嗎?”
齊瀚勸道:“如今聖上身邊,文有韋見素、房琯等人,武有郭子儀、李光弼等將,這些人皆為陛下擢升而來,陛下須自心寬。”
李隆基道:“齊卿不過寬我心罷了,平心而論,他們何人能比姚崇呢?”
齊瀚繼續寬慰道:“陛下使海內殷富,四夷來朝;使本朝湧現出來的文士、畫者、樂師,可謂群星璀璨,僅此一節,即可傲視前朝。”
李隆基持巾抹了一把眼淚,稍稍思索了一下,既而淡淡地說道:“山河破碎,他們不過嘲弄風月而已,於國於家,又有什麽用處呢?”
是時,三位最著名的為詩者居於三地,且遭際不同。
王維在長安城破之日,職任門下省給事中,為正五品官員,未能隨同李隆基逃入蜀中,被叛軍執押往洛陽。安祿山知其詩名欲授其職,王維服藥取痢,詐稱有病以卻偽官,安祿山將王維拘入普施寺繼續逼迫,王維最終無奈,隻好接受偽職。然其心向大唐,曾作詩《凝碧詩》,其中有句雲:“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後來官軍光複兩京,王維藉此詩脫罪,被李亨授為太子中允。此後的王維虔心佛事,下朝後即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他又在輞川別墅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吟終日,成就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山水之詩。其中的《積雨輞川莊作》最能現其心跡,詩曰: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鬆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杜甫當初得知潼關失守,又聞李亨在靈武稱帝,遂將家小安置在鄜郡,獨自西向奔往靈武,不料被叛軍俘獲,被押迴長安。他此後又逃出京城,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後來得知李亨到了鳳翔,遂前往投奔,被授為左拾遺。杜甫在此期間作詩不少,其中的《哀江頭》描繪了長安被叛軍占領的景象: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
李隆基緩緩放下李亨之表,轉對高力士道:“高將軍,使者一路勞頓,先將他安置下來,明日再來吧。”
高力士答應了一聲,就帶領使者走出門外。李隆基瞧著二人的背影,就枯坐於那裏默默發呆。高力士去而複返,看到李隆基似入定一般,就侍立一邊不敢打擾。
李隆基這一坐便坐了一個多時辰,他長歎了一聲,方才發現高力士在側,就微笑道:“嗬嗬,想不到亨兒在靈武成了皇帝。”
高力士不知如何迴答才好,隻好默然以應。
李隆基似如釋重負,又說道:“如此甚好啊,亨兒即皇帝位,就將天下大任接入其肩,我今後就可在蜀中輕鬆了。嗯,還尊我為‘上皇天帝’?什麽‘上皇天帝’,還是太上皇最為恰切。”
李隆基雖如此說話,心中其實也有許多酸楚,這個皇帝位不是他心甘情願傳給李亨的,反而是李亨自作主張。遙想李隆基當年,其迭設機謀,曆經千辛萬苦奪得皇帝位,今日兒子又趁火打劫將皇帝位拿走,李隆基心中的滋味一時雜陳。
大凡人的腦子清醒之時,所行之策也多為睿智。李隆基入蜀後反思深刻,如今李亨謀奪皇位,他也能冷靜處置。八月十六日,李隆基頒布《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詔》,其中說道:“今宗社未安,國家多難,宜令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且天下兵權,宜製在中夏,朕據巴蜀,應卒則難。其四海軍權,先取皇帝處分,然後奏朕知。待克服上京,朕將凝神靜慮,偃息大庭也。”如此說法,就為李亨竊據皇帝位徹底圓了場。其詔中還收迴此前命諸王分守之令,讓他們皆歸新皇帝節製。
又過了二日,李隆基令大臣韋見素、房琯等人攜帶傳國寶玉和《皇帝即位冊文》前往靈武,讓他們代己舉行傳位李亨的儀式。
李隆基就以這種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皇帝生涯,此後就在成都安心地過著太上皇的日子。
第二十六迴 太上皇月下憶昔 古棧道霖雨聞鈴
李隆基雖對李亨奪去皇位有些不舒服,然眼前山河破碎,李隆基早已失去往昔的銳氣,現在兒子既然願意挑起平叛的千鈞重擔,他也就多了一些輕鬆,開始了悠閑的蜀中生活。
成都較之長安多山多水,滿城似掩映在無邊的蔥蘢樹木之中,李隆基初入成都正是盛夏之時,滿目的姹紫嫣紅兼而滿鼻的馥鬱花香,可以撫慰李隆基那顆破碎的心靈。其行宮所在位於成都西南側,宮內清流翠筱,樹石幽奇,方圓百畝之地,其中建有新亭、流水、竹洞、月台、渚亭、竹溪、北湖、花島、柳溪、西山、竹徑、荷池、柳巷、鏡潭、孤嶼、梯橋、月池等數十處景觀,眼前夏日之時,就見其中石寒水清,鬆密竹深,甘棠垂陰,皓壁如霜。李隆基初入行宮之時,某日歎道:“想不到鮮於仲通如此奢華,這裏的景觀似勝過興慶宮了。”
那些日子,李隆基白日裏常常獨自坐在柳溪之側飲茶。他不許別人隨侍,身邊僅有一小童為自己烹茶。李隆基入鄉隨俗,現在偏愛劍南蒙頂石花茶,再從青城山間汲來泉水烹之。
時光漸漸流逝,品嚐著清冽的茶水,李隆基開始靜下心來迴憶自己的往事,並反複咀嚼近半年來如電光火石般的皇帝歲月。
這日午後,李隆基午膳後在柳溪邊的胡床上品茗歇息,又睡了一個多時辰。待他醒來之時,就見高力士正側立於身邊。
高力士微微笑道:“陛下這一覺睡得很是香甜,隻是外麵濕氣頗重,恐怕會對身子不利,今後最好還是在室內歇息。”
李隆基此前不許別人在側,知道高力士現在前來,定是有事要奏,遂說道:“我喜歡如此景致,就隨意吧。高將軍,有事嗎?”
“陛下,綿郡太守齊瀚求見。”
“齊瀚?”李隆基一時想不起此人為誰。
高力士道:“陛下,齊瀚昔為中書舍人,曾經品評過姚崇和宋璟,因其頗知史事,善評人物,外人常稱之為‘解事舍人’。”
“哦,原來是他。算來他的年齡也不小了。竟然還活在人間,他如何又成了綿郡太守?”
“臣見齊瀚來此,也覺奇怪,就多問了幾句。他當初因過被貶為縣尉,此後又任兩道采訪使,再遷汴州刺史、潤州刺史,後來不知如何得罪了李林甫,再遷為平陽太守,終為綿郡太守。”
“嗬,想不到他的宦途如此曲折,能存留至今,實屬不易了。嗯,讓他進來吧,如今天色已晚,就留他共進晚膳吧。”
齊瀚入內,此時也是銀髯飄飄,李隆基見之不免感歎道:“歲月如刀啊,齊卿昔在中書省之時,何其俊雅飄逸,不料今日也成為一老者了。”
齊瀚禮畢後,忽然老淚縱橫道:“臣入蜀多年,本想再難見陛下之麵,不料陛下幸蜀,臣……臣感歎由之……”
李隆基打斷他的話頭,上前攜起齊瀚之手,說道:“罷了,不要再說這些感傷的言語。人言老來念舊,我今日見到故人,心裏很高興,我們要好好敘話一番。走吧,我們先去進膳,待膳後再來這裏坐地飲茶賞月。齊瀚呀,你此次不要急著迴去,在這裏多陪我數日吧。”
他們入室坐定,齊瀚舉盞祝酒,卻見到李隆基麵前沒有酒盞,臉上有不解之色。高力士見狀解釋道:“陛下此次幸蜀至於巴西郡,群臣以為蜀中氣候溫瘴,因而數進酒,陛下不許,並宣旨今後再不飲酒。齊太守若飲酒請自便,就不用再勸陛下了。”
齊瀚知道李隆基酒量甚宏,嗜酒成性,不料入蜀之後竟然斷酒,心中頓有感觸,遂將酒盞放下,說道:“既然陛下不飲,臣如何能獨飲?臣隨陛下進膳便了。”
李隆基笑道:“蜀中氣候確實溫瘴,飲酒有利身體。我不願飲,齊卿何必相隨?你可隨意呀。”
齊瀚聞言,頓改拘謹之狀,舉盞祝道:“如此,臣祝陛下身體康健,這就先飲一盞了。”此後齊瀚邊吃邊飲,共飲酒六盞,李隆基這日確實有異鄉遇故人之感,其瞧著齊瀚暢懷飲食,心中甚覺愜意。
成都較之長安似水汽要多一些,雖一樣為天上的明月,坐在成都地麵賞月,似乎月輪要溫潤一些。李隆基與齊瀚膳罷,又攜手來到竹溪旁,隻聽周圍流水潺潺,蟲鳴蛙聲一片;再觀水中的月輪隨著流水而影影綽綽,與空中的明月群星相映,更添四周的靜謐之感。
齊瀚酒量不大,飲了數盞酒後,話語不免多了一些。李隆基今日有了偶遇故人之感,少了一些昔日皇帝的威嚴,無形中又拉近了二人的距離,他們此時說話漸無拘束。
話題還是從齊瀚當初評價姚崇、宋璟時聊起,李隆基笑問道:“齊卿當初品評姚、宋二人,他們果然心服口服嗎?”
齊瀚道:“臣實話實說,他們心中就是有些不滿,終歸無話可說。”
李隆基聞言,不禁哈哈大笑。
姚崇當時誌得意滿,某日向齊瀚問道,自己與貞觀名相房玄齡和杜如晦是否能夠相比,齊瀚斷然答道:“不如。”姚崇之所以如此問,其實自詡與房、杜相若,聞言後不免沮喪無比。齊瀚此時又補充道:“然姚公不失為救時之相。”姚崇聞言大喜道:“雖救時之相,亦屬不易啊!”後來宋璟又謙虛問道:“我不敢與房、杜相比,若與前任之相相比如何?”齊瀚率然答道:“不如。”自是說宋璟不如姚崇。
李隆基歎道:“不錯,姚崇果然為救時之人。如今亨兒令房琯為帥兵至彭原,此人不足以破賊也。若姚崇在,賊不足滅也。”
李亨近來在靈武大集士馬,又從迴紇借兵,就東至彭原,令房琯為帥率兵東進。房琯向為文臣,沒有帶兵的才能,李隆基由此不看好他。後來房琯與叛軍戰於渭水便橋,結果大敗,由此可見李隆基識人眼光未失。
李隆基現在懷念姚崇,可惜姚崇已逝去三十餘年。李隆基現在忽然明白了姚崇當時讓他三十年不求邊功的深意,又歎道:“姚崇當年不求邊功,我當時還以為他是基於國家需要恢複生機之因。現在看來,其還是大有深意,姚崇如此不輕易在邊關開戰,實想形成威懾之力,使四夷畏懼大唐之勢不敢輕易啟釁,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也。如今安賊叛亂,朝廷不得已自西北等地調兵,吐蕃與南詔又趁亂掠地了。”
齊瀚見李隆基如此懷念姚崇,遂笑道:“陛下如此器重姚崇,為何匆匆將他換下相位,以宋璟代之呢?”
李隆基歎道:“是呀,現在想來,我當初失於匆促了。你品評宋璟不如姚崇,此評甚是,宋璟成為丞相,少了姚崇的讚襄之能,此後多以直言換其名耳。”
其實李隆基當時以宋璟代姚崇,是因為他看到姚崇為相數年後漸有結黨之嫌,且其縱子貪贓,難為天下標杆作用,遂選有正直之名的宋璟代之。
齊瀚見李隆基現在貶宋璟而讚姚崇,心中不以為然,說道:“陛下,臣當時品評宋璟不如姚崇,主要是因吏才而論,今日看來,陛下用宋璟取代姚崇,其實長遠對天下有益。若讓臣今日再品評二人,姚崇實不如宋璟也。”
“嗬嗬,齊卿為何有了現在的思慮?”
“陛下於開元之初倡貞觀故事,罷酷吏之風,姚崇雖有吏才,然己身不正,萬難實現陛下之誌,而宋璟吏才稍遜,卻能開貞觀之風。”
李隆基呷了一口茶,歎道:“想不到齊卿顛沛邊鄙之地,還能凝思天下大計。好哇,我們今昔就開懷暢談,好好敘說一番。”
齊瀚也微笑道:“若陛下不嫌臣說話絮叨,臣就信口開河了。其中若有妄言,還請陛下恕罪了。”
“嗯,你還是先說宋璟如何能倡貞觀之風?”
“陛下,貞觀之初曾經有過一場爭論。那日太宗皇帝召集群臣和學士在弘文館議事,封德彝等人倡言治亂世須用嚴法霸道,而房玄齡與魏征等人卻建言用教化之策。兩幫人爭論不休,太宗皇帝最終決意以教化治天下。”
此為貞觀時期很著名的故事,李隆基知悉甚細,便說道:“我之所以倡言依貞觀故事,正是欲依教化之策治天下。”
“臣後來細思這場爭論,愈加欽佩太宗皇帝的高瞻遠矚。秦代專用法律,漢代雜用霸道,到了董仲舒建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後曆代視儒家為治國大道,唯有太宗皇帝身體力行,所以出現了‘貞觀之治’。陛下此後依教化之策治國,也就有了開元盛世。”
李隆基歎道:“什麽開元盛世?如今山河破碎,卻與盛世扯不上幹係。”李隆基說話時語調黯然,可知心中有無比的悔恨。
齊瀚談興正濃,繼續言道:“陛下,人心叵測,孔孟聖人察知了人心幽暗之處,因而有了仁心君子之說。其努力使人心向善,較之秦始皇與隋煬帝的嚴法苛政相比,可使國家政治清明、人心思善和諧,使君權長治久安。陛下當初倡言去除酷吏之風,行清明政治,宋璟為相實有標杆作用。臣之所以妄言宋璟優於姚崇,實緣於此也。”
李隆基在月影下搖搖頭,說道:“我當初禁毀《羅織經》,不料到了天寶年間,‘吉網羅鉗’又複盛行於世,唉,此事頗為自嘲啊!”此前的日子裏,李隆基不知道天下有“吉網羅鉗”的名號,此次入蜀途中方才得知。
齊瀚寬慰李隆基道:“李林甫為保相位,方有了‘吉網羅鉗’,卻與陛下無涉。酷吏之行向為去除異己之手段,李林甫為了翦除李適之、王忠嗣等人,不惜羅織大獄。陛下,法律為國家公器,若淪為權臣打擊異己的手段,則國家實屬危矣。”
李林甫迭施機謀羅織刑獄之事,將朝中許多大員相繼拿下,若非李隆基認可,其事難成。李隆基現在不願意承認這些事兒與自己有關,僅僅說了一句:“是子妒賢嫉能,舉無比者。”
齊瀚是夕多飲了幾杯酒,說話時就少了一些拘束,聽到李隆基如此說話,就追問道:“陛下誠知李林甫如此,為何任之久耶?”
李林甫任宰相十九年,其算計張九齡後獨專宰相位十六年。此前李隆基授宰相之期多為三年左右,李林甫任期之長實為異數。究其原因,李林甫為政時確實能掌控天下,且李隆基怠政放手,方有如此局麵。李隆基現在見齊瀚如此來問,心中百感交集,不知從何說起,隻好黯然以應。
齊瀚又道:“李林甫嫉賢妒能,確實無敵於天下。然天下凋敝如此,臣以為李林甫實為始作俑者。”
李隆基想不到齊瀚對李林甫如此看法,心中不以為然,說道:“李林甫雖有小過,畢竟能掌控天下,使朝政井井有條。齊卿如此說話,有些太過。”
“陛下,李林甫與前任宰相相比,其不同處何在呢?”
李隆基認真地想了一遍,說道:“不過任期稍長而已,並無太多不同。”
齊瀚搖搖頭,說道:“此前相者如姚崇、宋璟、張說、韓休、張九齡等人,他們雖各有所短,然皆有相同之處,即他們胸懷聖人仁之理想,願以己身之力為國劬勞。以張說為例,此人既有功勞,又逢迎陛下,傾軋同僚,然其終以聖人理想治世,如此就與李林甫有了根本區別。再觀李林甫,理政時能條理眾務,增修綱紀,大唐天下由其手而得到駕馭。然其常懷妒忌之心,打壓同僚,不重科舉,使天下後繼無人;其行事皆以保位為要,使朝政看似有條不紊,實為庸政;他還上瞞陛下,下絕諍諫言路,使百官淪為‘立仗馬’。李林甫心無聖人理想,整日盤算己身之利,看似他掌控天下大局,不過屍位素餐罷了。”
李隆基說道:“若論個性,張說與李林甫確實相似,齊卿為何還要推崇張說呢?”
“陛下,張說在眾人眼中,其優劣之處可謂鮮明;而李林甫似無跡可尋,這樣的人兒其實最為可惡。”
李隆基笑道:“我知道了,你之所以推崇張說等人,再貶李林甫,緣於你與張說他們皆為科舉出身,由此鄙夷李林甫無文,不過黨同伐異罷了。”
齊瀚搖頭道:“臣剛才說了,臣等之所以與李林甫不同,在於臣等常懷聖人之心。隻要常懷聖人之心,有文無文其實並無差別。譬如某人科舉出身,然他拋卻聖人理想,專愛如李林甫那樣混跡宦途,這等人一樣可惡。臣聽說陳希烈累受皇恩,如今卻投奔安祿山了吧!”
陳希烈未曾逃離長安,他端坐於家中,待叛軍攻入京城後即率領一幫官吏向安祿山投降。李隆基後來得知此事,不禁感歎良久,此時切齒說道:“是呀,此人為左相時在李林甫、楊國忠麵前唯唯諾諾,危難當頭又降了賊人,真正是一個軟骨頭!齊卿,看來還是我識人不明,如此就看走了眼。”
齊瀚想起李隆基於開元年間時擇相甚嚴,往往以三年為期另擇新相,李隆基由此掌控國家大局,再令那些專任而不久任的丞相發揮所長,就將國家引領至富強的路上。孰料到了天寶年間,李隆基不肯再逞心力,讓李林甫長期為相,就為帝國崩塌埋下了隱患,則皇帝的怠政實為主因。齊瀚這日說話已然直接淩厲,現在又想為尊者諱,不想直斥李隆基,就將話兒悶在肚中。
李隆基此時也許想到了自己的過錯,遂歎道:“我昔為天子,任人不明,實為我之過錯啊!齊卿,我將國家引入富強的路上,天寶年間的廣運潭之會,天下珍貨集於京師,則天下之富、庶民之康,實為有史以來的極盛之貌。我有此財富,將朝政之事交予臣子襄理,我持漸老之身享一些清福,難道不可嗎?”
齊瀚道:“臣此前讀魏征的《十漸疏》,起初覺得魏征確實有些吹毛求疵。太宗皇帝戎馬取得天下,又勵精圖治,取得貞觀之治,魏征為何對太宗皇帝接受了外藩的贈馬和贈物橫加指責呢?臣後來方才明白,天子之行昭於天下,其細微之行可以傳遞至百官乃至庶民,若奢侈風起,勢必耗費巨大,由此用度加劇,而臣下為滿足天子日益增加奢求,必想法增加賦稅來搜刮百姓,由此荼毒天下。”
李隆基聽出了齊瀚話中的深意,遂笑道:“齊卿這是在怪我啊!我在天寶年間重用王鉷、楊國忠二人,當時覺得這二人頗有吏治之能,聽了齊卿一席話,方知他們能替我斂財,於是大稱心意。唉,奢侈之風既害人又於國不利,天下人長期追求奢侈之樂,再不思習武應亂,結果叛軍襲來,瞬間便土崩瓦解了。”
齊瀚覺得這日說話過於大膽,遂起身躬立道:“臣僅是思慮前事而已,萬萬不敢責怪陛下。”
李隆基令其坐下,說道:“你敘話前說過,今日若說錯了話兒,不許我加罪。你剛才說的皆為至言,並未妄言啊。嗯,齊卿,我致力於國殷民富,然民富之後就忘了戰亂之事,那些募來的兵丁毫無戰鬥力,往往遇敵即潰,實在不堪啊。”
“陛下,安祿山之所以叛亂,緣於陛下給予他的權力太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初張說廢除府兵製,李林甫繼而全麵實行募兵製,其實埋藏了安賊起亂的禍根;此後陛下大力任用番將,使邊將勢力日重,京師無製約之力,遂有此亂。府兵製雖笨拙,畢竟天下兵事集於朝廷之手,邊將不敢有異心;如今天下皆行募兵之舉,中原少有戰事,就不堪為安賊對手了。”
李隆基聽到此處,身子後躺仰望空中,雙目直視月輪,似入定了一般,許久不再答話。齊瀚先是等待,繼而怯怯地問道:“陛下,莫非臣又說錯話兒了嗎?”
李隆基長歎一聲道:“你沒有說錯話兒。你的這番話又讓我想起了九齡。唉,隻悔當初未聽九齡之言,使安賊終釀今日之亂啊!”
安祿山當初恃勇輕進招致大敗,被張守珪解送京城,按例當斬。李隆基卻覺得安祿山驍勇善戰,可將之免職再迴前線,容其戴罪立功。張九齡是時任中書令,數勸李隆基道:“祿山狼子野心,麵有逆相,臣請因罪斬之,以絕後患。”李隆基堅決不許,安祿山因而保命。
其實張九齡當時不能預測到安祿山後來果然謀反,僅以安祿山的麵相猜測而已,不料一語成讖!
李隆基起身時已是滿臉淚痕,其啜泣著說道:“悔不用九齡之言啊!齊卿,兩京終有克定之日,待返京之後,你代我前去韶郡曲江祭奠九齡,並持幣恤其家人。”
齊瀚連聲答應。
李隆基此時悔恨不已,忽然放聲大哭道:“齊卿啊,今日我們共敘往事,讓我深悔己過啊!我此前自詡開元之治不讓貞觀之治,咳,太宗皇帝慎始慎終,我如何能及呢?”
齊瀚看到李隆基悔及往事,頓時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勸慰才好。
李隆基又悲聲道:“我也不如則天皇後啊!則天皇後逝後,尚能為我留下治世能臣姚崇、宋璟、張說等。如今亨兒繼位,我為他留下能臣了嗎?”
齊瀚勸道:“如今聖上身邊,文有韋見素、房琯等人,武有郭子儀、李光弼等將,這些人皆為陛下擢升而來,陛下須自心寬。”
李隆基道:“齊卿不過寬我心罷了,平心而論,他們何人能比姚崇呢?”
齊瀚繼續寬慰道:“陛下使海內殷富,四夷來朝;使本朝湧現出來的文士、畫者、樂師,可謂群星璀璨,僅此一節,即可傲視前朝。”
李隆基持巾抹了一把眼淚,稍稍思索了一下,既而淡淡地說道:“山河破碎,他們不過嘲弄風月而已,於國於家,又有什麽用處呢?”
是時,三位最著名的為詩者居於三地,且遭際不同。
王維在長安城破之日,職任門下省給事中,為正五品官員,未能隨同李隆基逃入蜀中,被叛軍執押往洛陽。安祿山知其詩名欲授其職,王維服藥取痢,詐稱有病以卻偽官,安祿山將王維拘入普施寺繼續逼迫,王維最終無奈,隻好接受偽職。然其心向大唐,曾作詩《凝碧詩》,其中有句雲:“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後來官軍光複兩京,王維藉此詩脫罪,被李亨授為太子中允。此後的王維虔心佛事,下朝後即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他又在輞川別墅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吟終日,成就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山水之詩。其中的《積雨輞川莊作》最能現其心跡,詩曰: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鬆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杜甫當初得知潼關失守,又聞李亨在靈武稱帝,遂將家小安置在鄜郡,獨自西向奔往靈武,不料被叛軍俘獲,被押迴長安。他此後又逃出京城,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後來得知李亨到了鳳翔,遂前往投奔,被授為左拾遺。杜甫在此期間作詩不少,其中的《哀江頭》描繪了長安被叛軍占領的景象: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