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感到了事態緊急,若自己果然出外巡邊一年半載,京城中的什麽事兒都可能發生,自己的皇帝之位許是晝夜之間就會化為烏有。
朝中僅有一個郭元振能幫自己說話,然用處不大。自己已經當堂表態樂意巡邊,若再到父親那裏表明自己其實不願出京,恐怕會更添父親的反感。怎麽辦呢?李隆基當時就打定主意,目前能挽迴父親心意的唯有大哥李成器一人。
李隆基現在當了皇帝,固然有名無實,然諸種排場儀衛,那是一點都不少的。他未當太子與皇帝之前,大可獨乘馬兒馳奔哥哥府中,現在若想出宮,定然動靜不小。所以他若想與大哥敘話,唯有在宮中最合適。
如此到了第三日,李隆基密囑高力士,讓他在朝會散後悄悄攔下李成器,然後帶入側殿的一個靜室內敘話。
李成器入室後,高力士屏退其他宮人,自己立在門外,不許他人靠前。
李成器那日聽聞父親讓李隆基巡邊的誥命之後,心中也是震驚無比。他當堂沒有說話,朝會散後求見父親,如此兩人有了一番對話。
李成器直接說道:“父皇,三弟剛剛當了皇帝,眼前千頭萬緒,正是應該梳理的時候。這個時候讓他去巡邊,且需一年半載的,時辰太長,兒臣以為現在出京有些不妥。”
李旦無法對兒子說知自己心中的隱秘所在,因歎道:“我已退位,早就不想讓小事纏身。然邊關也需震懾,如此兩者相較,三郎還是到邊關走一趟最好。”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這一段時間纏鬥不已,李成器不願多事,自然不知其內裏詳細,然對他們爭鬥之事也有耳聞,遂問道:“父皇,讓三弟去巡邊,不會是姑姑的主意吧?”
李旦搖頭否定。
李成器欣然道:“如此就好。剛才朝會後郭元振悄悄找到我,說父皇此舉其實是有了廢黜三弟之意,還說這多半是姑姑的意思。父皇,三弟先為太子,再為皇帝,兒子們皆心悅輔之,父皇千萬不可有廢黜之心啊。”
李旦對李成器還是相當看重的,李成器孝悌為先,極合李旦心意,李旦還是能聽其言語的,他聞言道:“這個郭元振怎麽如此多事?又怎麽與你姑姑扯在一起?我知道,這個皇帝你死活不當,其他數子中唯有三郎最合適,我怎麽會有廢黜之意?”
李旦說出此話,讓李成器大為心安。
李成器入室後先把這番話告訴了李隆基,李隆基聽完長歎一聲,然後道:“大哥,隻怕父皇沒有全明心事啊!”
“此話怎麽講?”
“郭元振說得不錯,隻怕父皇果真有了廢黜之意,且此事與姑姑大有幹係。我今天請大哥前來,就想把其中的事兒向大哥說個明白。”
“好呀,願聞其詳。對了,三弟,我知姑姑待你最親,緣何現在就生分了呢?我僅風聞姑姑與你不和,其中詳細不甚明了。”李隆基當了皇帝之後,眾兄弟本來要改稱唿,李隆基堅執不從,說若在朝堂之上也就罷了,私下時見麵稱唿依舊。
“嗯,今天我就從頭說與大哥。那時韋氏當權,姑姑讓我設法聯絡軍中人士,以圖保全自己,我依計而行。後來事發緊急,崔日用告密說韋氏馬上要動手,我未及稟報姑姑和父皇就起事,事情果然成功。然姑姑從此惱我,多次在父皇那裏說我的不是。”
“這就是姑姑的不是了。當初局勢極端險惡,多一人預知,就多了一層危險,我認為你做得對。”
“多謝大哥替愚弟著想。從此開始,姑姑就百般刁難我。大哥堅辭儲位,父皇有意讓我領之,姑姑先是在父皇那裏阻撓,繼而散布流言,說我非嫡長子不當立。”
“這個過程我知道。當時我就十分納悶,姑姑為何對你如此排斥?”
“至於後來我能夠監國及繼位,這其中也有姑姑的功勞。我後來查驗清楚了,那個司天台的嚴善思收了姑姑的許多財物,於是依姑姑之計亂言天象。他說‘五日內有急兵入宮’,實在是暗指我圖謀不軌,意欲領兵入宮逼位,姑姑這樣說,無非想借父皇之手廢我太子之位;後來又說‘太子宜移東宮,合作天子’,分明說我要麽當皇位,要麽被廢除。姑姑千算萬算,什麽都想到了,就是沒有想到父皇是一個淡泊散淡的人,結果為自己幫了倒忙。”
李成器對此事略知一二,遂點頭不語,李隆基接著說道:“至於這一次巡邊之事,應該與劉幽求之案有關。”
李成器問道:“劉幽求與張暐已為流人,則此案已結,怎麽又把此案翻出來了?”
李隆基歎道:“姑姑三番五次入宮對父皇講,劉幽求與張暐不過是一個替罪羊,主謀人是我。我想姑姑到父皇麵前定會添油加醋,定說我為主謀,圈禁她非為最終目的,還要意圖加害父皇。”
李成器聞言歎道:“唉,誰讓你處嫌疑之地呢?劉幽求與張暐皆是你擢拔而來,張暐又為宮門郎,確實能與你扯上幹係啊!如此說,父皇果然信了姑姑言語,如此就有了巡邊之說?”
“此為我的猜測,應該是這樣。大哥,這個皇帝還是由你來做吧,我如今心力交瘁,實在無法可施,還望大哥成全我。”李隆基說完,眼中不覺流出眼淚。
李成器手撫李隆基之肩,勸道:“三弟,不要傷心。我早就想清楚了,這個皇帝嘛,隻有你來做。我和父皇,皆為一樣的淡泊心情,那是不適合當皇帝的。”
李隆基依舊抽泣道:“大哥不可這樣說,我當皇帝合適?可是呀,我從當太子直到今天,日日煎熬無比,如同在火爐上烤著的感覺。”
李成器點頭讚同,他深明弟弟這一段的日子,正所謂如臨深淵,戰戰兢兢是也。看到李隆基如此傷心,其心間油然升起憐憫之感,勸道:“三弟,請止淚。有多大的事兒,不過巡邊而已嘛。再說了,巡邊與否,不過父皇的一句話。我們兄弟共同去請,父皇或許能罷此意。”
李隆基今日請大哥入室敘話,其實要的就是這句話。他抹了一把眼淚,說道:“大哥如此說,小弟心懷感激。其實父皇說得對,我們久處京中,確實需要曆練軍中之事,到邊關踏勘更有益處。然若是姑姑的主意,那麽現在去巡邊就不合時宜。”
李成器歎道:“唉,姑姑怎麽能夠這樣呢?她得父皇關愛,其位尊崇,食邑又厚,為何偏愛朝中之事呢?我知道,外麵風言風語,說你雖為皇帝,然無法奪姑姑之勢。姑姑這樣,其心何在呢?”
李隆基森然道:“大哥,她想依則天皇後故事,逐步掌控朝政!她之所以處心積慮想廢掉我,就是以為我不會遂其意誌,成為其為所欲為的障礙!大哥,知道前一段‘斜封官’鬧事嗎?”
“當然知道,廢除‘斜封官’因之又被擱置下來。”
“父皇即位之後,鑒於時政混亂,頗想勵精圖治一番。那姚崇與宋璟皆為治世能才,他們革除弊政,使綱紀修舉,一時之間有了貞觀之風。然如此好的局麵,頃刻因‘斜封官’鬧事被廢。大哥,你知道那三名出頭鬧事之人現在官居何位嗎?”
李成器搖頭不知。
李隆基憤憤地說道:“他們已官至四品!姑姑之所以願意父皇繼續掌控大權,就是想自己辦事方便。這三人皆是由姑姑找父皇說項,然後授之的。”
“如此說,‘斜封官’的幕後主使為姑姑?然我也記得,你當初也勸父皇不可廢之呀。”
“哼,那些替‘斜封官’辦事的人大多灰飛煙滅,僅剩下姑姑一人而已。我當初勸父皇不可廢之,緣於覺得姚崇他們辦事太急,可徐徐圖之,卻不是永遠不廢。”
“哦,原來如此。”李成器確實繼承父風,對外事不感興趣,也不願多想。
“大哥,我今日重提‘斜封官’之事,是想告訴你,姑姑私心太重,若有人有事擋其利益之路,她皆會除之,不會顧及國家大義所在。我聽說,姑姑多次到父皇麵前鼓舌,說姚崇等一幫相王府屬不戀舊主,反而在我這名新太子麵前殷勤,緣於他們想圖後路。大哥,姑姑這樣說不是存心挑唆我與父皇的父子之情嗎?你知道,我與姚崇他們素無來往,我們也有共同之處,就是想遙追太宗皇帝高宗皇帝之英烈,把國家的事情辦好,不能讓國家再亂下去。結果你也看到了,厘改弊政之事中途而廢,一幫無德之人竊據朝中重位,姚崇與宋璟一幫人被趕出京城,這就是姑姑的本事!”
這番話對李成器有相當震撼之力。李旦一生皆在小心避禍,則天皇後主政之時,李旦父子被圈禁的時候為多。在漫長的日子裏,讀書習字以及音律之事成為他們父子打發時日的主要內容,使他們父子在這些方麵有了較深的造詣,又養成了淡泊從容的性子(當然龍生九種,李隆基雖有從容淡定的性子,其心思又與兄弟們迥異)。李旦偏愛訓詁之學,其理解儒家經典自然比常人要高,由此成為兒子們的良師。李成器兄弟如此潛移默化,漸漸秉持孔夫子修身齊家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心中就多了正義之感。
李隆基今日第一次向哥哥敘說了自己對姑姑的認識,使李成器對李隆基更生同情之心,其中還有那麽一份高尚的使命感。李成器閉目思索了一會兒,然後重重說道:“三弟,你的心思我知道了。這樣吧,父皇那裏你就不要多說話,就由我和二弟代為陳情。你說得不錯,若任姑姑如此肆意妄為,對我家不好,也對父皇不利。這巡邊之事,現在確實不宜。”
李成器迴府又思索了二日,認真琢磨找父親陳情的切入點,甚至對一言一詞都進行了敷演,如此好整以暇,覺得勝算頗大。
李旦明白兒子的來意,說道:“大郎,我知道你終究會再來說三郎巡邊的事兒。知道嗎?我已然等你數日了。”
李成器稟道:“兒子這些日子一直在想,父皇讓三弟去巡邊到底何意?兒子想了這幾日,終於想明白了。父皇想曆練三弟,所以先讓監國再為皇帝,如今再讓三弟巡邊,此亦為曆練之意,父皇立意深遠,兒子們斷不能及。”李成器上來先把李旦恭維一番,看來人皆愛聽好言,雖父子之間仍不能免俗。李成器如此說,實在想為此後的談話營造一個好氣氛。
李旦歎道:“你為長子,能體會為父的這番苦心,我心甚慰。大郎,我兩番為皇帝,人言為帝風光無限,我卻以為高處不勝寒。常人可以嬉笑怒罵無所顧忌,而皇帝卻不能這樣,須有容納萬物的胸懷,有時候還要承受極大的委屈。三郎與你相比,鋒芒稍健,如此更需曆練。”看來李成器的話引起了李旦的共鳴。
李成器此時卻將話鋒一轉,說道:“兒子又想,讓三弟曆練固然必要,然三弟剛剛繼位不久,要曆練非僅為邊關之事,其在京中麵臨的事兒更多。兒子以為,或者過個年兒半載再讓三弟巡邊,如此時機最為適宜。”
李旦聽明白了兒子話裏的意思,他今日來先捧上自己一句,然後還是認為巡邊不宜。李旦臉有不悅之色,說道:“你那日來說此話,我已然迴答過了,怎麽還要舊話重提?”
李成器突然伏地叩首,說道:“兒子非是願提舊話,隻是又想明白其中的事兒,就想來向父皇稟報。若其中觸忤了父皇,還望父皇恕罪。”
“起來說話。你說吧,就是有過頭的地方,我不怪罪你。”
李成器依言起身,躬身稟道:“父皇,若三郎巡邊,那麽朝中的大小事兒皆由父皇署理?”
李旦雅不願接手這些繁亂之事,遂歎道:“這也是沒法子的事兒。屆時三郎巡邊,你們兄弟就要多做一些活兒了。”
“兒子聽說,如今朝中重臣除了一個郭元振之外,其他人皆由姑姑安插。這些人參加過朝會之後,首要之事就是入姑姑府中問安,然後再迴各衙署辦公。”
李旦有些驚奇,說道:“是嗎?還有這等事兒?我還是第一次聽說。”
“父皇若是不信,明日可派人到姑姑府前蹲守,這些人屆時是否前來,一看便知。父皇,兒子其實想說,如今姑姑在父皇麵前所請大多被準,朝中又有一幫嫡信之人為重臣。若三弟出外巡邊,其實父皇不用兒子們,可借姑姑之力處置好朝中之事。”
李成器此話,明顯是用激將法了。
李旦當然明白兒子的意思,說道:“唉,你們都是用如此眼光來看待你們的姑姑嗎?我和她畢竟為親兄妹,你們怎麽把她看成外人一般?”
“姑姑當然是外人!天下是我李家的天下,姑姑若論私情當為至親,然她染指我李家天下,那就不該了。”李成器這句話雖話音不高,然擲地有聲。
李成器接著道:“兒子說句不孝之話,其實自則天皇後之後,多為女主天下,此為禍亂之淵藪。三弟誅滅韋氏之後,正是正本清源的時候,然姑姑又來橫加插手,若長此以往,國將不國,父皇難道沒有覺察嗎?”
李旦聞言不喜,斥道:“你怎麽也學會了這些無稽之談?這些話是三郎教你的嗎?你不要說了!則天皇後是你的祖母,你出此不遜之言,即為不孝。”李旦非常納悶,此子平時甚為謙和,從不說過火之言,今日大反常態,令人奇怪。
李成器沒有懼怕之色,說道:“父皇息怒。兒子今日想把心裏話都說出來,事後任從父皇責罰。則天皇後是兒子的嫡親祖母,然她的不當之處難道後人不能評說嗎?則天皇後為執權柄,不惜羅織宗室罪名大加屠戮,兒子的三個伯父,兩個莫名其妙被廢身死,還有一個被貶外地,就是父皇那時,整日裏也在惴惴不安。則天皇後為何不顧親情這樣做?兒子現在想來,都是權力惹的禍。兒子那時伴在父皇身邊,心中的滋味也實在難受。”
李旦聽到此處心中一軟,頓時想起那些被圈禁的日子。李成器為長子伴在身邊,深明父親的心情,時常談談說說以寬慰父親之心,令李旦倍感溫暖。李旦想到此節,心中溫情再生,喃喃說道:“嗯,你那時很好。”
李成器又使出柔情的招數,看來效果甚佳,李旦的臉色變得緩和起來。其實李旦與李成器皆為同路之人,他們皆重情重義,頗為感性。如此之人作為家庭角色最為適宜,然在冷酷的官場裏極不適應。
李成器時刻觀察著父親的神色,知道繼續說下去不妨:“想起那日來俊臣帶著刑具入宮的場麵,兒子至今猶心有餘悸。現在事兒已然清楚了,那時武承嗣為爭父皇的皇嗣之位,所以指使來俊臣入宮來羅織罪名,若不是樂工安金藏剖腹明誌,使則天皇後生出了惻隱之心,我們一家的前途實在未卜。”
李旦頷首,說道:“是啊,安金藏真義士也,天降此人來佑我家。”李旦當了皇帝之後,對安金藏大加褒獎,並擢其為右武衛中郎將。及李隆基即位之後,又專門下製褒美,並奏請為右驍衛將軍,還令史官錄其事跡。安金藏以樂工之身,重義忘身,不惜以死替李旦辯冤,由此博來了一世美名和富貴。由此來看,凡事以功利之心考慮,往往難得大利且所失甚多,如安金藏這樣沒有功利之心,而所得甚多,是為人世間的大道至理。
李成器接著道:“後來則天皇後沒有讓武氏承繼大統,將天下複歸李唐,說來還是緣於狄公的一席話,此事天下皆知,兒子不再複述。”
則天皇後革唐命自立為大周皇帝,馬上麵臨著皇位是傳子還是傳侄的問題。武承嗣與武三思當然想當太子,數次派人對女皇說:“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他們認為,女皇姓武,那麽繼任者也應該姓武,這是比較過硬的理由。
女皇也一直在猶豫不決,是時,狄仁傑被召為內史,即為宰相職。女皇對狄仁傑甚是尊重,甚至唿其為“國老”。她在立儲之事有疑慮,當然要詢問狄仁傑。狄仁傑沒有講大道理,僅從情感上來打動女皇,告誡她說:“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
狄仁傑說的話非常平實,若侄子當了皇帝,人家今後供奉的是自己的祖先,有自己父母的牌位,注定不會有姑母的牌位,所以女皇也就不要為她人做嫁衣裳了。如此平實的話反而最有力量,女皇最終決定將天下複歸李唐。
李旦歎道:“是啊,將天下複歸李唐就在母後的一念之間,狄公此言可謂立了大功。”後來李顯當了皇帝,此時狄仁傑已逝,李顯感謝其複立之功,將其追封為司空;及李旦即位,又將狄仁傑追封為梁國公,讓狄仁傑在地下享盡了哀榮。
李成器話鋒一轉,問道:“兒子想問父皇,兄妹與父子皆為人間至親,然在國家大統承繼上孰親?”
李旦道:“你又在胡說了。你姑姑一直忠心幫我忙,根本沒有承繼大統的心思。”
“對呀,姑姑若沒有承繼大統的心思,就不該在朝中培植嫡信之人,就不該三番五次詆毀三弟。她位望既尊,其食邑過萬戶已逾常製,好好在府當一名富公主即可,為何還要如此不安分呢?”
李旦此時覺得兒子說的話雖有些刺耳,然也有理,遂默然不應。
李成器看來事先準備妥了言語,拚著李旦責罰,也要把話說完:“父皇,三弟雖性格異於我等兄弟,然他孝順父皇,親愛兄弟,前有大功,今後治理國家也有辦法,我等兄弟萬不能及。乞父皇親之愛之,萬不可有廢黜之心。”他言罷流淚不止,複伏地叩首不已。
李旦閉目搖頭,頹然說道:“罷了,你退出去吧,讓我好好想一想。”李成器的話又讓他犯了難,一邊是嫡親的妹妹,一邊是幾個朝夕相處的兒子,確實讓他難以取舍。
李成器覺得話已說盡,遂臉掛眼淚退出殿外。
終李成器一生,如此犀利的談話唯此一次,其打動了李旦的心弦,極大地挽救了李隆基的頹勢。太平公主運籌帷幄,根本想不到不起眼的李成器在關鍵時刻竟然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太平公主確實對李成器不以為然,她力圖拿掉李隆基,想的就是讓李成器繼位,這樣就可以把他們父子玩弄於股掌之間,以圖自己的大事。其實太平公主這樣想大錯特錯,人之智識雖有短長之分,然常人隻要不是白癡,終歸有自己的利益和思慮,不會任人擺布。假若李成器處於李隆基的位置,他斷不會淪為姑姑的附庸。
李成器的一番話,徹底打消了李旦對李隆基的憎惡之心,情感的重心又漸漸傾向於李隆基。
李隆基這日帶著郭元振入太極殿,稟告出行人員及諸事已備好,募兵業已開始,意欲十一月上旬出京,他們第一站意欲直奔幽州。
李旦聽完沉默良久,然後淡淡說道:“我讓你們明年二月前出行,馬上就近年關了,你們急什麽?待過完年再說吧。”
李隆基聞言心中竊喜,父親不急著催自己出京,自己也就樂得糊塗了。
李旦如此猶豫,不覺秋去冬來,很快就到了年關。太平公主見李隆基即將出京巡邊,欣喜自己終於大功告成,也沒有什麽後續新動作。朝中雙方息兵相處平安,於是有了相對平靜的數月日子。
中國人最重過年,過年之時,朝廷照例放假,並在元日舉行大典,以慶賀新年。民間立竿懸幡、張燈結彩,人們皆身著新衣,見麵後共賀新年,然後飲酒推盞,極盡快樂。
太平公主眼見李隆基被自己打敗,心裏也就有了一些寬容,過年之時見到李隆基不再冷麵相對,變得言笑晏晏起來,努力展示自己作為長輩的慈愛之情。然而到了正月下旬之後,她看到哥哥依舊沒有讓李隆基出京的意思,自己到哥哥麵前數次打探,皆被哥哥笑語岔開話頭,使她終究不能得知李隆基巡邊的日期。
太平公主由此變得有些著急,漸漸對哥哥有了怨懟之情。
群臣這日參加完李隆基主持的早朝後逐漸散去,崔湜與蕭至忠等十餘人照例入公主府問安。太平公主今日心情很不好,與眾人說了幾句話即令他們退去,單留下蕭至忠說話。
室中僅剩下太平公主和蕭至忠相對,太平公主道:“蕭公,我總想皇兄的行為有些蹊蹺,他令三郎出外巡邊,然數月來無聲無息,馬上就進入二月了,已經到了他規定的最後時限。他還是按兵不動,到底意欲何為呢?”
“是呀,屬下過年之時就想著這個事兒,然終無頭緒。按說太上皇誥命已發,募兵業已結束,則聖上巡邊為必行之事。太上皇又不催著聖上,看來其中還是大有文章。”
“蕭公,你說皇兄會不會不讓三郎巡邊了呢?”
“下官以為,有這個可能。”
太平公主起身繞室,看來其心情更壞。蕭至忠當然明白公主的心思在何處,不敢說話,唯注目公主的動靜。
太平公主停下腳步,決然道:“不行!我還是要找皇兄說這個事兒。唉,皇兄猶豫不決,真是讓人著急。”
蕭至忠道:“公主,太上皇之所以猶豫不決,估計有人在其耳邊說了要緊的話兒。下官一直在想,公主不喜聖上,然聖上步步為營,至今毫發未傷,今後宜變換一些法兒。”
太平公主頷首道:“蕭公所言有理。我這些天一直在想,此前對付三郎的法兒失於簡單,動靜頗大,而收效甚微。蕭公,你認為當用何法?”
“下官以為,公主與聖上在太上皇麵前可謂不分軒輊,掌控朝臣一節公主處於優勢,然掌控軍中力量一節,公主則處於完全的劣勢。”
太平公主道:“不錯,三郎以兵起家,明白其中的利害所在,所以竭力掌控兵權。”
朝中僅有一個郭元振能幫自己說話,然用處不大。自己已經當堂表態樂意巡邊,若再到父親那裏表明自己其實不願出京,恐怕會更添父親的反感。怎麽辦呢?李隆基當時就打定主意,目前能挽迴父親心意的唯有大哥李成器一人。
李隆基現在當了皇帝,固然有名無實,然諸種排場儀衛,那是一點都不少的。他未當太子與皇帝之前,大可獨乘馬兒馳奔哥哥府中,現在若想出宮,定然動靜不小。所以他若想與大哥敘話,唯有在宮中最合適。
如此到了第三日,李隆基密囑高力士,讓他在朝會散後悄悄攔下李成器,然後帶入側殿的一個靜室內敘話。
李成器入室後,高力士屏退其他宮人,自己立在門外,不許他人靠前。
李成器那日聽聞父親讓李隆基巡邊的誥命之後,心中也是震驚無比。他當堂沒有說話,朝會散後求見父親,如此兩人有了一番對話。
李成器直接說道:“父皇,三弟剛剛當了皇帝,眼前千頭萬緒,正是應該梳理的時候。這個時候讓他去巡邊,且需一年半載的,時辰太長,兒臣以為現在出京有些不妥。”
李旦無法對兒子說知自己心中的隱秘所在,因歎道:“我已退位,早就不想讓小事纏身。然邊關也需震懾,如此兩者相較,三郎還是到邊關走一趟最好。”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這一段時間纏鬥不已,李成器不願多事,自然不知其內裏詳細,然對他們爭鬥之事也有耳聞,遂問道:“父皇,讓三弟去巡邊,不會是姑姑的主意吧?”
李旦搖頭否定。
李成器欣然道:“如此就好。剛才朝會後郭元振悄悄找到我,說父皇此舉其實是有了廢黜三弟之意,還說這多半是姑姑的意思。父皇,三弟先為太子,再為皇帝,兒子們皆心悅輔之,父皇千萬不可有廢黜之心啊。”
李旦對李成器還是相當看重的,李成器孝悌為先,極合李旦心意,李旦還是能聽其言語的,他聞言道:“這個郭元振怎麽如此多事?又怎麽與你姑姑扯在一起?我知道,這個皇帝你死活不當,其他數子中唯有三郎最合適,我怎麽會有廢黜之意?”
李旦說出此話,讓李成器大為心安。
李成器入室後先把這番話告訴了李隆基,李隆基聽完長歎一聲,然後道:“大哥,隻怕父皇沒有全明心事啊!”
“此話怎麽講?”
“郭元振說得不錯,隻怕父皇果真有了廢黜之意,且此事與姑姑大有幹係。我今天請大哥前來,就想把其中的事兒向大哥說個明白。”
“好呀,願聞其詳。對了,三弟,我知姑姑待你最親,緣何現在就生分了呢?我僅風聞姑姑與你不和,其中詳細不甚明了。”李隆基當了皇帝之後,眾兄弟本來要改稱唿,李隆基堅執不從,說若在朝堂之上也就罷了,私下時見麵稱唿依舊。
“嗯,今天我就從頭說與大哥。那時韋氏當權,姑姑讓我設法聯絡軍中人士,以圖保全自己,我依計而行。後來事發緊急,崔日用告密說韋氏馬上要動手,我未及稟報姑姑和父皇就起事,事情果然成功。然姑姑從此惱我,多次在父皇那裏說我的不是。”
“這就是姑姑的不是了。當初局勢極端險惡,多一人預知,就多了一層危險,我認為你做得對。”
“多謝大哥替愚弟著想。從此開始,姑姑就百般刁難我。大哥堅辭儲位,父皇有意讓我領之,姑姑先是在父皇那裏阻撓,繼而散布流言,說我非嫡長子不當立。”
“這個過程我知道。當時我就十分納悶,姑姑為何對你如此排斥?”
“至於後來我能夠監國及繼位,這其中也有姑姑的功勞。我後來查驗清楚了,那個司天台的嚴善思收了姑姑的許多財物,於是依姑姑之計亂言天象。他說‘五日內有急兵入宮’,實在是暗指我圖謀不軌,意欲領兵入宮逼位,姑姑這樣說,無非想借父皇之手廢我太子之位;後來又說‘太子宜移東宮,合作天子’,分明說我要麽當皇位,要麽被廢除。姑姑千算萬算,什麽都想到了,就是沒有想到父皇是一個淡泊散淡的人,結果為自己幫了倒忙。”
李成器對此事略知一二,遂點頭不語,李隆基接著說道:“至於這一次巡邊之事,應該與劉幽求之案有關。”
李成器問道:“劉幽求與張暐已為流人,則此案已結,怎麽又把此案翻出來了?”
李隆基歎道:“姑姑三番五次入宮對父皇講,劉幽求與張暐不過是一個替罪羊,主謀人是我。我想姑姑到父皇麵前定會添油加醋,定說我為主謀,圈禁她非為最終目的,還要意圖加害父皇。”
李成器聞言歎道:“唉,誰讓你處嫌疑之地呢?劉幽求與張暐皆是你擢拔而來,張暐又為宮門郎,確實能與你扯上幹係啊!如此說,父皇果然信了姑姑言語,如此就有了巡邊之說?”
“此為我的猜測,應該是這樣。大哥,這個皇帝還是由你來做吧,我如今心力交瘁,實在無法可施,還望大哥成全我。”李隆基說完,眼中不覺流出眼淚。
李成器手撫李隆基之肩,勸道:“三弟,不要傷心。我早就想清楚了,這個皇帝嘛,隻有你來做。我和父皇,皆為一樣的淡泊心情,那是不適合當皇帝的。”
李隆基依舊抽泣道:“大哥不可這樣說,我當皇帝合適?可是呀,我從當太子直到今天,日日煎熬無比,如同在火爐上烤著的感覺。”
李成器點頭讚同,他深明弟弟這一段的日子,正所謂如臨深淵,戰戰兢兢是也。看到李隆基如此傷心,其心間油然升起憐憫之感,勸道:“三弟,請止淚。有多大的事兒,不過巡邊而已嘛。再說了,巡邊與否,不過父皇的一句話。我們兄弟共同去請,父皇或許能罷此意。”
李隆基今日請大哥入室敘話,其實要的就是這句話。他抹了一把眼淚,說道:“大哥如此說,小弟心懷感激。其實父皇說得對,我們久處京中,確實需要曆練軍中之事,到邊關踏勘更有益處。然若是姑姑的主意,那麽現在去巡邊就不合時宜。”
李成器歎道:“唉,姑姑怎麽能夠這樣呢?她得父皇關愛,其位尊崇,食邑又厚,為何偏愛朝中之事呢?我知道,外麵風言風語,說你雖為皇帝,然無法奪姑姑之勢。姑姑這樣,其心何在呢?”
李隆基森然道:“大哥,她想依則天皇後故事,逐步掌控朝政!她之所以處心積慮想廢掉我,就是以為我不會遂其意誌,成為其為所欲為的障礙!大哥,知道前一段‘斜封官’鬧事嗎?”
“當然知道,廢除‘斜封官’因之又被擱置下來。”
“父皇即位之後,鑒於時政混亂,頗想勵精圖治一番。那姚崇與宋璟皆為治世能才,他們革除弊政,使綱紀修舉,一時之間有了貞觀之風。然如此好的局麵,頃刻因‘斜封官’鬧事被廢。大哥,你知道那三名出頭鬧事之人現在官居何位嗎?”
李成器搖頭不知。
李隆基憤憤地說道:“他們已官至四品!姑姑之所以願意父皇繼續掌控大權,就是想自己辦事方便。這三人皆是由姑姑找父皇說項,然後授之的。”
“如此說,‘斜封官’的幕後主使為姑姑?然我也記得,你當初也勸父皇不可廢之呀。”
“哼,那些替‘斜封官’辦事的人大多灰飛煙滅,僅剩下姑姑一人而已。我當初勸父皇不可廢之,緣於覺得姚崇他們辦事太急,可徐徐圖之,卻不是永遠不廢。”
“哦,原來如此。”李成器確實繼承父風,對外事不感興趣,也不願多想。
“大哥,我今日重提‘斜封官’之事,是想告訴你,姑姑私心太重,若有人有事擋其利益之路,她皆會除之,不會顧及國家大義所在。我聽說,姑姑多次到父皇麵前鼓舌,說姚崇等一幫相王府屬不戀舊主,反而在我這名新太子麵前殷勤,緣於他們想圖後路。大哥,姑姑這樣說不是存心挑唆我與父皇的父子之情嗎?你知道,我與姚崇他們素無來往,我們也有共同之處,就是想遙追太宗皇帝高宗皇帝之英烈,把國家的事情辦好,不能讓國家再亂下去。結果你也看到了,厘改弊政之事中途而廢,一幫無德之人竊據朝中重位,姚崇與宋璟一幫人被趕出京城,這就是姑姑的本事!”
這番話對李成器有相當震撼之力。李旦一生皆在小心避禍,則天皇後主政之時,李旦父子被圈禁的時候為多。在漫長的日子裏,讀書習字以及音律之事成為他們父子打發時日的主要內容,使他們父子在這些方麵有了較深的造詣,又養成了淡泊從容的性子(當然龍生九種,李隆基雖有從容淡定的性子,其心思又與兄弟們迥異)。李旦偏愛訓詁之學,其理解儒家經典自然比常人要高,由此成為兒子們的良師。李成器兄弟如此潛移默化,漸漸秉持孔夫子修身齊家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心中就多了正義之感。
李隆基今日第一次向哥哥敘說了自己對姑姑的認識,使李成器對李隆基更生同情之心,其中還有那麽一份高尚的使命感。李成器閉目思索了一會兒,然後重重說道:“三弟,你的心思我知道了。這樣吧,父皇那裏你就不要多說話,就由我和二弟代為陳情。你說得不錯,若任姑姑如此肆意妄為,對我家不好,也對父皇不利。這巡邊之事,現在確實不宜。”
李成器迴府又思索了二日,認真琢磨找父親陳情的切入點,甚至對一言一詞都進行了敷演,如此好整以暇,覺得勝算頗大。
李旦明白兒子的來意,說道:“大郎,我知道你終究會再來說三郎巡邊的事兒。知道嗎?我已然等你數日了。”
李成器稟道:“兒子這些日子一直在想,父皇讓三弟去巡邊到底何意?兒子想了這幾日,終於想明白了。父皇想曆練三弟,所以先讓監國再為皇帝,如今再讓三弟巡邊,此亦為曆練之意,父皇立意深遠,兒子們斷不能及。”李成器上來先把李旦恭維一番,看來人皆愛聽好言,雖父子之間仍不能免俗。李成器如此說,實在想為此後的談話營造一個好氣氛。
李旦歎道:“你為長子,能體會為父的這番苦心,我心甚慰。大郎,我兩番為皇帝,人言為帝風光無限,我卻以為高處不勝寒。常人可以嬉笑怒罵無所顧忌,而皇帝卻不能這樣,須有容納萬物的胸懷,有時候還要承受極大的委屈。三郎與你相比,鋒芒稍健,如此更需曆練。”看來李成器的話引起了李旦的共鳴。
李成器此時卻將話鋒一轉,說道:“兒子又想,讓三弟曆練固然必要,然三弟剛剛繼位不久,要曆練非僅為邊關之事,其在京中麵臨的事兒更多。兒子以為,或者過個年兒半載再讓三弟巡邊,如此時機最為適宜。”
李旦聽明白了兒子話裏的意思,他今日來先捧上自己一句,然後還是認為巡邊不宜。李旦臉有不悅之色,說道:“你那日來說此話,我已然迴答過了,怎麽還要舊話重提?”
李成器突然伏地叩首,說道:“兒子非是願提舊話,隻是又想明白其中的事兒,就想來向父皇稟報。若其中觸忤了父皇,還望父皇恕罪。”
“起來說話。你說吧,就是有過頭的地方,我不怪罪你。”
李成器依言起身,躬身稟道:“父皇,若三郎巡邊,那麽朝中的大小事兒皆由父皇署理?”
李旦雅不願接手這些繁亂之事,遂歎道:“這也是沒法子的事兒。屆時三郎巡邊,你們兄弟就要多做一些活兒了。”
“兒子聽說,如今朝中重臣除了一個郭元振之外,其他人皆由姑姑安插。這些人參加過朝會之後,首要之事就是入姑姑府中問安,然後再迴各衙署辦公。”
李旦有些驚奇,說道:“是嗎?還有這等事兒?我還是第一次聽說。”
“父皇若是不信,明日可派人到姑姑府前蹲守,這些人屆時是否前來,一看便知。父皇,兒子其實想說,如今姑姑在父皇麵前所請大多被準,朝中又有一幫嫡信之人為重臣。若三弟出外巡邊,其實父皇不用兒子們,可借姑姑之力處置好朝中之事。”
李成器此話,明顯是用激將法了。
李旦當然明白兒子的意思,說道:“唉,你們都是用如此眼光來看待你們的姑姑嗎?我和她畢竟為親兄妹,你們怎麽把她看成外人一般?”
“姑姑當然是外人!天下是我李家的天下,姑姑若論私情當為至親,然她染指我李家天下,那就不該了。”李成器這句話雖話音不高,然擲地有聲。
李成器接著道:“兒子說句不孝之話,其實自則天皇後之後,多為女主天下,此為禍亂之淵藪。三弟誅滅韋氏之後,正是正本清源的時候,然姑姑又來橫加插手,若長此以往,國將不國,父皇難道沒有覺察嗎?”
李旦聞言不喜,斥道:“你怎麽也學會了這些無稽之談?這些話是三郎教你的嗎?你不要說了!則天皇後是你的祖母,你出此不遜之言,即為不孝。”李旦非常納悶,此子平時甚為謙和,從不說過火之言,今日大反常態,令人奇怪。
李成器沒有懼怕之色,說道:“父皇息怒。兒子今日想把心裏話都說出來,事後任從父皇責罰。則天皇後是兒子的嫡親祖母,然她的不當之處難道後人不能評說嗎?則天皇後為執權柄,不惜羅織宗室罪名大加屠戮,兒子的三個伯父,兩個莫名其妙被廢身死,還有一個被貶外地,就是父皇那時,整日裏也在惴惴不安。則天皇後為何不顧親情這樣做?兒子現在想來,都是權力惹的禍。兒子那時伴在父皇身邊,心中的滋味也實在難受。”
李旦聽到此處心中一軟,頓時想起那些被圈禁的日子。李成器為長子伴在身邊,深明父親的心情,時常談談說說以寬慰父親之心,令李旦倍感溫暖。李旦想到此節,心中溫情再生,喃喃說道:“嗯,你那時很好。”
李成器又使出柔情的招數,看來效果甚佳,李旦的臉色變得緩和起來。其實李旦與李成器皆為同路之人,他們皆重情重義,頗為感性。如此之人作為家庭角色最為適宜,然在冷酷的官場裏極不適應。
李成器時刻觀察著父親的神色,知道繼續說下去不妨:“想起那日來俊臣帶著刑具入宮的場麵,兒子至今猶心有餘悸。現在事兒已然清楚了,那時武承嗣為爭父皇的皇嗣之位,所以指使來俊臣入宮來羅織罪名,若不是樂工安金藏剖腹明誌,使則天皇後生出了惻隱之心,我們一家的前途實在未卜。”
李旦頷首,說道:“是啊,安金藏真義士也,天降此人來佑我家。”李旦當了皇帝之後,對安金藏大加褒獎,並擢其為右武衛中郎將。及李隆基即位之後,又專門下製褒美,並奏請為右驍衛將軍,還令史官錄其事跡。安金藏以樂工之身,重義忘身,不惜以死替李旦辯冤,由此博來了一世美名和富貴。由此來看,凡事以功利之心考慮,往往難得大利且所失甚多,如安金藏這樣沒有功利之心,而所得甚多,是為人世間的大道至理。
李成器接著道:“後來則天皇後沒有讓武氏承繼大統,將天下複歸李唐,說來還是緣於狄公的一席話,此事天下皆知,兒子不再複述。”
則天皇後革唐命自立為大周皇帝,馬上麵臨著皇位是傳子還是傳侄的問題。武承嗣與武三思當然想當太子,數次派人對女皇說:“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他們認為,女皇姓武,那麽繼任者也應該姓武,這是比較過硬的理由。
女皇也一直在猶豫不決,是時,狄仁傑被召為內史,即為宰相職。女皇對狄仁傑甚是尊重,甚至唿其為“國老”。她在立儲之事有疑慮,當然要詢問狄仁傑。狄仁傑沒有講大道理,僅從情感上來打動女皇,告誡她說:“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
狄仁傑說的話非常平實,若侄子當了皇帝,人家今後供奉的是自己的祖先,有自己父母的牌位,注定不會有姑母的牌位,所以女皇也就不要為她人做嫁衣裳了。如此平實的話反而最有力量,女皇最終決定將天下複歸李唐。
李旦歎道:“是啊,將天下複歸李唐就在母後的一念之間,狄公此言可謂立了大功。”後來李顯當了皇帝,此時狄仁傑已逝,李顯感謝其複立之功,將其追封為司空;及李旦即位,又將狄仁傑追封為梁國公,讓狄仁傑在地下享盡了哀榮。
李成器話鋒一轉,問道:“兒子想問父皇,兄妹與父子皆為人間至親,然在國家大統承繼上孰親?”
李旦道:“你又在胡說了。你姑姑一直忠心幫我忙,根本沒有承繼大統的心思。”
“對呀,姑姑若沒有承繼大統的心思,就不該在朝中培植嫡信之人,就不該三番五次詆毀三弟。她位望既尊,其食邑過萬戶已逾常製,好好在府當一名富公主即可,為何還要如此不安分呢?”
李旦此時覺得兒子說的話雖有些刺耳,然也有理,遂默然不應。
李成器看來事先準備妥了言語,拚著李旦責罰,也要把話說完:“父皇,三弟雖性格異於我等兄弟,然他孝順父皇,親愛兄弟,前有大功,今後治理國家也有辦法,我等兄弟萬不能及。乞父皇親之愛之,萬不可有廢黜之心。”他言罷流淚不止,複伏地叩首不已。
李旦閉目搖頭,頹然說道:“罷了,你退出去吧,讓我好好想一想。”李成器的話又讓他犯了難,一邊是嫡親的妹妹,一邊是幾個朝夕相處的兒子,確實讓他難以取舍。
李成器覺得話已說盡,遂臉掛眼淚退出殿外。
終李成器一生,如此犀利的談話唯此一次,其打動了李旦的心弦,極大地挽救了李隆基的頹勢。太平公主運籌帷幄,根本想不到不起眼的李成器在關鍵時刻竟然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太平公主確實對李成器不以為然,她力圖拿掉李隆基,想的就是讓李成器繼位,這樣就可以把他們父子玩弄於股掌之間,以圖自己的大事。其實太平公主這樣想大錯特錯,人之智識雖有短長之分,然常人隻要不是白癡,終歸有自己的利益和思慮,不會任人擺布。假若李成器處於李隆基的位置,他斷不會淪為姑姑的附庸。
李成器的一番話,徹底打消了李旦對李隆基的憎惡之心,情感的重心又漸漸傾向於李隆基。
李隆基這日帶著郭元振入太極殿,稟告出行人員及諸事已備好,募兵業已開始,意欲十一月上旬出京,他們第一站意欲直奔幽州。
李旦聽完沉默良久,然後淡淡說道:“我讓你們明年二月前出行,馬上就近年關了,你們急什麽?待過完年再說吧。”
李隆基聞言心中竊喜,父親不急著催自己出京,自己也就樂得糊塗了。
李旦如此猶豫,不覺秋去冬來,很快就到了年關。太平公主見李隆基即將出京巡邊,欣喜自己終於大功告成,也沒有什麽後續新動作。朝中雙方息兵相處平安,於是有了相對平靜的數月日子。
中國人最重過年,過年之時,朝廷照例放假,並在元日舉行大典,以慶賀新年。民間立竿懸幡、張燈結彩,人們皆身著新衣,見麵後共賀新年,然後飲酒推盞,極盡快樂。
太平公主眼見李隆基被自己打敗,心裏也就有了一些寬容,過年之時見到李隆基不再冷麵相對,變得言笑晏晏起來,努力展示自己作為長輩的慈愛之情。然而到了正月下旬之後,她看到哥哥依舊沒有讓李隆基出京的意思,自己到哥哥麵前數次打探,皆被哥哥笑語岔開話頭,使她終究不能得知李隆基巡邊的日期。
太平公主由此變得有些著急,漸漸對哥哥有了怨懟之情。
群臣這日參加完李隆基主持的早朝後逐漸散去,崔湜與蕭至忠等十餘人照例入公主府問安。太平公主今日心情很不好,與眾人說了幾句話即令他們退去,單留下蕭至忠說話。
室中僅剩下太平公主和蕭至忠相對,太平公主道:“蕭公,我總想皇兄的行為有些蹊蹺,他令三郎出外巡邊,然數月來無聲無息,馬上就進入二月了,已經到了他規定的最後時限。他還是按兵不動,到底意欲何為呢?”
“是呀,屬下過年之時就想著這個事兒,然終無頭緒。按說太上皇誥命已發,募兵業已結束,則聖上巡邊為必行之事。太上皇又不催著聖上,看來其中還是大有文章。”
“蕭公,你說皇兄會不會不讓三郎巡邊了呢?”
“下官以為,有這個可能。”
太平公主起身繞室,看來其心情更壞。蕭至忠當然明白公主的心思在何處,不敢說話,唯注目公主的動靜。
太平公主停下腳步,決然道:“不行!我還是要找皇兄說這個事兒。唉,皇兄猶豫不決,真是讓人著急。”
蕭至忠道:“公主,太上皇之所以猶豫不決,估計有人在其耳邊說了要緊的話兒。下官一直在想,公主不喜聖上,然聖上步步為營,至今毫發未傷,今後宜變換一些法兒。”
太平公主頷首道:“蕭公所言有理。我這些天一直在想,此前對付三郎的法兒失於簡單,動靜頗大,而收效甚微。蕭公,你認為當用何法?”
“下官以為,公主與聖上在太上皇麵前可謂不分軒輊,掌控朝臣一節公主處於優勢,然掌控軍中力量一節,公主則處於完全的劣勢。”
太平公主道:“不錯,三郎以兵起家,明白其中的利害所在,所以竭力掌控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