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微微一笑道:“哦,原來楊大夫憂心此事。貴妃不過出宮省親,又如何成了被斥出宮了?楊大夫言重了。”
高力士對楊國忠和楊玉環這對兄妹看法迥異。當初楊玉環能夠入宮,那是出於李隆基與高力士的共同密謀而成,高力士在其中出力不少。高力士此後眼瞅著楊玉環漸至貴妃之位,對自己幫皇帝玉成此事大為滿意。楊玉環生得風姿綽約,令人賞心悅目,自不必說。高力士最看重她性格活潑天真,兼而多才多藝,其陪伴於皇帝身邊,皇帝便能有許多快樂,實為漸至暮年的皇帝的佳偶。楊玉環雖處貴妃之位,絕無弄權之心,既不像韋皇後那樣插手朝政之事,也不像武惠妃那樣在宮中迭施心機,無非有些妒嫉之心而已。高力士以為,妒嫉之心實為婦人天性,無傷大雅,因而對楊玉環最為滿意。
楊國忠不過為蜀中一閑漢,其作為貴妃的遠親入宮替皇帝計籌,不料由此平步青雲,竟至如此顯赫地位。觀其現在勢頭,已然隱隱與李林甫分庭抗禮!高力士隨侍李隆基身邊多年,多少人物成為過眼雲煙,高力士能知這些人物的稟性長短。大凡朝中顯赫人物,其所恃皆有自身之長,即使如李林甫,雖張說、張九齡等人譏其無文,然他居相位能勤謹理政、掌控朝局、凡事循格循序而行,也有其長啊!楊國忠到底有何長處呢?高力士左瞧右瞅,實在瞧不出端倪來,最終認定他不過有些賭技而已。高力士昔年願意在李隆基麵前進些忠言,然李隆基近年來心性似乎有些變化,高力士雖對楊國忠行為看不慣,終究悶在心中,不敢在皇帝麵前提及。
楊國忠現在看到高力士麵色平淡,將楊玉環出宮說成省親,心中不明其意,又央求道:“唉,想是高將軍不知呀,下官剛從楊銛宅中出來,得知玉環一直以淚洗麵,實在不知有何變故,故急急入宮向高將軍討教。”
高力士當然明白此事的前因後果,其對虢國夫人淫蕩成性也頗為不滿。貴妃上次因妒曾出宮一次,虢國夫人豈能不知?楊家富貴至今,皆為沾了貴妃的恩澤,她卻不識後果與皇帝暗度陳倉,豈非昏了頭嗎?他當然不對楊國忠說知詳細,又微笑道:“貴妃省親,許是思念逝去的父母,由此垂淚,那也是有的。”
楊國忠明白高力士在和自己打啞謎,由此說些鬼話,遂再請道:“玉環許是乍離宮中,由此睹物思舊,方才垂淚。高將軍所言不錯,下官倒有些大驚小怪了。乞高將軍轉呈聖上,玉環如此垂淚,若時辰久了會傷身,她若能迴宮到了聖上身邊,心境許是會好起來。高將軍,下官唯有再次叩謝了。”
楊國忠說畢,又複跪倒叩首。楊國忠來時的路上暗思請求高力士之道,高力士實為皇帝身邊一等一的人兒,此人待皇帝忠心無比,又口碑甚好,自己若奉財貨央求,高力士絕對不取。他想到最終,覺得唯有以真情感動之,許是有些作用。
高力士將楊國忠攙起來,責怪地說:“楊大夫不該行此大禮。請楊大夫放心,咱家為聖上和貴妃麵前的老奴,但凡有利於聖上和貴妃之事,實為老奴分內所當。請楊大夫勿複為慮。”
楊國忠得到高力士的這句話,懸著的心方才落下一些。
其實楊國忠不知,高力士早覷破了李隆基的心事。舉目天下,能陪伴皇帝身邊並給皇帝帶來長久愉悅的婦人,唯楊玉環一人而已,則皇帝必定難舍楊玉環。隻不過眼前皇帝和貴妃皆在氣頭上,須使他們彼此平靜數日,到了該說話的時候,高力士再適時進言,效果更佳。
高力士此後觀察李隆基,發現他此次神情與貴妃上次出宮時相較,有了不少變化。楊玉環上次出宮的翌日,李隆基即在殿內動輒責打宮人,顯示出其心境頗為煩躁。楊玉環此次出宮已到了第三日,李隆基猶平靜如初,未露煩躁模樣。
莫非皇帝果然對貴妃沒有掛念之意了嗎?或者皇帝此次與虢國夫人暗通,由此愧對貴妃,而故做鎮靜?高力士心中猜疑不定,就決定向皇帝試探一迴。
李隆基此時來到勤政樓,正在那裏閱讀堆積下來的奏書。他靜靜地看了一個多時辰,感覺眼睛有些疲累,遂從禦座上起身在殿內踱步。看到高力士在側,其笑眯眯地說:“高將軍,我剛才讀了楊國忠的奏書,他言說今歲稅賦又可增加一成。嗬嗬,看來人無完人,能通一藝就成。楊國忠若非有了這些職使,又如何能瞧出他的手段呢?”
自王鉷自盡後,其身兼職使皆歸楊國忠,遍視朝中諸官,楊國忠實為官職差遣最多之人,計有:
散官:銀青光祿大夫。
職事官:禦史大夫。
使職差遣:判度支事、權知太府卿;兩京太府,司農出納、監倉、祠祭、木炭、宮市、長春、九成宮等使,兩京勾當租庸、鑄錢等使;蜀郡長史、持節劍南節度、支度、營田等副大使,本道兼山南西道采訪處置使;關內道及京畿采訪處置使。
爵位:弘農縣開國伯。
高力士聽到皇帝讚許楊國忠,他此時正在思索楊玉環的事兒,聞言後心裏就多了些輕鬆。因為皇帝既然認可楊國忠,說明楊玉環在皇帝的心中位置未改。高力士始終認為,楊國忠之所以能飛黃騰達,固然與其本身善於逢迎皇帝和計籌有幹係,最重要的還是緣於楊玉環的寵遇。高力士心中這樣想,口中就隨口答道:“是啊,楊國忠最善樗蒲計籌,最為精細,不可讓賦稅流失一厘,想來賦稅日增了。”
李隆基斥道:“你明顯心不在焉,在想什麽心思?賦稅增加與樗蒲有何幹係?如何就扯在一起了?”
高力士急忙躬身答道:“臣胡言亂語,乞陛下責罰。”
李隆基哈哈笑道:“我們隨便說話,哪兒需要動輒加罰呢?”
高力士見皇帝心境尚可,急忙拱手說道:“陛下,臣剛才走神,實為有罪。陛下剛才提到楊國忠,臣心間由此念起貴妃了。”
李隆基見高力士提起楊玉環,臉上的笑容頓時凝固,斥道:“我們好好說話,為何又提到這名悍妒之人?真是好沒來由。”
高力士眼觀李隆基的神色,見他雖笑容頓失,畢竟沒有惱怒之色,遂知經過這數日的平複,他的心間已歸於平靜,遂說道:“陛下,貴妃不明不白出宮數日,想是婦人智識不遠,有忤聖情。然貴妃久承恩顧,陛下何惜宮中一席之地,若使其就戮,也須將之戮於內宮,安忍取辱於外哉?”
李隆基聽完此話,又是好氣又是好笑,他上前摸了摸高力士之頭,說道:“我還以為你發燒乃至囈語呢。嘿,我什麽時候說過要殺戮她了?她執意要出宮,難道讓我死乞白賴攔下她嗎?”
高力士聞言心中大樂,看來皇帝依然難舍楊玉環,所以有了眼前的尷尬場麵,他於是請道:“貴妃出宮已有三日,不知她在外麵如何?臣若得陛下允可,就前往探望一迴?”
“哎,你著急什麽?她那執拗的性子,須好好磨煉一迴。就讓她好好靜思一段時日,否則她入宮後動輒與我翻臉,反為不美。”
高力士心中暗笑,原來皇帝心中還有這般思慮,分明想拿捏楊玉環一段時日。他稍微沉思片刻,繼而言道:“陛下,貴妃性子剛烈,她出宮數日,難明陛下心思,萬一有個好歹,如何是好呢?”
屈指算來,李隆基與楊玉環自從驪山成就好事,至今已有十餘年。李隆基從楊玉環那裏得到過無數歡樂,他們共演舞曲,有相同的誌趣和言語;或遊賞諸景,楊玉環笑靨如花,每每說出話來讓李隆基妥帖無比,李隆基甚至為之取了一個“解語花”的名號,由此可見他們二人心意與言語交融甚洽。今日高力士危言聳聽,李隆基明白他有誇大之嫌,心間也不由得怦然心動。
他們現在二人實為鬥氣,若由此釀成禍端,殊非李隆基之願。
他沉默片刻,說道:“也罷,你就攜帶一些禦膳去瞧瞧她吧。是啊,一別數日,她千萬不要悶壞了身體。”
高力士知道,這場鬧劇已然接近尾聲了。
及至高力士入了楊銛宅,楊氏兄妹看到高力士攜來禦膳,再憶起楊玉環第一次出宮的情景,知道此行係皇帝示好之意,皆喜上眉梢。楊玉環見了高力士,又是淚飛作雨,少不了一番滿含悔意的哭訴。
高力士此時暗暗笑道,皇帝與貴妃真如冤家似的,兩人同時使性分開,又很快有了悔意,還要勞動這一幹子人跑腿傳話,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楊玉環敘說一番,忽然拿起剪刀來,高力士見狀大驚,還以為她要有自戧的舉動,作勢欲撲。楊玉環搖頭止之,然後撩開頭上青絲,揮剪剪開一綹,又從身上取出一方粉紅色的錦帕,將青絲放入裹起。
楊玉環將之遞給高力士,說道:“妾青絲一縷,請高將軍呈於聖上麵前,聖上由此定知妾之心意。”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楊玉環剪發代首,實有與李隆基訣別之意。高力士接過錦帕,已然讀出了貴妃的斷發之意:若李隆基不再召貴妃入宮,任其流落宮外,她自會殺身殉情,從此與君絕。
高力士細心無比,似不經意間將剪刀輕輕拿起,然後寬慰楊玉環道:“老奴前來,即為聖上有意驅使。老奴迴宮之後,定向聖上陳情,三日之內務必使貴妃返宮。就請貴妃不可再傷懷落淚,否則聖上見到貴妃時,看到貴妃因傷神而凋顏,說不定會怪罪貴妃之兄侍候簡慢呢。”
楊玉環臉上方有了一些笑意,說道:“高將軍待妾以殷勤,妾深謝高將軍。請高將軍放心,妾定會自重身體,請轉呈聖上勿以勞心。”
“如此就好,老奴這就告辭了。”高力士到了外房,將剪刀交予楊銛,囑他務必使人環伺貴妃左右,不可出絲毫差池。
李隆基掀開錦帕,看到那縷青絲,臉上大驚失色,連聲說道:“罷了,罷了,高將軍,你速去將她召迴吧。我知道她外柔內剛,言出必踐,若一時想不開,什麽樣的事兒都能做出來。哼,她若非如此性子,也不會動輒出宮了。”
高力士聽到李隆基話音中猶有憤懣之情,心中又是一陣暗笑。大凡後宮妃嬪,在皇帝麵前皆為恭謹模樣,哪兒有人敢如楊玉環一樣動輒使性子?所謂愛之深、恨之亦深,皇帝與貴妃為這句話做了很好的詮釋。
一場鬧劇就此收場。至於李隆基與楊玉環會麵後如何言語,與上次出宮後的會麵情景大致相似,即是禮遇如初,寵待益深。楊氏兄妹與高力士跑腿說合有功,李隆基皆予重賞,獨將虢國夫人拋在一邊。
楊玉環還在楊銛宅中之時,已說過從此不見虢國夫人的狠話,楊家之人覺得此女行為放浪,差點兒斷了楊家恃寵的根本,由此同仇敵愾。虢國夫人從此不得入宮,也就少了昔日的許多威風,隻好緊緊靠攏楊國忠。她此前瞧不上楊國忠的發妻,每每出口皆唿之為“娼妻”,現在無人答理,隻好與楊妻過往漸密,似為親姊妹一般。
李林甫現在對吉溫有了顧忌,覺得他既對安祿山示好,又對楊國忠獻媚有加,這樣活絡之人不足以交托心事,由此漸漸疏遠之。其實吉溫仍然視李林甫為恩人,依舊待其忠心,隻是李林甫能從細微處識出吉溫活絡心意,吉溫不能感知罷了。可見仕宦場中以人劃線,吉溫既然得李林甫之恩發跡,就該步步跟隨才是,他有此行,就犯了大忌。
羅希奭此時依然得李林甫信任,是日晚間,他聞喚悄悄進入李林甫宅中。
李林甫問道:“你此次巡邊,何時能到蜀中呀?”朝廷六部每歲例安排人巡邊,羅希奭現為刑部員外郎,此次與人結伴出京巡邊。
羅希奭答道:“稟大人,小可此行先赴隴右,再赴劍南,若到蜀中,當在兩月之後了。”
“嗯,楊國忠遙領劍南節度使,你們若到劍南巡邊,當知南詔的近時形勢嗎?”
南詔本為西南烏蠻及白蠻人的蒙舍詔,當時烏蠻及白蠻人共有六詔,因蒙設詔居南方,故稱南詔。六詔之中,南詔勢力起初偏弱,其首領皮邏閣眼光卓識,不像其他五詔那樣在大唐與吐蕃之間搖擺不定,他一直歸附大唐,由此得到大唐支持勢力漸強,最終統一了其他五詔,被李隆基封為台登郡王,後進爵為雲南王。
皮邏閣死後,其子閣羅鳳繼為雲南王。這閣羅鳳年輕氣盛,即位後又想向東兼並土地,此想法與大唐思慮不合,雙方小有衝突,邊關的氣氛陡然緊張起來。羅希奭知道這些變故,卻不明其中詳細,就老老實實迴答說不太清楚。李林甫為相十餘年,其雖居京城,皆知天下細微。南詔的這些微瀾他也心有體味,如此就思好一計。李林甫於是說了兩個名字,並問羅希奭可否識得此二人。
這二人係李林甫安插在劍南軍的心腹之人,羅希奭此前在李林甫宅中數次遇到過,遂答應道:“小可識得他們。恩相的意思,莫非讓小可到了蜀中去見他們?”
“嗯,你去見見他們,並將這兩封書信交予他們。他們若有迴書,你就順勢帶迴京中吧。”
羅希奭不敢多問,遂拜辭而去。
陳希烈前次突然倒向楊國忠,令李林甫大為震驚,從此就對陳希烈有了許多戒心。他以往入宮請見李隆基的時候,往往帶同陳希烈前往,自此後不願答理陳希烈,入宮時往往獨自一身。
李林甫這日入宮後向李隆基稟報完諸事,又拿出數道請表,說道:“陛下,此為蜀中之人的請表,請陛下禦覽。”
李隆基接過請表,慢慢地看了一遍,發現這些請表皆為蜀中之人聯名而寫,其內容隻有一個,即是近來南詔形勢有些不穩,亟需劍南節度使楊國忠親臨蜀地,以就近讚畫機宜。李隆基讀完後蹙眉問道:“南詔一向與大唐親密,為何近來頗有異動呢?”
李林甫答道:“臣見了這些請表不敢怠慢,急召兵部與鴻臚寺相關之人問詢究竟。看來這些請表所言屬實,南詔形勢之所以不穩,主要緣於二因。一者,自皮邏閣死後,閣羅鳳繼為雲南王,此子行事有些剛猛,與劍南屬吏交往有些失措;二者,楊大夫遙領劍南節度使,自領職後未曾至蜀地一步,如此就失於就近署理,有了脫節之感,使閣羅鳳難知楊大夫威儀,就缺少了震懾之功。”
李隆基頷首道:“不錯,卿言有理。哦,楊國忠現在兼職不少,頭緒紛繁由此失措。李卿,你有人可薦嗎?若有得人,可授其為劍南節度副使,也可替楊國忠分出些繁務。”
李林甫笑道:“楊大夫精力旺盛,處事得宜,若令楊大夫專注一些,其實不用再授副使。”
李林甫深明楊國忠此時的心性,楊國忠春風得意,最欲攬權,恨不得將朝政大權皆集於其手。譬如劍南節度使一職,他不置一事,卻最愛此職的威風,像出行華清宮之時,即以此職建纛,他斷然不會輕易丟手的。
“哦,卿意欲何為呢?”
“臣以為,可遣楊大夫入蜀地鎮撫一段時日,以楊大夫之能,其親掌此職後威力頓現,那閣羅鳳見楊大夫親臨,定知朝廷專注劍南,他從此定會斂行低眉,不敢再有異動。”
李林甫派羅希奭入蜀地聯絡,讓蜀人聯名上請表,催楊國忠親署劍南節度使之職,即是想讓楊國忠離開京城,使其漸與朝政疏遠,此為釜底抽薪之計。
李隆基聞言,當即明白李林甫的真實心意,然李林甫建言合理,他也無話可說。就內心而言,李隆基漸增楊國忠之勢,其實是要用他來牽製李林甫,現在漸入佳境,李隆基其實不想讓楊國忠離開,他於是沉吟道:“國忠長於理財,未曾親曆軍中之事,他是否親身入蜀地,其實無礙吧?”
李林甫前來之時早已想好勸說皇帝之計,見皇帝話中透露出不願楊國忠離京的意思,遂微笑道:“陛下,如今大唐國勢鼎隆,最具震懾之力,遂使四夷來朝。國家勢強,邊將其實不用興兵彈壓,以勢撫之即可。楊大夫為陛下重臣,又身兼諸職,他不用識軍機之事,隻要赴蜀地走一遭,即可令南詔心驚,從而穩定邊陲。”他見皇帝沉吟不言,又繼續言道,“陛下,臣之所以如此認為,其實有詩為證。”
“有詩為證?卿欲言何詩呢?”李隆基知道李林甫缺文少墨,今日卻主動談詩,就覺得有些奇怪。
“臣近來偶讀岑參之詩,最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與《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二詩,現抄錄於此,請陛下禦覽。”
李隆基先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就見其中寫道: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李隆基再讀另一首詩,僅看完“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數句,就擊節讚道:“果然好詩,其迥拔孤秀,語奇體峻,意亦造奇,實與李太白相似。李卿,朕此前曾聽聞過岑參的詩名,他現在何處呀?”
“稟陛下,岑參原為河西節度使府書記,現調至安西節度使府判官。”
“哦,此人詩才卓著,堪當重用。”
李林甫今日獻詩並非替岑參美言,其意指楊國忠。李林甫為相多年,既減少會試得中者的數量,又將得中者多授以散階之官。他要努力營造一個四平八穩的局麵,不肯讓有才之人嶄露頭角。現在皇帝欲重用岑參,他先含糊答應一聲,繼而言道:“陛下,臣讀過此詩,深歎我朝邊功,早已淩於漢武帝時代之上。察以往朝代,少有將邊塞之事入詩,如今‘邊塞詩’蔚為風尚,其中彰顯陛下文治武功之功業。”
李隆基見李林甫拐彎抹角,終於將話題扯到楊國忠赴蜀之事上,心中甚讚此人用心良苦,遂微笑著說道:“若如卿言,國忠勢必入蜀地走一遭,如此方能解劍南之危局麽?”
“臣以為是這樣,乞陛下聖裁。”
“也罷,就令國忠克日出京,就由卿代為轉述吧。”
李林甫終於說通李隆基,心中就愜意萬分。他拜辭李隆基返迴中書省,行在路上又在琢磨下一步的行動:隻要楊國忠能夠順利離京,其勢頓時失卻大半,那麽再施巧計,管叫他有去無迴!李林甫想到此節,心中又泛出不屑之意:一個成都街頭的混混,還敢妄想與自己相抗,真正瞎了眼了。
楊國忠聽罷李林甫笑吟吟地轉述了皇帝的旨意,心中頓時感到五雷轟頂。他出了中書省,也不迴自己的衙中,竟然不知不覺進入了京兆府。自從鮮於仲通入京以來,楊國忠將之視為心中的倚靠,每遇大事皆要與其商議。
鮮於仲通眼見楊國忠失魂落魄的模樣,知道有大事發生,遂將他迎入側室問詢究竟。
楊國忠將皇帝旨意說了一遍,最後黯然說道:“聖上遣我出京,這些身兼的差使眼見毫無用處。唉,早知如此,我幹嗎要兼知這個勞什子的節度使?!”
鮮於仲通思索一陣,然後堅決地說道:“若楊大人出京赴蜀,未必是聖上的心意,其中定有李林甫的‘功勞’。下官此前得聞一些蜀地傳來的訊息,恐怕與此事有關。”
“什麽訊息?”
“前時羅希奭去蜀地巡查邊事,其身在蜀地未走,就有人聯名上書。下官得訊後曾百方打探上書內容,奈何他們口風甚嚴,未曾詢問出來。今日看來,這些上書許是與大人有關,定是出於羅希奭指使。”鮮於仲通雖入京為官,蜀地的訊息仍暢通無比。
“依鮮於兄猜測,讓我入蜀定為李林甫的陰謀嗎?”
“應該是這樣!聖上現在日益倚重楊大人,哪兒肯讓楊大人離京呢?”
楊國忠恨聲道:“這個老不死的奸相,竟然敢動我的心思!鮮於兄,此為李林甫的陰招,然他畢竟說動聖上有了旨意,如何是好呢?”
鮮於仲通沉默一陣,方緩緩言道:“聖上心意到底如何?楊大人其實不知。依下官之意,楊大人這就速速入宮麵見聖上,屆時請楊大人察言觀色,以探聖上真實心意。”
“若聖上堅意讓我入蜀,如何是好呢?我不想入蜀,又以何理由向聖上申明呢?”楊國忠此時已六神無主,心中毫無主意。
“嗯,若聖上堅意讓大人入蜀,大人也不可與聖上硬抗,可順勢拜見貴妃,讓貴妃向聖上求情。至於理由嘛,大人身兼諸職,若入蜀則無法處置,即為現成的理由。”
高力士對楊國忠和楊玉環這對兄妹看法迥異。當初楊玉環能夠入宮,那是出於李隆基與高力士的共同密謀而成,高力士在其中出力不少。高力士此後眼瞅著楊玉環漸至貴妃之位,對自己幫皇帝玉成此事大為滿意。楊玉環生得風姿綽約,令人賞心悅目,自不必說。高力士最看重她性格活潑天真,兼而多才多藝,其陪伴於皇帝身邊,皇帝便能有許多快樂,實為漸至暮年的皇帝的佳偶。楊玉環雖處貴妃之位,絕無弄權之心,既不像韋皇後那樣插手朝政之事,也不像武惠妃那樣在宮中迭施心機,無非有些妒嫉之心而已。高力士以為,妒嫉之心實為婦人天性,無傷大雅,因而對楊玉環最為滿意。
楊國忠不過為蜀中一閑漢,其作為貴妃的遠親入宮替皇帝計籌,不料由此平步青雲,竟至如此顯赫地位。觀其現在勢頭,已然隱隱與李林甫分庭抗禮!高力士隨侍李隆基身邊多年,多少人物成為過眼雲煙,高力士能知這些人物的稟性長短。大凡朝中顯赫人物,其所恃皆有自身之長,即使如李林甫,雖張說、張九齡等人譏其無文,然他居相位能勤謹理政、掌控朝局、凡事循格循序而行,也有其長啊!楊國忠到底有何長處呢?高力士左瞧右瞅,實在瞧不出端倪來,最終認定他不過有些賭技而已。高力士昔年願意在李隆基麵前進些忠言,然李隆基近年來心性似乎有些變化,高力士雖對楊國忠行為看不慣,終究悶在心中,不敢在皇帝麵前提及。
楊國忠現在看到高力士麵色平淡,將楊玉環出宮說成省親,心中不明其意,又央求道:“唉,想是高將軍不知呀,下官剛從楊銛宅中出來,得知玉環一直以淚洗麵,實在不知有何變故,故急急入宮向高將軍討教。”
高力士當然明白此事的前因後果,其對虢國夫人淫蕩成性也頗為不滿。貴妃上次因妒曾出宮一次,虢國夫人豈能不知?楊家富貴至今,皆為沾了貴妃的恩澤,她卻不識後果與皇帝暗度陳倉,豈非昏了頭嗎?他當然不對楊國忠說知詳細,又微笑道:“貴妃省親,許是思念逝去的父母,由此垂淚,那也是有的。”
楊國忠明白高力士在和自己打啞謎,由此說些鬼話,遂再請道:“玉環許是乍離宮中,由此睹物思舊,方才垂淚。高將軍所言不錯,下官倒有些大驚小怪了。乞高將軍轉呈聖上,玉環如此垂淚,若時辰久了會傷身,她若能迴宮到了聖上身邊,心境許是會好起來。高將軍,下官唯有再次叩謝了。”
楊國忠說畢,又複跪倒叩首。楊國忠來時的路上暗思請求高力士之道,高力士實為皇帝身邊一等一的人兒,此人待皇帝忠心無比,又口碑甚好,自己若奉財貨央求,高力士絕對不取。他想到最終,覺得唯有以真情感動之,許是有些作用。
高力士將楊國忠攙起來,責怪地說:“楊大夫不該行此大禮。請楊大夫放心,咱家為聖上和貴妃麵前的老奴,但凡有利於聖上和貴妃之事,實為老奴分內所當。請楊大夫勿複為慮。”
楊國忠得到高力士的這句話,懸著的心方才落下一些。
其實楊國忠不知,高力士早覷破了李隆基的心事。舉目天下,能陪伴皇帝身邊並給皇帝帶來長久愉悅的婦人,唯楊玉環一人而已,則皇帝必定難舍楊玉環。隻不過眼前皇帝和貴妃皆在氣頭上,須使他們彼此平靜數日,到了該說話的時候,高力士再適時進言,效果更佳。
高力士此後觀察李隆基,發現他此次神情與貴妃上次出宮時相較,有了不少變化。楊玉環上次出宮的翌日,李隆基即在殿內動輒責打宮人,顯示出其心境頗為煩躁。楊玉環此次出宮已到了第三日,李隆基猶平靜如初,未露煩躁模樣。
莫非皇帝果然對貴妃沒有掛念之意了嗎?或者皇帝此次與虢國夫人暗通,由此愧對貴妃,而故做鎮靜?高力士心中猜疑不定,就決定向皇帝試探一迴。
李隆基此時來到勤政樓,正在那裏閱讀堆積下來的奏書。他靜靜地看了一個多時辰,感覺眼睛有些疲累,遂從禦座上起身在殿內踱步。看到高力士在側,其笑眯眯地說:“高將軍,我剛才讀了楊國忠的奏書,他言說今歲稅賦又可增加一成。嗬嗬,看來人無完人,能通一藝就成。楊國忠若非有了這些職使,又如何能瞧出他的手段呢?”
自王鉷自盡後,其身兼職使皆歸楊國忠,遍視朝中諸官,楊國忠實為官職差遣最多之人,計有:
散官:銀青光祿大夫。
職事官:禦史大夫。
使職差遣:判度支事、權知太府卿;兩京太府,司農出納、監倉、祠祭、木炭、宮市、長春、九成宮等使,兩京勾當租庸、鑄錢等使;蜀郡長史、持節劍南節度、支度、營田等副大使,本道兼山南西道采訪處置使;關內道及京畿采訪處置使。
爵位:弘農縣開國伯。
高力士聽到皇帝讚許楊國忠,他此時正在思索楊玉環的事兒,聞言後心裏就多了些輕鬆。因為皇帝既然認可楊國忠,說明楊玉環在皇帝的心中位置未改。高力士始終認為,楊國忠之所以能飛黃騰達,固然與其本身善於逢迎皇帝和計籌有幹係,最重要的還是緣於楊玉環的寵遇。高力士心中這樣想,口中就隨口答道:“是啊,楊國忠最善樗蒲計籌,最為精細,不可讓賦稅流失一厘,想來賦稅日增了。”
李隆基斥道:“你明顯心不在焉,在想什麽心思?賦稅增加與樗蒲有何幹係?如何就扯在一起了?”
高力士急忙躬身答道:“臣胡言亂語,乞陛下責罰。”
李隆基哈哈笑道:“我們隨便說話,哪兒需要動輒加罰呢?”
高力士見皇帝心境尚可,急忙拱手說道:“陛下,臣剛才走神,實為有罪。陛下剛才提到楊國忠,臣心間由此念起貴妃了。”
李隆基見高力士提起楊玉環,臉上的笑容頓時凝固,斥道:“我們好好說話,為何又提到這名悍妒之人?真是好沒來由。”
高力士眼觀李隆基的神色,見他雖笑容頓失,畢竟沒有惱怒之色,遂知經過這數日的平複,他的心間已歸於平靜,遂說道:“陛下,貴妃不明不白出宮數日,想是婦人智識不遠,有忤聖情。然貴妃久承恩顧,陛下何惜宮中一席之地,若使其就戮,也須將之戮於內宮,安忍取辱於外哉?”
李隆基聽完此話,又是好氣又是好笑,他上前摸了摸高力士之頭,說道:“我還以為你發燒乃至囈語呢。嘿,我什麽時候說過要殺戮她了?她執意要出宮,難道讓我死乞白賴攔下她嗎?”
高力士聞言心中大樂,看來皇帝依然難舍楊玉環,所以有了眼前的尷尬場麵,他於是請道:“貴妃出宮已有三日,不知她在外麵如何?臣若得陛下允可,就前往探望一迴?”
“哎,你著急什麽?她那執拗的性子,須好好磨煉一迴。就讓她好好靜思一段時日,否則她入宮後動輒與我翻臉,反為不美。”
高力士心中暗笑,原來皇帝心中還有這般思慮,分明想拿捏楊玉環一段時日。他稍微沉思片刻,繼而言道:“陛下,貴妃性子剛烈,她出宮數日,難明陛下心思,萬一有個好歹,如何是好呢?”
屈指算來,李隆基與楊玉環自從驪山成就好事,至今已有十餘年。李隆基從楊玉環那裏得到過無數歡樂,他們共演舞曲,有相同的誌趣和言語;或遊賞諸景,楊玉環笑靨如花,每每說出話來讓李隆基妥帖無比,李隆基甚至為之取了一個“解語花”的名號,由此可見他們二人心意與言語交融甚洽。今日高力士危言聳聽,李隆基明白他有誇大之嫌,心間也不由得怦然心動。
他們現在二人實為鬥氣,若由此釀成禍端,殊非李隆基之願。
他沉默片刻,說道:“也罷,你就攜帶一些禦膳去瞧瞧她吧。是啊,一別數日,她千萬不要悶壞了身體。”
高力士知道,這場鬧劇已然接近尾聲了。
及至高力士入了楊銛宅,楊氏兄妹看到高力士攜來禦膳,再憶起楊玉環第一次出宮的情景,知道此行係皇帝示好之意,皆喜上眉梢。楊玉環見了高力士,又是淚飛作雨,少不了一番滿含悔意的哭訴。
高力士此時暗暗笑道,皇帝與貴妃真如冤家似的,兩人同時使性分開,又很快有了悔意,還要勞動這一幹子人跑腿傳話,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楊玉環敘說一番,忽然拿起剪刀來,高力士見狀大驚,還以為她要有自戧的舉動,作勢欲撲。楊玉環搖頭止之,然後撩開頭上青絲,揮剪剪開一綹,又從身上取出一方粉紅色的錦帕,將青絲放入裹起。
楊玉環將之遞給高力士,說道:“妾青絲一縷,請高將軍呈於聖上麵前,聖上由此定知妾之心意。”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楊玉環剪發代首,實有與李隆基訣別之意。高力士接過錦帕,已然讀出了貴妃的斷發之意:若李隆基不再召貴妃入宮,任其流落宮外,她自會殺身殉情,從此與君絕。
高力士細心無比,似不經意間將剪刀輕輕拿起,然後寬慰楊玉環道:“老奴前來,即為聖上有意驅使。老奴迴宮之後,定向聖上陳情,三日之內務必使貴妃返宮。就請貴妃不可再傷懷落淚,否則聖上見到貴妃時,看到貴妃因傷神而凋顏,說不定會怪罪貴妃之兄侍候簡慢呢。”
楊玉環臉上方有了一些笑意,說道:“高將軍待妾以殷勤,妾深謝高將軍。請高將軍放心,妾定會自重身體,請轉呈聖上勿以勞心。”
“如此就好,老奴這就告辭了。”高力士到了外房,將剪刀交予楊銛,囑他務必使人環伺貴妃左右,不可出絲毫差池。
李隆基掀開錦帕,看到那縷青絲,臉上大驚失色,連聲說道:“罷了,罷了,高將軍,你速去將她召迴吧。我知道她外柔內剛,言出必踐,若一時想不開,什麽樣的事兒都能做出來。哼,她若非如此性子,也不會動輒出宮了。”
高力士聽到李隆基話音中猶有憤懣之情,心中又是一陣暗笑。大凡後宮妃嬪,在皇帝麵前皆為恭謹模樣,哪兒有人敢如楊玉環一樣動輒使性子?所謂愛之深、恨之亦深,皇帝與貴妃為這句話做了很好的詮釋。
一場鬧劇就此收場。至於李隆基與楊玉環會麵後如何言語,與上次出宮後的會麵情景大致相似,即是禮遇如初,寵待益深。楊氏兄妹與高力士跑腿說合有功,李隆基皆予重賞,獨將虢國夫人拋在一邊。
楊玉環還在楊銛宅中之時,已說過從此不見虢國夫人的狠話,楊家之人覺得此女行為放浪,差點兒斷了楊家恃寵的根本,由此同仇敵愾。虢國夫人從此不得入宮,也就少了昔日的許多威風,隻好緊緊靠攏楊國忠。她此前瞧不上楊國忠的發妻,每每出口皆唿之為“娼妻”,現在無人答理,隻好與楊妻過往漸密,似為親姊妹一般。
李林甫現在對吉溫有了顧忌,覺得他既對安祿山示好,又對楊國忠獻媚有加,這樣活絡之人不足以交托心事,由此漸漸疏遠之。其實吉溫仍然視李林甫為恩人,依舊待其忠心,隻是李林甫能從細微處識出吉溫活絡心意,吉溫不能感知罷了。可見仕宦場中以人劃線,吉溫既然得李林甫之恩發跡,就該步步跟隨才是,他有此行,就犯了大忌。
羅希奭此時依然得李林甫信任,是日晚間,他聞喚悄悄進入李林甫宅中。
李林甫問道:“你此次巡邊,何時能到蜀中呀?”朝廷六部每歲例安排人巡邊,羅希奭現為刑部員外郎,此次與人結伴出京巡邊。
羅希奭答道:“稟大人,小可此行先赴隴右,再赴劍南,若到蜀中,當在兩月之後了。”
“嗯,楊國忠遙領劍南節度使,你們若到劍南巡邊,當知南詔的近時形勢嗎?”
南詔本為西南烏蠻及白蠻人的蒙舍詔,當時烏蠻及白蠻人共有六詔,因蒙設詔居南方,故稱南詔。六詔之中,南詔勢力起初偏弱,其首領皮邏閣眼光卓識,不像其他五詔那樣在大唐與吐蕃之間搖擺不定,他一直歸附大唐,由此得到大唐支持勢力漸強,最終統一了其他五詔,被李隆基封為台登郡王,後進爵為雲南王。
皮邏閣死後,其子閣羅鳳繼為雲南王。這閣羅鳳年輕氣盛,即位後又想向東兼並土地,此想法與大唐思慮不合,雙方小有衝突,邊關的氣氛陡然緊張起來。羅希奭知道這些變故,卻不明其中詳細,就老老實實迴答說不太清楚。李林甫為相十餘年,其雖居京城,皆知天下細微。南詔的這些微瀾他也心有體味,如此就思好一計。李林甫於是說了兩個名字,並問羅希奭可否識得此二人。
這二人係李林甫安插在劍南軍的心腹之人,羅希奭此前在李林甫宅中數次遇到過,遂答應道:“小可識得他們。恩相的意思,莫非讓小可到了蜀中去見他們?”
“嗯,你去見見他們,並將這兩封書信交予他們。他們若有迴書,你就順勢帶迴京中吧。”
羅希奭不敢多問,遂拜辭而去。
陳希烈前次突然倒向楊國忠,令李林甫大為震驚,從此就對陳希烈有了許多戒心。他以往入宮請見李隆基的時候,往往帶同陳希烈前往,自此後不願答理陳希烈,入宮時往往獨自一身。
李林甫這日入宮後向李隆基稟報完諸事,又拿出數道請表,說道:“陛下,此為蜀中之人的請表,請陛下禦覽。”
李隆基接過請表,慢慢地看了一遍,發現這些請表皆為蜀中之人聯名而寫,其內容隻有一個,即是近來南詔形勢有些不穩,亟需劍南節度使楊國忠親臨蜀地,以就近讚畫機宜。李隆基讀完後蹙眉問道:“南詔一向與大唐親密,為何近來頗有異動呢?”
李林甫答道:“臣見了這些請表不敢怠慢,急召兵部與鴻臚寺相關之人問詢究竟。看來這些請表所言屬實,南詔形勢之所以不穩,主要緣於二因。一者,自皮邏閣死後,閣羅鳳繼為雲南王,此子行事有些剛猛,與劍南屬吏交往有些失措;二者,楊大夫遙領劍南節度使,自領職後未曾至蜀地一步,如此就失於就近署理,有了脫節之感,使閣羅鳳難知楊大夫威儀,就缺少了震懾之功。”
李隆基頷首道:“不錯,卿言有理。哦,楊國忠現在兼職不少,頭緒紛繁由此失措。李卿,你有人可薦嗎?若有得人,可授其為劍南節度副使,也可替楊國忠分出些繁務。”
李林甫笑道:“楊大夫精力旺盛,處事得宜,若令楊大夫專注一些,其實不用再授副使。”
李林甫深明楊國忠此時的心性,楊國忠春風得意,最欲攬權,恨不得將朝政大權皆集於其手。譬如劍南節度使一職,他不置一事,卻最愛此職的威風,像出行華清宮之時,即以此職建纛,他斷然不會輕易丟手的。
“哦,卿意欲何為呢?”
“臣以為,可遣楊大夫入蜀地鎮撫一段時日,以楊大夫之能,其親掌此職後威力頓現,那閣羅鳳見楊大夫親臨,定知朝廷專注劍南,他從此定會斂行低眉,不敢再有異動。”
李林甫派羅希奭入蜀地聯絡,讓蜀人聯名上請表,催楊國忠親署劍南節度使之職,即是想讓楊國忠離開京城,使其漸與朝政疏遠,此為釜底抽薪之計。
李隆基聞言,當即明白李林甫的真實心意,然李林甫建言合理,他也無話可說。就內心而言,李隆基漸增楊國忠之勢,其實是要用他來牽製李林甫,現在漸入佳境,李隆基其實不想讓楊國忠離開,他於是沉吟道:“國忠長於理財,未曾親曆軍中之事,他是否親身入蜀地,其實無礙吧?”
李林甫前來之時早已想好勸說皇帝之計,見皇帝話中透露出不願楊國忠離京的意思,遂微笑道:“陛下,如今大唐國勢鼎隆,最具震懾之力,遂使四夷來朝。國家勢強,邊將其實不用興兵彈壓,以勢撫之即可。楊大夫為陛下重臣,又身兼諸職,他不用識軍機之事,隻要赴蜀地走一遭,即可令南詔心驚,從而穩定邊陲。”他見皇帝沉吟不言,又繼續言道,“陛下,臣之所以如此認為,其實有詩為證。”
“有詩為證?卿欲言何詩呢?”李隆基知道李林甫缺文少墨,今日卻主動談詩,就覺得有些奇怪。
“臣近來偶讀岑參之詩,最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與《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二詩,現抄錄於此,請陛下禦覽。”
李隆基先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就見其中寫道: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李隆基再讀另一首詩,僅看完“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數句,就擊節讚道:“果然好詩,其迥拔孤秀,語奇體峻,意亦造奇,實與李太白相似。李卿,朕此前曾聽聞過岑參的詩名,他現在何處呀?”
“稟陛下,岑參原為河西節度使府書記,現調至安西節度使府判官。”
“哦,此人詩才卓著,堪當重用。”
李林甫今日獻詩並非替岑參美言,其意指楊國忠。李林甫為相多年,既減少會試得中者的數量,又將得中者多授以散階之官。他要努力營造一個四平八穩的局麵,不肯讓有才之人嶄露頭角。現在皇帝欲重用岑參,他先含糊答應一聲,繼而言道:“陛下,臣讀過此詩,深歎我朝邊功,早已淩於漢武帝時代之上。察以往朝代,少有將邊塞之事入詩,如今‘邊塞詩’蔚為風尚,其中彰顯陛下文治武功之功業。”
李隆基見李林甫拐彎抹角,終於將話題扯到楊國忠赴蜀之事上,心中甚讚此人用心良苦,遂微笑著說道:“若如卿言,國忠勢必入蜀地走一遭,如此方能解劍南之危局麽?”
“臣以為是這樣,乞陛下聖裁。”
“也罷,就令國忠克日出京,就由卿代為轉述吧。”
李林甫終於說通李隆基,心中就愜意萬分。他拜辭李隆基返迴中書省,行在路上又在琢磨下一步的行動:隻要楊國忠能夠順利離京,其勢頓時失卻大半,那麽再施巧計,管叫他有去無迴!李林甫想到此節,心中又泛出不屑之意:一個成都街頭的混混,還敢妄想與自己相抗,真正瞎了眼了。
楊國忠聽罷李林甫笑吟吟地轉述了皇帝的旨意,心中頓時感到五雷轟頂。他出了中書省,也不迴自己的衙中,竟然不知不覺進入了京兆府。自從鮮於仲通入京以來,楊國忠將之視為心中的倚靠,每遇大事皆要與其商議。
鮮於仲通眼見楊國忠失魂落魄的模樣,知道有大事發生,遂將他迎入側室問詢究竟。
楊國忠將皇帝旨意說了一遍,最後黯然說道:“聖上遣我出京,這些身兼的差使眼見毫無用處。唉,早知如此,我幹嗎要兼知這個勞什子的節度使?!”
鮮於仲通思索一陣,然後堅決地說道:“若楊大人出京赴蜀,未必是聖上的心意,其中定有李林甫的‘功勞’。下官此前得聞一些蜀地傳來的訊息,恐怕與此事有關。”
“什麽訊息?”
“前時羅希奭去蜀地巡查邊事,其身在蜀地未走,就有人聯名上書。下官得訊後曾百方打探上書內容,奈何他們口風甚嚴,未曾詢問出來。今日看來,這些上書許是與大人有關,定是出於羅希奭指使。”鮮於仲通雖入京為官,蜀地的訊息仍暢通無比。
“依鮮於兄猜測,讓我入蜀定為李林甫的陰謀嗎?”
“應該是這樣!聖上現在日益倚重楊大人,哪兒肯讓楊大人離京呢?”
楊國忠恨聲道:“這個老不死的奸相,竟然敢動我的心思!鮮於兄,此為李林甫的陰招,然他畢竟說動聖上有了旨意,如何是好呢?”
鮮於仲通沉默一陣,方緩緩言道:“聖上心意到底如何?楊大人其實不知。依下官之意,楊大人這就速速入宮麵見聖上,屆時請楊大人察言觀色,以探聖上真實心意。”
“若聖上堅意讓我入蜀,如何是好呢?我不想入蜀,又以何理由向聖上申明呢?”楊國忠此時已六神無主,心中毫無主意。
“嗯,若聖上堅意讓大人入蜀,大人也不可與聖上硬抗,可順勢拜見貴妃,讓貴妃向聖上求情。至於理由嘛,大人身兼諸職,若入蜀則無法處置,即為現成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