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京中的主要防衛兵力,主要有北衙羽林軍、“萬騎”以及南衙軍。北衙羽林軍又簡稱北軍,分為左右羽林軍,平時主要負責宮城的守衛,南衙軍負責京城各門的看守,力量相對較弱。唐初之時,北軍在京中一枝獨秀,所以太宗皇帝李世民僅僅爭取了部分北軍將領的擁護,尤其是玄武門守將常何的反水,就取得了玄武門之變的勝利。此後,太宗皇帝選善騎射者百人,他們衣五色袍,乘六閑駁馬,為遊幸翊衛,名曰“百騎”;則天皇後時,她在“百騎”的基礎上增加人數,名曰“千騎”。
李重俊當時謀事的時候,僅有李多祚率領部分北軍將領響應,他們處事猶豫耽誤了時間,結果被宗楚客帶領的“千騎”殺散,由此可見“千騎”的作用。李顯在事變之後,為酬“千騎”的功勞大加賞賜外,更在“千騎”基礎上擴充人員,成為現在的“萬騎”,並把“萬騎”分為左營和右營。如此一來,“萬騎”由於距離皇帝更近,且人員選材更精,裝備更好,其地位似淩駕於北軍之上。
韋皇後此前曾經多次向崔日用詢問京中的防衛布置,她非常明白北軍和萬騎的重要性,心中已有了計較,就是要派自己人去掌握些兵馬。韋皇後當初被貶往房州的時候,其父家也被貶欽州,其父韋立貞不久病死,其母崔氏帶著兒女在邊蠻之地苦挨度日,不料大禍臨頭,當地的一個蠻首看中了韋皇後的一個妹妹,要求娶為小妾。韋家向為望族,與尋常人不通婚,怎麽會嫁給一個蠻夷酋長為小妾呢?崔氏堅決不同意,惹得這位蠻首性起,一下子把他們全家都殺了,這其中就有韋皇後的四個親兄弟。李顯當了皇帝就幫韋皇後出了這口氣,他派人到欽州追殺了這位蠻首,算是替韋家複了仇。可是韋皇後的娘家再無親人,她隻好把目光轉向族家,所以其族家沾了大光,韋氏子弟都有了官職。
韋皇後此時,就想起了這些本家人。
韋皇後說道:“我想過了,可讓韋播、高嵩分押左右屯營萬騎,韋捷、韋濯掌左右羽林軍,韋錡掌南衙軍,韋睿巡六街。”
這六個人皆為韋皇後的至親。韋播、韋捷為韋皇後的侄子,皆娶了李顯的女兒為妻,現任駙馬都尉;高嵩是韋皇後的外甥,現任郎將;韋濯、韋錡、韋睿皆為韋皇後的堂兄弟,韋濯現任中書舍人,韋錡現任左千牛中郎將,韋睿現任衛尉卿,韋皇後如此安排,徹底掌控了軍中兵馬。
崔日用道:“皇後如此安排,可謂把握了至要所在。不過現在為非常時期,若遇緊急事態,北軍、南衙軍以及萬騎各守崗位,難以調動多餘力量應付突變。微臣以為,需從諸折衝府抽調力量拱守京城,以為馳援。”
“崔卿認為需抽調多少人來京呢?”
“臣以為抽調五萬人足矣。他們來京後,可讓他們分屯於開遠門與通化門前,這樣離宮城不遠,可以迅速調動。”
“好呀,這件事情由崔卿來辦,公文及兵符午後要發出。”
唐初開始實行府兵製,將天下分為十道,其下以折衝府為基本單位,全國共有六百三十四府。各折衝府所轄府兵遵循“戰時為兵、無戰為農”的原則,亦兵亦農。由於離京城遠近的原因,關內道的二百六十一府還有到京城宿衛的任務,宿衛者分番而上,每月宿值,由兵部調發。崔日用所說的五萬兵馬,即是兵部從關內道調取,因人數較多需打破常例。
崔日用又說道:“臣謹遵皇後之命。今日文發之後,三日內這些府兵皆能集於京城之外。不過如此以來,境內外兵馬較之往日為多,需有一人居中調節,以總領其兵。”
按照常理,崔日用為兵部侍郎,又是宗楚客的心腹,應該為韋皇後的班底,讓他來總知京城的外兵馬最為妥當。然韋皇後還是信不過外姓人,還要派自己的親屬負責這個關鍵的任務,她想都沒有想,率然說道:“就讓韋溫總知內外守捉兵馬事吧。”
韋溫是韋皇後的堂兄,此人現以太子少保的身份兼知同中書門下三品,並遙領揚州大都督,是為宰相職。韋皇後得勢後大肆擢拔韋氏子弟,諸人中隱然以韋溫為首。
宗楚客深知韋溫的本事,知道此人無非因皇後之勢有了今日之位,其性情簡單又好受賄,根本不懂將兵之術。他有心出聲反對,欲張嘴之時又閉上了,他想到,此位置讓皇後更換他姓之人,皇後斷不聽從,再視韋氏諸人中,也隻有韋溫勉強有資格任此職,於是作罷。
如此就埋下了隱患,此為後話。
韋皇後與崔日用一問一答,將兵馬之事定了下來。韋皇後征詢宗紀二人意見,他們自然點頭稱是。
眼見諸事分排已畢,韋皇後心中忽然想起一事,仰頭說道:“我們如此忙亂,險些將一件大事忘了。”
眾人急忙詢問何事。
韋皇後道:“重福雖遠在均州,然他終有一日能知聖上賓天的消息。他若迴京搗亂,就會平添變數。”韋皇後若控製年幼無知的李重茂,可以遊刃有餘。然李重福畢竟是李顯的次子,也有繼承皇位的資格,萬一有人擁戴李重福,韋皇後也沒有過硬的反對理由。若陰差陽錯讓李重福繼承了皇位,此子對韋皇後積怨甚深,韋皇後根本沒有能力控製他。
宗楚客不以為然,說道:“不妨,他不過是一個被幽禁的王子,沒有朝廷詔命,他離開均州就是違旨,此為殺頭之罪,請皇後勿慮此子。”
韋皇後搖搖頭,說道:“不行,我們不可行冒險之事。崔卿,你從萬騎中挑選五百人,由左屯衛大將軍趙承恩帶領駐紮在重福居所,不許他離開半步。”
宗楚客道:“皇後說得對,任何小事應以大事看待,如此方能百密無一失。譙王重福那裏,應該派專人看守,還有一個地方,也應未雨綢繆。”
“什麽地方?”韋皇後問道。
“東都洛陽。那裏為帝都之所在,地勢又險要。可以威震山東,拱守關中,臣以為應該加強洛陽的守備力量。”
韋皇後點頭稱是,說道:“宗卿所言,甚合我意。這樣吧,我看那個怕妻的裴淡很有意思,就派他去東都留守吧。他原任諫議大夫,此次可擢他為東京留守兼知同中書門下三品,這樣他在東都就甚有分量。”
韋皇後很快將人選鎖定,讓宗楚客他們很驚異,看來韋皇後想這些事兒非止一日。
他們在這裏一談一說,將大事定了下來。韋皇後不願他們今日離開,囑宮女帶他們入顯德殿的西側殿內歇息,以便有事時及時召喚。
婉兒迴到自個兒的寢殿,令宮女們磨墨侍候,她獨自沉坐一邊,想一件事兒:要不要把皇帝的死訊透露給太平公主?
想起剛才宗楚客那陰沉的目光,婉兒心裏不由得沉了一下:難道自己最近形跡已露?宗楚客莫非對自己有所懷疑?若果真如此,自己貿然給太平公主傳信兒,韋皇後與宗楚客保不準會派眼線布在殿外,如此就有大禍了。
婉兒決定不去給太平公主傳信兒。
婉兒的眼光隨著宮女磨墨的動作左右晃動,心中構思著所擬的遺製章句。韋皇後已指明了遺製的主要內容,至多也就是數句話,婉兒可以一揮而就,用不著如此費思量。
可是這幾句話十分沉重,因為其關係到國家的權柄操在何人之手。韋皇後和宗楚客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先讓李重茂當上一段傀儡皇帝,時機成熟後,韋皇後就可以把他一腳踢開,讓天下改姓韋!
韋皇後如此做將與李唐宗室徹底決絕,按說韋皇後把婉兒視為自己人,婉兒隻要跟隨韋皇後一條路走到底,也可以分一杯羹!
然婉兒卻不這麽想,她始終認為李唐宗室的影響力和實力不容小覷。韋皇後若徹底拋開李唐宗室的幌子,現在雖明顯得勢,長遠來說難以持久。因為韋皇後迴京不到七年,其手下勢力大約有武氏、韋氏以及宗紀等人,眼下武氏勢力基本上土崩瓦解,韋家之人多無能之輩,其勢力現在甚至比不上武氏鼎盛時期的一半,至於宗紀等人無非趨炎附勢之徒,他們合在一起,恐怕還不及太平公主一人的勢力。
婉兒實在看不清將來誰勝誰負,所以她要腳踏兩隻船。
神思恍惚中,婉兒心中忽然晃過一個好主意,她覺得可以破解眼前的這個難題。不過若行這個法兒,韋皇後勢必要發話同意,婉兒就算著他們說話的時間,要單獨找韋皇後求得支持。
婉兒得知宗楚客等人入側殿歇息,便開始從寢殿起身,前往顯德殿求見韋皇後。
韋皇後看到婉兒入內,問道:“婉兒真是快手,這麽快就把遺製擬好了?”
婉兒答道:“尚未擬好。妾忽然想了一個主意,想聽皇後示下。”
“什麽主意?你說吧。”
“聖上暴崩,事後定會有許多猜測。現在若依皇後所言來擬遺製,恐怕別人會說此為皇後假托。”
“哼,事發倉促,聖上身後也隻能是如此格局。別人想胡說什麽,也隻好由得他們。”韋皇後不以為然。
“對呀,聖上身後隻能做如此安排,我們為何不能順其勢少一點嫌疑呢?且這樣做起來惠而不費。”
“你有什麽主意?”
“妾以為,若讓皇室中一望重之人參與擬製,還是順著皇後的意思,這樣皇室之人定無言語,他們若消停了,那麽天下之人也就不會胡亂猜測了。”
“望重之人?也隻有相王和太平公主了。你莫非想讓他們參與嗎?”
“臣妾以為,可以讓太平公主參與。”
“太平公主?不行。”韋皇後對太平公主還是相當警惕的,她略為沉吟說道,“婉兒,你莫非犯糊塗了?那太平公主甚有主見,她焉能按我的意思擬旨?算了,還是你去辦吧。”韋皇後領教過則天皇後的厲害,心底裏對大有母風的太平公主有揮之不去的忌憚。
“皇後,妾以為欲請太平公主,實為皇後著想。請皇後放心,妾定會說服太平公主,讓她順著皇後的意思辦。皇室之中,相王恬淡居家無聲無息,太平公主在皇室之中實有非凡的號召力,若太平公主從此能為皇後所用,諸事皆能事半功倍。”
“你想得太天真了。若她不按我的意思辦,又說破了臉,你該如何處之呢?”
“妾想過了,若萬一太平公主不聽勸告,可將其幽禁於宮中,待皇後把大事辦完,再行處置。不過以妾的觀察,太平公主實為一聰明人,眼前大勢非常明白,靠其一己之力無異於以卵擊石,她定會順勢而為的。”
韋皇後躊躇未答,她顯然拿不定主意,殿內一時沉靜下來。她沉默片刻,說道:“此為大事,須謹慎為之。來人,傳宗卿過來說話。”
婉兒見韋皇後傳宗楚客過來,心裏頓時一沉,感到此事要糟。以她對宗楚客的了解,如此大事,他斷不會容許皇室之人染指。這也是婉兒算著宗楚客剛才說完話離開後她再單獨見韋皇後的原因。她了解韋皇後,別看韋皇後生就一副美貌聰明的臉龐,其心內並無很深的機心,有些事可以輕易蒙混到令其點頭的,隻要事先把說辭想得巧妙一些,一般都能打動其心。不料韋皇後今日萬事皆倚托於宗楚客,他不在身邊時甚至不想拿主意。
宗楚客很快來到。韋皇後道:“宗卿,剛才婉兒想讓太平公主參與草擬遺製,我有點拿不定主意,想讓你來聽聽。”
宗楚客的目光滑向婉兒,盯得婉兒有些發毛。
韋皇後說道:“婉兒,把你的意思再說一遍。”
婉兒依言把剛才的想法闡述了一遍。
宗楚客聽完並不馬上出言,心中在那裏權衡得失。
韋皇後問道:“宗卿,你認為如何呢?”
宗楚客點點頭,說道:“臣以為這樣很好。昭容說得對,聖上暴崩,身邊僅有溫王可繼皇位,且溫王年幼,皇太後當然應該輔政。換作任何人,都該如此安排。太平公主向為明白人,她不敢逆大勢而行。皇後,臣以為昭容所言有理,可請太平公主參與。”
宗楚客此時所想,太平公主若能參與草擬遺製,斷難翻起大浪,所以不足為慮。且正如婉兒說的那樣,隻要太平公主參與其中,從此就可免去許多無謂的口舌。
韋皇後見宗楚客同意此議,心中的擔憂也就無影無蹤,說道:“好吧,就這麽辦。婉兒,你先迴寢殿等候,我讓人去傳太平公主入宮。待她來後,你要把事辦妥,不許再出岔子。”
婉兒懸著的一顆心落了下來。她躬身答應後退出殿外。
宗楚客瞧著婉兒的背影,對韋皇後說道:“皇後,這上官昭容處事活泛,外人難識其心,以臣之見,今後不可對她全拋一片心。”
“宗卿莫非聽到些什麽?”
“豈止聽到?有人親眼見到昭容與崔湜數番入太平公主府,此定為昭容的意思。臣當時就心想,昭容為何要與太平公主套近乎呢?”
“則天皇後時,她們二人就很親密,現在來往,其實不用大驚小怪。”
宗楚客搖搖頭道:“非也,這個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親密!昭容最善於見風使舵,太平公主現在明顯失勢,這些天又躲在府裏與安樂公主慪氣,臣實在想不明白,昭容到底瞧中了太平公主的什麽?”
“如此說,她今日請太平參與擬製,其中莫非也有蹊蹺嗎?”
宗楚客搖搖頭,說道:“隻要她們按皇後的意思擬製,就為大大的好事,沒有什麽蹊蹺。昭容在這件事兒上,還是替皇後著想的。”
韋皇後點點頭,說道:“你說得對,眼前不可有一絲疏忽。宗卿,你今日就看著崔日用調兵,京中的事兒,今日隻要韋溫他們到任,就有了根本。明日可在政事堂召集宰臣,向他們宣布聖上遺製,並議聖上葬儀。”
盡管韋皇後把李顯的死訊遮掩得密不透風,然事事留心的太平公主與李隆基還是感受到了異樣。
崔日用迴兵部裏行文移符關內道,要求所調五萬兵馬必須在三日集於京城。太平公主馬上得知了這個消息,她意識到,宮內肯定出大事了。為了探個究竟,太平公主派人設法聯絡上官婉兒,然遍尋不著。“未艾居”那裏的下人說道,今日辰時,婉兒被皇後急召入宮,至今未迴。太平公主所使之人又到宮前探詢,發現宮門間戒備森嚴,尋常人員一律不得進出,比平日裏嚴格數倍。他本想找熟識的宮內人員詢問,看眼前的情勢,估計連麵兒都見不到。
這些訊息更加堅定了太平公主的想法,既然皇後能召婉兒,那麽定是皇帝哥哥有事發生。
太平公主正在那裏左思右想的時候,李隆基徑直闖入府中。他見了太平公主的第一句話就是:“姑姑,估計出大事了。”
太平公主問道:“有什麽大事?你如何知道?”
“葛福順、陳玄禮剛才找到侄子,說突然之間韋姓之人控製了萬騎、北軍和南衙軍,聽說還讓韋溫知內外兵馬事。侄兒以為,韋姓之人如此控製京城兵馬,定是韋皇後的主意,若無大事發生,她豈能這樣?”
太平公主將京中諸軍換將及兵部外調兵馬的舉動一加對照,頓時了然,說道:“不錯,是有大事發生。依我估計,定是聖上有了變故,皇後突然有此舉,就有攬權的意味了。”
“聖上會有什麽變故呢?”
太平公主恨聲說道:“有何變故?那韋氏今年以來又是‘五色雲’,又是《桑韋歌》什麽的,那個小女兒又想當什麽‘皇太女’,其狼子野心彰顯無餘!皇兄現在或者被其謀害,或者被幽禁,定然沒有什麽好事兒!”
李隆基大驚,心想韋氏若從此控製了朝政,那麽李氏宗族就成為其砧板之肉,隻有任人宰割的份兒。
太平公主喃喃道:“韋氏早就想扯掉皇兄這塊障眼布,這下好了,可以得遂心願了!”她轉對李隆基道,“三郎,若韋氏果真如此,我們李氏一脈遲早大禍將至。我今日向你交個底兒,我派崇簡和王師虔隨你,非為玩樂,實讓你們聯絡各方力量,以圖自保。”
李隆基看到姑姑驟然之間說出心聲,知道今日若非事態緊急,她一樣不會吐露心事。他知道,姑姑一生遇過無數大事,所以練就了鎮靜的性子,今日說話未及數句,她就直奔主題,看來事態比自己預想的要兇險許多。他想到這裏,急忙問道:“如何自保?望姑姑教我。”
太平公主道:“李重俊無非一個掛名太子,又性格懦弱,他尚能拉來禁軍隊伍攻打玄武門,若不是他遲疑了一些,眼見事兒就成了。他尚且能如此,我們就不能嗎?”
李隆基見姑姑說出這一番話來,心想姑姑果然處心積慮,附和道:“姑姑說得對,兔子急了還會咬人,他們若相逼過緊,就是侄兒獨自一人,說不得,也要堅決與他們拚一遭的。”
“嗯,就得有這種勁兒。三郎,你所交的軍人人員職位不高,然手綰實權,手下皆有一幫得力人兒,他們又年輕,皆渴望建功立業,你好好把他們籠絡住,關鍵時刻要為你所用。”
“侄兒明白。”
“姑姑這麽多年來,朝中百官也有部分人願意追隨我,其中也有一些軍中之人,迴頭我將這些人開具名冊交與崇簡,你若認為其中有可用之人可說與我,他們自當效力。”
李隆基見姑姑不惜將她的朝中人脈資源交托於己,不由得大喜過望,連聲稱好。
“還有一人,你不可不用。”
“請問姑姑,此人為誰?”
“郭元振。此人以前曾任相王府長史,最聽四哥的話。他現在雖在西域,然他多年在軍中效力,諸衛禁軍中有其不少昔日部下。若事情萬不得已,我與你一同去求四哥,讓他吩咐郭元振共謀大事。”
李隆基點頭答應,心裏卻對郭元振來幫忙不以為然。郭元振現身在西域不說,就是聯絡其相熟部下,還要大兜圈子,容易過早暴露失去隱秘性,因而存在風險。
太平公主目光如炬,忽然微微一笑道:“三郎,我們在這裏空想,許是把事態想得過於嚴重了。你說是嗎?”
李隆基搖搖頭說道:“所謂未雨綢繆,事態就該往嚴重之處著想。侄兒聽了姑姑這一番話,覺得一點都不多餘,反而覺得我們準備甚晚,有點倉促。”
太平公主點頭道:“不錯,想結果時向最壞處打算,行事時往最好處努力,是為正途。三郎,我剛剛在想,假若皇兄果然遭遇不幸,韋氏現在掌控軍中兵馬看似強勢,實則昏招。”
“姑姑何以見得?”
“天下兵馬,曆來桀驁不馴,典兵者非能力超卓者不能。所謂名帥猛將,定有招數讓手下願效死力,所以能奪關斬將。我聽說那些韋家子弟,以無才無學者居多,更不用談在軍中威信了。讓他們依勢混個官兒做做尚可,若讓他們來典兵馬,不是誤事嗎?哈哈,那韋氏把事兒想得太簡單了,她以為隻要把自己人往軍中一戳,人人都會聽命了嗎?”
李重俊當時謀事的時候,僅有李多祚率領部分北軍將領響應,他們處事猶豫耽誤了時間,結果被宗楚客帶領的“千騎”殺散,由此可見“千騎”的作用。李顯在事變之後,為酬“千騎”的功勞大加賞賜外,更在“千騎”基礎上擴充人員,成為現在的“萬騎”,並把“萬騎”分為左營和右營。如此一來,“萬騎”由於距離皇帝更近,且人員選材更精,裝備更好,其地位似淩駕於北軍之上。
韋皇後此前曾經多次向崔日用詢問京中的防衛布置,她非常明白北軍和萬騎的重要性,心中已有了計較,就是要派自己人去掌握些兵馬。韋皇後當初被貶往房州的時候,其父家也被貶欽州,其父韋立貞不久病死,其母崔氏帶著兒女在邊蠻之地苦挨度日,不料大禍臨頭,當地的一個蠻首看中了韋皇後的一個妹妹,要求娶為小妾。韋家向為望族,與尋常人不通婚,怎麽會嫁給一個蠻夷酋長為小妾呢?崔氏堅決不同意,惹得這位蠻首性起,一下子把他們全家都殺了,這其中就有韋皇後的四個親兄弟。李顯當了皇帝就幫韋皇後出了這口氣,他派人到欽州追殺了這位蠻首,算是替韋家複了仇。可是韋皇後的娘家再無親人,她隻好把目光轉向族家,所以其族家沾了大光,韋氏子弟都有了官職。
韋皇後此時,就想起了這些本家人。
韋皇後說道:“我想過了,可讓韋播、高嵩分押左右屯營萬騎,韋捷、韋濯掌左右羽林軍,韋錡掌南衙軍,韋睿巡六街。”
這六個人皆為韋皇後的至親。韋播、韋捷為韋皇後的侄子,皆娶了李顯的女兒為妻,現任駙馬都尉;高嵩是韋皇後的外甥,現任郎將;韋濯、韋錡、韋睿皆為韋皇後的堂兄弟,韋濯現任中書舍人,韋錡現任左千牛中郎將,韋睿現任衛尉卿,韋皇後如此安排,徹底掌控了軍中兵馬。
崔日用道:“皇後如此安排,可謂把握了至要所在。不過現在為非常時期,若遇緊急事態,北軍、南衙軍以及萬騎各守崗位,難以調動多餘力量應付突變。微臣以為,需從諸折衝府抽調力量拱守京城,以為馳援。”
“崔卿認為需抽調多少人來京呢?”
“臣以為抽調五萬人足矣。他們來京後,可讓他們分屯於開遠門與通化門前,這樣離宮城不遠,可以迅速調動。”
“好呀,這件事情由崔卿來辦,公文及兵符午後要發出。”
唐初開始實行府兵製,將天下分為十道,其下以折衝府為基本單位,全國共有六百三十四府。各折衝府所轄府兵遵循“戰時為兵、無戰為農”的原則,亦兵亦農。由於離京城遠近的原因,關內道的二百六十一府還有到京城宿衛的任務,宿衛者分番而上,每月宿值,由兵部調發。崔日用所說的五萬兵馬,即是兵部從關內道調取,因人數較多需打破常例。
崔日用又說道:“臣謹遵皇後之命。今日文發之後,三日內這些府兵皆能集於京城之外。不過如此以來,境內外兵馬較之往日為多,需有一人居中調節,以總領其兵。”
按照常理,崔日用為兵部侍郎,又是宗楚客的心腹,應該為韋皇後的班底,讓他來總知京城的外兵馬最為妥當。然韋皇後還是信不過外姓人,還要派自己的親屬負責這個關鍵的任務,她想都沒有想,率然說道:“就讓韋溫總知內外守捉兵馬事吧。”
韋溫是韋皇後的堂兄,此人現以太子少保的身份兼知同中書門下三品,並遙領揚州大都督,是為宰相職。韋皇後得勢後大肆擢拔韋氏子弟,諸人中隱然以韋溫為首。
宗楚客深知韋溫的本事,知道此人無非因皇後之勢有了今日之位,其性情簡單又好受賄,根本不懂將兵之術。他有心出聲反對,欲張嘴之時又閉上了,他想到,此位置讓皇後更換他姓之人,皇後斷不聽從,再視韋氏諸人中,也隻有韋溫勉強有資格任此職,於是作罷。
如此就埋下了隱患,此為後話。
韋皇後與崔日用一問一答,將兵馬之事定了下來。韋皇後征詢宗紀二人意見,他們自然點頭稱是。
眼見諸事分排已畢,韋皇後心中忽然想起一事,仰頭說道:“我們如此忙亂,險些將一件大事忘了。”
眾人急忙詢問何事。
韋皇後道:“重福雖遠在均州,然他終有一日能知聖上賓天的消息。他若迴京搗亂,就會平添變數。”韋皇後若控製年幼無知的李重茂,可以遊刃有餘。然李重福畢竟是李顯的次子,也有繼承皇位的資格,萬一有人擁戴李重福,韋皇後也沒有過硬的反對理由。若陰差陽錯讓李重福繼承了皇位,此子對韋皇後積怨甚深,韋皇後根本沒有能力控製他。
宗楚客不以為然,說道:“不妨,他不過是一個被幽禁的王子,沒有朝廷詔命,他離開均州就是違旨,此為殺頭之罪,請皇後勿慮此子。”
韋皇後搖搖頭,說道:“不行,我們不可行冒險之事。崔卿,你從萬騎中挑選五百人,由左屯衛大將軍趙承恩帶領駐紮在重福居所,不許他離開半步。”
宗楚客道:“皇後說得對,任何小事應以大事看待,如此方能百密無一失。譙王重福那裏,應該派專人看守,還有一個地方,也應未雨綢繆。”
“什麽地方?”韋皇後問道。
“東都洛陽。那裏為帝都之所在,地勢又險要。可以威震山東,拱守關中,臣以為應該加強洛陽的守備力量。”
韋皇後點頭稱是,說道:“宗卿所言,甚合我意。這樣吧,我看那個怕妻的裴淡很有意思,就派他去東都留守吧。他原任諫議大夫,此次可擢他為東京留守兼知同中書門下三品,這樣他在東都就甚有分量。”
韋皇後很快將人選鎖定,讓宗楚客他們很驚異,看來韋皇後想這些事兒非止一日。
他們在這裏一談一說,將大事定了下來。韋皇後不願他們今日離開,囑宮女帶他們入顯德殿的西側殿內歇息,以便有事時及時召喚。
婉兒迴到自個兒的寢殿,令宮女們磨墨侍候,她獨自沉坐一邊,想一件事兒:要不要把皇帝的死訊透露給太平公主?
想起剛才宗楚客那陰沉的目光,婉兒心裏不由得沉了一下:難道自己最近形跡已露?宗楚客莫非對自己有所懷疑?若果真如此,自己貿然給太平公主傳信兒,韋皇後與宗楚客保不準會派眼線布在殿外,如此就有大禍了。
婉兒決定不去給太平公主傳信兒。
婉兒的眼光隨著宮女磨墨的動作左右晃動,心中構思著所擬的遺製章句。韋皇後已指明了遺製的主要內容,至多也就是數句話,婉兒可以一揮而就,用不著如此費思量。
可是這幾句話十分沉重,因為其關係到國家的權柄操在何人之手。韋皇後和宗楚客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先讓李重茂當上一段傀儡皇帝,時機成熟後,韋皇後就可以把他一腳踢開,讓天下改姓韋!
韋皇後如此做將與李唐宗室徹底決絕,按說韋皇後把婉兒視為自己人,婉兒隻要跟隨韋皇後一條路走到底,也可以分一杯羹!
然婉兒卻不這麽想,她始終認為李唐宗室的影響力和實力不容小覷。韋皇後若徹底拋開李唐宗室的幌子,現在雖明顯得勢,長遠來說難以持久。因為韋皇後迴京不到七年,其手下勢力大約有武氏、韋氏以及宗紀等人,眼下武氏勢力基本上土崩瓦解,韋家之人多無能之輩,其勢力現在甚至比不上武氏鼎盛時期的一半,至於宗紀等人無非趨炎附勢之徒,他們合在一起,恐怕還不及太平公主一人的勢力。
婉兒實在看不清將來誰勝誰負,所以她要腳踏兩隻船。
神思恍惚中,婉兒心中忽然晃過一個好主意,她覺得可以破解眼前的這個難題。不過若行這個法兒,韋皇後勢必要發話同意,婉兒就算著他們說話的時間,要單獨找韋皇後求得支持。
婉兒得知宗楚客等人入側殿歇息,便開始從寢殿起身,前往顯德殿求見韋皇後。
韋皇後看到婉兒入內,問道:“婉兒真是快手,這麽快就把遺製擬好了?”
婉兒答道:“尚未擬好。妾忽然想了一個主意,想聽皇後示下。”
“什麽主意?你說吧。”
“聖上暴崩,事後定會有許多猜測。現在若依皇後所言來擬遺製,恐怕別人會說此為皇後假托。”
“哼,事發倉促,聖上身後也隻能是如此格局。別人想胡說什麽,也隻好由得他們。”韋皇後不以為然。
“對呀,聖上身後隻能做如此安排,我們為何不能順其勢少一點嫌疑呢?且這樣做起來惠而不費。”
“你有什麽主意?”
“妾以為,若讓皇室中一望重之人參與擬製,還是順著皇後的意思,這樣皇室之人定無言語,他們若消停了,那麽天下之人也就不會胡亂猜測了。”
“望重之人?也隻有相王和太平公主了。你莫非想讓他們參與嗎?”
“臣妾以為,可以讓太平公主參與。”
“太平公主?不行。”韋皇後對太平公主還是相當警惕的,她略為沉吟說道,“婉兒,你莫非犯糊塗了?那太平公主甚有主見,她焉能按我的意思擬旨?算了,還是你去辦吧。”韋皇後領教過則天皇後的厲害,心底裏對大有母風的太平公主有揮之不去的忌憚。
“皇後,妾以為欲請太平公主,實為皇後著想。請皇後放心,妾定會說服太平公主,讓她順著皇後的意思辦。皇室之中,相王恬淡居家無聲無息,太平公主在皇室之中實有非凡的號召力,若太平公主從此能為皇後所用,諸事皆能事半功倍。”
“你想得太天真了。若她不按我的意思辦,又說破了臉,你該如何處之呢?”
“妾想過了,若萬一太平公主不聽勸告,可將其幽禁於宮中,待皇後把大事辦完,再行處置。不過以妾的觀察,太平公主實為一聰明人,眼前大勢非常明白,靠其一己之力無異於以卵擊石,她定會順勢而為的。”
韋皇後躊躇未答,她顯然拿不定主意,殿內一時沉靜下來。她沉默片刻,說道:“此為大事,須謹慎為之。來人,傳宗卿過來說話。”
婉兒見韋皇後傳宗楚客過來,心裏頓時一沉,感到此事要糟。以她對宗楚客的了解,如此大事,他斷不會容許皇室之人染指。這也是婉兒算著宗楚客剛才說完話離開後她再單獨見韋皇後的原因。她了解韋皇後,別看韋皇後生就一副美貌聰明的臉龐,其心內並無很深的機心,有些事可以輕易蒙混到令其點頭的,隻要事先把說辭想得巧妙一些,一般都能打動其心。不料韋皇後今日萬事皆倚托於宗楚客,他不在身邊時甚至不想拿主意。
宗楚客很快來到。韋皇後道:“宗卿,剛才婉兒想讓太平公主參與草擬遺製,我有點拿不定主意,想讓你來聽聽。”
宗楚客的目光滑向婉兒,盯得婉兒有些發毛。
韋皇後說道:“婉兒,把你的意思再說一遍。”
婉兒依言把剛才的想法闡述了一遍。
宗楚客聽完並不馬上出言,心中在那裏權衡得失。
韋皇後問道:“宗卿,你認為如何呢?”
宗楚客點點頭,說道:“臣以為這樣很好。昭容說得對,聖上暴崩,身邊僅有溫王可繼皇位,且溫王年幼,皇太後當然應該輔政。換作任何人,都該如此安排。太平公主向為明白人,她不敢逆大勢而行。皇後,臣以為昭容所言有理,可請太平公主參與。”
宗楚客此時所想,太平公主若能參與草擬遺製,斷難翻起大浪,所以不足為慮。且正如婉兒說的那樣,隻要太平公主參與其中,從此就可免去許多無謂的口舌。
韋皇後見宗楚客同意此議,心中的擔憂也就無影無蹤,說道:“好吧,就這麽辦。婉兒,你先迴寢殿等候,我讓人去傳太平公主入宮。待她來後,你要把事辦妥,不許再出岔子。”
婉兒懸著的一顆心落了下來。她躬身答應後退出殿外。
宗楚客瞧著婉兒的背影,對韋皇後說道:“皇後,這上官昭容處事活泛,外人難識其心,以臣之見,今後不可對她全拋一片心。”
“宗卿莫非聽到些什麽?”
“豈止聽到?有人親眼見到昭容與崔湜數番入太平公主府,此定為昭容的意思。臣當時就心想,昭容為何要與太平公主套近乎呢?”
“則天皇後時,她們二人就很親密,現在來往,其實不用大驚小怪。”
宗楚客搖搖頭道:“非也,這個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親密!昭容最善於見風使舵,太平公主現在明顯失勢,這些天又躲在府裏與安樂公主慪氣,臣實在想不明白,昭容到底瞧中了太平公主的什麽?”
“如此說,她今日請太平參與擬製,其中莫非也有蹊蹺嗎?”
宗楚客搖搖頭,說道:“隻要她們按皇後的意思擬製,就為大大的好事,沒有什麽蹊蹺。昭容在這件事兒上,還是替皇後著想的。”
韋皇後點點頭,說道:“你說得對,眼前不可有一絲疏忽。宗卿,你今日就看著崔日用調兵,京中的事兒,今日隻要韋溫他們到任,就有了根本。明日可在政事堂召集宰臣,向他們宣布聖上遺製,並議聖上葬儀。”
盡管韋皇後把李顯的死訊遮掩得密不透風,然事事留心的太平公主與李隆基還是感受到了異樣。
崔日用迴兵部裏行文移符關內道,要求所調五萬兵馬必須在三日集於京城。太平公主馬上得知了這個消息,她意識到,宮內肯定出大事了。為了探個究竟,太平公主派人設法聯絡上官婉兒,然遍尋不著。“未艾居”那裏的下人說道,今日辰時,婉兒被皇後急召入宮,至今未迴。太平公主所使之人又到宮前探詢,發現宮門間戒備森嚴,尋常人員一律不得進出,比平日裏嚴格數倍。他本想找熟識的宮內人員詢問,看眼前的情勢,估計連麵兒都見不到。
這些訊息更加堅定了太平公主的想法,既然皇後能召婉兒,那麽定是皇帝哥哥有事發生。
太平公主正在那裏左思右想的時候,李隆基徑直闖入府中。他見了太平公主的第一句話就是:“姑姑,估計出大事了。”
太平公主問道:“有什麽大事?你如何知道?”
“葛福順、陳玄禮剛才找到侄子,說突然之間韋姓之人控製了萬騎、北軍和南衙軍,聽說還讓韋溫知內外兵馬事。侄兒以為,韋姓之人如此控製京城兵馬,定是韋皇後的主意,若無大事發生,她豈能這樣?”
太平公主將京中諸軍換將及兵部外調兵馬的舉動一加對照,頓時了然,說道:“不錯,是有大事發生。依我估計,定是聖上有了變故,皇後突然有此舉,就有攬權的意味了。”
“聖上會有什麽變故呢?”
太平公主恨聲說道:“有何變故?那韋氏今年以來又是‘五色雲’,又是《桑韋歌》什麽的,那個小女兒又想當什麽‘皇太女’,其狼子野心彰顯無餘!皇兄現在或者被其謀害,或者被幽禁,定然沒有什麽好事兒!”
李隆基大驚,心想韋氏若從此控製了朝政,那麽李氏宗族就成為其砧板之肉,隻有任人宰割的份兒。
太平公主喃喃道:“韋氏早就想扯掉皇兄這塊障眼布,這下好了,可以得遂心願了!”她轉對李隆基道,“三郎,若韋氏果真如此,我們李氏一脈遲早大禍將至。我今日向你交個底兒,我派崇簡和王師虔隨你,非為玩樂,實讓你們聯絡各方力量,以圖自保。”
李隆基看到姑姑驟然之間說出心聲,知道今日若非事態緊急,她一樣不會吐露心事。他知道,姑姑一生遇過無數大事,所以練就了鎮靜的性子,今日說話未及數句,她就直奔主題,看來事態比自己預想的要兇險許多。他想到這裏,急忙問道:“如何自保?望姑姑教我。”
太平公主道:“李重俊無非一個掛名太子,又性格懦弱,他尚能拉來禁軍隊伍攻打玄武門,若不是他遲疑了一些,眼見事兒就成了。他尚且能如此,我們就不能嗎?”
李隆基見姑姑說出這一番話來,心想姑姑果然處心積慮,附和道:“姑姑說得對,兔子急了還會咬人,他們若相逼過緊,就是侄兒獨自一人,說不得,也要堅決與他們拚一遭的。”
“嗯,就得有這種勁兒。三郎,你所交的軍人人員職位不高,然手綰實權,手下皆有一幫得力人兒,他們又年輕,皆渴望建功立業,你好好把他們籠絡住,關鍵時刻要為你所用。”
“侄兒明白。”
“姑姑這麽多年來,朝中百官也有部分人願意追隨我,其中也有一些軍中之人,迴頭我將這些人開具名冊交與崇簡,你若認為其中有可用之人可說與我,他們自當效力。”
李隆基見姑姑不惜將她的朝中人脈資源交托於己,不由得大喜過望,連聲稱好。
“還有一人,你不可不用。”
“請問姑姑,此人為誰?”
“郭元振。此人以前曾任相王府長史,最聽四哥的話。他現在雖在西域,然他多年在軍中效力,諸衛禁軍中有其不少昔日部下。若事情萬不得已,我與你一同去求四哥,讓他吩咐郭元振共謀大事。”
李隆基點頭答應,心裏卻對郭元振來幫忙不以為然。郭元振現身在西域不說,就是聯絡其相熟部下,還要大兜圈子,容易過早暴露失去隱秘性,因而存在風險。
太平公主目光如炬,忽然微微一笑道:“三郎,我們在這裏空想,許是把事態想得過於嚴重了。你說是嗎?”
李隆基搖搖頭說道:“所謂未雨綢繆,事態就該往嚴重之處著想。侄兒聽了姑姑這一番話,覺得一點都不多餘,反而覺得我們準備甚晚,有點倉促。”
太平公主點頭道:“不錯,想結果時向最壞處打算,行事時往最好處努力,是為正途。三郎,我剛剛在想,假若皇兄果然遭遇不幸,韋氏現在掌控軍中兵馬看似強勢,實則昏招。”
“姑姑何以見得?”
“天下兵馬,曆來桀驁不馴,典兵者非能力超卓者不能。所謂名帥猛將,定有招數讓手下願效死力,所以能奪關斬將。我聽說那些韋家子弟,以無才無學者居多,更不用談在軍中威信了。讓他們依勢混個官兒做做尚可,若讓他們來典兵馬,不是誤事嗎?哈哈,那韋氏把事兒想得太簡單了,她以為隻要把自己人往軍中一戳,人人都會聽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