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爹爹就去上朝了。

    據說上朝,規矩很多,如 古代的上班下班時間,和現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體時辰上又比現代一般機關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與農業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作息習慣相適應。 《詩經·齊風·雞鳴》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雞已經叫了,上朝的都已經到了;東方已經亮了,上朝的已經忙碌了雞既鳴矣,朝既盈矣;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因知古人雞鳴即起準備上班的傳統,至少在春秋時代就已形成。往後,這個時段逐漸定型為卯時 早晨五至七時 。

    常朝的開會時間定在黎明,但分居各處的常參官員要提前到達會議地點--皇宮,需有一段路程,所以一般都是雞鳴之後就得起床盥洗,挑燈出門。講究口腹而又有條件的,自然可以使奴喚婢,先備下早餐,一般人則多是隨便吃些點心墊肚子。唐代名相劉晏在赴朝途中買胡餅吃,就是出名的例子。古代中國的各級衙署前,多有供應早點的攤檔,主要顧客就是趕著上班的公務人員。《水滸》第21迴述宋江捱到五更起床,從縣衙前過,隻見賣湯藥 滋補飲料 的王公已點起一盞油燈在趕早市,正是這種現象的寫實。

    上朝規矩,除一二品大員年高者,特賞可以騎馬或坐椅轎外,其餘人一律步行入宮;又因隨從不得跟入的緣故,沒人給你舉燈照明。說是黎明開會,但若是把從宮門步行到朝殿 開會的大殿 這段距離算上,加上禦史整隊、等候傳唿,非得提前一些時間抵達,明高啟《早至闕下候朝》詩雲:“月明立傍禦溝橋,半啟拱門未放朝。”所述便是常參官提前到達的情景。適值黎明前的黑暗,進宮之後,叫人如何擇路而行?試以清代的朝會為例。據《清朝野史大觀》介紹,凡京官上朝,大抵都從東華門進宮。該門一般在淩晨啟扉,第一個進宮的照例是一乘騾車,載活豬兩口,專供坤寧宮祭神用。然後依次為奏事處官員、各部院衙門遞奏官和各省提塘官,因為他們提前送到的各種文件和報告,或許便成為皇帝在朝會上提出討論的議程。“再隨其後者,則趨朝各官--蓋皆借奏事處燈光以行”因為“定製,入朝者惟奏事處有燈,講官有燈,南書房有燈”所以“陛見、引見各官員,皆靜候於東華門外,見有一燈來,則蜂擁隨之”。

    進門之後,還要升殿,這也是一道坎兒。陸遊述宋代上朝,百官進入殿門時,司門官不停地吆喝:“往哪走?”似乎總是在警告你別搞錯方向。“予去國二十七年複還,朝儀浸有不同,唯此聲尚存” 《老學庵筆記》 ,足見皇家保安人員的威風。但是聽慣了,大概也就不害怕了。

    參加朝會者來自各個部門,品秩亦有高低,所以開會時要進入指定的位置,這叫“朝班”,即朝參班次的意思。又因為官員經常會升級降級,或在不同部門間調來轉去。所以具體到個人而言,朝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現代的機關會議,出席者應坐的位次,照例都由會務組使用"名牌"標示,對名入座,不會搞錯,古人沒發明這個辦法,所以"亂班"現象時有發生。唐太宗時,唐臨為殿中侍禦史,這是專司朝會紀律監查的職務。某日主持朝班編製的大夫韋挺責怪他沒有負起責任,以至"朝列不肅"。他說:"這是小事,您不必介意,請看我的行動。"翌日開朝會時,韋挺離開自己的位置,同皇帝的族兄江夏王李道宗說悄悄話,唐臨馬上走過去對李道宗說:"王爺亂班了。"欲當場彈劾。李道宗忙辯解說:"我在和公卿大夫談話。"唐臨說:"是嗎《萬曆野獲編》卷十三記,明神宗時,因朝會時開時輟,"班行遂無定序"。有一次,一個閣部官員和一個監察官員互爭位次,請編製朝班的蔡獻臣分辨是非,老蔡誰也不想得罪,便引成例:如按常朝,你是對的;如按大朝,他亦不錯。由此可見,各種朝會有不同的位次安排,這是在中央機關供職的官員必須掌握的一門學問,否則一上班就要出錯。

    朝會的時間,根據議程多少有長有短,一般多在辰時  午前七至九時,這裏多指九時  結束,稱"散朝"、"放班"或"退朝"。五代以後,常有這樣的情況:早朝時,皇帝並不上殿與百官見麵,而是將宰相或首輔等一些重臣召入內殿開小會。小會開完後,宰相出來,領著百官在殿廷行禮後,宣布退朝。《夢溪筆談》記載,宋神宗即位之初,韓琦任宰相,遇到小會時間過長,便照過去的習慣,讓其他官員自行退朝。王陶任禦史中丞後,為此彈劾韓琦。皇帝因此下令,如遇執政大臣奏事到辰時還未結束,"即一麵放班",就是允許百官自己退朝,以後便定為製度。

    對於參加朝會的官員來講,退朝即意味著上班已告一段落,接下來便是準備吃飯,故退朝又叫"退食"。《詩經·召南·羔羊》有"退食自公"一語,朱熹解釋:"退食,退朝而食於家也。自公,從公門而出於。"唐代起,京朝官在退朝後,都可在宮內飽餐一頓皇帝請客的"朝食","退食自公"遂成典故。元傅若金《壽王左丞》詩:"焚香鳳閣春開宴,鳴玉龍墀午散朝。"因見"退朝"與"散朝"又有微妙區別--散朝應該把吃過朝食的程序也計算在內,而此時已是中午了。

    總之,參加朝會,是古代京朝官每天按時上班的第一要務,凡無故缺席,遲到早退,或朝班失儀,都屬於違紀,曆代均有處分條例。唐代起,凡盛暑、雨雪、泥潦,酌免朝參,謂之"放朝",這一製度為以後曆朝沿襲。唐白居易《雨雪放朝因懷微之》詩雲:"歸騎紛紛下九衢,放朝三日為泥。"明李東陽《早朝遇雨途中即事》詩雲:"縱道君恩屢放朝,端居未敢忘巾櫛。"所述都是因天氣緣故放朝。設想拂曉即起、五更趨朝的辛苦,難怪要當"君恩"歌頌了。

    但放朝不等於放假,班仍舊要上。即使是正常天氣,京朝官在退朝就食之後,亦多要去各自所屬的機關"署事",也就是辦公。至於那些沒有資格出席朝會的一般官員,以及屬於辦事員、勤雜人員範圍的書吏、衙役等,也當在每天卯時  午前五至七時   即去機關工作,但由於不是"麵聖",沒那麽多規矩,所以心理上的壓力要比上朝輕鬆多了。

    京朝機關又分內朝和外朝兩類,內朝如中書、門下等,就在宮禁之內,外朝如尚書、六部等,亦多毗鄰宮禁。在宰相或內閣首輔總理政務的朝代,退朝後而"朝食"尚未開飯前,各部門的人多借此機會就近請示,或跟到相府,情形十分熱鬧。唐高宗時,某日,尚書左丞楊剛退朝迴衙,就有人堵著他討申訴批複,楊說:"適朝退未食,食畢當詳案。"訴者反唇相譏:"公雲未食,亦知天下有累年羈旅訴者乎"   《大唐新語》卷一   。這真叫連飯也不許人家吃了。到唐文宗時,李德裕拜相,到任第一天,讓禦史台在皇宮直接通往政事堂的興禮門上,貼了一張告示,"朝官有事見宰相者,皆須牒台  即事先呈報禦史台  。其他退朝從龍尾道出,不得橫入興禮門"。  《南部新書》   。這以後,宰相們總算可以在退朝後先安安靜靜地吃一頓"朝食"了。

    朝食的性質,相當於今之午餐。李德裕《獻替記》稱:唐武宗會昌元年三月二十四日晚上,戶部尚書杜馳馬來告:皇帝受權宦仇士良挑唆,已派太監出京,要賜湖南觀察使楊嗣複和桂管觀察使李玨兩人自盡,請他設法挽迴。那兩天,正好輪到他休假在家,但想到情況緊迫,便連夜擬好奏狀草稿,次日上午,逕赴政事堂,等幾位同任宰相的崔珙、崔鄲、陳夷行先後迴到政事堂,已經是巳時   午前九至十一時   。李德裕同他們交換意見取得共識後,遂請他們去食堂會食,自己去辦公室謄寫奏狀,然後四相一起具名,派人送狀給皇帝,要求召見。到午時,沒有迴音,又把樞密使也找來,再聯名寫第二道奏狀送進去,強烈要求召見,甚至聲稱"德裕等至夜不敢離中書"。直到申時    下午十五至十七時   ,皇帝總算答應在延英殿召見他們,眾相痛哭流涕,這才說服唐武宗收迴了命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逸世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言昕毓,吟筱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言昕毓,吟筱亦並收藏逸世情最新章節