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竇大人勿怪。這一段時間外人皆言,南衙軍與大人相當親密。我們將大人獻出去,如此就與大人脫了幹係,竇大人由此造福我們,也算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楊姓將領說完,手一揮,數人就此退出雍州府。
竇懷貞呆坐座上,心中思緒萬千。
自己前半生恪守儒家道義,忠謹為朝廷辦事,有清廉之名,所以被狄仁傑看中,其向則天皇後推薦,說自己有相者之才,奈何亂世蹉跎,自己無際遇受到重用。此後在友人的點撥下,研讀來俊臣所著的《羅織經》,由此勘破了人生的真諦,於是舍棄儒家道義,頓改經世模樣,果然官運亨通,先娶韋皇後奶媽取得賞識,繼而再投太平公主麾下,終於官至宰相。
看今日的架勢,自己的官路恐怕已走到盡頭。事情很明顯,常元楷與李慈被殺,定是皇帝李隆基的主意,皇帝由此掌握了北門四軍,就可以在京城內大開殺戒。其定會先圍公主,繼而遍索公主黨羽,自己定為皇帝圈定的主要人物。
竇懷貞長歎一聲,心想韋皇後倒台之時,自己尚可以殺掉老妻,如此被饒下一條命來。如今太平公主危殆,自己又哪裏能尋到救命之繩來?
竇懷貞實在沒有救命之計,他知道再過一會兒,皇帝派來的人就會闖入門來,他們不會對自己有一絲仁慈之心!其思念至此,眼中不覺滾下兩行渾濁的眼淚。
到了這麽一刻,竇懷貞忽然感到人生的不易。位置愈高,爭奪者益眾,那麽結局愈加兇險。他又心生後悔,早知這樣,自己還不如保持自己昔日的清名到底,雖宦職較低,然可平安度過一生。
世間終歸沒有後悔藥可買,竇懷貞明白自己麵臨的最後抉擇:是自我了斷?還是受盡淩辱再被砍頭?
竇懷貞當然選擇前一種,他尋來一條繩索,將之拴在門框之上,然後將頭伸入繩圈中,腳下踢翻凳子,如此上吊而死。
那幾個南衙軍將領立在雍州府大門前,看到王琚與王毛仲帶領甲士飛奔而來,急忙上前邀功,說已將竇懷貞圈在府中。
待他們進入府門之後,發現竇懷貞已然上吊氣絕,王琚大怒,遷怒那幾個將領道:“你們數十人連一個大活人都看不好,還邀什麽功?”
幾個將領頓時誠惶誠恐。
王琚餘怒未消,繼續罵道:“這個溜須官兒想得挺美,以為就此一了百了了?左右,把他卸下來,然後抬至大門外梟首示眾!”
於是,竇懷貞至死沒有安生,其屍體首屍分離,頭顱被懸於門外牆上示眾。
李旦顯然不知道外麵正在發生的血腥場麵,其心裏忐忑,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麽事兒。其端坐在承天門樓上片刻,如此喘息方定,側首問道:“大郎,三郎到現在尚未露麵,外麵的事兒莫非是他主使的嗎?”
李成器躬身答道:“宮內猝然生亂,三弟許是也躲避一隅,若說他來主使,現在其實未知。”
李旦似自言自語道:“然則誰敢有如此大的膽子,在宮內橫穿無忌呢?”
李成美道:“郭元振出外打探情況,待他迴來,詳情自知。”
李旦道:“嗯,也隻好如此了。”
過了一會兒,郭元振匆匆爬上樓來,其喘息未定,李旦急忙問道:“郭卿,外麵到底發生了什麽事兒?”
郭元振深吸了幾口氣,躬身答道:“稟太上皇,微臣剛剛見到聖上。據聖上說,其現在正奉太上皇誥命,討捕朝中逆賊。”
李旦臉含疑惑,問道:“奉朕誥命?朕什麽時候又有誥命讓他討捕逆賊了?郭卿,知道這些逆賊為誰嗎?”
“聽聖上說,逆賊蕭至忠、崔湜、竇懷貞、岑羲與盧藏用等人,擅自朝中結黨,欲圖謀逆禍亂國家,所以奉太上皇誥命將他們或誅或流。”
李旦閉目搖搖頭,心想自己最不願意看到的事兒果然發生了。看來兒子的劍鋒所指,即為自己的嫡親妹妹及其黨羽,其思念至此,忽然失聲問道:“公主現在何方?他們會怎樣處置公主?”
郭元振躬身道:“聽聖上說,太平公主今日出城遊玩,至今未迴。聖上已派人衛護其府,請太上皇勿慮。”
李旦此時已明白事情的詳細,看來兒子發動此次宮變,其目標明為自己的妹妹,其內裏也想奪走自己手中的權力。他環顧身邊的三人,歎道:“看來隻有我蒙在鼓裏,你們三人事先已知此事,是嗎?”
李成器急忙答道:“父皇,兒子們事先確實不知。”
李旦搖搖頭,歎道:“郭卿說得對,看來三郎此行果然是奉誥而為。郭卿,三郎如今安在?”
郭元振道:“聖上現在中書省,已動身前來承天門拜見太上皇,應該很快就到。”
李旦道:“郭卿,估計蕭至忠這些人從此永絕朝局,則宰臣中七去其六,僅你一人碩果僅存。這樣吧,你找人代朕擬誥,自今而始,所有軍國政刑,皆由三郎處分。”李旦到了此時,尚不知魏知古已然反戈一擊。
郭元振聞言,急忙跪下求道:“太上皇,聖上此次舉事無非清除謀逆者,並無其他意思,臣不敢擬此誥命,乞太上皇收迴成命。”
李成器與李成義也急忙並排跪下,李成器道:“父皇萬萬不可如此!如今謀逆者被清除,父皇正該勵精圖治,揚我大唐國威才是。”
李旦淡淡說道:“你們都起來吧。勵精圖治今後與我沒有什麽幹係,你們可以好好輔佐三郎,提振國威才是。你們勿複再勸,我意已決,今後不再插手軍國政刑。我若如此不鬆手,外人定會說我戀棧皇位。如此甚好,今後終於徹底清靜了。”
李旦的臉色平靜,看不出是因為失去權力而蕭索,還是由此徹底歸於清靜而釋然。
李隆基沒有上承天門樓拜見李旦,而是直入武德殿處置事變的善後事宜。
王琚入內稟道:“竇懷貞在衙中自縊身死,臣戮其屍懸其首,另南衙軍此次甚識大局,事先囚禁竇懷貞,可謂有功。”
“城門現在怎樣?”
“臣已令南衙軍緊閉城門,防止公主黨羽逃逸。”
“罷了,我已說過首惡已誅,不問脅從。你速去令南衙軍大開城門,使人進出如常,不要有異樣。”
王琚躬身離去。
王崇曄也入殿稟報了太平公主的事兒。
李隆基問道:“姑姑到底走向何方?”
王崇曄道:“臣派人出城查勘,聽人說太平公主一行奔向終南山方向。臣特向陛下請命,現在就帶人大索終南山,一定要尋到公主的蹤跡。”
李隆基搖搖頭,說道:“他們躲在隱秘之處,你如何搜得出來?罷了,不用管他們了,他們不會久在山中躲避,終究會出來的。”
“公主府周圍的三百甲士也撤迴來嗎?”
“可以撤迴來一些,其緊要處有人值守就可以,要營造外鬆內緊的氣氛。”
“臣明白。”王崇曄也躬身離去。
高力士入殿,李隆基抬頭問道:“你將那幫人審訊得如何?”
高力士道:“陛下,這幫人在宮內果然還有其他黨羽,竟然有數十人之多。這些人平時隱藏得極深,小人事後想來還有些後怕。”
李隆基笑道:“姑姑還在則天皇後時代,已然開始在宮中暗中培植自己的力量。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功啊。”
“陛下說得對,確實不敢小視他們。此次審訊中賈膺福還說出一件十分兇險之事。”
“什麽事兒?”
“公主府中的王師虔交給賈膺福一味無色無味的毒藥,令他讓陛下身邊之人投入陛下食物之中。”
“這個身邊之人定是元氏了。”
“不錯,正是元氏。元氏知道陛下每日服食‘赤箭粉’,就想在這上麵打主意。不過她經手之物,小人早令人暗中換過,如此她終無得手的機會。”
李隆基心想魏知古所言果然真實,若非及早發現元氏的異樣,那麽自己此次非是簡單地在鬼門關轉一圈那樣幸運。
高力士又道:“賈膺福更供述道,這投毒之舉非是公主起意,實為崔湜首倡而來。”
“崔湜?你問清楚了嗎?”
“賈膺福也是聽王師虔轉述而來,王師虔說道崔湜此議最好,不用大費幹戈就可把事兒辦妥,此事應該千真萬確。”
李隆基臉色一寒,怒道:“此賊笑裏藏刀,其明裏對我恭順,暗裏卻有如此毒蠍心腸!我此次對他頗為仁慈,別的人都斬首,獨將他貶為流人,實在是便宜了他。你速去知會王琚,讓他找到崔湜,一刀將他砍了!”
“小人得令。”高力士急速而去。
郭元振進入武德殿中,看到李隆基正召來魏知古在那裏說話。
李隆基抬頭看到郭元振,說道:“郭公,免禮了。如今非常時期,一切從簡。你來得正好,予剛才想了,此後京城內外的軍事大事,皆由你主之;至於政事堂的庶務,則由魏侍中領之。待朝局稍平,再加充實人員。”
郭元振躬身答道:“微臣恭遵陛下之旨。”
“哦,剛才事情忙亂,予未上承天門拜見父皇。如今父皇安在?”
“陛下,臣觀宮中已恢複平靜,就與宋王兄弟一起護持太上皇返迴太極殿。”
“好呀,郭公把事兒辦得很妥當。”
郭元振從袖中取出一方絲絹,將之呈給李隆基道:“陛下,此為太上皇剛剛寫就的誥命,請陛下禦覽。”
李隆基接過絲絹,展開觀看,就見此誥寫道,蕭至忠與竇懷貞等人圖謀不軌,因誥皇帝誅殺此等賊人,除逆人親黨不赦之外,大赦天下;最後寫道:“自今軍國政刑,一皆取皇帝處分。朕方無為養誌,以遂素心。”李隆基閱罷,臉色頓時一沉,說道:“父皇怎可如此?郭公與大哥在側,為何不攔阻?”
郭元振與魏知古對視一眼,同時跪地叩首,魏知古抬頭說道:“陛下,天下動亂日久,一個契丹小族竟然敢攻幽州,可見國力已然衰退,如此時機,正是陛下展宏圖大略複興的時候。太上皇久有無為養誌之心,天下皆知,望陛下持仁孝之心,勿複推辭太上皇之意。”
郭元振也道:“對呀,如今奸黨已誅,正是陛下勵精圖治的時候,太上皇的誥命,那是萬萬不可違背的。”
李隆基歎道:“我誅奸黨,那是為了國家,若從此奪了父皇之權,天下之人又會如何說?你們起來吧,魏侍中,你代予擬一製書,要堅辭太上皇之意。”
太平公主帶領從人逃到終南山深處,恰恰見到一處古寺可以棲身。寺內僅有一老一少和尚在此居住,王師虔取出製錢及一塊金子,二位和尚自然喜出望外,急忙為他們安排食宿。
到了這日黃昏,滿山蔥蘢的林木一片靜寂,偶爾的風兒吹過,可聞山間的一陣陣鬆濤聲。到了此時,太平公主與王師虔懸著的心開始放下,因為他們估計,李隆基定會派出大隊人馬來此搜山,現在人跡杳無,則李隆基不會再有動靜。
太平公主吩咐道:“王典簽,你也不宜到城中露麵。明日開始,你可讓他們幾個人輪番入城打探,以定下步行止。”
“屬下明白。”王師虔答道。
從第二日開始,這些入城打探之人至晚間方迴,將白日打探來的訊息稟報給太平公主。
“蕭至忠、崔湜、岑羲和盧藏用皆被誅,竇懷貞自縊後又被戮屍。太上皇發明誥,言此行係其誥命皇帝所為。”
太平公主聞言哂道:“奉皇兄誥命?三郎倒是挺會做戲!”
果然,後一日太平公主又得訊息:“太上皇下誥命讓聖上自決一切軍國政刑,皇帝上製辭讓,如是者三,聖上方才勉強接受。”
太平公主冷笑道:“哼,早就想把皇兄手中的權力奪過來,如此辭讓三次,實在虛偽到底了。”
“聖上下詔,授張說為中書令;劉幽求為尚書左仆射,並平章軍國大事;高力士為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鍾紹京、崔日用、張暐皆被召迴京中任要職;郭元振、魏知古、王琚、陳玄禮、葛福順、李仙鳧、王崇曄、麻嗣宗、王毛仲、李宜德等人有大功,皆升其官爵,並賞其第舍、金帛。”
太平公主歎道:“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三郎從此清除了蕭至忠等人,將身邊重臣皆換成自己人。王典簽,我實在想不通,這個魏知古好好的,怎麽就忽然投奔了三郎?”
王師虔道:“屬下也想過此事。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那些相王府屬如姚崇、宋璟、郭元振等人心歸皇帝。魏知古又如何能異類?”
“如此說,魏知古此前貌似追隨我,顯是有意為之了?”
“公主,現在看來,他應該是這樣!”
到了第四日的早晨,太陽尚未升起,山穀中依舊清涼。太平公主走出寺外,向長安方向眺望,就見山穀兩側林木蔽天,僅一條蜿蜒曲折的小徑依稀伸向穀外。太平公主由此動了心思。她迴視跟隨自己的王師虔道:“王典簽,他們言說我府中還算平靜,僅有數人在那裏值守,並未有其他異樣。”
王師虔道:“是這樣。大公子他們除了行動有所限製外,倒是未損毫毛。”
“是呀,我今日一直在想,應該迴府了。”
王師虔愕然道:“現在迴府?公主莫非不怕聖上圈禁你嗎?”
“我是他的嫡親姑姑,他又能奈何我?且現在大郎他們毫毛未損,即為好的征兆。王典簽,我這幾日想過了,我迴府後從此不問世事,就是離開京中遷往外地,我的公主之身應該能保持吧?”
王師虔皺了一下眉頭,說道:“公主不可一味樂觀。想想上官婉兒之死,當知皇帝的心智一點兒都不柔軟,反而堅硬如鐵。下官以為,公主返城須萬端謹慎,否則悔不可及。”
太平公主歎道:“萬端謹慎?我若不迴府,莫非就要在此苦陋之地終老嗎?若如此苦挨到底,還不如死了最幹淨。”
王師虔一時無話可說。
過了一會兒,太平公主決然道:“就這樣吧,待朝露散去,我們開始出山,午時應該能夠返迴京城。”
王師虔想了一下,忽然跪倒拜道:“公主,屬下從此就要永別了。”
太平公主驚訝道:“你不隨我迴府,能去什麽地方?”
“屬下這些年替公主辦的事兒,皇帝定為不喜。屬下若迴京,肯定沒有任何活命的機會。如此,屬下今後還是隱姓埋名飄零天下,苟活於世吧。公主,請接受屬下此拜,就當永訣吧。”
太平公主眼望王師虔向自己叩拜,心中閃過蕭至忠與崔湜等人的身影,眼中忽然一陣酸楚,哽咽道:“唉,你們忠心隨我,不料如此結局,讓我如何麵對你們呢?”
竇懷貞呆坐座上,心中思緒萬千。
自己前半生恪守儒家道義,忠謹為朝廷辦事,有清廉之名,所以被狄仁傑看中,其向則天皇後推薦,說自己有相者之才,奈何亂世蹉跎,自己無際遇受到重用。此後在友人的點撥下,研讀來俊臣所著的《羅織經》,由此勘破了人生的真諦,於是舍棄儒家道義,頓改經世模樣,果然官運亨通,先娶韋皇後奶媽取得賞識,繼而再投太平公主麾下,終於官至宰相。
看今日的架勢,自己的官路恐怕已走到盡頭。事情很明顯,常元楷與李慈被殺,定是皇帝李隆基的主意,皇帝由此掌握了北門四軍,就可以在京城內大開殺戒。其定會先圍公主,繼而遍索公主黨羽,自己定為皇帝圈定的主要人物。
竇懷貞長歎一聲,心想韋皇後倒台之時,自己尚可以殺掉老妻,如此被饒下一條命來。如今太平公主危殆,自己又哪裏能尋到救命之繩來?
竇懷貞實在沒有救命之計,他知道再過一會兒,皇帝派來的人就會闖入門來,他們不會對自己有一絲仁慈之心!其思念至此,眼中不覺滾下兩行渾濁的眼淚。
到了這麽一刻,竇懷貞忽然感到人生的不易。位置愈高,爭奪者益眾,那麽結局愈加兇險。他又心生後悔,早知這樣,自己還不如保持自己昔日的清名到底,雖宦職較低,然可平安度過一生。
世間終歸沒有後悔藥可買,竇懷貞明白自己麵臨的最後抉擇:是自我了斷?還是受盡淩辱再被砍頭?
竇懷貞當然選擇前一種,他尋來一條繩索,將之拴在門框之上,然後將頭伸入繩圈中,腳下踢翻凳子,如此上吊而死。
那幾個南衙軍將領立在雍州府大門前,看到王琚與王毛仲帶領甲士飛奔而來,急忙上前邀功,說已將竇懷貞圈在府中。
待他們進入府門之後,發現竇懷貞已然上吊氣絕,王琚大怒,遷怒那幾個將領道:“你們數十人連一個大活人都看不好,還邀什麽功?”
幾個將領頓時誠惶誠恐。
王琚餘怒未消,繼續罵道:“這個溜須官兒想得挺美,以為就此一了百了了?左右,把他卸下來,然後抬至大門外梟首示眾!”
於是,竇懷貞至死沒有安生,其屍體首屍分離,頭顱被懸於門外牆上示眾。
李旦顯然不知道外麵正在發生的血腥場麵,其心裏忐忑,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麽事兒。其端坐在承天門樓上片刻,如此喘息方定,側首問道:“大郎,三郎到現在尚未露麵,外麵的事兒莫非是他主使的嗎?”
李成器躬身答道:“宮內猝然生亂,三弟許是也躲避一隅,若說他來主使,現在其實未知。”
李旦似自言自語道:“然則誰敢有如此大的膽子,在宮內橫穿無忌呢?”
李成美道:“郭元振出外打探情況,待他迴來,詳情自知。”
李旦道:“嗯,也隻好如此了。”
過了一會兒,郭元振匆匆爬上樓來,其喘息未定,李旦急忙問道:“郭卿,外麵到底發生了什麽事兒?”
郭元振深吸了幾口氣,躬身答道:“稟太上皇,微臣剛剛見到聖上。據聖上說,其現在正奉太上皇誥命,討捕朝中逆賊。”
李旦臉含疑惑,問道:“奉朕誥命?朕什麽時候又有誥命讓他討捕逆賊了?郭卿,知道這些逆賊為誰嗎?”
“聽聖上說,逆賊蕭至忠、崔湜、竇懷貞、岑羲與盧藏用等人,擅自朝中結黨,欲圖謀逆禍亂國家,所以奉太上皇誥命將他們或誅或流。”
李旦閉目搖搖頭,心想自己最不願意看到的事兒果然發生了。看來兒子的劍鋒所指,即為自己的嫡親妹妹及其黨羽,其思念至此,忽然失聲問道:“公主現在何方?他們會怎樣處置公主?”
郭元振躬身道:“聽聖上說,太平公主今日出城遊玩,至今未迴。聖上已派人衛護其府,請太上皇勿慮。”
李旦此時已明白事情的詳細,看來兒子發動此次宮變,其目標明為自己的妹妹,其內裏也想奪走自己手中的權力。他環顧身邊的三人,歎道:“看來隻有我蒙在鼓裏,你們三人事先已知此事,是嗎?”
李成器急忙答道:“父皇,兒子們事先確實不知。”
李旦搖搖頭,歎道:“郭卿說得對,看來三郎此行果然是奉誥而為。郭卿,三郎如今安在?”
郭元振道:“聖上現在中書省,已動身前來承天門拜見太上皇,應該很快就到。”
李旦道:“郭卿,估計蕭至忠這些人從此永絕朝局,則宰臣中七去其六,僅你一人碩果僅存。這樣吧,你找人代朕擬誥,自今而始,所有軍國政刑,皆由三郎處分。”李旦到了此時,尚不知魏知古已然反戈一擊。
郭元振聞言,急忙跪下求道:“太上皇,聖上此次舉事無非清除謀逆者,並無其他意思,臣不敢擬此誥命,乞太上皇收迴成命。”
李成器與李成義也急忙並排跪下,李成器道:“父皇萬萬不可如此!如今謀逆者被清除,父皇正該勵精圖治,揚我大唐國威才是。”
李旦淡淡說道:“你們都起來吧。勵精圖治今後與我沒有什麽幹係,你們可以好好輔佐三郎,提振國威才是。你們勿複再勸,我意已決,今後不再插手軍國政刑。我若如此不鬆手,外人定會說我戀棧皇位。如此甚好,今後終於徹底清靜了。”
李旦的臉色平靜,看不出是因為失去權力而蕭索,還是由此徹底歸於清靜而釋然。
李隆基沒有上承天門樓拜見李旦,而是直入武德殿處置事變的善後事宜。
王琚入內稟道:“竇懷貞在衙中自縊身死,臣戮其屍懸其首,另南衙軍此次甚識大局,事先囚禁竇懷貞,可謂有功。”
“城門現在怎樣?”
“臣已令南衙軍緊閉城門,防止公主黨羽逃逸。”
“罷了,我已說過首惡已誅,不問脅從。你速去令南衙軍大開城門,使人進出如常,不要有異樣。”
王琚躬身離去。
王崇曄也入殿稟報了太平公主的事兒。
李隆基問道:“姑姑到底走向何方?”
王崇曄道:“臣派人出城查勘,聽人說太平公主一行奔向終南山方向。臣特向陛下請命,現在就帶人大索終南山,一定要尋到公主的蹤跡。”
李隆基搖搖頭,說道:“他們躲在隱秘之處,你如何搜得出來?罷了,不用管他們了,他們不會久在山中躲避,終究會出來的。”
“公主府周圍的三百甲士也撤迴來嗎?”
“可以撤迴來一些,其緊要處有人值守就可以,要營造外鬆內緊的氣氛。”
“臣明白。”王崇曄也躬身離去。
高力士入殿,李隆基抬頭問道:“你將那幫人審訊得如何?”
高力士道:“陛下,這幫人在宮內果然還有其他黨羽,竟然有數十人之多。這些人平時隱藏得極深,小人事後想來還有些後怕。”
李隆基笑道:“姑姑還在則天皇後時代,已然開始在宮中暗中培植自己的力量。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功啊。”
“陛下說得對,確實不敢小視他們。此次審訊中賈膺福還說出一件十分兇險之事。”
“什麽事兒?”
“公主府中的王師虔交給賈膺福一味無色無味的毒藥,令他讓陛下身邊之人投入陛下食物之中。”
“這個身邊之人定是元氏了。”
“不錯,正是元氏。元氏知道陛下每日服食‘赤箭粉’,就想在這上麵打主意。不過她經手之物,小人早令人暗中換過,如此她終無得手的機會。”
李隆基心想魏知古所言果然真實,若非及早發現元氏的異樣,那麽自己此次非是簡單地在鬼門關轉一圈那樣幸運。
高力士又道:“賈膺福更供述道,這投毒之舉非是公主起意,實為崔湜首倡而來。”
“崔湜?你問清楚了嗎?”
“賈膺福也是聽王師虔轉述而來,王師虔說道崔湜此議最好,不用大費幹戈就可把事兒辦妥,此事應該千真萬確。”
李隆基臉色一寒,怒道:“此賊笑裏藏刀,其明裏對我恭順,暗裏卻有如此毒蠍心腸!我此次對他頗為仁慈,別的人都斬首,獨將他貶為流人,實在是便宜了他。你速去知會王琚,讓他找到崔湜,一刀將他砍了!”
“小人得令。”高力士急速而去。
郭元振進入武德殿中,看到李隆基正召來魏知古在那裏說話。
李隆基抬頭看到郭元振,說道:“郭公,免禮了。如今非常時期,一切從簡。你來得正好,予剛才想了,此後京城內外的軍事大事,皆由你主之;至於政事堂的庶務,則由魏侍中領之。待朝局稍平,再加充實人員。”
郭元振躬身答道:“微臣恭遵陛下之旨。”
“哦,剛才事情忙亂,予未上承天門拜見父皇。如今父皇安在?”
“陛下,臣觀宮中已恢複平靜,就與宋王兄弟一起護持太上皇返迴太極殿。”
“好呀,郭公把事兒辦得很妥當。”
郭元振從袖中取出一方絲絹,將之呈給李隆基道:“陛下,此為太上皇剛剛寫就的誥命,請陛下禦覽。”
李隆基接過絲絹,展開觀看,就見此誥寫道,蕭至忠與竇懷貞等人圖謀不軌,因誥皇帝誅殺此等賊人,除逆人親黨不赦之外,大赦天下;最後寫道:“自今軍國政刑,一皆取皇帝處分。朕方無為養誌,以遂素心。”李隆基閱罷,臉色頓時一沉,說道:“父皇怎可如此?郭公與大哥在側,為何不攔阻?”
郭元振與魏知古對視一眼,同時跪地叩首,魏知古抬頭說道:“陛下,天下動亂日久,一個契丹小族竟然敢攻幽州,可見國力已然衰退,如此時機,正是陛下展宏圖大略複興的時候。太上皇久有無為養誌之心,天下皆知,望陛下持仁孝之心,勿複推辭太上皇之意。”
郭元振也道:“對呀,如今奸黨已誅,正是陛下勵精圖治的時候,太上皇的誥命,那是萬萬不可違背的。”
李隆基歎道:“我誅奸黨,那是為了國家,若從此奪了父皇之權,天下之人又會如何說?你們起來吧,魏侍中,你代予擬一製書,要堅辭太上皇之意。”
太平公主帶領從人逃到終南山深處,恰恰見到一處古寺可以棲身。寺內僅有一老一少和尚在此居住,王師虔取出製錢及一塊金子,二位和尚自然喜出望外,急忙為他們安排食宿。
到了這日黃昏,滿山蔥蘢的林木一片靜寂,偶爾的風兒吹過,可聞山間的一陣陣鬆濤聲。到了此時,太平公主與王師虔懸著的心開始放下,因為他們估計,李隆基定會派出大隊人馬來此搜山,現在人跡杳無,則李隆基不會再有動靜。
太平公主吩咐道:“王典簽,你也不宜到城中露麵。明日開始,你可讓他們幾個人輪番入城打探,以定下步行止。”
“屬下明白。”王師虔答道。
從第二日開始,這些入城打探之人至晚間方迴,將白日打探來的訊息稟報給太平公主。
“蕭至忠、崔湜、岑羲和盧藏用皆被誅,竇懷貞自縊後又被戮屍。太上皇發明誥,言此行係其誥命皇帝所為。”
太平公主聞言哂道:“奉皇兄誥命?三郎倒是挺會做戲!”
果然,後一日太平公主又得訊息:“太上皇下誥命讓聖上自決一切軍國政刑,皇帝上製辭讓,如是者三,聖上方才勉強接受。”
太平公主冷笑道:“哼,早就想把皇兄手中的權力奪過來,如此辭讓三次,實在虛偽到底了。”
“聖上下詔,授張說為中書令;劉幽求為尚書左仆射,並平章軍國大事;高力士為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鍾紹京、崔日用、張暐皆被召迴京中任要職;郭元振、魏知古、王琚、陳玄禮、葛福順、李仙鳧、王崇曄、麻嗣宗、王毛仲、李宜德等人有大功,皆升其官爵,並賞其第舍、金帛。”
太平公主歎道:“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三郎從此清除了蕭至忠等人,將身邊重臣皆換成自己人。王典簽,我實在想不通,這個魏知古好好的,怎麽就忽然投奔了三郎?”
王師虔道:“屬下也想過此事。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那些相王府屬如姚崇、宋璟、郭元振等人心歸皇帝。魏知古又如何能異類?”
“如此說,魏知古此前貌似追隨我,顯是有意為之了?”
“公主,現在看來,他應該是這樣!”
到了第四日的早晨,太陽尚未升起,山穀中依舊清涼。太平公主走出寺外,向長安方向眺望,就見山穀兩側林木蔽天,僅一條蜿蜒曲折的小徑依稀伸向穀外。太平公主由此動了心思。她迴視跟隨自己的王師虔道:“王典簽,他們言說我府中還算平靜,僅有數人在那裏值守,並未有其他異樣。”
王師虔道:“是這樣。大公子他們除了行動有所限製外,倒是未損毫毛。”
“是呀,我今日一直在想,應該迴府了。”
王師虔愕然道:“現在迴府?公主莫非不怕聖上圈禁你嗎?”
“我是他的嫡親姑姑,他又能奈何我?且現在大郎他們毫毛未損,即為好的征兆。王典簽,我這幾日想過了,我迴府後從此不問世事,就是離開京中遷往外地,我的公主之身應該能保持吧?”
王師虔皺了一下眉頭,說道:“公主不可一味樂觀。想想上官婉兒之死,當知皇帝的心智一點兒都不柔軟,反而堅硬如鐵。下官以為,公主返城須萬端謹慎,否則悔不可及。”
太平公主歎道:“萬端謹慎?我若不迴府,莫非就要在此苦陋之地終老嗎?若如此苦挨到底,還不如死了最幹淨。”
王師虔一時無話可說。
過了一會兒,太平公主決然道:“就這樣吧,待朝露散去,我們開始出山,午時應該能夠返迴京城。”
王師虔想了一下,忽然跪倒拜道:“公主,屬下從此就要永別了。”
太平公主驚訝道:“你不隨我迴府,能去什麽地方?”
“屬下這些年替公主辦的事兒,皇帝定為不喜。屬下若迴京,肯定沒有任何活命的機會。如此,屬下今後還是隱姓埋名飄零天下,苟活於世吧。公主,請接受屬下此拜,就當永訣吧。”
太平公主眼望王師虔向自己叩拜,心中閃過蕭至忠與崔湜等人的身影,眼中忽然一陣酸楚,哽咽道:“唉,你們忠心隨我,不料如此結局,讓我如何麵對你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