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如此說話,其實暗指李林甫為相已曆六年,該是變更的時候了。李隆基心中並未向這個指向考慮,僅淡淡說道:“人之稟性多有長短,諸相任期多以三年左右為限,朕實想用其所長。”
高力士聞言,急忙說道:“陛下,李林甫為相已曆六年,似該為抑其所短的時候。”
李隆基聽到這句話,臉色稍為一寒,其凝視高力士片刻,竟令高力士心中有些發毛。
李隆基又側頭想了一會兒,問道:“高將軍,莫非李林甫有不妥之處嗎?”
高力士不明皇帝的真實心意,隻好怯怯答道:“李林甫眼前並無不妥之處。臣也是一時想起陛下此前的做法,故有此言。”
李隆基悠悠說道:“李林甫處政妥當依序,又端莊謹慎。如今天下安瀾,須無為而治,天降這樣一個妥當的人兒幫朕辦事,又何必更換呢?”
高力士見皇帝如此認為,就嚇得不敢再說話了。
大唐如今國力鼎隆,僅從營造之事上就可窺見一斑。六月初一,將作監稟報,去歲皇帝敕建的華清宮已然營造成功,並將新宮圖樣呈與李隆基。
李隆基翻看華清宮圖樣,就見新宮依驪山山勢而建,以津陽門、前殿、後殿、昭陽門為中軸線,東西兩側分布著瑤光殿、霞飛殿、玉女殿、七聖殿、筍殿等建築,另有長生殿、明珠殿、望京樓、翠雲亭、羯鼓樓掩映在山穀之間;宮外還建有百官、諸王及王孫的宅邸。其台殿環列,鬆柏森森,赫然好大一片宮苑。
李隆基有些將信將疑,問高力士道:“如此宏大的宮苑,如何一年能成?高將軍,你派人去實地查勘一番,別是將作監好大喜功,由此來瞞哄於朕吧。”
高力士答道:“陛下,臣初聞此訊,也是不相信,就多問了幾句。近年內漕運通暢,四方貨物可順利輸至京師,且建新宮又無財貨之虞,這營造速度就快了許多。臣奉旨,這就派人前去查勘一番。”
“嗯,速去查勘一迴吧。新宮能夠營造成功,也不許他們為搶工期,由此粗製濫造。”
數日後,前去華清宮查驗之人返迴京中,稟報說新宮造得貨真價實,沒有欺瞞的成分。
李隆基聞言大喜,其時楊玉環在側,李隆基向其笑道:“玉環,天氣一日熱甚一日,我們下月入新宮避暑如何?”
楊玉環聞言有些不解,問道:“那裏溫泉可以避寒,難道還有避暑的妙用嗎?陛下,妾有些孤陋寡聞了,如何有這麽多的妙用呀?”
李隆基道:“玉環實為小兒女之思慮,溫泉可以避寒,你難道未看見那山間樹木蔥蘢,實為納涼的好去處嗎?”他尚未說完話,猛然瞧見楊玉環的嘴角間藏有一絲淺笑,心知又上當了。
楊玉環正色說道:“山間固然可以納涼,然陛下懷中卻無山風,妾就是入山間陰涼之中,陛下又不期而至,讓妾如何躲避呢?”
李隆基微微一笑道:“是呀,你又能躲往何處呢?”
二人單獨麵對之時,此等瘋話可謂比比皆是。李隆基每至此時,忽然感覺自己的年齡似乎已迴到年輕時候,其燦爛心情與楊玉環相若,周身也就充滿了青春的氣息。
轉眼就進入七月,李隆基帶領後宮妃嬪、諸王、諸王孫及百官入住華清宮。新宮既有朝廷衙署辦公的地點,前來之人又皆有嶄新的居所,大家可以一邊避暑一邊處置政務,大唐的國都就從長安遷移至華清宮。
華清池以溫泉著名,這一次重修宮室當然要對湯池大加修繕。皇帝所用的九龍湯、妃嬪所用的長湯及太子湯、少陽湯、尚食湯、宜春湯等湯共計八十一處,其中還專為楊玉環修建了芙蓉湯。
芙蓉湯又稱海棠湯,其位置居於九龍湯的西北方五十步處,其湯池小於九龍湯,又大於其他湯池,其池中以瑟瑟石及沉香木等疊為瀛洲、方丈形狀,池中漂泛著銀鏤漆船、白香木船,其楫櫓上甚至飾以珠玉;湯池之外另建有四個蓮花狀小池,其以紅白石雕成鑲於白石麵上。
那日眾人入宮後,李隆基攜楊玉環來觀芙蓉湯。楊玉環看到池中的木船,頓時歡唿出聲,有心上去蕩舟一迴,但見池水甚熱,隻好作罷。又見四個蓮花小池建得很精致,遂向李隆基詢問其用處。
李隆基伸手取過楊玉環的手臂,輕輕摩挲一遍,說道:“居中大池可以遊嬉,這些小池須投入各色香料,屆時這滑膩肉皮再添香味,豈不更妙?”
楊玉環驚問道:“莫非這蓮花湯,今後就由妾專用嗎?”
“對呀,此池今後由你專屬使用。”
楊玉環歎道:“此湯不過比陛下禦湯稍小一些,若讓妾專屬使用,就有些過於奢侈了。”此時楊玉環的身份已被世人所知,將作監專造此湯歸她使用,擺明了想借此來討皇帝的歡喜。由此可見,楊玉環盡管無任何妃嬪名分,宮內外之人皆將她視為後宮之首。
李隆基笑道:“宮內外的湯池何止百處,玉環現為三郎最親愛的人兒,若無一處湯池由你專屬使用,我的顏麵何在呢?”
楊玉環扁嘴笑道:“妾其實不用專屬之池,妾日日待在陛下之側,與陛下共浴即可,何必獨浴呢?”
楊玉環說此話時,眼含媚笑之態,此風情令李隆基觀之不由得怦然心動,心裏又在想入非非了。
楊玉環忽然側頭一想,凝神再思,既而撅嘴問道:“陛下,事情有些不對呀。”
李隆基摸不著頭腦地問道:“有何不對?”
“妾自從得奉陛下身邊,未曾遠離陛下視線以外。你這次到底有何居心,要巴巴地為妾單造新池呢?”
李隆基有些哭笑不得,自己明明為好意,怎麽又成居心不善呢?
楊玉環又凝神想了一陣,鄭重說道:“哦,妾知道了。想是陛下將妾打發到一邊,就可辦隨心所欲之事。陛下呀,妾果然招煩了嗎?”
李隆基鬧明白楊玉環原來懷有這種心思,不禁喟然歎道:“玉環啊,你莫非還不知我心嗎?我們自從驪山相會之後,這麽長時間裏,我可曾臨幸過其他妃嬪嗎?”
近兩年以來,素來風流好色的李隆基似乎變了一個人兒。他將滿腔的心思都用在楊玉環身上,對其他後宮妃嬪視而不見,確實未曾臨幸過其他女人。
楊玉環急忙上前伸手堵住李隆基之嘴,嗔道:“妾僅說怕招煩陛下,怎麽敢生妒忌之心呢?”
楊玉環如此似嗔似喜的神情最令李隆基著迷,他將楊玉環攬在懷中,然後輕拍其背,說道:“哼,你明明為妒忌之心,又來強詞奪理。”
楊玉環伏在李隆基耳邊道:“妾不敢對聖上強詞奪理,偏愛與三郎說話兒。三郎,妾莫非有錯嗎?”
到了這個地步,李隆基似乎無計可施,隻好任其撒嬌了。李隆基的腦海裏忽然晃過一個念頭,這個念頭瞬間變得異常清晰。
七月七日轉眼到來,早晨的紅日就顯得很熱,天上沒有一絲雲彩,烈日將大地烤得有些發燙。華清宮由於林木的遮掩,且北臨渭水,山間的清風習習,就顯得有些清涼。群臣心中暗自慶幸,還是皇帝最恤大家,若今日待在京中,定是一個難熬的日子。
如此炎日卻是天上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天上的靈鵲飛來銜成鵲橋,讓隔在銀河兩邊的牛郎、織女渡河相會。有詩寫道:“烏鵲橋頭雙扇開,年年一度過河來。莫嫌天上稀相見,猶勝人間去不迴。”既描寫了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美好傳說,又對二人相會的美妙時分進行了由衷的讚美。
七月七日被時人稱為“乞巧節”,是日婦女多燃香祈於織女,以乞其巧。有詩描寫了婦女乞巧的情景:“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婦女乞巧時有兩條禁忌,其一為隻能提出一個願望;其二為三年後方可對他人言說。
李隆基今日一反常態,起床用膳後即入霞飛殿召來群臣議事,如此忙乎一日,到了月上東山時猶在忙碌。楊玉環這些日子與李隆基朝夕不離,乍遇此獨居的時辰,竟然有些寂寞難忍。自午後開始,她多派身邊宮女前去打探皇帝行蹤,不斷得到“聖上正與大臣議事”、“聖上賜宴群臣”等訊息,她隻好強忍著等待。
晚膳之時,她實在沒有胃口,伸箸夾菜終又放下,竟然不肯吃飯。身邊宮女眼見此狀,知道她不知何故又使出了小性子,皆小心翼翼地不敢招惹她。
月上中天的時候,山間的清涼愈加細密,與月光清輝相映,使那天上的月宮也有了清涼之意。楊玉環遙望天上銀河,心中想象牛郎織女正在那裏纏綿不已,若天上一日地下一月,則他們在鵲橋上相會的時候實在短暫。匆匆一見之後,又是一年的等待,這種思念也太折磨人了。
楊玉環正在庭間漫步、胡思亂想的時候,高力士匆匆入內,到了她麵前躬身說道:“娘子,聖上此時在長生殿等候,讓老奴前來相請。”
楊玉環幽幽說道:“這裏很好,為何要到那裏呢?”
高力士道:“長生殿居於山腰之中,最宜賞月。瞧聖上的意思,想請娘子前去賞月呢。”高力士不知楊玉環此時正在使性子,猶老老實實迴答。
“此時非中秋節,賞哪一門子月呢?請高將軍轉稟聖上,就說妾不過去了。”
高力士著急地說道:“娘子……娘子不去?這如何可以?”
楊玉環“撲哧”一笑道:“瞧高將軍的著急樣兒。難道聖上所言皆為聖旨嗎?譬如眼前之事,我若不去,就是違旨嗎?”
高力士老老實實地答道:“聖上金口,那是不可違旨的。”
“哼,我今日偏要違一迴旨呢?”
高力士此時捕捉到楊玉環眼中閃爍著調笑的神色,心中有些明白,遂笑道:“娘子違旨許是不當緊,然老奴傳旨不成,聖上就會怪罪老奴了。娘子莫非不恤老奴受罰嗎?”
楊玉環此時嬌聲一笑道:“高將軍待妾慈愛有加,妾如何敢為難高將軍呢?我們這就走吧。”
長生殿建於九龍湯之南的山岡上,地勢較高,淩於諸宮殿之上。其間有一條石板甬道相連,楊玉環居於步輿之上仰頭望天,就見甬道之上鬆柏樹葉密密匝匝,月光的清輝從鬆針柏葉間淩亂地散入,頓有斑駁之感。她的心裏在琢磨皇帝的舉動:哼,整日不來理我,這會兒想起我了,又來這山岡上賞什麽明月,到底弄什麽玄虛?
長生殿的庭院裏月光下瀉,將院內照得一片銀白。院內未點任何火燭,楊玉環借著月光,就可清晰地瞧見居中的幾案上已陳滿瓜果酒饌,猛然想到今日為乞巧節,莫非皇帝要在這裏陪自己乞巧嗎?她想到此節,白日裏的委屈頓時煙消雲散,心中滿是對李隆基的依戀之情了。
高力士將楊玉環讓至案前上的胡床上坐定,然後說道:“請娘子少歇,老奴入殿稟報聖上。”
楊玉環道:“不用稟報,我自去便了。”
高力士道:“聖上如此吩咐老奴,請娘子坐定即可。”
楊玉環不再堅持,就斜倚在胡床之上眺望空中的明月。四周萬籟俱寂,唯聞山間的鬆濤之聲陣陣。楊玉環聞此濤聲,心中生出了一絲恐懼之情,暗暗想到皇帝讓自己獨坐院內,他又待在殿中不出來,他到底何意呢?
就在楊玉環納悶的時候,一雙大手緩緩撫過楊玉環的發間,楊玉環一下子就聞出了熟悉的味道,故作矜持不做聲。李隆基將雙手移至她的雙肩之上,口唇俯在她的耳間輕聲道:“玉環,此景還算美妙嗎?”
楊玉環聞此聲音,白日裏的委屈頓時冰融雪消,她伸手捉過李隆基的雙手撫於自己胸間,喃喃說道:“三郎,妾一日不見,思念得緊啊!”
李隆基順勢與其並坐在胡床之上,將右手繞過她的頭間,然後環於其腰肢之上,微笑著問道:“我們不過一日未見,想那天上的牛郎織女一年不能見,不過此時在鵲橋上執手相望一迴。我們與他們相較,那是何等的幸運啊。”
楊玉環順勢將頭頸伏於李隆基的胸間,閉目說道:“妾不慕神仙,唯盼此時。三郎,答應妾的心願,此生不離不棄,一直陪伴妾之身邊。”
“嗯?婦人於乞巧節之時,唯祈自己心巧手巧,你為何有此心願?”
“妾心巧手巧又如何?若與心愛之人相伴一生,婦複何求?”
此時月色更為皎潔,李隆基聞聽楊玉環透出如此心語,心間輕顫。他扶著楊玉環的身子坐起,左手輕輕搬動其肩以視其麵,就見楊玉環微閉的雙目中似有晶瑩淚光,遂歎道:“玉環,我們那日在蓮花湯中說話,你似責我多愛。唉,不知何故,自從你到了我的身邊,我的心中再難有他人身影,唯被你的身影充滿。我今日白天刻意不見你,心中也是思念難忍。我現在就想告訴你,唯今生一世,我們須相伴一生,勿複分開。”
楊玉環聞聲睜開眼睛,臉色頓時變得燦爛,淚眼也變為圓圓笑目。然此笑容很快凝固,其又輕輕歎息道:“唉,陛下後宮佳人數千,妾如此奢求一生相伴,是過於執拗了。”
李隆基微微一笑,騰出手來從身後取過一物,將之交於楊玉環手中,柔聲說道:“嗯,你瞧瞧此物吧。”
楊玉環好奇地接過此物,借著月光仔細打量。就見此物似為黃金打就的方形盒子,上麵鑲滿了珠玉,上下兩片有鉤相連。楊玉環再視李隆基,就見他那溫潤的目光正示意自己打開盒子,她於是輕掀上蓋,就見盒子裏放有一支金釵。
楊玉環見之輕輕歎道:“陛下所賜釵鈿何其多也,今日再賜此釵,莫非想讓妾就此戴上嗎?”
李隆基緩緩地搖搖頭道:“此釵與別物不同,可做今晚的見證。玉環,我今晚對著天上的明月,再以此物為證:今生今世,我們毋得分離。”
楊玉環此時方悟李隆基是夕的真實心意:他要借牛郎織女相會的甜蜜時機,來向自己宣示他莊重的誓言。那一時刻,楊玉環沐於皎潔的月色之中,心中鼓蕩著柔情蜜意,隻覺得天地之間唯有二人的淺淺唿吸聲,於是縱體入懷,喜極而泣。
李隆基與楊玉環就在月色中的長生殿共盟誓願。那些暫避一側的宮女此時也未閑著,她們在殿內持燭各捉蜘蛛,閉於小盒中。待拂曉之時,方才悄悄開盒觀察其中蛛網的疏密程度,若網密則言此女今歲巧多,而稀者則少。此法漸漸流出宮中,此後每至乞巧節,民間婦人也輒取蜘蛛入盒,從而以蛛網乞巧。
韋堅自從領旨通渠鑿潭,倒是傾盡全力。其一年之前,先是征發丁夫工匠,對江淮至長安的運河全線進行了一次疏通,既而又開始修建長安至渭水的溝渠,再在禁苑之北開鑿廣運潭。到了這年深秋時節,渠道及深潭大模樣已成。韋堅心中甚喜,這日邀來好友李適之沿渠觀摩。
李適之為太宗皇帝長子李承乾的孫子,當初李承乾因與侯君集等人有謀逆之舉,由此失去太子之位並被廢為庶人,全家遷至黔州。然李承乾畢竟為太宗皇帝的長子,其於貞觀十九年病死之際,太宗皇帝還為之廢朝,並詔以國公之禮葬之。此後李適之之父李象官至鄂州別駕,到了開元年間,李適之漸為三品官員,現任刑部尚書。
李適之為人豪爽,公餘愛與賀知章、張旭等人賦詩聚飲,其酒量甚宏,向在京中聞名。
他們行到廣運潭開鑿工地之旁,李適之凝目細觀,心中有了計較,遂說道:“子全,此潭造得有些不妥呀。”
韋堅本來對自己的傑作甚為得意,聞言急問道:“適之兄為何有此觀感?有何不妥呀?”
“此潭為何與那禁苑北牆相隔甚遠?”
“適之兄又非不知。廣運潭建好之後,須引滻水東流注入潭中,其水勢甚大,萬一水勢擾了禁苑,豈非大罪?”
李適之微微一笑道:“子全呀,我若教你一個妙法,由此使聖上龍顏大悅,你該如何謝我?”
韋堅答道:“適之兄智計百出,愚弟心服口服,若有妙計,謝物任兄隨便指出。”
“嗯,你知我好酒,近來覺得劍南燒春酒味道不錯。若此計能成,你須以百壇燒春酒謝我。”
“嗬嗬,百壇?適之兄胃口好大。哦,你與賀公一幫酒友連日鬥酒,莫非近來美酒缺乏了嗎?好吧,隻要此計能成,愚弟答應就是。”
“哈哈,此計若成,得以換來百壇美酒,歸根到底,還是你占大便宜。”
“適之兄不要賣關子了,請說吧。”
“嗯,看到禁苑裏的望春樓了嗎?此樓建在禁苑北端,若人登此樓,其目力所及可至渭水之北。”
“愚弟知道。春日之時,皇宮之人可以登樓覽景,故有此名。”
“是呀,你為何將廣運潭開鑿在此位置呢?若將此潭再向南延伸一些,由此與禁苑北牆相鄰,豈不更妙?”
韋堅還是鬧不明白如此開鑿的好處,就懵懂問道:“適之兄,如此開鑿有何區別呢?”
李適之歎道:“唉,我將話說到如此地步,你依舊不明白。子全啊,看來你枉自生了一副聰穎的麵目。”他伸手向東指去,說道,“你將運河疏通一遍,屆時天下貨物可雲集此廣運潭中。有句話為‘若富貴不歸故鄉,若錦衣夜行。’屆時貨物集於此潭,若無人來觀,又如何能顯出你的手段呢?”
韋堅頓時明白了李適之的意思,大喜道:“好呀,屆時請聖上登上望春樓,以觀廣運潭中貨船,則聖上定會龍顏大悅。”
李適之微微一笑,說道:“對呀,你終於明白了。子全,此計能值百壇酒否?”
“值、值,太值了。適之兄,愚弟這就派人購酒送入兄府中。”
李適之撚須大笑道:“哈哈,能以片言換來百壇美酒,如此好事若能天天都有,豈不妙哉?”
高力士聞言,急忙說道:“陛下,李林甫為相已曆六年,似該為抑其所短的時候。”
李隆基聽到這句話,臉色稍為一寒,其凝視高力士片刻,竟令高力士心中有些發毛。
李隆基又側頭想了一會兒,問道:“高將軍,莫非李林甫有不妥之處嗎?”
高力士不明皇帝的真實心意,隻好怯怯答道:“李林甫眼前並無不妥之處。臣也是一時想起陛下此前的做法,故有此言。”
李隆基悠悠說道:“李林甫處政妥當依序,又端莊謹慎。如今天下安瀾,須無為而治,天降這樣一個妥當的人兒幫朕辦事,又何必更換呢?”
高力士見皇帝如此認為,就嚇得不敢再說話了。
大唐如今國力鼎隆,僅從營造之事上就可窺見一斑。六月初一,將作監稟報,去歲皇帝敕建的華清宮已然營造成功,並將新宮圖樣呈與李隆基。
李隆基翻看華清宮圖樣,就見新宮依驪山山勢而建,以津陽門、前殿、後殿、昭陽門為中軸線,東西兩側分布著瑤光殿、霞飛殿、玉女殿、七聖殿、筍殿等建築,另有長生殿、明珠殿、望京樓、翠雲亭、羯鼓樓掩映在山穀之間;宮外還建有百官、諸王及王孫的宅邸。其台殿環列,鬆柏森森,赫然好大一片宮苑。
李隆基有些將信將疑,問高力士道:“如此宏大的宮苑,如何一年能成?高將軍,你派人去實地查勘一番,別是將作監好大喜功,由此來瞞哄於朕吧。”
高力士答道:“陛下,臣初聞此訊,也是不相信,就多問了幾句。近年內漕運通暢,四方貨物可順利輸至京師,且建新宮又無財貨之虞,這營造速度就快了許多。臣奉旨,這就派人前去查勘一番。”
“嗯,速去查勘一迴吧。新宮能夠營造成功,也不許他們為搶工期,由此粗製濫造。”
數日後,前去華清宮查驗之人返迴京中,稟報說新宮造得貨真價實,沒有欺瞞的成分。
李隆基聞言大喜,其時楊玉環在側,李隆基向其笑道:“玉環,天氣一日熱甚一日,我們下月入新宮避暑如何?”
楊玉環聞言有些不解,問道:“那裏溫泉可以避寒,難道還有避暑的妙用嗎?陛下,妾有些孤陋寡聞了,如何有這麽多的妙用呀?”
李隆基道:“玉環實為小兒女之思慮,溫泉可以避寒,你難道未看見那山間樹木蔥蘢,實為納涼的好去處嗎?”他尚未說完話,猛然瞧見楊玉環的嘴角間藏有一絲淺笑,心知又上當了。
楊玉環正色說道:“山間固然可以納涼,然陛下懷中卻無山風,妾就是入山間陰涼之中,陛下又不期而至,讓妾如何躲避呢?”
李隆基微微一笑道:“是呀,你又能躲往何處呢?”
二人單獨麵對之時,此等瘋話可謂比比皆是。李隆基每至此時,忽然感覺自己的年齡似乎已迴到年輕時候,其燦爛心情與楊玉環相若,周身也就充滿了青春的氣息。
轉眼就進入七月,李隆基帶領後宮妃嬪、諸王、諸王孫及百官入住華清宮。新宮既有朝廷衙署辦公的地點,前來之人又皆有嶄新的居所,大家可以一邊避暑一邊處置政務,大唐的國都就從長安遷移至華清宮。
華清池以溫泉著名,這一次重修宮室當然要對湯池大加修繕。皇帝所用的九龍湯、妃嬪所用的長湯及太子湯、少陽湯、尚食湯、宜春湯等湯共計八十一處,其中還專為楊玉環修建了芙蓉湯。
芙蓉湯又稱海棠湯,其位置居於九龍湯的西北方五十步處,其湯池小於九龍湯,又大於其他湯池,其池中以瑟瑟石及沉香木等疊為瀛洲、方丈形狀,池中漂泛著銀鏤漆船、白香木船,其楫櫓上甚至飾以珠玉;湯池之外另建有四個蓮花狀小池,其以紅白石雕成鑲於白石麵上。
那日眾人入宮後,李隆基攜楊玉環來觀芙蓉湯。楊玉環看到池中的木船,頓時歡唿出聲,有心上去蕩舟一迴,但見池水甚熱,隻好作罷。又見四個蓮花小池建得很精致,遂向李隆基詢問其用處。
李隆基伸手取過楊玉環的手臂,輕輕摩挲一遍,說道:“居中大池可以遊嬉,這些小池須投入各色香料,屆時這滑膩肉皮再添香味,豈不更妙?”
楊玉環驚問道:“莫非這蓮花湯,今後就由妾專用嗎?”
“對呀,此池今後由你專屬使用。”
楊玉環歎道:“此湯不過比陛下禦湯稍小一些,若讓妾專屬使用,就有些過於奢侈了。”此時楊玉環的身份已被世人所知,將作監專造此湯歸她使用,擺明了想借此來討皇帝的歡喜。由此可見,楊玉環盡管無任何妃嬪名分,宮內外之人皆將她視為後宮之首。
李隆基笑道:“宮內外的湯池何止百處,玉環現為三郎最親愛的人兒,若無一處湯池由你專屬使用,我的顏麵何在呢?”
楊玉環扁嘴笑道:“妾其實不用專屬之池,妾日日待在陛下之側,與陛下共浴即可,何必獨浴呢?”
楊玉環說此話時,眼含媚笑之態,此風情令李隆基觀之不由得怦然心動,心裏又在想入非非了。
楊玉環忽然側頭一想,凝神再思,既而撅嘴問道:“陛下,事情有些不對呀。”
李隆基摸不著頭腦地問道:“有何不對?”
“妾自從得奉陛下身邊,未曾遠離陛下視線以外。你這次到底有何居心,要巴巴地為妾單造新池呢?”
李隆基有些哭笑不得,自己明明為好意,怎麽又成居心不善呢?
楊玉環又凝神想了一陣,鄭重說道:“哦,妾知道了。想是陛下將妾打發到一邊,就可辦隨心所欲之事。陛下呀,妾果然招煩了嗎?”
李隆基鬧明白楊玉環原來懷有這種心思,不禁喟然歎道:“玉環啊,你莫非還不知我心嗎?我們自從驪山相會之後,這麽長時間裏,我可曾臨幸過其他妃嬪嗎?”
近兩年以來,素來風流好色的李隆基似乎變了一個人兒。他將滿腔的心思都用在楊玉環身上,對其他後宮妃嬪視而不見,確實未曾臨幸過其他女人。
楊玉環急忙上前伸手堵住李隆基之嘴,嗔道:“妾僅說怕招煩陛下,怎麽敢生妒忌之心呢?”
楊玉環如此似嗔似喜的神情最令李隆基著迷,他將楊玉環攬在懷中,然後輕拍其背,說道:“哼,你明明為妒忌之心,又來強詞奪理。”
楊玉環伏在李隆基耳邊道:“妾不敢對聖上強詞奪理,偏愛與三郎說話兒。三郎,妾莫非有錯嗎?”
到了這個地步,李隆基似乎無計可施,隻好任其撒嬌了。李隆基的腦海裏忽然晃過一個念頭,這個念頭瞬間變得異常清晰。
七月七日轉眼到來,早晨的紅日就顯得很熱,天上沒有一絲雲彩,烈日將大地烤得有些發燙。華清宮由於林木的遮掩,且北臨渭水,山間的清風習習,就顯得有些清涼。群臣心中暗自慶幸,還是皇帝最恤大家,若今日待在京中,定是一個難熬的日子。
如此炎日卻是天上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天上的靈鵲飛來銜成鵲橋,讓隔在銀河兩邊的牛郎、織女渡河相會。有詩寫道:“烏鵲橋頭雙扇開,年年一度過河來。莫嫌天上稀相見,猶勝人間去不迴。”既描寫了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美好傳說,又對二人相會的美妙時分進行了由衷的讚美。
七月七日被時人稱為“乞巧節”,是日婦女多燃香祈於織女,以乞其巧。有詩描寫了婦女乞巧的情景:“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婦女乞巧時有兩條禁忌,其一為隻能提出一個願望;其二為三年後方可對他人言說。
李隆基今日一反常態,起床用膳後即入霞飛殿召來群臣議事,如此忙乎一日,到了月上東山時猶在忙碌。楊玉環這些日子與李隆基朝夕不離,乍遇此獨居的時辰,竟然有些寂寞難忍。自午後開始,她多派身邊宮女前去打探皇帝行蹤,不斷得到“聖上正與大臣議事”、“聖上賜宴群臣”等訊息,她隻好強忍著等待。
晚膳之時,她實在沒有胃口,伸箸夾菜終又放下,竟然不肯吃飯。身邊宮女眼見此狀,知道她不知何故又使出了小性子,皆小心翼翼地不敢招惹她。
月上中天的時候,山間的清涼愈加細密,與月光清輝相映,使那天上的月宮也有了清涼之意。楊玉環遙望天上銀河,心中想象牛郎織女正在那裏纏綿不已,若天上一日地下一月,則他們在鵲橋上相會的時候實在短暫。匆匆一見之後,又是一年的等待,這種思念也太折磨人了。
楊玉環正在庭間漫步、胡思亂想的時候,高力士匆匆入內,到了她麵前躬身說道:“娘子,聖上此時在長生殿等候,讓老奴前來相請。”
楊玉環幽幽說道:“這裏很好,為何要到那裏呢?”
高力士道:“長生殿居於山腰之中,最宜賞月。瞧聖上的意思,想請娘子前去賞月呢。”高力士不知楊玉環此時正在使性子,猶老老實實迴答。
“此時非中秋節,賞哪一門子月呢?請高將軍轉稟聖上,就說妾不過去了。”
高力士著急地說道:“娘子……娘子不去?這如何可以?”
楊玉環“撲哧”一笑道:“瞧高將軍的著急樣兒。難道聖上所言皆為聖旨嗎?譬如眼前之事,我若不去,就是違旨嗎?”
高力士老老實實地答道:“聖上金口,那是不可違旨的。”
“哼,我今日偏要違一迴旨呢?”
高力士此時捕捉到楊玉環眼中閃爍著調笑的神色,心中有些明白,遂笑道:“娘子違旨許是不當緊,然老奴傳旨不成,聖上就會怪罪老奴了。娘子莫非不恤老奴受罰嗎?”
楊玉環此時嬌聲一笑道:“高將軍待妾慈愛有加,妾如何敢為難高將軍呢?我們這就走吧。”
長生殿建於九龍湯之南的山岡上,地勢較高,淩於諸宮殿之上。其間有一條石板甬道相連,楊玉環居於步輿之上仰頭望天,就見甬道之上鬆柏樹葉密密匝匝,月光的清輝從鬆針柏葉間淩亂地散入,頓有斑駁之感。她的心裏在琢磨皇帝的舉動:哼,整日不來理我,這會兒想起我了,又來這山岡上賞什麽明月,到底弄什麽玄虛?
長生殿的庭院裏月光下瀉,將院內照得一片銀白。院內未點任何火燭,楊玉環借著月光,就可清晰地瞧見居中的幾案上已陳滿瓜果酒饌,猛然想到今日為乞巧節,莫非皇帝要在這裏陪自己乞巧嗎?她想到此節,白日裏的委屈頓時煙消雲散,心中滿是對李隆基的依戀之情了。
高力士將楊玉環讓至案前上的胡床上坐定,然後說道:“請娘子少歇,老奴入殿稟報聖上。”
楊玉環道:“不用稟報,我自去便了。”
高力士道:“聖上如此吩咐老奴,請娘子坐定即可。”
楊玉環不再堅持,就斜倚在胡床之上眺望空中的明月。四周萬籟俱寂,唯聞山間的鬆濤之聲陣陣。楊玉環聞此濤聲,心中生出了一絲恐懼之情,暗暗想到皇帝讓自己獨坐院內,他又待在殿中不出來,他到底何意呢?
就在楊玉環納悶的時候,一雙大手緩緩撫過楊玉環的發間,楊玉環一下子就聞出了熟悉的味道,故作矜持不做聲。李隆基將雙手移至她的雙肩之上,口唇俯在她的耳間輕聲道:“玉環,此景還算美妙嗎?”
楊玉環聞此聲音,白日裏的委屈頓時冰融雪消,她伸手捉過李隆基的雙手撫於自己胸間,喃喃說道:“三郎,妾一日不見,思念得緊啊!”
李隆基順勢與其並坐在胡床之上,將右手繞過她的頭間,然後環於其腰肢之上,微笑著問道:“我們不過一日未見,想那天上的牛郎織女一年不能見,不過此時在鵲橋上執手相望一迴。我們與他們相較,那是何等的幸運啊。”
楊玉環順勢將頭頸伏於李隆基的胸間,閉目說道:“妾不慕神仙,唯盼此時。三郎,答應妾的心願,此生不離不棄,一直陪伴妾之身邊。”
“嗯?婦人於乞巧節之時,唯祈自己心巧手巧,你為何有此心願?”
“妾心巧手巧又如何?若與心愛之人相伴一生,婦複何求?”
此時月色更為皎潔,李隆基聞聽楊玉環透出如此心語,心間輕顫。他扶著楊玉環的身子坐起,左手輕輕搬動其肩以視其麵,就見楊玉環微閉的雙目中似有晶瑩淚光,遂歎道:“玉環,我們那日在蓮花湯中說話,你似責我多愛。唉,不知何故,自從你到了我的身邊,我的心中再難有他人身影,唯被你的身影充滿。我今日白天刻意不見你,心中也是思念難忍。我現在就想告訴你,唯今生一世,我們須相伴一生,勿複分開。”
楊玉環聞聲睜開眼睛,臉色頓時變得燦爛,淚眼也變為圓圓笑目。然此笑容很快凝固,其又輕輕歎息道:“唉,陛下後宮佳人數千,妾如此奢求一生相伴,是過於執拗了。”
李隆基微微一笑,騰出手來從身後取過一物,將之交於楊玉環手中,柔聲說道:“嗯,你瞧瞧此物吧。”
楊玉環好奇地接過此物,借著月光仔細打量。就見此物似為黃金打就的方形盒子,上麵鑲滿了珠玉,上下兩片有鉤相連。楊玉環再視李隆基,就見他那溫潤的目光正示意自己打開盒子,她於是輕掀上蓋,就見盒子裏放有一支金釵。
楊玉環見之輕輕歎道:“陛下所賜釵鈿何其多也,今日再賜此釵,莫非想讓妾就此戴上嗎?”
李隆基緩緩地搖搖頭道:“此釵與別物不同,可做今晚的見證。玉環,我今晚對著天上的明月,再以此物為證:今生今世,我們毋得分離。”
楊玉環此時方悟李隆基是夕的真實心意:他要借牛郎織女相會的甜蜜時機,來向自己宣示他莊重的誓言。那一時刻,楊玉環沐於皎潔的月色之中,心中鼓蕩著柔情蜜意,隻覺得天地之間唯有二人的淺淺唿吸聲,於是縱體入懷,喜極而泣。
李隆基與楊玉環就在月色中的長生殿共盟誓願。那些暫避一側的宮女此時也未閑著,她們在殿內持燭各捉蜘蛛,閉於小盒中。待拂曉之時,方才悄悄開盒觀察其中蛛網的疏密程度,若網密則言此女今歲巧多,而稀者則少。此法漸漸流出宮中,此後每至乞巧節,民間婦人也輒取蜘蛛入盒,從而以蛛網乞巧。
韋堅自從領旨通渠鑿潭,倒是傾盡全力。其一年之前,先是征發丁夫工匠,對江淮至長安的運河全線進行了一次疏通,既而又開始修建長安至渭水的溝渠,再在禁苑之北開鑿廣運潭。到了這年深秋時節,渠道及深潭大模樣已成。韋堅心中甚喜,這日邀來好友李適之沿渠觀摩。
李適之為太宗皇帝長子李承乾的孫子,當初李承乾因與侯君集等人有謀逆之舉,由此失去太子之位並被廢為庶人,全家遷至黔州。然李承乾畢竟為太宗皇帝的長子,其於貞觀十九年病死之際,太宗皇帝還為之廢朝,並詔以國公之禮葬之。此後李適之之父李象官至鄂州別駕,到了開元年間,李適之漸為三品官員,現任刑部尚書。
李適之為人豪爽,公餘愛與賀知章、張旭等人賦詩聚飲,其酒量甚宏,向在京中聞名。
他們行到廣運潭開鑿工地之旁,李適之凝目細觀,心中有了計較,遂說道:“子全,此潭造得有些不妥呀。”
韋堅本來對自己的傑作甚為得意,聞言急問道:“適之兄為何有此觀感?有何不妥呀?”
“此潭為何與那禁苑北牆相隔甚遠?”
“適之兄又非不知。廣運潭建好之後,須引滻水東流注入潭中,其水勢甚大,萬一水勢擾了禁苑,豈非大罪?”
李適之微微一笑道:“子全呀,我若教你一個妙法,由此使聖上龍顏大悅,你該如何謝我?”
韋堅答道:“適之兄智計百出,愚弟心服口服,若有妙計,謝物任兄隨便指出。”
“嗯,你知我好酒,近來覺得劍南燒春酒味道不錯。若此計能成,你須以百壇燒春酒謝我。”
“嗬嗬,百壇?適之兄胃口好大。哦,你與賀公一幫酒友連日鬥酒,莫非近來美酒缺乏了嗎?好吧,隻要此計能成,愚弟答應就是。”
“哈哈,此計若成,得以換來百壇美酒,歸根到底,還是你占大便宜。”
“適之兄不要賣關子了,請說吧。”
“嗯,看到禁苑裏的望春樓了嗎?此樓建在禁苑北端,若人登此樓,其目力所及可至渭水之北。”
“愚弟知道。春日之時,皇宮之人可以登樓覽景,故有此名。”
“是呀,你為何將廣運潭開鑿在此位置呢?若將此潭再向南延伸一些,由此與禁苑北牆相鄰,豈不更妙?”
韋堅還是鬧不明白如此開鑿的好處,就懵懂問道:“適之兄,如此開鑿有何區別呢?”
李適之歎道:“唉,我將話說到如此地步,你依舊不明白。子全啊,看來你枉自生了一副聰穎的麵目。”他伸手向東指去,說道,“你將運河疏通一遍,屆時天下貨物可雲集此廣運潭中。有句話為‘若富貴不歸故鄉,若錦衣夜行。’屆時貨物集於此潭,若無人來觀,又如何能顯出你的手段呢?”
韋堅頓時明白了李適之的意思,大喜道:“好呀,屆時請聖上登上望春樓,以觀廣運潭中貨船,則聖上定會龍顏大悅。”
李適之微微一笑,說道:“對呀,你終於明白了。子全,此計能值百壇酒否?”
“值、值,太值了。適之兄,愚弟這就派人購酒送入兄府中。”
李適之撚須大笑道:“哈哈,能以片言換來百壇美酒,如此好事若能天天都有,豈不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