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微微一笑道:“暐兄用心良苦,我心甚慰。隻是韓凝禮畢竟層階太淺,其所言語亦未可知。”
張暐沉吟片刻,說道:“不錯,韓凝禮確實不足為憑。不過今日之事實在靈異,可找一些得道之人問詢。對了,我與京城寶昌寺僧人普潤相熟,其精於此道。臨淄王若有興致,我修書一封薦臨淄王相識,你們可在京城相會深談如何?”
李隆基此時已然生了濃厚的興趣,遂說道:“寶昌寺僧人?僧人怎麽也會修此法術?也罷,我左右無事,晤談一番也是好的。暐兄,我迴京城,你要多入京來看我呀。”
“那是自然。”張暐躬身答道。
又過了多日,李隆基收拾停當,遂帶領趙敏、王毛仲、李宜德等人返京。其行裝甚豐,大多由張暐饋送,路上雖寒冷凜冽,然李隆基衣物厚實,又有美人在懷,其行程也頗有滋味。
安樂公主在金城坊的新居很快便建好了。自從得了皇帝的聖旨修建此宅,年齡已至六旬的趙履溫深知此事重大,將司農寺的一切庶務交給兩名少卿處理,自己日日待在這裏臨時搭就的棚子裏專心建宅。他依當初唐高祖李淵為李世民建造的“天策上將府”圖樣,強拆民居,騰出好大一片空地;然後調來南方奇石與木材,召來天下能工巧匠,親自監督,日夜施工。
趙履溫如此賣力,緣於他明白討好了安樂公主,就等於討好了皇帝和皇後,那麽自己的仕途會變為坦途。趙履溫是誅殺張氏兄弟擁立李顯當皇帝的功臣桓彥範的妻兄,桓彥範得勢後當了宰相,就把趙履溫從易州任上提拔到司農寺任司農少卿。此後武三思在李顯與韋後的默許下打擊功臣,桓彥範被貶,隨即被殺。眼見自己的仕途變得風雨飄搖起來,趙履溫心急如焚,欲另尋靠山終無機會,現在這個機會終於來了。
安樂公主那日聞聽宅子已初具模樣,遂要入宅觀看。趙履溫臉上馬上堆出訕笑道:“新宅尚未建成,裏麵亂得很。請公主給下官一些時間,馬上就好。公主金枝玉葉,不宜入宅觀看,下官懼怕汙了公主的腳麵。”
安樂公主嘟起嘴道:“有車兒坐,如何能汙了腳麵?”
趙履溫知道園內木石雜亂陳放,馬兒無法在園內行走,心裏不由得暗暗叫苦。他心念如此,口內不敢再講,遂一迭聲答應。他在前赴金城坊的路上,心裏就有了計較。
一行人到了金城坊,趙履溫喚人過來將公主所乘之車扶定,除去馬兒,再喚數人挽起繡紫絡帶充當腳力。
安樂公主不解,問道:“為何舍馬用人?”
趙履溫急忙迴答了原因,便撩起身上的紫袍,拿起一條繡紫絡帶套於脖項中,說道:“下官一麵挽車行走,一麵為公主介紹好景致。”
司農卿為三品官員,其充當腳力為公主拉車,估計是前無來者。安樂公主見狀並不阻攔,反而覺得這老頭兒實在殷勤,心中很滿意,遂咯咯一笑道:“好呀,走吧。”
新宅雖初具模樣,一樣可以看出其金碧輝煌,巧奪天工,安樂公主沿途觀看非常滿意。當她聽趙履溫說為造此宅,已將太倉署裏的錢貨用盡,就扁扁嘴不以為然道:“天下之錢甚多,豈能因造一小宅子就用盡?迴頭我找父皇,讓他再多收一些即可。”
出園後,安樂公主看到殷勤巴結的趙履溫已然汗流浹背,遂燦然一笑,誇獎道:“趙司農,你很好。宅子建得不錯,再加一把勁兒,父皇定會知道你的功勞。”
又累又熱的趙履溫聞聽此言,猶如公主當場賞了自己一處大宅子,遂感激涕零地答道:“謝公主誇讚,下官不敢言功。能為公主效勞,下官三生有幸。”
數日後,趙履溫為安樂公主挽車的事跡傳遍京城,時人譏之為“猿馬”。
趙履溫聞聽自己有了“猿馬”的外號不以為然,心想你們沒有替公主挽車的機會,何必眼紅我呢?倨傲之態日盛。
而雍州刺史竇懷貞,此時心裏也極不平靜。
竇懷貞出身於當時顯族竇家,年少時與同族的同齡人差異很大,其不慕豪奢,衣服儉素,好學不倦,此後世襲授官為清河縣令,政聲不錯,政績超卓,贏得了很好的聲譽。正是因為如此,識人的女皇擢其為雍州刺史。雍州治所位於京城長安,需麵對朝中達官貴人錯綜複雜的關係,尋常庸陋之人物難當此任。近日李顯任其為安樂公主婚禮的禮會使,可見對其依然十分看重。
不過,竇懷貞雖初為官時有清名,然這些年來在京城目睹了權勢場的風雲變幻,已然悟出了若想官位牢固且能升遷必須依附權貴的道理。他現在看到趙履溫的倨傲樣兒不以為忤,心中反而忖道:誰讓人家能夠把握好當馬的機會呢?眼下自己被皇帝任為禮會使,說不定也是一次好機會,說什麽也要把握好了。
十一月十日那天,安樂公主的婚禮成為長安城裏的唯一大事。禮會使竇懷貞使出渾身解數,竭盡全力要露一次臉兒。
自金城坊到宮城的街道上,早已張燈結彩。為了讓愛女極盡榮耀,韋皇後將自己的重翟車交給竇懷貞作為女兒婚車。重翟車為皇後受冊、從祀、饗廟時所乘,其儀仗僅次於皇帝玉輅之車排場。按照規製,新郎武延秀需從新宅出發,在儐相的陪同下前往宮城迎接新娘。
當武延秀乘車向宮城進發的時候,沿途觀禮的人們驚奇地發現:儐相竟然是一溜兒知名的弘文學士!人們心裏不禁暗自嘀咕:弘文學士為儐相,那麽作為新郎的武延秀自然才高八鬥了。然僅聽說此人最善胡旋舞,什麽時候棄舞從文了?
車駕行至安福門,武延秀下車向上叩拜。這是婚禮的一個重要儀式,名為“拜閣”,即新郎要向嶽父母參拜。城門樓上,赫然站立著皇帝李顯與皇後韋氏。
李顯夫婦二人臉含微笑,揮手放行。車駕行至承乾殿,禮會使竇懷貞帶人入內去請新娘安樂公主。
然安樂公主遲遲不出來,這也是新娘的慣例,或為了顯示嬌貴,或為了表示與娘家人戀戀不舍,因而梳妝遲遲不畢。等了一會兒,武延秀頓了頓嗓子,拿出上官婉兒事先替他寫好的催妝詩,大聲念道:“安樂公主貴,出嫁王侯家,天母親調粉,日兄憐賜花,催鋪百子帳,待障七香書,借問妝成未,東方欲曉霞。”
武延秀大聲讀了二十餘遍,安樂公主方才眼含淚水走出門外。是時,李顯和韋氏也來到門前,韋氏又向安樂公主叮囑良久,方才用紅紗蓋著安樂公主的頭,眾人簇擁其登車而去。
車駕再行至安福門時,就見相王李旦帶領自己的五個兒子攔在那裏,此為“障車”環節。相王李旦居前揮手攔阻,其五個兒子馬上上前,或阻攔騎手,或挽車輅,顯示娘家人留戀之意。
李隆基作為障車主力在那裏上躥下跳,臉上汗水直流,極盡努力。其心中所思卻與笑顏不符:一個二茬的婚禮,何至於如此勞師興眾?
他們攔阻再三,方才放行。
入夜,長安城裏一片光亮。當初太平公主婚禮時,沿街燃放火燭,以致將街道兩旁的樹木都烤焦了。今日婚禮的燈火,尤甚於太平公主之時。
翌日,李顯與韋後大會群臣於太極殿。為了慶賀女兒的婚禮,李顯不惜血本,拿出數十萬錦帛賜給群臣,又宣布大赦天下,全民大酺三日。安樂公主身著翠服款款而出,向父母叩拜兩次,再向眾大臣叩拜一次。
眼見公主下拜,眾大臣不敢消受,急忙伏地叩拜還禮。
如此就給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出了個難題,他們畢竟是安樂公主的長輩,說什麽也不能如此還禮。
還是太平公主有急智,她令人取來兩個木偶麵具,起身向李顯稟道:“皇兄生辰已近,太平與攸暨近日合練一木偶舞,容為皇兄助興。”
於是,太平公主與武攸暨持木偶麵具至殿中翩翩起舞,其舞姿輕靈,頗有韻味。舞罷,李顯笑道:“不錯,難為鎮國公主一片心意了。”其言剛畢,群臣一片叫好聲。
韋後心中也很滿意,她知道,太平公主雖名為皇帝祝壽,其實是為祝賀女兒婚禮而舞,畢竟皇帝壽辰還有些許日子。想到這裏,韋後嘴角漾起一絲笑意。
李隆基今日以親王身份亦入太極殿,看到一向剛強驕傲的姑母如此委屈仰視,心中滋味一時難明。他在那裏胡思亂想,忽然身後一指輕觸其腰間,他頓時一個激靈,迴過頭來。
第二迴 韋皇後強插親信 李令月霸占水碾
李隆基迴頭一看,發現一張笑臉麵對自己。此人名叫王崇曄,現任殿中省尚衣局尚衣奉禦。按說一個五品官員不在今日朝會之列,然尚衣局掌皇帝服禦之事,今日安樂公主新婚迴拜父母,服禦之事不敢有些許差池,王崇曄自平明起就打起精神在這裏服侍。
王崇曄輕聲道:“早聽說阿瞞兄迴京,今日方才得見。大典過後,阿瞞兄一定入敝府小酌幾盞。”
李隆基見太平公主夫婦舞罷,場麵有些忙亂,遂後退兩步與王崇曄並排,執其手道:“我在潞州日日憶起你,這次迴京早想一聚,奈何被大典絆著身子,得罪得罪。”
王崇曄一笑道:“彼此彼此,公主的事兒忙不完,我們畢竟不能安心相聚。阿瞞兄,愚弟近日又挪了一處新宅子,嗯,明日晚間,我專程去請,我們好好樂一樂。”
王崇曄是李隆基在京城時熟稔的朋友,此人倜儻任俠,輕財縱酒,長安少年皆以與他相識為榮。李隆基善騎射,愛玩毬,且有吟詩弄樂之雅趣,又是皇家親王,兩人稍一接觸,頓時成為知音。王崇曄在與李隆基接觸的過程中,發現他還惜字如金,不言則矣,如若開口,必能一語中的,頗有三國時曹操之謀略,遂在密友中稱其為“阿瞞”。李隆基畢竟少年心性,很樂於接受這個稱號。
朝會結束,諸人散去,李隆基迴府。午後小憩一會之後,想起張暐提起的寶昌寺僧人普潤,遂在行囊中撿出張暐之書,再喚過王毛仲和李宜德隨行。三人乘馬從隆慶坊出發,蹄聲嘚嘚,向城西南的寶昌寺行去。
李隆基到了寶昌寺門前,讓兩人在門前牽馬等候,自己獨自入寺。
聞聽沙彌傳報相王府臨淄王來訪,寶昌寺住持普潤急忙迎出門外。普潤五短身材,肌肉緊繃,頭大額寬,眼睛精亮,給人以奇異的初步印象。李隆基眼觀普潤,心想此人去做一名農夫正合適,做僧人就有些勉強了,張暐是何因緣認識了這個寶貝?他正在胡思亂想間,普潤來到麵前合十為禮道:“阿彌陀佛,臨淄王光臨敝寺,闔寺生輝。請臨淄王入靜室奉茶。”
看到普潤廢話不多,李隆基遂還禮隨同入室。
李隆基之前也打聽了普潤的來曆,此人為禪宗七代大弟子普寂的師弟。普寂號稱大照禪師,現居洛陽,門下弟子數百。自達摩開創禪宗一脈,到了五祖弘忍時代,其大弟子神秀繼承其衣缽在京師等地開堂收徒,香火甚旺,號稱禪宗六祖,神秀圓寂後,普寂則成為禪宗第七代代表人物。普潤雖為普寂師弟,卻不像師兄那樣專注佛學,而是喜愛與達官貴人交往,且博通旁門,當朝廷從洛陽遷迴長安時,普潤毅然離開師兄,獨自入長安,成為寶昌寺的住持。
小沙彌奉上香茶,此茶與李隆基日常所飲滋味相去甚遠。普潤閱罷張暐來書,揮手令小沙彌退出,然後說道:“臨淄王到了潞州,那裏畢竟荒涼,有了張暐相伴,臨淄王倒是可以省去許多寂寥。觀臨淄王此次迴京,大約可以不用再迴潞州了。”
李隆基此次迴京參加大典,按照規製,待大典結束,至多在京城混過新年,即需要返迴治所。李隆基此前並未想過這個問題,現在普潤未提卜筮之事,上來就提留京問題,李隆基一時想不通普潤緣何以此為話題,因問道:“我現任潞州別駕,朝廷並未改任,按例應該返迴。禪師如此說,莫非有了別種因緣?”
普潤微微一笑,說道:“如今‘斜封官’雲聚朝中,京中又怎麽會多了一個別駕閑官?”
李隆基頓時了然於心。所謂的“斜封官”即是韋後、安樂公主及上官婉兒等人繞開正常銓選程序,不管是屠夫酒肆之徒,或是奴婢之流,隻要能奉上三十萬錢,她們都能找到皇帝李顯討要一紙授官敕書,然後斜封著交給中書省讓其執行。由於封官太濫,致使宰相、禦史以及拾遺三種官職總量大增,相關官衙裏無處可坐,被時人譏為“三無坐處”。
普潤說得不錯,潞州別駕僅為一個五品官,眼下朝綱紊亂,新任“斜封官”層出不窮,誰會注意一個下州別駕在何方呢?
普潤在京城官宦之中薄有名聲,緣於此人既懂佛理,又兼旁道。人們或遇事或問前程,往往喜歡找僧道之人討些主意,普潤能夠察言觀色,且其常在官宦之家穿行,熟諳天下之事及各方勢力之究竟,因而問者往往在其模棱兩可的話語中摘取向好的部分,後來應中者多,於是普潤漸有了神算的名氣。普潤今日不向李隆基解釋卜筮之事,反而慫恿他留京,其想法是這樣的:卜蓍三次立起即為祥瑞,若在邊鄙小州難有騰挪餘地,隻有入京城方有一片新天地。
李隆基何等聰明,早明白了普潤所言的真正含義,遂笑道:“禪師寶刹果然為好去處,隆基今後在京城閑暇時候為多,恐怕要多來寶刹叨擾,禪師以為如何?”
“臨淄王不嫌敝寺簡陋,貧僧何其幸也。隻是路程較遠,臨淄王若想探研佛理,不嫌貧僧絮叨,貧僧可入尊府討一盞茶喝。”
“歡迎歡迎,我家兄弟五人住在一起,正該向禪師討教。”
普潤呷了口茶,緩緩說道:“佛理一途,唯在辨悟,能識其理者人不在多。”
初次見麵,李隆基不想把話說得太多,又見普潤所言玄機奧妙,正想是這個理兒,反思也是這個理兒,也不易深問,遂起身告辭道:“隆基初次登門,不識貴刹禮數,僅讓下人帶來一萬錢權作布施,容當隆基告辭,然後出門奉上。”
“阿彌陀佛,臨淄王如此虔心禮佛,功德無量。”
普潤送李隆基走出寺外,就見王毛仲、李宜德二人正在那裏冷得直跺腳。李隆基讓王毛仲從馬上取下製錢送入寺內,然後向普潤行禮作別。
三人按轡徐行,滿麵虯髯的李宜德粗聲問道:“殿下,滿城有許多大寺院,如此大的一筆錢送給這樣一個小寺院,奴才以為毫無必要。”
王毛仲雖為高麗人,日常以練武為要,卻比李宜德多了些心機,接口道:“主人行事,那是不會錯的。宜德,我們不可擾了主人的心智。”
李宜德不再做聲,他們都為李隆基的貼身衛士,然一年來的接觸,李宜德已然十分佩服王毛仲的心智,每每行動之時聽其指揮,已有主次之分。
王毛仲稟道:“殿下,宜德與我不用侍候主人的時候,最近常入萬騎營打熬氣力,有時候還和萬騎將士比拚武藝,這樣可好?”
萬騎營屬於保衛宮城的北軍中一支相對獨立的力量,唐太宗李世民時挑選百名健碩者隨其身側,名為“百騎”,則天皇後當政時擴充人數,號為“千騎”,到了李顯當皇帝,幹脆擴充為“萬騎”,成為拱守禁苑的重要兵力。其雖屬北軍編製,然萬騎將領皆由皇帝欽點,其親密關係甚於普通北軍。
李隆基聞言腦中靈光一現,他非常明白萬騎的重要性。自己的曾祖父唐太宗能夠當上皇帝,無非借助部分北軍力量,尤其是玄武門守將的幫助,至於近期的神龍政變和太子重俊政變,都是爭取了部分北軍力量方能行事,李重俊所以政變失敗,就因為他僅爭取了部分北軍力量而未拉攏萬騎將士,結果萬騎加入戰團解了玄武門之圍,以致功敗垂成。李隆基此時並未有任何謀反的企圖,隻是覺得萬騎很重要,與之結交並非壞事,因讚道:“很好哇!萬騎將士武藝精湛,你們與之交往定能長些能耐。很好!毛仲,萬騎將士俸祿無多,他們生性豪邁慣好飲酒,你可從府中支些製錢與之交往,千萬不能讓他們說我府中之人出手吝嗇,以致汙了我的名頭。”
王毛仲早知主人有輕財重友的特點,也知道主人為王有相應食邑,最近張暐又饋贈不少,替主人花一點兒錢實在不算什麽,遂滿口答應。
且說安樂公主的大婚聳動京城,讓全城人知道安樂公主是當今皇帝與皇後最寵愛的女兒,找她辦事實屬捷徑。於是,請托之人絡繹不絕擁往金城坊,公主府裏的尋常仆役及婢女身價大增,請托之人往往需要通過他們求官,他們也可以從中得些好處。
這日安樂公主拿起擬好的詔書進宮,直奔武德殿側房,李顯朝會之後往往在這裏處理公文。安樂公主入內的時候,就見母親韋後和上官昭容正與父皇說話。
婉兒稟道:“陛下,那趙履溫果然辦事幹練,已然將詩會之所收拾妥當,妾近些日子欲出宮入內布置,特來稟告陛下。”
“好哇,如此又多了一個取樂的所在,你但去無妨。”李顯眉開眼笑道。
“妾以為,詩會時須有文學超卓之士加入方顯詩會之著,如此須選天下詩文大家入京,其中一些貶謫之人須陛下恩準。”
“你看著辦吧,朕照準。”
韋皇後接過話頭:“婉兒,此等小事何須勞煩聖上?我早已知會吏部,你所選才俊他們不得攔阻,按章奉調即可。”
“對,對,還是皇後想得周到。”李顯聞言附和道。
當初韋氏初嫁李顯,兩人伉儷情深,李顯將滿腔的愛意傾注在這個可人兒身上。韋氏美貌無比,又有見識,讓李顯佩服得五體投地,心間油然生出“人家見識與眼光皆高於我,又對我死心塌地,應該對其唯命是從”的決心,所以初為皇帝時不顧強悍的母親在側,決意升嶽父為宰相職,甚至說出讓天下給自己的嶽父的氣話,結果被趕下皇位。後來被貶的日子裏,李顯心理已近崩潰,還是韋氏成了他心中寄托的支柱,於是才能堅持到二度為帝,所以現在一見韋氏,就敬重有加。
韋氏正是在李顯敬愛心理的滋潤下,漸漸形成了淩駕於夫皇之上的權威,甚至有了對李顯的蔑視。
韋氏不再繼續此話題,直視李顯道:“陛下,妾以為朝中的一些職事需動一動了。”
“現在挺好的,何必再調?”李顯迷茫地問道。
“有句話叫推陳出新,那韋安石垂垂老矣,其為中書令,將政事堂搞得暮氣沉沉,中書令一職亟需換人。”韋後言不由衷,她對韋安石不感興趣,緣於韋安石曾任相王府長史,其與相王李旦淵源頗深。太子重俊叛亂後,韋後對相王和太平公主頗為警惕,近日更有身邊之人攛掇她更換韋安石,遂有此念。
李顯躊躇道:“母後在日,對韋公甚為倚重,韋公處事謹慎。他若不為中書令,再授何職呢?”
韋後斬釘截鐵道:“韋公處事謹慎,又用心精細,改授戶部尚書最好。”
中書令為二品官員,戶部尚書則降為三品,韋安石無過而降,確實有點突兀。然此時什麽稀罕事兒都能發生,這種改授亦屬正常。婉兒明白韋後的心思,知道其中利害,不敢插言一聲,心中卻替韋安石惋惜。
“皇後這樣說,婉兒,你就擬詔吧。”李顯確實沒有什麽主意,皇後怎麽說,他就怎麽辦。
然韋安石不任中書令,誰來接替呢?韋後心中早已計較,轉向婉兒道:“如此,你就擬詔吧。韋安石改授戶部尚書,宗楚客遷中書令,太府卿紀處訥兼知同中書令門下三品。”
婉兒悄悄看了一眼李顯,見他在座上眯著眼毫無反應,急忙向韋後展顏一笑,答道:“妾明白,即刻擬詔。”她明白,韋後此次授任的目的,就是加重自己在朝中的話語權,而宗楚客與紀處訥二人向來唯皇後命是聽,自當擢升。
安樂公主本來待在一邊,看見婉兒入後室擬詔,遂小跑至李顯身後,用雙手蒙著李顯雙眼,嘴裏嚷道:“父皇,父皇,別睡了,別睡了。”
李顯扒開安樂公主的雙手,笑道:“又來鬧了,你現在有了新居,不好好在家待著,怎麽動輒跑入宮中?”
安樂公主嘟起嘴兒,說道:“母後,女兒剛剛嫁了出去,父皇就嫌棄了。如此,我以後就不敢進宮了。”
李顯伸手將安樂公主從身後拉到麵前,說道:“胡說,怎麽有人敢嫌棄裹兒呢?”
韋後目視自己明豔的女兒,眼見其新婚之後氣色不錯,笑道:“女生外向,你父皇說得不錯,你動輒入宮,無非辦些請托之事,少見你專程問安時候。”
安樂公主嘟起嘴道:“哼,你們都辦些軍國大事,裹兒無非順手辦一些芝麻小事,不會招你們生厭吧。”
夫妻二人對這個小女兒又愛又憐,對其所求之事不會有任何攔阻。
安樂公主忽然轉嗔作喜,轉對李顯道:“父皇,這裏有一紙敕書,請予簽署。”說完,從袖中拿出在家中擬好的敕書,鋪在幾案上讓李顯簽署。
李顯見安樂公主依然是此前的老姿勢,即用手捂著敕書的上端,那裏是被敕封官員的名字,僅留下下端的空白處讓簽署,遂笑道:“你要授任的是何方人士?總不成讓我當一個糊塗皇帝,連名兒都不讓一見。”
張暐沉吟片刻,說道:“不錯,韓凝禮確實不足為憑。不過今日之事實在靈異,可找一些得道之人問詢。對了,我與京城寶昌寺僧人普潤相熟,其精於此道。臨淄王若有興致,我修書一封薦臨淄王相識,你們可在京城相會深談如何?”
李隆基此時已然生了濃厚的興趣,遂說道:“寶昌寺僧人?僧人怎麽也會修此法術?也罷,我左右無事,晤談一番也是好的。暐兄,我迴京城,你要多入京來看我呀。”
“那是自然。”張暐躬身答道。
又過了多日,李隆基收拾停當,遂帶領趙敏、王毛仲、李宜德等人返京。其行裝甚豐,大多由張暐饋送,路上雖寒冷凜冽,然李隆基衣物厚實,又有美人在懷,其行程也頗有滋味。
安樂公主在金城坊的新居很快便建好了。自從得了皇帝的聖旨修建此宅,年齡已至六旬的趙履溫深知此事重大,將司農寺的一切庶務交給兩名少卿處理,自己日日待在這裏臨時搭就的棚子裏專心建宅。他依當初唐高祖李淵為李世民建造的“天策上將府”圖樣,強拆民居,騰出好大一片空地;然後調來南方奇石與木材,召來天下能工巧匠,親自監督,日夜施工。
趙履溫如此賣力,緣於他明白討好了安樂公主,就等於討好了皇帝和皇後,那麽自己的仕途會變為坦途。趙履溫是誅殺張氏兄弟擁立李顯當皇帝的功臣桓彥範的妻兄,桓彥範得勢後當了宰相,就把趙履溫從易州任上提拔到司農寺任司農少卿。此後武三思在李顯與韋後的默許下打擊功臣,桓彥範被貶,隨即被殺。眼見自己的仕途變得風雨飄搖起來,趙履溫心急如焚,欲另尋靠山終無機會,現在這個機會終於來了。
安樂公主那日聞聽宅子已初具模樣,遂要入宅觀看。趙履溫臉上馬上堆出訕笑道:“新宅尚未建成,裏麵亂得很。請公主給下官一些時間,馬上就好。公主金枝玉葉,不宜入宅觀看,下官懼怕汙了公主的腳麵。”
安樂公主嘟起嘴道:“有車兒坐,如何能汙了腳麵?”
趙履溫知道園內木石雜亂陳放,馬兒無法在園內行走,心裏不由得暗暗叫苦。他心念如此,口內不敢再講,遂一迭聲答應。他在前赴金城坊的路上,心裏就有了計較。
一行人到了金城坊,趙履溫喚人過來將公主所乘之車扶定,除去馬兒,再喚數人挽起繡紫絡帶充當腳力。
安樂公主不解,問道:“為何舍馬用人?”
趙履溫急忙迴答了原因,便撩起身上的紫袍,拿起一條繡紫絡帶套於脖項中,說道:“下官一麵挽車行走,一麵為公主介紹好景致。”
司農卿為三品官員,其充當腳力為公主拉車,估計是前無來者。安樂公主見狀並不阻攔,反而覺得這老頭兒實在殷勤,心中很滿意,遂咯咯一笑道:“好呀,走吧。”
新宅雖初具模樣,一樣可以看出其金碧輝煌,巧奪天工,安樂公主沿途觀看非常滿意。當她聽趙履溫說為造此宅,已將太倉署裏的錢貨用盡,就扁扁嘴不以為然道:“天下之錢甚多,豈能因造一小宅子就用盡?迴頭我找父皇,讓他再多收一些即可。”
出園後,安樂公主看到殷勤巴結的趙履溫已然汗流浹背,遂燦然一笑,誇獎道:“趙司農,你很好。宅子建得不錯,再加一把勁兒,父皇定會知道你的功勞。”
又累又熱的趙履溫聞聽此言,猶如公主當場賞了自己一處大宅子,遂感激涕零地答道:“謝公主誇讚,下官不敢言功。能為公主效勞,下官三生有幸。”
數日後,趙履溫為安樂公主挽車的事跡傳遍京城,時人譏之為“猿馬”。
趙履溫聞聽自己有了“猿馬”的外號不以為然,心想你們沒有替公主挽車的機會,何必眼紅我呢?倨傲之態日盛。
而雍州刺史竇懷貞,此時心裏也極不平靜。
竇懷貞出身於當時顯族竇家,年少時與同族的同齡人差異很大,其不慕豪奢,衣服儉素,好學不倦,此後世襲授官為清河縣令,政聲不錯,政績超卓,贏得了很好的聲譽。正是因為如此,識人的女皇擢其為雍州刺史。雍州治所位於京城長安,需麵對朝中達官貴人錯綜複雜的關係,尋常庸陋之人物難當此任。近日李顯任其為安樂公主婚禮的禮會使,可見對其依然十分看重。
不過,竇懷貞雖初為官時有清名,然這些年來在京城目睹了權勢場的風雲變幻,已然悟出了若想官位牢固且能升遷必須依附權貴的道理。他現在看到趙履溫的倨傲樣兒不以為忤,心中反而忖道:誰讓人家能夠把握好當馬的機會呢?眼下自己被皇帝任為禮會使,說不定也是一次好機會,說什麽也要把握好了。
十一月十日那天,安樂公主的婚禮成為長安城裏的唯一大事。禮會使竇懷貞使出渾身解數,竭盡全力要露一次臉兒。
自金城坊到宮城的街道上,早已張燈結彩。為了讓愛女極盡榮耀,韋皇後將自己的重翟車交給竇懷貞作為女兒婚車。重翟車為皇後受冊、從祀、饗廟時所乘,其儀仗僅次於皇帝玉輅之車排場。按照規製,新郎武延秀需從新宅出發,在儐相的陪同下前往宮城迎接新娘。
當武延秀乘車向宮城進發的時候,沿途觀禮的人們驚奇地發現:儐相竟然是一溜兒知名的弘文學士!人們心裏不禁暗自嘀咕:弘文學士為儐相,那麽作為新郎的武延秀自然才高八鬥了。然僅聽說此人最善胡旋舞,什麽時候棄舞從文了?
車駕行至安福門,武延秀下車向上叩拜。這是婚禮的一個重要儀式,名為“拜閣”,即新郎要向嶽父母參拜。城門樓上,赫然站立著皇帝李顯與皇後韋氏。
李顯夫婦二人臉含微笑,揮手放行。車駕行至承乾殿,禮會使竇懷貞帶人入內去請新娘安樂公主。
然安樂公主遲遲不出來,這也是新娘的慣例,或為了顯示嬌貴,或為了表示與娘家人戀戀不舍,因而梳妝遲遲不畢。等了一會兒,武延秀頓了頓嗓子,拿出上官婉兒事先替他寫好的催妝詩,大聲念道:“安樂公主貴,出嫁王侯家,天母親調粉,日兄憐賜花,催鋪百子帳,待障七香書,借問妝成未,東方欲曉霞。”
武延秀大聲讀了二十餘遍,安樂公主方才眼含淚水走出門外。是時,李顯和韋氏也來到門前,韋氏又向安樂公主叮囑良久,方才用紅紗蓋著安樂公主的頭,眾人簇擁其登車而去。
車駕再行至安福門時,就見相王李旦帶領自己的五個兒子攔在那裏,此為“障車”環節。相王李旦居前揮手攔阻,其五個兒子馬上上前,或阻攔騎手,或挽車輅,顯示娘家人留戀之意。
李隆基作為障車主力在那裏上躥下跳,臉上汗水直流,極盡努力。其心中所思卻與笑顏不符:一個二茬的婚禮,何至於如此勞師興眾?
他們攔阻再三,方才放行。
入夜,長安城裏一片光亮。當初太平公主婚禮時,沿街燃放火燭,以致將街道兩旁的樹木都烤焦了。今日婚禮的燈火,尤甚於太平公主之時。
翌日,李顯與韋後大會群臣於太極殿。為了慶賀女兒的婚禮,李顯不惜血本,拿出數十萬錦帛賜給群臣,又宣布大赦天下,全民大酺三日。安樂公主身著翠服款款而出,向父母叩拜兩次,再向眾大臣叩拜一次。
眼見公主下拜,眾大臣不敢消受,急忙伏地叩拜還禮。
如此就給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出了個難題,他們畢竟是安樂公主的長輩,說什麽也不能如此還禮。
還是太平公主有急智,她令人取來兩個木偶麵具,起身向李顯稟道:“皇兄生辰已近,太平與攸暨近日合練一木偶舞,容為皇兄助興。”
於是,太平公主與武攸暨持木偶麵具至殿中翩翩起舞,其舞姿輕靈,頗有韻味。舞罷,李顯笑道:“不錯,難為鎮國公主一片心意了。”其言剛畢,群臣一片叫好聲。
韋後心中也很滿意,她知道,太平公主雖名為皇帝祝壽,其實是為祝賀女兒婚禮而舞,畢竟皇帝壽辰還有些許日子。想到這裏,韋後嘴角漾起一絲笑意。
李隆基今日以親王身份亦入太極殿,看到一向剛強驕傲的姑母如此委屈仰視,心中滋味一時難明。他在那裏胡思亂想,忽然身後一指輕觸其腰間,他頓時一個激靈,迴過頭來。
第二迴 韋皇後強插親信 李令月霸占水碾
李隆基迴頭一看,發現一張笑臉麵對自己。此人名叫王崇曄,現任殿中省尚衣局尚衣奉禦。按說一個五品官員不在今日朝會之列,然尚衣局掌皇帝服禦之事,今日安樂公主新婚迴拜父母,服禦之事不敢有些許差池,王崇曄自平明起就打起精神在這裏服侍。
王崇曄輕聲道:“早聽說阿瞞兄迴京,今日方才得見。大典過後,阿瞞兄一定入敝府小酌幾盞。”
李隆基見太平公主夫婦舞罷,場麵有些忙亂,遂後退兩步與王崇曄並排,執其手道:“我在潞州日日憶起你,這次迴京早想一聚,奈何被大典絆著身子,得罪得罪。”
王崇曄一笑道:“彼此彼此,公主的事兒忙不完,我們畢竟不能安心相聚。阿瞞兄,愚弟近日又挪了一處新宅子,嗯,明日晚間,我專程去請,我們好好樂一樂。”
王崇曄是李隆基在京城時熟稔的朋友,此人倜儻任俠,輕財縱酒,長安少年皆以與他相識為榮。李隆基善騎射,愛玩毬,且有吟詩弄樂之雅趣,又是皇家親王,兩人稍一接觸,頓時成為知音。王崇曄在與李隆基接觸的過程中,發現他還惜字如金,不言則矣,如若開口,必能一語中的,頗有三國時曹操之謀略,遂在密友中稱其為“阿瞞”。李隆基畢竟少年心性,很樂於接受這個稱號。
朝會結束,諸人散去,李隆基迴府。午後小憩一會之後,想起張暐提起的寶昌寺僧人普潤,遂在行囊中撿出張暐之書,再喚過王毛仲和李宜德隨行。三人乘馬從隆慶坊出發,蹄聲嘚嘚,向城西南的寶昌寺行去。
李隆基到了寶昌寺門前,讓兩人在門前牽馬等候,自己獨自入寺。
聞聽沙彌傳報相王府臨淄王來訪,寶昌寺住持普潤急忙迎出門外。普潤五短身材,肌肉緊繃,頭大額寬,眼睛精亮,給人以奇異的初步印象。李隆基眼觀普潤,心想此人去做一名農夫正合適,做僧人就有些勉強了,張暐是何因緣認識了這個寶貝?他正在胡思亂想間,普潤來到麵前合十為禮道:“阿彌陀佛,臨淄王光臨敝寺,闔寺生輝。請臨淄王入靜室奉茶。”
看到普潤廢話不多,李隆基遂還禮隨同入室。
李隆基之前也打聽了普潤的來曆,此人為禪宗七代大弟子普寂的師弟。普寂號稱大照禪師,現居洛陽,門下弟子數百。自達摩開創禪宗一脈,到了五祖弘忍時代,其大弟子神秀繼承其衣缽在京師等地開堂收徒,香火甚旺,號稱禪宗六祖,神秀圓寂後,普寂則成為禪宗第七代代表人物。普潤雖為普寂師弟,卻不像師兄那樣專注佛學,而是喜愛與達官貴人交往,且博通旁門,當朝廷從洛陽遷迴長安時,普潤毅然離開師兄,獨自入長安,成為寶昌寺的住持。
小沙彌奉上香茶,此茶與李隆基日常所飲滋味相去甚遠。普潤閱罷張暐來書,揮手令小沙彌退出,然後說道:“臨淄王到了潞州,那裏畢竟荒涼,有了張暐相伴,臨淄王倒是可以省去許多寂寥。觀臨淄王此次迴京,大約可以不用再迴潞州了。”
李隆基此次迴京參加大典,按照規製,待大典結束,至多在京城混過新年,即需要返迴治所。李隆基此前並未想過這個問題,現在普潤未提卜筮之事,上來就提留京問題,李隆基一時想不通普潤緣何以此為話題,因問道:“我現任潞州別駕,朝廷並未改任,按例應該返迴。禪師如此說,莫非有了別種因緣?”
普潤微微一笑,說道:“如今‘斜封官’雲聚朝中,京中又怎麽會多了一個別駕閑官?”
李隆基頓時了然於心。所謂的“斜封官”即是韋後、安樂公主及上官婉兒等人繞開正常銓選程序,不管是屠夫酒肆之徒,或是奴婢之流,隻要能奉上三十萬錢,她們都能找到皇帝李顯討要一紙授官敕書,然後斜封著交給中書省讓其執行。由於封官太濫,致使宰相、禦史以及拾遺三種官職總量大增,相關官衙裏無處可坐,被時人譏為“三無坐處”。
普潤說得不錯,潞州別駕僅為一個五品官,眼下朝綱紊亂,新任“斜封官”層出不窮,誰會注意一個下州別駕在何方呢?
普潤在京城官宦之中薄有名聲,緣於此人既懂佛理,又兼旁道。人們或遇事或問前程,往往喜歡找僧道之人討些主意,普潤能夠察言觀色,且其常在官宦之家穿行,熟諳天下之事及各方勢力之究竟,因而問者往往在其模棱兩可的話語中摘取向好的部分,後來應中者多,於是普潤漸有了神算的名氣。普潤今日不向李隆基解釋卜筮之事,反而慫恿他留京,其想法是這樣的:卜蓍三次立起即為祥瑞,若在邊鄙小州難有騰挪餘地,隻有入京城方有一片新天地。
李隆基何等聰明,早明白了普潤所言的真正含義,遂笑道:“禪師寶刹果然為好去處,隆基今後在京城閑暇時候為多,恐怕要多來寶刹叨擾,禪師以為如何?”
“臨淄王不嫌敝寺簡陋,貧僧何其幸也。隻是路程較遠,臨淄王若想探研佛理,不嫌貧僧絮叨,貧僧可入尊府討一盞茶喝。”
“歡迎歡迎,我家兄弟五人住在一起,正該向禪師討教。”
普潤呷了口茶,緩緩說道:“佛理一途,唯在辨悟,能識其理者人不在多。”
初次見麵,李隆基不想把話說得太多,又見普潤所言玄機奧妙,正想是這個理兒,反思也是這個理兒,也不易深問,遂起身告辭道:“隆基初次登門,不識貴刹禮數,僅讓下人帶來一萬錢權作布施,容當隆基告辭,然後出門奉上。”
“阿彌陀佛,臨淄王如此虔心禮佛,功德無量。”
普潤送李隆基走出寺外,就見王毛仲、李宜德二人正在那裏冷得直跺腳。李隆基讓王毛仲從馬上取下製錢送入寺內,然後向普潤行禮作別。
三人按轡徐行,滿麵虯髯的李宜德粗聲問道:“殿下,滿城有許多大寺院,如此大的一筆錢送給這樣一個小寺院,奴才以為毫無必要。”
王毛仲雖為高麗人,日常以練武為要,卻比李宜德多了些心機,接口道:“主人行事,那是不會錯的。宜德,我們不可擾了主人的心智。”
李宜德不再做聲,他們都為李隆基的貼身衛士,然一年來的接觸,李宜德已然十分佩服王毛仲的心智,每每行動之時聽其指揮,已有主次之分。
王毛仲稟道:“殿下,宜德與我不用侍候主人的時候,最近常入萬騎營打熬氣力,有時候還和萬騎將士比拚武藝,這樣可好?”
萬騎營屬於保衛宮城的北軍中一支相對獨立的力量,唐太宗李世民時挑選百名健碩者隨其身側,名為“百騎”,則天皇後當政時擴充人數,號為“千騎”,到了李顯當皇帝,幹脆擴充為“萬騎”,成為拱守禁苑的重要兵力。其雖屬北軍編製,然萬騎將領皆由皇帝欽點,其親密關係甚於普通北軍。
李隆基聞言腦中靈光一現,他非常明白萬騎的重要性。自己的曾祖父唐太宗能夠當上皇帝,無非借助部分北軍力量,尤其是玄武門守將的幫助,至於近期的神龍政變和太子重俊政變,都是爭取了部分北軍力量方能行事,李重俊所以政變失敗,就因為他僅爭取了部分北軍力量而未拉攏萬騎將士,結果萬騎加入戰團解了玄武門之圍,以致功敗垂成。李隆基此時並未有任何謀反的企圖,隻是覺得萬騎很重要,與之結交並非壞事,因讚道:“很好哇!萬騎將士武藝精湛,你們與之交往定能長些能耐。很好!毛仲,萬騎將士俸祿無多,他們生性豪邁慣好飲酒,你可從府中支些製錢與之交往,千萬不能讓他們說我府中之人出手吝嗇,以致汙了我的名頭。”
王毛仲早知主人有輕財重友的特點,也知道主人為王有相應食邑,最近張暐又饋贈不少,替主人花一點兒錢實在不算什麽,遂滿口答應。
且說安樂公主的大婚聳動京城,讓全城人知道安樂公主是當今皇帝與皇後最寵愛的女兒,找她辦事實屬捷徑。於是,請托之人絡繹不絕擁往金城坊,公主府裏的尋常仆役及婢女身價大增,請托之人往往需要通過他們求官,他們也可以從中得些好處。
這日安樂公主拿起擬好的詔書進宮,直奔武德殿側房,李顯朝會之後往往在這裏處理公文。安樂公主入內的時候,就見母親韋後和上官昭容正與父皇說話。
婉兒稟道:“陛下,那趙履溫果然辦事幹練,已然將詩會之所收拾妥當,妾近些日子欲出宮入內布置,特來稟告陛下。”
“好哇,如此又多了一個取樂的所在,你但去無妨。”李顯眉開眼笑道。
“妾以為,詩會時須有文學超卓之士加入方顯詩會之著,如此須選天下詩文大家入京,其中一些貶謫之人須陛下恩準。”
“你看著辦吧,朕照準。”
韋皇後接過話頭:“婉兒,此等小事何須勞煩聖上?我早已知會吏部,你所選才俊他們不得攔阻,按章奉調即可。”
“對,對,還是皇後想得周到。”李顯聞言附和道。
當初韋氏初嫁李顯,兩人伉儷情深,李顯將滿腔的愛意傾注在這個可人兒身上。韋氏美貌無比,又有見識,讓李顯佩服得五體投地,心間油然生出“人家見識與眼光皆高於我,又對我死心塌地,應該對其唯命是從”的決心,所以初為皇帝時不顧強悍的母親在側,決意升嶽父為宰相職,甚至說出讓天下給自己的嶽父的氣話,結果被趕下皇位。後來被貶的日子裏,李顯心理已近崩潰,還是韋氏成了他心中寄托的支柱,於是才能堅持到二度為帝,所以現在一見韋氏,就敬重有加。
韋氏正是在李顯敬愛心理的滋潤下,漸漸形成了淩駕於夫皇之上的權威,甚至有了對李顯的蔑視。
韋氏不再繼續此話題,直視李顯道:“陛下,妾以為朝中的一些職事需動一動了。”
“現在挺好的,何必再調?”李顯迷茫地問道。
“有句話叫推陳出新,那韋安石垂垂老矣,其為中書令,將政事堂搞得暮氣沉沉,中書令一職亟需換人。”韋後言不由衷,她對韋安石不感興趣,緣於韋安石曾任相王府長史,其與相王李旦淵源頗深。太子重俊叛亂後,韋後對相王和太平公主頗為警惕,近日更有身邊之人攛掇她更換韋安石,遂有此念。
李顯躊躇道:“母後在日,對韋公甚為倚重,韋公處事謹慎。他若不為中書令,再授何職呢?”
韋後斬釘截鐵道:“韋公處事謹慎,又用心精細,改授戶部尚書最好。”
中書令為二品官員,戶部尚書則降為三品,韋安石無過而降,確實有點突兀。然此時什麽稀罕事兒都能發生,這種改授亦屬正常。婉兒明白韋後的心思,知道其中利害,不敢插言一聲,心中卻替韋安石惋惜。
“皇後這樣說,婉兒,你就擬詔吧。”李顯確實沒有什麽主意,皇後怎麽說,他就怎麽辦。
然韋安石不任中書令,誰來接替呢?韋後心中早已計較,轉向婉兒道:“如此,你就擬詔吧。韋安石改授戶部尚書,宗楚客遷中書令,太府卿紀處訥兼知同中書令門下三品。”
婉兒悄悄看了一眼李顯,見他在座上眯著眼毫無反應,急忙向韋後展顏一笑,答道:“妾明白,即刻擬詔。”她明白,韋後此次授任的目的,就是加重自己在朝中的話語權,而宗楚客與紀處訥二人向來唯皇後命是聽,自當擢升。
安樂公主本來待在一邊,看見婉兒入後室擬詔,遂小跑至李顯身後,用雙手蒙著李顯雙眼,嘴裏嚷道:“父皇,父皇,別睡了,別睡了。”
李顯扒開安樂公主的雙手,笑道:“又來鬧了,你現在有了新居,不好好在家待著,怎麽動輒跑入宮中?”
安樂公主嘟起嘴兒,說道:“母後,女兒剛剛嫁了出去,父皇就嫌棄了。如此,我以後就不敢進宮了。”
李顯伸手將安樂公主從身後拉到麵前,說道:“胡說,怎麽有人敢嫌棄裹兒呢?”
韋後目視自己明豔的女兒,眼見其新婚之後氣色不錯,笑道:“女生外向,你父皇說得不錯,你動輒入宮,無非辦些請托之事,少見你專程問安時候。”
安樂公主嘟起嘴道:“哼,你們都辦些軍國大事,裹兒無非順手辦一些芝麻小事,不會招你們生厭吧。”
夫妻二人對這個小女兒又愛又憐,對其所求之事不會有任何攔阻。
安樂公主忽然轉嗔作喜,轉對李顯道:“父皇,這裏有一紙敕書,請予簽署。”說完,從袖中拿出在家中擬好的敕書,鋪在幾案上讓李顯簽署。
李顯見安樂公主依然是此前的老姿勢,即用手捂著敕書的上端,那裏是被敕封官員的名字,僅留下下端的空白處讓簽署,遂笑道:“你要授任的是何方人士?總不成讓我當一個糊塗皇帝,連名兒都不讓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